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历史意识,提高历史素养。

下面,我们将以一些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来展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案例一,利用实物展示历史文物。

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历史文物,比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

通过观察、摸索、体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古代科技成就的原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二,历史名人故事分享。

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可以通过历史名人故事的分享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述孔子、孟子、墨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增加学习的乐趣。

案例三,历史文化体验活动。

在教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制作传统节日的食品、手工艺品,举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案例四,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在教学《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

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几个历史教学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广大历史教
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历史素养,培养综合素质。

历史思辨教学实践案例(3篇)

历史思辨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

思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评价等思维活动,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形成独立见解的能力。

历史思辨教学实践案例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案例概述本案例以高中历史课程《鸦片战争》为例,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进行思辨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见解、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鸦片战争时期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例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政治角度: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政治腐败,国力衰弱,无法抵御外来侵略。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经济角度: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内经济落后,无法与西方国家竞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二是英国为了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3)文化角度: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封建思想浓厚,民众缺乏民主意识,导致国家无法实现现代化。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三是清朝封建思想的束缚。

3. 课堂讨论,形成共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总结。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多方面因素,形成全面的认识。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1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篇一一、诗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1、时代背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变成功后,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对社会失望,对现实不满;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代表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的丑恶。

代表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西风颂》;雨果:法国人,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3、影响:①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②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把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是近代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_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说——现实主义文学1、时代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托尔斯泰:俄国人,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等;英国:狄更斯的《大卫。

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

(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3、评价: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许多教师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班级的有效教学方法。

本文将分享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案例,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一:班级社团建设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某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师张老师结合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班级社团建设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

通过成立历史文化研究社团,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教师组织了学生们开展主题研究,例如“古代丝绸之路文化”、“文化名人与历史事件”等。

学生们自由选择研究方向,提出课题,并通过收集资料、参观实地、专家讲座等形式深入研究。

其次,教师邀请专家学者来到班级,为学生们进行讲座和指导。

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全面,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成果展示和分享。

学生们准备了PPT、海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展示物,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通过分享,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使其他同学也对历史教学充满了兴趣。

此教学实践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班级社团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实践探索,学生们在历史教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语:以上是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案例,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相信广大教师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塑造他们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做出积极贡献。

历史教学案例3篇

历史教学案例3篇

教学案例1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学情介绍本次所上班级为八(3)班,该班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要老师不断的去催促。

课堂氛围不活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主观能动性高,是班上的积极份子,能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教学设想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情景描述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课我在导入的过程中,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随着悲惨的音乐声,和着一张张悲惨的图片,渐渐把大家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东三省的人民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良好的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通过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体会历史发展对今天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情趣。

针对这一目标,我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运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 《秦始皇陵》案例通过《秦始皇陵》这个案例,我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触觉和历史情趣。

我首先结合图片、视频以及实地考察,向学生展示秦始皇陵的宏伟规模和丰富文化内涵。

然后,我们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陵的建造目的,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并统一文字等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激发了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还在思考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 《丝绸之路》案例《丝绸之路》是中学历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通过运用《丝绸之路》案例,向学生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沿线的重要城市以及贸易中所传播的文化。

我特别强调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图片、地图、文物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

同时,我设计了小组讨论,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古代商人的贸易活动,以加深对丝绸之路历史事件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抗日战争》案例在中国的历史课堂中,抗日战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抗日战争》案例,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奋斗历程、牺牲精神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

我会给学生展示抗日战争期间的照片、影像资料以及相关文学作品,让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我还会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和纪录片,帮助他们理解当年英勇抗敌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

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历史素材,感受到历史的力量,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他们对于不公和侵略的批判思维。

课程历史教学案例

课程历史教学案例

课程历史教学案例
案例一:古代文明的兴起
背景
在历史课程中,教授古代文明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和
资源。

目标
-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 帮助学生认识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以多媒体内容为基础,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
直观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壮丽景观和建筑风格。

2. 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和发现,促进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文明时期的生活,从而加深他们对该时期的理解和记忆。

4.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让他们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古代文明主题,并撰写一篇小型研究报告。

5. 定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探究不同古代文明的共同点和差异,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评估方法
1. 完成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2. 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和贡献。

3. 角色扮演的表现和沟通效果。

4. 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论证能力。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课程历史教学案例,通过富有创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代文明的背景和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一等奖《历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荟萃

一等奖《历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荟萃

一等奖《历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荟萃引言历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观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教学案例荟萃活动,旨在总结和分享一等奖级别的历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一:《太平天国之乱与现代中国》这个案例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动乱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学生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学生反思了现代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案例二:《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与抵抗运动》该案例通过对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与抵抗运动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学生了解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而进行的斗争。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讨论和分析,学生思考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对现代中国的挑战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案例三:《历史人物的价值观与社会影响》这个案例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孔子、屈原等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影响,学生了解了个人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讨论和分析,学生思考了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对社会的影响,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责任。

