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朝的政治制度
2019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考纲卷别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情分析全国卷Ⅰ2017·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2013·西周、战国墓葬等级规定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分封制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墓葬考古与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历史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历史作用的理解;青铜器铭文、西周分封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价值的养成等等,均在本讲考题中体现。
试题强调能力立意,呼应现实热点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全国卷Ⅱ2016·宗法制2014·分封制、礼乐制——全国卷Ⅲ2016·西周政治制度——全国卷2010·西周分封制;2010·秦朝选官制度;2011·西周政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20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2013·高考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周代”“战国时期”可以看出这是处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期政治领域出现的变化历史解释由“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可推知秦国王权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比较早【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限时特训新人教版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某某月考]“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对材料中“天下变局”理解准确的是 ( )A.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C.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D.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答案 A解析秦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管理上,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地方管理更加有效。
故选A。
2.[2015·某某某某期中]《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 B解析题干信息“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意思是说:官员只是充数而已,丞相大臣都是按皇帝谋划好的事情去做,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定。
因此B项正确,而A项概括不全面。
秦朝中央集权已经有中央与地方行政系统,比较完备,C项说法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故D项不正确。
3.[2016·某某师大附中月考]据《左传》记载:“宣公三年,楚国兼并了陈国,就‘以陈为县’;昭公二十八年,晋国魏献子当政时,‘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根据材料,以下对县制判断正确的是( )A.县的出现时间比郡的时间更早B.春秋时期已经设立县管辖地方C.以陈为县标志我国县制的开始D.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 B解析由材料中“楚国”“晋国”等信息,判断此时期是春秋时期,由“七县”“三县”,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已设县的史实,故选B项。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进步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因而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
答案:A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了皇帝制度B.实现了祖国统一C.实行三公九卿制D.修筑了万里长城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嬴政,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灭六国、完成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制度形成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朝建立后。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4.“‘(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从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取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
答案:D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A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C项: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表现;D项:既然是君主专制,也就不存在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问题。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纲要求 ]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提示 ] 知道“ 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 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主干整合· 夯实基础01
考点解读· 活化思维02 随堂训练· 知能巩固04
创新微课· 以微知著03
课时作业
史料三
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
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 „„是同一概念的 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 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读史:史料三阐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二,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 解答:西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权政治,秦朝形成中央 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2.据史料三,分析说明马克思是如何评价秦朝建立的中央 集权制度的。 解答:马克思指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认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具有独断性、违背人性的特点。
[史论要旨 · 背一背](先填后背) (1)以“ 皇帝 ”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 统治观念的出现。 (2)“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 皇帝 独尊 的权势和地位。 (3)郡县制的建立, 是 重要标志。 (4)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 中央 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中央对 地方 进行统治。 到
命题点二 综合考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史料研读 史料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
2.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有何不 同呢? 解答:秦朝政治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官僚政治,而先秦 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奴隶制度下的世卿世禄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3.(2018·稽阳联谊学校联考)公元前 215 年,将军蒙恬率军北
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秦在其地设置的郡是 ( )
A.九原郡
B.陇西郡
C.辽东郡
D.象郡
解析: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领 30 万大军 进攻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将之命名为九原郡,故 A 项 正确;陇西郡在今天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故 B 项错误; 辽东郡范围约在今日的辽宁省,故 C 项错误;象郡辖今越 南中北部、广西西部,故 D 项错误。 答案:A
实行俸禄制 在国家大一 度,官位概 统的条件下 不世袭,主 实 行 郡 县 制 ,要 官 吏 由 皇 按地域划分 帝任免、调
遣
封建的官 僚政治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它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 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 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 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 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秦朝建立的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实行俸 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易错提醒]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 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 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 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 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突破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预测:本单元一直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突出考查历史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
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凤凰网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答案】(1)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
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回顾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0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

史论归纳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 (3)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商周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提示]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点一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 的传子制度。 2.商朝 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 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图示总结]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命题点一 历史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 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 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 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 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据《中国历史纵与横》
解读 (1)史料一主要叙述了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诸侯与 诸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第一个句号为界限分为两层含义:第 一层含义明确了王室与诸侯之间权力和义务的纵向联系;第二 层含义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诸侯之间的横向联系。
(2)史料二主要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一层含义表明西周宗法制的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 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第二层含义说明宗 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的影响。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线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横向链接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例1 宗法制——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有嫡子。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题组一基础小题]1.(2020·某某某某一中开学考)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皇权集中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皇帝勤政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权力高度集中,皇帝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故A项正确。
2.(2019·某某某某高二期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该典故反映了( )A.群臣立场坚定B.秦二世的软弱无能C.丞相位高权重D.丞相制度不合时宜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后群臣皆畏高”可知,丞相赵高位高权重,已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故选C项。
A项与材料“或言马以阿顺赵高”的描述不符,排除;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群臣对赵高的忌惮,而不在于皇帝的反应,且单从材料中皇帝的反应也无法得出其软弱无能的结论,排除B项;丞相作为一种制约皇权的重要因素,其有设立的必要,排除D项。
3.(2019·某某某某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答案 C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秦朝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职责分配比较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4.(2020·海淀区期中)秦律强调“法治”,规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每个人都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同时又规定“同罪不同罚”,同样的犯罪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处罚有别。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3小题)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最新)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时规范训练

