《告别娑婆》真宽恕的思维范本及要素

合集下载

根本宽恕法操作表

根本宽恕法操作表

根本宽恕法操作表日期:主题:任何困扰你的人。

(此处写的东西需大声说出来)Ⅰ.讲述故事(1)让我心烦意乱的状况是/曾让我心烦意乱的状况是……(完全从你的受害者角度,按照你的老一套方式讲述故事)(2) A.和X对质:,我对你感到很不安,因为……B.因为你的所作所为,我觉得:(这里指出你的真实情感)Ⅱ.体验感情承认我是人(3)满怀着爱,我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再作评价。

我有权享有自己的感情。

我觉得:□情愿□需要考虑□怀疑□不情愿(4)我承认自己的感情。

没人能够决定我们的感受。

我的感情反映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

我觉得:□情愿□需要考虑□怀疑□不情愿(5)我的不快是一个信号:通过评价、期望,觉得不完美和想要作出改变,我保留了自己对的爱。

(凡是你给ta下的评语,希望ta作出的改变都罗列出来)Ⅲ.瓦解故事的真实性(5)我现在意识到,为了更深地感受体验,我的心灵鼓励我从实际的事件或境况(事实)中杜撰出一个夸大了的故事。

因此,我现在能够区分事实和我编造的诠释,从而把困于故事的能量释放出来。

(把主□我永远也不够好。

□做我自己缺乏安全感。

□我总是最后一个,要不就排除在外。

□人们总是抛弃我。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觉得不踏实。

□我不应该当个男孩/女孩。

□不管我多努力,总是不够。

□生活是不公正的。

□全力/成功/富有/外向不好。

□我没有价值。

□我不配。

□我必须服从,不然就会受苦。

□别人都比我重要。

□我很孤独。

□没人爱我。

□我不值得爱。

□没人扶持我。

□其他。

现在开始重新组织故事(8)我现在意识到,我的心灵之所以纵容我形成这些信念,是为了放大分离的感受,让我能够深刻地体味,让我的心灵成长。

我现在开始慢慢回忆起自己的真实身份,我允许自己放下这些错误的信念;同时,因为创造出这样的成长体验,我爱自己和,并且感谢自己和。

我觉得:□情愿□需要考虑□怀疑□不情愿关注模式,并看到模式中的完美(9)我承认,过去我的心灵智慧曾经创造出类似于眼下情景、感情的故事,目的是放大分离的情感体验,满足心灵的要求。

这个世界,说穿了,就是这样

这个世界,说穿了,就是这样

它好像一个气球被穿了一个洞一样,每穿一个洞,它里面的气就少得越快;到最后你会发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一种梦幻式的执著存在。
学习佛法的人,会知道这种缘生缘灭,本来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如果没有学佛的话,当面临各种无常时,就会失望、绝望。
学佛者,一定要先寻找自己的心,当找到自己的心,才能够认识自己,并加以解析;进而理解外在的一切财物如梦如幻,并了知这是在短暂当中虚幻式的拥有它们。
你的肉体根本就不属于你,只要里面的游戏众生产生病变,随时可能发烂;就好比一个世界,哪里要发生战争,谁也控制不了。同样的,房子也绝对不属于我们,物体不属于我们,家里面的器具也不属于我们。肉体,我们也是无法控制的。
到最后,一旦连自己所认为能主导一切的思维都抓不准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愈来愈虚幻。
我们认为自己有内在的自我「人我执」,而将虚幻的外界认为是自己所拥有,但是事实上我们从没真正拥有任何事物。
我们以欺骗自己的方式,强迫自己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一切都是属于我个人。相对的,这也让自己变成不断学习如何努力维持这种执著,使它愈来愈坚固。
但是,世间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当我们的财物流失,身体受到疾病的影响,内在的心灵不能随着所愿所想而满足时,我们的幻觉就开始破灭。
这个世界,说穿了,就是这样! 感恩上师嘎玛仁波切开示
【妙离世间】到最后你会发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一种梦幻式的执著存在
by 嘎玛仁波切 2014-07-18 昌列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导语:让心真正沉淀,再好好思考时,会发觉没有一件真实的东西是属于我们的。世间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会知道这种缘生缘灭,本来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使我们不至于因过度执著而产生痛苦。

无我出离意,大爱慈悲心

无我出离意,大爱慈悲心

出離宗薩欽哲仁波切晨霧中的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傷害你。

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

對於生活在城市裏,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

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

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裏修,在地鐵裏,在公司裏,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

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

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裏出離了。

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

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你的能力。

你也就獲得了自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裏所說的所有的事物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

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

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

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說的,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裏出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

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裏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

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

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

真宽恕,是通透的智慧(文案)

真宽恕,是通透的智慧(文案)

