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研究_张毅翔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心理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 2 0 年 第 2 期 09 3
C I CE C N E H O O Y I O M TO e . 0 H A S I E A D TC N L G N R A IN D c 2 9 N N F 0
D I1 .9 9 ji n 1 0 - 9 2 2 1 . 3 1 0 O : 0 3 6 / . s .0 1 8 7 .0 0 2 . 1 s
时传达贯彻 还能够能够将和科学知识系
统 全面的传授给受教育程度上传统 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


( )消 极 影 响 二 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传统的思想政
利 与 求 屈 于 会 政 目 , 单 函 育 忽 教 对 ,容 法 径 针 益 需 , 从 社 的 治 的 简 教 却 视 育 象内 方 途 的
于创造性的发挥
思 想政 治教 育主 体 性 问题 的 研 究颇 多 但
对 于 心理 学视 野 中的 思 想政 治教 育 主体 性 问题 的探 究却 甚微 , 以 本 文从 心理 学视 所 域 中窥探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主 体 性 问题 , 力 求 将 心 理 学理 论 引 入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中, 而 为新 时期 整 个 思 想政 治教 育工 作 从
教 育 者 都是 思 想 政 冶 教 育 的主 体 , 二者 是

治教育 一种 的说 形 成为 空洞 教, 成一言 三 、传统思想政 治教 育主体观 的 堂的 授 课模式。 然 虽 开始重 社会 视 需要, 轻 影响 但却
视学生的个体认同。 教育者往往把思想政治 ( 一) 积 极 影 响
一 — l
业、 惑” 主导 解 的 作用; 客体 教育 是受教 j压制 育 受教育 教育内 质 提问, 者对 容的 疑和 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探析_张毅翔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探析_张毅翔

2011·2(中)原则是指导人们认识、思想、言论和行为的规定或准则,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抽象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1](P374)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教育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具体实践中抽象得到的结果,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必须遵循的规定和准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原则不同,方法实施原则是教育者在“方法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实事求是原则、平等待人原则、分层次教育原则、积极引导原则等。

[2](P17)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是教育者在“方法创新”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方法创新的导向激励“目标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是根据客体发展规律与主体需要而设计的对行为活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形式,是人的需要的体现,本质上是主体的价值追求。

”[3](P482)创新活动的目标性原则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要有明确的目标,预知创新结果和要实现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是创新结果的预期状态,它给人们努力的方向和信心。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实践是教育者实施的具有主体性的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为了实现决策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目标,该目标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客观规律设计的。

围绕这一目标,教育者设定方案,作出超前反映,并通过实施方案最终实现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目标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制定创新方案前,必须确定明确的实现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性、方向性和促进性,能激发、规约教育者围绕目标创新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系统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研究
的 力量 . 维 护 统 治 阶级 的利 益 、 施 阶级 压 迫 和 镇 压 是 实
阶 级 反抗 的机 器 。奴 隶 制政 府 、 建制 政 府 以 及 资本 主 封 义 政 府 都 是 代 表 少 数 剥 削 阶 级 利 益 的政 府 .只 有 代 表 最 广 大 人 民群 众 根 本 利 益 的 社 会 主 义 政 府 ,才 是 人 类 探 求 政 府 合 法 性 的最 终 归 宿 。为 了实 现 政 府统 治 , 定 一 政 府 往 往 采 取 一 系 列 措 施 增 加 自己 统 治 的 合 法 性 , 其 中包 括 思 想 政 治 教育 , 采取 一 定方 法 . 合法 性 内容 传 将 授 于受 教 育者 , 民众 确信 政 府 统 治 具有 合 法 性 。 使 研究 思想政 治教育合法性 具有 重要意义 。首先 , 研 究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合 法 性 , 利 于 揭 示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有
霄2. 川。
思政工论 想治作坛
系统论视 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合 法性研究
张 毅 翔
( 京理 工大 学 北 人 文社会 科 学学 院 , 京 108 ) 北 0 0 1
[ 摘
要】 思想政 治教 育合 法性 系民众对统治阶级 实施的思想政治教 育的评价 、 可、 认 信任 与接 受。思想政治教育合 法性取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合 法 性 提 出 的重 要 意 义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合 法 性 .即 在 特 定 阶 级 卒 会 背 景 十
下 ,广 大 民 众 对 统 治 阶 级 实 施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评
价 、 可 、 任和接受 , 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合法性 . 认 信 如 其 承 载 的 教 育 内容 将 有 效 传 授 受 教 育 者 . 则 为 受 教 否 育 者 排 斥 , 能 收 到 理 想 教 育 效 果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合 不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构的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建构的思考
的方 法 论 问题 也 因此得 到 关 注和 重 视 。在 这 一 时期 , 关 于 思想 政 治 教育 方 法 论 的研 究成 果 不仅 逐 渐增 多 , 而 且 研 究
政 治教 育 方 法去 探 究 和把 握 。可 以说 , 对 思 想 政治 教育 规 律 的认 识 和 把 握 程度 、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目标 的 实现 、 效 果 的 好坏 , 都 离 不 开 科 学 方 法论 的指 导 , 离 不 开 思 想 政 治教 育 方 法 的正 确 运用 。从这 一 点来 说 , 思 想政 治 教育 作 为一 门 学科 , 决定 了其 必须 具 有规 范 的方 法论 体 系 。
新研 究 指 出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学 的 基 本 范 畴 则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学 方 法 在 由 以往 的经 验 总 结 逐 渐 走 向理 论 化 的过 程 中 日益 受到 学者 们重 视有 关 。 “ 思 想政 治 教 育 方 法论 ” 作 为一 个 概 念 最早 在 1 9 8 5 年 由王 玄 武 于《 思 想政 治 教 育方 法 论》 一 书 中提 出 。在 书 中 , 王玄武指 出,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方 法 论 的研 究 对 象 不 涉 及 思 想 政 治 教育 的 全部 问题 , 而是 着 重探 讨 人们 如 何 掌握 和 应 用 思 想 政治 教 育 的方 法 以取 得 最佳 效 果 的规 律 , 包 括思 想 政治教育方法的形成 、 变 化 和 发展 的规 律 , 确 立 思 想 政 治
论 。具 体 而言 , 主 要 是 以 唯 物 辩 证 法 和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为 指
论是 否客 观 的问题 , 我 们并 不能 作 出让人 信服 的 回答 。 其次, 作 为研 究 对象 的思想 政 治 教育 方 法是 否 遵循 某 种 普遍 的必然 的规律 , 能 否为 我 们所 把 握 ?尽 管社 会 科 学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 的创新实践、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展开,为提 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THANKS
感谢观看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3-10-28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及问题 •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案例分析与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公民 意识的重要途径。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体验式教学
总结词
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重 要途径。
VS
详细描述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教师 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体验式教 学,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 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 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 识和实践能力。
04
案例分析与应用
案例一
总结词
缺乏对热点话题的筛选和引导,导致学生误解社会现象,产 生负面情绪。
详细描述
某初中思政课程中引入了社会热点话题,但未经过筛选和引 导,导致学生误解社会现象,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对社会产 生怀疑态度。
案例二
总结词
过度依赖多媒体资源,导致教学内容肤浅,缺乏深度和广度。
详细描述
例子
政治课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而未能充分利用多 媒体、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总结词
实践环节薄弱
详细描述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往往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对所学知识 理解不深,难以真正掌握。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标志性研究成果_ad83dd58_a642_45ba_9f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标志性研究成果_ad83dd58_a642_45ba_9f

