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含答案解析) (1)

合集下载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则层出不穷。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B.纲常礼教遭到破坏C.理论存在严重的局限D.正统地位已经丧失2、下图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

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B.科举选官凸显公平公正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3、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在一行字中有时会刻意使其中部分字倾斜,使其似出非出又与主体形离神连。

人教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人教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

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

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

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①《秦始皇廿六年诏铭》②《汉汲黯传》③《丧乱帖》④《玄秘塔碑》A.① B.② C.③ D.④4.李白《少年行》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参《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有“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诗中的“胡人”当指()A.印度人 B.大秦人 C.新罗人 D.中亚人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6.据《隋书·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在《七部乐》中,除《清商伎》外,其余乐部都是边疆和外国乐舞。

据材料可知隋朝() A.边疆与外国乐舞比汉族乐舞先进 B.中华民族乐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C.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特别频繁 D.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7.(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

新教材人教(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8课

新教材人教(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8课

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

[知识拓展]儒学独尊(1)董仲舒新儒学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微点拨]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魏晋时期,嵇康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刘伶更是蔑视名教,放浪形骸。

这反映了()A.门阀政治导致士人归隐B.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C.纲常名教遭到彻底否定D.玄学成为当时统治思想2.东汉时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先秦以来的数学成就。

魏晋之际,刘徽《九章算术注》对圆周率计算法进行修正。

到南朝时,将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

横线处应填写()A.张衡B.祖冲之C.贾思勰D.裴秀3.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隐逸恬淡的“山林气”;唐代楷书则有一种中正平和,端稳凝重,法度谨严的“庙堂气”。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法()A.深受主流思想演变的影响B.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C.体现严谨工整的审美需求D.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言中说,写这本书本是为了“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所以“丁宁(即叮咛)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

据此可知,《齐民要术》()A.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蕴含着求真务实的编写精神C.体现出魏晋时期社会重农抑商的思想D.折射出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5.魏晋时期,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

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善辩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赏识。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女性社会地位提高B.儒家思想受到冲击C.经济重心加速南移D.社会普遍崇尚自由6.在魏晋时期,嘉峪关3号墓壁画中有许多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图,嘉峪关5、6号墓中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采桑、放鹰、狩猎、牵驼等;酒泉丁家闸5号墓燕居行乐图中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西沟墓壁画中有羌女送行图。

这体现了当时()A.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B.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C.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7.魏晋时期,儒教与道教的冲突日趋激烈,葛洪提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所以贵儒“以移风易俗”,尊道“以其不言而化形”。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刷题课时练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

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葛洪的主张()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解析:材料只谈到儒家和道家,未提佛教,所以与“三教合一”无关,A项错误;葛洪反对张角,强调“忠孝和顺仁信”,这对社会和谐发展是有利的,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葛洪的思想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有利于稳固统治,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B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

答案:C3.如图人物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图像,他的诗折射出现实生活的()A.田园风情B.民族融合C.政治黑暗D.战乱频繁解析: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折射出的现实生活是田园风情,故选A项。

答案:A4.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

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A.颜真卿 B.柳公权C.王羲之 D.祖冲之解析: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行书,且是《兰亭集序》的作者,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C5.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答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

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

这说明当时()A.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C.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D.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2.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

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译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

这种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A.儒家伦理的影响力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C.外来宗教的思辨化D.儒学居于正统地位3.如图是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挥扇仕女图》(局部)。

画中一位仕女闲坐在椅子上,服饰华丽,旁边有一位仕女在为其挥扇,另有两位仕女手拿梳妆物品在其旁边服侍。

作者运用不同的色彩与人物相貌,使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该作品()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旨趣B.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C.再现了唐代的贵族生活D.说明了唐代生活富足4.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

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5.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空中飞舞的神。

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

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C .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D .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6.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

内则其方,外则其圆。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

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

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

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

对此解读全面的是()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2.南朝梁武帝萧衍深谙儒释道三教,在他禅代南齐后,宣布不再侍奉道教,发愿信奉佛教,并下诏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皈依佛教;其诸子萧统、萧纲、萧绎等与名僧交往也日益频繁。

