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样品前处理常用方法

合集下载

样品前处理技术

样品前处理技术
H2SO4
H2SO4
H2SO4
低温冷冻法
01
盐析、酸沉淀、渗析、掩蔽等方法
02
吹扫共蒸馏法
03
三、浓缩
浓缩过程应注意防止氧化分解,尤其是在浓缩至近干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氧化。分解,这时往往需要在氮气流保护下进行浓缩。 常用的浓缩的方法有:
蒸馏或减压蒸馏方法浓缩
2
旋转蒸发器浓缩
KD浓缩器浓缩
2
提高回收率的措施
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02
原理: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出,待测组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离子态)存在于消化液中。
01
(二)、湿法消化法
优点:有机物分解速度快、处理时间短、方法得当时,元素无损失、……
样品采样后,应用适当的容器储存。
01
在样品运输及保存中,要防止挥发性成分损失及霉变、变质、成分分解。
02
一般样品检验结束后应保留样品一个月,以备复查。
03
保留样品应存放于适当的容器及地方,尽可能保持其原状,对易变质的食品不能保存时,可不保留样品,但应事先对送验单位说明。
04
第四节 样品的保存
样品预处理技术
#O1
#2022
试样的前处理过程包括:待测成分的提取、浓缩(或稀释)、排除干扰、转态等 通常应根据以下几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前处理方法,以满足测定的要求。 1.分析项目及待测成分性质 2.样品的性质 3.采用的分析测定方法 4.分析的目的
常用采样器
电动采样器
通过制样,使试样能正确代表全体样品
样品制备就是对原始样品的分取、粉碎、混匀、缩分的过程。

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分析样品的预处理在分析样品之前,我们通常需要进行样品的预处理。

样品的预处理目的在于减少或消除样品中的干扰物质,提高所要测定物质的测定灵敏度和准确性。

以下是样品预处理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技术。

1.溶解和稀释:对于固体样品,我们通常需要将其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便进行后续的测试。

在溶解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不完全溶解、化学反应等问题,这时可以考虑改变溶剂的性质、溶剂温度、溶剂处理时间等方法来解决。

2.过滤:样品中常常会含有悬浮物、杂质等,通过使用不同孔径的过滤器可以将这些杂质过滤掉,得到干净的样品溶液。

过滤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要求来确定过滤介质和过滤孔径。

3.浓缩: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测定样品中微量物质的含量,而样品的体积过大或浓度过低,这时可以使用浓缩方法来提高所要测定物质的浓度。

一般浓缩方法有蒸发浓缩、冷冻浓缩、萃取浓缩等。

4.萃取:样品中可能存在各种不同相的物质,我们需要将所要分析的物质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这时可以使用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液萃取等方法来实现。

具体选择方法应根据所要分析物质的性质和样品的特点来确定。

5.补充试剂:为了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准确性,有时需要在样品中添加一些试剂。

例如,pH调节剂可以调节样品的酸碱度,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分析物质的溶解性和传质速度,络合剂可以形成络合物增大分析物质的测定信号等。

6.去除干扰物质:在样品中常常存在各种干扰物质,它们可能会影响我们所要测定物质的测定结果。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去除或减少这些干扰物质的影响。

常见的方法有沉淀分离、离子交换吸附、膜分离、柱层析等。

7.校正和标定:在样品预处理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校正和标定,以确保所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正和标定通常通过使用标准参照物、内标法、外标法等方法来进行。

总之,样品的预处理在分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恰当的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提高样品的纯度、去除干扰物质、提高分析信号、减小误差等,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GC-MS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固相微萃取(SPME)

GC-MS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固相微萃取(SPME)

GC-MS分析样品前处理⽅法——固相微萃取(SPME)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简写为SPME)是⽬前较为常⽤的⾹⽓⾹味提取技术,具有简单,快速,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与⼀体的特点。

1990年由加拿⼤Waterloo⼤学的Arhturhe和Pawliszyn⾸创,1993年由美国Supelco公司推出商品化固相微萃取装置,1994年获美国匹兹堡分析仪器会议⼤奖。

内容提要:⼀、固相微萃取 (SPME)基本原理⼆、固相微萃取(SPME)操作⽅法三、固相微萃取(SPME)特点四、固相微萃取(SPME)应⽤范围五、固相微萃取(SPME)操作条件选择六、固相微萃取(SPME)操作注意事项七、固相微萃取(SPME)定量⽅法⼋、固相微萃取(SPME)⼲扰物九、固相微萃取(SPME)应⽤实例⼀固相微萃取 (SPME)基本原理固相微萃取主要针对有机物进⾏分析,根据有机物与溶剂之间“相似者相溶”的原则,利⽤⽯英纤维表⾯的⾊谱固定相对分析组分的吸附作⽤,将组分从试样基质中萃取出来,并逐渐富集,完成试样前处理过程。

