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的精神世界 0905000340 乐岳
蒙克《呐喊》之我见
蒙克《呐喊》之我见《呐喊》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于1893年创作完成。
这幅画以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形象表达了画家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下面是我对《呐喊》的个人见解。
在这幅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中央的人物,他用双手捂住了耳朵,张大了嘴巴,仿佛正在发出呐喊。
这种扭曲的形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人不禁想起悲剧舞台上的表演者。
画家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毫不掩饰地展现在观者面前。
这幅画给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感觉,勾起人们对生活中困难和挣扎的思考。
画面采用了明亮的色彩,黄色的天空和橙色的背景,给人一种鲜明的视觉冲击。
这种强烈的色彩搭配使人感到烦躁和不安。
与此画家还在画面中运用了细腻的线条和造型,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这些抽象化的形象和细节处理,使得整幅画更加具有张力和冲击力。
《呐喊》中的人物似乎被周围的环境所吞噬,双手和脸部的表现力十分强烈。
这种姿势和表情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助,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不满和反叛。
这个人物成为了无声的呐喊者,他的双眼呆滞而空洞,没有眼神的焦点,使人看到了一种绝望和无望。
对我个人而言,这幅画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
每个人内心都可能有着这样一种情感,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出来的痛苦和绝望。
这幅画对我而言就成了一面镜子,我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对世界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抗拒。
它让我感到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挣扎,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呐喊》还让我思考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虽然画家可能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但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他可以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者。
艺术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可以超越语言和时间的限制,打动人心,唤起共鸣。
这幅画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表现主义的手法和对色彩的运用,使观者能够体验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蒙克的《呐喊》是一幅充满了表现主义风格和情感冲击力的杰作。
它通过扭曲和夸张的形象,以及明亮的色彩运用,将作者的内心痛苦和绝望展现给观者。
蒙克《呐喊》之我见
蒙克《呐喊》之我见《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于1893年创作,现存于挪威奥斯陆的国立画廊。
作为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呐喊》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受世人喜爱,并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于这幅著名的画作,我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我对《呐喊》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是它那令人难忘的线条和色彩。
蒙克在画中运用了大量的挥洒和流动线条,通过极简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人物的轮廓和情感。
整幅画布都充斥着一种紧张和痛苦的氛围,线条的拉伸和扭曲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压抑和恐惧。
蒙克运用了鲜艳的颜色,如鲜红的天空和土黄的地面,以及画面中人物的衣服和脸庞的颜色,这些颜色的对比和搭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张力和冲突。
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还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和挣扎。
我认为《呐喊》所展现的那种深刻的内心世界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蒙克在画中刻画了一个表情痛苦而扭曲的人物,这种痛苦和绝望的表情深深触动了观者的心灵。
这幅画作给人的感觉并不仅仅是作者自身的抒发,更是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而这幅画作所表达的那种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感是如此具有共鸣力。
蒙克通过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深刻地诠释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恐惧。
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够清晰和直观,却更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使得这幅画作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蒙克的《呐喊》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容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于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以及对于主题的深刻探讨,这幅画作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思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精神状态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幅画作所表达的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不仅吸引了观者的目光,更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情感。
