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加速度》的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单位及符号。
(3)能根据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计算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通过对加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加速度的学习,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的定义式及单位。
2、教学难点(1)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的关系。
(2)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汽车加速和减速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汽车速度的变化情况。
提问学生:如何描述汽车速度变化的快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速度。
2、新课讲授(1)速度的变化量首先,回顾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v =Δx /Δt 。
然后,通过实例计算速度的变化量Δv = v₂ v₁。
例如,一辆汽车初速度为 10 m/s,末速度为 20 m/s,速度的变化量为 10 m/s;另一辆汽车初速度为 20 m/s,末速度为 10 m/s,速度的变化量为-10 m/s。
强调速度变化量是末速度与初速度的差值,有正负之分。
(2)加速度的概念提出问题:速度变化量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不同,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否相同?例如,一辆汽车在 5 s 内速度增加了 10 m/s,另一辆汽车在 10 s 内速度增加了 10 m/s,哪辆车速度变化得更快?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可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从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3)加速度的定义式给出加速度的定义式 a =Δv /Δt ,其中 a 表示加速度,Δv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t 表示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
《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2.掌握加速度的单位和符号,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3.能够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
4.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能够根据速度变化量和时间的变化关系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变化。
二、教学内容1.加速度的概念及定义式。
2.加速度的单位和符号。
3.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4.实例分析: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加速度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定义式,加速度的单位和符号,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能够根据速度变化量和时间的变化关系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变化。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速度的概念及定义式,为引入加速度概念做准备。
2.教学策略: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速度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互相讲解,总结加速度的概念及定义式。
五、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速度的概念及定义式,引出速度的变化量和时间的关系,从而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2.讲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定义式,强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自主探究加速度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例如: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加速度变化。
4.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互相讲解,总结加速度的概念及定义式。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5.课堂练习:根据所学的加速度概念及定义式,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6.小结:回顾加速度的概念、单位和符号,强调加速度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的加速度概念及定义式,进行课后练习,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8.教师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和调整方案。
六、教学资源1.教学PPT:包含加速度的概念、定义式、单位和符号等内容。
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4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五篇模版)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五篇模版)第一篇: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
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
用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
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3)单位:米/秒2(m/s2)(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
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
《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加速度的概念分析运动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加速度与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和应用加速度的概念。
2.运用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析具体运动问题。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运动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通过导入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越来越快地滚下斜面的情景。
导入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小球在滚下斜面的过程中存在着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速度概念,问学生速度是什么?快和慢是如何体现速度的?二、讲解(30分钟)1.通过课件展示,讲解加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到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的量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
2.通过示意图和公式,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即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变化量。
并且带领学生推导和理解公式的意义。
3.通过示意图和具体例子,讲解加速度与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即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也等于平均速度除以时间。
三、实验探究(4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轨、计时器等。
3.设计实验步骤:让学生在滑轨上设置好几个不同的起点,并在终点处设置一个定时设备,记录小车经过定点用时。
每次实验记录小车的起点、终点和用时,然后计算小车在不同起点下的加速度。
4.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加速度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5.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以下问题:小车从哪个起点开始加速度最大?为什么?四、归纳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加速度与起点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总结加速度与速度、时间和位移的关系,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设计一个情景题,综合运用加速度计算和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高一物理加速度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加速度教案5篇高一物理加速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1、测量原理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人教版教材加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加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在物理学中,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概念之一。
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学生理解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单位及应用。
二、教学内容安排1. 概念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 加速度的定义:介绍加速度的定义,解释加速度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加速度与运动方向的关系。
3. 加速度的计算:详细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包括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的比值,以及加速度的单位。
