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研项目的选题及申报技巧(陈正洪)---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发布时间:2021-01-14T03:08:05.959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0年第14期作者:洪程1 张宁歆2 陈经纬1[导读] 随着近年来全国自动气象站的广泛建设,气象观测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

(1.全椒县气象局 239500;2.滁州市气象局 233200)摘要:随着近年来全国自动气象站的广泛建设,气象观测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

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审核员应结合由软件产生的错误信息来分析地面气象数据的合理性,该错误信息通过应用相关的地面气象数据质量管理软件在确保地面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首先阐述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和内容,并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管理方法,以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方法引言众所周知,地面气象观测采集到的数据是进行气候预报以及预测分析的基本资料,同时还是预防灾害与减轻灾害的基础数据,可是在现实工作过程中,气象数据测算取决于若干层面与各种要素,如此就出现了观测数据质量问题。

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有效整理与归纳数据,关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控工作,提升数据的可靠性,此乃现阶段气象数据观测人员面临的关键任务,从而充分满足与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

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量控制的作用及意义通常而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控就是对观测的气象数据展开分析与质检,与此同时对各组数据质量控制的实际状况做好相应的登记,在第一时间发现其中不正确的数据,同时及时将数据修正。

一般条件下,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必须要开展采集与读数、传递与编码等步骤,各步骤的气象观测数据基本上会所有偏差,因而,综合质量控制必须要严格贯彻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整个过程。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质控工作不但需要持续健全与更新质控系统,并且还需要强化观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气象观测数据各步骤的质控工作,在提升气象观测数据内在质量的过程中,还可以推进气象观测数据充分服务于天气预报及预测。

气象数据分析开题报告(3篇)

气象数据分析开题报告(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数据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气象数据分析不仅能够为天气预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还能为城市规划、农业种植、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开展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任务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气象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气象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气象灾害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任务如下:1. 收集整理气象数据,包括历史气象观测数据、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等;2. 对气象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3. 利用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气象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4. 建立气象预报模型,提高预报准确率;5. 探索气象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气象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气象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国内外气象观测站的历史气象数据、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等,整理成统一的格式,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2)气象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预处理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气象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包括:① 气象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② 气候变化的趋势分析;③ 气象灾害的预警分析。

(4)气象预报模型建立基于气象数据分析结果,建立气象预报模型,提高预报准确率。

(5)气象数据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探讨气象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气象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1)统计学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数据挖掘技术运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3)机器学习方法运用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气象预报模型。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doc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doc

中国气象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有关问题研究韩苏明孙浩锡徐为根(江苏省气象局,南京210008)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工作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气象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象探测、信息传输与加工、预报服务、气象科研及各项管理等都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象标准化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构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气象标准化是推进气象事业结构调整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发挥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社会气象科技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业务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2004年中国气象局将发展和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列入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之中,采取了筹备成立“全国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气象标准化队伍,研究了解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

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气象标准在气象装备生产、雷电防护、规范业务技术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面对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还处于相当薄弱和滞后的状态,还有大量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有待制定、修订。

另一方面,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的激烈化,各国对标准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我国把搞好技术标准化建设作为加入WTO后的“三大战略”之一,这对气象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国家标准化建设和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结合我国气象标准化的现状和新的要求,对未来气象标准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我国气象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决策支持。

亚运志愿气象员破解“不测风云”——青少年创新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亚运志愿气象员破解“不测风云”——青少年创新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3考 察 三种 风 速 .
0 。预 报 因子 的数 为 连续 型 变 量 ,要按 照 它对 降 雨 的预 兆
来 (,) 。 以湿 度 为例 , 出一 个 界 限 , 01 化 找 当水 汽 压 大 于这
个 界 限 就把 水 汽 压值 编为 1 水 汽 压小 于这 个 界 限就 编 为 ;
亚运期 间有三种 风速 ,即 “ 道风速 ”顺 风超过 每秒 2 跑 (
五 山风 速 X( s m/ )