他们推荐心目中最有学术影响的 30 本著作和 30 篇论 文。经统计,专家学者共推荐著作 424 本、论文 819 篇。在此基础上,遴选出得票率居前的 50 本著作和 50 篇论文。第二轮评审 :邀请了 16 位全国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的权威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对前期评选出 的 50 本著作、50 篇论文按照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序。第 三轮评审 :汇总第二轮专家排序结果,针对经过排 序的 50 本著作、50 篇论文,召开专家评议会。通过 专家评议,最终评选出 30 本著作、30 篇论文。现将 评选结果公布如下。由于数量限制,还有大量的优 秀著作和论文未能入选,恳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 12 月版 2008 年 1 月第 2 版 2008 年 8 月版 2009 年 9 月版 2009 年 9 月版 2011 年 4 月版
罗洪铁、周 琪、
29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演变研究
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
3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4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 : 现状与基本思路
5 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
6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
7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8 茹苦含辛 锲而不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9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建设论
中山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邱柏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王东莉
教学与研究
张耀灿
思想理论教育
徐文良
思想教育研究
王树荫
思想教育研究
陈秉公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论传播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优化

论传播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优化

卖务:隰戮譬论传播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优化郭文艳(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传播学的视角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是要重新审视高校在教育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学校和个人期望的差距所在。

本篇论文借助议程设置理论、隐形教育理论,从传播中最基本的要素着手分析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存在的不足,发现实际运行环节中的瑕疵所在,从优化各个要素入手,提高实效性。

关键词:现状传播要素路径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状匍析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过程中,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传者引起受传者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11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包含以信息传递为媒介,使得社会需要与个体诉求相统一的过程。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须从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个角度入手,即宏观上社会要求和微观上大学生自身实际状况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

(一)社会要求视角下的传播效果社会和学校的要求、期望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之间的矛盾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机制。

高校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的角色,宏观上来看其传播效果,主要看大学生整体在社会中所产生的印象以及高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质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法律修养及个性维度都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整体也获得了社会较高的认可度;从量上来衡量,学校和书本教育对大学生政治信念和人生信仰影响因素所占比重达到29.3%。

121由高校师资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传播模式建设逐步完善:从横向来看,课堂教育、社团活动和学校管理机制相互配合,基本形成有条不紊东南传播2013年第11期(总第111期)的传播途径。

但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的纵向角度来看,低年龄阶段学生比高年龄阶段学生在思想认同和践行方面效果更加好。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作者:唐晓燕来源:《成功》2016年第36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基础工作,但凡工作都具有科学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思想,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体现,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同构建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理论指导;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者遵循科学的原则与方法施教;另一方面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正确的。

科学性的教育与人的学习习惯、思维发展规律高度一致,契合我党对广大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出科学性已毋庸置疑,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如何科学地对人民群众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三大内容共同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有效性必须以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为前提,而想要实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构建教育体系。

(一)严谨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指导,以崇高的科学精神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在创立之初,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地继承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切优秀的、凝结着人类智慧与精神的思想全部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吸收,它代表着19世纪中期人类社会的最高成就;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基于成熟的历史条件、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构建而成的,真实的历史素材与客观的科学知识成就了这一伟大理论。

因此,我们才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的世界观,又将其看作科学的方法论。

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而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的,因此也具有科学性的一面。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借鉴了优秀的心理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人文社会学、数学、自然科学、统计学等诸多领域的科学成果,这些科学成果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辩证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理探析

辩证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理探析

作者: 张毅翔
作者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求实
页码: 80-8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理;系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理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下,系统、联系、动态、发展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发展过程,把握其内外动力和矛盾规律,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有效地创新。

