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华师大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汇总

华师大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汇总

华师大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汇总导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的研究分为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前者旨在探讨人或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后者研究心理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理论心理学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

一、自然科学性质;二、社会科学的性质;三、超科学的人文性质;四、综合交叉的性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又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又分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研究和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调查法;内省法。

常用研究技术和手段(1)实验和研究设计法;(2)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法;(3)逻辑思维推理法;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的是以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流派:精神动力学派产生由弗洛伊德在1896年创立,主要关于潜意识理论,本能学说和人格理论行为主义学派建立的标志是1914年华生《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的出版。

托尔曼,斯金纳人本主义学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核心理论为自我实现理论认知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个个学派之间由最初的长久激烈论战、相持不下,甚至相互对立和敌视,演变为今天的彼此和谐共存,相互包容。

2,新的分支学科和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

3,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化,在研究手段上现代化发展趋势:1,综合化趋势;2,本土化趋势渐趋明显;3,将朝更为实用化的方向发展;4,跨学科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心理过程第一节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感受器是信息进入心理活动的主要入口,主要功能收集信号和能量转换。

阀限是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

一、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教育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2.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其《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4.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部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的综合化与跨学科化;2.研究领域的纵深化;3. 日趋重视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4.个别差异问题及个人化教学仍将继续受到重视。

四、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的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科学教育;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五、中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六、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6-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技能:同化、顺化和平衡化。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咱们先来聊聊教育心理学到底是个啥。

其实啊,它就像是我们教育领域的“导航仪”,能帮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们咋想咋学的。

比如说,在小学阶段,您知道为啥有些孩子注意力老是不集中吗?这可和他们大脑的发育有关系。

就像我之前观察过的一个小朋友小明,上课才几分钟,眼神就开始飘了。

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他却在下面偷偷玩铅笔。

后来我发现,他不是故意调皮,而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本来就短。

再说说初中,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那叫一个爆棚。

有次我看到班上的小红,因为老师批评了她一句,就气得一整天都不说话。

这时候教育心理学就告诉我们,得尊重他们的想法,多引导,少强制。

到了高中,学习压力增大,好多孩子会焦虑。

我记得有个叫小刚的同学,每次考试前都紧张得睡不着觉。

这时候老师就得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帮他们调整心态,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版的教材里提到,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大了。

就像一辆车,动机就是那发动机,要是动力不足,车跑不快。

比如有的孩子学习就是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这种外在动机可能不持久。

而真正对知识感兴趣,有内在动机的孩子,往往学得更主动。

还有记忆这个事儿,也很有讲究。

教材里说,合理的复习计划能让知识记得更牢。

我曾经试过用这个方法帮助一个总是记不住单词的同学,给他制定了每天定时复习的计划,结果他的英语成绩真的提高了不少。

在教育心理学中,认知风格的差异也很有意思。

有的孩子是场依存型,喜欢和大家一起学习;有的是场独立型,自己一个人学习效果更好。

老师就得根据这个,安排不同的学习方式。

另外,情感因素对学习也不容忽视。

要是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和爱的环境里学习,那积极性肯定高。

我见过一个班,老师总是表扬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结果整个班的学习氛围都特别好。

教育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得因材施教。

不能一种方法教到底,得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生来调整。

就像做衣服,得量体裁衣,不能一个尺码套所有人。

华东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研攻略

华东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研攻略

4总体框架第一部分:专业课复习方法第二部分:复试详细情况介绍第三部分:专业课终极笔记第四部分:导师及其近两年发表的论文第五部分:近两年真题解析及07年应对策略第一部分:专业课复习方法心态调整:考研是一个“体力活”所以很多时候不是考知识,而是体力和毅力。

所以在考研之前要告诉自己,要想考研,决定下了之后就不要更改了,尤其是方向确定了之后千万不要随意的更改,这样的更改很消耗精力。

让自己的系统都乱了套。

也不要到处找材料,因为材料是找不完的,只要有了一些,把他们牢记了就可以了。

安心背书。

当然也会受到找工作同学的影响。

可能看到好的工作心就痒痒的了。

一定要坚定“要考研就要放弃一些东西”等考完研之后,再找工作。

工作是很多的,你失去了一些,还是可以找到的。

时间安排:给自己的时间列一个表格。

把自己每天的时间分成几个部分,每个固定时间段复习一门特定的一门课程。

也告诉自己,每个时间段中想要看几章的内容。

当然,人总是会累的,还是学习五天休息一下为好。

“一张一弛”还是很科学的。

根据复习的进度,随时调整自己的复习速度。

复习心得,感悟:本人在复习的时候,深信“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所以,在复习新的内容之前我都会先复习以下之前复习过的内容。