25 .
1 0
1 1
1 2
1 3
1 4
1 1 5 6
≥2 27
< 27 2
≥1 . 8O
< 8O 1
17 29 24 34 32 37 23 . . . . . _
自动 站 风 速 Z( s 29 29 3 26 39 37 43 29 m/ ) . . . 2 . . . . . 跑 道 风 速 Y( s m/ ) 11 13 15 07 24 2 1 2O 08 . . .
() 1 不浪 费电。 教室人走灯灭 , 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 点, 尽量少用 大功率 的 电器 , 各类充 电器充完 后及 时 拔出 , 电视 、 电脑 长 时 间不 用 就 关 闭 电源 , 家 里 的灯 泡 将

形成 了高出生率 、 低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的人 口增长态 高 势 。 口越来 越 多 , 人 需要 的土 地也 就 越多 。 于是 人们 肆 意砍

调 查 过 程
影响 亚运会 的不利 天气 有 降雨 、大风 和降温 。其 中 , 剧
烈降 温和 大风 出现 的概率 很小 ,而且 对 场馆 内 的体育 竞赛
和观众影 响不大 。所 以 ,此 次调查 着重研究 降雨 的预报 , 同

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

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

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陈正洪【摘要】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ith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loss was 70% in total loss of natural disaste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ve been largely beyond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al category, thus becoming the major concerns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teorological dis- aster emergency policy research is of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due to great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on the city developm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olicy-making should base on the integrated, systematic analysis. China is just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it should take all possible extreme meteo- 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policy into consider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中国气象灾害严重,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