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范畴,有利于方法论研究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同时也为解读当代复杂社会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圈理论”视阈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三圈理论”视阈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三圈理论”视阈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杨颖徐伟董爽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3年第11期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窗口”,具有衔接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基于“三圈理论”模型对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分析,从战略管理视角探索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在价值圈、能力圈及支持圈面临的教育功能弱化、教育效果不佳、教育力量分散等问题,提出高校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价值圈、夯实能力圈、联动支持圈来最大程度扩大“耐克区”,有效提升新生入学教育质量。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三圈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曾指出:“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1]。

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责任与使命,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窗口”,其教育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尝试用“三圈理论”分析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进一步探索。

“三圈理论”应用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适用性分析“三圈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莫尔首次提出,以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维度构成基本的分析框架,三要素相互关联、辩证统一,影响战略的成败。

“三圈理论”的第一维度是价值圈(V),强调创造公共价值是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第二维度是能力圈(C),要充分考虑政策实施的执行者是否具备相应能力;第三维度是支持圈(S),要顺利达成目标,还需要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资源保障。

三个圆圈相交形成七个动态变化的区域,而三圈重叠部分产生的区域叫做“耐克区”,构建新生入学教育的“价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并寻求三个维度相交的最大区域,扩大“耐克区”的面积,能更好、更快、更全面提升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2]。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提升和“三圈理论”的关联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整体思维的契合。

巧实力视阀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论析

巧实力视阀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论析

又含有 “ 的维度 ; 软” 既包括“ 的刚度 , 硬” 又含有“ 的柔度 。 软”
归根结底就是硬 实力 和软实力这两种力量的高度耦合 , 是一
种合力 的效 应。
内容 , J还有把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划分为思想政治 教育内容 I和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 Ⅱ 。下 面我们将 从 “ 巧实力 ” 一 这 全新 的视 阈来 解析 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内容 , 以期 形成合 力 效 应, 最终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
2 1 H O AL OF ARB N CO I MMI EE CHOO OF T P TI S L HE CC
Ma , 0 0 y. 2 1
第 3 总第 6 期 期 9

No 3 S r lN . 9 . ei o 6 a
思 想政治教育 的内容 是按照一定 的社会要求 和根据受 教育者的实际思想 状况 , 教育 者有 目的、 有步 骤地传授 给受
能经济 (m r E oo y ; 外交 维度 , 拉里 提 出了巧实 力 S a cnm )从 t 希 (m r Pw r ; 全 球 维 度 ,B 提 出 了智 慧地 球 ( S at o e) 从 IM

