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华传统文化十大美德
中国传统十大美德作者:祭风1、仁爱孝梯“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
具体内容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人还有一句话,叫“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对小人都可以宽容,那么对于非小人就更应宽容和善了。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仁爱”还表现在:但求于己,勿责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儿宜严,待人欲敬;爱知其恶,憎知其善;善言送暖,恶语施寒,宁作君子,勿为小人等。
2、谦和好礼中国自古到今都被称为“礼义之邦”,重礼是中国人立身处事的重要美德。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冠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认为,礼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礼也就包含了谦和、谦虚、谦让。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中华传统美德100句
中华传统美德100句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美德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百句中华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1. 仁者爱人,以德报怨。
2. 忠诚正直,言行一致。
3.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4.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5. 勤劳节俭,不浪费。
6. 乐于助人,乐善好施。
7. 尊重师长,虚心学习。
8. 爱护环境,保护自然。
9. 诚实守信,言出必行。
10. 以礼待人,和睦相处。
11. 有恒心,不怕困难。
12. 有耐心,不急躁。
13. 有责任心,不推卸。
14. 有担当,不逃避。
15. 有勇气,不怕挑战。
16. 有智慧,不轻信。
17. 有谦虚之心,不自负。
18. 有自律之心,不放纵。
19. 有坚持之心,不放弃。
20. 有奉献之心,不自私。
21. 有感恩之心,不忘恩。
22. 有宽容之心,不计较。
23. 有善良之心,不伤害。
24. 有公正之心,不偏袒。
25. 有正义之心,不屈服。
26. 有谦和之心,不傲慢。
27. 有谨慎之心,不鲁莽。
28. 有自信之心,不自卑。
29. 有自尊之心,不自大。
30. 有自爱之心,不自卑。
32. 有自省之心,不自满。
33. 有自觉之心,不自欺。
34. 有自重之心,不自傲。
35. 有自省之心,不自满。
36. 有自觉之心,不自欺。
37. 有自重之心,不自傲。
38. 有自省之心,不自满。
39. 有自觉之心,不自欺。
40. 有自重之心,不自傲。
41. 有自省之心,不自满。
42. 有自觉之心,不自欺。
43. 有自重之心,不自傲。
44. 有自省之心,不自满。
45. 有自觉之心,不自欺。
46. 有自重之心,不自傲。
47. 有自省之心,不自满。
49. 有自重之心,不自傲。
50. 有自省之心,不自满。
51. 有自觉之心,不自欺。
52. 有自重之心,不自傲。
53. 有自省之心,不自满。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1.公忠爱国;2.仁义博爱;3.气节操守;4.自强不息;5.忧国忧民;6.乐于奉献;7.见利思义;8.忠于职守;9.诚实守信;10.尊老爱幼;11.尊师重教;12.举贤任能;13.勤劳节俭;14.奉公守法;15.廉洁勤政;16.民为邦本;17.谦敬礼让;18.厚德载物;19.贵和乐群;20.求真务实。
爱国篇1临患不忘国,忠也。
2利于过者爱之,害于过者恶之。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8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9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10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2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1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5忧国者不顾其家。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尽忠报国。
18位卑未敢忘忧国。
19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2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3一寸山河一寸金。
2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5大丈夫当有忧国之心。
26一息尚存,报国之志不可稍懈。
2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8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3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奉公篇32无德而禄,殃也。
33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34公生明,偏生暗。
35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
3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3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39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40中新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41公义不亏于上,私行不失于下。
42宁公而贫,不私而富。
43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44败莫败于多私。
45国正天下顺,官清民自安。
中华民族8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8大传统美德文章来自:我们的幸福家园素材:网络编辑:心平气和是生命本能中华民族8大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爱国“国兴我荣,国衰我耻。
”爱国,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虽饱受排挤、流放之苦,依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以“生斯世,为斯民”为己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如屈原、陆游、文天祥这样的爱国主义者还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弦高、申包胥、辛弃疾、岳飞、陆秀夫、史可法、阎应元、王夫之、郑成功等。
到了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产生了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洪秀全、洪仁干、邓世昌等民族英雄。
从古至今,爱国的诗篇数不胜数,爱国的故事史不绝书。
相关名言警句: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二:勤俭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明君尧看到有人挨饿受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拥有天下但是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为天下人作出崇尚俭德的表率。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也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勤俭”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名言警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1.公忠爱国;2.仁义博爱;3.气节操守;4.自强不息;5.忧国忧民;6.乐于奉献;7.见利思义;8.忠于职守;9.诚实守信;10.尊老爱幼;11.尊师重教;12.举贤任能;13.勤劳节俭;14.奉公守法;15.廉洁勤政;16.民为邦本;17.谦敬礼让;18.厚德载物;19.贵和乐群;20.求真务实。
爱国篇1临患不忘国,忠也。
2利于过者爱之,害于过者恶之。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8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9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10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2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1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5忧国者不顾其家。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尽忠报国。
18位卑未敢忘忧国。
19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2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3一寸山河一寸金。
2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5大丈夫当有忧国之心。
26一息尚存,报国之志不可稍懈。
2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8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3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奉公篇32无德而禄,殃也。
33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34公生明,偏生暗。
35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
3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3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39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40中新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41公义不亏于上,私行不失于下。
42宁公而贫,不私而富。
43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44败莫败于多私。
45国正天下顺,官清民自安。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四、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华传统文化十大美德
中国传统十大美德作者:祭风1、仁爱孝梯“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
具体内容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人还有一句话,叫“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对小人都可以宽容,那么对于非小人就更应宽容和善了。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仁爱”还表现在:但求于己,勿责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儿宜严,待人欲敬;爱知其恶,憎知其善;善言送暖,恶语施寒,宁作君子,勿为小人等。
2、谦和好礼中国自古到今都被称为“礼义之邦”,重礼是中国人立身处事的重要美德。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冠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认为,礼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礼也就包含了谦和、谦虚、谦让。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悌,敬爱兄长。
“融四岁,能让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