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英文名:Edvard Munch),出生于1863年12月12日,于1944年1月23日逝世,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中文名:爱德华·蒙克国籍:挪威出生日期:1863年12月12日职业:画家信仰:基督教代表作品:《呐喊》,《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晚》外文名:Edvard Munch出生地:挪威勒滕逝世日期:1944年1月23日毕业院校: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主要成就: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挪威画家。
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
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
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蒙克于1880年进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随C克罗格习画,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
1889年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变体画《春》,从而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
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
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
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
1892年,在德国拍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1886)、《在灵床旁》(1895)、《母亲之死》(1899),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
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特点艺术特征
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特点艺术特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特点艺术特征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特点爱德华·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爱德华·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在灵床旁》、《母亲之死》,多是和少年时代的回忆。
1890年的油画《圣克卢之夜》和1892年的油画《卡尔.约翰街的夜晚》标志着他风格的转折,显示出他表现主义画家的特质。
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和《呐喊》,前者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后者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
他于1894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在木刻、石版、铜版画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
他的版画题材多取自于油画,其中以《生命》组画最为出色,被他自己称为生命、爱和死的诗歌。
在爱德华·蒙克的画家生涯中,他多次曾改变艺术风格。
在1880年代,爱德华·蒙克是自然派和半印象派。
1892年,爱德华·蒙克树立了具个人特色的综合派原始画风,在此色彩成为一种象征,亦是种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
1890年代,爱德华·蒙克倾向选择景深较浅的作画空间,他经常把画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
爱德华·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爱德华·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爱德华·蒙克所画的人物,犹如舞台剧的各个角色,很可能每种特定的姿势就代表一种特定情绪,类似于某种身体语言。
由于爱德华·蒙克所画的人物都承担着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的使命,所以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蒙克的创新与突破
蒙克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更在于他的创新和突破。他的作品在形式 和内容上都展现出新的元素,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蒙克在绘画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空间和构图的运用上。他通过独特的视角 和构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规则和审美观念,创造出了更加自由、个性化的画面。这 种创新使得蒙克的作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观看
XXXXXXXXX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综上所述,蒙克的作品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蒙克的作品应用于不同领域,可以帮助 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应对挑战的
能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结语
蒙克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 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影响了整个艺术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和强烈社 会责任感的文化巨人,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 来的艺术家和公众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 思想精神,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其次,蒙克在绘画内容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描绘上。他的作品常常 以死亡、疾病、孤独等为主题,通过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性深入的探索和表达,不仅让蒙克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 ,也对后来的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艺术风格
蒙克的绘画风格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同时 也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描 绘死亡、疾病、孤独等主题,以尖锐的线条 和浓烈的色彩表现出来。他的作品给人以强 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深入人心,引发观 众的共鸣
蒙克呐喊原画作品赏析