结论教学案例荟萃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优秀的历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和推广,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历史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观念。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优化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注意] 这个回答是根据提供的指导原则独立完成的,不包含不可确认的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案例1: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秦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 设置历史情景剧,让学生体验历史氛围。

案例2: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概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2. 结合文献资料,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案例3:世界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教学内容1. 世界史概述: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近现代欧洲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希腊奥运会、罗马帝国兴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亚里士多德、恺撒、牛顿、华盛顿等。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生动展示世界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3.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篇1)《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案例分享

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案例分享

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案例分享中国古代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了解。

本文将分享一些适合教学案例的内容,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古代历史的教学。

一、黄河文明的兴衰黄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明和王朝。

然而,黄河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数的灾难。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展示黄河治理的历史过程,比如商朝的大禹治水、明朝的河道整治等,通过这些案例使学生了解黄河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古代人民对黄河的不断挑战和对抗。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通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帝国。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享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包括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秦国与六国的战争以及统一后的治理等,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唐朝的开放政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时期,特别是其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繁荣和进步。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享唐朝的国际交往、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唐朝开放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宋朝的科技创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科技创新较为突出的时期,许多科技发明和进步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享宋朝的科技成就,比如火药的发明、造纸术的创新以及指南针的应用等,让学生了解宋朝的科技创新对中国历史和世界的影响。

五、明清时期的海外扩张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进行海外贸易和扩张的时期,中国人先后进行了许多著名的航海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享明清时期的航海活动,比如郑和下西洋、封建朝鲜、东南亚各国的贸易等,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扩张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世界的影响。

以上仅为部分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案例来进行教学。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分享,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

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

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第一篇: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秦的统一(教学案例)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铁器牛耕和社会变革”一课,其中“社会变革”部分介绍了战国时期效果最显著、影响最大的一场变法运动是:生:“商鞅变法。

”师:对。

那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又有什么意义呢?生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内容略)生2:“商鞅变法”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为以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很好。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那么,秦是怎样统一的呢?统一后又做了哪些巩固措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众的愿望。

小组2:春秋战国乱悠悠,人民已经厌恶这种**不安、战火连天的生活,渴望国家统一,渴望和平安宁。

秦的统一符合人民愿望,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小组3: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渴望获得和平安宁的生活,秦始皇是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大业的,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小组4:大一统的局面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师:都回答得很好。

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学们应明确两点:(1)秦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七雄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大一统的局面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师:课本48面有2段红色小字,分别介绍了什么呢?生1:生:秦建立以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中掌管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上,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这种集权措施叫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师:那么,秦统一以后,疆域广阔,民族众多,思想文化各异,且北有匈奴袭扰,面对这样一个国家政权,秦始皇又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巩固?生:秦始皇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上采取措施进行巩固。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将燕、赵、秦的长城修补,并将其连接成万里长城。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文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文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对这些教学案例的探讨,发掘其中的优秀范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先介绍几个历史教师用心准备的案例,然后分析其中的亮点,最后提出一些关于优秀历史教师教学案例的结论和建议。

一、案例一:《纪念毛泽东》教师在这堂课中,教育学生纪念毛泽东的意义。

教师开头,先来了一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集了大量的内容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把这个资料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呈现给了学生们。

他从毛泽东的出生地、成名经历、领导地位、个人品质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毛泽东的辉煌历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教学的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全面回顾毛泽东的一生,让学生对毛泽东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

分析:这个案例中的亮点在教师的准备工作和授课方式上。

教师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来确保自己掌握了毛泽东的全部故事,这让他能够更生动地讲述毛泽东的故事,也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教师采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们更愿意去听他的课。

对学生来说,毛泽东的一生很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但是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有意义,让他们充满了热情。

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这能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作出总结,从而深化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

二、案例二:《中日甲午战争》教师把这堂课安排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的那一天。

他首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问学生们“为什么要研究中日甲午战争?”。

他用电子白板讲解了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方面面,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兴趣。

教师特别强调战争中的一位男女烈士(如士兵陈信庆和逝世的铁臂阿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历史面貌。

分析:这个案例中,教师的亮点在于课程开头的问题设置以及烈士的引入。

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问题的设置,这对于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教师从个例引发学生的关注,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历史面貌。

历史学科的历史事件分析教学案例

历史学科的历史事件分析教学案例

历史学科的历史事件分析教学案例一、引言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分析能力。

本教案以历史学科的历史事件分析为主题,通过几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素养。

三、案例一:法国大革命1. 背景:介绍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和社会矛盾;2. 原因:分析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3. 影响:分析法国大革命对法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四、案例二:美国独立战争1. 背景:介绍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的背景和起因;美国人要反抗英国统治?”、“美国是如何战胜英国的?”等;3. 影响: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和全球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影响。