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佛教已成为国教之一B.政权形式已变为政教合一C.三教合一局面已形成D.儒道思想受到了佛教冲击3.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上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当时()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B.佛教本土化倾向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中外交流的频繁4.如图中传授《尚书》的伏生被画成一个带有印度色彩的男子,虽有头巾和中国式的案几,但伏生袒露上身、瘦骨嶙峋的状态,类似于佛教中的人物形象。

这反映了唐代()A.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B.绘画作品写实的风格C.佛教儒学思想的融合D.科举考试影响的扩大5.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

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

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B.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C.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D.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6.唐玄宗二十年颁行以《礼记》为基础的《大唐开元礼》。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廷祭祀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还专门规定国祭日行佛教礼或道教礼。

这()A.体现了唐朝礼制的创新精神B.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C.表明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D.说明统治者的喜好影响巨大7.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二者凝铸而成的人格精神。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含答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含答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 (2023龙岩三模)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

这反映出当时()A. 儒学地位日益衰微B. 佛教思想广泛流传C. 门第观念根深蒂固D. 释道融合渐成主流2. (2022无锡期末)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持人,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

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

这()A. 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B. 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C. 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D. 说明了统治集团统治思想的动摇3. (2022南通海安期末)魏晋以来,源自汉代乐府的清乐发展开来。

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

清乐的发展说明()A. 中原文化的消亡B. 民族文化的互动C. 礼乐制度的强化D. 西域文化的发展A. 炎黄血统决定了君位的合法性B. 炎黄的始祖地位得以确立C. 奠定隋唐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D. 民族凝聚力源自祖先崇拜5. (2022南通新高考基地学校联考)唐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

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许多错误,很多史料遗留在国外。

因此他研究唐诗,并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的研究表明()A. 唐诗全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B. 唐诗是研究唐史的原始史料C. 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D. 历史研究必须运用文学作品6. (2024扬州期末)下图所示是唐代画家张萱(开元年间人士)所作的《捣练图》,它表现了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图中人物形象鲜明、造型饱满,烘托出雍容华贵的气度。

此图()捣练图A. 注重意境个性B. 展现盛唐风貌C. 融入异域风情D. 再现市民生活7. (2022南通二模)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经注重孝道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出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而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南朝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C项正确。

3.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深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解析:选B。

材料显示出书法和诗歌的相容性,部分文人既会作诗,也追求书法艺术,这反映了唐朝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

4.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

其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

作为史料,它(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解析:选C。

新人教版(2019)历史必修同步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新人教版(2019)历史必修同步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道教和儒学的问题,故B项错误;“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不能说明佛寺的集中,故C项错误;“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只能说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结合,与世俗化无关,故D项错误。

2.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即尊道、礼佛、崇儒。

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故选A项。

3.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反映的是作者()A.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B.忧国忧民情怀C.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D.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反映了作者困苦的生活。

4.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A.《夫妇饮宴图》B.《洛神赋图》C.《游春图》D.《人物龙凤图》,故选B项。

5.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提高地力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否则劳而无获,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进技术的内容,故D项错误。

6.“(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

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2.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

这表明了唐代A.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B.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C.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3.自孔子开始,儒家文化把上古三代帝王尧舜禹认定为道德完美的圣贤君王,但唐代诗人李白却对尧舜禹有关禅让的历史表示怀疑,在诗文中提出不同看法:“尧幽囚,舜野死”。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实无法确定B.李白看法不符合主流观点不足为信C.后继统治者美化历史掩盖历史真相D.时代变迁儒学观念受到士人质疑4.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

”在扬州求法、传法的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

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

这反映出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5.诗歌是时代的反映。

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唐诗中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元白诗笺证稿》等史学名著。

这说明A.唐诗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B.唐诗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C.诗歌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D.历史研究必须用诗歌来印证6.《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妇女的劳动情景,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画生动,设色富丽。

