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概念、计算原则和运用条件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答案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答案第一章总论1.统计一词有几种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答:三种。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从事统计业务的机关、单位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客观现象的数据资料、研究数据的内在特征,并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的总称。
(2)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过程的取得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和它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即过程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和统计理论的关系2.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有哪些?答: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调查分析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a)数量性 b)总体性 c)变异性 d)社会性3.什么是统计总体、统计单位、标志、变异、变量和变量值?并举例说明。
答:(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例如,研究某班学生的情况时,该班全体学生就是一个统计总体。
(2)统计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例如,以我国全部普通高等院校为总体,每一个普通高等院校就是总体单位。
(3)标志,是指总体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例如,工人作为总体单位,他们都具备性别、工种、文化程度、工会、工资等属性或特征。
(4)变异是变动的标志,具体表现在各个单位的差异,包括量(数值)的变异和质(性质、属性)的变异。
如:性别表现为男、女,这是属性变异;年龄表现为18岁、25岁、28岁等这是数值上的变异。
(5)变量,就是可变的数量标志。
例如,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流转额、流动资金占用额等数量标志,在各个商业企业的具体表现都是不尽相同的,是一个变动的量,这些变动的数量标志就称作变量。
(6)变量值,就是变量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变动的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
例如,企业的职工人数是一个变量,甲企业职工人数100人,乙企业职工人数150人,丙企业职工人数200人等等,100人、150人、200人都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变量值(标志值)。
统计学(6)平均指标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50 55 60
25000 44000 18000
例题5:计算加权调和平均数
• A制造厂本月购进甲种材料三批,每批采购价格和采购金额如下,求本月购进甲 种材料的平均价格。
价格(元/千克) 采购金额(元) 采购量(千克) Mi/Xi Xi Mi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合计 50 55 60 25000 44000 18000 87000 500 800 300 1600
人 数 f 组中值x 一店 1.0 1 0~2年 3.5 1 2 ~5年 7.5 1 5 ~10年 10 ~20年 15.0 1 — 4 合计 工龄 平均工龄 — 6.75 二店 7 7 7 7 28 6.75 三店 25 25 25 25 100 6.75 四店 1 3 6 10 20 10.325 五店 10 6 3 1 20 3.425
xf f
• 其中: X 代表算术平均数,Xn 代表各单位标志值(变量值),fn代表各组单 位数(项数)。
• (1)根据单项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 • 例2:
零件数(件) 工人数(人) 产量=零件数*工人数
xi
30 32 34 35 36
fi
20 50 76 40 14
Xi*fi
600 1600 2584 1400 504
(2)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比较
• 变量不同:算术平均数是x,调和平均数是 1/x。 • 权数不同:算术平均数是f或n,代表次数(单位数),调和平均数是xf或M,代表 标志总量。 • 联系:调和平均数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
f
x
xf f
xf x
xf xf x
项目五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课件(共114张PPT) 《统计基础》(高教版).ppt

1
x1 x2
xn
n
1
x
Fundamentals
原始资料
of
Applied
加权调和平均
xh
m
1
xm
Statistics
分组资料
2.调和平均数——应用
均数的变形形式来使用的,令 = ,则 =
,将其代入加权算
xf
1
x xf
m x
m
x
h
• 此时,两者的计算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所代表的经济意义也是完全相同,
平均数 VS 强度相对数
2.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Fundamentals
实际工作中,根据掌握资料的不同,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方法分为两种情况:即简单算术平均数(用原始资料计算)
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用分组资料计算)。
of
x
n
Statistics
简单算术平均
x x2 x3 xn
x 1
of
Applied
Statistics
5.1.2
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of
PART 02
PART 03
算术平均数的特点
Statistics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Applied
目 录
Fundamentals
PART 01
Applied
算术平均数是最基本、最
常用的平均指标,在现实生活
中得到广泛运用。
变量值的一般水平。
Applied
以变量数列作为计算基础,反映总体内各变量值
的一般水平。
统计学第五章(变异指标)

峰态及其度量
峰态定义
峰态是指数据分布的尖峭程度或扁平程度。在统计学中,峰态通常通过峰态系数 来度量。
峰态系数
峰态系数是描述数据分布峰态程度的一个统计量,通常表示为K。当K=3时,分 布呈正态分布,峰度适中;当K>3时,分布呈尖峰分布,即比正态分布更尖峭; 当K<3时,分布呈平峰分布,即比正态分布更扁平。
方差
要点一
定义
方差是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衡量随机 变量或一组数据时离散程度的度量, 用来度量随机变量和其数学期望(即 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
要点二
计算公式
方差s^2=[(x1-x)^2+(x2x)^2+......(xn-x)^2]/n(x为平均数)。
要点三
性质
方差越大,说明随机变量取值越离散; 方差刻画了随机变量的取值对于其数学 期望的离散程度;若X的取值比较集 中,则方差D(X)较小,若X的取值比较 分散,则方差D(X)较大;因此,D (X)是刻画X取值分散程度的一个 量,它是衡量取值分散程度的一个尺 度。
变异系数的计算
01
注意事项
02
当数据集包含极端值时,变异系数可能会受到影响。
03
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变异系数的解释需谨慎。
变异系数的应用