巧 实 力 视 阈 下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巧实力 (m rPw r这一概念最初 由美 国安全与和平研 S a o e) t
究所 高级研究员苏珊尼 ・ 瑟提 出 ,04年苏珊妮在《 诺 20 外交》 杂志发表 的文章《 巧实力 》 “ 须实行这样 一种外交 政策 , 称 必 不仅能更有效地反击恐 怖主义 , 而且 能走得更 远 , 过灵巧 通 地运用各种力量 , 一个稳 定的盟 友、 在 机构 和框架 中促进美 国的利益 。20 年 哈佛 大学 的著名学 者约瑟夫 ・ 在《 ”06 奈 外交》 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重新思 考软实 力》 指出 :单独依靠 硬实 “ 力或软实力都是错误的 , 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可 以称作巧实 力 。20 年希拉里就任美 国国务卿后 提出 , 国将采取 “ ”O9 美 巧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29•【字号】苏政发〔2020〕106号•【施行日期】2020.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省政府关于公布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苏政发〔2020〕10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根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748个项目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19项、二等奖299项、三等奖330项。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希望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回应时代呼唤,积极探索创新,弘扬优良学风,切实肩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历史使命,齐心协力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江苏省人民政府2020年12月29日附件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一等奖(119项)儒家美德与当代青年发展(著作)陈继红(南京大学)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创新研究(著作)韩同友(淮阴师范学院)等政治正义的中国境界(论文)王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绍辉(上海交通大学)论治国理政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石(论文)方世南(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全三卷)(著作)孙建华(南京林业大学)培根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与传播认同研究(著作)陈延斌(江苏师范大学)等中国革命的乡村道路(著作)王建华(南京大学)筑牢新时代坚强战斗堡垒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论文)胡敏强(南京师范大学)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协调治理(著作)金太军(南京审计大学)、赵军锋(南京审计大学)从社会科学的边缘到核心:公共管理学科再认识(论文)孔繁斌(南京大学)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著作)李里峰(南京大学)从乡村治理到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治理转型研究(著作)于水(南京农业大学)生存解释学研究(著作)梅景辉(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著作)周嘉昕(南京大学)伦理如何“回”乡村(著作)王露璐(南京师范大学)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著作)李承贵(南京大学)Common phonology of the Chinese dialects(汉语方言共同音系)(著作)顾黔(南京大学)R.V.Simmons(罗格斯大学)经律异相校注(点校本)(共四册)(著作)董志翘(南京师范大学)、刘晓兴(南京师范大学)等校注如皋话地图(著作)万久富(南通大学)编著广雅疏证(点校本)(共两册)(著作)张其昀(扬州大学)点校试论文学翻译的生成性(论文)刘云虹(南京大学)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语篇和语用功能比较研究(著作)辛斌(南京师范大学)、高小丽(河海大学)形体特点对古文字考释重要性研究(著作)刘洪涛(江苏师范大学)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著作)王宏(苏州大学)等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共四卷)(著作)王守仁(南京大学)等著,张新木(南京大学)、叶琳(南京大学)、胡全生(上海交通大学)、印芝虹(南京大学)、何成洲(南京大学)、杨金才(南京大学)主编江南通志(点校本)(著作)程章灿(南京大学)、张乃格(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俄罗斯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汪介之(南京师范大学)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著作)柳宏(扬州大学)、宋展云(扬州大学)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著作)徐永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思想史·先秦至北宋(著作)周群(南京大学)《四库全书荟要》研究(著作)江庆柏(南京师范大学)宫体诗的“自赎”与七言体的“自振”——文学史上的《春江花月夜》(论文)张伯伟(南京大学)中国古典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上、下)(著作)夏燕靖(南京艺术学院)、张婷婷(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著作)顾平(南京艺术学院)炉香清逸:唐宋香炉设计研究(著作)魏洁(江南大学)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著作)周宪(南京大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著作)潘知常(南京大学)技术进步对新的艺术形态与门类生成的影响(论文)楚小庆(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论文)陈林(苏州科技大学)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著作)郁火星(东南大学)中国竹笛演奏艺术的美学传统研究(著作)王晓俊(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备览.1(著作)徐元勇(南京师范大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宋书(共八册)(著作)丁福林(盐城师范学院)主编,胡阿祥(南京大学)、王同顺(江苏科技大学)、邵春驹(盐城师范学院)、杨胜朋(盐城师范学院)、丛玲玲(盐城师范学院)苏州通史(共十六卷)(著作)王国平(苏州大学)主编,吴恩培(苏州市职业大学)、孙中旺(苏州市图书馆)、刘丽(山西师范大学)、戈春源(苏州科技大学)、吴建华(苏州大学)、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朱小田(苏州大学)、汪建红(苏州市第十中学)、王玉贵(苏州大学)、吴晨潮(苏州市政协)、姚福年(苏州市政协)、李峰(苏州大学)、林锡旦(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叶文宪(苏州科技大学)、徐刚毅(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徐苏君(苏州市文物保护所)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著作)胡阿祥(南京大学)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全3卷)(著作)张连红(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共十四册)(著作)张生(南京大学)、郭昭昭(江苏科技大学)、陈海懿(南京大学)、宋书强(中国药科大学)、屈胜飞(浙江工业大学)、陈志刚(西南大学)行政改革试验授权制度的法理分析(论文)杨登峰(南京师范大学)包容性法治框架下的社会组织治理(论文)张清(扬州大学)、武艳(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检察院)社会风险的刑法调控及其模式改造(论文)姜涛(南京师范大学)土地征收决定不是终裁行为——以行政复议法第30条第2款为中心(论文)熊樟林(东南大学)中国法律文明(著作)张仁善(南京大学)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著作)范可(南京大学)生产控制的转换:消费社会与经济转型研究(著作)汪和建(南京大学)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新时代文化自信认同性生产机制(著作)颜玉凡(河海大学)、舒欢(河海大学)城市文化资本与文化软实力: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著作)张鸿雁(南京大学)阶层自我定位、收入不平等和主观流动感知(2003-2013)(论文)陈云松(南京大学)、范晓光(浙江大学)中国人的日常呈现:面子与人情的社会学研究(著作)翟学伟(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史(共二十六卷)(著作)韩丛耀(南京大学)主编,陈兆复(中央民族大学)、邢琏(中央民族大学)、张翀(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姚义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俊玲(西安美术学院)、邵晓峰(中国美术馆)、刘中玉(中国社会科学院)、朱永明(苏州科技大学)、吕晓(北京画院)、郑艳(中国国家博物馆)、胡天璇(苏州大学)、沙振舜(南京大学)、王福康(上海古籍出版社)、沈珉(浙江工商大学)、许浩(南京林业大学)、赵永歧(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周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于向东(东南大学)转型时期的媒介文化议题:现代性视角的反思(著作)陈龙(苏州大学)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著作)秦宗财(扬州大学)应急响应情报体系:理论、技术与实践(著作)苏新宁(南京大学)等数据驱动的知识服务体系与方法(著作)王曰芬(南京理工大学)、陈必坤(南京理工大学)、关鹏(巢湖学院)书理学引论(著作)叶鹰(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规范(著作)黄水清(南京农业大学)、任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韩正彪(南京农业大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研究(著作)冉云芳(苏州大学)大学内部治理论(著作)胡建华(南京师范大学)等技术的现代维度与教育价值(论文)顾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著作)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嬗变与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研究(著作)程永波(南京财经大学)、李雪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估高等教育改革(著作)王建华(南京师范大学)叙事德育模式:理念及操作(著作)李西顺(苏州大学)国民审美素养:社会转型时期的审美资本(著作)易晓明(南京师范大学)教学的超越:教学意义的深度达成(著作)杨钦芬(江苏师范大学)The effect of contextual diversity on eye movements in Chinese sentence reading (汉语句子阅读中情境多样性效应的眼动研究)(论文)陈庆荣(南京师范大学)、黄欣(南京师范大学)、柏乐(南京师范大学)、徐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杨亦鸣(江苏师范大学)、Michael Tanenhaus(罗切斯特大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著作)孙孔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复杂性视域中的教育政策运行研究:以高校资助政策为例(著作)刘佳(扬州大学)自我的回归: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的逻辑(著作)曹永国(苏州大学)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著作)方健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运动干预对聋哑儿童执行功能及脑灰质体积的影响(论文)陈爱国(扬州大学)、熊轩(扬州大学)、朱丽娜(扬州大学)、王旭(扬州大学)、尹惠娟(扬州大学)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的战略使命与创新路径研究(论文)杨国庆(南京体育学院)、彭国强(南京体育学院)均衡博弈: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生态竞争模式及其实践(著作)史曙生(南京师范大学)大数据背景下运动训练研究范式探索(著作)杜长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碳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和系统优化研究(著作)张成(南京财经大学)、史丹(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群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空间:合作、分工与差异(著作)陈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孙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袁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增加值贸易对全球经济联动的影响(论文)杨继军(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基于“河长制”演进的研究(论文)沈坤荣(南京大学)、金刚(南京大学)国家规模、制度环境和外贸发展方式(著作)易先忠(南京审计大学)新中国经济史论(著作)洪银兴(南京大学)、杨德才(南京大学)等著Affordable care encourages healthy living: Theory and evidence f rom China's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平价医保有助健康生活: 