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可预防老年心肺病发作

苓桂术甘汤可预防老年心肺病发作

苓桂术甘汤可预防老年心肺病发作
苓桂剂就是以苓桂术甘汤为牵头的一组方剂,它有温化水饮的很好的效果。

有许多年龄大的人,年龄一大,心阳也虚,脾阳也不足,所以一到了秋末冬初的时候,季节变换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气管炎,发生咳喘,发生心功能的不全,心功能不好的话,肺通气功能也差,也会导致咳喘多痰,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入秋以后,接近冬季的时候,给他提早吃一些苓桂术甘汤,那就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我们刘渡舟老师体重很多,身体很胖,心脏负担很重,所以几乎在他去世前十几年开始,几乎每年的秋冬,都要有心功能轻度的不全,或者都会有气管炎的发作,所以每年到入秋的时候,他就开始吃苓桂术甘汤,如果今年是吃得比较好的,吃得比较及时的,他到了入冬的时候,这些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这个肺部的气管炎的症状,多痰的这些症状,他就很轻,如果说没有注意到,这个病犯得就比较重。

所以它是预防一些老年人从秋入冬的,心功能差的,或者气管炎的一个很好的方子。

经方大师刘渡舟用四味药,治疗眼皮浮肿!

经方大师刘渡舟用四味药,治疗眼皮浮肿!
医案记载,患者服用3剂以后,眼皮浮肿就消失了。随访六年未发作过。 我给大家说说,这里是怎么回事。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当人肥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眼皮是浮肿的。
另外,减肥等是美容,是吧?你看减肥,眼眶往里一陷,眼睛立刻就变大,目光深邃,五官瞬 间就立体了。
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眼眶、眼皮,是一张晴雨表。它可以提示我们,体内有多少水湿。肥胖者, 水湿大,所以眼皮浮肿。减肥水湿代谢出去了,所以目光深邃。
经方大师刘渡舟用四味药,治疗眼皮浮肿!
中医文化是我们五千年所累积的经验,现如今,名医名方逐渐失传,或是被国外盗取。小小医 方,作为一个中医文化传播者,要坚持把老前辈的宝贵经验分享出来。希望,中华儿女共同参 与进来,让中医五千年文化传承下去。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刘渡舟老师早年利用苓桂术甘汤的一张案例,十分经典,在 业界也是有名的医案。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是一首经方。基本组成是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桂枝9克,白 术9克,。水煎服。 专门用于温阳化饮、健脾利水。脾虚有湿,用它治疗,似乎符合道理。其中的茯苓,健脾利 水。桂枝,温阳化气。水湿为阴邪。遇到阳气以后,就歇了。所以桂枝温阳化气,可以辅助化 解水湿。炙甘草,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整个方子体现的是温脾阳、健脾气、化解脾湿 的思路。张仲景说过,吃完这方子以后,“小便则利”,就是小便增多。这就是痰饮湿浊从小便排 出体外的表现。
当然,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刘师还加了一个细辛。细辛,加强了全方温化水饮之功。这就是整 个的治疗思路。
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素问》、《中医方剂学》文中所述配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眼皮的浮肿如果找不到其他明确原因,要考虑是不是脾虚湿盛,痰 湿之气太大所致。是不是湿气把我眼皮“憋肿”了。 这个说法理论依据是《素问》里说的:“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在腹者,必使目 下肿也”。可见,眼皮浮肿和水湿之间的关系,古人早就看出来了。 正因如此,刘师医治用到了苓桂术甘汤加上细辛。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之区别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之区别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之区别水饮为病,可出现在人体任何部位,下面的一个病例很有代表性。

茯苓甘草汤治水胃病我看过一个50多岁的女性患者,有浅表性胃炎几年了,还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她一喝水或稀粥就胃胀,而且胀得非常严重,叩一叩肚皮就像敲鼓一样,晚上影响睡眠,所以她再渴也尽量忍住不喝水,喜欢吃一些干燥的食物,如烧饼、油条等。

她来就诊时开始不说话,只是摇晃身子,让我听她胃里的水声,果然有“咣当咣当”的声音。

伸出舌头一看,舌面上尽是水,她告诉我有时不自觉地流出口水。

这都是水停在胃的表现,《伤寒论》指出,水停在胃的特征是“心下悸”。

心下是指胃;悸,就是悸动不安。

心下悸就是胃里悸动不安,有嘈杂的感觉,甚至胃里会听到振水音。

当然,水饮为病,舌苔多是白滑的,舌面有好多水。

临床上见到,属于水饮型的胃病(俗称“水胃”,病人自觉胃中有水)还真不少,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甚至消化道溃疡,都会有这种表现。