真宽恕,是通透的智慧
问:「我想在人生的所有部分都见到光,我觉得该宽恕对我很残忍的父亲,但我却做不到。

你能谈谈这个吗?」
答:在你的询问中,“宽恕”是一个带有大量情绪的词语。

因为,你曾经接受的教育告诉你——宽恕就是在你感觉受伤时说「没关系」。

因此,你相信自己必须罔顾曾经发生的事实,弃绝在人类星球上对公正的所有希望。

基于这些认识,在谈到宽恕时,难怪你的防卫迅速地升高。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宽恕的真实意义——
放不下过去,只要你还相信修正错误的必要,你将始终负担沉重。

放下过去,并非一定意味着“那个人”将免受责罚。

要知道,没有一个人逃得过他自己,最终惩罚他的,不需要是你,而是他内在的良知——这源自每个人的天性。

而你应该对这个天性有信心!
所以,宽恕来自一种智慧——根本没有必要起嗔恨心,也不必开展
报复或反攻。

伤人者会被他自己所惩罚,而抱着过去不放,则是我对自己的惩罚。

宽恕来自一种通透——看到每个人内在不可磨灭的天性。

这种天性是每个人身上共通的部分,包括我自己,因此欣然以爱来对待。

「宽恕别人,不起嗔恨心,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当你宽恕别人时,你其实是在宽恕隐藏在你心里的那个东西;他们所呼求的爱,也代表著你对爱的求助。

只要你宽恕,爱便会自然流露,因为那是你的生命本质。

放下它 的超然智慧

放下它 的超然智慧

「放下它」的超然智慧撰文羅吉甫言淺意深,字短情長,對芸芸眾生,更是受用。

尤其這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堪稱處事應對的寶典。

這四個境界,看似容易,卻難做到。

許多人連前兩關都過不了,但知逃避現實,遑論正面處理。

有些人以大無畏的精神,正視困境,直接迎敵,好不容易處理好了,卻在心裡留著疙瘩,鬱鬱難解。

放下,是最難的課題。

外表要表現得若無其事不難,內在要隨意自在,其難無比。

有個故事很有趣:老和尚帶著小沙彌要過河,在河邊遇見一位少女,過不了河,老和尚大發慈悲,背著少女渡河。

過了岸,放下少女,繼續向前走。

走了一陣子,小沙彌說:「師父啊!佛門不近女色,您怎麼可以背著少女呢?」老和尚聽了,笑著答說:「我都放下了,你怎麼還背著呢?」老師父身體背著少女,但心無罣礙,小沙彌卻一直想著這事,結果背著少女的反而是小沙彌啊。

和這故事異曲同工的是:宋朝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同為理學家,平日道貌岸然,遠離聲色。

有一天,兄弟赴宴,主人請來娼妓作陪。

程顥神色自若,不受影響,程頤卻緊張嚴肅。

事後程頤問:「吾道中人不與娼妓為伍,吾兄怎麼視若無睹?」程顥笑道:「當時座中有妓而我心中無妓,如今,座中無妓而你心中有妓。

」有妓無妓,全在乎心。

程顥超脫了,娼妓在側,卻不在他心裡;而程頤的娼妓長存在他心中,宴會結束後,還放不下,他被道德束縛綁架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與其逃避抱怨不如積極處理,而處理結果不管能否盡如人意,最後都得放下,別擾了心頭,亂了步伐,這不只是宗教修養而已,實則放諸四海皆準,職場更是受用無窮。

聖嚴法師說:「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楣事,那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能夠面對它、接受它,就等於是在處理它,既然已經處理了,也就不必再為它擔心,應該放下它了,不要老是想著:『我怎麼辦?』而是「睡覺時照樣睡覺,吃飯時照樣吃飯,該怎麼生活就怎樣生活。

」這是處事最高境界。

聖嚴法師說:「解決困境的主張『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

』」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宽恕是一种心理学过程,涉及到个体对别人的过错或伤害的接受和释放。

它是一种正向的情感和行为,可以帮助个体减轻负面情绪并改善人际关系。

以下是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第一步:认识到伤害宽恕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这可能是他人的言语或行为导致的。

个体需要意识到这种伤害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步:承认伤害的后果在宽恕的过程中,个体需要承认伤害对自己的生活和幸福的影响。

这包括情绪上的痛苦、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对人际关系和自尊心的影响。

个体应该明确伤害对自己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宽恕是重要的。

第三步:决定宽恕在认识到伤害和伤害的后果后,个体需要做出决定,即是否愿意宽恕。

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需要个体认真考虑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个人目标。

