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4)鲁迅等人对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幽默与闲适文学的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学是否应该强调社会功能。左翼作家批评朱光潜、沈从文等的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的观点。

二二、、3300年年代代的的小小说说

1.小说流派:

(1)普罗小说派。活动于1921-1928年间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他们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旗帜,标明革命立场,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眼,其艺术风格上多显得粗粝浓烈。代表作品有《流亡》(洪灵菲)、《暗夜》(华汉)、《咆哮了的土地》(蒋光慈)等。

1932年华汉的长篇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易嘉(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屯和作家本人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提出批评。

浪漫蒂克:一、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幻想;二、基本上都有恋爱存在

蒋光慈: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1930年3月发表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1932年出版单行本时易名为《田野的风》。

普罗小说的功与过:

功:一、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把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真实的革命人物引进小说领域;二、注重塑造群象,体现集体主义思想。 过:一、这类作品对革命与恋情、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认识存在简单化倾向,往往表达恋爱心理比较细腻而对革命活动描写相当浮夸,存在很强的浪漫蒂克倾向;二、这类作家对实际的革命情形缺乏真切深入的认识,写工农群众及其斗争生活不免苍白,概念化痕迹很重;又因许多作家对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便在作品中流露出对革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狂热情绪。

(2)左联青年作家群:代表人物有柔石、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叶紫等。 柔石:《二月》(1929)、《为奴隶的母亲》(1930)

艾芜:短篇集《南行记》(《山峡中》)

叶紫: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集《星》。代表作《丰收》和茅盾《春蚕》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样以“丰收成灾”为主题。鲁迅对其评价:叶紫写出了“太平世界的奇闻,而现在却是极平常的事情”。

丁玲:处女作《梦珂》(1927.12)《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2);早期作品收入《在黑暗中》(1928)《自杀日记》(1929)《一个女人》(1930)三个集子中;《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形式,饱含感情的对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腻地揭示,显示出了作者心理描写的出色才能。

转型期(1929):由个性主义转向集体主义革命主题。长篇小说《韦护》《母亲》;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1931年秋,在《北斗》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水》,标志着她创作的明显转变,也显示了30年代左翼文学的发展;

张天翼:讽刺小说基本主题: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讽刺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伪善、狡诈的上层社会人物;一类是庸俗可鄙的小知识者、小公务员和小市民。代表作品《包氏父子》(1934)

(3)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代表人物有茅盾、吴组缃、沙汀等。这批作家的写作特点有三点:一是有小说家的艺术,又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一是采用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述;一是复杂的性格,悲剧的命运。

吴组缃:30年代出版小说集《西柳集》《饭余集》; 1932写成《菉竹山房》

沙汀:《代理县长》《兽道》《在祠堂里》

茅盾:创作阶段: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文学批评

◆1927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30年2月《虹》出版;在

《蚀》和《虹》之间,茅盾先后创作5部短篇小说,结集为《野蔷薇》

◆1932-1933年在创作《子夜》的同时,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1932)《春蚕》(1932)以及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农村三

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1941年5月在香港写作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1942年写于桂林的长篇小说

《霜叶红似二月花》;抗战胜利前夕创作话剧剧本《清明前后》《子夜》创作特点(1933年出版)

◆人物形象塑造上,个性突出,性格鲜明而丰满。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于把人物

放在复杂的环境中,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各种不同角度加以刻画。

◆小说心理成功描写和人物对话是构成小说客观性的主要原因。

◆小说采用“网状结构”,结构复杂而主线突出,小说以吴赵斗法为主线,展开

了吴与一系列人物的斗争,内容宏达。

《子夜》地位、意义、价值:

1)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为知道的社会剖析小说,是运用

革命现实主义方法融注生活、再现生活的成果,引领了社会剖析小说派。

2)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相当宏大的规模描绘了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第

一次相当的深度刻画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形象,是现代都市文学的杰出代

3)是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结构的长篇小说,表现为:

叙述非个人化,非情感化;反映现实的整体性,实事性更强;《子夜》可

以与中国的传统文学相似,继承中国传统文学的史传性。被瞿秋白称为“中

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4)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是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和变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施蛰存: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小说在《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集子中; 1936年最后一本小说集《小珍集》

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他是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山作家。

穆时英: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女处的感觉》,中间俩个集子对畸形都市风景的描绘和其间流露出来不无欣赏的心态造成了“海派文学”或“洋场文学”的风气,穆时英也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5)京派:指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代表人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主要阵地是《骆驼草》《水星。》等。京派小说家在艺术观

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执意拉开与政治的距离,去关注淳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去寻找和挖掘那里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美、人情美。