比较不同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变异系数,可以评估它们 的相对波动程度。
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通过计算产品质量的变异系数,计学第五章变异指
目
CONTENCT
录
• 变异指标概述 • 变异系数 • 极差、四分位差与平均差 • 标准差与方差 • 偏态与峰态的度量 • 变异指标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01
变异指标概述
92变异指标医学统计学

体脂变异系数:
CV1
5.8 18.9
100%
30.69%
血清胆固醇变异系数:
CV2
1.036 100% 4.84
21.40%
体脂的变异程度高于血清胆固醇的变异程度
2023/12/29
12
常用指标的特点及其应用场合
指标
xs
Md Q Mo R
CV
特点
应用场合
精确,易受极端值影响 均匀分布的小样本数据或近似正态分布数据
变异指标
Index of Variation
2023/12/29
1
变异指标——又称离散指标,用以描述一组计量 资料各观察值之间参差不齐的程度。
变异指标越大,观察值之间差异愈大,说明平均 数的代表性就越差;反之亦然。
常用指标: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 异系数等。
2023/12/29
2
一.极差
7
(二)标准差的定义
标准差即为方差的平方根,样本标准差符号为s,相应 的总体标准差符号为σ。
s x2 x2 n n 1
2023/12/29
8
三组同性别、同年龄儿童体重
甲组 26 28 30 32 34 乙组 24 27 30 33 36 丙组 26 29 30 31 24
丙组 3
乙组 2
稳定,不受特大或特小 值的影响
粗糙,不受极端数值的 影响
标准差与均数的比值, 无单位
应用范围广,特别是大样本偏态分布资料
小样本的探索性数据
比较不同资料或同类资料均数相差悬殊时变 异程度
2023/12/29
13
2023/12/29
14
甲组 1
0 20 24 28 32 36 40
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概念、计算原则与运用条件

第一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是同类社会经济现象
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 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是对同质总体各单位某 种数量标志的差异抽象化,从而反映同质总体一 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是某一变量数列分布的集 中趋势的代表值。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概念、计算原 则和运用条件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概念、计 算原则和运用条件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概念、计算原 则和运用条件
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各种平均数的计算原则、方法与
应用条件,学会计算主要的平均指标; 3.理解变异指标的作用、计算方法和运
用条件; 4.掌握主要的变异指标。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概念、计算原 则和运用条件
=
=
22 2 0 20 6 3 0 20 8 4 0 30 0 5 0 30 2 2 2 3 4 5 2
44800 16
= 2800(元)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概念、计算原 则和运用条件
在该平均数的计算中,不仅涉及到变量值x , 还涉及到另一个反映变量值出现次数的量,用“f ”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概念、计算原 则和运用条件
(二)数值平均数与位置平均数 根据平均指标计算方法的不同,可以把平均
数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 数值平均数:根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
平均数,称为数值平均数。如算术平均数、调和 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根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在变量 数列中的位置计算的平均数,如众数和中位数。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概念、计算原 则和运用条件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当变量值已经分组,且各个标志值出现的次
数不同时,就必须计算加权算术平均。
《统计学》(第二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训练答案2012-03第三章静态分析指标习题答案

第三章静态分析指标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 总量指标:指反映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某种现象的总体范围、总体规模、总体水平的指标。
2. 强度相对数:指同一时期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
3. 平均指标:指将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同类现象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4. 算术平均数:指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之比,它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和典型特征的最基本指标。
5. 调和平均数: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为倒数平均数。
6. 众数:指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它能直观地说明客观现象分配中的集中趋势。
7. 中位数:指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
8. 标准差: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
9. 标志变异指标:指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之间差异大小的综合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度。
二、填空题根据下面提示的内容,将适宜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填入相应的空格之中。
1. 平均指标、相对指标2. 两个有联系、联系程度3. 104. 系数、成数、有名数5. 相对数、平均数6. 期中7. 102.22、660、6488. 水平法、累计法9. 结构相对数10. 高11. 不同空间12. 计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13. 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14. 调和平均数、算术平均数15. 集中趋势、离中趋势16. 那个标志值17. 绝对数、比重18. 同质总体19. 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标准差20. P21. 标准差、其算术平均数22. 360023. 平方、平均差24. 412.31元、103.08%25. 相等、中位数三、单项选择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1 B2 D3 C4 B5 C6 D7 C8 B9 B 10 D11 D 12 B 13 B 14 D 15 D16 C 17 A 18 B 19 B 20 B21 A 22 C 23 B 24 B 25 B26 A 27 D 28 B 29 A 30 B四、多项选择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统计学基础综合指标