1-1-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据此,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 )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B.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帝国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D.从封邦建国走向中央集权【解析】由“地方分权”到“独制”可知题干强调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 B2.《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A.郡县制度B.皇帝制度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4.《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解析】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之小船创作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疆拓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实施(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2)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继续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备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政策失误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3.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秦朝“天下”格局的形成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核心论点:秦朝奠定了后世“天下”格局的基本框架,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漫画解史】秦朝巩固统一信息提取:秦始皇在版图上统一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措施强化国家统一,有利于增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浙江讲义: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含答案 精品

考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b)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微点拨秦统一前称“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统一之后,称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微点拨关于郡县制的三种认识误区(1)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3)秦亡是因为秦朝的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主题一秦统一全国及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1.秦统一中原的过程解读(1)从秦灭六国路线可以看出秦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准备】1、关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该制度包括和。
专制主义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与的关系,没有独立性,必须听命于中央。
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的权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 ,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维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②政治根源: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形成于、确立于、巩固于、完善于、发展于、强化于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的发展、新兴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的成果并实践了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的控制,又包括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向一秦朝的统一和皇帝制度1.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
答案 A考向二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2.(2016·江苏海安期中)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A.分封制 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 D.王位世袭制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也就是说当时已经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B;王位世袭制不符合“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排除D;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C3.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A.立法权 B.财政权 C.军事权 D.监察权解析从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可知御史大夫行使的是监察权,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4.(2016·江苏苏州期中)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其“安宁之术”的直接目的是( ) 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B.重赏诸子功臣缓解内部矛盾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解析从“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可见其直接目的在于使“天下无异意”,并非实现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从“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可知其目的是为了缓和内部矛盾,故B项正确;对功臣诸子采用重赏的方式本身就属于协调内部关系,从而达到缓和矛盾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并不仅仅涉及“诸子之间”,其重赏的对象还包括功臣,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练案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2018·四川资阳一模)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
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
此材料可说明导学号 99522529( C )A.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秦国重视招揽人才D.贵族势力严重削弱[解析] A项表述中“彻底”太过绝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军功爵制是指论功行赏,题目中并未牵涉到,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体现秦国不拘一格降人才,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旧贵族和新兴贵族的比例问题,故D项错误。
2. (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
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
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
由此可知导学号 99522530( C )A.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B.秦始皇喜欢游历C.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解析] 材料主要涉及秦刻石辞的主要内容,即会稽刻石“提男女淫佚之防”,琅琊刻石“尚孝、重农”,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立国根本,法律制度细密而又严苛,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秦始皇游历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各地的制度文化风俗,并不等同于喜欢游历,故B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两块秦刻石辞,主要内容在于规范各地的风俗,说明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故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了两块秦刻石辞的内容,不在于秦刻石的范围,并且七块秦刻石辞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故D项错误。
3. (2018·山东青岛调研)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二(3)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秦朝多人议政的史实,说明在群策群力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
专制君主决策的失误,故选A。
答案A
2.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
,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
制的加强。
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B项正确。
3.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
此材料表明
()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C 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故D项错误。
4•“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 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A 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5. 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
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
这一规定()
A. 保护了贵族利益
B.规范了官员行为
C.维护了官僚政治
D.扩大了地方权力
解析:C 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官
员职务、奖赏、俸禄的规定,不属于规范官员行为,也体现不出地方权力的扩大,故B、D两项错误;材料中的“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说明官员任命不是靠血缘,而且官员有职务及俸禄,体现的是维护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
6.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首倡设置郡、县
解析:A 材料的侧重点是郡县制使“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体现了郡县制在国家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A项正确。
题意是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统一,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问题,B项错误,排除;秦国时商鞅变法就开始废分封、行县制,C、D两项错误,排除。
7.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
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解析:C 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相对贵族政治特权并没有强化,故D项错误。
8•“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对材料中“天下变局”理解准确
的是()
A. 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B. 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C. 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D.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答案A
解析秦国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管理上,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地方管理更加有效。
故选A项。
9.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
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
A. 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 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 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解析:C 材料中“这场革命”指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中央集权的加强抑制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A项错误;皇帝仍然掌握最高决策权,“人治”不可避免决策失误,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C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项错误。
10.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
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 者),都是皇帝的雇员” “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 建设事业”。
这表明张鸣认为(
)
A.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春秋时期开始孕育的“公司架构”指郡县制, “封建制”指分封制,材料表明
的是郡县制体制的优点,故 A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 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
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
天下大一统。
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 ,但伴随着
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 ,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
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 立秦朝
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 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 “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 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可由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
,而秦统一六国则最
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从土地和心理层面到制度层面的统一 ,由材料“伴随 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 ,民心也更加凝聚到 对共主的认同……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第二小 问,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中原文化的影响、法家思想在统一中的贡 献等方
面叙述。
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言之成理
即可)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 ;中原文化
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言之成理即可)
“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