京派小说写作特点:

一、着力赞颂淳朴、原始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二、将象征、写实与记梦结合,使抒情小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总体风格上追求平和、淡远、隽永

四、语言上简约、古朴、活泼、宁静

废名:短篇《桃园》《枣》长篇小说《桥》

萧乾:小说集《篱下集》《栗子》长篇小说《梦之谷》

芦焚:40年代笔名师陀;短篇集《谷》

老舍:创作阶段:1921年发表短篇处女作《她的失败》

1924-1929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1930-1936完成6部长篇: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1937)大明湖(1930-1931未出版)

1937-1949大量抗战小说出现,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4-1948),分为《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1948)

老舍短篇小说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

老舍小说创作特点:一、浓郁的京味儿;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三、文化审美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四、小说文体的创新;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沈从文: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30年代为其创作最丰盛的时期,1928年出版雨后及其他旧梦都市一妇人月下小景八骏图等;1934年创作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小说类型: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八骏图》等等一类写乡村与无产阶级。如《萧萧》《边城》《长河》等等

沈从文小说特征: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6)东北作家群:是30年代出现的一个地域性作家群,代表人物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人。

萧红: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说集《跋涉》《牛车上》《狂野的呼唤》;《生死场》与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起作为“奴隶丛书”出版另类作家巴金:创作阶段:

中长篇小说:1927年7月后,巴金开始文学创作,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诞生了。

1929-1949年《灭亡》(1929)《死去的太阳》(1931)《家》(1933)《爱情三部曲》(包括《雾》(1931)《雨》(1933)《电》(1935)《激流三部曲》(《家》(1933)《春》(1938)《秋》(1940))《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5)《寒夜》(1947)

30年代短篇小说:出版《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沉落集》《神﹒鬼﹒人》《长生塔》

短篇小说特点:在形式上,多用第一人称;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并从人的心理的角度来透视社会;从小说结构上看,巴金早期短篇小说中往往有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来对读者娓娓长谈,有时候大故事里套小故事。

《激流三部曲》创作特点:一、“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二、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三、带有作家强烈到底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激流三部曲》地位及意义:一、《激流三部曲》是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二、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族制度的攻击;三、《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发展也有重大的作用,在艺术风格上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比较老舍与茅盾:茅盾写都市社会生活,其审美视角多投向上层,老舍则投向下层,更注重描写大杂院、贫民窟里的市民人物性格;茅盾写大都市上海,资本主义文明程度较高,老舍写古都北京,具有更多的封建宗法色彩。

2. 30年代小说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

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长篇小说的成熟。如《子夜》(茅盾)《家》(巴金)《骆驼祥子》(老舍)《死水微澜》(李佶人)

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四、三部曲与一系列小说的出现。

三三、、3300年年代代新新诗诗

11..30年代诗派

后期新月派:新月派1927年后活动由北京转到上海,主要创作力量有徐志摩、卞之琳、林徽因等人,主要阵地是1928年创刊的《新月》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1933年6月无形解体。主张纯粹的自我表现和为艺术而艺术,严谨认真的艺术追求和唯美的艺术观。

后新月派较前期新月派新变方向:一、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的开掘,显示了与世界现代主义思潮的合流;二、向外扩展,部分新月诗人跳出前期坚执的小我,显示出走向时代社会的新倾向,这集中表现在他们生活视野的扩大和作品题材的拓展。

现代诗派:是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有近似之处,以刊物为中心形成的一支较稳定的诗人群。代表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现代派诗根植于30年代的社会人生,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表现方法上,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把心中隐约的、难以描述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诗体形式上,现代派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 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 何其芳:预言》季候病》再增》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林庚:沪之雨夜》夜行》空心的城》

戴望舒:被称为“新诗的第二次整合”,因《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1929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先后出版有诗集《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

戴望舒诗歌的意义:他的诗歌既映现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包含着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还记载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道路。

戴望舒前期作品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如《雨巷》、《夕阳下》、《单恋着》、《我的素描》、《寻梦者》

1937年诗的内容和格调开始变化,格调有前期诗歌的幽玄、枯涩转变为明朗、雄健。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是变化的标志,还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杜衡认为戴望舒整个作诗态度,以及对于诗的见解是把“真实”巧妙的隐藏在“想象”屏障里。

卞之琳: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汉园集》(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

1933-1937年诗歌成熟,特别是1935年写的《距离的组织》、《尺八》、《断章》等达到成就的顶峰,袁可嘉曾用“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来肯定卞之琳这一时期创作的特殊地位。1938年以后,诗风趋向明朗浅白。