蒙克呐喊原画作品赏析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是挪威著名的画家和版画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呐喊》(The Scream),这幅作品成为了20世纪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象征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蒙克的《呐喊》原画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意义。
《呐喊》是一幅以油画和粉彩绘制的作品,创作于1893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人物站在桥上,头发直立,双手捂住脸部,嘴巴张得大大的,仿佛在尖叫。
画面中的人物身后是一片血红色的天空和湛蓝色的峡湾,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诡异、恐怖的感觉。
蒙克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夸张的形式和色彩,表现出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绝望。
首先,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形式美学角度来赏析《呐喊》。
蒙克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非常夸张的形式,人物的头发直立,双手捂住脸部,嘴巴张得大大的,这些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恐惧和绝望。
同时,画面中的线条也非常扭曲,给人一种不稳定和扭曲的感觉。
整个画面的构图也非常独特,人物站在桥上,背景是血红色的天空和湛蓝色的峡湾,这种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使得画面更加引人注目。
蒙克还运用了粉彩的技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模糊和朦胧,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梦幻感。
这些形式上的处理都使得《呐喊》成为了一幅极具冲击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其次,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情感表达角度来赏析《呐喊》。
蒙克在这幅作品中表现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绝望的情感。
这种情感并不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威胁,而是来自于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折磨。
人物捂住脸部,仿佛是在逃避某种不可名状的恐惧,而那张张大的嘴巴则仿佛在尖叫。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压抑和恐怖的感觉,让人不禁联想到蒙克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内心状态。
蒙克在创作《呐喊》时正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他的母亲去世,他的精神状态也非常不稳定,这些都反映在了这幅作品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呐喊》不仅是蒙克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也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一种探讨和表达。
蒙克作品集(高清)附作品讲解
蒙克作品集(高清)附作品讲解许多艺术家的失败,仅仅是他们只接受一种画法,而指责其他所有的画法。
必须研究一切画法,而且要不偏不倚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因为你将不会跟着某一个艺术家跑。
——博巴蒙克油画《病中的孩子》布面油画,119.5×118.5cm,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
这幅画是蒙克童年时代对家庭痛苦遭遇的一个回忆。
此画描绘了他那年仅15岁的姐姐索菲亚患病的情景,肺病将夺去她的生命,她消瘦而脸色苍白,还未脱尽童稚的气质。
这个难以磨灭的印象深深地埋藏在蒙克的记忆里。
画面油彩用得狂放、随意,看上去像一幅草稿。
整幅画面色调灰暗低沉,悲剧气氛浓烈。
当它在挪威全国年度画展上展出时,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
蒙克不得不换用学院派技法,再画了一幅变体画,改名为《春》,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并去巴黎留学。
蒙克说过:“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
” 所以有人说他是“近代描绘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
蒙克童年时母亲和姐姐都相继死于肺病,后来父亲和一个弟弟又不幸去世,妹妹患了精神病,这种家庭悲剧使蒙克心灵创伤太深,影响着他艺术思想的发展。
关于这幅画他说过:”我以《病中的孩子》开辟了新路,它成为我艺术中一次突进,我其后的大部分作品的产生都归功于这幅画。
”画家企图探索人们对病与死的感觉,为了真切地揭示主题,他曾与父亲一起去探视病人,观察病人的神态。
蒙克说:我曾在这一年中把这幅画反覆描绘很多次。
我把颜料刮掉,用松节油洗掉后,多次设法找回那最初的印象。
那紧贴着枕头,透明而苍白的皮肤,那发抖的嘴唇,和那发抖的双手…,我刮掉了一半的颜料,留下一些刮痕。
就这样,在一边画一边搜寻着过去的记忆时,我发现,我的睫毛也成为最初印象的一部分,而我所说的睫毛,正是反映在画面上的那些阴影。
在这幅画中的母亲,在为孩子的不幸而内心绝望和悲哀。
空荡荡的室内,别无他物,这更增加了死亡迫近的凄凉气氛。
这件作品以深刻的形象语言传达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浅析蒙克作品
浅析蒙克作品—蒙克与《呐喊》姓名:袁哲慧专业:环艺学号:20090902039内容摘要:爱德华•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挪威的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
他的绘画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绘画内容重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非外在现实,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本文主要论述蒙克在不同的时期,绘画的风格变化,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蒙克经历对他画风的影响。
关键词:磨难,生命,呐喊,爱和死前言:蒙克的艺术表现,反映了当时欧洲整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一生的绘画作品的主题总是离不开死亡、恐怖、不安、生命,是一个用心灵绘画的天才。
他的作品是对当时社会,和抑郁的心理状况的反映。
一.成长历经磨难蒙克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陆军上尉军衔的军医。
但在1867年,因为母亲在之前就患有当时世界流行的疾病肺结核,在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离开给5岁的爱德华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在那张大双人床上的一端,一个高高的女人靠在他们旁边的窗户边,背对着窗户,现出一个大的略暗轮廓。
他说他将离开,也不得不离开,并问他们会不会感到伤心——还让他们向她发誓:必须虔诚地对待耶稣。
”1蒙克是一个神经很敏感的孩子。
在此之后,他开始用笔画画。
蒙克少年时代遗留下来的作品,从对绘画形体的把握上来看,都具有表现鲜明和刻画准确的特点。
然而,在爱德华·蒙克14岁的时候,他的人生体验中,又遭遇了一次痛苦的经历,这就是他姐姐索菲亚因为遗传的肺结核病而死亡。
