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中学语文论文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桑沛霖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
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
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
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
“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
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
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项脊轩为线索,通过记述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写作手法上,归有光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细节描写、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使得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意蕴深厚。
一、细节描写《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开头对项脊轩的描写:“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旧和阴暗,也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二、情景交融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家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庭院中小鸟鸣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和对家族没落的无奈。
又如,文章中通过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情感的追求。
三、对比衬托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和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四、叙事抒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通过记述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和情感纠葛,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言行举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五、运用典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典故的手法,通过引用历史故事、传说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引用《论语》中的“鲤趋而过庭”来表现自己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又如,文章中引用《左传》中的“枕戈待旦”来表达自己对家族复兴的渴望和对光宗耀祖的追求。
_项脊轩志细味古典文学的细节描写魅力_项脊轩志_为例_舒志华
三 五之 夜 , 明
远 村近烟 , 狗 吠鸡鸣 , 田园景色 是 那样 的清新 淳朴 , 村 居 生
小 鸟时 常来 到 庭
活是 如此静 穆 安 闲
院里啄食 ,作 者来 了也 不离 去 , 人 以 鸟为 伴 , 鸟 以 人为邻 , 项
脊 轩的环 境 多么宁 静 和谐 , 多 么富 有生 活情 趣 ! 尤 其是 十 五 的夜 晚 , 明月 高 悬 , 月 亮 照 到 半截 墙 壁 , 桂 树 的影 子 交 杂
树 啊 , 睹物 思人 , 情何 以堪
三 表情 细节有 层次
场 , 勾心斗 角 尔虞 我诈 ,到 头 来 , 竹 篮 打水 一场 空
衰 ,人 世沧 桑 , 悲伤 之情 ,可 以想见
家道中
听老岖 对 母 亲 的 回忆 , 语 未毕 余 泣卜 对 老 祖母 的 回 忆 , 瞻顾遗迹 , 如在 昨 日, 令人 长 号不 自禁 ;妻 子死 后 , 余
和 的笑容 , 像母 亲一样 对待 身边 的每 一个 小 天使 , 我相 信有
们 长大 有 了帮助 他 人 的能 力 , 他 们 也 一定 能 发 现 需要 帮助
的人 , 然后 去 温 暖 这 个 世 界 慢慢地 ,这样 长大的孩子多 了 , 这 个世 界难道 不会 变得 更 美好 吗 ? 看 , 这 就 是教 育者 和 母 亲的力 量 , 培 养一个 有一 个从 从 容容 长 大 的孩子 , 慢慢 我
用王 国维的话 来说就是 不知何 者为 我 , 何 者 为物 ,达 到 了 物我合 一 的 化境 归 震川 的生 活 中 , 有 小 鸟 , 有 明月 , 有 桂 影 ,人 景交融 ,浑 然一 体 , 项 脊 轩 志 的环 境 描 写 亦 有 陶 诗 妙处
又想 到 了 方 宅 十余 亩 , 草 屋 八 九 间 榆柳荫后檐,桃
《项脊轩志》解析
《项脊轩志》解析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项脊,因归有光先人所居之处—项脊泾(在今江苏昆山)而得名。
将这一书斋命名为“项脊轩”,有怀祖追远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写“书斋记”(如《项脊轩志》),可以写“书画杂物”(如《核舟记》),可以写“亭台名胜”(如《喜雨亭记》),等等。
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顾;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
本文第1一3段写于作者18岁时;第4、5段写于作者而立之年,是对前文的补充。
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作者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当年安于清贫、发奋读书的生活和志趣,并引出自己与亲人朝夕相处“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祖母、母亲、妻子深深的怀念。