统计学——第四章综合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用两个不同总体的同类指标数值对比,以反映某一现 象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条件下发展的均衡程度。
比较相对指标= 某一总体的某类指标数值 另一总体的同类指标数值
例1:2005年美国的GDP为124550.7亿美元,人均GDP为43740美元, 而同年中国的GDP为22289.0亿美元,人均GDP为1740美元。则
statistics
统计学——第四章综合指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statistics
统计学——第四章综合指标 相对指标的概念
相对指标(相对数):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 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结构、变化程度或现象之间的数量 关系。(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相对指标=对比数 基数
statistics
第三节 平均指标
statistics
统计学——第四章综合指标 平均指标
平均指标的概念(统计平均数):是反映统计数据(总体单位 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平均指标的特点:将各统计数据的差异抽象化,代表了全部 统计数据的一般水平,反映了现象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
statistics
统计学——第四章综合指标 平均指标的作用
全期计划数
statistics
统计学——第四章综合指标
2.计划指标是相对数
实际完成百分比
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 ?
? 100%
计划百分比
①当计划指标是增长率时
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
?
1 1
? ?
实际增长率 计划增长率
? 100%
②当计划指标是降低率时
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
?
1 ? 实际降低率 1 ? 计划降低率
《统计学》教案第三章 综合指标

第三章综合指标教学内容:1.总量指标的含义、种类、计量单位及其各种单位的特点2.相对指标的含义、表现形式及种类3.平均指标的内涵、作用、各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应用场合4.标志变异指标的含义、作用、种类及其计算教学重点:1.总量指标的种类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3.平均指标的种类、计算及其应用场合4.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种类及其应用场合教学难点: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及其应用场合授课学时:8学时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分为三大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我们把这三类指标统称为综合指标,即综合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概念:总量指标也称绝对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和总水平的指标。
如:2007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87亿吨;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为246619亿元;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2007年全国汽车产量为888. 7万辆;2007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为107367亿元;200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
总量指标均是用绝对指标表达出来的,也称绝对指标,作用:①它是对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基础数据)。
总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利用它可以反映社会经济开展的规模和水平,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也可说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
②它是计算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基础,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是由绝对指标月实际完成的累计数已到达计划规定数,那么剩余的时间为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或将全部时间减去自计划执行之日起至累计实际数量已到达计划任务的时间,即为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如上例,某工业部门截止2005年6月底实际完成的基建投资额已到达8000 万元,那么该部门提前半年时间完成十-五规划。
④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它是用计划期中某一段时期的实际累计完成数与计划期全期的计划任务数之比来检查计划执行的进度。
第三章 统计学教案(分布的数字特征)

第三章统计分布的数值特征只知道什么是统计分布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对其进行量化描述。
描述统计分布的重要的特征值有两个,一个是说明其集中趋势的平均指标,另一个是说明其离散程度的变异指标。
这一对矛盾的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统计分布的分布特点,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本章着重就这两个指标展开讨论,介绍了它们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充分理解掌握本章的内容,对于以后各章节的学习尤为重要。
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在了解总体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值就是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前提下,着重掌握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数学性质;明确反映集中趋势的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特点与作用、反映离散程度的各种变异指标的计算特点与作用;还要学会利用这两个特征值得各自数学性质,采用简捷法计算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提高计算效率;此外,算术、调和与几何平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算术平均数与众数、中位数之间的关系等也是学生应充分理解掌握的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计划学时7 )一、分布的集中趋势(1)——数值平均数1、算术平均数2、调和平均数3、几何平均数二、分布的集中趋势(2)——位置平均数1、众数2、中位数3、其他分位数三、分布的离中趋势——变异指标1、变异全距2、平均差3、标准差4、变异系数学习重点一、重点掌握各种平均数的特点、应用条件、应用范围和计算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了解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熟练掌握各种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尤其应重点掌握标准差的计算与应用;三、理解掌握算术平均数与标准差的数学性质,并且能利用其数学性质进行简捷计算;四、明确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原则。