卞之琳诗歌的特点:

一、就诗的内容说,诗作是诗人对人生体验与沉思的结晶,体现诗的智性化和非个性化;

二、在诗的技巧上,融汇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尤其,是“常倾向于写戏剧性处境,作戏剧性独白或对话,甚至进行小说化”;

三、采用主体声音的分化和对话化方式,创造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文本;

四、采用暗示和象征手法,构成银隐晦的艺术境界;

五、卞之琳的诗歌“基于言语与本身的音乐性”,讲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卞之琳的诗歌

政治抒情诗:郭沫若诗集《恢复》是典型的政治抒情诗;

殷夫:4本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由于他的诗善于表达革命战斗的激情,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为“红色鼓动诗”;鲁迅对他的评价(P221)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在上海发起组织,主要发起人有黄浦方(蒲风)、穆木天等人。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

蒲风: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 四四..3300年年代代戏戏剧剧

1.30年代戏剧思想

张庚在《戏剧概论》(1936)提出“心灵的化装”; 熊佛西著有《佛西话剧》,提出“内心的动作”; 李健吾追求深入剖析复杂的人性; 欧阳予倩提出“形神并存”,注重“灵的写实”,主张“为人生”的真戏剧; 向培良提出“情绪说”; 田汉、郭沫若则重主观、重想象、重抒情。

2戏剧运动

艺术剧社:1929年6月5日成立,参加者有冯乃超、郑伯奇、陶金孙等人,社长为郑伯奇。艺术剧社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意在使中国现代戏剧运动有五四开始的个性主义潮流转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930年1月、3月上演独幕剧《阿珍》。

左翼剧团联盟:1930年8月,在沈端先等人策划下,以艺术剧社为中心,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强调戏剧为政治斗争服务,提出演剧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 国防戏剧:1936年开始,是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又一新潮。代表人物有田汉、洪深、曹禺等人,著名剧著有“好一记鞭子”(包括三江好、最后一记、放下你的鞭子) 夏衍多幕剧赛金花(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自由魂。

洪深:他与欧阳予倩、田汉并称“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创作剧作《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谭》(1932);《农村三部曲》标志着洪深的创作从社会问题剧转向政治宣传; 积极响应国防剧社所作的走私、咸鱼主义; 四川方言剧《包得行》(1939);

1922年写出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他编剧的《歌女牡丹红》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洪深话剧特点:他的剧作以紧贴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描写社会的贫富不均、军阀混战带给人民的苦难、农村的破产、民族战争中人吗大众的抗争精神等紧扣时代现实的题材和主题,

强调戏剧的时代性和教育作用,将社会问题剧和宣传剧结合,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李健吾:早期作品《母亲的梦》;1933年回国后发表《这不过是春天》(是其代表作品,1934)、《粱允达》(1934)《村长之家》、《以身作则》(1936);40年的创作多幕剧《黄花》(1939)《青春》(1944)《贩马记》(1942)

李健吾以刘西渭笔名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如评《雷雨》,评夏衍戏剧,评卞之琳诗,评《边城》等,独具慧眼,见解精辟,文笔空灵精炼,备受文坛称誉,结集为《咀华集》

李健吾话剧特点:大多以其深广的人性冲突,传达人类普遍的情绪,的话剧主题,突出表现人物心灵的冲突和挣扎着重挖掘人性中的善与恶,世俗观念与本能欲望之间的深刻矛盾,揭示了人性世界的复杂性。

夏衍:历史剧《赛金花》《自由魂》; 1937年夏衍创作了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的剧作《上海屋檐下》(三模剧),从此开始摆脱片面强调政治宣传的倾向。

夏衍话剧的特点:把鲜明的政治理性意识和戏剧的审美力自然而有机的融合,对小市民和普通知识分子生活俩大主题的很久关注和杰出表现,探索现实主义话剧的生活化和抒情性,着重戏剧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人物灵魂的刻画,对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禺:《雷雨》(1933)《日出》(1936)的出现,标志着从西方引进的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1937年发表《原野》;1939年《蜕变》,1940年《北京人》;1948年电影剧本《艳阳天》 曹禺话剧特点及意义:

一、在处理戏剧冲突时,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

二、曹禺戏剧的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和抒情性。

三、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艺术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

五、曹禺话剧的高度艺术成就对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五五3300年年代代散散文文

丰子恺:30年代结集出版《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李广田:30年代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丽尼:第一个散文集《黄昏之献》;第二个散文集《鹰之歌》

报告文学:20年代初,瞿秋白的《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开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先河 1932年阿英编篆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集