与一般的“志”相比,本文较多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琐事,将过去与现今连结记述,融人了作者深挚的情感。
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先后的不同风貌。
这段文字在对闲适清幽对理想书斋生活场景对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无限眷恋。
第2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往事。
这段写出了家中变得凌乱不堪,每况愈下,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温柔慈爱以及祖母对孙子对关怀、疼爱和殷殷期许。
第3段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
回忆自己闭门苦读,以足音辨人的情境,项脊轩四次遭遇火灾的变故。
这一段是补叙,用极富生活实感的琐事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第1段相呼应,表达作者对人、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第4、5段补写作者与妻子的往事。
原文及翻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放置,动词)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太阳,名词)过(超过,动词)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并 非 易 事 。但 是 这 也 使 得 他 与 怕 冷 的 学 生 们 的 Nhomakorabea 为 构
成鲜明的对 比 , 形成了巨大 的反差 。结果他咬牙坚持 了
下来 : 身体“ 更显单薄” 的他 , 在“ 五分钟过 去了” , 才“ 吃 力” 地 宣布 解 散
欧 阳 老 师 正 是 在 这 重 重 困 难 面 前 咬 牙 坚 持 才 率领 “ 我们” 最 终 完 成 这 特 殊 的一 课 的 虽 然 这 节 课 整 个 过
譬I I , 大 语 文 论 坛 ・ 文 本 解 读
“ 问” 字 活灵 活现 地 表现 了 学 生 的疑 惑 和意 外 . 形 象地 写 出 了学 生对 欧 阳 老师 言 行 的 满腹 疑 虑 . 因 此 也就 有学 生 不理解 : 在 老 师 的威 逼 之 下仍 然 有 少数 学 生 “ 逃课 ” 则 直 接 表 达 了 学 生 的不 满 和对 抗 : “ 即使欧阳老师下了 ‘ 不 上 归有光散文 . 常 以 日常 生 活 细 节 和 家 庭 琐 事 . 来 表
经 历 阐 释 了 这 一理 论 : “ 仅有‘ 中师 ’ 文凭 的他 . 考 取 了
北京 一 所 师 范 大 学 的 研 究生 ”
月, 有斑 驳 的桂 影 . 这 实 在应 该 算得 是 一 个好 地 方 。在 这 里, 作 者 以人 “ 偃仰啸歌 , 冥然兀坐” 的 自 由 自在 、 自得 其 乐, 鸟 的“ 时来啄食 . 人之不去” 的宁 静 幽 雅 . 以及“ 三 五 之夜 , 明 月半 墙 。 桂影斑驳 , 风移影动 , 珊珊可爱” 的优 美
能, 突 出了书 房 之 小 。“ 百年 老屋 ” , 这是 突 出 了书 房 之十 分陈旧。“ 尘 泥渗 漉 , 雨泽 下 注 ” , 说 明 了书 房 不 仅 陈 旧 , 而 且 还很 破 漏 。“ 又北 向 . 不 能得 日 , 日过 午 已昏 ” 说 明书 房还很阴暗. 是一 间连 阳 光 都难 照 到 的破 旧 小 屋 。但 就
《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
“ 吾儿 ,久不 见若影 ,何 竟 E l 默 默在 此 ,大类女 郎也? ” “ 吾家读 书久不
效 ,儿之成 ,则 可待乎 ! ” “ 吾 祖太
常公宣 德 间执此 以朝 ,他 日汝 当用 之! ”一句 比一句急切 。由于细节 选
她 由衷地希望归家能在家道 中衰 的时
候 出来一个可 以光耀 门楣的人物 以振 言语 细节 吐真情 Fra bibliotek如写祖 母语 ,
作细 节饱 含着深 情。于是 “ 语 未毕 , 余泣 ,妪 亦泣 ” 。林纾 曾说 : “ 震川 之述老妪 语 ,至琐 细 ,至无 关 紧要 , 然 自少失母 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 ”
神 色细 节传 浓 情 。如 写祖 母 神
色, “ 比去 ,以手 阎门 ” ,喃喃 自语 的神 态 ,包 含 着 多少 期 待 与 慈 爱 。 “ 顷之 ,持一象笏 至” ,想到年事已高 的祖母 挪动颤巍巍的脚步 ,捧来 那
于是乎 “ 长号不 自 禁” 。
在,回味无穷 。中国古典诗 歌讲求 意
家族的门面 ,重要 客人都是在厅堂会 面 ,但现在厅堂是鸡的柄息之处 ,鸡 屎也拉得到处都是 ,归家连最起码的 门面也装不 出来 了 ,的的确确是在走
才能体现出母亲听到孩子哭时那 种深 深关切 ,又温柔细腻的母爱 ,只有母
亲的心才会如此细腻 !一个简单 的小 动作 “ 叩” ,使 学生 重温 一 次母爱 ; 个 简单的小 动作 “ 叩” ,使得 一个 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令人读来如 闻其声 ,如见其人 ,倍感真切 ,其动
子; “ 拍” 、“ 打” ,太过用力 了又太 大 声 ,半夜 三 更 ,可 能会 吓着 小孩
子 。唯有鸡啄 米似的频 频 “ 叩”门 ,
从《项脊轩志》中学到的写作手法(原创)
从《项脊轩志》中学到的写作⼿法(原创)
《项脊轩志》是⾼中课本⼀篇写景、叙事、抒情兼⽽有之散⽂。
这篇课⽂因其情感真切⼀直打动许多读者。
我在教学时,发现本⽂有好⼏种写作可以借鉴的⼿法,下⾯简要谈⼀谈。
1.⼈物细节描写
⽂中⽤了⼏处细节描写来刻画⼈物形象。
如:“娘以指扣门扉⽈:‘⼉寒乎?欲⾷乎?’”仅⼀“扣”⼀“问”就把⼀位关爱⼦⼥的慈母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再如:“⼀⽇,⼤母过余⽈:‘吾⼉,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类⼥郎也?’”这句话就传达出祖母对孙⼦的责备与更多的关爱。
“⽐去,以⼿阖门”,⼤母是怕别⼈来打扰孙⼦读书。
“顷之,持⼀象笏⾄,⽈:‘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汝当⽤之!’”祖母对孙⼦读书取得功名的期望⼀⽬了然。