4. 加速度的正负表示:解释加速度的正负表示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5. 运动图像与加速度:通过运动图像和加速度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加速度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影响。
6.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应用加速度计算的方法,如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中的应用等。
7. 讨论与展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展示,分享自己对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示范现实生活中的加速运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测量速度变化和时间,计算加速度。
2. 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例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实验,增强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
四、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PPT:通过PPT展示生动形象的示例和运动图像,辅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应用。
2. 白板和标尺:用于举例和实际测量速度变化和时间。
3. 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加速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2. 组内互评: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后,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空间。
加速度(教案)

加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加速度的定义、符号和计算方法;2. 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3. 能够分析加速度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加速度的概念三、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2. 讲授法3. 思维导图法4.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开始本课内容之前,首先让学生回想一下他们在自行车上骑行的体验,询问学生们在骑车时速度增加的现象,以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当一个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我们说它具有加速度。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量度,通常用a来表示。
符号a的单位是m/s²(米每秒平方)。
使用一个小球在平放的桌面上自由滚动的实验,让学生量取小球滚动5秒后所行程的距离,并计算小球的加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为:a=(v₂-v₁)/t其中,a表示加速度,v₂表示结束时的速度,v₁表示开始时的速度,t表示时间。
当速度增加时,加速度也会增加;当时间增加时,加速度会减小。
加速度的大小是由速度和时间的变化率决定的。
利用思维导图解释不同的加速度情况,如匀加速度、变加速度、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等。
在讨论过了各种加速度情况后,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急刹车、物体自由落体等。
8. 总结还认真复习加速度的定义、符号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加速度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能够分析加速度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
五、作业1. 自行车上的速度是如何增加的?2. 加速度数值越大,速度变化的越快,请解释原因。
3. 观察小球的滚动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和感想?4. 看一下平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加速度来解释。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1.5《加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1.5《加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质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之间的关系;3.能够应用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使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为什么总是先加速,后减速?汽车是否一直匀速行驶时,也需要驾驶员的控制?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物理学概念在支撑呢?”2.概念介绍2.1 引力的定义教师:在平直的公路上,一辆汽车头朝东行驶,时刻保持60km/h的速度,我们称之为匀速直线运动。
现在,这辆汽车加速行驶,那么汽车的速度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教师: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符号为a,单位是m/s²。
根据速度变化的定义,加速度a可以用来表示物体速度每秒变化的大小,即加速度a等于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大小。
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当速度变化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加速度的值为负数,也即减速度。
2.3 加速度的计算教师:当物体发生速度变化时,其加速度可以通过速度变化量Δv与变化时间Δt的比值来计算:a = Δv /Δt(注:Δ表示增量的意思,即变化量)那么,如果一辆汽车从起点加速行驶,经过5秒钟,速度从0加速到60km/h,求汽车的加速度大小。
学生:a = Δv /Δt = (60 - 0)km/h / 5s = 12m/s²教师:很好,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也符合我们的认知。
3.示例引导教师: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可以通过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之间的计算关系求出它们的相互关系。
学生们,你们能否告诉我这个计算公式?学生:v = v0 + at;Δx = v0t + 1/2at²;v² - v0² = 2aΔx;Δx = vt - 1/2at²教师:非常好!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之间的计算关系就简单如此。
人教版教材加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加速度教学设计引言: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作用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以帮助他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本文将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设计一个有趣而有效的加速度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加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运用运动图象法、速度-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计算加速度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加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测速计、计时器等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概念教师通过涉及加速度的日常生活例子,如车辆加速、物体自由落体等,引发学生对加速度的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加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发现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有关。
步骤二:概念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计算加速度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小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运动,然后利用测速计和计时器测量速度和时间,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
这样的实验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速度的计算过程。
步骤三:数学计算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图象法、速度-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计算加速度。
通过解析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运用加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步骤四:示范应用教师以教材中的例题为基础,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加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示范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五:练习和讨论教师设计一系列习题供学生练习,并在讨论中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习题,通过学生的解题情况评估他们对加速度概念的掌握程度。
2. 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并计算加速度,通过实验结果评估他们运用加速度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主题:加速度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加速度的定义2.掌握计算加速度的方法3.能够运用加速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1.加速度的定义2.计算加速度的公式3.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加速度计算问题教学难点: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2.运用加速度公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黑板、教学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并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 定义: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