茯苓甘草汤是治胃虚水停的有效方剂,凡是水饮停胃的各种胃病,均有良效。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组成,和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用于脾虚水停、胃虚水停的不同。

方中白术入脾,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所以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生姜,就是我们厨房里使用的调味品,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

茯苓甘草汤里用量最大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刚才说的这个病例就是水饮在胃的典型表现。

我就开了茯苓甘草汤,重用生姜到24克,并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的药物。

服用一周,她胃中的振水音就基本消失,也敢喝上一碗粥了,一个月后,症状全部消除,饮水、吃饭均正常,检查幽门螺旋杆菌也为阴性。

苓桂枣甘汤治奔豚病另外一个治水饮的方子也很好,叫茯桂枣甘汤,是治疗奔豚病的良方。

【水饮】证论刘渡舟---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

【水饮】证论刘渡舟---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

【水饮】证论刘渡舟---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水证论水证是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内留而不能排出体外所引起的病证。

《内经》言人体禀木、火、土、金、水五行而生成,故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余不足,皆能致害。

不足者即是燥证,有余者即是水证。

水液在人体的代谢,《素问经脉别论》论之精炼,与肺、脾、肾三脏及膀胱、三焦有密切的关系。

水在人体内升降出入,循环不已。

水液内留、停蓄为病,也与此三脏二腑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此人皆尽知者。

不过,心脏属火,上居于胸,胸与火皆阳,为“阳中之太阳”。

心脏阳气充足,则下焦寒水之气不能上冲为害;若心脏阳气虚弱,则下焦水寒之气便可能逆而上冲,致生诸病,这方面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则为人所未能尽知者。

水邪致病,范围甚广。

因为水饮变动不居,上下表里,无所不到。

其在表为浮肿,在里为胀满,在上为眩晕昏冒、聋盲噫塞,在下为骛溏腹泻、小便不利,在心为悸动,在肺为咳喘,在胃为呕逆。

刘氏指出,水证的治疗方法,《内经》已提出了具体的原则,《伤寒论》、《金匮要略》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许多至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方剂,为医者要谨记勿忘。

其中需要着重提到的是,仲景通过治心、通过温心脏之阳以治水的方法,今日不可不讲。

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仲景苓桂术甘汤为温心脏之阳的代表方,用于今日临床上所常见的各种心脏病而具有水气上冲特征者,疗效十分可靠。

在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之上再加上仲景治疗寒饮所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即在某种程度上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寒痰冷饮疾病,这也是一种不可偏废的方法。

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白芍即是苓芍术甘汤,亦即《伤寒论》桂枝去桂第三卷45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走表利于上,而芍药走里利于下,桂枝利于阳,而芍药利于阴,此二方正好组成一个阴阳、表里的方阵。

刘氏在临床上亦常将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联合使用,如此者则表里并调,双补阴阳,更为全面。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本文转载自luoyu5200《刘渡舟经方医案 2》29、芩桂杏甘汤证(1)咳喘案刘渡舟医案:某妇,65岁。

咳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胖嫩苔水滑,脉弦。

此为有水气。

水气犯肺则咳而兼喘,肺失治节之权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而浮肿。

治用通阳下气,利水消肿之法。

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小便利而诸证悉平。

(2)喘而心悸案刘渡舟医案:燕×,男,59岁。

患肺源性心脏病,住唐山市某医院治疗,喘咳逆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面色黧黑,大便已数日未解。

舌苔白腻但根部发黄,脉弦而结。

证为痰热内凝,腑气不利,肺气受阻,故而喘咳。

但心悸气短,面色黧黑,脉结,则为心虚挟饮,此证小虚标实,当先清化痰热以利肺,然后温阳化饮而治心。

栝蒌30克(先煎) 半夏10克黄连6克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已能平卧。

转用通阳化饮苓桂剂以治其本。

茯苓I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服六剂后,喘咳止而心悸宁,遂出院治调理,以善其后。

【解说】苓桂杏甘汤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

治疗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的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以上我们就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的苓桂剂的证治作了简要的介绍。

总的看来,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体,有二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很厂,而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兼挟痰湿、瘀血等。

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反映苓桂剂这些整体特点,特列下图以示归纳。

水气迫肺----苓桂杏甘汤水停胃中----苓桂姜甘汤脾气虚弱----苓桂枣甘汤肝气上逆----苓桂芥甘汤肾不纳气----苓桂味甘汤兼挟痰湿----苓桂杏苡汤兼挟淤血----苓桂茜红汤心神浮越----苓桂龙牡汤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53岁。