据此可知,《捣练图》《捣练图》(局部)A.受魏晋典雅庄重画风的影响B.描绘了唐代女性的健康活力C.体现唐代宫廷画的鲜明风格D.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景象7.《汉书》《后汉书》中关于“博学”的记述颇为罕见,仅见于司马迁和杨雄。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卷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单项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

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2.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如韩愈)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

这一现象反映了()A.三教合一遍及社会各个领域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3.魏晋时期的佛像衣饰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褒衣博带”式特征,服饰不露肌肤,以披肩遮盖;菩萨雕像外貌更加清丽俊秀、温婉内敛,形态灵动。

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佛教思想影响中华文化B.统治者好恶决定佛教发展C.三教并行局面正式形成D.佛教文化呈现本土化倾向4.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上;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科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

这些举措()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使儒学为统治者所摒弃5.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

这体现出唐诗()A.实现了三教合一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C.风格多元化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6.有学者将搜罗的121位唐代传奇小说作者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其中进士及第者共计36人,如沈既济、白行简、蒋防、陈鸿等。

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文艺进步B.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创作C.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D.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7.《婆罗门曲》为印度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西凉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时期,刘徽提出“极限”的观念,其思维方向接近近代西方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的基本观念;南北朝时,祖冲之父子推算球的体积公式,并设定了幂式定理。

这表明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A.注重经验的积累B.已形成理论体系C.超越了实用意义D.受到国家的重视2.战国产生了丝织品和竹简、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现,汉字书写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把文字的书写工作从文物形式制作工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书法行为。

在书写时可以追求简捷和随意,并融入书者的思想感情或个性化的东西及艺术审美的要求。

材料说明了A.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发展B.中国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C.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D.科技进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4.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

唐代以降,政府下令编纂《五经正义》,去“异端邪说”,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这一变化A.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B.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C.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D.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5.康有为说隋代书法的情况是:“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为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

”又说:“隋碑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

”康有为认为隋朝书法A.以南方的秀美为主要特点B.淳朴峻整趋向单调C.具有融会性与过渡性特征D.风格保守缺乏创新6.晋唐草书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

晋人王羲之创“今草”,运笔顺势疾行,有时一笔连写两三个字,一方面是突破了汉代“章草”的单字造型,形成“字群结构”,但另一方面,字画方圆变易,仍不逸出常轨,因此既遒美多姿,又易于辨识摹学,如其《初月帖》;唐人草书,首推“张颠”,传言张旭喜欢借助酒力在友人面前当众表演草书,个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故而其字逸出常态,有如惊雷激电,气蒸烟合,如其《肚痛帖》。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2.潘镇割据,地方权大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C.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D. 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3.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了一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A. “唐三彩”制造技艺B. 青瓷制造技艺C. 釉下彩绘瓷制造技艺D. 白瓷制造技艺4.“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

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B. 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C. 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D. 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 爱国忧民的情怀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 热爱和平的态度6.魏晋以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广泛传播。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利益。

下列君主在位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灭佛运动的有①北魏孝文帝②北周武帝③唐德宗④后周世宗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②③④7.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 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C.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全面8.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一、巩固基础知识点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改编题有学者指出,魏晋时期曹氏父子与司马氏父子先后上演了两场“禅让”的闹剧,士人们痛心疾首,奋起抗争,结果是“名士少有全者”,于是士人纷纷走向清谈玄理。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儒学呈现空疏烦琐的特殊景象B.统治阶级大力推动玄学的兴起C.儒家传统纲常名教政治性减弱D.传统文化领域出现多维度交融2.[2023辽宁大连一模]唐中期蜀山道士刘知古的兄长研学儒家经典,弟弟奉佛。

刘知古曾在益州太清观的精思院画了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像,时任宰相张说评论:“三圣同在此堂,焕乎有意哉!达观之一致也。

”这体现了当时( )A.宗教信仰多元发展B.刘氏家族关系和谐C.儒学主流地位动摇D.文化政策相对宽松知识点2 文学艺术3.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饮酒二十首》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其中一首写道:“有客常同止,趣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