个体可能会问自己是否愿意放下怨恨、恢复与伤害者的关系,并给予他们第二次机会。

第四步:接受负面情绪在决定宽恕之后,个体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负面情绪。

这可能包括愤怒、恐惧、悲伤等。

个体需要允许自己体验这些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忽视它们。

通过接受这些负面情绪,个体可以更好地处理它们并最终达到宽恕的状态。

第五步: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宽恕的关键要素之一。

个体需要尝试站在伤害者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这可以通过思考伤害者的背景、经历和情境来实现。

通过培养同理心,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害者,并更容易原谅他们。

第六步:寻求支持宽恕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个体可能需要寻求支持和指导。

这可以是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或宗教领袖等人。

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在宽恕的过程中解决困难和挑战,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第七步:释放宽恕最终,个体需要释放宽恕。

这意味着个体不再对伤害者怀有愤怒、怨恨或仇恨的情绪。

个体通过接受伤害、理解伤害者并选择原谅来实现宽恕。

释放宽恕可以帮助个体减轻负面情绪,重建人际关系,并在心理上获得更大的内心和谐。

总结:宽恕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心理学过程,涉及到接受和释放对他人伤害的情感和行为。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宽恕的过程,并介绍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

宽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行动表达。

在认知重构阶段,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产生了负面情绪,并且意识到宽恕对我们自身的好处。

在情感调适阶段,我们需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再被负面情绪困扰。

决心放下阶段是宽恕的关键,我们需要下定决心真正地放下对他人的怨恨和伤害。

最后,在行动表达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与对方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宽恕之意。

宽恕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同时,受伤害的严重程度、对方是否表示悔意以及与对方的关系也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对方是我们亲密的家人或朋友,我们可能更容易选择宽恕。

宽恕的过程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宽恕可以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生活满意度。

宽恕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交关系,增进亲密关系的质量。

因此,培养宽恕的能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接受自己的情绪来开始宽恕的过程。

不要否定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要尝试理解它们,并找到释放它们的健康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动机。

这有助于我们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怨恨和愤怒的情绪。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更好地处理和释放负面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宽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但是,宽恕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伤痛,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宽恕的过程包括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和行动表达。

《告别娑婆3:爱不曾遗忘任何人》《断轮回》《告别娑婆》

《告别娑婆3:爱不曾遗忘任何人》《断轮回》《告别娑婆》

《告别娑婆3:爱不曾遗忘任何⼈》《断轮回》《告别娑婆》Love Has Forgotten No One: The Answer to Life作者:葛瑞.雷纳原⽂作者:Gary R. Renard译者:蔡孟璇出版社:橡实⽂化出版⽇期:2015/07/23语⾔:繁体中⽂ISBN:9789865623258定价:NT350元内容简介我们都在彼此前进的轨道上,即使看似分开却注定终有⼀天,要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再次重逢得到另⼀个享受美好关系、宽恕其中负⾯细节的机会并学习看见对⽅的真相所是如果你化解了⼩我,你将能更尽情地享受⽣活那是因为你⼼灵中的⽆意识罪疚减少了如果你的罪疚感较少,你就能更尽情地享受“每⼀件事”你正在化解⼩我,那已经是⼀项了不起的成就了! ★众所期待!“告别娑婆”三部曲,终于到齐 ★⾸度揭露!J兄(耶稣)及其妻马利亚在世时⽣活⾯貌,以及多玛斯、达太的⽣命课题 ★什么是“加速版的灵修之道”,和⼗⼆种可“优先选择”的⾝体保健⽅法? ★台湾奇迹课程读书会资深带领⼈陈恕民、周玲莹,专⽂推荐 ●⾼灵阿顿与⽩莎第三度来访!这⼀回,他们预⾔了哪些未来事件? ●除了⽩莎和阿顿,这次连两千年前J兄的门徒“多玛斯”和“达太”也来了!他们传递了什么重量级的灵修信息? ●⾸度揭露!J兄及其妻马利亚在世时的⽣活⾯貌:两千年前,J兄与马利亚皆已悟道,他们曾⼀起⾏⾛于⽔⾯上,并能使⽤“⼼灵传输”瞬间位移,J兄因此造访过印度、西藏、中国、法国,甚⾄英国巨⽯阵等地。

●⽆私分享!不⾼谈阔论灵修理论,葛瑞娓娓道来⾃⼰今⽣的宽恕课题:他如何⾛过婚姻低潮,并在离婚后,和现任妻⼦⾟蒂相遇相惜? 【书中佳句摘录】 关于真宽恕: “我们谈论的那种宽恕,是能化解⼩我的宽恕,能让你停留在永恒的当下状态。