理论框架及来自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证支持)(论文)俞宁(南京审计大学)、朱喜(上海交通大学)自然地理约束、土地利用规制与中国住房供给弹性(论文)刘修岩(东南大学)、杜聪(东南大学)、李松林(南京财经大学)美国次贷风险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研究(著作)裴平(南京大学)等大企业与中国经济(著作)史修松(淮阴工学院)、刘琼(淮阴工学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绩效:基于三维产权安全视角(著作)马贤磊(南京农业大学)、石晓平(南京农业大学)、Nico Heerink(瓦赫宁根大学)、曲福田(南京农业大学)Chinese agriculture in the 1930s(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业)(著作)胡浩(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Galum G. Turvey(康奈尔大学)企业所得税改革、公司行为及其经济后果(著作)王跃堂(南京大学)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理论与实践(著作)张宏如(常州大学)供应链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之路(著作)浦徐进(江南大学)、孙书省(中山大学)Conflict resolution using the graph model: Strategic interactions i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冲突分析图模型:竞争与合作中的战略交互)(著作)徐海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Keith W. Hipel(滑铁卢大学)、D. Marc Kilgour(劳里埃大学)、Liping Fang(瑞尔森大学)Forecasting realized volatility in a changing world: A dynamic model averaging approach (变化世界中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一种动态模型平均方法)(论文)王玉东(南京理工大学)、马锋(西南交通大学)、魏宇(西南交通大学)、吴冲锋(上海交通大学)新中国70年中国情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知识图谱及展望(论文)赵曙明(南京大学)、张紫滕(南京大学)、陈万思(华东理工大学)Information sharing and the impact of shutdown policy in a sup ply chain with market disruption risk in the social media era(社交媒体时代具有市场中断风险的供应链信息共享与关闭策略研究)(论文)王建才(北京理工大学)、王要玉(苏州大学)、车通(苏州大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政策与配套措施研究(著作)欧名豪(南京农业大学)、陶然(中国人民大学)主编区域碳配额分配和中国碳市场研究(著作)董锋(中国矿业大学)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共享论(著作)陈志红(南京大学)、陈志斌(东南大学)等A novel multiscale nonlinear ensemble leaning paradigm for carbo n price forecasting(碳市场价格多尺度非线性集成学习预测新方法)(论文)朱帮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叶顺心(暨南大学)、XXX(暨南大学)、贺凯建(湖南科技大学)、张涛(伯明翰大学)、魏一鸣(北京理工大学)Modern emergency management(现代应急管理)(著作)曹杰(徐州工程学院)、朱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韩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朱晓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享经济平台体系的价值实现及其应用研究(研究报告)叶美兰(南京邮电大学)、姜娟(南京邮电大学)、白云朴(南京邮电大学)、郭永安(南京邮电大学)、徐文哲(南京邮电大学)、张慧君(南京邮电大学)、陶卓(南京邮电大学)、穆向阳(南京邮电大学)、宋丽敏(南京邮电大学)借鉴京沪津粤经验完善江苏总部经济政策的建议(研究报告)丁宏(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任务与关键举措(研究报告)沈正平(江苏师范大学)、简晓彬(江苏师范大学)、陈伟博(江苏师范大学)、沈一(江苏师范大学)、张啸(江苏师范大学)、尹建庆(江苏省贸促会)、梁钟巍(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海洋经济比较启示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研究报告)谈镇(江苏科技大学)、陶永宏(江苏科技大学)、潘法强(镇江市委宣传部)、钱伟(江苏科技大学)、孟庆良(江苏科技大学)、刘惠宇(江苏科技大学)、符勇拓(江苏科技大学)、娄阳(江苏科技大学)关于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王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夏冰(江苏省科学技术厅)、XXX(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蒋历军(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孟靓(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章凤翎(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金永新(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陈利琴(江苏省科学技术厅)、XXX(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韩子睿(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夏凯丽(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新形势下全面提升江苏应急管理能力研究——基于全省13市实证调查研究(研究报告)王义保(中国矿业大学)、汪超(中国矿业大学)、王玮(中国矿业大学)、刘芳(中国矿业大学)、窦铜顺(中国矿业大学)、贾小杰(中国矿业大学)、张一洲(中国矿业大学)遵循规律保持定力精准施策科学稳妥解决好“化工围江”问题(研究报告)杨琦(江苏省委)、周进(江苏省委办公厅)、叶绍芳(江苏省委办公厅)、吴敌(江苏省委办公厅)、薛皓月(江苏省委办公厅)、郭俊(江苏省委办公厅)、程计险(江苏省委办公厅)、盛学良(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王天任(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中华经典悦读丛书(共十三册)(普及成果)王月清(南京大学)、暴庆刚(南京大学)、吴颖文(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编,隋思喜(东北师范大学)、李华华(安徽农业大学)、郭美星(宁波市委党校)、张义生(青岛大学)、陈林(南京大学)、邹世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徐立恒(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刘光育(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孙永艳(南京工业大学)、缪方明(南京农业大学)、李翚(南京理工大学)、李冬梅(东南大学)莫砺锋讲唐诗课(普及成果)莫砺锋(南京大学)两晋南北朝十二讲(普及成果)李文才(扬州大学)“戴庄经验”及其可推广性研究(研究报告)秦兴方(扬州大学)、潘法强(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薛玉刚(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赵亚夫(镇江市人大常委会)、马国进(镇江市农业农村局)、陆建飞(扬州大学)、戴玉琴(扬州大学)、徐金海(扬州大学)太平天国史料汇编(著作)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二等奖(299项)唯物史观理论演进的研究范式(论文)曹典顺(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理解与阐释(著作)王金玉(南京林业大学)现代性的中国方案:基于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著作)张明(南京大学)列宁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当代意义(论文)周建超(扬州大学)危机的宿命:奥康纳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研究(著作)何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层次(论文)唐正东(南京大学)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及其文化秩序建构(论文)邓海林(江苏省委宣传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三卷·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著作)俞良早(南京师范大学)等全面从严治党的难点及对策研究(著作)桑学成(江苏省委党校)等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机制研究(著作)佘远富(扬州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拓教学”研究(著作)徐玉生(江南大学)等铁人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铁人精神十讲(著作)刘晓华(常州大学)、陈立勇(大庆师范学院)、张文彬(大庆师范学院)主编机制与形态: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研究(著作)曹明(盐城师范学院)、张廷干(盐城师范学院)列宁早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思想及对错误思潮的批判(著作)徐芹(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属性论(论文)蒋艳(南京体育学院)当代西方转型正义话语批判(论文)亓光(中国矿业大学)地方干部的民主价值观:类型与结构特征——对1456个地方干部的问卷分析(论文)肖唐镖(南京大学)、王艳军(南京大学)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认同论析(论文)许开轶(南京师范大学)、朱晨晨(南京师范大学)我国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及收益共享机制研究(著作)石晓平(南京农业大学)等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公共管理变革(论文)张海波(南京大学)休谟的社会政治思想研究(著作)XXX(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网络地理信息安全的政策研究(著作)赵晖(南京师范大学)辩护的政治:罗尔斯公共辩护思想研究(著作)陈肖生(南京大学)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著作)陈辉(南京师范大学)论当代中国警政范式之嬗变与重构(著作)胡建刚(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机会平等、制度绩效与统筹城乡医保(著作)顾海(南京大学)、马超(东南大学)、孙军(南京大学)乡镇政府组织结构变革研究(著作)曾维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唐宋道教的转型(著作)孙亦平(南京大学)哲学与“空间转向”——通往地方生产的知识(论文)胡大平(南京大学)诸伦理学理论体系协同与互补的研究(论文)彭怀祖(南通大学)确证难题的逻辑研究(著作)顿新国(南京大学)君子、理想人格及儒道君子文化的相异互补(论文)洪修平(南京大学)、孙亦平(南京大学)现代社会与道德批判(著作)李志祥(南京师范大学)近思录集解(点校本)(著作)程水龙(苏州大学)校注《本草纲目》药理学的哲学渊源(论文)程雅君(苏州大学)、程雅群(西昌学院)水伦理的生态哲学基础研究(著作)曹顺仙(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断代史考察:1889-1938(著作)徐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肩水金关汉简字形编(著作)黄艳萍(江南大学)、张再兴(华东师范大学)儿童语言障碍与习得研究(著作)梁丹丹(南京师范大学)和合翻译学(著作)吴志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欧三国:国家转型、语言权利与小族语言生存(著作)何山华(扬州大学)汉语递系结构发展演变史(著作)张颖炜(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放马滩简式占古佚书研究(著作)程少轩(南京大学)汉语复合词认知、习得及其神经基础(著作)顾介鑫(江苏师范大学)当代俄汉新词语词典(著作)程家钧(苏州大学)、薛静芬(苏州大学)编复综语:形态复杂的极端(著作)马清华(南京大学)、方光柱(南京大学)、韩笑(南京工业大学)、朱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编著社会性别定型的俄汉语用对比研究(著作)周民权(苏州大学)、周薇(苏州科技大学)、陈春红(四川外国语大学)理解与评价应用语言学实验研究(著作)鲍贵(南京工业大学)唐代公文词语专题研究(著作)张福通(南京大学)功能——类型学视角下无标记受事前置句研究(著作)刘顺(南京审计大学)副词“还”的歧义及相关语音问题(论文)徐以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孟红(吕梁学院)网络欺凌现象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法律预防(论文)陈美华(东南大学)、陈祥雨(东南大学)汉语轻动词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著作)封世文(南通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译介与接受的障碍及其原因探析(论文)许多(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磨蚀的回归性研究(著作)倪传斌(南京师范大学)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著作)林敏洁(南京师范大学)等南京古代文化变迁与文学演进(著作)高峰(南京师范大学)紫琅楚辞学研究丛书(共三册)(著作)周建忠(南通大学)主编,施仲贞(南通大学)、何继恒(南通大学)评话小说通论(著作)董国炎(扬州大学)中州集校注(共八册)(著作)张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注第三维度:平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小说(著作)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朱子《感兴诗》中日韩古注本集成(共两册)(著作)卞东波(南京大学)编校现代焦虑体验的美学研究(著作)史修永(中国矿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辨析