这⼀系列的动作、语⾔,把⼈物的⼼理、形象都刻画得很细腻。
2.写⽇常⼩事、家事,传达真情
读《项脊轩志》给⼈最⼤的感受就是“真”:真⼈真事真情感。
作者并未写什么⼤波⼤浪,也未写什么⼤⼈物,⽽是仅仅抓住项脊轩的变化来写这个家庭⼈事的变迁,传达他的喜与悲。
如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个字就传达了这样⼏个信息:⼤家庭分崩离析了,庭中开始是篱笆,后来变成墙,⼤家不互相往来了;作者的情感是遗憾、⽆奈。
再如“时⾄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学书”,写妻⼦向我学习,对往事回忆的这件⼩事却折射出夫唱妇随、夫妻恩爱的⼀个场景,作者依然⽤这些平常⼩事显出真情来。
⽂⾔⽂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其中重要实虚词以及句⼦,其中的写作⽅法更是我们作⽂时可以借鉴学习的。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梁启超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描写了主人公项脊轩的生活细节。
本文重在描写与写意,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以下是对《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进行赏析。
文章从主人公的住所“项脊轩”的门开始,描写了这扇别具特色的门。
门板破旧、开关不便,门口还长满了野草,使得别有一番野趣。
这个细节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的随性与自由,他不追求过于奢华的居住条件,反而喜欢这种简陋的门,体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接着,文章描述了屋中陈设的细节。
书架上散乱地堆放着许多书籍,一副破旧的钓竿斜靠在书架上,用作晾晒书籍。
墙上挂着各种字画,有的斑驳、有的破损,却仍然透露出一股艺术氛围。
这些细节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对于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他喜欢阅读,热衷于收藏书籍。
他也把书籍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展现了他对于艺术品的独特眼光。
文章还描写了主人公的饮食细节。
项脊轩自种了一亩小菜园,每天早上亲自采摘新鲜的菜叶,加入米粉中煮成清粥。
他喜欢吃素,不认为肉食是必需品。
菜园里还有一棵开着小小白花的花椒树,主人公会用花椒叶来给菜粥增添特殊的香味。
饮食细节表现了主人公对于自然与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不喜欢过于麻烦的饮食,而是享受清淡的素食,尝试用自然的调料为食物提供更多的味道。
文章还描写了项脊轩对于寻常生活细节的关注。
他喜欢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比如蜜蜂、蚂蚁等。
他还会观察窗外的风景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变迁。
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的细腻与用心。
他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从而使得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项脊轩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他追求简朴而自由的居住环境,喜欢阅读与艺术,热衷于观察自然与生活细节。
通过赏析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他对于自由与人文的追求。
这也是《项脊轩志》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项脊轩志》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散文,由东晋作者陆机所作。
全文以描写作者耕读之乐、与君子交朋友为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展现了东晋文人的风貌和生活境况,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情趣的叙事文。
文章的开头便是对“项脊轩”的描写:“东篱下耳挂其椊,南阳觉之曰此何木也?其叶蓮之颠然,而叶冬坚若丹,采之不绝手。
”这一片段以描写自然景色开篇,生动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神奇。
这种写景手法,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
而且,这样的描写不仅仅是客观的,更有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随后,文章转入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状态:“度独立而喜好,心在安而敏慕,亲近邻送以璞笔笺,求嘉木而止耕。
”这一片段揭示了作者在“项脊轩”生活的情景,表现出了他的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质朴宁静的生活态度,令人敬佩。
这种生活态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为珍贵,而且给今人以启迪。
文章接着描述了作者对耕读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的愉悦:“于是推几就书,区区窥临,以陶陶子之串鹊为戏。
”这一段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作者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情趣。
作者追求淡泊寡欲的生活方式,以勤学苦读之快乐。
与此作者与朋友一同欣赏书籍,互相启发,交游而乐,衬托出耕读生活的美好与情趣。
再往后,文章以交友为主题:“南阳何仲宣字子蒿,休之东城。
是岁与之游梨园。