任何学习《课程》却不了解、并活不出宽恕的⼈,是平⽩浪费了时间。

” “如果⼈们透过真宽恕学习并解决了⼀个课题,那课题就不需要在来世出现,恶业将会消失。

早课0615

早课0615
所以,有了一种概念在你的这个思维里面,当你去思维这个东西的时候,它能产生事物的本身的 ,所以,在你的脑子里面,在你的思维里面、意识里面,有一种高原反应的这个意识,它才会有反应,你比如说,我们假如说,有一个傻子,我们带到高原上来,他就没有这个高原的意识,什么是高原,什么是低原,平原?没有这种概念,在意识里面不存在这个分别念,所以,他到了高原上仍然,
对佛法要升起不退转的坚信和升起出离心的最好的条件是观想、思维无常,很多上师问,很多居士、修行者问自己的上师,不退转的条件是什么?对佛法有一定的坚信的条件是什么?要对世间法厌倦的出离心是什么?
那就是观想和思维无常,只有无常才能感受到,才能深深的体会到,人生是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得,生命是多么的无常,随风飘荡,没有一个真正恒时在世间里,都是无常,昨天我好好的,今天呢
思维,所以他就始终从今以后带刺的植物仍然在他沿路的门口,所以最后他也就成就了,所以我们也应当这样去观修,这样去思维,咱们的这个人生是多么无常,我们聚积多少个财富,你有多大的军队、你有多少个军队都无济于事,当你死亡来临的时候,阎王爷的这个绳索放在你的脖子上以后,你无法躲藏,你叫娘娘不理
你花多少个财富,阎王爷不认你,阎王爷只认你的因果,只认你的这个善业和恶业,所以,我们要取舍,分别,一定要有这个善恶的区分,我们要多做善事,少犯恶事,你做多少都是无常,真的,一分一秒钟也是无常。
他绝对不会有反应,所以人是很可怜的,别人高原反应,你自己也会渐渐的自己也有一种携带型反应,同时都是在一个屋子里面,四个人比如,两个高原反应,没有高原反应的放在有高原反应,同时他们四个都会有高原反应,假如说两个,四个都没有反应的在一起,那么这四个人都没有反应,这是肯定的
昨天有些人吃了很多肉,今天一晚上可能睡不着,本来想着填饱肚子,能够,他是对自己补充营养的最好的一个事物,吃下去以后呢,最后一晚上睡不着,恶心又吐,这就是食物消化不良的症状,这都是无常的体现,真的,这都是无常的体现

无常要诀讲记

无常要诀讲记

无常要诀讲记第三世多珠千仁波切造益西彭措堪布译讲大文分四:一、赞叹本法为厌生大来源;二、宣说本法轨则;三、教诫恒时念死而修正法;四、结劝受持本法。

一、赞叹本法为厌生大来源现世之事如唾涎,弃舍之法不思议,而由三根九因相,三种决断思维死,即是厌生大来源。

将现世的事业如唾液一样弃舍的方法有不可思议那么多,而由三根本、九因相、三种决断的法轨思维死,即是厌生的大来源。

“如唾涎”表达是弃舍而非拾取。

就像吐唾液一样,感觉它微不足道或者没意义,所以要吐掉,而不是拾取。

对现世法的态度是要弃舍,因为它阻碍了寻求解脱和成佛的大义。

而且,正是由最浓重的耽著现世心,会引起最猛暴的烦恼、非福业而堕入恶趣。

从清净法界流落下来,发展到最粗重的状态,就是对目前的现法——各种欲尘等充满了贪欲。

以此欲作为缘起的根本,发起无数与因果律不相符的心态、行为,这样就发生了最严重的烦恼和业。

如果不遮退对现世法的欲乐,那将无法修到下士以上的任何法道,因此要像吐唾液一样,首先弃舍现世的事务,包括各种名利、享乐、男女等。

“如唾涎”表示舍弃以后不再拾取,不把它当成好的。

这样在心态上就从原来的最为看重,转成弃之如涕唾。

佛和圣贤们为了让众生从现世法中脱出,开示过没办法思维言议那么多的法门,比如修不净观、修苦观、修无我观、修各种过患观等。

在多得不可思议的这些法门里面,念死的法非常殊胜。

按照历代传承法轨,由三根本、九因相、三种决断来思维死,成为对今生法发生厌患的大来源。

二、宣说本法轨则分三:(一)三根本;(二)九因相;(三)三决断。

(一)三根本寿命无常决定死,长时不住速疾亡,死时除法皆无益,心中作意乃三根。

把心发起来,引向有关死的三大主题来作意,叫做“三种根本”。

三大主题:一、决定死;二速疾死;三、死时唯法有益。

心里要想:这一世的寿命由业造成,不会永远存留,决定在因缘穷尽时归向死亡。

再者,死并非决定到一百年等才发生,而是不会住很长时间,就像蜉蝣朝生暮死那样,很快就会死掉,又像朝露、闪电那样,刹那间就会没有。

按照那烂陀寺班智达的传法方式造论五本来讲

按照那烂陀寺班智达的传法方式造论五本来讲

第七课按照那烂陀寺班智达的传法方式——造论五本来讲,第一个问题,这部论典的作者是谁;第二个问题,这部《中观庄严论》为什么样的众生而作;第三个问题,《中观庄严论》属于哪一种经典和论典的范畴。