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预案

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预案

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预案第1章引言 (4)1.1 气象科技创新的意义 (4)1.2 预案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4)第2章气象科技创新战略规划 (4)2.1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4)2.2 气象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4)2.3 气象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5)第3章气象观测技术 (5)3.1 观测设备研发 (5)3.2 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5)3.3 观测技术标准化 (5)第4章气象预报技术 (5)4.1 数值天气预报技术 (5)4.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5)4.3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 (5)第5章气象信息化 (5)5.1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 (5)5.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5)5.3 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第6章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 (5)6.1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 (5)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5)6.3 气象灾害防御策略 (5)第7章气候变化研究 (5)7.1 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 (5)7.2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5)7.3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5)第8章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5)8.1 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与方法 (5)8.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 (5)8.3 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 (5)第9章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 (5)9.1 气象卫星研发与应用 (5)9.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5)9.3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与分析 (5)第10章气象教育与培训 (6)10.1 气象人才培养 (6)10.2 气象科普宣传 (6)10.3 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 (6)第11章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 (6)11.1 国际合作项目 (6)11.3 气象技术引进与输出 (6)第12章气象科技创新保障措施 (6)12.1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6)12.2 资金投入与支持政策 (6)12.3 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实践案例 (6)第1章引言 (6)1.1 气象科技创新的意义 (6)1.2 预案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6)第2章气象科技创新战略规划 (7)2.1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7)2.2 气象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7)2.3 气象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8)第3章气象观测技术 (8)3.1 观测设备研发 (8)3.2 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8)3.3 观测技术标准化 (9)第4章气象预报技术 (9)4.1 数值天气预报技术 (9)4.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10)4.3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 (10)第5章气象信息化 (10)5.1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 (11)5.1.1 气象信息资源概述 (11)5.1.2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11)5.1.3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11)5.1.4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案例分析 (11)5.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1)5.2.1 大数据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1)5.2.2 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1)5.2.3 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 (11)5.3 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1)5.3.1 气象观测系统 (12)5.3.2 气象通信网络 (12)5.3.3 气象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12)5.3.4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12)第6章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 (12)6.1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 (12)6.1.1 预警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 (12)6.1.2 预警模型与算法 (12)6.1.3 预警信息发布技术 (12)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2)6.2.1 灾害风险识别 (13)6.2.2 灾害风险评估 (13)6.3 气象灾害防御策略 (13)6.3.1 政策法规建设 (13)6.3.2 防御措施 (13)6.3.3 应急处置与救援 (13)6.3.4 宣传教育与培训 (13)第7章气候变化研究 (13)7.1 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 (13)7.1.1 监测手段与技术 (14)7.1.2 气候变化评估指标 (14)7.1.3 我国气候变化的监测与评估 (14)7.2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14)7.2.1 自然生态系统影响 (14)7.2.2 人类社会影响 (14)7.2.3 经济领域影响 (15)7.3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15)7.3.1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15)7.3.2 生态系统适应 (15)7.3.3 经济社会适应 (15)7.3.4 城市适应 (15)第8章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16)8.1 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与方法 (16)8.1.1 云种子技术 (16)8.1.2 地面加热技术 (16)8.1.3 激光和微波技术 (16)8.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 (16)8.2.1 云种子作业技术 (16)8.2.2 地面加热作业技术 (16)8.2.3 激光和微波作业技术 (16)8.3 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 (17)8.3.1 模拟试验 (17)8.3.2 实测数据对比 (17)8.3.3 经济效益评估 (17)8.3.4 社会影响评估 (17)第9章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 (17)9.1 气象卫星研发与应用 (17)9.1.1 气象卫星研发历程 (17)9.1.2 气象卫星类型及特点 (17)9.1.3 气象卫星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8)9.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8)9.2.1 遥感技术简介 (18)9.2.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8)9.3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与分析 (18)9.3.1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方法 (19)第10章气象教育与培训 (19)10.1 气象人才培养 (19)10.1.1 高等教育 (19)10.1.2 职业教育 (19)10.1.3 研究生教育 (19)10.2 气象科普宣传 (20)10.2.1 科普宣传内容 (20)10.2.2 宣传方式 (20)10.2.3 气象科普活动 (20)10.3 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 (20)10.3.1 培训内容 (20)10.3.2 培训形式 (20)10.3.3 培训效果 (20)第11章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 (20)11.1 国际合作项目 (20)11.1.1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 (21)11.1.2 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合作项目 (21)11.1.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气象合作 (21)11.2 国际气象组织与会议 (21)11.2.1 世界气象组织(WMO) (21)11.2.2 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 (21)11.2.3 国际气象会议 (21)11.3 气象技术引进与输出 (21)11.3.1 气象技术引进 (21)11.3.2 气象技术输出 (21)第12章气象科技创新保障措施 (22)12.1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22)12.2 资金投入与支持政策 (22)12.3 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实践案例 (22)好的,以下是一份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预案的目录:第1章引言1.1 气象科技创新的意义1.2 预案的目的和适用范围第2章气象科技创新战略规划2.1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目标2.2 气象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3 气象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第3章气象观测技术3.1 观测设备研发3.2 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3 观测技术标准化第4章气象预报技术4.1 数值天气预报技术4.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4.3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第5章气象信息化5.1 气象信息资源共享5.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5.3 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6章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6.1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6.3 气象灾害防御策略第7章气候变化研究7.1 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7.2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7.3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第8章人工影响天气技术8.1 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与方法8.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8.3 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第9章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9.1 气象卫星研发与应用9.2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9.3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0章气象教育与培训10.1 气象人才培养10.2 气象科普宣传10.3 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第11章气象国际合作与交流11.1 国际合作项目11.2 国际气象组织与会议11.3 气象技术引进与输出第12章气象科技创新保障措施12.1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12.2 资金投入与支持政策12.3 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实践案例希望这个目录对您有所帮助。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1世纪江淮流域极端降水的预估试验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1世纪江淮流域极端降水的预估试验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1世纪江淮流域极端降水的预估试验崔妍;江志红;陈威霖【摘要】利用1961-1990年江准流域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CM3 SRES A1B情景下模式预估资料,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统计降尺度方法,评估降尺度模型对当前极端降水指数的模拟能力,并对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极端降水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通过降尺度能够有效改善HadCM3对区域气候特征的模拟能力,极端降水指数气候平均态相对误差降低了30%~100%,但降尺度结果仍然在冬季存在湿偏差、夏季存在干偏差;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该区域大部分站点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将增多,强度增大,极端强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高于平均降水指数,且夏季增幅高于冬季;冬季极端降水贡献率(R95t)在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4%和25%,夏季则分别增加24%和32%.【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0(006)006【总页数】6页(P405-410)【关键词】统计降尺度;典型相关分析;极端降水;预估【作者】崔妍;江志红;陈威霖【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近年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的持续变暖,一方面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变暖导致水循环变化,强降水及极端降水事件趋于增多[1]。