姐姐的死亡是他的心理蒙上一层痛苦的阴影,但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艺术中,不久显示出他的独到之处。
1879年的秋天,蒙克通过技术学校的考试。
但是由于蒙克患有疾病的缘故,他在时断时续的完成学业。
到了1880年蒙克作出了一个决定,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现在我又从技术大学中退出来了,实际上我已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蒙克的作品《拿着香烟的自画像》
开 辟 了新道 路 。
渗透着情绪和感情 。从 画面的表 现 中能够感受到艺术家 内心 的
不安 与高度 紧张的精神状 态, 而这 也 往 往 是 绘 画 的 主题 。 为 了
人物 、 时 间、 空 间仿佛 在一 瞬间被 凝 固了, 我们 能够体会到 画家
内心的压抑 、 痛苦和对孤 独的恐惧。他通过艺术的表现 , 使观者 也 经历 了画中人物 内心活动达 到顶峰的那个 瞬间。
困惑和 苦闷。蒙克作 品的意义不只在于他对 自己内心世界不加
掩饰 的惊人表现 力 , 还 在于 它同时是在社会 生存状态 下对 人 内 在 心灵 的关 照。正如他所说 : “ 艺术 必须追求高境界 , 表现 本质
2 8
②何政广. 世 界 名 画 家全 集 : 蒙克( 北 欧表现派先驱 ) . 河 北 教 育 出版
准确地表达 内心感 受, 让 自己的潜意识得 到发泄和 满足 , 并且使
接 受者 在 欣 赏 自 己作 品 时感 受 到这 种 情感 , 他 独 自分 析 思考 , 反 复 酝 酿 。 正如 蒙 克 自 己所 说 : “ 我 要 描 绘 的是 那 些 触 动 我 心 灵 眼 睛 的 线条 和 色 彩 , 我 不 是 画 我所 见到 的东 西 , 而 是 画我 所 经 历 的
二、 不 安的生 命 与心灵 的恐惧
蒙克 一生所遭 遇 的疾 病和死 亡的痛苦 , 以及 情感的创伤 等
在 他 年 轻 而敏 感 的 心 里 刻 下 了深 深 的 烙 印 , 永 远 存 留于 他 的 潜
的东西 , 表现事物 的生命 , 艺术应 当深 入到人 的精 神领域 , 挖掘
情感与表现——蒙克
情感与表现——蒙克摘要:20世纪的的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
作为动荡与变革的20世纪表现的代言人,他那充满张力的色彩,具有强烈反差的色彩带给人内心最亲切的震撼,使我们牢牢的记住了,这位“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画家留给后人对艺术的反思与表现,同时将传统绘画侧重描绘客观现实的世界转到了重视创作的主观情绪。
关键词:表现主观情感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20th century, Edward, MengKe pioneer socialism. As the 20th century and unrest, his spokesperson for performance of tension that colour, have strong contrast color to the heart, we firmly, "the spirit of realism" painter for posterity of art, and the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paintings depict objective reality on the world's attention turns to creation of subjective emotion.Keywords: performance subjective feelings引言20世纪是个变革的时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美苏争霸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随之带动上层建筑的转变,人们开始萌发质疑和摇摆,再加上哲学和美学的冲击,的确带给人类重新的审视世界的观念,18世纪欧洲哲学重视人格以及个人创造的思潮在20世纪得到了更大的膨胀,当然这种膨胀是在人类越来越能够主观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下出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和以叔本华、尼采为前驱代表的唯意志美学是分不开的,“这样就把人的某种非理性因素抽象化、普遍化,上升到本体论和高度”。
蒙克在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蒙克在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内容摘要】爱德华·蒙克是一位挪威的艺术家,他在世界上的名声很高。
在蒙克的艺术作品中通常有着非常强烈的主观性和极度悲观抑郁的感受。
蒙克在艺术作品中着重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倾向于去描绘忧愁、寂寞和死亡,借夸张的色彩与扭曲的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来表达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可以说蒙克是一位用心灵去绘画的天才画家。
蒙克的艺术作品传达了画家内心真实的情感,正因蒙克用心作画,他的艺术作品具有永恒的震撼心灵的力量。
蒙克的艺术作品色彩浓艳,线条狂乱,人物造型夸张、变形,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研究蒙克在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关键词】蒙克色彩线条蒙克是一位用心灵去作画的画家,他的绘画创作主题离不开生命、死亡与不安,而且他的艺术表现反映了当时欧洲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蒙克在艺术中的情感通过浓烈的色彩、狂乱的线条以及特定的画面结构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本文对蒙克的生平及艺术历程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选取他的几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绘画的艺术风格和在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同时对于今天的绘画艺术实践和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蒙克的生平及艺术历程蒙克出生于挪威卢特,童年时期的苦痛经历和悲剧性的家庭情况,对他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坎坷的人生历程对他的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1879年,蒙克去了一所工学院学习,但因患病而退学。
1881年,蒙克考入了奥斯陆皇家艺术与设计学院,从此真正地踏上了艺术的道路。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从他当时的绘画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法国艺术家的影响,蒙克的绘画着重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现实。
蒙克的绘画生涯中多次变换风格,在19世纪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和半印象派。
1892年,蒙克接受邀请,去参加了柏林艺术家联盟的画展,他的绘画作品成了苦涩的争论对象,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综合派原始画风。
在他的画中,色彩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
蒙克油画作品痛楚情感表达对我油画创作阻碍