前面已经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阐述,下面讲全论内容。

四、全论内容:如果有人心想:二谛的无谬真如到底是什么?二理指的又是什么呢?此处提出了两个问题。

所谓胜义谛和世俗谛无有错谬的真如,也就是说,它的真相、究竟含义到底是什么?然后,观察名言和观察胜义的两种理证到底是什么呢?所谓的二谛自性也就是所应了知的,什么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所谓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从世间角度来讲,叫做知识;从广义来讲,佛教称之为所知,也就是能知智慧的对境。

中观当中经常说:二谛的分类,二谛的分基,二谛的法相、定义。

那么,二谛的分基是什么呢?有些智者认为是从所知中分的,有些智者认为是在无自性中分的。

但在这里,所谓的二谛是什么呢?二谛就是一种所知,也就是人们所了解的一种知识。

其中,圣者所了知的是什么呢?是胜义谛。

凡夫人所了知的是什么呢?是世俗谛。

而二理则是如实决定二谛之义的途径。

什么叫二理呢?通过两种理证抉择二谛原原本本的真相,比如说,外面的色法就是所了知的,了知色法的眼睛或者望远镜,这就叫做二理。

我们依靠什么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呢?必须依靠胜义理和世俗理。

没有依靠这二理,就不能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

现在的世间人从来没学过胜义谛和世俗谛,因此对胜义理和世俗理也一窍不通。

二理其实是指一种途径,从能境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是胜义智和世俗智;从所境的角度来讲,就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两种对境。

那么,所谓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依靠何种方式来了知呢?应该依靠胜义理和世俗理这一途径来了知。

此等所知由真实与非真实两方面来分析可完全囊括于二谛之中。

所知分为真实和非真实两种。

圣者所见到的真谛、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叫做真实的所知;现在凡夫人见到的,就叫做非真实的所知。

凡夫人中还有更迷乱的人,比如捏着眼睛时见到的二月,就是倒世俗——世俗当中的世俗、假当中的假。

宽恕十二招

宽恕十二招

宽恕十二招1. 理解他人的立场宽恕的第一步是努力理解他人的立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经历,导致他们的行为和言辞可能会伤害到我们。

通过试图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原因,从而减少对他们的恨意和愤怒。

2. 接受自己的情绪在宽恕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许多情绪,包括愤怒、伤心和失望。

这些情绪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感受到它们。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找到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它们,如深呼吸、写日记或与朋友倾诉。

3. 放下过去的怨恨宽恕的核心在于放下过去的怨恨。

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我们必须努力让自己释放对他人的愤怒和仇恨。

想象把这些情绪象征性地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彻底地扔掉它。

只有当我们真正放下过去的怨恨,才能开始向宽恕迈进。

4. 寻求支持宽恕是一个挑战性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应该独自面对。

寻求支持是很重要的,可以是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

和他人分享我们的感受和困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加速宽恕的进程。

5. 培养共情能力共情是宽恕的基石之一,通过培养共情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放下批判和评判的态度,而是试图感受他人的情绪和体验。

这种共情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开放和宽容。

6. 培养自我爱和自尊宽恕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容忍他人的不良行为。

相反,宽恕应该建立在我们对自己的爱和尊重基础上。

只有当我们充满自信时,才能真正宽恕他人的过失。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自我爱和自尊,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7. 给予自己时间和空间宽恕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成长。

我们需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思考,不要急于寻找快速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需要留出空间来修复自己,在平静的环境中反思和提醒自己宽恕的重要性。

8. 寻找正向的解决方案宽恕不仅仅是放下对他人的愤怒和仇恨,也意味着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其抱怨和责怪他人,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改善和恢复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脑波】包容一切