在进样过程中,利⽤⽓相⾊谱进样器的⾼温将吸附的组分从固定相中解吸下来,由GC/GCMS来进⾏分析。

⼆固相微萃取(SPME)操作⽅法有⼿动和全⾃动两种⽅式,下⾯以⼿动操作为例。

1、样品萃取①将SPME针管穿透样品瓶隔垫,插⼊瓶中。

②推⼿柄杆使纤维头伸出针管,纤维头可以浸⼊⽔溶液中(浸⼊⽅式)或置于样品上部空间(顶空⽅式),萃取时间⼤约2-30分钟。

③缩回纤维头,然后将针管退出样品瓶2、GC/GCMS分析①将SPME针管插⼊GC/GCMS仪进样⼝。

②推⼿柄杆,伸出纤维头,热脱附样品进⾊谱柱。

③缩回纤维头,移去针管。

3、全⾃动固相微萃取(SPME),⾃动提取和进样解析:三固相微萃取(SPME)特点简单,快速,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与⼀体。

⼀般不需要有机溶剂。

⼀般⾹⽓⾹味组分(挥发性特强的部分除外)提取⽐静态顶空的灵敏度⾼好多倍或能够提取出来。

色谱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色谱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环境 食品 其他 植物性 动物性 人体 土壤、固体废弃物、沉积物、污泥、 蔬 菜 、 水 果 食 鱼、肉、蛋 肌肉、骨骼、 垃圾等 用菌、米谷物 头发、指甲、 生等陆生和水 各种组织器 生植物 官 各种水体(河水、湖水、海水、生活 污水、工业废水、地下水、雨水、自 来水等) 大气和室内空气 (气体组分、 气溶胶、 大气颗粒物、挥发性金属化合物) 饮料、酒类、奶类、酱油、 醋调味品、油 食物的蒸煮、焙烤发酵香气、 恶臭气体 汗液、血液、 尿液、胆汁、 胃液
源、种类、状态和采集 时间而变化,为是导致分析复杂化的二个根源之一。 因此在设计前处理方法必须考虑: (1)样品的状态和品种
状态 固态
定义 为分离因子则如果完全分离, =1;全不分离,趋于0 =(组分:A多B少)/(组分:A少B多) 在实际中根据: •分析目的对灵敏度和准确度要求 •实验室条件 •待测物有色谱流出位置无干涉峰 •降低检测限 •减少待测物无损失(回收率)

将待测组分从样品中分离,达到仪器能检 测的状态 除去样品中的干涉杂质。使待测目标化合物达到可 检测的范围;使其溶于可进行分析的介质及转换成 可检测的形式等 保护仪器设备以及相关的分析部件,如色谱柱等
(五)食品样品的制备
3 . 罐头 水果罐头在捣碎前须清除果核;肉禽罐头应预先 清除骨头、鱼类罐头要将调味品(葱、辣椒等)去除 后再捣碎。常用的捣碎工具有高速组织捣碎机等 *制备好的样品如果需要保存,应放在密闭洁净的容器 内,置于干燥、通风、阴暗处保存,如谷物类。易腐 烂变质的样品应保存在0~ 5℃冰箱内,如水果、蔬菜。 禽肉类及鱼类样品须在 -18℃冷冻保存,同时根据样品 自身特性来规定适宜的保存期


(2)样品特点
尿 大部是水,呈黄色、 PH4、 含大量无机盐有机酸 和含氮硫代谢物尿素 嘌呤酸类固醇等 水占 90-93% ,其他成 分较尿液复杂,可溶 性蛋白质、脂肪、糖 类、氨基酸、酶 样品中药物浓 度受生成量和 肾功能影响变 化较大。 与组织浓度相 关性差 除脂肪随日粮 量有关外,其 他理化成分性 质与组织液相 似,比较稳定, 调节PH、 水解代谢物的 轭合态

第3章-样品预处理技术

第3章-样品预处理技术

27
二、溶剂萃取
吸收液样品中待测物的浓度低于测定方 法的测定范围时,或样品中含有干扰的有害物 质时,为了达到分离干扰物和浓缩待测物的目 的,可以采用萃取法。吸收液采集的有机化合 物一般采用萃取法处理。 溶剂萃取原理—液液萃取
28
吸收液样品的预处理注意事项
1、使用到的试剂有剧毒物品 2、注意数据的计算 注意采样吸收液的量和取样量 注意计算标准曲线时使用质量单位还是浓度单位 3、使用比色法测量时,注意影响比色的因素 试剂 显色剂 显色条件:时间、温度 加入试剂的顺序等
26
一、稀释或浓缩
吸收液样品中待测物浓度高于测定方法的 测定范围时,可用吸收液稀释后测定。如果吸收液 样品中待测物浓度高是由采样过程中吸收液的溶剂 挥发损失而造成的,则应先补充溶剂,恢复吸收液 原本组成后,再用吸收液进行适当稀释。 吸收液样品中待测物的浓度低于测定方法的 测定范围时,可将吸收液样品通过挥发或蒸馏等方 法浓缩后测定。在进行稀释或浓缩时,要注意稀释 或浓缩后样品基体的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
概述
职业卫生样品
工作场所空气样品(采样介质) 生物样品
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方法
气态、蒸气态(无机气体、有机蒸气)
直接采样法-------------------------------------------------气体 有泵采样法
液体吸收法
小型气泡吸收管 ---------------------液体(吸收液) 多孔玻板吸收管 冲击式吸收管 大型气泡吸收管
29
第三节 固体吸附剂管样品的预处理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化合物样品采集大多数采用 固体吸附剂法,一些无机酸如盐酸、硫酸等也可采用 固体吸附剂进行采集。 在NIOSH方法中,一些无机气体如氨气、二氧化 硫等气体也可采用经过特殊处理的固体吸附剂管进行 采集。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方法中,固体吸附剂管主要用 于气态和蒸气态有机化合物的采集。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三种不同型号的ASE
ASE100↑
ASE200 ↓
ASE300 ↑
ASE的突出优点
• 快速,15分钟 • 溶剂用量少 • 萃取效率高 • 样品基体影响小 • 可同时选用四种溶剂萃取 • 安全,全自动 • ASE建立了环境, 药物, 聚合物, 食品, 和化妆品
工业的大量应用
ASE工作流程
加样品
加溶剂
加热 加压
时间 (min) 0.5–1
5
溶剂
静态萃取 新溶剂冲洗
5 循环
0.5
氮气吹扫
1–2
萃取结束 准备分析
Total (min) 12–18