江淮流域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带,是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区,进行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尺度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对于提高该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全球气候模式(GCM)是大尺度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的最主要研究工具,但是,由于全球模式空间分辨率一般较低,因此很难由全球气候模式直接获取区域气候变化细节特征。

村气象创新项目

村气象创新项目

村气象创新项目一、引言村庄气象是指村庄内的气候和天气情况。

了解村庄气象对于农业生产、灾害预防和生活安排都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村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象观测设施的不完善,村庄气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村气象创新项目。

二、项目背景村气象创新项目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村庄气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提供更准确、实时的村庄气象信息,为农业生产和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三、项目目标1. 建立村庄气象观测网络:通过部署气象观测设备,覆盖全村各个区域,实时监测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要素。

2. 提供实时气象数据:将观测到的气象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村庄气象中心,实时更新数据,并向村民提供实时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

3. 开发气象预警系统:根据气象数据和气象模型,开发气象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村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构建村庄气象数据库:将历史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和存储,为村庄气象研究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5. 提供气象教育和培训:组织村民参与气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气象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四、项目实施1. 设立村庄气象中心:在村庄选址建立气象中心,配备气象观测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负责气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

2. 部署气象观测设备:在村庄的重要地点和农田中设置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温湿度计、风速仪、降雨量计等,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将观测数据传输到气象中心。

3. 建立气象数据平台:开发气象数据平台,实现气象数据的实时传输、存储和展示,为村民提供方便的气象查询和预报服务。

4. 开发气象预警系统:利用气象模型和历史数据,开发气象预警系统,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村民注意防护措施。

5. 组织气象教育和培训活动:定期组织村民参与气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气象科学素养,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五、项目效益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准确的气象数据和天气预报能帮助农民科学调控作物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特点与防治

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特点与防治

16引言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背景下,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气象灾害愈加突出。

城市人口的迅速聚集和下垫面的快速变化导致城市环境的脆弱性不断增加,特大城市的极端气象事件呈明显增加态势。

城市气象灾害背景与现状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面积不足国土10%的城市,城市占有一个国家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同时消耗很多能源和自然资源,城市气象灾害会影响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图1)。

1.气候变化与城市气象灾害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已经完成并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目前正在进行第六次评估工作,历次评估报告不断揭示近百年来全球持续增温,随之而来是极端气候和气象事件的频发,人类活动引发增温的信度愈来愈高。

气候变化不确定因素不断积累酝酿的大背景下,人类面临气象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

城市化的进程,正不断改变下垫面的状况,对周围小气候产生的反馈越来越大,城市的灾害性气象条件越来越成熟,城市极端气象灾害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从长期来看,不断增加的气候变化可能超出自然系统、人工管理系统和人类生活系统的适应能力,产生新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引起全球范围内的不确定性变化和对地球系统新的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特点与防治陈正洪陈正洪,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大气科学博士后,2007—20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科技规划、气象史、气象灾害、气象科学普及与政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近70篇,出版著作4部,获得学术荣誉近10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

17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解。

地球内部未知物质的释放会加大气象要素的不确定性变化,这种不确定性的流转会使已知气象灾害变成未知气象灾害。

海洋气象观测技术研发进展

海洋气象观测技术研发进展

海洋气象观测技术研发进展作者:陈洪滨,李军,马舒庆,胡树贞来源:科技导报为解决大洋上大气和海洋观测资料不足的问题,国际上有两个发展趋势。

一是提高卫星遥感能力,发射多颗携带新型遥感器的卫星,应用多波段和主被动结合等技术改进气象和海洋卫星的遥感能力,同时发展卫星资料同化技术与模式。

二是针对重点区域和特定天气海洋现象或科学研究目标,开展加强观测。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漫长,沿海经济发达,临近大陆和岛屿的海域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上交通运输、渔业养殖、油气开采、科学研究、旅游和军事等活动日益频繁。