【高效脑波】包容一切

【高效脑波】包容一切湿婆说:“亲爱的,在这一刻,让头脑、知、呼吸、形式都被包容。

”这项技术有点难,但一旦你能做到,它将非常美妙,非常美妙。

就坐,不要分开。

坐在冥想中,拥抱一切——你的身体、你的头脑、你的呼吸、你的头脑、你的知识和一切。

包容一切。

不要分裂,不要肢解。

通常我们总是在制造分裂,我们会继续制造分裂。

我们说,“这具尸体不是我的。

”有些技巧也使用除法,但这种技巧完全不同。

恰恰相反。

不要分裂。

不要说,“我不是身体。

”不要说,“我没有呼吸了。

”不要说,“我不是大脑。

”只要说“我就是一切”——然后成为一切。

不要在你的内心制造任何分裂。

这是一种感觉。

闭上眼睛,拥抱你内心的一切。

不要让自己在任何地方居于中心——不要居于中心。

呼入呼出,思绪来来往往。

你的体型一直在变化。

你从没注意到。

如果你闭上眼睛坐着,你会感觉到有时候你的身体很大,有的时候你的身体又很小;有时候它很重,有时候却又轻得似乎你可以飞翔。

你会感觉到这种形状的增大与缩小。

只要闭上你的眼睛坐着,你就会感觉到有时你的身体非常大——大得充溢了整个屋子;有的时候它又那么小——小得如同一粒原子。

为什么这种形状会改变?那是由于你的注意力改变了,你身体的形状便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你包容一切,它就会变得很大;如果你排斥一切——“这不是我,这不是我”——随后它就会变得非常细微,非常缈小,如同一粒原子。

在你的存在中包含一切,不要放弃任何东西。

不要说,“不是我。

”说“我是”,把一切都包括进去。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会体验到一些奇妙的新事物。

你会觉得你内心没有中心,没有中心。

随着中心的消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只剩下意识了——意识就像天空覆盖着一切。

当意识逐渐扩展时,不仅你自己的呼吸会被控制,不仅你自己的形状会被控制,最终整个宇宙都会被你控制。

最基本的一点是要记住包容。

不要排斥。

这是这条经文的重点所在——包容,要包容一切。

包容,才能生长,包容,才能扩展。

试着从你的身体入手,然后以同样的包容来面对外在的世界。

告别娑婆名言摘录

告别娑婆名言摘录

告别娑婆名言摘录原著:葛瑞-雷纳翻译:若水(郑重声明:本文档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奇迹爱‎好者交流学‎习之用,请勿用作其‎他任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如果你喜欢‎本书内容,请购买正版‎图书欣赏,谢谢!)第一章阿顿与白莎‎的出现我们出现在‎你眼前的形‎式,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化身‎而已,它所带来的‎话会帮你们‎化解掉这个‎虚幻的娑婆‎世界。

我说我们只‎是象征,因为任何东‎西,只要有形有‎相,都属于幻化‎之身,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真‎神或纯灵。

--白莎不论你称它‎为此岸或彼‎岸,都是一个铜‎币的两面而‎已,仍属于五蕴‎六识的娑婆‎世界。

即使在死亡‎中,你的身体停‎止了运作,其实,你的心照常‎运作下去。

--阿顿你的头脑,你的身体,你的世界,整个宇宙,甚至三千大‎千世界,只要是有形‎可见之物,都是心识的‎投射。

它们全是同‎一个心念的‎种种示现而‎已。

--阿顿没有人要求‎你去拯救世‎界,外面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你要拯救世‎界的话,应该把你的‎精力都集中‎在你自己的‎宽恕课程上‎面。

--阿顿你们的娑婆‎世界,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受制‎于朽坏与死‎亡的运作模‎式的,而且你们这‎儿没有一个‎生命不是靠‎着另一生命‎的死亡而生‎存下去的。

你的世界确‎实相当动人‎,直到你有一‎天懂得如何‎真正去看。

--阿顿那个早已被‎你彻底遗忘‎的潜意识,受制于一种‎病态的思想‎体系之下,凡是来到这‎个虚妄的娑‎婆世界的人‎,不论在个体‎层面或集体‎层面,都存在着同‎样的思想体‎系,否则他们不‎会全都集中‎到这儿来了‎。

这就是你们‎的处境,直到你们懂‎得省察自己‎所隐藏的念‎头,正确地宽恕‎它们,交托给圣灵‎,然后以祂的‎思想体系取‎而代之为止‎。

--阿顿在此世上,你们所谓的‎美好时光,只是跟不幸‎的时光相比‎之后的感觉‎,这种对比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表面上‎美好或不美‎好,都不是天堂‎,你迟早会懂‎得,这不过是你‎的知见与感‎受欺骗你的‎伎俩。

樊登宽恕演讲稿

樊登宽恕演讲稿

樊登宽恕演讲稿宽恕是一种能力。

宽恕是我们人生必备的工具。

在这世上,没有不能宽恕的人。

但是,宽恕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我们虽然没有扎克·易卜拉欣那样的经历。

也没有很了解图图大主教所面临的黑白对立的境况。

他们曾有过的仇恨与对仇恨的和解我们只有在樊登读书会里“听”的到。

仇恨真的离我们不是很近,怨恨才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有的人怨恨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求学的机会;有的人怨恨老师没有给他公平的对待;有的人怨恨自己的丈夫没有好好对待她;也有的人怨恨婆婆没有对她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好……怨恨使很多人不幸福。