吹扫阀
炉体
萃取池
静态阀
氮气瓶
收集瓶
食品安全评价中ASE的应用
• 水果和蔬菜中的农药 • 动物组织中的二噁英和多氯联苯 • 粮食中的农药 • 粮食中的毒枝菌素 • 熏肉中的多环芳烃 • 葡萄干中的杀真菌剂 • 咸肉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 • 一些正在发展的方法
研磨
• ⑤对具有坚韧细胞壁的微生物,常用自溶、冷热 交替、加砂研磨、超声波和加压处理等方法。
细胞破碎方法的分类
3.生物大分子的提取
• 提取生物大分子样品时条件的选择:
(1)溶剂
常用的溶剂有水、稀酸、稀碱、稀盐等,也 可以采用不同比例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 酮、氯仿、四氯化碳
选择溶剂时要注意物质的溶解性,如极性物 质易溶于极性溶剂;碱性物质易溶于酸性溶剂 ;温度升高时一般溶解度相应增大;远离等电 点时溶解度增大
–固相萃取样品小柱
样品预处理的过程
去除微粒
• 过滤 – 可重复使用过滤装置/过滤膜 • 有机(0.22μm)/无机(0. 22 μm) • 膜片可更换 – 一次性使用的膜 • 使用方便简单,交叉污染小 • 有更小内径,可用于微量样品的处理

项目二 检测程序 - 任务二样品预处理

项目二 检测程序 - 任务二样品预处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
项目一 检测程序 任务二 样品预处理
主讲人:
QQ:
任务三 样品预处理
预处理
是对样品进行提取、净化、浓缩等操作,又称样品前处理。样品预处 理总的原则是:排除干扰因素、完整保留被测组分、浓缩被测组分
样品预处理的方法
一、 有机物破坏法
有机物破坏法主要用于食品中无机元素的测定。食品中的无机元素常与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结合,成为难溶、难离 解的化合物。要测定这些无机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释放出被测组分。通常可采用高温或 高温加强氧化条件,使有机物质分解、呈气态逸散,而被测组分残留下来。有机物破坏法又可分为干法灰化法、 湿法消化法和微波消解法。
• lg2.584=0.4123,lg2.5847=0.41241
三、结果评价
• 分析结果的评价通常采用准确度和精密度两项指标。 • 1.准确度 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相符合的程度,通常用误差来表示。误差的力小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
误差来表示。
• 绝对误差=X-μ • 式中:X———测量值;μ——真实值。 •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值和负值。正值表示试验结果偏高,负值表示试验结果保低。同样的绝对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一般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 误差。
• 1、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在分析过程中由于某些固定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系统差产生的原因
(1)测量仪器的不准确性、如玻璃容器的刻度不准确、砝码未经校正等。(2)测量方法本身存在缺 点,如所依据的理论或所用公式的近似性。(3)观察者本身的特点,如对颜色感觉不灵敏、滴定终 点总是偏高等。
• 1.新鲜水果和蔬菜等样品的采集,无论进行现场常规鉴定还是送实验室做品质鉴定,一 般要求( A )取样。

样品前处理常用技术

样品前处理常用技术

Two-Step Liquid-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Conventional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 requires large amounts of toxic organic solvents and is tedious and time-consuming.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is relatively expensive and the enrichment factors obtained are relatively low without solvent evaporation
除草剂
杀虫剂 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
有机氯农药
管内固相微萃取(in-tube-SPME)
将萃取涂层涂在毛细管的内表 面,可采用气相色谱毛细管
优点:毛细管柱方便易得,使
用寿命长,内径小涂层薄,样品 扩散快,平衡时间短。
In-tube-SPME-GC联用方式
热解析:用注射器将样品溶液注入毛细管柱,萃 取平衡后将水吹出,然后用石英压接头将萃取柱与分 析柱连接,放入气相色谱仪炉箱中热解吸。这种方法
不适于日常分析。
溶剂解吸:水样用氮气以极缓慢的流速吹入毛细
管萃取柱中,再将水吹出萃取柱,将适当溶剂注入萃
取柱中解吸,收集解吸溶液注入气相色谱中分析。
说明:1)萃取毛细管柱为长33cm,内径0.53mm,膜厚3.5µm的OV-1
毛细管柱; 2)在11处与GC冷柱头进样器相连,实现柱上进样。 将管内固相微萃取与GC法结合,采用溶剂解吸,通过两个六通阀
2)微孔膜液液萃取
微孔膜液液萃取装置与液膜萃取装置基本一样。它