在复习五天后,我会把这五天复习的所有内容再复习一遍。

这样相当于复习了两遍。

第一遍一定要采取“地毯式”的复习,因为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没有第一遍用心。

所以第一遍一定要好好的咀嚼。

要从整体上对书的内容有把握,形成一个系统。

能做到说到什么知识点的时候再头脑里就要有这个知识点在那个章节中,知识点的要点有哪些。

看着章节的目录,能够知道这个目录中的内容包括了哪些。

书的目录是作者写的,复习的时候自己也可以自己做一个目录。

这样有助于自己的理解。

在复习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压抑的,可能是因为总是怀疑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明明刚看得,现在就又忘了。

我们是考心理学的,相信一点吧:既然你看了,知识点在你的大脑里时留下了痕迹的,在合适的时候,会被唤醒。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宽泛的定义:“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2.非宽泛的定义: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为代表。

另一种观点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为代表,以教师的教为主线来安排教材。

3.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包含四层意思:(1)从研究的范围来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

(2)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3)从研究的过程来说,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学与教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方面。

(4)从研究的目的来说,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而不仅仅是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1.学生: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2)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的起点水平、学习方式、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是“学”与“教”互动过程中的个体内在条件,直接影响“学”与“教”的效果。

2.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与“教”互动过程的指导者。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等,是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归纳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专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 )的交错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错在一起五要素① 学生——学习的主体要素(其集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 教师——授课中起重点作用(授课过程的主导)③ 授课内容——表现为:授课大纲、教材、课程④ 授课媒体——授课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

⑤ 授课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授课设施及空间部署)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 授课过程——教师组织授课的过程③ 讨论/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授课前对授课方案见效的展望和评判;授课中对授课的监察和剖析;授课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 1903 年初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 1867-1869 年初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确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确实定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 1877 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初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归纳一、心理发展的见解(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色: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温序次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少儿期、童年期、少年期( 11、12 岁—14、15 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科目(知识点、习题、答案)(考研必备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科目(知识点、习题、答案)(考研必备资料)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考研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二)“教育”的词源(三)“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二)、学习者(三)、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形态(一)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1、工业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2、信息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的贡献三、教育学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新的特征)P21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通过对教育习俗的比较中凸现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研究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分类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功能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功能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功能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二、教育功能的释放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一、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依据2、人的依据二、教育目的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2、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确立应该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4、民族性与世界性(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把握全面发展2、正确处理各育关系3、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制约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关键词:现代学校,终身教育第二节、现代学校制度形成一、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型学制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第三节、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历来教育体制改革二、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趋势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2、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3、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4、教师职业的权利5、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一)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播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着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二)教师的职业形象1、教师的道德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3、教师的人格形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发展的含义(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四)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学生、环境(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二、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2、学科主义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4、存在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课程目标确定的方法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三、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第三节、课程改革的趋势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课程政策2、课程结构3、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含义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考研)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考研)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1.学科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广义)。

(狭义)学校情景.2.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心理学与教育学)(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三)学与教相互作用模式(图)1.五大要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敬业精神、教学风格、专业成长等•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媒介:实物、文字、图片、动画等•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2。

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

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 2. 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最初依附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两条线索:•1。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2。

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特点: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标志: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人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1877年,卡普捷列夫出版《教育心理学》)(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总论一.概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内容学生(从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能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c20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独立标志西方基础发展时期成热时期完善时期20c80后布~纳总结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五.研究方法观察法(方便易行)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少年期与青年期(有空看看)11、12~14、1514、15~17、18(三).1。

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知识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早期某短暂时期,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后减小或没有。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瑞士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可逆)形式运算阶段11(二)。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苏联维果斯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

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说明:本精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大纲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理解)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理解)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识记)(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识记)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道德的发展一品德的界定1 品德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 道德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 两者关系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1 过程a)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社会化过程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2 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四情操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1 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 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 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雷斯特 1 解释情景 2 作出判断 3 道德抉择 4履行道德行动计划七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1 抗拒诱惑及其实验(满足自己需求,不违犯社会约定)惩罚要适度适时2 赏罚3 榜样的学习八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1 形成新的行为2 消退已有的行为3抑制已有的行为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第二章道德的价值取向一价值观的分类1罗卡其将其分为工具性和终极性两类2 柯尔伯格关于人生观发展过程的理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个体水平1)生命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相混淆生命价值是被看作建立在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或财物作用的基础上的。