”作者通过对与朋友何仲宣的友情描写,表达了对志同道合朋友的珍视和尊敬。
朋友之间互相陶冶,相互交流,不仅仅能够取长补短,还能够共同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这样的交友观念,也正是当时文人的交际内涵和社交伦理的延伸。
整篇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陆机对自然美、对耕读生活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陆机通过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淡泊雅正的人生画卷。
文章也贴近生活、真诚感人,给我们当代人以启迪,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也能体味到那份恬静淡泊之美。
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L语文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福建三明市沙县金沙高级中学(365050)张天伟[摘要]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讲述了三代人的若干生活琐事,没有细致地描摹与刻画,寥寥几笔,却能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种独到而精准的细节描写值得细细品读。
文章从《项脊行志》中的“以指叩门”“以手阖门”"凭几学书”等细节描写和简洁却富有深情的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试图再现当时的情景,以感受寻常之事的动人心弦和细微之处所流露出的真情。
[关键词]《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真情[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9)21-0006-02一线穿珠汇聚南阁子,三代真情尽在项脊轩。
归有光的散文长于叙事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家常生活琐事,寄托真挚的感情,被称为“明文第一”。
在那个复古成风的时期,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标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归有光却推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当时缺少生气的文风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就连独掌文坛二十年的王世贞也不得不折服,赞其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这一“风味”在《项脊轩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均为寻常生活场景,寥寥数笔,人物的音容笑貌、悲情愁苦便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此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仅在于其情真意切的表达,更在于其成功的细节描写。
然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疏通文义,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可喜”与“可悲”之事,感慨一番,而对于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则是三言两语带过,点到为止。
笔者认为,可将《项脊轩志》当作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专门用一课时,领着学生细细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
这样定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清朝的梅曾亮评价《项脊轩志》时说,此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一阁”即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三代”则是祖母、母亲、妻子这三个在归有光生命中特别重要的女性人物。
接下来,笔者将从作者回忆此三人的寻常之事中寻找细微之处,一探此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
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欣赏归有光是名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原出于司马迁的《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地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归有光为“当代欧阳修”。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出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着诗一般的意境。
今天,我们欣赏这篇经典散文中的经典细节描写。
请看第一段。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家雀儿什么的飞来偷食儿吃,人来了,啄食的小鸟还不知飞走。
我们可以从这动态描写中感觉到小院的幽静,所谓“以动衬静”。
归有光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让人感觉到项脊轩环境的幽雅静谧。
在这样明亮、幽静的环境中,主人公的生活习惯如何呢?请看第四段“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归有光恐怕也是为的这些“金钱、美女、高官”东西。
所以,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闭门苦读圣贤书,久而久之,竟能以脚步声来判断家里往来行人。
