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下册科学全册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

教学章节及内容概述1. 第一章: 感知光的性质和光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第二章: 了解光的传播、颜色和反射。

3. 第三章: 了解声音的传播和测量。

4. 第四章: 认识电池、电线和灯泡。

5. 第五章: 了解电的导电性和开关的使用。

6. 第六章: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

7. 第七章: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运动的规律。

8. 第八章: 了解水、空气和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策略- 利用观察、实验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 运用生活实例和练题,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或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

2. 提供基础知识:通过展示图表、实验或讲解等方式,介绍新的科学知识点。

3. 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或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4. 巩固和拓展:提供额外的练或小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知识检测或评价。

教学评价和反馈- 利用小测验、课堂讨论或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和进一步加强研究。

-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参与,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的提高。

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

- 相关实验装置、示意图和教具。

- 其他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材料和辅助教学。

其他注意事项-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和卫生。

-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以上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概要和教学指导,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

祝教学顺利!。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生物的遗传现象、第二节生物的变异现象、第三节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2.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二节昼夜更替与季节变化、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3.第四章《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第一节能量的来源与转换、第二节能量守恒定律、第三节能量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及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能量转换等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地球运动与能量转换的原理。

2.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能量的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实物模型、地球仪、能量转换实验器材。

2.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新授:(1)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遗传和变异的特点。

(2)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3)阐述能量转换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

3.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遗传和变异的观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表。

(2)开展地球运动和能量转换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

4.巩固: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板书:遗传、变异、地球运动、能量转换等关键词,配以简洁的图示。

2.板书设计要求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2)简述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3)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2.答案:(1)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杂交水稻、遗传病检测等。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生物的繁殖》1. 植物的繁殖2. 动物的繁殖第六章《环境和资源》1.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2.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的繁殖方式,了解植物和动物繁殖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3. 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繁殖过程及其特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理解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方式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图片、资源图片等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植物种子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繁殖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动物的有性繁殖过程,使学生理解繁殖的基本概念。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繁殖现象,并进行分享。

4. 知识拓展介绍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5. 资源分类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讨论如何节约资源。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繁殖植物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动物繁殖:有性繁殖2. 环境与生物关系3. 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一种植物的繁殖方式。

举例说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怎样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 答案:植物的繁殖方式:如无性繁殖的嫁接、扦插;有性繁殖的种子繁殖等。

环境与生物关系:如环境污染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也会影响环境等。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分: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物繁殖过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一、课程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方面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下册的各个单元和知识点,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声音与光、生活中的机械、生活中的细菌与病毒、生活中的植物等。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分类、认识声音与光的特点和传播等。

四、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点。

2.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进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运用问答、思考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相关的前置知识,为新知识的研究打下基础。

3. 知识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知识点和概念。

4. 实验或活动:进行相关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探究相关现象或规律。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练与巩固:通过练题、小组合作等形式,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7. 课堂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课后练的成绩等来进行。

评价要全面,包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等。

七、优化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和疑惑。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和自主发展。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奥秘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环境与能源环境污染与防治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3. 地球的构造与变化地球的结构与地质现象气象现象及其成因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环境、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科学探究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球构造与气象现象。

2. 教学重点:生物特征、生态系统、新能源、地球结构与地质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环境、地球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提问:生物有哪些特征?环境问题有哪些?地球是如何变化的?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讲解地球的结构与地质现象、气象现象及其成因。

3. 例题讲解(10分钟)生物分类:以动植物为例,讲解分类方法。

环境污染:以空气污染为例,讲解污染原因及防治措施。

地球构造:以地震为例,讲解地质现象的成因。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生物分类、环境污染、地球构造的练习题。

5.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3. 环境污染与防治4. 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5. 地球的结构与地质现象6. 气象现象及其成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请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方法。

环境污染:简述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地球构造:解释地震的成因。

2. 答案:生物分类:生物的分类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

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册)
本文档主要为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提供全册教学指导及教学建议。