蒙克油画作品痛楚情感的表达对我油画创作的阻碍爱德华·蒙克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的前驱,他的青年时期却令人感到悲伤,青年时父母和姐姐的死亡在他的内心深处烙下了繁重的印记,致使他早年绘画的作品内容以疾病和死亡题材为主。
前期学习印象派画风后来受到高更和劳特雷克和新艺术运动的阻碍致使画风的转变,通过16年的绘画历程和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操纵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达着他眼中的生命,生活,爱情等。
关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阻碍,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他的作品在表现主义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阻碍着我对油画创作的学习和体悟。
咱们常说我很痛楚,再者或我很愉悦,这种感觉是种心理反映,而痛楚的情感是一种极为一般的心理反映常态和精神感受,是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的一种大体生理反映,操纵很难,有时能够掩盖却不能杜绝,好似与生俱来的。
这种痛楚情感是灵敏柔弱的,人们希望把它缩小,但在蒙克的作品中却被放大,夸张,拿来展现和诉说。
咱们表达自己的情感,欢乐和幸福没必要掩饰能够尽情流露,而痛楚这种感受有时难以开口,他人无法明白得更别说有共鸣。
可是通过艺术的手腕表达出来,通过油画中的内容,形式,造型,色彩,笔触等作为转达媒介表现出来就会达到直接明镜的视觉共鸣成效,也让人更好感受和体味。
蒙克油画作品中痛楚情感的表达我是通过这几方面来学习试探的,第一是造型,用直接明了的造型手腕来表达主题和情境就比如文章有个好的开门见山的开头一样,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这种表达方式加倍在意对现实的刻画和与自己情感的结合,一个简单的场景,明确的人物动作,凝重或是敞亮的色彩,都足以使欣赏者去切实的了解,加倍直达人心。
在1888年,蒙克创作《病重的小孩》,在人物造型设计上以具体的人物场景为主,以柔软的线条来表达体弱多病的姐姐,用佝偻弯曲的造型来抒写母亲对女儿痛楚,悲伤欲绝的样子。
与咱们熟悉的《呐喊》油画作品相较较,《病重的小孩》《母亲之死》《在灵床旁》这些作品更多通过明暗关系对照来塑造人物的体态及脸部特点,姐姐的病亡深深刺痛蒙克幼小的心,而他的妹妹接连得了精神割裂症,这些冲击都刺痛着青年时的蒙克,以至于决定了他的性格和前期的创作画风。
痛苦之子爱德华·蒙克: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痛苦之子爱德华·蒙克: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爱德华·蒙克是19世纪挪威艺术家,他被称为“表现主义之父”。
“表现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欧洲艺术中最具实验性和个性的艺术流派。
蒙克创作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精神痛苦。
蒙克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感受最强烈的特征,是他透过风景、劳动者、肖像和自画像,深刻地表现了从生的不安到爱的焦虑,以及死的恐惧到生的受容。
爱德华·蒙克—苦难和焦虑的一生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他的父亲是一名军医,收入不高,因此他从小生活窘迫并且体弱多病。
他的父亲精神状况也极不稳定,他自己曾描述说:“我的父亲脾气暴躁,并痴迷于宗教到几乎发疯,我也从他那里继承了这种疯。
从出生那天起,恐惧,悲伤和死亡就一直在我身边。
”5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
之后的一些年间,他的姐姐,弟弟和父亲相继去世,仅剩的一个妹妹也得了精神病,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也难怪蒙克对人生这么悲观。
蒙克10来岁时就开始喜欢上了画画,并最终走上了绘画之路。
作品推荐《呐喊》蒙克自小就失去母亲和姐姐,在他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对于生命和性爱有着强烈的憧憬和深深的绝望。
他始终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保持怀疑的态度,在成为画家之后,仍竭力表现这种内心的不安和绝望。
《呐喊》这幅画之中,蒙克以他在某一天傍晚所看到的红色低云笼罩的景象,以及回响于心灵深处的恐惧“呐喊”,描绘出他对生活的恐惧以及不安的情绪。
《青春期》《青春期》是蒙克画的一幅布面油画,描绘的是半夜来了第一次月经,身体不由颤抖的少女,像是要保护自己似地两腿紧闭,双手放在前方。
莫名其妙的不安突然袭击着少女,那不是对月经初潮本身的恐惧,而是对今后要开始迈入的人生感到不安。
映在墙上的不吉祥的影子在暗示对未来的不安。
《奥斯高特兰的街道》《奥斯高特兰的女孩》《在埃克里的自画像》《柏林女孩》《割干草者》《生命之舞》《生命之舞》可以说是蒙克具有代表性的系列油画“人生壁画”之大成。
蒙克的世界读书笔记
蒙克的世界读书笔记蒙克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整个哲学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他的一本书《蒙克的世界》更是成为了不少人的启蒙读物,而本篇文章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与笔记。
1. 关于人生和自由蒙克认为,人生的本质就在于寻求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且自由不应该是轻轻松松的,它需要付出代价。
正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罗布·凯拉汀逃脱监狱一样,自由必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且自由也意味着你拥有自我束缚的能力,就像在一个高度自由的社会中,自我管理尤为重要,否则自由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2. 心理学对哲学的影响蒙克不仅仅关注哲学领域的发展,也关注着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他认为,如果要哲学领域取得更多的进展,就需要更多的心理学知识的帮助和支持。
毕竟,人类思维和行为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而心理学则能够深刻反映出这种思维和行为的本质。
3. 道德观点蒙克在书中提到了已故哲学家Bernard Williams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追求幸福和正义之间,我们必须选择一方,不能两全其美”。
蒙克认为,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启发性的。
道德并不仅仅是要遵循规则和法律,还需要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4. 神学和信仰蒙克认为神学至少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我们思考人类的存在和归属感。
而信仰并不仅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而是能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让我们变得更加自由和坚强。
综上所述,读完蒙克的世界后,我发现他的思想包含着广泛的范围,不仅涉及哲学领域,还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人生经验。
他的思考方式和观点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这本书,我对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希望能够对更多的人产生正面的影响。
