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 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苏教版
2020届江苏省 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参考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苏州期初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解“执”余英时①一谈到执,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固执”、“执迷不悟”等概念,于是我们对“执”字便有了恶感,以为“执”总是要不得的。
尽管破“执”者如此之多,“执”在各方面之存在却依然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世间万事万物之存在都有其存在之理由,“执”自然也不能例外。
婴儿初出世时即有“猿握”的本能,而此种“猿握”也就是“执”的表现。
如此说来,“执”倒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古代讲“执”字最为中肯者是儒家。
《中庸》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故儒家是反对“执一无权”,孟子亦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便是儒家反极端、反调和的中庸之道。
关于这一点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持有同样的见解,亚氏的中庸说认为一切美德都是处于两极端之间。
我们把儒家与亚氏的中庸理论比附而观之,可见他们都是不反对“执”的,问题乃在于所“执”者是否正当而已。
③问题谈到这里,我们对“执”的种种看法可以加以澄清了。
首先,我认为绝对地破“执”是不可能的,即便超脱如佛家,也还要另悬一涅槃的境界,终还是有“执”,算不得真解脱。
禅宗说佛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把极端的“执”改变为中庸的“执”,依然承认了“执”的存在价值。
哲学地说,“执”是有,极端地破“执”是无;欲以无来代替有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了苦痛,转而向宗教领域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抚慰,并不等于说人们已从“执”走向了“无执”,而是人们的物质之“执”转化成精神之“执”,而其为“执”则根本无殊。
④其次,“执”的本身却无好坏之分,但视所执者的性质而定。
我们不又常听到所谓“择善固执”的成语吗?可见即使是固执也还不打紧,如果它真的是择善的话,问题亦在于标准如何。
据我的看法,中庸仍然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固执极端总是要不得的事。
我们平常做人喜讲“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正是“有所固执”,如果一个人毫无个性,没有一点固执之处,即便是孔子所说的乡愿了。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家国情怀(含解析)
群文通练家国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张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在敬畏之心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态度、坚毅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在政权与民生的关系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
与之相应,“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统治者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即是君王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
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
《孝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
《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
这种家国情怀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
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共同体的自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3)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10分)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
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
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追捧。
三是网络游戏悄然诞生。
上述三者以“国学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如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它经过10多年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
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②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走出校门,甚至仍然在读,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亦处在懵懂阶段。
然而,他们热情好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熟悉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思想活跃,在线编写故事毫无心理羁绊。
他们占据的时空优势和读者优势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读者喜欢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和唯一目的。
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
“国学热”和“在线游戏”成为网络文学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其促使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的形成实是一种必然。
③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首先是在审美上的高度认同,其次是在形式、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再次是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
在男性向写作和女性向写作中,这一关系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向写作多取其意蕴,女性向写作则取其形态。
④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取法古人的却比比皆是。
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当中,书场、茶舍是其生根发芽的场所。
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辽阔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存续有相通之处。
⑤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其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继承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9分)嗜血的生涯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名武林高手因为练功出了差错,需要经常吸人血解毒,否则全身血液就会凝结成冰。
他因此得了绰号“青翼蝠王”,又被骂为“吸血蝙蝠”。
这一描写犯了文化错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视为福泽祥瑞的动物,并不令人恐怖。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蝙蝠才是邪恶的象征,而这一描写显然取材自西方的吸血鬼传说。
它也犯了时代错位的错误。
在故事发生的时候(元末),不仅中国人,连西方人也不会把蝙蝠与吸血联系起来,因为以血为食的蝙蝠只生活在美洲。
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后,欧洲探险家们才发现竟然还有食血的蝙蝠。
他们一度以为所有新大陆的蝙蝠都是食血的,联想到传说中的吸血鬼,便用它来命名,以至有十几种以果实为食的美洲蝙蝠至今还背着“吸血鬼”的恶名。
其实只有三种蝙蝠是以血为食的,其中白翅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数量很少,主要食鸟血,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而普通吸血蝠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主要食哺乳动物的血,一般说的吸血蝙蝠指的就是它。