然而,中国沿海地区以及濒临海域的气象条件和环境复杂,气候多变,经常发生海洋气象灾害,如大风、暴雨、大雾和海上强对流天气等。

海上尤其是外海气象资料的缺乏,是造成对这些高影响天气生消演变科学认识不足及难以准确预报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在卫星云图上极其壮观的台风天气为例,每年夏季来临的台风带来了降水和清凉,但台风又是极具破坏力的天气系统,其伴随的强风和暴雨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目前,对海上台风(飓风)生成的基本条件及演变规律已有一些认识,静止气象卫星能够监测和跟踪全球全部台风和热带气旋。

但是,对热带气旋的生成、增强与变向运动的预报水平还很低,对其伴随的大风与强降水预报的不确定性很高。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现阶段非常缺乏热带风暴、气旋和台风内外(尤其是内部)动力和热动力三维结构的详细直接观测资料;热带气旋(TCs)和台风强风浪条件下的海-气交换量的测量十分困难,需要开发先进的观测技术。

除了热带气旋和台风外,其他一些海洋灾害性天气(如海上大风、大雾和海上强对流天气等)的原位观测资料也很缺乏。

中国对厄尔尼诺(El Nino)、西太平洋暖池、赤道辐合带以及印度洋和南海季风等重大海洋和大气现象的第一手监测资料严重不足。

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台风生成与发展机理以及气候变化等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极大地阻碍了海洋气象和水文环境预报能力的提高。

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洪水是常见且危害巨大的一种。

气象学作为研究大气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够为城市防洪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降低洪水带来的损失。

以下将介绍一些气象学在城市防洪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在城市名称 1,曾经遭受过一场严重的暴雨洪水灾害。

由于城市的排水系统老化,加上对气象变化的预估不足,导致洪水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聚,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在这次灾害之后,当地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城市的防洪体系。

气象部门通过对该地区历史气象数据的深入研究,发现该地区在夏季容易受到来自风向方向的强对流天气影响,暴雨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较高。

基于这些数据,城市规划部门在设计防洪设施时,增加了排水管道的直径和数量,并在容易积水的区域建设了蓄水池和泵站,以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同时,气象部门还与水利部门合作,建立了实时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

当预测到有强降雨天气时,能够提前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如关闭河道闸门、疏散低洼地区的居民等。

城市名称 2是一个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每年雨季都会面临河水上涨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洪水,气象部门与水利部门联合开展了一项长期的研究项目。

他们通过对当地气象条件和河流水文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当上游地区出现连续的强降雨时,河水的流量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从而给城市带来洪水风险。

基于这一发现,城市规划部门在河流沿岸建设了高标准的防洪堤,并在堤内设置了绿化带和休闲步道,既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又美化了城市环境。

此外,气象部门还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技术,对上游地区的降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水利部门的调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预计河水流量将超过警戒线时,水利部门会提前开闸放水,降低河道水位,从而减轻洪水对城市的压力。

城市名称 3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气象因素对防洪的影响。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国气科字[1987]第025号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国气科字[1987]第025号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正文:----------------------------------------------------------------------------------------------------------------------------------------------------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1987年5月6日国气科字〔1987〕第025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简称气象科技课题或课题)系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气象科学基金项目、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等以外的本部门所管理的气象科技研究课题。

第二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拨给的科技三项费,重大专项研究费,气象科研事业费(扣除研究机构包干部分),国家气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单独拨付的气象科技发展研究的经费。

第三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的管理,根据经费来源分为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两级管理。

属于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投资的研究课题由双方共同管理,并协商确定某一方为主。

对于列为国家气象局的研究课题,承担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要按本办法代行管理工作。

第二章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计划的制定和组织管理第四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实行计划管理。

国家气象局根据全国气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相应的全国重点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根据各自的气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相应的气象科技研究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能在近期内投入业务应用的课题要有明确的使用单位。

第五条:年度实施计划中的研究课题,国家气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在每年一月底以前发布年度的项目指南。

落实研究课题时,采取招标和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作的办法,择优落实承担单位和承担者。

气象类课题申请书模板(3篇)

气象类课题申请书模板(3篇)

