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一二三课时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案8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8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领会母爱的无私、伟大。
教学准备史铁生的相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2、检查预习,初步解题:(1)课文是在怀念谁?(2)预习了课文你知道作者是怎么样的人?3、简介作者,激情导入。
本文作者史铁生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
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
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1、自读要求(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自学。
没有解决的问题存疑,在全班交流。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2、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以下生字的书写:躁豌3、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人?三、再读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2、交流:“母亲”对“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1)“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四、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听写生字词语。
《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案课程名称:《秋天的怀念》教案课程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秋天的怀念》,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怀念之情;2. 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秋天的怀念》的意境和情感;2. 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修辞手法;3. 能够独立创作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
教学资源:《秋天的怀念》诗歌,课堂配图,教学板书,白板和标记笔。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让学生与同桌分享。
2. 引导学生观察一幅描绘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感受。
步骤二:导读诗歌《秋天的怀念》(10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闭目听,感受诗歌的词句和节奏。
2. 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停顿的位置。
3. 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词语,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步骤三:分析诗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词语和意境,让学生描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解释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有何作用。
步骤四:交流和创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秋天的观感和感受,相互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学生独立创作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参考诗歌《秋天的怀念》的词语、意境和修辞手法。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朗读给同桌或全班,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创作过程。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内容、表达准确度和修辞手法运用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堂创作的诗歌作品的修改和完善。
2. 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诗歌创作发表在班级或学校的文学刊物上。
2. 带领学生观察秋天的自然景色,进行写生或拍摄,创作一本以图片和诗歌为主题的小册子。
《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5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5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教学重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教学难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
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诀别2.简介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出处:《史铁生作品集》文体:散文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
两次写到秋天。
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4.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
(重点)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
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
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我”的态度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明确: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秋天的怀念教案(4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4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理解本课的生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指导法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母亲?(学生答)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再次感受博大的母爱吧!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学习新课:1、看到文章的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理顺问题,归纳问题)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2、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3、再读课文,完成任务。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同坐合作,学习本课的字词。
4、教师检查并指导。
(1)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注音、扩词。
(2)絮与紧(3)捶chui 脾pi5、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正确。
6、再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7、用多种形式读课文。
(1)同坐合作读课文。
(2)全班交流读课文。
三、实践练习:1、读拼音,写词语。
bo li jue bie jian nan dong shi( ) ( ) ( ) ( )fu gai dao nian jie mei za huai( ) ( ) ( ) ( )四、小结: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1、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2、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史铁生的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是思念着子的母亲,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吧!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二、新课:1、自由地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样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2、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1)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自然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刻的刻在我的心底说的是那句话?娘俩儿指的是谁?(2)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样不好好活了母亲才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实用的秋天的怀念教案四篇
实用的秋天的怀念教案四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1、播放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孩子们一起唱。
师:孩子们,当你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你会很自然的想起谁呢?生:想起我们的妈妈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存在父母对我们的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有关母爱的__《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这位就是__的作者史铁生。
(课件展示作者及作者简介。
)2、听(视频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分小组自学(出示自学要求)(2’)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3、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三)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引导。
(17’)1、师:现在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可小声读,可站起来,可小组齐读)汇报各小组采取的是什么读书方式,在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生字和新词,共同解决疑难。
2、师: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生:母亲犯病,竟成永诀。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谈谈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吗?生:A坚强 B无私 C伟大学生交流并将相应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3、师: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吗?(设计意图: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生2: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生3:……生4:……(这里分两个步骤:1)小组普遍交流。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12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12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力量,培育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力量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尝赏析细节描写;探寻写作意旨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很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爱秋天的什么景物?的作家史铁生最喜爱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思念之情,那今日让我们共同观赏课文《秋天的思念》。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史铁生双腿瘫痪又患肾病并进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依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讨论;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饱满的思想。
2、诵读课文,初析文章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肤浅、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急躁,母亲:央求、亲切在理解情感的根底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尝课文(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脾气的人?(性情急躁、脾气暴怒)(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急躁?为什那么急躁,是天生的吗?谁始终陪伴着我?(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4)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转变?(用文中语句答复)是谁促进了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的人生观?(母亲)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1.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分析课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体验。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体会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1.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课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文章