学习难点一、各种平均指标的应用条件、运用范围,尤其是加权算术权数的选择;二、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应选择算术平均或调和平均方法;三、标准差的理论依据及其计算方法,尤其是成数标准差的计算更是初学者不易掌握的问题。
第一节 分布的集中趋势(1)——数值平均数一、统计平均数1、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2、反映统计数列所达到的一般水平(静态、动态)3、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 二、算术平均数(用A x 表示) (一)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内容: 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二)简单算术平均数nxnx x x x ni inA ∑==+++=121可简写为:nx x A∑=式中: x i 为变量值 n 是总体单位数 Σ为总和符号例3-1.1 从某味精厂的生产线上随机抽取了10包味精,测得每包净重分别为(单位:克)499 497 501 499 502 503 500 499 498 500 将此十个数据相加除以十就是算术平均数(结果为499.8克)。
电子课件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第3版)][曹印革][电子教案和习题解答] 第五章平均指标
![电子课件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第3版)][曹印革][电子教案和习题解答] 第五章平均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0aac2de61711cc7930b7165c.png)
第五节 众数和中位数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 全班 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 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 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
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 上处于“中上水平”。
一、中位数
将被研究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 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就 是中位数。在变量数列中,有一半单位 的标志值小于中位数,另一半单位的标 志值大于中位数,因而中位数也叫分割 值。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统计数列中以平均数为中 心,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大小范围或离差程 度的指标。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1)标志变异指标反映总体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 (2)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 (3)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说明现象总体变动的均衡性、 稳定性 (4)标志变异指标是确定必要抽样单位数和计算抽 样误差的必要依据
2、平均指标的特点
1
将数量差异抽象化
2 将总体各个单位差异抽象化
3
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1、利用平均指标,可用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 件下的对比
2、利用平均指标,可用于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 对比
3、利用平均指标,可以概括说明总体的一般水平 4.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5.利用平均指标,可以进行数量上的估算
X
n
n
[公式5—2]
[例5—1] 某机械厂某生产班组有10名工人,生产 某种零件,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分别为45件,48件,52 件,62件,69件,44件,52件,58件,38件,64件。 试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法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
X X n 45 48 52 62 69 44 52 58 38 64
《统计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统计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会计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会计类各专业学生掌握统计调查、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统计数据分析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统计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会计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数据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统计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新技术和新规范,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统计调查、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为主线,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统计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养成诚实守信、严谨务实的职业品质。
1.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能阅读统计调查研究报告,初步具备统计思维能力。
2.掌握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构成要素和设计要求,具备统计调查方案和和调查问卷的设计能力。
3.了解统计调查、统计数据搜集和数据整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具备统计调查、统计搜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统计学第四章 综合指标

3、计划完成百分数的计算
A、计划数为绝对数。
绝对数的计划完成百分数 实际绝对水平 100% 计划绝对水平
某工业企业总产值资料如下表:
车 名
间 称
总产值(万元) 计划Hale Waihona Puke 实际数计划完成百分数 (%)
(甲)
甲 乙 丙
(1)
50 110 140
(2)
80 100 140
(3)=(2)/(1)
160.00 90.91 100.00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联系:
1、二者都属于总量指标。 2、二者通常是相互影响的。
总量指标的计算
总量指标的单位一般有: 实物量单位 价值量单位 劳动量单位
1. 实物单位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的计 量单位。 实物单位的分类: ①自然单位:它是按照研究现象的自然状况来计量其 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 ②度量衡单位:它是按照同意的度量衡制度的规定来 计量客观事物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 ③双重单位和复合单位:是指在需要同时采用两个或 两个以上单位来计量事物时采用的单位。 ④标准实物单位:按照统一折算的标准来度量被研究 现象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