也许大家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吧?某些人开玩笑时会这样夸张地说:你放个屁,我就知道你想说啥哩。
这一句细节描写,即写人又写环境,人在这种环境里达到了美的极致。
下面,我们再欣赏几处有关回忆人的细节描写。
请看第三段。
借老妪的话描绘了母亲“以指扣门扉”这一细节动作,又问“儿寒乎?欲食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听到老妪关于母亲这样的诉说,对于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多末亲切多末温暖多么值得眷恋啊!写祖母“以手-----自语------”一个轻轻关门的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子的殷切期待之情。
这不禁令我想起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散文《爱克尔的灯光》中的四个字:长宜子孙。
最典型的细节描写,当属文末第六段,为点睛之笔、为千古绝唱,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项脊轩志》作品赏析
《项脊轩志》作品赏析教育专区高中教育语《项脊轩志》作品赏析作品赏析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轩,小的房室。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归有光的叙事抒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
这一特点在《项脊轩志》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本文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
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
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
这段从“悲”字立意。
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作者:潘伟峰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18期《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撰写的一篇满载着亲情与爱情的文章。
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琢磨的就是它的细节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煞费苦心,融入了作者对家道中落、人亡物在、人生失意的深切喟叹。
一、“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熟悉狗的人都知道,狗对熟悉的主人会很亲热和友善,而对陌生人则充满敌意,稍一靠近就会汪汪大叫,所以,“东犬西吠”这一个细节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分家后,一家人没有了亲人之间该有的密切与融洽,变得生疏和冷漠了。
我们也都知道,厅作为家里用来会客、议事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整洁,鸡是轻易不能进来的。
但分家之后,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小家上,少有人去打理作为公共场所的大厅,鸡就有了在这里栖息、游玩的机会。
鸡这种家禽喜欢啼叫,公鸡打鸣喔喔喔,母鸡下蛋咯咯咯,还会频繁大小便,如此一来,这个曾经十分庄重、整洁的大厅就变得脏乱不堪了。
因此,“东犬西吠,鸡栖于厅”这个看似稀松平常的细节,却十分深刻地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以后的混乱与亲人之间的隔膜,此情此景,无疑会在归有光的心底造成深深的伤痛,同时,也会让归有光更加珍惜亲情,更加怀念亲人。
二、“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幼年丧母,他对母亲的记忆是模糊的,所以,在写追忆母亲时,他着重写了与母亲生前关系密切的老妪的回忆。
这里也有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每”是“每每、常常”的意思。
母亲去世后,作为佣人的老妪还会时时记起“我”的母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跟我讲述母亲生前的种种情景,连一些噓寒问暖的小事都不肯放过,并希望“我”牢记在心,如果母亲生前没有善待作为佣人的老妪,焉能如此?而更加传神的是,老妪在跟我讲述这些琐事的时候,常常会在我的哭声中不由自主地跟着哭泣起来,她的哭同我的哭一样,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恩,是对母亲去世的难过、悲伤,这更能有力地烘托出母亲的善良。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师道二○二○年第十二期义呢?他输了一场,就够了,后面即便是赢也仍旧是输,这是帝王之位、之势、之心态所决定的。
高高在上的帝王是‘只能有赢没有输’的。
因此从齐威王的角度看,他不会要求再赛一次,那场输是无法弥补的。
对事(赛马)他是输了,但他能拥有这样的臣,以事观人,他是欣慰的,他仍是赢家。
因而,从这点看,他有足够的胸怀来容纳自己的输,这也体现他王者的风范。
因此没有必要再赛一场。
”学生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不正是给老师一种多元的启迪吗?老师是能够从学生这样的发言中获得成长的,这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共生。
如果教师不让出“C位”,只当学生是来听讲的,来接受提问的,那么,教师永远也遇不到这样的成长机会。
以上的教学事件,绝非个别现象,当课堂上教师让出“C位”,让学生也有机会站上讲台,学生“小老师”的角色会扮演得很好,甚至给教师极大的惊喜。