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阅读体验,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1.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是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分析课文环节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是否能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通用17篇)《秋天的怀念》篇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3、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这是梁实秋的洒脱。
对于多数人,离别总是让人悲伤不已,而离去的人总让我们久久的怀念。
有时我们也不仅仅会怀念人,也会怀念到与人相关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怀念什么呢?为什么作者有把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文章生字词问题。
2、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又在怀念什么?明确:作者在怀念自己的母亲,叫“秋天的怀念”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在那个秋天去世。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读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写了几次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明确:两次。
2、思考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明确:(1)母亲喜欢花。
(2)自从我瘫痪后脾气就暴怒无常,母亲想带我出去散心。
3、圈点勾画文章的语句,找出母亲两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花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一次: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反复朗读第二次看花时的情景,思考为什么母亲第二次时会露出央求般的神情?明确:因为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怕自己想和儿子去北海看花成为自己的遗愿。
5、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词语,思考当母亲听到我愿意去看花时有什么样的反应?明确: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
《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3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3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2、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1、质疑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秋天的怀念》,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自由述说)预设:谁怀念秋天?(板书:史铁生)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秋天吗?除过秋天,还怀念什么?2、问题梳理从课题质疑入手并对提出的问题梳理,是语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第一次看花1、通过预习,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或知道了什么?预设:课文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
小结:同学们关注到了本课的两个主要人物——(生)儿子、母亲。
板书:儿子母亲这是怎样的一个儿子?你能从文中拎出一个词吗?(瘫痪、暴怒无常)板书:暴怒无常2、儿子的暴怒无常都表现在哪里?请从第一段中找找,画出这样的句子。
预设: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补充,深入人物内心21岁,生如初阳,却双腿瘫痪!如此的噩运,谁能承受?!史铁生后来曾写过一篇长文章,记录21岁时的命运重创,文章的名字是《我二十一岁那年》,谁与老师轮流读读:课件出示(配乐)那时(十九年前)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的让人伤心就是了。
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
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语文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5篇
语文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5篇【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叙事散文。
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
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型】新授课【教材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已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2、破题质疑齐读课题,预设质疑: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感受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标记。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一、设计理念本次教学以《秋天的怀念》为主题,通过对季节变化的讨论,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及景色,通过描绘诗人的怀念,学生感受到诗人面临的困境和痛苦,领悟到生命的宝贵和时光的珍贵。
二、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在课前给学生展示几张有秋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季节是什么。
2.新知1)学习课文《秋天的怀念》,了解秋天的特点及景色。
2)讲解诗人面临的困境和痛苦,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3)听课文陈述,领悟诗人写作的深意。
3.情感体验1)组织学生一起来模仿诗歌的节奏,朗读《秋天的怀念》。
2)指导学生画一个秋天的画,展示秋天的美景。
4.拓展1)通过播放一些秋天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季节变化带来的美好。
2)班级进行一个分享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在秋天里的感受和经历。
三、教学收获1.学生了解了秋天的特点及景色,加深对季节变化的认识。
2.学生领悟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时光的珍贵,懂得珍惜每一刻。
3.学生通过组织的活动,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增强了对秋天的喜爱。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学生参与度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在活动设计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更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活动,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教学以《秋天的怀念》为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及景色,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宝贵和时光的珍贵。
同时,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对季节变化和生命的思考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过程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收获良多。
但是,需要在活动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更加细致化和个性化,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秋天的怀念》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作为一个教师,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更加有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秋天的怀念教案四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四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抓住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形象。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学讨论。
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升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和“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学习史铁生母子坚强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四、教学方法本篇课文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以老师为主的讲授法和提问法,以及以学生为主的讨论法和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出题目1.通过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导入,“母亲”是个亲切的字眼,提到母亲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师问:谁来说说自己的母亲?(生答:母亲勤劳,朴实,善良,很爱我们等?)2.看到题目“秋天的怀念”,师问:大家想到了什么?(生答:秋天是个容易伤感的季节,或许是对发生在秋天的某件事的怀念?或者是对在秋天去世的某个人的怀念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师问: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的愿望实现了吗?(生答:两次!第一次是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不去;第二次是我在窗前看落叶的时候,我答应了母亲第二天去看花,但也没看成,因为就在那天,母亲去世了。
)2.通读全文,师问:你感受到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答: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伟大,无私)(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1.师问:借助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怎么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生答:儿子悲观,烦躁,倔强,暴怒无常;母亲:慈爱,乐观,坚强)2.研读课文,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字眼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秋天的怀念》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秋天的怀念》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思想感情等。
2.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与运用。
3. 课文中所体现出的母爱、亲情、成长等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课文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教师总结课堂,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秋天的怀念》。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史铁生的介绍。
3. 教学课件:含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
4. 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引导: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培养语感。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提高写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母爱的主题。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
八、教学活动1.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能力,感受语言的美妙。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12篇)《秋天的怀念》篇1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知识目标: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重点:感悟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难点:学习作者的坚强。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氛围,导入:1·课前出示卜桦创作的flash动画短片《猫》,学生看完后略谈故事情节·主题及感受。
2·教师补充:这是获得国际动画大赛金奖的动画片,其借助音乐和绘画诠释出来的“爱与勇气”温暖着亿万网民冰封已久的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借助文字感动亿万读者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3·作家作品简介。
出示课件。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作家,他体验到的是命运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活的明朗与欢欣,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最健全最丰满的思想,他用睿智的文字诠释出的爱和勇气照亮的却是我们日益幽暗的灵魂。
有人说:如果你年轻,请读他的书,会给你以力量;如果你不再年轻,请读他的书,会给你以温暖。
(二)、初读,感知内容。
1·学生朗读。
2·学生默读,思考课文内容3·学生交流。
4·教师评价补充:母亲的关爱儿子的坚强(三)、品读,体验情感。
1、学生默读,勾画出能体现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试作简单赏析。
2、学生交流。
3·教师评价补充。