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
• 相对指标为人们深入认识事物发展的质 量与状况提供客观的依据,社会经济现 象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 计算相对指标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现 象找到可以对比的基础,进行有效的分 析。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 定义:是在资料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 总量作为比较标准,求出各组总量占总 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 况的综合指标。
合
计
300
320
106.67
要求:计算各车间和全厂总产值的计划完成百分数。
正确认识和使用统计平均指标

正确认识和使用统计平均指标作者:王翠梅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35期摘要:统计局在公布一些平均数据时,公众觉得往往与自已的感觉不一致,这是由于公众不甚清楚统计平均指标的含义和用法,因此解释一下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统计平均指标。
关键词:认识使用平均指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
同时,统计局在公布一些数据时,绝大多数是平均数,而公众往往用某一具体的数字与平均数做对比,往往感觉不一致,从而质疑统计数据的质量。
由于统计指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公众往往是了解的不甚清楚,所以有必要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统计平均指标。
一、正确认识平均指标(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种类平均指标是统计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指标。
平均指标是指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它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同类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称为静态平均数,也可以是不同时间的同类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称为动态平均数(序时平均数)。
平均指标的数值表现是平均数,故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
静态平均数按计算和确定的方法不同,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前三种平均数是根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称作数值平均数。
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在分配数列中的位置确定的,称为位置平均数。
动态平均数包括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水平,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四种平均数。
各种平均数的计算条件不尽相同,应用场合也不同。
(二)平均指标的特点1.平均指标是通过平均将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之间的差异抽象化,能反映出总体的综合特征。
总体中每个单位的数量大小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是必然影响因素,起决定作用,使各单位具有一定的水平;还有一些是偶然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各单位数量上存在差异。
2.平均指标能测定次数分布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大量的客观事物总体服从于钟形分布,这种分布靠近平均数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多,而远离平均数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少。
《金融统计学》第二章 金融统计学基础(一)

四、平均指标
(二)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
1.算术平均数 (1)定义: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和典型特征的最基本指标,是统计 中计算平均数最常用的方法。 (2)基本公式: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数 (3)分类:
①简单算术平均数 I.定义:就是直接将总体中某一数量标志的各个数值加以平均,在资料没有 经过分组整理与加工的情况下应用。 II.计算公式为: ②加权算术平均数 I.计算步骤:1.将各组标志值分别乘以相应的频数(或频率)求得各组的标 志总量,并加总得到总体标志总量 2.将各组的频数(或频率)加总,得到总 体单位总数;3.用总体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总数,即得算术平均数 II.计算公式为:
作为对比标准的时间叫做基期,而同基期比较的时期叫做报告期,动态相对 数的计算结果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四、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及种类
1. 平均指标的概念 在同质总体内将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
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是说明同质总体内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历史条件 下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2. 平均指标的作用 可用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对比; 可用于同一总体指标在不同时间的对比; 可作为论断事物的一种数量标准或参考; 可用于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和进行数量的估算。 3. 平均指标的种类 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相对指标的作用
(1)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对水平、普遍程度、比例关系和内部结构。 (2)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找出共同比较的基础。 (3)说明现象的相对水平,表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程度,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 趋势。
三、相对指标
3. 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统计学第四章_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
f
=
A
x
nA
=
x
n
简单算均数是加权 算均数的一个特例
cyz
14
※关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几点说明
⑶权数作用的实质,不在于各组次数多少,
而在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即权重系数 的大小。因此,加权算术平均数可采用权重 系数作权数。 x f x f xn f n x1 f1 x2 f 2 xn f n 公式: x = 1 1 2 2 = n
x = x n
cyz
=
20+21+22+24+25 5
= 22.4(件)
9
3.加权算术平均数(资料已分组)!