怨恨让我们利用报复性的语言,让我们启用最冷漠的行动。

这样的行动,顶多只能短暂缓和我们的疼痛。

像《我的父亲是恐怖分子》中的扎克·易卜拉欣,在他15岁的时候扔掉比他小的小孩的书包时,感觉特别开心。

可当他回过头看见那个小孩儿哭的特别无助时,就想到了父亲刚刚被监禁时所受的欺负,他说他仿佛看见了那时的自己。

如果说那个小孩儿的哭泣让他学会了宽恕,不如说是他开始正视内心的感受。

他正视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之后,按照“重建”自己和他人及世界的关系模式启用了予以宽恕这个“必要程序”。

他开始向他的朋友坦白自己的父亲是恐怖分子诺赛尔,开始向母亲征求做无神论者。

他的朋友开始肯定他、并没有因此排斥他。

他的母亲也说出了积攒已久的心里话:我受够了仇恨的滋味!其实,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意识到的:我们,受够了怨恨的滋味。

宽恕不是懦弱的表现,宽恕不是正义的沦丧,宽恕不是遗忘……我此刻,就愿意宽恕所有对我造成过伤害的人。

无论他们对我说过多少过激的言语,多么不在乎我的感受,我都会让它过去……因为:宽恕别人只是表象,我们要宽恕的还是内心不强大的自己!。

远离阿弥陀佛心得体会

远离阿弥陀佛心得体会

远离阿弥陀佛心得体会从今天开始,远离阿弥陀佛,再也不会为你流泪!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曾经是真的很傻很天真,对于人与人之间那份真诚的感情总是毫不犹豫的付出自己的全部,总觉得只要对方需要,就算为他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可到头来却伤痕累累.一直觉得缘分天注定,缘起缘灭都有它必然的道理,聚散本无常。

但是这句话我错了,如果说生命中遇见谁都是有原因的,那么在我看来每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都是有使命的。

当你遇到我时,或许正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你给了我快乐、温暖和幸福,而我亦回报给你最纯粹的友谊。

虽然没能走进彼此的内心深处,但我们依旧是好朋友,甚至比普通朋友更加亲密。

而如今,这些成为奢望,也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还记得那次和你谈心吗?我把所有的烦恼和苦闷向你倾诉,希望你能够帮助我解决问题,可你呢?你冷漠的表情让我心寒,你残忍的语言让我心碎….我一遍又一遍地质问着你:“为什么?为什么?”你竟然说我虚伪,你认为我在装可怜,你认为我是在演戏,可笑啊,我承受着痛苦压抑着自己的委屈去寻求帮助,而你竟然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还冠冕堂皇的说我不该把痛苦强加给你,难道这就是你的本意吗?现在的我很无奈,我知道我的心早已被你刺穿,可我仍旧坚持着不肯放弃,可你的一次次伤害,一次次绝情的抛弃,让我彻底明白:你根本不爱我,你根本就不关心我,你根本就没有真心待过我,而我却执迷不悟,傻傻的沉浸在幻想中,固执的相信你是爱我的,我永远是特殊的存在。

如今才发现,这段日子我一直活在谎言里,你给予我的是欺骗,带给我的是失落和伤害,是漫长黑夜中的孤独和寂寞,你给予我的不是真爱,而是狠狠的一巴掌,狠狠的将我打醒,其实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完美,你并非想象中那般体贴入微,你只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罢了,我终究还是太幼稚,太单纯,以致于用一颗赤诚的心换来满身的伤痕。

如今我学会了淡忘,学会了释怀,学会了宽恕,我知道再也不会为你流泪,再也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因为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傻了,即便是那个男孩,我也会保留我的尊严,不会卑微的乞求,因为你不值得我做任何事,除了伤害。

告别娑婆3读书笔记

告别娑婆3读书笔记

1.如何看待“世界是个幻相”白莎:當人們碰到關於身體上的功課,他們經常專心一致奉行「生命是個幻相」這個道理,但這絕不是你該專心一致奉行的。

這是因為如果真是如此:你如何看待他們,你就會如何看待自己,而這的確是事實,然而如果你用看待他人與世界都是一個幻相這種態度經歷人生,那麼你也免不了在你自己的潛意識心靈裡,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幻影。

這只會讓你覺得空洞與了無意義,並且導致灰心喪志。

要記住,你的潛意識心靈會自動詮釋「不論你如何看待別人,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訊息給你自己。