样品前处理技术

样品前处理技术

样品前处理技术1)溶剂萃取液体样品最常用的萃取技术之一是溶剂萃取,通常叫做液液萃取。

据调查,在分析化学实验室中几乎半数的人员常常使用液液萃取。

在固体或者气体中含有的某些物质,也可以使用溶剂将它们溶解出来,这样的方法也称作溶剂萃取。

根据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液液萃取、液固萃取和液气萃取(溶液吸收)。

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液液萃取。

液液萃取技术利用样品中不同组分分配在两种不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的目的。

现在的液液萃取技术已不只是传统的使用分液漏斗的一步液液萃取,它还包括连续萃取、逆流萃取、微萃取、萃取小柱技术、在线萃取技术、自动液液萃取等方式。

其中,连续萃取和逆流萃取有利于处理含有低分配系数物质的样品;微萃取技术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减少溶剂用量,但回收率方面还有待提高;萃取小柱技术模仿了传统的液液萃取技术,而且使样品收集变得非常容易,同时避免了样品乳化问题;在线萃取和自动液液萃取等方式能够减小人为误差,有利于处理大体积样品。

2)蒸馏蒸馏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分离方法,根据液体混合物中液体和蒸汽之间混合组分的分配差异进行分离。

蒸馏技术是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样品精制的第一选择。

对于复杂的环境样品前处理而言,很少会用到简单的常压蒸馏,更多使用的是分馏、水蒸气蒸馏、真空蒸馏、抽提蒸馏与液液萃取或升华等技术的联用。

3)固相萃取固相萃取就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使其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

与液液萃取等传统的分离富集方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高的回收率和富集倍数。

大多数固相萃取体系的回收率较高,可达70%~100%;另外,富集倍数一般很高,很多体系很容易就能达到几百倍,少数体系甚至能达到几千或几万倍。

(2)使用的高纯有毒有机溶剂量很少,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分离富集方法。

(3)无相分离操作,易于收集分析物组分,能处理小体积试样。

几种常用样品前处理方法在食品重金属检验中的应用

几种常用样品前处理方法在食品重金属检验中的应用

几种常用样品前处理方法在食品重金属检验中的应用摘要介绍了食品金属元素检验时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分析了在食品金属元素检验中湿消化法,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和酸提取法这四种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为食品检验工作者选取适当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湿消化法;微波消解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导致食品中可能含有或者被污染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加大了对食品的监管工作。

与此同时也使食品检验工作者的检验工作量增多,这就要求食品检验工作者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工作效率。

在食品的重金属检验中,样品前处理最为食品检验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缩短样品的前处理时间,是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提高检验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

笔者依据目前常用的四种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食品中金属元素的检验经验,分析了四种方法在食品金属检验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为食品检验工作者选取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湿消化法湿消化法是在适量的食品样品中,加入氧化性强酸,加热破坏有机物,使待测的无机成分释放出来,形成不挥发的无机化合物,以便进行分析测定。

湿法消化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食品样品前处理方法,该方法实用性强,几乎所有的食品都可以用该方法消化。

下面介绍下湿法消解的优势:首先、前处理所用的试剂即酸都可以找到高纯度的,同时基体成分都比较简单(偶尔也会产生部分硫酸盐);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只要控制好消化温度,大部分元素一般很少或几乎没有损失。

例如,在测定酱油中的砷含量时采用湿法消化加入了硝酸高氯酸混合酸和硫酸,加标回收率为95%以上。

即便像“汞”等极易挥发的元素,只要正确掌握消化温度,也不会有损失。

但是湿消化法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由于该反应是氧化反应,样品氧化时间较长,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随样品的成分而定),且实验过程中一次不能消化超过10个样品,因此方法的劳动强度比较大。

样品前处理的原理

样品前处理的原理

样品前处理的原理
样品前处理的原理主要是将样品分解,使被测组分定量地转入溶液中以便进行分析测定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标是使被测组分能够从样品中释放出来,并且确保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和可测量性。

对于无机物,可以采用溶解法、熔融法、烧结法或闭管法进行处理。

这些方法包括将试样溶解于水、酸、碱或其他溶剂中,利用酸性或碱性熔剂与试样混合,在高温下进行复分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将试样中的被测组分转化成易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

烧结法亦称半熔法,是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让试样与固体试剂发生反应。

闭管法亦称密闭增压酸溶解法,是将试样和酸或混合酸的溶剂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再将容器装在保护套中,在密闭情况下进行分解。