40年代文学

一一..4400年年代代小小说说

11..七七月月派派小小说说:因胡风在1937年创办的文学刊物《七月》而得名,是指抗战全面爆发时期兴起的、国统区重要的带有心理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流派,其活动贯穿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大部分作品发表在胡风主编刊物《七月》《希望》《泥土》等上,代表作家有丘东平、彭柏山、路翎等,他们的创作主张大致相同,主要是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一代人的心理状态,充满了生活的向内感以及对人心灵的直视力量,作品大部分被编入《七月》文丛,他们创作体现了胡风的理论主张。

2.40年代小说题材:(七方面)

一、抗战初期,纪实性,战地报道性,宣传鼓动性,但热情有余而艺术不足。如丘东平《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姚雪垠《差半车麦秸》《长夜》

二、讽刺暴露小说。张天翼《话梅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被称为“三记”的三部

长篇小说:《淘金记》(曾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困兽记》、《还乡记》

三、文化分析小说。芦焚(师陀)《谷》《结婚》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后》

四、历史文化小说。冯至《伍子胥》

五、人生探索小说。钱锺书《围城》;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胡风认为小说“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诗的名称”,又被称为“中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钱锺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片小说集《人﹒兽﹒鬼》(包括《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显示的是作者对于主流文坛的疏离;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

《围城》三层意蕴:一、“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些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城乡世相的描写;二、“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三、“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

《围城》艺术成就:

一、《围城》对于人物隐秘心理有深入细致的把握和表现。

二、《围城》的讽刺自成一体,举凡道德、、风俗、人情,无不笼罩在作品的讽刺之下

三、小说的叙述语言自成特色,议论是不可缺少的

四、《围城》结构采用大跨度横向移动式结构,通过方鸿渐的俩点双线移动来展开

《财主底儿女们》艺术特色:

1)以独特的艺术笔调描述民族的苦难,通过对人物灵魂深处的探索,来展现人生画面,侧重探索人物原始的生命强力和精神的参与,写人的精神世界的搏斗,善于运用特色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粗犷的性格

2)历史的表现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悲剧的命运。

六、战时浪漫小说。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七、女性作家。张爱玲《金锁记》《沉香屑第一香炉》《倾城之恋》梅娘水族系列小说《蚌》《鱼》《蟹》苏青《结婚十年》(1944)《蛾》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传奇》一方面揭示和平、庸长里人物心性之变态;一方面表现乱世之下人性、人情之常---饮食男女的欲求,现世安稳的诉求。

3.“现代罗曼司”:是指以徐于和无名氏为代表的都市大众传奇小说,以传奇化的情节、男女性情结和异域情调见长,以时髦趣味和媚俗效果为目的,在大众化中又见现代性色彩。徐于:因《风萧萧》1943年被人称为“徐于年”,他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界最善于编织故事的人。

4.解放区小说

1937年4月,丁玲在《解放》周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一刻未出膛的子弹》

整风运动后:

赵树理:

1)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小二黑结婚》(1943.5)《李有才板话》(1943.10)《邪不压正》(1948)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1945),体现他对农民命运的思考。

2)周扬认为赵树理是“人民艺术家”;郭沫若认为他“创作了新的通俗文体”;茅盾认为他的小说“大众化的作品”。

3)1947年7、8月间,文联负责人陈荒煤正式提出了把“赵树理小说”作为边区文艺界开展创作运动的一个号召;40年代及50年代有一些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胡正等,在赵树理小说经验的影响下从事创作,形成了文学史上被称为“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或对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一、赵树理多写乡村和农民生活。他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一位作家。与鲁迅对老中国

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同的是,赵树理作品的一个总体主题是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的过程中,精神上的转变。

二、赵树理小说可称为“问题小说”。像《李有才板话》等作品涉及到了对小生产者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和自利意识的揭示和批评,总之他的小说抓住了当时现实斗争中的民主改革要求,比如如何识别地主等

三、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1)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背负着沉重传统文化的老一代农民。比如《小二黑结婚》里的二诸葛、三仙姑;2)由于封建思想毒害还没有消清、可能发生褪变的年青一代农民;3)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不再忍受剥削和压迫的新一代农民,如小二黑、小芹

四、赵树理对中国传统的评书体形式加以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1)结构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写法,抛弃了传统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同时借鉴了西方短篇小说“截取横断面”的结构形式。2)人物塑造上,赵树理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展现人物的性格3)在语言方面,赵树理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词汇,偶尔融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又生动、幽默有趣的语言。

孙犁:1939年开始正式发表小说、散文,先后出版《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等作品集。