在恐怖电影中,吸血蝠常常被表现为像狐蝠那样的大型蝙蝠从天而降,并凶猛地向动物或人发起攻击,从颈部直接吸血。
实际上,吸血蝠并没有那么恐怖。
它们是小型的蝙蝠,身体只有人的拇指大小。
它们更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攻击。
为了避免被鹰等天敌捕食,它们只在夜间没有月光的时辰出行,悄悄地寻找熟睡的哺乳动物。
和许多种蝙蝠一样,吸血蝠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低空飞行时通过发射、回收声呐,以及靠嗅觉和听觉来确定猎物的位置。
和其他蝙蝠不同的是,吸血蝠的前肢有发达的拇指,这使得它不仅能飞,也能在地上快速奔跑、跳跃,速度能达到每秒2.2米。
在发现猎物后,吸血蝠降落到地面,跑向猎物,然后爬到猎物身上毛发较少的部位。
它们的鼻子里有热感受器,用来寻找猎物皮肤上的血管。
在确定了下口的位置后,它们先用犬牙剪掉多余的皮毛,然后用刀片一样的门牙切开一个几毫米长的小口。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非法艺术社团何以有市场?最近,民政部在其网站曝光了一批涉嫌非法艺术类社会组织,为帮助普通百姓鉴别艺术团体、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真伪高下做了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这一举措的积极效果,也不宜作太过乐观的估价。
不少非法社团虽然被曝光了,他们的办公场所也可能被同步取缔,但是以非法社团为平台蒙人骗财的社会基础和机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非法敛财利益链的运作也不可能就此停顿下来,因此“打假”的脚步不能停止。
那些借助非法艺术社团混世敛财的江湖人物,差不多每人都有一个画家、书法家的招牌,有一堆“会长”“院长”“理事长”之类的头衔,而且一般都能挥舞三尺狼毫在巨幅宣纸上手舞足蹈地比划几下。
进行类似的“表演性”创作时,往往还有过气名人、退休官员站台,有美女靓哥主持。
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质上虽然是缺斤短两、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行为,做人没操守,行为没底线,哄人没商量,但因为有了这样一种高大上的精致包装,感觉上却成了最主流的艺术事业、最高尚的公益行为,诱使大家以自愿购买的方式大把敛财,他们也因此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界线上。
即使被发现,大体上也只能像民政部门那样,在自己的网站上曝曝光,最多也不过是协调当地的工商或公安将其办公地点查封了事。
这样的代价对他们来讲基本上相当于挠痒痒,稍微化化妆、变变脸,比如将牌子由“中国”改为“中华”、“世界”改为“寰宇”,重新租间房子,很快就可重新开张。
比起其巨大的进项,诸如此类的一点儿代价,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用美术作品装点生活、寻求愉悦的审美体验,是人类的普遍天性。
但在我们中国,美术作品与百姓生活常常是绝缘的,一部国画书法的历史,基本上是极少数文人自娱自乐的历史;从西方引进的绘画,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遥远。
美术作品在象牙塔尖上长期的封闭式循环,导致了普通百姓艺术鉴赏能力和品位的限制,他们对艺术品的欣赏趣味大都停留在“色彩艳丽、脸蛋儿漂亮”的层面上。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音乐性的美李泽厚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
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冯、虞、褚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吗?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
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
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
江苏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根据(南京市第三次模拟、盐城市第四次模拟、南通等七市第三次模拟、江苏省压轴卷、江苏省考前押题密卷、盐城中学5 月模拟、扬州中学5月质量检测、金陵中学6 月模拟、如皋中学模拟试卷三、江苏省三模全真模拟试卷试题2-5)语文试卷汇编而成南京市第三次模拟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 题。
看得见的价值作为人类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正义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也就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之中,贯彻于司法裁判的结论上,构成一种对法官的实体性道德限制。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实体正义具有一系列明确的价值标准。
刑法学者所提出的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对相似案件给予相同处理等法律原则,大体上可以视为实体正义的主要内容。
但是,如果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实体正义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中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由于几乎所有案件在事实和情节上都不完全相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互有差异,而案件在裁判结论形成之前,多多少少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想给所有案件的裁判活动确定一个统一适用的公正标准,确实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现实的。
尽管如此,人类法律价值中还有一些内容与裁判的结果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体现于法律程序的设计以及司法裁判的过程之中,具有明确、具体且可操作的判断标准,属于“看得见的正义”。
如果说一个案件最终裁判是否公正,往往只有当事者自己心知肚明的话,那么,一个案件的裁判过程是否符合公正的标准,有无明显的不公之处,则不仅能为当事者所感知,而且还能为一般社会公众所判断。
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公众进行的价值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律实施的过程来进行的。
很明显,这种“看得见的正义”也就是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 ,源于一句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
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说,案件不仅要判得正确、公平,并完全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和精神,而且还应当使人感受到判决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 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对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等等。归纳和概括是 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 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几个组成部分,找出这些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 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情、现象、概 念总结起来或者概括成一般原理。“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 在一起。分析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归纳则是从具体、详细到抽 象、概括的过程。
考点7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一、三重比对法 论述类文本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 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点,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 是解答此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即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 弄清它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点。那么, 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如何比对呢?具体来说,就是比对句中词语(范 围词、程度词、指代词等)、比对句间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由此 判断选项的正误,选出答案。 (一)比对句中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