2. 公式:加速度a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a为加速度,v为终点速度,u为起点速度,t为时间。
三、计算加速度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加速度,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加速度。
四、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加速度计算。
五、解答教师对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
六、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加速度计算的准确性。
七、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速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加深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八、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加速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加速度展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践中巩固加速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能够运用加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物理《加速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3、指导学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4、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课时。
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得到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第二课时提出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
本节中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和用图像处理数据,这两种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
本节不论是从知识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重点难点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保持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_,与_____有关,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_____.活动2【活动】实验探究情景:用电吹风吹乒乓球实验1:用两个相同电吹风分别调节在不同的风力档上吹两个相同的乒乓球(在轨道上),现象为_____ 。
实验2:用一个电吹风,通过装置得到两股相同风力的风,吹两个质量不一样的乒乓球,现象为_____。
问题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数有关?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问题3:能否就以上关系,从数学的角度做出函数关系的假设呢?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a∝F,a∝F2,a∝F3?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a∝,a∝,a∝?活动3【活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问题1:研究一个量与多个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2: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步骤?问题3:在实验中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问题4:你能想出那些方案来进行实验?实验装置:问题1:实验对象是?问题1:如何得出小车的加速度?问题2:如何改变并测出小车的质量?问题3:如何提供并测出小车所受的外力?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钩码的重力近似等于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即小车所受的合外力。
物理《加速度》教案

物理《加速度》教案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教学准备用细线拴住的小球教学设想预习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
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
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
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任务一预习导学(认真阅读教材p一叁-p壹伍,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看两例:(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
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aN= , aN=任务二合作探究1、速度变化量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
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主要设计:一、向心力:〔一〕让学生商量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三〕演示试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四〕让学生商量,猜想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掌握变量法〞进行探究性试验.〔用向心力演示器试验〕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肯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肯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演示3:质量m和半径r肯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给出进而得在.〔五〕商量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向心力到底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示学生留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别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二、向心加速度:〔一〕依据牛顿第二定律〔二〕商量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探究活动感受向心力在一根牢固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转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状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转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改变;换个橡皮塞,即转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改变.做这个试验的时候,要留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二篇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学问作必要预备。
2024年加速度教案(精选3篇)

2024年加速度教案(精选3篇)加速度教案1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__节主要讲解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及从v-t图像中看加速度。
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节讲的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匀速直线运动及牛顿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__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要素: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从v-t图像看加速度;技能要素:初步理解加速度定义式中各量间的`关系,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学问题;科学过程方法要素: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讨论归纳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流程图: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具备了探究加速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能说出加速度的定义、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3、给出运动情景,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4、在加速和减速情景下,能判定加速度的方向。
5、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
6、给出v-t图像,能判定加速度的大小。
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加速度与速度、位移的关系;3.能够应用加速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加速度与速度、位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掌握加速度与速度、位移的关系;2.能够应用加速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一:引入1.通过实验或视频展示,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运动时的差异,引出运动状态和物体运动状态描述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思考:当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向前行驶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量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3.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加速度,并告诉学生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重点。