长期让出“C位”的教学,让我的课堂收获累累硕果,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师生之间实现了相对平等的交流,相互启迪共同成长,课堂学习真的达到了深度语文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责任编辑黄佳锐《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读者往往被文中的细节描写所传达的艺术效果所感染,诚如林纾所言:“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
”分析《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文章不少,但很多文章只是分析某一细节具体的艺术效果,鲜有对细节何以能产生这些效果的秘妙作揭示。
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受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笔者借助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细节”的论述,揭示《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秘妙。
一、描写家庭分裂细节的秘妙:以局部特点细节更好地表现整体孙绍振指出:“好的细节以局部的特点出现时就强调了整体,它以物象的实体出现,同时包含着作者的个性,它主体的形式出现同时也表现着环境。
”也就是说细节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它能表现出整体、环境,交融着生活和作者的感情。
《项脊轩志》与记叙文写作
龙源期刊网 《项脊轩志》与记叙文写作作者:姬春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04期《项脊轩志》是至真至性至善至美之文,用心审视它,在记叙文写作中会受很多启迪。
在记叙文写作中揉进景物描写,能使文章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艺术效果。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这段文字,令人过目不忘,多年后仍能朗朗上口。
小鸟依人,明月有情,桂影摇曳,一切是那么的和谐温馨,令人心怡,它写出了项脊轩环境的静谧与优雅,表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及居于此的快乐与幸福,融情于景,韵味悠长。
细节描写是中学生容易掌握的一种写作技巧,但在他们的写作中细节并不多见,传神的细节更是少之又少。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中的这段文字充满细节,“大类女郎”,此语生活化,口语化,诙谐幽默,十分契合大母的身份;“比去,以手阖门”,写出大母小心翼翼,唯恐惊扰儿孙学习的情状;“顷之,持一象笏至”,写出老人家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至真之性、眷眷之情如现读者眼前。
几句话,几个动作,大母温婉善良、率真可爱的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学生写作,塑造人物时形象往往单一,内容显得十分单薄,即使有群像,也往往主次不分,糊涂一盆。
《项脊轩志》写了三个女人——母亲、大母、妻子,三人各有特点,泾渭分明。
母亲育儿辛苦,对孩子关爱备至,强调“慈爱”;祖母殷殷期望,望儿成就功名,光宗耀祖,强调“忠爱”;妻子凭几学书,述诸小妹天真活泼之语,强调“情爱”。
三个女人对自己都爱心有加,但爱有侧重,各自不同。
故虽人物相近,只觉纷纭,不感重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项脊轩志》给我们的启发是立体的。
姬春生,教师,现居山东曹县。
细处传神 余韵无尽——《项脊轩志》细节描写试析
细处传神余韵无尽——《项脊轩志》细节描写试析
孙国萍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
睹物怀人。
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而文章中最动人的细节无不充溢着“爱”与“被爱”的情愫。
本文选取其中三处进行简要分析:一处为“我爱陋室”,一处为“祖母爱我”,一处为“夫妻恩爱”。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孙国萍
【作者单位】济南市外国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项脊轩志》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处细节描写 [J], 王经军
2.于细微处见深情——浅析《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J], 孟利芬
3.言浅而义深,细处见真章——《项脊轩志》中的一处细节探究 [J], 付雁
4.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J], 张天伟
5.细味古典文学的细节描写魅力——《项脊轩志》为例 [J], 舒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项脊轩志》写作特点及借鉴意义
《项脊轩志》写作特点及借鉴意义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的书斋,它同作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归有光曾在这里读书休憩,在这里听老妪讲述母亲的往事,在这里听祖母的教诲,在这里同妻子闲谈。
根据生活感受,归有光在18岁时创作了这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佳作——《项脊轩志》,31岁时补叙了后两段。
这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表现的细节,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真挚感情,文章虽然选材角度很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清新朴质,在写作技巧上很有特色。
一、文章写得感情真挚饱满,含蓄深沉,韵味不尽全文无论是描绘景物,还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都能曲尽其妙,渗透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如第一段描绘万籁有声、小鸟相亲、明月珊珊、桂影弄姿的书斋环境,是那样清幽恬静;写自己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生活情趣,是那样悠闲自得。