例 2015年江苏卷《罗丹的雕刻》第17题: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 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文本见P346) 答: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答案来自第二段至第五段。由第二段“他不从传 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 作为创造的出发点”,可概括出“在雕刻观念上”的变革;由第三段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可概括出 “在雕刻内容上”的变革;由第四段“用雕刻自由抒情”“雕刻是他恣 意歌唱的语言”“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 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可概括出“在雕刻形式上”的变革。将以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18分)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庞朴①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
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另一位学者声言,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②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如西汉的雄浑与魏晋的清远。
有时又常常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如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
甚至同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
以上种种忧乐杂陈的状况,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具完整的性格,相反它们恰好表明了中国文化同时兼备这两种精神。
这两种精神的理想的结合,便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③在这方面说得最为深入浅出的,大概要推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了。
第一句“发愤忘食”是忧,第二句“乐以忘忧”是乐,第三句有从忘食忘忧而达到忘我的意思,便又无忧无乐可言,世界同一而无特定情感了。
④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因为他能以天下为己任;称伯夷为“圣之清者”,因为他洁身自好;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因为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但三人都不及孔子集三人之大成,成为“圣之时者”。
所谓“时”,是进退、出处、远近、迟速,都能因其所宜而为之,这是统摄忧乐而又超越忧乐的境界。
⑤在庄子谈到人格类型时,我们也看到了任、清、和、时的影子。
在《应帝王》篇中,有一位壶子,能显四种相,其一是“地文”,相当于孟子的“圣之清”;其次是“天壤”,相当于“圣之任”;再次是“太冲莫胜”,相当于“圣之和”;最后是最高的相叫“未始出吾宗”,相当于“圣之时”。
⑥佛学有所谓四门诀——无门、有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无门,与孟子的四圣、庄子的四相,完全是一个套路。
这一切又都可以化约为忧和乐,归之于忧乐的圆融。
2020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讲 选择题速解技巧一、题目何处来——8大陷阱要警惕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选项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关系混乱”等8种设误方式进行考查,考生要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并仔细比对、分析、理解来判定选项对错。
设误方式(一) 混淆时态(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混淆)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选项:(2018·天津高考T6-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说“已经实现了”,将未然当成了已然。
设误方式(二) 以偏概全(扩大缩小)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设误方式(三)混淆是非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苏教版
第三段中,句⑧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观点句。句⑩、句 是论据,特别是句 用小说家创作 论 时的状况来充当论据,以此论证“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也就是说小说可以虚构。这 点 是用事例论据来论证传统故事的,属于论据与论点部分,文后第 1 题的 D 项、第 2 题的 A 项、 与
第 3 题的 A 项,都是在这方面命题的。句 为本段的结论句,明确了小说与传统故事之间的本 论 据 质区别是小说家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文后第 1 题的 D 项、第 2 题的 B 项都需要结合
备考建议: 1.平时关注时事, 尤其是历史、 科技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注语料的大致范围。 2.明确阅读程序。 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一读文本晓大意,即先通读全文,立足于整体感知和把握。二读文章局部的段落和语 句,做好细部的勾画和分析。三读回到全文背景下作串联、印证,即验答案看整体。 3.注意一般议论文的结构及论点、论据、论证的方法。
6.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相同属性的两两类比,将妻“私臣”、妾“畏臣”、客 “有求于臣”与“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 “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 了纳谏的必要性。
模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体验 阅读指导
高考体验
明确高考考什么
考纲要求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 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 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专题讲义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专题讲义本章包括以下三个专题: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专题三核心突破(包括三个)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论述文基本概念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
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
根据用途,我们又习惯上把它分为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
二、论述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也有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的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概括。
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分)海上旅游威胁海洋生态如今,乘豪华游船在海上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海上旅游市场的营业额也与日俱增。
德国旅游协会预计,今后全世界海上旅游度假的人数还将成倍增加。
游客在海上不会看到太多东西,但大海及动植物非常痛苦地承受了游客的到来和他们的遗留物。
灯塔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豪华游船对其航行海域造成巨大负担,因为它在为期一周的旅行中产生数十吨垃圾和几百万升非饮用水。
据估计,目前船只排放的废水中有75%来自豪华游船。
更成问题的是,一些敏感海岸受到乘游船度假的人的巨大冲击。
豪华游船对北极和南极的动物栖息区产生的影响也使自然保护主义者陷入困境。
旅游给他们带来赞助者,但也给动物造成明显伤害。
极地海滩上的每个旅行团都会惊扰正在孵卵或哺乳的动物,并可能影响其后代的生存。
为了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为南极游制订了行为准则。
北极游也有类似的行为准则,但这些准则很少被实施。
世界自然基金会驻挪威的官员耶茨说:“如果法律草案获得通过,那么从明年起豪华游船驶入斯瓦尔巴群岛必须事先报告旅游路线,旅游者要支付上岸休假费。
”加拉帕戈斯群岛已开始向游客收取昂贵的门票,进入该岛的船只也要交纳很高的费用。
这样做至少使这个世界自然遗产承受的压力减轻了。
油漆危害仍是一种威胁,但是各种宣传运动已使海运公司开始改变思想。
德国的赫伯罗特船务有限公司在2015年已将轮船的水下油漆改用无三丁基锡的油漆。