步骤二:讲解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其运动状态(包括方向和大小)所产生的变化率称为加速度,通常用a表示。
公式为a=(Vf-Vi)/t,其中Vf 为末速度,Vi为初速度,t为时间。
2.加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3.加速度与速度、位移的关系: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而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
因此,加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系。
公式为a=(Vf-Vi)/t=(Δx/t)/t=Δx/t²,其中Δx为位移。
4.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加速度,并解释其含义。
步骤三:练习1.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些简单的例题,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2m/s²的加速度运动5秒钟后的末速度是多少?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如一个物体从10m/s 开始以1m/s²的加速度运动20秒钟后所走过的距离是多少?步骤四:总结1.让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加速度?”,“如何计算加速度?”,“加速度与什么有关系?”2.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2.课堂讲解法;3.案例分析法;4.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评价1.通过实例计算加速度,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加速度与速度、位移的关系;3.能够应用加速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物理《加速度》教案

物理《加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掌握计算加速度的方法。
3.能够应用加速度概念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加速度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3.应用加速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加速度的概念,通过引发学生对恢复片、车辆加速的思考,让学生尝试定义什么是加速度,并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动画或实验展示加速度概念的定义,即速度的改变率。
强调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改变的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度为正,方向相反时物体加速度为负,并解释为什么加速度是一个矢量量。
3.加速度的计算(20分钟)介绍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强调加速度的单位为米每秒平方(m/s²)。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加速度,通过给定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和时间间隔,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引导学生一起做两道加速度计算的例题,确保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
4.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15分钟)讲解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即加速度与速度成正比。
介绍当物体匀变速运动时,速度的变化与时间成正比,即加速度恒定,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匀变速运动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理解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5.应用题解析(20分钟)给学生几道运动学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加速度的概念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所求,列出已知和未知量,然后根据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来解答问题。
逐个解析这些问题,让学生掌握用加速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6.总结(10分钟)总结加速度的概念、计算和应用,并强调加速度在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并展示一些加速度相关的实际应用。
四、课堂作业1.思考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描述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情况。
2.解答一道运动学问题,利用加速度的概念计算问题的答案。
五、板书设计加速度:-定义:速度的改变率-计算方法: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间隔-单位:米每秒平方(m/s²)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当物体匀变速运动时,速度的变化与时间成正比六、教学反思加速度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023最新-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8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物理《加速度》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加速度》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物理1》(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
这是第二课时加速度的概念学习,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
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他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
所以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
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三、设计思想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4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优秀4篇)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一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但绝大多数学生是按教材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操作,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凑“热闹”成分很多,这样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
例如,在高一物理中《测定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中,如果只是指导学生按教材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目的单一,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做的:(1)不限制实验原理在讲本节课时,只讲清实验目的,至于实验原理由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按要求设计实验。
讨论结果出现两种实验原理:①根据公式ΔS=aT2,使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实验;②根据h=0.5gt2,采用滴水法进行实验。
这两种方案均可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2)不规定实验步骤进实验室要求不看课本,动手时只说明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事项,并不限定实验有几个步骤。
结果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
(3)不统一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再进行处理。
巡视发现有的学生逐一算出每次实验的结果,然后再求平均值;有的学生先算出各点的速度,然后再采用v–t图像法处理。
从而锻炼了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4)不确定实验归纳实验后不固定方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
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采用打点计时器法进行实验:①纸带要竖直拉住,尽可能减小阻力;②先打开电源后松开纸带;③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④采用v-t图像法处理时,要尽可能让更多的点在直线上,其余的对称地分布在线的两侧;⑤为何测量得出的g值比标准值9.8m/s2略小。
(2)采用滴水法进行实验:①水龙头离地的高度不能超过1m;②不能直接测量一滴水下落的时间,要测出n滴水下落的时间t,再根据T=t/n求出一滴水自由落体的时间。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加速度》教学设计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理解加速度需要知道他们的准确含义,还要认识他们都是大小和方向两个因素决定的,都可以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能从V-T图像中分析出加速度的大小.2、教材分析:《加速度》是必修一第四节的内容,在他前面的有速度,位移,时间等物理量,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加速度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他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3、学情分析1.1认知层面:学生学习过速度和路程,但他们学习的是标量没有方向性可言,在他们初中做题中不需要考虑速度的分解和结合而我们高中学习的知识中要考虑这些物理量的方向性而且他们也要接触新的物理量“位移”“加速度”。