对于有机物,可以采用干灰化法、湿消化法或微波消解法进行处理。

这些方法利用不同的化学或物理手段将有机物分解,使其中的被测组分能够被提取和测量。

样品前处理的基本要求如下:样品应分解完全使被测组分全部进入溶液,处理过程中不应引入被测组分也不能使被测组分损失,处理时所用试剂及反应生成物对后续测定尽量无干扰。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硝酸硫酸消解法

硝酸硫酸消解法

硝酸硫酸消解法是一种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通常用于溶解样品中的有机物,使其转化为无机物以便于后续分析或测定。

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 准备样品:首先将待消解的样品制备成适当的形式,例如将固体样品研磨成细粉末或将液体样品转移到适当的容器中。

2. 加入硝酸硫酸混合液:将硝酸和硫酸按比例混合,并向样品中加入足够的混合液。

通常使用的比例为1:1或3:1的硝酸硫酸混合液。

3. 消解过程:将样品与硝酸硫酸混合液充分混合,然后加热进行消解。

可以使用加热板、炉子或消解仪等设备进行加热。

加热的温度和时间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所需的消解程度而定。

4. 冷却和稀释:在消解完成后,将样品冷却至室温。

然后可以根据后续的分析要求,适当稀释样品,以便于分析或测定。

需要注意的是,硝酸硫酸消解法操作涉及到强酸和高温,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等,以避免可能的危险。

此外,不同样品的消解条件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施该方法时,建议参考具体的消解方法和标准操作程序。

当使用硝酸硫酸消解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一些注意事项:1. 安全操作:硝酸和硫酸都属于强酸,具有腐蚀性和氧化性,请务必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安全眼镜、实验手套和防护服。

在操作过程中,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以避免有害气体和蒸汽的积聚。

2. 选择适当比例的混合液: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比例可根据样品的特性和所需的消解程度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常见的混合液比例是1:1或3:1。

样品的性质和所需分析的目的会影响最佳的混合液比例选择。

3. 控制消解温度和时间:消解温度和时间取决于样品的性质和含有的有机物的复杂程度。

通常情况下,消解温度选择为150-250摄氏度,消解时间可能需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4. 冷却和稀释:消解结束后,样品需要冷却到室温。

为了进行后续的分析或测定,可能需要稀释样品以达到适当的浓度范围。

5. 校准和质控:在使用硝酸硫酸消解法进行样品前处理之前,请确保合适的校准和质控步骤进行,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品前处理的常用消解体系酸消解法

样品前处理的常用消解体系酸消解法

样品前处理的常用消解体系酸消解法酸消解法酸消解法包括敞口酸消解法和高压密闭酸消解法。

敞口酸消解法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样品分解方法。

利用各种酸的化学能力,将待测的金属元素从样品中溶解出来转移到液体中。

酸消解法常用的酸的种类和性质如下:(1)硝酸HN0 (相对密度1.42, 70 %水溶液,m/m ),沸点120C在常压下的沸点为120C,在0.5 MPa下,温度可达176C,它的氧化电位显著增大,氧化性增强。

能对无机物及有机物进行氧化作用。

金属和合金可用硝酸氧化为相应的硝酸盐,这些硝酸盐通常易溶于水。

部分金属元素,如Au, Pt, Nb, Ta, Zr 不被溶解。

AI和Cr不易被溶解。

硝酸可溶解大部分的硫化物。

(2 )盐酸HCI (相对密度1.19, 37 %水溶液,m/m ),沸点110C盐酸不属于氧化剂,通常不消解有机物。

盐酸在高压与较高温度下,可与许多硅酸盐及一些难溶氧化物、硫酸盐、氟化物作用,生成可溶性盐。

许多碳酸盐、氢氧化物、磷酸盐、硼酸盐和各种硫化物都能被盐酸溶解。

(3 )高氯酸HC104(相对密度1.67, 72 %水溶液,m/m ),沸点130CHC10是己知最强的无机酸之一。

经常使用HCIQ来驱赶HCI, HN0和HF,而HC10本身也易于蒸发除去,除了一些碱金属(K,Rb, Cs )的高氧酸盐溶解度较小外,其他金属的高氯酸盐类都很稳定且易溶于水。

用HC10分解的样品中,可能会有10 %左右的Cr以CrOC1的形式挥发掉,V也可能会以VOCI的形式挥发。

HC10是一种强氧化剂,热的浓HC10氧化性极强,会和有机化合物发生强烈(爆炸)反应,而冷或稀的HC10则无此情况。

因此,通常都与硝酸组合使用,或先加入硝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加入高氯酸(HN0的用量大于HC10的4倍)。

高氯酸大多在常压下的预处理时使用,较少用于密闭消解中,要慎重使用。

在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烧杯分解样品时,选用HC10赶酸可避免过高温度导致PTFE材料的不稳定。