诗情画意的描绘中,饱含着眷恋之情。
“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平定而不露声色的叙事中说明了亲人离心离德,分庭抗礼,呈现出作者内心厌恶、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之情。
“儿寒乎?欲食乎?”“‘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亲切的语气,精细的动作,老祖母的神态、性格以及对孙辈那种又是责备、又是疼爱、又是喜悦的复杂心理,都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了。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淡淡几笔,体现了魏氏的好学和他们融洽的伉俪之情。
末尾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睹物思人。
情厚意长,余韵不尽。
二、布局精巧,组织得体文章写景叙事,表面看似乎随手拈来,散漫无章,实际都与项脊轩有关。
可以说项脊轩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
文章可分四个部分。
最后两段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和轩后来的变迁。
纵观全文,真正是事断情不断,形散神不散,一线穿珠,脉络清晰。
三、作者善于选取生活细节描写人物,淡而传神文章写母亲、祖母和亡妻三人,笔墨不多,但写得栩栩如生。
最后是文章语言平淡自然,神韵条畅。
作者不刻意求工,但笔随意到,写来情真词切,别具风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散文,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
或喜或悲,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传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
作者起笔就抓住项脊轩的独特细节来勾绘其特点。
“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体现其"小”;“百年老屋”表现其“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
突出其“破”;“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出其“暗”。
这“渗漉““下注”“顾视无可置者”等细节极形象地写出轩的惨境,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这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也是为下文写轩的幽静美景作铺垫,用的是欲扬先抑手法。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那样急于解除读者的悬念。
而是很从容地描述他是怎样地对小小项脊轩大加修葺的:“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娓娓道来,如拉家常。
语言描绘之细致入微,叙事状物之精美周到,仿佛是归有光亲自在对我们讲解他修房的经过一样。
他的口气是那样亲切自然,哪里补,哪里修,哪里开窗,哪里植树,说得是那样委婉动听,毫不罗嗦,在浅淡清新的笔墨中饱含了深深的爱美怜惜之情。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锦上添花,美中溢彩,集香花翠竹、佳卉美木于一室,安能不使“旧时栏?,亦遂增胜”呢,令小小的项脊轩增添了无限使人伶爱的风雅之情。
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练准确,上下文词词相扣,句句相联。
文中的“上”、“前”、“垣”、“周”、“南日”、“反照”、“洞然”等词与上文的漏、暗、旧老、小窄相对照。
一改项脊轩的可怜、可悲、可叹,为可爱、可喜、可亲。
写法上是欲擒故纵,充分体现了作者行文如用兵,善用虚实曲折善变的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
有了这草木荫荫、香风阵阵、明亮又新美的项脊轩,作者再“借书满架”,冥然思索,读累了可“偃仰啸歌”,可一览轩外美景:“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作者不愧是个细节描写的高手,将苦读沉思并长啸高歌之事,与小鸟、圆月、白墙、香桂、摇枝动叶、徐风舞影之景高度和谐地融为一体,淡淡写来,层层绘出,不用浓墨重彩,只有月白风清,树绿墙粉,桂香浮动,疏条掩映,整幅画面以冷色为景,淡彩为图。
集色、香、声、光、影为一轴,色为淡彩,香为暗香,声为啁啾,光为朦胧,影为疏影,还寓情志于一炉,真是浑然天成。
其可喜、可爱、可亲、可恋之情,十分清楚明了、痛快淋漓。
心存悬念的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恍然大悟:噢!原来作者之所以深爱项脊轩,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来修葺它,写志来歌咏它,是因为这小小书斋,十分可爱,颇有情趣,确实是个读书求知明志的好地方!
然而,好景不长,喜去悲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笔锋一转,给欣欣然的读者当头一瓢冷水。
悲在何处呢?作者历历叙出件件悲切琐事,可归为四类:昔日几代同堂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四分五裂衰微破败;幼年丧母,慈母爱儿之情久久难忘;祖母离世,物在人亡,疼爱勉励之音如犹在耳,“令人长号不自禁”;爱妻永诀,使人痛不欲生。
件件悲事,都先后发生在这小小的项脊轩里,与这轩紧密相关,使作者睹物思亲,见景伤人,怎不深感“亦多可悲”,悲胜于喜呢。
值得学习的是:这四件悲事,各各不同,能从这万千日常琐事中筛选最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正是归有光最善长之处。
他借助了哪些最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写景状物,怀人抒情的呢?