”这些诗句从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 )A.门阀士族的发展B.崇尚清谈和玄学C.现实社会的黑暗D.社会生活的奢靡4.[202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图为隋代莫高窟390窟北壁壁画(部分),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朝粗犷的西域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长裙。

伎乐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A.亚欧民族的迁徙历程B.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C.佛教本土化程度加深D.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知识点3 科技5.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写道:“杨、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

”这说明唐代( )A.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B.盗版印刷书籍风气猖狂C.科技发展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D.雕版印刷在全国广为流传6.如图选自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一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2.下表是北宋两位史学家写的《唐鉴》。

他们共同认为唐代祸乱的根源是A. 潘镇割据,地方权大B. 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C.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D. 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3.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了一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A. “唐三彩”制造技艺B. 青瓷制造技艺C. 釉下彩绘瓷制造技艺D. 白瓷制造技艺4.“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

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B. 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C. 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D. 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 爱国忧民的情怀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 热爱和平的态度6.魏晋以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广泛传播。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利益。

下列君主在位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灭佛运动的有①北魏孝文帝②北周武帝③唐德宗④后周世宗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②③④7.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 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C.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全面8.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要求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9.隋炀帝曾下令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

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太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这反映了当时A. 大运河加强了民族融合B. 儒家思想由北向南传播C. 南方文化影响力的上升D. 出现了北人南迁的高潮10.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1.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其地位几经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二儒学发展示意图(1)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孔子的?结合所学,各举一例说明孔子在上述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儒学在“b”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受到冲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根据题干可知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

B.根据题干“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可知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

C.题干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

D.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祸乱的根源,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D.这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AD错误。

B.根据题干中的“勿专政于女后,勿假权子中官,勿委任子奸臣”“逼父而压其位者,谓之受内禅”可以看出北宋这两位史学家批判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端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权、奸臣乱政等现象的出现,故B正确。

C.“君主专制制度”材料无体现,故C错误。

故选B。

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B.根据材料信息“翠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窑”主要盛产青瓷,故B正确。

ACD.A是陶器,C是唐以后出现,D是白瓷,此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

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诗歌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A.其诗反映现实,故A项说法正确。

B.依据材料“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

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点,故B项说法错误。

C.现实主义,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故C项说法正确。

D.被称为“诗史”表现出凝重沉郁,故D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诗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题关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解答】B.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作者爱国的情怀;“南国旱无雨”可以看出作者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

AC.两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AC。

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D。

故选B。

6.【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三武一宗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③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降,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这一时期,不断有人出来反佛。

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

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统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故③④符合题意。

①③.综上所述,故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基本研究方法中对人物评价的方法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信息和识记相关史实,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解答】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明代对柳宗元的评价肯定受到明朝社会现实的影响,肯定是受到通俗文学的影响,故不选A。

B.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明朝对柳宗元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唐宋八大家这一说法的影响,可以看出,历史评价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受当时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故选B。

C.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认为以政治成败决定文学成就,是一种错误的评价方法,也和材料意思不符,故不选C。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评价,比较准确的反映了柳宗元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成就,明朝则忽视了其思想成就的评价,故不选D。

故选B。

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说明了自宋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出现了创作主体下移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文化下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故B项符合题意;A 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CD项材料无体现,可以排除。

故选B。

9.【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时南方文化发展相关概况,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文化发展,文人学者云集南方(吴国),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C正确;A提及的是民族融合,明显与题干描述不符合,排除;题中“硕学通儒,文人才子”并不等同于“儒家思想”,排除B;D提及的是北方人口南迁,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C。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正确;A材料不能反映,故排除;B说法错误,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较大,故排除B;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故排除D。

故选C。

11.【答案】(1)评价方面:思想;教育;政治。

举例:思想(或哲学)方面,提出了“仁”“礼”学说;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但创办私学不能作为主张);政治方面,提出“德治”(或主张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写“仁政”写“仁政”不得分)(2)原因:b段: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段: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及儒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在思想、教育、政治各举一例即可。

(2)本题考查儒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段的高峰出现的原因,从当时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和思想的发展可归纳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