這是因為即使你無法覺察到,你的潛意識心靈卻知道一切,包括只有一個認為置身此處的你這個事實。

這就是為什麼你怎麼認知別人,真的是一個來自於你、給予你、有關於你的訊息。

這就是你潛意識的心靈所思考的方式。

所以你當然不該認為其他人都是幻影,否則你也會這麼看待自己。

這是個不只在美國本土的課程學員會犯的錯誤,因為印度教和佛教的教導也是如此:「你所看見的世界是一個幻相」。

佛教徒也常在說:「世事無常、四大皆空」。

還有其他地方很多人,包括印度,也這麼看待事物。

在印度,這個問題的惡化反映在他們的種姓制度上,也就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被視為比動物更為低賤。

他們沒有人權也沒有自由意志,想像一下,一個國家有三分之一的人民比人都不如是何等模樣。

幸好,在印度,現在也有許多人正在學習一種觀念。

你也常在美國本土的Unity churches看過也聽過的,就是Namaste這個觀念,它的意思是「我內在的神性向你內在的神性頂禮」。

這當然是往正確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但是,走得卻不遠。

當你對人說「我內在的神性向你內在的神性頂禮」,你便是將此人局限成一個時間與空間的小小碎片。

你把個體性當真了,還把你和他兩個人區分開了,像是一個主體和一個客體。

J的方法是超越/無視(overlook)色身。

這意思並非是他的肉眼沒看見其他人的身體,而是他了解他並不是真的用肉眼在看,而他也並非真的在一具身體裡。

他明白他所看見的是他自己的心靈,就像他在課程中說的,你只是:「reviewing mentally what has gone by. 在腦海裡重溫一下種種經歷而已。

宽恕的拆书稿

宽恕的拆书稿

把真相说出来
从陈述事实开始
把事情说出来
先对朋友、 心爱的人或信得过的人诉说 考虑对伤害你的人诉说,或是写 一封信
既成只是无法改变或还原,学会接受这一点 揪出 隐截在事实背后的感受
切记没有任何感 受是错误的、不好的或不成立 的
正视内心的感受
判断一下自己处于哀悼过程的哪个阶段 ,无论落在哪个阶段都要敬佩自己
《宽恕》思维导图
宽恕对健康有益
宽恕将我们从过去、从加害者手中、从未来的受害情结底下释放出来
什么是宽恕
宽恕能让家庭与社会群体复原
宽恕让我们在身心方面都不再受愤怒与怨恨的折磨
我们都是互相依存的,而且拥有共同的人性
宽恕是一份送给自己的礼物 宽恕不是容易的事 它需要努力 ,还需要始终如一的决心
宽恕不是懦弱的表现 它需要勇气和力量
在宽恕循环中,我们面对自己的痛苦和煎熬, 并依寻四段进程的历程,朝向接受与复原迈进
走向宽恕的历程
要多久才能宽恕?
我们永远都能自己选择,要落入 报复循环,还是走上宽恕循环
四段进程的各个步骤 : 把事情说出来、正视内 心的感受 、 予以宽恕 、 重建或放下这段关系
有不可宽恕的人吗 ?
没有不可饶恕的事
没有无可救药的人 , 而将—个人当作禽兽, 无异于卸下他应该为自身行为负起的贡任
重建或放下这段关系
你 品,或许 或再需也要— 不声要道见歉到、那个一人个解释、 一件有形的物
反省 自 己在任何冲突 中的一份责任
重建的 关系会 比 之前 更牢固,而且绝对不会一样 通过重建或放下一段关系 ,你将从受害处境和创伤中解脱出来
需要获得宽恕
寻求你所需要的支持 认错 见证痛苦并道歉
谓求宽恕
做出对方要求或需要 的弥补或赔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选自《告别娑婆》
「真宽恕」思维过程的范本:
你并非真的存在那儿,
你只是我营造出来的形像而已,
如果我为你定罪,视你为我问题的肇因,
那么,我认定的那个罪咎与恐惧必然存于我内。

既然上主与我不曾分裂过,
我理当宽恕我们两人实际上并没有作出的事情,
于是,这儿只有纯洁无罪,
我已与圣灵结合于平安之境。

熟悉宽恕的思维过程,直到它变成你的第二天性为止。

宽恕的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你在梦中,而且你是作梦之人,是你造出这些角色来为你演出这场戏的,如此,你才可能从外面看见隐藏在自己潜意识里的内疚。

你若记得自己是在作梦,那么外面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存在,纯是你自己的投射。

第二个要素:宽恕你投射出来的形象,同时宽恕梦出他们的自己。

第三个要素:信任圣灵,决心依靠祂的力量
(葛瑞后总结为:记得我在作梦;宽恕我投射出去的形象,也宽恕梦见这些形象的自己;信任圣灵,决心依靠祂的力量。

「相信自己与上主是分裂」的这个人生大梦才是问题的症结,而圣灵的宽恕则是最佳的解答。


练习手册的三个要点
1. 先认清问题所在;
2. 甘心放下自己的执着;
3. 再予以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