样品采集、制备、前处理

样品采集、制备、前处理

样品采集任务实施
4、样品的保存 将缩分后的样品分别保存在洁净的样品瓶中,做好标识,分别为检验样品,
复验样品,保留样品。 5、采样单的填写
知识拓展
1、正确采样的原则 (1)代表性原则:采集的样品能真正反映被采样品的总体水平,也就
是通过对具体代表性样品的监测能客观推测食品的质量。采集的样品要
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测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典型性原则:采集能充分说明达到监测目的典型样品,包括污染 或怀疑污染的食品、掺假或怀疑掺假的食品、中毒或怀疑中毒的食品等。 (3)适时性原则:因为不少被检物质总是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为了保 证得到正确结论应尽快检测。 (4)适量性原则:样品采集数量应满足检验要求,同时不应造成浪费。 (5)不污染原则:所采集样品应尽可能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及包装型 态。所采集的样品不得掺入防腐剂、不得被其他物质或致病因素所污染。
样品采集任务实施
(2) 四分法: 将样品倒在光滑平坦的桌面上或玻璃板上,用两块分样板将样品摊成正方
形,然后从样品左右两边铲起样品约10cm高,对准中心同时倒落,再换一个方 向同样操作(中心点不动),如 此反复混合四、五次,将样品摊成等厚的正方 形,用分样板在样品上划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三角形,取出其中两个对顶三 角形的样品,剩下的样品再按上述方法反复分取,直至最后剩下的两个对顶三 角形的样品接近所需试样重量为止。
流水作业线上的货批通常指一个工作班生产的产品。要检验该货批的质量是否 达标,在制定好抽样量后,取样位点一般都设在作业线上的一定位置(如罐头生产线 的封盖前点,又如码头散装货输送线上抓斗前),每隔一定时间,从该位置取出流经 此位置的一件或一定量的样品作为检样,然后将一定时间范围(例如一个工作时等) 内的检样合并,就形成样品中一个检样的原始样品。

《样品前处理技术与ICP-MS联用检测环境中的痕量金属元素》

《样品前处理技术与ICP-MS联用检测环境中的痕量金属元素》

《样品前处理技术与ICP-MS联用检测环境中的痕量金属元素》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中的痕量金属元素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准确、快速地检测环境样品中的痕量金属元素,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分析技术。

其中,样品前处理技术与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因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等优点,在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与ICP-MS联用的方法,并探讨其在检测环境中的痕量金属元素中的应用。

二、样品前处理技术样品前处理是分析化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它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环境样品中的痕量金属元素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样品采集与保存:根据不同的环境类型和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采样设备,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同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样品在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2. 样品破碎与研磨:将采集的样品破碎成粉末状,以便进行后续的化学处理。

同时,研磨过程中要避免样品的损失和污染。

3. 酸浸提法:将破碎后的样品与酸进行混合,使金属元素从固相中解离出来。

选择合适的酸种类和浓度对提高金属元素的提取率具有重要意义。

4. 净化与富集: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步骤,如共沉淀、离子交换、吸附等,去除干扰物质,富集目标金属元素。

这可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三、ICP-MS技术ICP-MS是一种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高灵敏度质谱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等特点。

它可以将离子化后的金属元素以质谱的形式进行检测,具有很高的分析精度和可靠性。

ICP-M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样品引入:将经过前处理的样品引入到ICP-MS系统中。

通常采用微注射器或喷雾器等设备将样品溶液引入到等离子体中。

2. 离子化: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作用下,样品中的金属元素被离子化成为带电的离子。

3. 质谱分析:离子化的金属元素经过质量分析器进行分离和检测,得到各元素的质谱图。

样品前处理技术

样品前处理技术
样品前处理技术
离子交换法的操作步骤分类 (一)树脂的选择和处理 极性的选择;粒度的选择;净化 处理(4mol/L:HCl浸泡1~2天) (二)装柱
树脂层上下端应衬垫玻璃纤维;添装要防止树脂 层留存气泡;装填量90%;蒸馏水没过树脂层 (三)交换 旋塞控制流速;完毕后,用蒸馏水或空白溶液洗 去残留试液 (四)洗脱
Mg2+,Cu2+,Ag+,Au+, Ca2+,Sr2+,Ba2+, Cd2+,Hg2+,Ti4+,Zr4+, Nb(V),Ta(V) Hf4+,Th4+,Bi3+,Fe3+, Co2+,Ni2+,Mn2+,稀土等
1. 定 义
(2)硫化物沉淀法
利用生成硫化物进
行沉淀分离的方法称为硫化物沉淀分离法。 ● 能形成难溶硫化物沉淀的金属离子约
缺点 样品中一些低沸点有机酸会产生干扰
样品前处理技术
无溶剂或少溶剂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溶剂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
静态顶空萃取 吹扫捕集 固相萃取 固相微萃取
气相萃取
固相萃取
微波辅助萃取
膜萃取法
流动注射法
样品前处理技术
固相萃取 固相萃取概述
• 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超临界流体萃取
静态顶空萃取 吹扫捕集 固相萃取 固相微萃取
气相萃取
固相萃取
微波辅助萃取
膜萃取法
流动注射法
样品前处理技术
静态顶空萃取
原理
利用被测样品(气-液和气-固)加热平衡后,取其 挥发气体部分进入气相色谱仪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样品前处理常用方法
【样品前处理要求】
1.样品是否要预处理,如何进行预处理,采样何种方法,应根据样品的性状、检验的要求和所用分析仪器的性能第方面加以考虑。