五、案例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 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全球的矛盾;2. 原因:分析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等方面;3. 影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六、案例四:中国抗日战争1. 背景: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2. 引导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问题,如“中国如何组织起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哪些原因?”等;3. 影响: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七、案例五:二战后的冷战1. 背景:介绍二战后的全球政治格局和美苏两极对立的背景;国和苏联会成为对抗的两个阵营?”、“冷战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等;3. 影响:分析冷战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八、教学方法1. 情景再现法:通过图片、视频、文物等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当时情景;2. 文本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文本,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含义;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历史教师们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案例。

本文将介绍一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成功案例,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借鉴与启发。

案例一:利用实地考察增强学生体验某位历史教师在授课时,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博物馆和纪念馆,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

通过观看实物和听取讲解,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二: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一位历史教师在教授秦汉时期的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他设计了一个历史角色扮演的活动。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如秦始皇、汉武帝和普通百姓等。

学生们在扮演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还能够体会当时人物的思想、行为和生活。

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案例三:开展历史研究小组活动一位历史教师在教授近代史时,组织了一个历史研究小组活动。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课题进行研究。

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收集资料、整理并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并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和点评。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还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几个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历史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和研究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教师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借鉴这些案例,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第1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历史图片了解韩朝日交往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汉代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授课类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

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一、丝绸之路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

历史教学设计情景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设计情景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设计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帝国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过程。

3. 分析古代帝国建立和扩张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古代帝国的概念和特点。

2. 古代帝国建立的条件和手段。

3. 古代帝国扩张的原因和途径。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一些古代帝国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帝国的好奇和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古代帝国是什么吗?它们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步:讲授(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帝国的概念和特点,包括统一的领土、中央集权的政权、多种民族的共存等。

然后,通过案例的方式,讲述古代帝国建立的条件和手段,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罗马等帝国的建立过程。

第三步: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帝国,讨论该帝国建立和扩张的原因和途径。

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图书、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调研,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

第四步:报告和展示(3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并用图片、地图等资料进行展示。

其他小组在听报告的同时,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五步: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古代帝国建立和扩张的原因有哪些?2. 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对当时的社会有何影响?3. 古代帝国建立和扩张对今天的世界有何启示?第六步: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帝国建立和扩张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经验对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学习,如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历史记录片等。

教学评价:1. 按照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报告的内容进行评价,以鼓励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

2. 考察学生对古代帝国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古代帝国建立和扩张原因的分析能力和提出合理观点的能力。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可以从实例中深入理解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过程,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在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中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生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生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生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古迹巡礼: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生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历史是一扇了解过去的窗户,通过历史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思想观念以及著名人物的故事。

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抱着排斥的态度,认为历史枯燥乏味。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需要运用生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来解释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历史教学。

案例一:课堂中的“大戏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入“大戏院”的概念,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时,可以设置一个“三国大戏院”,每位学生扮演一个历史人物,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等。

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己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事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讨论和扮演,通过对话和动作来生动地呈现历史人物的故事。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案例二:历史人物采访另外一个生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方法是进行历史人物采访。

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情景,学生们扮演记者,对历史人物进行采访,让学生们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贡献。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著名的女性人物武则天时,可以让学生们扮演记者,提出关于她的统治方式、政绩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以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格和角度进行回答。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案例三:历史人物传记写作除了角色扮演和历史人物采访外,历史人物传记写作也是一个生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通过调查研究、整理资料等方式,写一篇关于该历史人物的传记,生动展现他们的成就和感人故事。

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甫时,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了解他的苦难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然后以杜甫的视角,写一篇富有情感和描述力的传记。

历史教学案例【优秀】

历史教学案例【优秀】

引言概述:历史教学案例是教师在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设计的一种教学活动方案。

优秀的历史教学案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优秀的历史教学案例,包括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近代历史等方面的案例,以期为历史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正文内容:一、世界历史教学案例1.1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1.2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方文明的兴起1.3二战的原因与影响1.4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5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二、中国历史教学案例2.1秦汉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2.2唐宋两代的繁荣与开放2.3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2.4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家族观念2.5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三、近代历史教学案例3.1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过程3.2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与启示3.3国共内战的背景与结果3.4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改变3.5当代世界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四、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4.1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设计4.2教学资源的筹备与利用4.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4.4学生角色的定位与培养4.5教学评估与反馈五、优秀案例的评价与总结5.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5.2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5.3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5.4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5.5案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探索总结:历史教学案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优秀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筹备教学资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与反馈方面有所侧重。

同时,评价案例教学的效果与建立反馈机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案例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希望本文能够为历史教学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推动历史教育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或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往往觉得自己距离历史太遥远或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与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关系的。

因此,我想通过精选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如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们历史老师备课的重点。