包括以下内容:
1. 教学目标
- 明确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
- 涵盖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能量、光、声、电等科学知识
2. 教学内容
- 详细介绍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实验、实例、小结等
3. 教学方法与策略
- 提供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 鼓励学生实践、探究和思辨,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 评价与反馈
- 对每个单元的研究目标和效果进行评价
- 提供评价和反馈的具体方法和标准,以促进学生的研究动力和提升
5. 教学资源
- 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包括教材、练册等
6. 教学计划
- 设计详细的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
通过本文档,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晰了解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全册内容,从而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成绩。

请注意,本文档是基于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写的,内容及指导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和优化。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1 遗传现象1.2 变异现象1.3 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2.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与变化2.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2.3 地球上的自然现象3. 第三章:能量的转换与守恒3.1 能量的来源与转换3.2 能量的守恒定律3.3 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掌握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变化,认识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掌握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了解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及其应用。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生活的影响。

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地球运动与变化的了解。

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遗传与变异相关的图片、资料。

地球仪、地球运动模型。

能量转换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学生观察记录表。

学生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遗传与变异的图片、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利用地球仪、地球运动模型,带领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与变化。

创设能量转换的实践场景,激发学生对能量守恒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应用。

以地球为例,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通过实验,讲解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遗传与变异现象,进行分类与分析。

让学生观察地球运动对昼夜、季节变化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能量转换实验,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对学生的实践、练习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1有趣的蜗牛活动目标: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2、记录纸笔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2、户外:找蜗牛3、观察蜗牛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6、小结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帮小金鱼换水【活动目标】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常见动植物的分类特征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生长的条件植物的繁殖方式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运动的意义常见动物的行为特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并掌握常见动植物的分类特征。

2. 掌握植物生长的条件及繁殖方式,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

3. 认识动物运动的意义,了解常见动物的行为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植物的分类特征、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动物行为的特点。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植物繁殖方式、动物运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丰富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过程: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过程: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植物分类的游戏。

过程:学生根据分类特征,将动植物卡片归类,教师指导并解答疑问。

4.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的相关知识。

过程:结合教材实例,深入讲解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简述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3)描述两种动物的行为特点。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活资源、促进科学研究。

(2)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3)动物行为特点:如猫捉老鼠、鸟儿筑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三个科学学科的内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物体运动、天地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供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物理原理解析物体的运动。

3.了解并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学会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总结。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按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单元,并给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

单元一: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一课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第二课动物的生存环境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三课动物的运动和觅食行为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觅食行为,理解其适应环境的原理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四课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五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六课植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单元三:力和运动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七课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效果第八课物体的运动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第九课利用力使物体运动运用力推动物体的运动,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性单元四: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课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和方式第十一课电能与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能的特点和电能转化的方式,理解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单元五:地球与宇宙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三课地球和月球了解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第十四课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方式和效果,探究地球的季节变化第十五课星星和星座了解星星和星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提高对宇宙的兴趣和认识单元六:人类与地球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六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保护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保护的影响第十七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第十八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教案提供了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神奇的磁铁磁铁的性质与分类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2. 简单电路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电路的连接方式3. 光与影子光的传播与反射影子的形成与变化4. 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与影响因素5. 动物与自然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磁铁、电路、光与影子、声音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科学实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观察、思考、提问的能力;通过例题讲解,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铁的性质与分类;电路的连接方式;光的传播与反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科学实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铁钉、回形针等磁性材料;电灯、电池、导线等电路元件;镜子、光源、屏幕等光学器材;音叉、共鸣箱、鼓等声音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磁性材料吸引铁钉、回形针等,引导学生发现磁铁的性质;演示简单电路,让学生感受电路的神奇;利用光源、镜子、影子等,引导学生探究光的传播与反射;通过敲击音叉、共鸣箱等,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磁铁的分类、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电路的组成、原理及连接方式;解释光的传播、反射现象及影子的形成;分析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及影响因素。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4.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难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磁铁的性质与分类;2. 简单电路的组成与连接方式;3. 光的传播与反射;4.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5.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溶解与扩散物质的热胀冷缩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系及其成员4.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来源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如溶解、扩散、热胀冷缩等;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太阳系及其成员;掌握能量来源、转化及守恒定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索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模型、显微镜、放大镜等;实验器材、化学试剂等;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能量转化演示仪器。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等;生物、地理、物理等相关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讨论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等;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讲解,巩固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实践活动:开展生物观察、物质实验、天文观测等实践活动;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提高实践能力。