2 2・ 0I 9
... .. ..... . ..。.一 ...
堂 宴堕里垦塑墼!
总第42 3 期
应 , 学科 发 展走 向成 熟 的标 志 。 是
二 、 想 政 治 教 育 元 问 题 与 元 理 论 思
治 教 育 学 。 因 为 , 于元 学 科 的研 究 , 特 定 的 学 术 术语 关 在 中 , 研 究 内涵 也 是相 对稳定 的。 其 “ ” 西 方 学 术 话 语 中 , 它 与 某 一 学 科 名 相 连 所 构 元 在 “
起点 问题 , 关 乎思 想 政 治教 育存 在 的合 理 性 和科 学性 的 是 问题 。对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元 问题 的 内涵 解读 和解 答 是 思 想 政治 教 育 学科发 展 的 需要 , 是思 想 政治 教 育 理论研 究 深 也
化 的 必 然 。 要 研 究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元 问 题 , 先 要 明 确 思 想 首 政 治 教 育 元 问 题 的 概 念 内 涵 。 要 厘 定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元 问 题 的概 念 , 必 须 厘 清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元 问题 与元 问 题 、 又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元 理 论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学 等 相 关 概 念 的 区 别 元
堂塑宴堕里垦塑墼查
总第42 3 期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元 问题 辨析
口 倪 愫 襄