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谦和好礼:“谦”即为谦虚,“和”即为和睦家族、邻里, “好礼”即为有礼,注重礼义。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
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称颂的人大都是“谦和好礼”的。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
“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
《狼来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如果那个放羊的孩子不是因为一时贪玩,不诚实,欺骗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可见,诚实是很重要的。
“知报"就是知恩必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
4.精忠报国: “忠”即为忠于国家,忠于皇帝。
报国即为报效祖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将都是精忠报国的典范。
譬如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
5.克己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 “奉公”就是服从于整体。
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个人利益服要从集体利益。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古代人对克已奉公的最好诠释。
这个思想更加符合当前阶段党的思想路线。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十、勇毅力行
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 作者:
———————————————————————————————— 日期: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中国的十大传统美德你知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十大传统美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中华民族在长期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会习惯等,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一、诚信美德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尊重和遵守。
在中国文化中,诚信被视为一种高尚品质和必备素质,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
在商业领域,诚信被视为商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之一,能够增强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在政治领域,诚信被视为政治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能够树立良好形象和赢得民众支持;在社会领域,诚信被视为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能够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
二、勤俭美德勤俭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劳动和节约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勤劳被视为一种美德,能够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节约被视为一种优良习惯,能够让人们珍惜资源、避免浪费。
在现代社会中,勤俭美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工作、创造财富,并且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三、孝顺美德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它体现了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文化中,孝顺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能够让人们尊重长辈、关爱家庭,并且有利于家族和睦。
在现代社会中,孝顺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人们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并且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四、礼仪美德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规范。
在中国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能够让人们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并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心,并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
五、忠诚美德忠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对祖国、家庭和朋友的忠诚和信任。
在中国文化中,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品质和必备素质,能够让人们坚定信仰、献身事业,并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优秀、可以被模仿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这些美德包括:
1.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指的是尊敬父母、孝顺祖先的道德行
为。
在中国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责任之一。
2.仁慈:仁慈指的是对他人的爱心和怜悯心,是一种积极善良的品质。
3.信仰:信仰指的是对某种信仰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
在中国文化中,信仰是一个人道德
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诚实:诚实指的是对真理的忠诚和对他人的诚实。
诚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
5.敬畏:敬畏指的是对上帝、祖先、师长等有尊敬的态度。
敬畏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
组成部分。
6.和谐:和谐指的是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的态度。
和谐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10大传统美德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1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
中国古代有“2104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2104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2104孝图》。
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
(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网上浏览“2104孝图”漫画版:悌,敬爱兄长。
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
“融4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1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礼有两个意思,1,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1个概念。
《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
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2层意思,即立身之“礼”。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教材又用“谦和”来解释“礼”。
“谦”即谦虚,古人讲谦虚,有在礼制规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点的意思,比如“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因完壁归赵以及保护赵王,避免使赵国受辱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然而当廉颇寻衅时,却能再3忍让。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
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2、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3、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4、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中华美德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明志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9、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持节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1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自强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1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18、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19、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2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诚信21、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22、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23、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24、轻诺必寡信。
――《老子》2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知耻26、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27、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2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例子
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例子:
1.尊老爱幼:尊重老人,爱护幼儿。
例如,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和幼儿让座,帮助他们过马路等。
2.诚实守信:做人要诚实,做事要守信。
例如,不撒谎、不欺诈、不抄袭等。
3.谦虚低调:不自大、不炫耀、不张扬。
例如,在取得成就时不自吹自擂,而是保持低调,虚心向他人学习。
4.勤俭节约:勤劳节俭,不浪费资源。
例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等。
5.善良宽容:心存善良,待人宽容。
例如,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及时伸出援手,不记仇、不报复等。
6.忠诚勇敢: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庭、忠诚于朋友。
例如,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7.爱国敬业:热爱祖国、热爱工作。