回顾所学知识,梳理重点、难点;强调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2. 知识框架:生物的多样性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物质变化判断题;地球运动选择题;能量转化计算题。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4.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种类与特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 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增强资源节约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能源的种类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出保护措施。

4. 例题讲解: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例,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6. 知识拓展:介绍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层次、价值、保护2. 生态系统:组成、功能、人类活动的影响3. 自然资源:分类、利用、我国资源特点4. 环境保护:意义、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其价值。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的13节。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简单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砝码、橡皮筋、滑块、小车等。

学具:直尺、三角板、圆规、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大小如何测量?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4. 实验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特点和应用。

答案: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分别应用于推动物体、拉动物体、阻止物体滑动等。

答案:两个力的合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理解不深,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力的作用,尝试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物的多样性1.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2. 人与自然2.1 人类的朋友——动物2.2 植物的奉献3. 地球家园3.1 地球的构造3.2 爱护地球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性。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 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世界的多样性;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动植物标本、地球仪、教学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物的多样性: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

1.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讲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人与自然2.1 人类的朋友——动物:介绍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动物。

2.2 植物的奉献:讲解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保护。

(3)地球家园3.1 地球的构造:讲解地球的结构,让学生通过地球仪了解地球。

3.2 爱护地球:讨论如何保护地球,提高环保意识。

3.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物的多样性1.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2. 人与自然2.1 人类的朋友——动物2.2 植物的奉献3. 地球家园3.1 地球的构造3.2 爱护地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简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谈谈你对保护地球的认识。

2. 答案:(1)例如:蝴蝶、蜻蜓、小狗、小猫等,特点: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1 基因与遗传1.2 变异与进化1.3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2. 第2章《环境与生活》2.1 环境问题2.2 人类的环保行动2.3 绿色生活3. 第3章《光与影子》3.1 光的传播3.2 影子的形成3.3 眼睛与视觉4. 第4章《电与磁》4.1 电流的产生4.2 电路与应用4.3 磁现象与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

3. 帮助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操作2.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方式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遗传和变异实验器材环保实验器材光与影子、电与磁实验器材2. 学具:记录本彩色笔光与影子、电与磁实践操作材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通过讨论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行动。

通过观察光与影子、电与磁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讲解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参与。

设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题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章节和内容要点。

2. 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遗传和变异、环境问题、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原理和现象。

3. 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如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生长和变异。

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如设计家庭环保计划。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物质性质与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展开。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等途径,感知物质的变化,并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物质变化的概念,但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的区别。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设计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 讲解: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 练习:设计课后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以及二者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并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八、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1.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3.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3、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系大小、轻重有关系吗?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3、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态水数量说明:水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四、改变条件使同一种物质沉浮课件演示小结:1.改变液体的密度2.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1.改变液体的密度改变条件2.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学后记: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分析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的原因。

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量杯若干个,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通过阿基米德的故事激趣导入。

二、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五、拓展练习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六、板书设计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小沉排开的水量大浮教学后记:4、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解释下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呢?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而用橡皮泥造的小船是否会浮起来呢?二、橡皮泥造船1、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每小组各自造一艘小船。

2、学生分小组制作,分别放入水中测试沉浮。

3.比较制造的小船的装载量(教师提问1.如何公平的测试装载量的大小?如何保持船的稳定性?)3、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4.分析解释:为什么相同重量的小船,有的装载的货物多,有的装载的货物少呢?(教师演示实验:两只大小相同装有等量多的红墨水的烧杯,相同多的橡皮泥造了两艘形状不同的小船,分别放入烧杯中,然后往烧杯中装货物,记录下小船下沉前的最大水面刻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