2)生命价值被看作是满足拥有者或他人的工具。

社会水平 3)生命价值是建立在家庭及其他成员的同情关爱这一感情基础上的。

4)生命是神圣的,因为它在道德或宗教的权利和责任中占有地位。

原则水平 5)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和社会社会福利相联系,同时,享有生命是人类共同的权利。

6)生命是神圣的——整个人类都要尊重每一个个体。

二人生观的定义1 定义个人的人生关,从总体上说,就是他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2 涵义生死观和幸福观第三章学习的性质一学习的试误说1 桑代克三大学习律 P142: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S——R刺激反应2 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和实质 P144问题,动机,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和与协调。

3 评价:作为一种早期的理论,武断的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类的学习,后来受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

(其理论不具有迁移性质)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 提出者巴甫洛夫2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3 五条定律 P147习得律,实验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填空)三操作条件作用理论1斯金纳2 操作活动的强化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3 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跟随在机体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它的出现可以终止某种行为;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则会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某种行为反应之后,本来应继之而来的消极刺激被移走了,从而间接的使该行为得到了强化。

四顿悟说要点:1情景中所有刺激都是一个整体2 知觉的组织3 同化4 顿悟: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

五信息加工理论P157 信息加工流程图第四章学习过程一学习过程包括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二知识学习1 概念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学习区别于技能学习的根本标志。

2 类型:表征概念和类型,知识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命题三知识获得过程1广义的知识获得的三阶段:意义的获得,保持和再现2 接受学习的过程下位学习(派生归类学习,相关归类学习)上位学习结合学习3 布鲁纳的知识发现论代表作《教育的过程》a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间的外在刺激。

b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c学习应注重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d提倡发现学习(又称问题解决法)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便激起研究3)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4)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资作结论的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5)帮助学生仔细审查这些资料,以便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6)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e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评价强调学生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主张独立思考,较之其他理论更能说明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对20cn60’后世界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4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a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b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是要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评论:较片面,只有知识的学习,无道德技能的学习四机械学习的遗忘过程1 遗忘的保持曲线P167 (艾宾浩斯曲线)保持(或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保持是一个负加速的过程,在识记的最初保持急剧下降,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趋于平稳。

2 影响保持过程的原因:机体因素,后继经验和动机因素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五技能学习本质于分类1 定义:获得方法的步骤2 分类外在动作方式(也叫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和内在动作方式(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还可以分为自动化和非自动化3 麦克唐纳曲线P181六智力技能学习过程1 心理过程1)找到每一步应该怎样做的方法2)找到每做完一步后与做之前有什么差别,与目的还有多大距离3)把每一个行动与其所产生的新杀别联系起来,找到每一步产生式与下一步产生式之间的关系4)对整个产生式系统进行概括2 智力形成的五个阶段1)定向活动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七问题解决学习过程1 定义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运用一系列的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2 三个基本条件:目标指向性,认知系列,操作系列3 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4 思维策略: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P192第五章学习迁移一什么是学习迁移1 定义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条件下学习的影响。

2 分类 P194按影响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影响结果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二学习迁移理论1 形式训练说P200(简答题)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新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一旦新的官能在某些学科中得到训练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类似性质问题的解决中中。

学习内容是可以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形式的训练而达到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它的知识学习上去,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形式的训练。

2 相同元素论理论要点及教学意义:形式训练对学生智力并无多大影响,只有当两个训练机能有相同元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3 经验泛化说(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景中学习的迁移越好,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如果教学方法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原则的概括有较大的年龄差异。

重点实验P201 贾德1908年水下击靶实验结论: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 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4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关系理论)P202第一段5学习定势说 P202第一段6分析概括说格索尔—爬蹄子—早期教育三促进学习迁移过程的一般原则1 建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育目标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 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哪种迁移4 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 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6 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学习和关于学校的积极态度四智力技能迁移的两个环节1 条件概括化把样例题中的具体条件概括为一般条件,从而掌握解题的基本原理。

2 规则自动化P210 第一段第六章学习动机一.什么是学习动机1.定义学习动机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先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然后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发喝形成其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至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巩固学习动机。

(大意)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如果学习动机好,而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是负向的不一致;学习动机不好,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就会好,这是正向的一致。

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喝正向不一致,而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说 S—R(刺激——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称S—R行为理论要点:引起动机与学习行为并无两样,完全取决于先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他们就会又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会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教学应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批评和表扬会影响学生,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难的(多种动机可能表现为一种行为,同一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不同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代表人物:班杜拉他将强化分为三种:1)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2)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2.成就动机理论(即成就理论)一)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