要 : 想 政 治 教 育 元 问 题 是 指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前 提 性 问题 和 根 本 性 问 题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元 问题 的 追 问 , 思 对 是
对 思 想政 治 教 育存 在 的 合理 性 与 科 学性 的 语 言分 析 和逻 辑 证 明 的过 程 。具体 而言 , 思 想政 治教 育存 在 的根 对

系统工程视阈下的大学生政治教育研究

系统工程视阈下的大学生政治教育研究
的现 实 要 求 。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s k i l l s ,i n o r d e r t o o p t i mi z e t h e c u r r e n t
治教 育 , 为提 高 大 学 生 政 治 教 育 质 量 的提 高 做 一 个 积 极 探
索。
据系统的性质 、 关系 、 结构等 , 把研 究对象有机地组织起来 ,
着重从整体上揭示系统 内部各要素之 间 ,以及系统与外部 环境 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 ,从 而把握 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 , 其 最 终 目的是 系统 的优 化 。 大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Z h i we i , F e n g J i n g h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 i s a l s o a
f r o m p o l i t i c a l c o g n i t i o n e duc a t i o n ,p o l i t i c a l e mo t i o n a nd at i t ude
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结 构系统的基本要素这一
问题 ,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和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中 , 比较 认可 的代 表性 的观点主要是 为“ 五要素说 ” , 即思想 政治教 育主要包含 : 思想教育 、 政治教育 、 道德教育 、 法纪教育 和心
系统工程视阈下的大学生政治教育研究
晏志伟
中图 分 类 号 : G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以“系统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以“系统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以“系统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作者:陈宗章来源:《理论观察》2018年第02期摘要:新著《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何以需要研究”、“研究现状如何”以及“如何研究”等角度,集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相关基本问题;二是从静态的知识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概念、特征、属性、要素、结构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三是从动态的历时性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做了梳理和总结;四是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全面描述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的现代性境遇;五是在“对策”意义上阐述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新著;主题内容;评论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江南大學马克思主义学院侯勇博士的新著《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由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7月正式出版。

这是作者基于社会系统视域,以系统思维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部力作,我们可以把其主题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何以需要研究”、“研究现状如何”以及“如何研究”等角度,集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相关基本问题。

作者的立意是在社会视野中考察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系统问题,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便从对社会系统的研究开始。

作者首先论述了社会的复杂性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必然逻辑地包含着一个复杂性问题。

正是在这一现实需要的推动之下,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方法,即系统的研究方法。

建立在这一思考基础之上,作者一方面对该学术命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全面的述评,另一方面从系统科学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到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全面阐发了多学科领域的系统理论,并最终明确把“系统论”作为自己研究铺展的理论基础,从中凝练出“系统思维”的根本方法。

作者指出,系统思维即“主体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把思维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辩证地分析其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信息与组织、控制与反馈、系统与环境等关系,以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和指导科学实践的观念行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的思考
叶荣国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

正确理解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涵,充分认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之必要性与可行性,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途径,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总页数】5页(P133-137)
【作者】叶荣国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培养的实践和思考--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为例 [J], 蒋占峰
2.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考 [J], 陈蒙
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研究 [J], 孙磊
4.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研究 [J], 孙磊
5.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研究 [J], 胡秋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王政爱;张懿
【期刊名称】《市场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到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和谐稳定.文章旨在从此视角下对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王政爱;张懿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2;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87.5
【相关文献】
1.生命教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反思 [J], 成杰芳
2.生命教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反思 [J], 成杰芳;
3.VR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与反思——评《新媒体视阈下基于VR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 王炜丽
4.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反思--评《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有效性研究》 [J], 王薇
5.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反思
——评《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J], 王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1思想政治工作论坛系统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研究张毅翔(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系民众对统治阶级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认可、信任与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个层次结构的合法性,其中,指导性理论合法性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结构最深层,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法性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结构中层,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法性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结构最外层,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表面依据。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理论指导,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新境界,是迄今人类最具合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11)01-0071-05简言之,“合法性即是对统治权力的承认。