昔日几代同堂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四分五裂衰微破败。
家庭之衰败,分家之缘由,前前后后的矛盾,家家的悲苦,作者统统没有写,只选取分家之后,宽敞的老屋被分割得肢裂破碎、满目凄凉这方面的细节来深入刻画,形象地活画了一幅家庭衰败没落之图。
请看:“内外多置门,墙往往而是”。
如此一来,交通被阻断,人情被冻绝,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是,连鸡犬也不宁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三个对象:犬、客、鸡,都是日常家庭细事,然而东家的犬对着西家叫个不停,东家的客人必须越过西家的厨房才能到达东家的饭桌前,鸡大模大样地在正厅昂首阔步,乱拉乱飞,一个大家庭几代同堂钟鸣鼎食和乐相处的景象荡然无存。
可悲、可叹,无不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扼腕长叹。
其写景状物之妙,抒情叙怀之巧,选例之典型,写尽了人世的辛酸,世态之炎凉。
在如此惨状之中,幽雅静谧的项脊轩自然也就被犬吠鸡鸣、人迹炊烟践踏得面目全非,幽静美景荡然无
存,怡然自乐的读书之心也不能再平静了,久居于此竟“能以足音辨人”,这在作者内心深处是多么无奈的悲伤呀。
第二件悲事:作者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
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脊轩居住过,抚育过两代人的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慈母那疼爱儿女之心。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短短几句话,二十多个字,既没有什么高深的哲理,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平常常的家常口语,寻常问话,语言朴实清淡得犹如一杯白开水,而所表达的情意却是那样的缠绵悱恻,委婉深沉,其感人力量之深,胜过万语千言。
状人之笔,是如此形象,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作者幼年束发读书时,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至仕,光宗耀祖。
这件事,是亲身经历之事,采用直接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层层来描写。
第一个细节:祖母至轩,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称“束发”童为“若”,而又“大类女郎”,其爱怜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另一个细节是祖母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
丈夫官至太常寺卿,儿辈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乌烟瘴气。
今见一小小孙儿,一反诸孙的顽皮常态,静如处女,埋头读书,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看惯世情冷暖的老人,怎能不满怀欣喜,喃喃自语呢?而那“以手阖门”这本极平凡的动作,此时已蕴涵老人极深的情感。
第三个细节: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其用心之良苦,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催人泪下,怎能不使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从心底发出“令人长号不自禁”呼喊呢?这三个细节,都是生活中极平常的家庭琐事;三个动作,也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动作;三句话,更是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家常语。
然而就是这平平常常的三件事,自自然然的三个动作,朴朴实实的三句话,连在一起,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祖母,既盼望家族兴旺又爱怜孙儿的矛盾心情,看到她那且走且喃喃自语的蹒跚步履,乃至于银丝飘飘,忧喜交集的满脸皱纹。
于此可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的功力之深,到了身手不凡炉火纯青的境界。
最后一件悲事:对爱妻的思念。
他的妻子是个既好学又贤惠的好女子,自嫁给作者,夫妻情深爱笃。
可是天公偏不作美,棒打鸳鸯两分离。
一般人认为作者写这一段文字,是十六七年之后,他中举人后,迁居嘉定,翻检书籍,触及旧稿,拉开了记忆的闸门,引发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而写成。
一个仍在轩中睹物流泪,一个却赴黄泉恩爱永诀。
此情此景,虽金石也流泪,土木亦伤心。
往事在目,感情如潮,文笔似剪,巧手剪出件件感人肺腑之事:“吾妻未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绘出夫妻同学共读,心心相印,情深似海的恩爱与欢乐的图画,似乎又看到了那翩翩红裙,亭亭玉姿,纤纤倩影。
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那温温细语,轻轻娇喘,依然在耳。
这一细节更是传神之笔,几句平常话,把一群小姑娘拉着回娘家的大姐,问长问短,天真无邪,可亲可爱的神态和语言,写得逼真如画,跃然纸上;同时也把妻子得意自豪的心理情态一齐托出,那娇态,那眼神,如在眼前。
其中也不乏归有光自己的几分得意呀。
难得的知音!难得的知己!依此我们就能理解他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的情怀了。
归有光就有这样独特的眼光,几个极平常的动作、话语,在他的笔下都能最充分地最好地展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这几事理应是可喜可羡之事,此时此刻,却令人肝肠寸断。
写法上以喜衬悲,倍增其悲。
结尾一笔更是堪称经典:“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以物来传情,写景来忆人。
睹物思人,物在人非,树茂人远,几多情感,几多言语……难以用文字来形容!心物完全相印,余韵悠然,感情缠绵不尽,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孕育着惊天地而泣鬼神、感人肺腑的千钧之力。
多少悲悲切切往常事,尽在平平常常斗室中。
善于剪辑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细节,用清新淡雅的笔触一一点染,传深情于其中,悲是全篇的重心,前面的喜是来衬悲的,层层相衬,环环相扣,曲折善变。
笔墨至清至淡,感情至深至诚。
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而永垂史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