4·学生小结品读方法。
5·教师补充:首先根据文体的不同,阅读时有所侧重。
其次,品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语句,如借助传情达意的句子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能结合环境描写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还可以抓住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第三,可以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沉浸在文本之中,对文章进行深刻的剖析,要敢于否定他人的说法,说出自己对文章独到的见解。
人教版《秋天的怀念》教学教案
人教版《秋天的怀念》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秋天的怀念》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秋天的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秋天的怀念》主要描述了作者在秋天时对过去的回忆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课文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3 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应用。
3.4 深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4.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4.3 写作和展示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的短文。
学生进行口头展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秋天的怀念》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5.2 图片和音乐准备一些秋天的图片和音乐,用于导入和创设情境。
5.3 学习材料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拓展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段落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准备进行分享。
6.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扮演课文中的某个人物。
《秋天的怀念》详细教案
《秋天的怀念》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秋天和怀念的联想。
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对亲人的怀念。
2.课堂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情感。
3.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
4.体会作者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具体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5.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风格,分析其独特之处。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6.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讨论如何关爱他人。
7.课堂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怀念亲人的短文。
2.收集有关秋天的诗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了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品质。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课后作业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秋天的怀念》。
2.与课文相关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3.有关秋天和怀念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如:“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述秋天景色的句子,并谈谈这些句子给你什么感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5篇)
小学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5篇)学校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在读文中感受母爱的宏大,受到爱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介绍,导入新课〔出示近照〕他叫史铁生,今年已经55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始终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合欢树》片段〕1,同学谈读后感2,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方今日我们要学的《秋天的怀念》就是其中一篇,作为高班级的同学,我信任大家的自学力量。
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正确——流利——有感情〕二,整体感知1,指名读,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2,听范读3,听完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三,品尝课文1,如今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文章是怎样写我的请找出表现我内心情感的句子或词语。
说说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
2,集体沟通〔脾气暴怒〕3,引读: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师:听着听着甜蜜的歌声,他会——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4,过渡:是啊,原来活蹦乱跳的,如今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你能理解吗假如你是他的伴侣,或者他的亲人,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劝劝他〔同学劝〕你们讲得很有道理,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5,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请大家再仔细读读书,文章是怎样写母亲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特殊让你感动,请说出理解和感受。
6,集体沟通〔静静地,扑,叫我去看菊花,好好活〕7,母亲在劝慰我时自己的身体又是怎样的友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8,母亲的心里苦不苦〔苦〕这个苦来自哪些方面〔自身与儿子〕其实儿子的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多年后,在他的散文中这样写道:〔出示课件〕那么这样苦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生: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辅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积累瘫痪、侍弄、捶打等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结构,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2.学习运用插叙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学生的感怀,感恩情怀,学会感恩,学会爱。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学会感恩,学会爱。
课型:新授
教学手段:教学常规用具
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啊,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理秋天,却有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2)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词。
2.说说你了解的作者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本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可以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精讲解疑
1.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母亲忍受病痛的折磨,安慰我
第二部分:(3-6)母亲打算带我看菊花因病去世
第三部分:(7)妹妹带我看菊花,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2.介绍写作背景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瘫痪()暴怒() qiao cui()絮叨()
(二)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5.秋天的怀念
第一部分:(1-2)母亲忍受病痛的折磨,安慰我
第二部分:(3-6)母亲打算带我看菊花因病去世
第三部分:(7)妹妹带我看菊花,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作业布置:读读写写生字词抄写三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回顾上节课知识点。
(2)课时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
3.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脾气暴怒无常。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我的脾气会如此暴躁?
双腿瘫痪,喜怒无常,从一个生龙活虎的人变成一个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下半生,生活看不到希望。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把句子画出来。
你认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四、精讲解疑
分析文章中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母爱的伟大。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
动作和神态描写。
“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
“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了母亲无私地关爱和呵护着儿子。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动作和语言描写。
“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
“憔悴”暗示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央求”表现母亲的执着。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
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五、达标测评
测评:分析句子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心理描写。
怕我想到自己瘫痪了。
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和细心。
小结:母亲这伟大的母爱,使我们动容。
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继续学习这篇文章,体会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抄写多音字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三分钟:
一、激趣导入
(1)导入: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容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之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仁吧!
(2)学习目标:
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
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
二、自主学习
在文中画出看花的句子,母亲带我去看花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开了……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什么时候?好吧。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我俩在一块儿好好活
三,合作探究
1.母亲为何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儿子看到花能转移痛苦,更为了让她找到生活的勇气。
2.我对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活(再生)
3.找出文中表现我懊悔的句子,体现了什么?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四、精讲解疑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2)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带给我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3)结尾看花我已振作起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5)菊花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2.母亲把好好活重复了两次,说明了什么?
(1)她想告诉儿子什么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呢。
(2)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
(3)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活
3.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而不叫《怀念我的母亲》?
由秋天的故事引发了对母亲的怀念。
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
五、达标测评
测评:几十年后,史铁生回忆起母亲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读一读,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他非常的自责,内疚。
他完全的理解了母亲。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