含锡的油漆在冰冻区会释放重金属,从而破坏许多动物的荷尔蒙平衡。
船上的垃圾也早已开始分类。
从全球的角度看,仍然有不少违规行为。
灯塔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从2013年至2017年,仅在加勒比海就发生上百起有据可查的海洋污染事件。
乘豪华游船旅游亦对旅游目的区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德国新建的“汉萨考察船”是为培训未来的军官、船上机械师、航海者和个人考察旅行设计的。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高考题型五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讲选择题速解技巧课件
[比对分析]
[参考答案] 以偏概全。“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 作”,原文有两个原因,选项只提到了一个。
6.[选项] 宋代政府一律不给官员分房,不管是在朝廷还是 在地方任职的官员,若无房产,就只能租房。 [原文信息] 那些没有房产的城市居民和游学的士人、商旅 等外来人口,必须租房居住。连朝廷百官也多是长期在开 封租赁住宅,在地方州县,甚至官衙、驻军也租用民房。
[思维定向]
句中关键词
易设陷阱
范围词
全、都、一些、部分等
以偏概全
程度词 必须、一定,非常、十分,更、极 其,比较等
武断绝对
频率词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以偏概全 武断 绝对
时态词 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 前、尚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之、其、此、这、它、那等
偷换概念 张冠 李戴
以偏概全 是非词 必定、的确、有、无、是、无非等
[即时巩固] 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正误。 1.[选项] (2018·浙江高考T8-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
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 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原文信息] 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 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 是在自然里骑车。” [比对分析]
[比对分析]
[参考答案] 无中生有。从原文所说的“朝廷百官租赁住 宅”,“地方州县”“官衙、驻军”“租用民房”,并不能 推出“宋代政府一律不给官员分房”,“无房产”的“任职 的官员”“只能租房”的结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易设陷阱 张冠李戴 因果混乱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因果混乱
[典例示法] (2017·全国卷ⅠT3—B)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分)“抢救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需要坚持的方针。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少国人眼中,非遗抢救没有必要,他们主张“淘汰论”,任其自生自灭;也有人认为民间传统艺术必须改造,主张要与强势文化接轨,要融进西洋文化。
如此改造性破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伤害早已有之且令人触目惊心。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倘若失去了独有的特性与特色,就会丧失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将无独立的地位。
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传承中生存与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抢救与保护是通过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代表性传承人,使濒危项目能以鲜活的形态生存于民间。
所以,抢救性保护的本质要义,在于维护濒危项目内在生命,增强其活态传承发展的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人为载体,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世代相承,延续发展。
我们实施的抢救性保护是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而不是使其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
有专家呼吁,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民间艺人去世,每一分钟都有一个民间艺术品种在消亡。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一些非遗项目依然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后继无人的问题,在地方戏曲及说唱艺术中尤为突出。
愿意投身戏曲、曲艺事业的年轻人太少,民间文艺团体难以靠演出维持运转,大批剧团面临生存的危机。
传统艺术若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融进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缺少具有经典品格和现代意识的传统优秀剧目,是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应该说这也是传统戏曲、曲艺发展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的表现。
濒危语言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亟待优先抢救与保护的。
因为在语言丢失的同时,原来以这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必然随之丧失,语言的生死存亡关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传续和发展。
今天,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特别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最后势必严重损害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2020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精选汇编及参考答案(23页)
2020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哲学的作用[美]威尔·杜兰特哲学使人愉悦,即使是形而上学的幻景也蕴含诱惑,每个学习者都能体会得到,直到粗粝的生存需求将我们从思想的高峰拽下,抛入生活的撕扯琐碎中。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晓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黄金年代,那时,哲学确实称得上柏拉图口中“那珍贵的喜悦”;那时,审慎追寻难于捉摸的真理远比追求肉欲低俗的生活方式荣耀得多。
人类社会早期追求智慧的努力留给后来者某种永不消逝的渴慕。
我们想要弄清楚“生命之于我们,意味着不断地将我们自身及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光与火”。
我们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米特亚,“不求百万财富,只求问题之答案”。
我们渴求把握眼前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旋涡。
我们希望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以避免本末倒置。
希望眼中的世界恒定如常,仿佛照耀在“永恒的光束下”。
希望能够笑对不可避免之事,甚至是日益逼近的死亡。
希望保持完整,通过分辨和协调欲望来调整精力分配,因为协调精力是伦理学、政治学,乃至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石。
梭罗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哲学家,不仅需要具备缜密的思维或建立某一学派的能力,还要热爱智慧,循其意旨过一种简单、独立、宽容、信任的生活。
”我们愿意相信,若能找到真的智慧,那我们的生命将不再盲目。
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
此时,某些缺乏教养的读者大概会打断我们,指出:哲学如下棋般无用,如愚昧无知般含混晦涩。
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比哲学家的著述更荒诞无稽的了。
苏教版高中语文2020江苏高考二轮复习专题: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策略(34张)-优秀课件
D.“爱好派”水平参差不齐,常显示出主观臆断及个人化色 彩,所以易转化评论对象,多聚焦于艺术从业者的道德、 修养等问题。
回归原文:“爱好派”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良莠不齐,其次 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化色彩,且评论者又容易转 化评论对象,有时候甚至不去聚焦艺术作品本身而转主评 论艺术从业者的道德、修养等问题。