例如,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任务。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中华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美德涵盖了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等方面,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也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人品德1.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为基础的一条。
在中国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讲诚信、守承诺,不撒谎、不欺骗别人。
2. 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在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代表着对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注。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懂得尊敬长辈和关心年幼者。
3. 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之一。
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命方式。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珍惜物资、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
4.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在中国文化中,尊师重道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代表着对教育和知识的尊重。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学习好的知识、遵守校规校纪。
二、家庭伦理1. 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为基础的一条。
在中国文化中,孝顺父母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家庭和社会关系稳定的基础。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懂得孝顺父母、关心家人。
2. 家风建设家风建设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在中国文化中,家风被视为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注点。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懂得遵守家庭规矩、尊重长辈、关心家人。
3. 家教传承家教传承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在中国文化中,家教被视为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注点。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懂得遵守家庭规矩、尊重长辈、关心家人。
三、社会公德1.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
爱国主义代表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
2.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传统美德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内在的情感信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德目。
传统美德就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
一般说来,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
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
在中国道德史上,《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则提出所谓“四维七体”。
“四维”是礼、义、廉、耻。
“七体”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
这些德目,后人把它们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娴、任、恤)、“四维”(礼、义、廉、平)“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董仲舒以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这些德目,当然并不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一些是包含封建糟柏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具体分析。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
(二)中华民族大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
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梯,“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
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涕之德的宏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孝梯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2、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义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
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的重要美德。
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冠义》)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五年》)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遗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
作为道德规范,它的内容比较复杂。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作为一种伦理制度,“礼教”在历史上曾起过消极的作用;但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
谦者,谦虚也,谦让也。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
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
与此相联系,有所谓“和德”。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为“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有子言:“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中庸》也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
“和”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由此和睦家族、邻里,最终协和万邦。
“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3、诚信知报中国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真实无妄是天道,而对诚的追求则是人道,故“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正如《中庸》所说,“不诚无物”。
“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
《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
”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语论·为政》)“信”之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
”“信”可以训练人诚实的品质,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
“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基本准则。
孔子就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作为自己的志向;在为政中,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三个要领。
三者之中,“信”又是最根本的,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董仲舒以后,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
在人伦关系中,中华民族不仅有诚与信的德国,还有“报”的德性。
“报”即知恩思报。
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
中国古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
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是“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等。
与此相反,“忘恩”与“忘本”、“负义”是同义的,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
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征。
4、精忠爱国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
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
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通的,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作“祖国”,不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情感之源,对其具有强烈的依恋意识。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爱亲爱家情感的升华,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作是“大节”。
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质上是把君作为国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
这种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如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不辱使节的苏武,前赴后继抵御外族入侵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还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美德的杰出代表。
5、克己奉公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由于家族的整体利益关乎每一个家族成员,因此要求把维护家族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
“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一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中国伦理道德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
朱熹曾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
”(《朱子语类》卷一三)“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
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