经典!医圣张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可有效治疗“水心病”

经典!医圣张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可有效治疗“水心病”

经典!医圣张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可有效治疗“水心病”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此方治疗病种广泛,疗效确切,颇受古今医家重视。

“水心病”是刘渡舟先生提出的,即心血管病由水气上冲所致者。

王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将其临床证治心得总结如下。

合方应用,拓展发挥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生脉散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组成。

三药一补、一润、一敛,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肺虚久咳之证得之,可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之效;暑热气耗津泄之证得之,可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

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则温阳利水、益气养阴之功更佳,王教授临床常用于治疗“水心病”合并气阴不足的患者,症见胸痛、胸闷、心悸、咳嗽、短气。

苓桂术甘汤与养心汤合方养心汤出自《仁斋直指方论》,为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之名方,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症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舌淡脉细等。

苓桂术甘汤与养心汤合用,共奏温阳利水、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心阳不足、气血两虚、水饮内停之“水心病”合并心气不足的患者,症见目眩、心悸、短气而咳。

苓桂术甘汤与血府逐瘀汤合方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胸中血府血瘀”的名方,本方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具有气血同治、活中寓养、升降同用之功。

苓桂术甘汤与血府逐瘀汤合方,则增其温阳利水之功,临床用于治疗“水心病”合并心血瘀阻的患者,症见心胸刺痛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闷,心悸。

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方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本方温阳药与利水药配伍,温补脾肾之阳以治其本,利水祛湿以治其标,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且补阳药与养阴药同用,温阳而不伤阴,益阴而不留邪,阳生阴长,刚柔相济,阴平阳秘,则诸证可愈。

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方,则温补心、脾、肾三脏阳虚,兼以化气利水,临床常用于治疗“水心病”合并肾阳虚衰的患者,症见喘促,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悸。

验案举隅丁某,男,79岁。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的药物组成较少,但作用却非常明显,不可嫌其药为贫贱而贬其功效,历来医家认为本方可以治疗水饮凌心之证,此言不虚,但是这仅仅还是停留在法的层次,比如什么时候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这些方子呢?在法的前提上去分析方的应用,能更好的理解方剂应用,所以今天我想从方证和条文的角度去一点点分析在临床上如何使用本方。

先读一下伤寒论条文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根据条文来看,原本是个太阳伤寒证,但是经过误治吐下后,出现了有气往上冲的症状,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呢?根据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那么67条误下后也出现了气上冲,那么能用桂枝汤吗?不太恰当,因为21条强调: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说明如果是有胸闷的桂枝汤证,最好要去芍药,所以67条的气上冲应该用桂枝去芍药汤来治疗,但是本条还存在水饮病的表现,所以一定要加上仲景的利水药对——白术茯苓,如此一分析,67条这个情况得用桂枝去芍药汤加白术茯苓了,但是原文里面只用了苓桂术甘汤,没有多生姜和大枣,为什么要去掉呢?远田裕正专门研究方药的形成模式,他认为生姜大枣经常作为一个药对,配合其他的药物一起使用,刚开始主要有两个作用,分别是矫味和充当粘合剂,使药物配合更加良好,所以我们看伤寒论的很多方子中都含有生姜大枣,但是临床发现,有的药物组合用了生姜大枣反而不好了,于是就去掉了,这是一个说法。

下面谈谈本方的使用目标,也就是方证状态。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提出,苓桂术甘汤治疗目标为眩晕,身体摇颤,直立性眩晕,呼吸困难,心悸亢进,上冲,头痛,尿不利,胃内停水等。

讲得有点复杂,但归纳来看,就是桂枝的上冲证+茯苓的水饮证。

以上都是苓桂术甘汤的经典方证,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东西,那么下面将一些容易与其他方证混淆的症状简单列举。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治鼻炎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治鼻炎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治鼻炎鼻不闻香臭案吴某,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

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

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舌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

证属心肺阳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薤白10克。

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

【解说】李东垣曾指出:中气虚弱,清气不升,可以导致清窍不利的病变,所以他采用温补脾胃而升清阳的方法来治疗清窍不利证。

但是,本案则运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之法来治疗清窍不利病变。

这是因为心肺阳气虚弱,寒饮内生,也往往可以产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解说】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方面的病证。

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另一方面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以,又称之为“水气病”。