第1篇一、封面(以下内容用黑体字,加粗)气象类课题申请书申请单位: ______________申请人: ______________申请日期: ______________二、课题名称(以下内容用二号黑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题来源(以下内容用三号宋体字)本课题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以下内容用四号楷体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气象科学在防灾减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研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际意义:本研究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1.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研究内容与目标(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1. 研究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研究目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1. 研究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技术路线(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研究进度安排(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第四阶段(第10-12个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预期成果(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1. 学术论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专利(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软件著作权(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经费预算(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1. 设备购置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材料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差旅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其他费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课题组人员及分工(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1. 课题负责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题组成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申请单位意见(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申请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请单位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请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评审专家意见(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评审专家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审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审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申请单位盖章(以下内容用五号仿宋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申请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请单位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请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1. 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气象科研项目的选题及申报技巧(陈正洪)ppt课件

气象科研项目的选题及申报技巧(陈正洪)ppt课件
特点:未知因素多,探索性强,研究周期长, 对研究手段要求比较高。其成果以科学论文为主要 形式,常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和定律。
应用研究:为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 而采取新方法的研究,即把基础技术理论知识物化 为生产技术的可能。
特点:研究周期一般较基础研究短,成功率比较高。 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 利为主。
1. 什么是科学?
• “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 原意为“学问”、“知识”,之前为哲学。
• 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1893年),即 赛因先生。
• 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给 科学下定义是无益的,也是不可能的。
•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 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 一个适合的定义”。
问与答
• 科学问题的凝练过程可分为问项和答域两 个阶段。
• 问项涉及提问的内容, 而答域则是对求解范 围的限定。
• 根据答域的限定范围度, 可将其分为三种类 型: 全域、类域和特域。
全域
• 对于解答范围不给予任何限制的科学问题, 其答域称为全域。
•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这个问题肯 定了地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却没有规定答案 的范围。
• 此类问题往往会作为“潜问题”而植根于 研究者的脑中, 对其解答一旦获得突破, 通 常会对人类的认知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类域
• 当对一个科学问题有了初步认识, 希望进一步深入 时, 问题的解答范围就相应地有了一定程度的限定 , 此种问题的答域被称为类域。
• 如“水库蓄水对局地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对 此类问题的限定范围越具体, 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性 就越强, 相应的研究也越深入。此类问题往往代表 了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研究人员必须不断跟踪该领 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不断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 改 善自己的研究策略。

气象科研报告实施方案

气象科研报告实施方案

气象科研报告实施方案一、引言。

气象科研报告是气象科研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对气象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气象科研报告的质量和效益,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方案的目标。

1. 提高气象科研报告的质量和水平;2. 推动气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 加强气象科研报告的宣传和推广。

三、实施方案的内容。

1.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建立稳定的科研团队,包括气象学家、数据分析师、编审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组成高效的科研团队。

2. 完善科研报告编写流程。

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报告编写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 提高科研报告的质量。

加强对科研报告的质量控制,严格把关报告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和结论推断,确保报告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4. 拓宽科研报告的传播途径。

积极探索多种传播途径,包括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专业网站等,提高科研报告的曝光度和传播效果。

5. 加强科研报告的宣传推广。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布新闻稿、举办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加强科研报告的宣传推广,提高报告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和管理。

建立科研报告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科研报告实施方案的领导和管理,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2.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科研报告编写和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报告的质量和数量。

3. 加强监督和评估。

建立科研报告实施方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五、结语。

通过科学的实施方案,我们将能够提高气象科研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气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气象科研报告的宣传和推广,为气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全体科研人员能够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将实施方案落实到位,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测绘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案例及技术创新成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测绘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案例及技术创新成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测绘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案例及技术创新成果分析与对策建议引言:气象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预警气象灾害,测绘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测绘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案例,并提出相关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对策建议。

一、测绘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案例1. 高精度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高精度GIS通过将强降雨、龙卷风等气象灾害的实时数据与地理数据进行融合,可以准确的绘制出灾害的空间分布与范围,并提供给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支持。

例如,中国气象局利用高精度GIS对台风和暴雨等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帮助地方政府进行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