学校进行了一次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承担执教任务,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7
课《大变革时代》,我试图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这堂课的教学。

二、案例的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事先制作了课件,出示了该课的插图,大量地运用直观的图片来展现历史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避免成人化倾向,选择图片能够体现时代性,比如我选择了“立木为信”图片展示和故事导入,学生和我的距离就拉近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投影]出示“立木为信”的图片,[导入]:
(师微笑)谁知道“立木为信”的故事?
(生答)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故事。

(师)是啊,商鞅为了博得秦国人民的信赖,支持变法,通过“立木为信”的举动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威信,掀起了著名的“商鞅变法”运动,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代掀起变法运动,这要从生产力的发展说起。

[投影]出示课题:7《大变革的时代》
(二)、自主学习:
为什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呢?是因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框题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适当表扬)
(师微笑)同学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学过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的耕作工具是什么?
(生答)耒耜!
(师)耒耜的材质是什么呢?
(生答)骨耜、木耜。

[投影]展示骨质、木质耒耜图象。

(师问)如果用铁制成耒耜用来翻地会怎样呢?
(生齐答)会很快了。

(那时候开始,我发觉和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学生自读铁农具的出现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了解。

(师)假设一个人用铁质耒耜翻地,另一个人用牛耕犁地,效果会如何呢?想不想表演一下?
(生)纷纷举手。

我任意选了两人上讲台表演,两人的表演立刻引来一阵哄笑,学生从中立刻发现使用牛耕的效率会更高。

自然而然得出这一框题的重点: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教师进一步指出,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各国竞相变法图强。

同时,战国时期,各国注重兴修水利,相继出现了郑国渠、都江堰等重大水利工程,最为著名的要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投影]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李冰塑像图片。

(学生看到这里对都江堰工程产生亲近感)。

(师)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岿然不动,至今任然发挥着作用,一直影响到现在。

那么李冰依据什么原理设计修建了如此浩瀚的工程?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著名的都江堰”。

学生读框题二:“著名的都江堰”。

(师)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一下都江堰为什么会如此坚固呢?
这时因为学生熟读了课文,了解了都江堰的设计原理,我就叫一名学生上讲台指着图讲述有关都江堰的建造背景、设计者及设计原理,学生不仅介绍了其设计者李冰,还强调了“鱼嘴”中流作堰分洪,“宝瓶口”引流灌溉的原理。

由学生讲述,其他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接着教师归纳总结:都江堰水利工程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从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经济基础。

(师)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成为奴隶主私有财产,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

新兴的封建地主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生)自读框题三“商鞅变法”。

(师)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投影]: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指派官吏治理。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商鞅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能得到秦孝公和人们的支持。

[投影]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

学生了解了商鞅为了博得秦孝公的支持而采取的这场辩论,进一步感悟到商鞅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大胆改革的创举。

学生将这种创新精神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受到了改革创新,复新中华的思想教育。

(三)、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商鞅变法给秦国带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生)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生)讨论后归纳: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师)进一步明确:以上也是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大变革的历史意义。

(师)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同学们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成功了,也有的说失败了。

经过讨论,大多数同学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评价商鞅变法带给秦国的巨大变化,也想到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得出了“商鞅虽死,但变法是成功的”的结论,还有些同学谈到了商鞅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荣辱之上的高风亮节,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练习检测
(师)你能不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生)概括展示
学生在概括时条理非常清楚,说明这堂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活动与探究
(师)分析材料:把文献资料与出土的文物结合起来,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文献记载与出土的战国墓葬“牛尊”说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将驯养的家畜——牛,作为耕作的劳力,牛耕在当时已经得到进一步推广。

三、案例反思与提升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分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做到这些,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

我就假设、如果让你们用耒耜和牛耕两种方式种地,那种耕作方式效率高呢?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耒耜。

”“牛耕。

”当我叫两名同学表演时,同学们都从中看出了端倪,使用耒耜不仅慢,而且费力多了。

教室里很快平静下来,过了一会,有人说:“牛耕的使用比较先进。

”有人补充:“生产力提高了。

”真是一语道破了“玄机”。

(二)、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的体验。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我在这堂课利用了典型的历史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体验。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死了。

请同学们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我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行为,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讨论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商鞅变法失败了,因为变法不被秦王室贵族认可,没有得到新秦王的支持,导致被处死。

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变法带给了秦国巨大的变化,强大后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认为变法是成功的,商鞅虽死,却换来了强大的秦国,死得其所;还有一部分学生谈到了商鞅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荣辱之上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学习。

这些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体现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这样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三)、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李大钊曾说:“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份去说。

”历史的借鉴与智慧不是无意识就可以得到的,而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才可以得到。

事实上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立木为信”的故事导入,“都江堰工程”的巧夺天工,还是“商鞅舌战群臣”的恢弘气魄,“舍身取义”的壮举,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受到了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