因此对这些新的物理量的抽象性是同学们理解的难点.1.2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速度,时间,位移,加速度之间的公式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和分析纸带,学会使用逐差法等.1.3能力层面:对运动模型的建立,以及会分析运动的过程,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评价目标设计4、教学目标1.发展物质观念和相互作用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论探究及师生互动,理解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能用加速度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2.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培养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解决生活情境问题,认识科学的本质,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通过学习加速度的概念提出的历史发展史培养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层层递进的推导,培养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5、教学重难点: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建立过程和加速度方向的判定.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的思维.6、教学过程得出加速度1,如何描述加速度2,加速度的相关公式3,会使用V-T图像得出加速的4,在题目中加速度的应用5,在生活中加速度的应用通过PPT展示加速度的定义和描述加速度是矢量需要描述其大小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应当说,在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资源。
高中物理新课程第一个共同必修模块中的《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就是其中一例。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第5节,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
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它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
所以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了不少困难。
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还展示了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等物理名词的不同含义,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
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
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上也比较通俗易懂,比如,在“说一说”这个栏目后又给出了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了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了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节后在“科学漫步”栏目中也较深入地介绍了一般情况下的变化率概念。
2 从实际出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想正确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确定加速度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教材处理的这一实际情况。
否则,教学目标过高,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易于在学生中产生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
当然,也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低,这样也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3)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求加速度。
2.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生活实例中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感受,以及类比法的探究推理,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类比的学习方法。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及善于区分事物的能力。
3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研究发现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
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是一种精神。
因此,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是: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3.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及视频录像中物体运动的不同情景,使学生从不同层面更加细致、准确地领会已经学过的速度这一概念,使学生感受到对物体运动及变化描述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为逐步建立加速度概念做好准备。
3.1.1 创设情景
情景1 播放城市中繁忙的交通景象。
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即运动物体具有速度。
情景2 观察公路上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情况。
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速度大小和方向可以不同。
情景3 观察、比较飞机起飞前在地面上的加速过程,火车进站的减速过程,神州六号运载火箭起飞,炮弹在炮筒中的运动……,让学生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
情景4 课件演示汽车的加速过程和制动过程中速度变化的情况。
3.1.2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情景的展示,说明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有快慢的。
那么怎样判断并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有什么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来判断速度变化的快慢吗?
3.2 发散类比,科学探究
3.2.1 运用类比探究。
采用与速度概念相对比的方法,进行控制变量法的推理,从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入手,时间相同时比较位移或位移相同时比较时间,时间和位移均不相等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类比,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并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
3.2.2 发散思维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位移δx=x2-x1的表示方法,引出速度的变化量δv=v2-v1,并指出加速度的方向也可用正、负号表示,这是矢量减法。
让学生讨论,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后,同一条直线上矢量的加减法可变为标量的代数加减法,这些新鲜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机会。
3.2.3 拓展知识探究。
教师可引申说明速度是质点位置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一个变量的变化率常常是很有意义的,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科学漫步”栏目中变化率的一段叙述,自然地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3.2.4 利用图象探究。
利用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从直线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得出v-t图象的倾斜程度与运动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3.2.5 设计方案探究。
让学生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想象力,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飞机起飞的闪光照片,结合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上一节的内容)的方法,设计出各种可能的
实验方案与措施,并说明实验原理及步骤。
为下一节课《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奠定基础。
3.3 深化理解,巩固提高
3.3.1 开放讨论探究。
把速度和加速度两个重要概念进行比较,搞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实例回答:加速度为零,速度一定为零吗?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吗?速度变小,加速度一定变小吗?作加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减小,运动的速度也随之减小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搞清速度大小、速度变化大小;速度方向、速度变化方向;加速度大小、加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
针对最后一个问题,部分同学可能存在认识错误,可以用向银行存款作比喻:虽每月递减存入款数(相当于加速度减少),但存折上总款数是逐渐增加的(相当于速度增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维图景。
3.3.2 深化巩固探究。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加速度有方向,说明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及其物理意义。
如,a 车在2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
即,加速度的方向,然后从公式角度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关系。
最后让学生分别做出a、b两物体的初、末速度图示,通过图示法确定出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总结出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关系。
3.3.3 课后探究作业。
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建立并理解加速度概念,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具有探究性的特点。
教学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