2.应尽量不用或少使用预处理,以便减少操作步骤,加快分析速度,也可减少预处理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引入污染、待测物损失等。

3.分解法处理样品时,分解必须完全,不能造成被测组分的损失,待测组分的回收率应足够高。

4.样品不能被污染,不能引入待测组分和干扰测定的物质。

5.试剂的消耗应尽可能少,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对环境和人员污染少。

1 高温灰化法
高温灰化法是利用热能分解有机试样,使待测元素成可溶状态的处理方法。

其处理过程是准确是准确称取0.5~1.0g(有些试样要经过预处理),置于适宜的器皿中,zui常用的是适宜的坩锅,如铂坩锅、石英坩锅、瓷坩锅、热解石墨坩锅等,然后置于电炉进行低温碳化,直至冒烟近尽。

再放入马弗炉中,由低温升至375~600℃左右(视样品而定),使试样完全灰化。

试样不同,灰化的温度和时间也不相同,冷却后,灰分用无机酸洗出,用去离子水稀释定容后,即可进行待测元素原子吸收法测定。

灰化法是有机试样zui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操作比较简单,适宜于大量试样的测定,处理过程中不需要加入其它试剂,可避免污染试样,但灰化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在灰化过程中,引起易挥发待测元素的挥发损失,待测元素沾壁及滞留在酸不溶性灰粒上的损失。

汞和硒等易挥发元素,灰化处理中挥发损失严重,不易采用。

As、B、Cd、Cr、Fe、Pb、P、V、Zn等元素在灰化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挥发损失。

Cu、Ni等形成某些有机复合物,在温度相对较低时,也会挥发。

非金属元素能形成多种多样化合物,易于挥发。

应特别指出的是,为克服灰化法的不足,在灰化前加入适量的助灰化剂,可减少挥发损失和粘壁损失。

常见的灰化剂有:MgO、Mg(NO3)2、HNO3、H2SO4等。

其中HNO3起氧化作用,加速有机物的破坏,因而可适当降低灰化温度,减少挥发损失。

加入H2SO4能使挥发性较大的氯酸盐转化为挥发性较小的硫酸盐,起到象基体改良剂的作用,硫酸可是使灰化温度升高到980℃,镉、铅未发现明显的损失。

Mg(NO3)2有双重作用,其分解为NO2和MgO,前者促进氧化,后者可稀释灰分,减少灰分与坩锅壁的总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沾留。

例如:As、Cu、Ag等在常规灰化时会有严重损失,如果加入Mg(NO3)2后,则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2 湿法消化法
湿法消化法亦称湿灰化法,其实质是用强氧化性酸或强氧化剂的氧化作用破坏有机试样,使待测元素以可溶形式存在。

其基本方法是:称取预处理过的试样于玻璃烧杯中(或石英烧杯、聚四氟乙烯烧杯),加入适量消化剂,通常应在100~200℃下加热以促进消化,待消化液清亮后,蒸发剩余的少量液体,用纯水洗出,定容后即可进行原子吸收法测定。

湿法消化法中zui常用的试剂是HNO3、HClO4、H2SO4等强氧化性酸,以及H2O2、KMnO4 等氧化性试剂。

实际上多用以一定比例配制的混合酸。

在消化过程中避免产生易挥发性的物质,避免有新的沉淀形成。

例如,HNO3:HClO4:H2SO4=3:1:1的混合酸适于大多数的生物试样的消化,但样品含钙高,则可不用H2SO4,以避免CaSO4沉淀形成。

某些硫酸盐(如Pb2+、Ag+、Ba2+)和氯酸盐(Pb2+、Ag+如等)呈不溶性,因此测定这类样品时不宜使用HClO4或H2SO4。

其它氧化剂如H2O2、高锰酸盐等也可用于消化试样,钼盐则能作催化剂加速氧化反应。

湿法消化法处理试样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待测元素的挥发性较灰化法小,因此是目前zui常用的处理方法。

但是,湿法消化法并非没有损失。

例如:测定汞时,如果用开口烧瓶消化,则有很大损失,必须配以闭合回流冷凝装置。

在消化过程中,如果有机物烧焦时,砷、硒、锑等可形成挥发性氢化物而损失。

如果试样中含有有机氯化物时,Ge、As等可形成挥发性氯化物而损失,钌、锇等可形成挥发性氧化物而损失。

当含有HCl、HClO4、H2SO4的消化液超过其沸点时,As、Sb、B、Cr、Ge、Sn等元素会因生成低沸点化合物而不同程度的损失。

另外,湿法消化法加入试剂量大,会引入杂质元素,空白值高,也是其主要缺点。

湿法消化法是有机试样zui常用消化方法,对不同试样、不同待测组分,一般采用不同的混合酸,zui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硝酸+硫酸分解法。

适用于鱼、奶、面粉、饮料等食品消化。

取适量样品于125ml三角瓶中,加5ml硫酸和10~20ml 硝酸,在电热板上低温加热。

待剧烈反应结束后徐徐升温,分解有机物。

当分解液开始变黑时,加3~5ml硝酸,继续加热分解,必要时反复操作,直至分解液成无色透明或淡黄色后,蒸干到硫酸冒烟至尽,冷却后加1~5mlHCl(1:1)或HNO3(1:1)溶液,水浴上或电炉上加热彻底溶解,以纯水洗至25~50ml 容量瓶中,定容后即成测试溶液。