每人日产零件 数(件)X 16 17 工人数(人) f 12 20 权重系数 f/∑f 0.12 0.20
18 19
20
30 23
15
0.30 0.23
0.15
合计
cyz
100
1.00
21
代表水平,反映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
一是根据各项数据来计算的平均指标,它能够概括反映所
有各项数据的平均水平,这种平均指标称为数值平均数。 二是把总体中处于特殊位置上的数据看做平均数,这种平 均值称为位置平均数。 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cyz
5
二.平均数的种类及计算
志总量,可用基本公式。
cyz 8
2.简单算术平均数(资料未分组)
若所给资料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则先将
各标志值简单相加得出标志总量,再除以标 志值的个数,求得平均数。 x1 x2 ... xn x 公式: x= = n n
变异指标计算与分析

变异指标计算与分析一、变异指标的含义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它综合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
以平均指标为基础,结合运用变异指标是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
变异指标的作用有:反映现象总体总单位变量分布的离中趋势;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测定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性程度。
从以上三点作用可以看出,变异指标总是和平均指标相结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总体的特征。
二、变异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变异指标包括以下几种: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全距是测定标志变异程度的最简单的指标,它是标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反映总体标志值的变动范围。
用公式表示为: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从计算可知,全距仅取决于两个极端数值,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的程度,也不能拿来评价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2、平均差是各单位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反映的是各标志值对其平均数的平均差异程度。
其计算方法有简单和加权两种形式。
3、标准差是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又称为均方差。
它是测定标志变动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标。
标准差的实质与平均差基本相同,只是在数学处理方法上与平均差不同,平均差是用取绝对值的方法消除离差的正负号然后用算术平均的方法求出平均离差;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离差的正负号,然后对离差的平方计算算术平均数,并开方求出标准差。
标准差的计算也有简单和加权两种形式,计算公式如下:()nx x ∑-=2σ简单标准差:; ()∑∑-=f f x x 2σ加权标准差:4、变异系数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变异指标。
它是通过变异指标中的全距、平均差或标准差与平均数对比得到的。
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
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当所对比的两个数列的水平高低不同时,就不能采用全距、平均差或标准差进行对比分析,因为它们都是绝对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不仅受各单位标志值差异程度的影响,而且受到总体单位标志值本身水平高低的影响;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
统计学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的概念
概念:综合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
或离散程度。变异指标越大,表明数据越分散、 不集中;变异指标越小,表明数据越集中, 变动范围越小。变异指标反映现象总体总单位变
量分布的离中趋势。
一、变异指标的概念
变异指标(标志变动度), 它是反映总体中各单位标 志值差异程度的综合指标。
3.标准差的作用
1、反映某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2、用于比较不同总体数值的均衡性或平均数的 代表性;
在两个总体或两组数据平均数相等时,要比较其平均 数代表性大小,这时:
标准差较大的总体,其标志变异程度也较大, 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小,或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 均衡性或稳定性较差;反之,则相反。
评价: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 标,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差异量。 标准差具备一个良好的差异量应具备的条件,如: 反应灵敏,有公式严密确定,简明易懂,适合代数运 算等等。 标准差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须注意必须是 同一类数据(即同一种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而且 被比较样本的水平比较接近。
0
0
1
27
2
28
3
24
—
-39
X
85
2
X
85
2
f
10 10
9
90
4
76
1
50
0
0
1
27
4
56
9
72
—
371
σ
X A d
2
f
f
X A d
f 2 d
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数值平均数与位置平均数
根据平均指标计算方法的不同,可以把平均 数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
数值平均数:根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 平均数,称为数值平均数。如算术平均数、调和 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根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在变量 数列中的位置计算的平均数,如众数和中位数。
第二节 算术平均数
x表示各单位标志值;
n表示总体单位总量。
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方法简便,但其应用的前 提是:变量数列中各个变量出现的次数相同。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当变量值已经分组,且各个标志值出现的次
数不同时,就必须计算加权算术平均。
【例5-2】 某商场鞋帽部有16名职工,按日销售 额分组,得到的变量数列资料见表5-1,试计算职 工平均日销售额。
=
=
22 2 0 20 6 3 0 20 8 4 0 30 0 5 0 30 2 2 2 3 4 5 2
44800 16
= 2800(元)
在该平均数的计算中,不仅涉及到变量值x ,
还涉及到另一个反映变量值出现次数的量,用 “f ”表示。则有:
x=
xfxf xf xf
11
22
(四)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五)平均指标可作为某些科学预测、决策和某些推 算的依据
三、平均指标的分类
(一)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
根据平均指标反映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平均 数分为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
静态平均数:反映在同一时间范围内总体各 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平均数。
动态平均数:反映不同时间、同一空间范围 内总体某一指标一般水平的平均数。
二、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算术平均数时,根据所掌握资料的不同, 可分为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两种形式。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
掌握了总体单位标志值及单位总数资料时,可 直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算术平均数。
【例5-1】 某车间7名工人,日生产零件分别为16、 14、18、21、23、 19、18件,试问该车间零件日 均产量?