此外,在读完蒙克的世界后,我也注意到了一些蒙克哲学的特点。
首先,他的观点常常是以“为什么”开始的,这是因为他不仅关注人们行为的表面现象,更注重了道德和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其次,他强调自我反思和内省的重要性,这与东方哲学中的“修身养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挪威蒙克美术馆藏——艺术大师蒙克(Munch)作品专辑(四)
挪威蒙克美术馆藏——艺术大师蒙克(Munch)作品专辑(四)《在太空中相遇》Encounter in Space,1895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是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
爱德华·蒙克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对视》Eye in Eye,1899—1900《森林里的吸血鬼》Vampire in the Forest,1916-1918,150 × 137 cm ,《马拉特之死》The Death of Marat,1906—1907《在星空下》Under the Stars,1900—1905《一对一》Tête-à-tête,1885,66 × 76 cm《生与死》Death and Life,1894,128×86 cm《黑发男红发女》Dark-Haired man and Red-Haired Woman,1898—1899《头对头》Head by Head,1905《仇恨》Hatred,1907《景观中的人头》Head by Head in Landscape,1908《丘比特与普赛克》Cupid and Psyche,1907,119.5×99 cm《海滩上的男人和女人》Man and Woman on the Beach,1907《头对头》Head by Head,1905《洗澡的男人们》Bathing Men,1907《洗澡的孩子们》Bathing Boys,1907,83.5×100 cm《沐浴的儿童》Bathing Children,1897—1899《沐浴的女人》Bathing Women,1896—1897《童年》Childhood,1908《背对着的人体》Nude with Her Back Turned,1902《三个人体画像》Three Nudes《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1907《带孩子的女人》Woman With Children,1907《游泳池里的女人》Women in a Swimming Pool,1896—1897《模特习作》Study of a Model,1898《火车烟雾》Train Smoke,1900,84×109 cm《圣克劳德塞纳河》The Seine at Saint-Cloud,1890,46×38 cm《黄色原木》The Yellow Log,1912,129.5×159.5 cm《红房子的海岸》Shore with Red House,1904,69 × 109 cm《秋雨》Autumn Rain,1897—1898《有树有船的海滩景观》Beach Landscape with Trees andBoats,1905—1906《巴黎大道》Boulevard in Paris,1898—1900《盛开的樱花树和花园里的少女》Cherry Tree in Blossom and Young Girls in the Garden,1905《栗树》Chestnut Trees,1906《瓦伦明德运河》Canal in Warnemünde,1908。
油画《呐喊》赏析
《呐喊》创作于1893年,(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Friezeof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
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
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
——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
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蒙克呐喊观后感
蒙克呐喊观后感《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创作的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是以强烈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表现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独,向观者传达了一种强烈而震撼人心的情感。
我有幸在一次画展中亲眼目睹了这幅作品,深深地被其所呈现的力量和冲击所震撼。
当我站在《呐喊》面前,我被画中人物那张扭曲的脸和恐怖的表情所吸引。
画面呈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感和悲伤,仿佛画中的人物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精神折磨。
他的双手紧紧地按在耳朵上,仿佛想要封住耳朵,阻止外界的噪音和痛苦的侵袭。
而他的嘴张得大大的,发出了一种无声的呐喊,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可言喻的痛苦。
《呐喊》所呈现的孤独感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整个画面中充斥着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画中的人物像是被抛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周围没有任何人和声音,只有广阔而空虚的背景。
这种孤独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重和无助,让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孤独和无奈。
此外,我也被画中的色彩所吸引。
蒙克运用了鲜明而不真实的色彩,给整幅作品增添了一种强烈的情绪和表现力。
红色和黄色的背景让人感受到一种炽热和焦躁的感觉,与人物的精神状态相呼应。
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在我心中引起了一种内心激荡的感觉,仿佛我也正在经历这种极度的痛苦和无助。
同时,我也意识到《呐喊》并不仅仅是展现作者个人的痛苦和孤独,它还蕴含着一种普世的情感。
这幅作品以它所表现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于孤独、痛苦和绝望的共鸣。
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情感,因此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的限制,这幅作品依然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
总的来说,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是一幅富有艺术力量和冲击力的杰作。
它以其强烈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和震撼人心的形象,表达出了作者的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独。
观看这幅作品让我不仅仅是欣赏到了艺术家的创作才华,更是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无论过了多少年,这幅作品依然代表着某种普世的情感和价值,它将继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蒙克绘画《呼嚎》
蒙克绘画《呼嚎》一声凄厉的尖叫,震荡着天,震荡着地,震荡着整个空气,于是,红的,黄的、蓝的、绿的、阴惨而恐怖的线条如同振动着的声波,扭曲着、旋转着趋向画面的中心——一个形同骷髅、高声呐喊的人。