一重比对——比对关键词语
例:2019年高考江苏卷论述类文本《书家和善书者》
下列关错于误类原型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不类正型确:的一项是
C. 苏无东中坡生天有分高,修养深,意范造围的扩书大画自有天然之趣,但 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回归原文:第4段: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 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 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 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 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尝看 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 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
有条不紊,科学解题
阅读心态:静心、耐心、细心 阅读用时:15分钟以内 阅读原则:文本意识第一 阅读步骤:一、关注标题,快速把握。
二、圈点勾画,理清思路。 三、比对辨析,筛选整合。 四、审清题意,规范表达。
提分策略一:回归原文,精准比对,做对选择题。
三重比对
一、比对关键词语 二、比对句子关系 三、比对三大要素
把握变化,有的放矢
2019年江苏语文卷的题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论述类 文本阅读由三道主观表述题变为两道客观选择题和一道主观 表述题,共计1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稳中求变,其中主要变化为现代文阅读中散文阅读分值将减少3分,论述类(或实用类)将增加3分,变选择题为简答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调整增大了学生的答题难度。
但学生只要学会去分析文本,掌握一些答题方法,还是好取得较好的成绩的,不必紧张,更不必庸人自扰。
教学重点:1.熟知考点,有针对性地学习。
2.掌握各个考点的解答方法。
3.明确论述类文本的解答思路。
考点阐释: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方法指导:(一)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
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
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
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
查找的方法有两个:①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②借助“标志语”。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3)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
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
一是“投石探波”。
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二)阅读要领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放在选考题中,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由考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做题。
两种文本命题格局相似。
这里说一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论述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如高考中曾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再如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也要求归纳内容要点。
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论述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譬如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
这就错了。
因为作者接着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
高考题《铜奔马正名》第2题问:“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楚。
4.注意表达技巧论述类文章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技巧等。
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三)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类属论述类文本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
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论述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
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经典例题(一)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冯骥才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星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③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
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
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
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
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④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
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⑤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
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
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札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⑥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⑦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部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
,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⑧文化不精不深,怎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
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⑨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
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度敬。
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⑩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
文化更具特殊性。
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
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
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
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⑾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
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⑿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1.简要概括文中糟蹋历史文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6分)参考答案:商业化改造历史街区、古村古镇;不尊重历史,胡编乱造影视作品。
(3分)重新打造的文化遗产失去了文化内涵;伤害了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承。
(3分)2.概括“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一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