表5-3
某车间工人日产量资料表
日产量(件) x 20
30 40 50 60 合计
工人人数(人) f 2
2 8 6 2 20
各组日总产量 xf
该车间人均日产量为:
__
x=
xf =
f
840 20
= 42(件)
如果我们掌握了组距式变量数列资料, 也可以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这时可用各组 的组中值来代替各组标志值的实际水平。但 应用这种方法需要有一个假定条件,即假定 各单位标志值在各组内是均匀分布或对称分 布的。
33
= n n
ff f f
xf f
1
2
3
n
该计算公式表明,平均数的大小,不仅取决 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大小,而且还受到各单位 标志值出现次数的影响。所以,式中的“f ”在 此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故统计学中将其称 为权数,将以上的计算方法称为加权算术平均法。
【例5-2】 已知某职工人数及工资总额资料,见 表5-2,计算该饭店职工的平均工资。
平均指标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它是一个代表值,可以代表总体的一 般水平;
(2)它将总体单位之间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了;
(3)它反映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一)利用平均指标,可以了解总体的一般水平
(二)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对若干同类现象在不同空 间进行比较分析
(三)利用平均指标,可以研究某一总体数值的平均 水平在时间上的变化,说明总体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概念、计 算原则和运用条件
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各种平均数的计算原则、方法与
应用条件,学会计算主要的平均指标; 3.理解变异指标的作用、计算方法和运
用条件; 4.掌握主要的变异指标。
第一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是同类社会经济现象
一、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
算术平均数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
和典型特征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平均指标。
基本定义为: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之
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总体标志总量
算术平均数=
总体单位总量
例如,某企业某月职工工资总额为180 000元, 职工总人数为200人,则该企业该月职工的平均工 资为:
平均工资=180 000÷200=900(元)
表5-2
部门
客房部 餐饮部 商品部 合计
某职工人数及工资总额资料
工 资 额(元/人)
职工人数(人)
830
56
910
43
1 026
9
——
108
工资总额
46 480 39 130
9 234 94 844
解:
工资总额 平(均职元工工)资人=数
=
= 94844 xf
108 f
练习: 某车间资料如表5-3,试计算该车间人均日产量。
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 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是对同质总体各单位某 种数量标志的差异抽象化,从而反映同质总体一 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是某一变量数列分布的集 中趋势的代表值。
例如,我们要研究一个企业工人的工资情 况,企业中每个工人的工资是不同的,彼此之间 存在着差异,我们不能以其中任意一个工人的工 资来代表整个企业工人工资的水平,应该用工人 的平均工资来代表。
1 61 41 82 12 31 918
平均日产量=
7
=18.4(件)
该车间日平均生产零件18.4件,它代表 这个车间日生产零件的一般水平。
简单算术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 量相比求出的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
x= x1x2x3x =n
n
x
n
式中: x表示简单算术平均数;
表x 示总体标志总量;
表5-1 某商场鞋帽部职工销售额资料及计算表
按日销售额分组(元/人) 职工人数(人)
2 200
2
2 600
3
2 800
4
3 000
5
3 200
2
日销售额 (元)
4 400 7 800 11 200 15 000 6 400
合计
16
44 800
根据表5-1的资料,计算平均日销售额如下:
日平总均销日售销额售额 = 职工总人数
算术平均数基本公式中的子项(总体标志总 量)与母项(总体单位总数)的口径必须一致, 各标志与各单位之间必须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属于同一总体。它区别于强度相对指标。
练习: 分别指出以下指标属于平均指标还 是强度相对指标。
1.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话机的数量 2.人均粮食产量 3.人口密度 4.粮食平均亩产量 5.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6.人均粮食消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