那凝视的双眼、那凹陷的面颊,使人感到他已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他紧捂着自己的双耳,似乎也被这发自自己内心的呼嚎所震慑。
图84 呼嚎蒙克这就是挪威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呼嚎》(见彩图84)。
这是个属于蒙克自己的极度不安的世界,“我要描绘的是那种能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
我不是画我所见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他的父亲是个医生,笃信基督教。
母亲在蒙克五岁时死之于肺病。
蒙克13岁时姐姐索菲亚尔被肺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蒙克成年后,他的父亲和一个弟弟又相继离世,蒙克的妹妹患精神病。
亲人的死亡、家庭生活的不幸,使蒙克从小就把他的生活看成是:“精神错乱和疾病的孪生子。
”早年的生活经历对蒙克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他的创作带有象征和悲观的意味,他一再重复那二个最重要的题材——性与死,这几乎常常是弗洛伊德正在探讨的问题的典型实例。
1890年以及1900年的作品,其象征性的内容更为明显,以起伏的、永远波动的曲线为特征,结合了色相暗淡纯度高的色彩。
蒙克的艺术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欧洲的文学艺术愈来愈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刻画,但恐怕没有一个别的同时代的艺术家能像他那样深入到人的灵魂中去,把那隐蔽的美和丑一并展示于人间。
蒙克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互相感应,息息相通,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世界的种种微妙活动。
他的艺术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的象征,他运用强烈变形的夸张手法逼真地表现了人的各种情感,从而把绘画艺术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蒙克的艺术对欧洲表现主义绘画产生巨大的影响,他被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
但是无论蒙克运用哪一种手法,象征的、表现的、写实的甚至精神分析的等等,目的仍在于反映现实生活,抑或如他自己所说,是要“反映活生生的人们。
看蒙克作品就要到这里
看蒙克作品就要到这里近代西方美术史主要流派大多以西欧或地中海沿岸画家为代表,例如从二十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的几个重要画派代表人物,有运用鲜艳浓重色彩,以直率粗放笔法创造强烈唯美画面效果的野兽派代表人法国画家马蒂斯,有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的立体派代表毕加索,还有仅用颜色、形状来传达艺术家感觉和情绪的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
当然,伴随着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它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所以当挪威国家美术馆建立的时候,这里馆藏最重要的绘画就是蒙克的作品,因为他帮助挪威在人类绘画历史上增加了光辉。
相对于西欧众多美术馆,坐落于奥斯陆夹特大街十三号的挪威国家美术馆就显得有些小巧和简陋了,但这并不影响其的声望,馆内收藏了各国艺术家的作品,4500幅油画,1850件雕塑和石膏像,近20000幅素描以及其它出版作品。
这个馆初建于1837年,由于战乱和时代变迁,直到1903年挪威政府才正式接管了所有藏品,除了蒙克临终前捐赠的所有作品外,还有马奈、莫奈、雷诺阿、高更、塞尚、毕加索等众多大师的名作。
Theodor Kittelsen 《自画像》 1891巴勃罗·毕加索保罗·高更《杨柳》 1889位于美术馆二层24号展室里全部都是蒙克的作品,最知名的就是那幅被有机玻璃保护着的代表作《呐喊》。
表现主义艺术流派主要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做法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其实究其渊源,表演主义在正能量方面展现最好的是凡·高,而传播压抑、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最强烈的就是蒙克。
我们常爱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蒙克的作品恰恰把悲情题材作为意识的主流,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一生的遭遇有很大关系,他需要通过绘画进行释放,平衡内心的郁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克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内心、精神、表现
现代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对人类复杂的精神矛盾的探求,这种探求,其一,对既定的历史情境和惯性意识形态的反击,开拓精神发展的道路;在另一方面,艺术又作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与现实世界联系的中介和纽带。
能表现出人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主义首当其冲,而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则最能直接表现出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当代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等主题。
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
1892年,在德国拍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在灵床旁》、《母亲之死》,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
1890年的油画《圣克卢之夜》标志着他风格的转折,显示出他表现主义画家的特质。
90 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和《呐喊》,前者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后者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
他于1894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在木刻、石版、铜版画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
他的版画题材多取自于油画,以《生命》组画最为出色,被他自己称为生命、爱和死的诗歌。
他的作品大多以黑色、蓝色、褐色等等为主色调,从颜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黑色是一个很强大的色彩。
它可以很庄重和有高雅,而且可以让其它颜色(亮色)突显出来。
在只适用黑色而不用其它颜色的时候,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一些由黑色产生的联系会是悲哀、死亡和罪恶,渲染死亡、恐怖的气氛;蓝色是"忧郁"的代名词。
平分蓝色系列的青色和红色在这里完美的统一了数值,展现出夜空的微微紫色的深蓝。
在心理学上,深蓝会给一些容易接受暗示的人以压迫感。