2. 气象雷达的应用气象雷达是一种能够实时监测降水云体的设备,通过测量云体的反射和散射微波信号来分析降水的类型、强度和分布等信息。

获取到的雷达数据可以与地理信息进行融合,生成降雨的空间分布图,提供给气象部门进行灾害预警和防范工作。

例如,日本的“九州高精度降雨雷达网络”项目在2019年台风“海贝思”来袭时,通过气象雷达实时监测降雨状况,及时发出预警并指导灾害应对工作。

3.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可通过遥感卫星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气象信息,并通过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灾害监测与预警的支持。

例如,美国国家气象局的“高清地球观测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监测和预警飓风等气象灾害,并提供精确的路径和强度预测,帮助民众和政府做好防灾准备。

二、测绘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技术创新成果分析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发展GNSS是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定位、测量和导航系统,利用GNSS可以定位、测量和监测气象灾害的影响区域。

近年来,随着GNS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也不断扩大。

例如,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气象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丰富了气象灾害预警与监测的手段。

省气象局陈正洪劳模创新工作室——“追风逐日”不停步

省气象局陈正洪劳模创新工作室——“追风逐日”不停步

30一线·传真克服疫情期间的重重阻碍与不利影响,《2019年湖北省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电子版于今年5月初正式上线。

这是我国省级第一份内容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

这份公报充分融合地面实测资料、测风塔和测光资料、卫星遥感、数值模拟等多源数据。

通过它可以清晰查找2019年湖北省各地风、光资源量及其与历年的偏离程度和历史排位,有利于能源主管、电力调度、风光电站等相关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尤其适用于前瞻性的规划与安排。

这份公报的编制者为——湖北省气象局陈正洪劳模创新工作室。

省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侦察兵”、“护航员”。

科学侦察地处中部,湖北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其它传统能源却捉襟见肘,缺煤少油乏气。

而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我省能否抢占先机?这就要靠气象人来和“天”对话。

陈正洪,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直接参与我国针对山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科学考察,涉及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数个省区,由此踏上对自然资源的探索利用之路。

近期更是组织了多项针对全省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研究,进一步确立了我省可以大规模利用的风光资源量和范围。

依据气象部门的探索、研究,本世纪初,我省开始了两轮风能资源文_张 翀省气象局陈正洪劳模创新工作室——“追风逐日”不停步. All Rights Reserved.工友 2020年第8期31干许沛华博士带领一帮年轻人,敢想敢干,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尤其使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使得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数据传输更加稳定。

基于该项工作的“新能源卫士——新能源发电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在2017年第一届全国气象服务创新大赛中获优秀奖。

边研究、边应用、边拓展,近几年工作室的服务链已延伸至风光电站规划选址、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资源监测评估、规划选址、灾害评估预警及生态修复、大数据应用、决策服务、科普宣传等。

火灾气象研究热点

火灾气象研究热点

火灾气象研究热点
陈正洪
【期刊名称】《暴雨灾害》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火灾是失去控制并造成人财物损失的燃烧过程,为不可逆的,为此人类想尽一切办法去减轻火灾的发生和成灾。

根据最新的燃烧环理论认为:火灾的发生离不开可燃物、火源、火环境三环中任何一环。

其中火环境主要指天气气候条件,可燃物的含水率、燃点、热值与气象条件(水湿状况)密不可分,而火源也在一定程度与气象条件有关,如雷击火,高温自燃等;并且火灾的蔓延仅受可燃物的数量、结构、性质及当时风温湿气象因素的影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陈正洪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气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
【相关文献】
1.浅析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特征r——以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灾后救援气象保障为例 [J], 姚巍;殷海涛;邱旭敏
2.气象卫星与森林火灾监测——TIROS—N气象卫星遥感信息在火情监测中一些数字图像处理的技术方法 [J], 肖耀北;王秀山;等
3.林火发生动态数学模型的研究:森林火灾波谱与气象火灾序列?… [J], 杨美和;
高颖仪
4.国内气象学领域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揭示 [J], 冯银花
5.黑龙江省气象局积极做好扑灭大兴安岭、黑河森林火灾气象服务工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