”[1](P12)“合法性”的英文是Legitimacy,来自于古代拉丁文的Legitimus,“合法性”不同于Lagality,Lagality的基本含义是“与法律的一致性”,而Legitimacy的基本涵义是对被统治者与统治者关系的一种内在评价,是对统治权力的尊严性和正当性的自愿认可。

合法性理论虽然发端于西方社会,是西方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但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法性研究对于推进现实政治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诚如阿尔蒙德所言:“如果合法性下降,即使可以用强制手段来迫使许多人服从,政府的作为也会受到妨碍。

”[2](P36)因此,合法性问题逐渐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又是诸如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优先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政治行为,同样具有合法性。

从系统结构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能从根本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性质与原因,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本质与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提出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即在特定阶级社会背景下,广大民众对统治阶级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认可、信任和接受,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合法性,其承载的教育内容将有效传授受教育者,否则为受教育者排斥,不能收到理想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政治合法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之一。

所谓政府合法性“是政府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及其所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是不是以及为什么应该获得社会成员的自愿忠诚和支持的问题”[3](P141)。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政府是从社会中产生并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实施阶级压迫和镇压阶级反抗的机器。

奴隶制政府、封建制政府以及资本主义政府都是代表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政府,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府,才是人类探求政府合法性的最终归宿。

为了实现政府统治,一定政府往往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定方法,将合法性内容传授于受教育者,使民众确信政府统治具有合法性。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特性,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合法性的根本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合法性,需要从根本上探究其本质所具有的合法性。

不仅需要对方法和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判断,更需从根源上分析、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深层的哲学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认清哲学理论基础的阶级属性与服务性质,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特征。

其次,研究思想政治教[收稿日期]2010-10-23[作者简介]张毅翔(1977-),男,河南郑州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育合法性,有利于比较不同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区别,并找出深层原因。

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统治阶级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剥削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其阶级统治服务,将广大人民作为意识形态奴化的对象,他们的谎言必将为民众识别与揭穿,最终失去合法性的群众基础。

第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能凸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地位,证明其是有史以来最具合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合法性不仅要看外在方法的合法性、内容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看思想政治教育深层哲学理论基础的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发扬了人类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全部经验,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层面具有合法性。

第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能为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使之更具合法性。

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方法以适应变化的教育形势。

除此之外,还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深层哲学理论基础,使之具备更为合法性的深层底蕴。

剥削阶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本性变革,最终由具有合法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代替。

二、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系统三维层次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是由多维层次构成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指导性理论合法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法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法性。

这三个层次由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与性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景所构成的过程,而位于深层的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思想与统治理念,它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的性质与方向。

因此,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合法性,应依次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层次结构,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

(一)指导性理论合法性。

指导性理论合法性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结构最深层核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方向与性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这些指导性理论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理论依据。

这些思想比较隐蔽,往往深藏思想政治教育深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方向。

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4](P98)因此,为了巩固他们的经济地位,统治阶级采取各种统治手段对民众进行控制,包括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

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统治思想,并在属于他们的统治思想范围内解决问题。

“他们(小资产者,笔者加注)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也就是小资产者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人物和解决办法。

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

”[4](P614)小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反映了这个阶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为维护该经济地位,他们建立自己的统治思想体系,并以之指导各项政治活动,包括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法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法性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结构中层,是指导性理论引导下向人们传授的信息和符号,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等具体内容,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较之隐蔽性的深层指导性思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确规定受教育者需要消化与理解的知识信息。

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不同的,“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

总之,统治阶级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4](P100)。

在剥削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法性,使之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往往打着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口号,妄图使人们认可和接受由他们指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4](P100)。

以道德教育内容为例,封建贵族宣传“过去信教时代传下来的基督教的封建的道德,这些道德主要地又分为天主教的和新教的道德,其中又不乏不同分支,从耶稣会天主教和正统新教的道德,指导松弛的启蒙的道德”[5](P434)。

资产阶级道德内容则“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4](P275)。

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道德教育内容实质是为资产阶级猎取财富、追求权利辩护,其合法性迟早会丧失。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法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法性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结构最外层,是在哲学理论基础指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手段和方式。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表面依据,而不是根本依据,它更多地表现为合理性特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多表现为外在操作技术,因而其阶级性不易觉察,只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背后的指导思想基础与教育内容才能正确判断其正确与否。

如果该方法是在符合人民利益的指导思想与内容下制定实施,其方法具有可被认可的价值。

方法只是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本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而不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利益,其合法性便不被认可、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有阶级性与非阶级性之分,带有剥削阶级性质的方法是其意识形态专制的工具,不具有合法性。

非阶级性的方法含有技术性特点,科学的技术性方法可供别的阶级借鉴利用。

但如果非阶级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旦与统治阶级指导性思想和内容相结合,它本身便具有阶级性。

剥削阶级采取教堂、教会进行宗教鼓吹的形式是统治阶级愚弄民众的方法,它的合法性最终将受到质疑。

当前资本主义国家青睐的大众传媒方法代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但其一旦与资产阶级剥削思想和内容相结合,便充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迷惑性与虚伪性,其合法性必将受到质疑。

三、马克思主义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最具合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它以科学、革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深层哲学理论指导,采取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全面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结构,使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层次获得最根本的合法性。

(一)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深层哲学理论基础,使指导性理论最具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发展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提供坚实的指导性理论基础。

合法性要求指导性理论具有科学性,揭示世界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此才能使人们信服,获得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合法性要求指导性理论具有革命性,符合广大民众的阶级利益,获得合法性的群众基础;合法性要求指导性理论具有发展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