他的作品的灰暗、悲观与压抑可能与他的家庭和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联系,蒙克的母亲劳拉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後小蒙克由父亲克里斯蒂安·蒙克单独抚养。
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他们, 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外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
蒙克自己也体弱多病。
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後不过数月也死了。
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
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
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
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当年蒙克的心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作品恰恰就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也许就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在蒙克的一幅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蒙克的内心世界,看到了蒙克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了蒙克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桥梁。
画面上看,蒙克的作品充满的“精神气息”,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表现的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在印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的自然主义被放弃,取其简化的手法,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加以发挥”。
表现主义艺术家反对以理性方式作画,声称这是违反精神的一种罪恶。
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举世闻名,关于这幅作品,蒙克自己有一段记述:“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
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
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奇特造型、动荡线条、燃烧的血红色彩云,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出他的恐惧情感。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
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
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
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作品中人物是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丧魂失魄的幽灵;扭曲的线条、神秘的色彩都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
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
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
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
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
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纳比派是1891年出现于巴黎的法国的艺术社团,主要成员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
主要参加者是法国的画家和雕塑家。
纳比派的主要理论家德尼,将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
”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的纳比派从事新的探索发展,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与想象的领域之中。
而自然是最能和人的精神契合的,人们总想投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在大自然中,认的精神可以得到慰藉,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所以,自然与人的精神世界密不可分。
这之后,蒙克才坚称,印象派并不适合于自己的艺术。
蒙克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不感兴趣,他所要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具有巨大的传神力的状态。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他的作品创造了紧张的气氛。
蒙克曾说过:“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
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我决不描绘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
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
”。
他所描绘的世界是,是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现死亡、忧郁和孤独,描写上世纪末的艺术家在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现实中,其孤独的心灵对人生产生的怀疑和焦虑。
再没有别的艺术能够像他那样深入到人的灵魂之中,把那心灵的美与丑一并展现给世人。
也没有人敢于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本能的丑恶,使善良与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
精神的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触及到的,每个人都只知道每天循环往复的重复着自己的生活,只有内心敏感的艺术家们才有着抓住精神世界的一丝契机,因为艺术是可以打开人们精神世界的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钥匙,就能够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去见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
参考资料:1.《蒙克》杨晓斌,唐剑
2.《西方当代艺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超级写实主义》史密斯
3.《表现主义艺术家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
4.《心理学》其中色彩心理学
美术学系
艺术策划与管理
乐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