(2)硝酸+硫酸+高氯酸分解法。

适用于鱼、鸡蛋、奶制品、牛肝、面粉、小米、胡萝卜、南瓜、白菜、苹果、苹果汁、薯干等样品消化。

取适量样品于125ml三角瓶中,加10~20ml硝酸,在电热板上低温加热。

待剧烈反应结束后取下烧杯,稍冷后,各加2~5ml硫酸、高氯酸,缓慢加热分解。

当溶液开始变黑时,加3~5ml硝酸继续加热分解,必要时反复添加硝酸,然后继续到产生高氯酸白烟,直至分解液变为透明或淡黄色再加热也不变黑为止。

此时有机物完全分解,然后进行硫酸冒烟处理。

冷却后加1~5mlHCl(1:1)或HNO3(1:1)溶液,水浴上或电炉上加热彻底溶解,以纯水洗至25~50ml容量瓶中,定容后即成测试溶液。

(3)硝酸+高氯酸分解法。

适用于乳制品、食油、鱼和各种谷物食品等含钙量大的样品分解。

取适量样品于三角瓶中,加10ml或20ml硝酸,在电热板上缓慢加热。

待剧烈反应结束后,再加5ml高氯酸,继续加热分解。

如果分解液没有变为透明或淡黄色,可再加入5ml硝酸分解,如此反复操作,直到有机物完全分解。

样品分解后,再加热到高氯酸白烟消失。

当有机物未完全分解,在浓缩蒸干时,高氯酸极易引起爆炸。

冷却后加1~5mlHCl(1:1)或HNO3(1:1)溶液,水浴上或电炉上加热彻底溶解,以纯水洗至25~50ml容量瓶中,定容后即成测试溶液。

(4)硝酸+硫酸+过氧化氢分解法。

适宜于大米、土豆、牛奶、蔬菜的分解。

取适量样品于125ml三角瓶中,各加5ml硝酸和硫酸,在电热板上低温加热分解,直至硫酸冒烟,取下,冷却后加5ml过氧化氢,再缓慢加热分解,直至溶液呈透明或淡黄色。

如呈黑色或黑褐色,可反复加硝酸和过氧化氢再次分解。

分解完全后加热至硫酸冒烟消失。

冷却后加1~5mlHCl(1:1)或HNO3(1:1)溶液,水浴上或电炉上加热彻底溶解,以纯水洗至25~50ml容量瓶中,定容后即成测试溶液。

在湿消化法中,通常采用的电炉或沙浴电炉进行加热,温度不易准确控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自控电热消化器,温度可自行设定,自动控制恒温,保温性好,一批可同时消化40~60个样品,对消化有机试样效果较理想。

高氯酸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应用浓HClO4消化试样时,只有在浓酸和加热条件下,HClO4才具有强氧化作用,可以破坏大多数有机物。

冷却的浓HClO4则无氧化作用。

(1)使用HClO4消化时,应在开启的通风柜中进行。

(2)不能直接将未消化的有机物加入到已加热的浓HClO4中,以免发生着火和爆炸。

(3)为防止剧烈反应,可先用浓HNO3对有机试样预消化,使有机物变成易于消化的化合物后再用浓HClO4消化。

(4)不能将浓HClO4蒸干,如果消化过程中不易观察,可先加入少量H2SO4,这样当浓HClO4蒸干时,还剩有H2SO4于烧杯内,可防止爆炸。

(5)当见到有碳化现象时,应立即冷却。

(6)如果加热的浓HClO4溢出,应立即用大量水以稀释和冷却,从而达到降低酸度,停止氧化的作用。

样品前处理分为有机处理和无机处理。

本文的两种方法可以说是有机试样zui常用的前处理方法了。

你是否想过,有机分析室和无机分析室为同一个前处理室,究竟好不好?是否有必要把有机项目和无机项目前处理分开?
无机前处理设备:烘箱、酸缸、(干样和湿样)研磨机、控温摇床、超声清洗器、台式离心机、电加热板、微波消解仪等等;
有机前处理的设备:超声器、摇床、(快速溶剂、快速索氏、微波)萃取仪、固相萃取仪、(全自动或半自动,带浓缩定容或不带)凝胶渗透色谱GPC、旋转蒸发仪、氮吹浓缩仪等等。

我们都知道,无机前处理中会使用很多酸液,产生大量酸雾,对有机前处理的设备造成严重腐蚀,特别是对萃取仪、GPC等设备的危害严重。

而有机前处理中会产生有机蒸气,如果有机蒸气跟无机分析设备长期接触,则有可能损害塑料气管或蠕动泵管。

另外,有机蒸气会提高AFS的背景,而且还可能导致荧光猝灭;增感的有机溶剂蒸气可能导致AAS的测定值偏高;有机蒸气的污染还会引起ICPMS过多的积炭问题。

说到这里,至于是否分开有机和无机,你心里应该也有答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