以孙犁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韩映山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比较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就正确的表现了农民的阶级关系,真实的反映了生活固有的复杂性;2)作品对人物心灵的探索、对农民的心理分析,显示了丁玲刻画人物心理的一贯长处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特别善于通过精细而有历史深度的描写去展现人物思想性格心理的复杂性

《暴风骤雨》:1)地主形象塑造的立体感不强,但农民形象比较成功;2)语言单纯、明朗、简洁,对方言土语有较熟练地运用;3)生动的生活场景呈现和富于农民情趣的生活细节描写,使这部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40年代新诗

1、40年代新诗类型

现实主义:艾青、臧克家

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家之长的诗人。他的诗显示着他的“坚忍主义”,他注重表现中国的农村生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被当时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1933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又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他的《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都是有名的诗篇。

艾青:创作时期:1932-1936.11大堰河时期,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1933年1月14日写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11月,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37-1949北方时期,创作高峰期,被称为“吹号者”。著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以《北方》为代表的诗集《北方诗草》;1939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方》,收入《他起来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

《补衣妇》、《乞丐》等8首诗;在这时期他又写了两篇叙事长诗《吹号者》(标志着40年代创作的最高成就)和《他死在第二次》

艾青诗歌总体特征:

1)爱国主义情怀浓厚,用意象来表现:一类是“土地”意象群。一方面对于农民最深沉的爱,以及对于他们命运的关注和探索,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方面代表诗人对于祖国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如《我爱这土地》;一类是寄托诗人对于民族光明未来的向往和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

2)诗绪是忧郁、深沉的,但总体上是非常昂扬的,具有战斗精神

现代主义:戴望舒、卞之琳、西南联大诗群

冯至:《十四行集》具有代表性

浪漫诗派:七月诗派

1.七月诗派:该诗歌群体以文学杂志《七月》而得名。包括艾青、田间等人,主要阵地《七月》《希望》《泥土》。七月诗派以胡风的理论为纲领,强调诗人必须在主观拥抱客观的过程中使客观屈从于主观。

2.七月诗派整体特点:

1)要求作者主观的饱满和主观战斗精神,表现一种沉重历史革命感和深广的忧患意识和严肃执着的追求精神;

2)艺术上,形式上追求诗歌的散文化、自由化倾向;结构上讲究有气魄和力度的书写;3)善于书写政治抒情长诗

3.七月诗派作品分类:

一类:张扬生命强力,召唤战争,鼓动战斗,如田间的《给战斗者》

二类:高举意志大旗,投入战争,慷慨赴难,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三类:胸怀光明信念,歌颂战争,礼赞战斗的青春。如艾青的《向太阳》

田间:“擂鼓的诗人”;出版诗集《未明集》1935 《中国牧歌》1936;长篇叙事诗《中国,农村的故事》1936

绿原:第一本诗集《童话》1942年12月被胡风编进“七月诗丛”第一集出版。1944年底写成《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转入以政治抒情诗为主的创作了

4九月诗派:1981年7月因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九叶集》而被学术界追认的。主要阵地是《诗创造》。诗派成员有辛迪、穆旦、袁可嘉等一批具有爱国心和民主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一开始对人生、对时代或多或少抱有超然的态度,但由于他们既有爱国追求民主的倾向,行动上又总想投身到大时代的洪流中去。其理论一方面企图超越现实,试图从生命原始的本源即自然中去认识生活;另一方面是袁可嘉曾在“新诗戏剧化”诗论体系中,提出致力于“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诗中多用戏剧化的手法,戏剧化的对白、结构、情境设置。

九叶诗派的特点:1)坚决反对白日梦和标语口号两个极端,追求外部现实与内心感受的完美统一,即“平衡美”

2)九叶诗派的态度并非超然于时代而是拥抱时代。他们以诗来参与艰苦而光辉的斗争,但须从“真正的人”出发。

3)从情感感悟向知性经验升华。现代派的诗有别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他们的观念中,诗已不只是抒叙现实感受,也已不再是宣泄主观激情,而是以思想直觉化的途径传达人生经验,提出“思想直觉化”理论。

穆旦:1947年5月出版《穆旦诗集》

穆旦诗特点:

1)穆旦致力于让经验玄想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他善于谬理悖论、反差对比、矛盾对撞中营建诗行,结构诗篇。

2)穆旦追求“诗应该写出‘发现底惊异’”。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1.填空题15个共15分 2.选择题5个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4.简答题3个共30分 5.论述题一个20分 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 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 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 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 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 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 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 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同时具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丁西林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老舍 一、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