这里所讲的“水气”概念,应该是既指有形的水饮,又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

水指其形,寒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可分隔,所以往往合一而发病。

水气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

心属君火,上居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如果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服下焦阴气,则使寒水邪气上泛;脾为中土,有运化水湿之功,如果脾阳虚弱,不能运水制水,亦容易导致水气内生;另外,肾主水而司气化,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州都之官,内藏津液,全赖肾阳的气化作用而能出其津液,如果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津液停聚而为水邪。

水气病的最大临床特点就是“水气上冲”。

由于心阳虚衰,不能坐镇于上,在下的水寒邪气乘虚上凌则发为水气上冲。

水气上冲虽然与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有关,但其中尤其以上焦的心阳虚不能降伏下焦阴寒为前提。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苓桂术甘汤妙效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苓桂术甘汤妙效

⼗⼋岁的学医⽇记:苓桂术⽢汤妙效2018.12.13 晴天星期四这两天⼀下完早课,师都不急着看病,⽽是先来⼀拨拍打。

不单是能让我们放松久坐的肌⾁,更是让来诊病的患者见识⼀下我们拍打的魅⼒。

⼀位年轻的⼥⼦,前来找师诊病。

师⼀为其切脉,⾸先便开出了颈三药,随后便问她:“从哪⾥过来?”谁知,师话⾳刚落,这⼥⼦就⽴即回答师:“我头晕,总觉得天旋地转。

”师微微⼀笑,便说:“哦,美尼尔⽒综合症,你这就是颈椎压迫所致。

”难怪,师刚才⼀诊脉便开出颈三药,原来是诊出其颈椎有压迫之象。

⼥⼦连声应到:“是是是,我有颈椎增⽣!”师随后便加⼊茯苓、桂枝、⽩术这三味药。

加之四逆散中的⽢草,这便是苓桂术⽢汤了。

这⾸⽅⼦是⼀⾸⼗分了不起的经⽅。

许多中医⼤家,都对此⽅誉以很⾼的评价。

北京中医药⼤学的伤寒⼤师刘渡⾈⽼师曾这样评价过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师在临床上,也常常⽤到此⽅。

对治⼀切⽔湿痰饮蒙蔽⼼胸,此⽅如同拨云见⽇般,能令所有阴霾⾃散。

《⾦匮要略》条⽂⾔:“⼼下有痰饮,胸胁⽀满,⽬眩,苓桂术⽢汤主之。

”⼼为君主之官,在⼈体之中,便相当于太阳。

⽽⽔寒湿⽓太盛,就像是天空之中忽见乌云,将这太阳给蒙蔽了。

就会导致⼼胸痞满,总觉着有股⽓堵在胸中,不吐不快。

若是⽼⼈家,还会有咳嗽、⽓喘等情况。

因为⼼与肺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脏腑,⽽且离得最近。

若是⼼出了问题,影响最直接的便是肺。

⽽此时,⽔湿寒饮之⽓进⽽上犯原本清轻的头脑,则易导致眩晕。

古⼈有句话,叫“⽆虚不作眩,⽆痰不作眩。

”正因为这痰饮之⽓,堆积在⼼胸中⽇久,才会导致⽓机升降的不通畅,进⽽⼤脑的清阳不升,下焦的浊阴⼜上泛,则导致头晕⽬眩,感觉⼀站起来整个天都在旋转,站都站不稳。

此时,以桂枝,在上出太阳;茯苓,在下通⽔道;⽩术,在中补脾燥湿⽓;⽢草,周⾝运能量。

相当于海陆空三军同时作战,并且还备有相当充⾜的后备粮草。

加之颈三药,早已在前铺好路,挖好战壕,就等着吹响战争的号⾓。

刘渡舟时方集锦——桂苓甘露饮

刘渡舟时方集锦——桂苓甘露饮

刘渡舟时方集锦——桂苓甘露饮高某某,女,37岁。

1999年7月22日初诊。

患“甲亢”,总出汗,急躁,心烦,乏力。

舌胖大、偏红,苔黄白相兼而腻,脉沉滑,寸无力。

用桂苓甘露饮。

处方:生石膏15g、寒水石10g、滑石10g、白术10g、茯苓30g、猪苓20g、泽泻10g、桂枝12g、甘草6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

7剂。

1999年7月29日二诊。

头晕,心悸,汗出,心烦,四肢无力。

舌胖大、偏红,苔白腻滑,脉沉细弱。

用泽泻汤。

处方:泽泻30g、白术15g、当归15g。

14剂。

1999年8月26日三诊。

头眩、心悸、汗出等症痊愈,最近睡眠不佳,口疮,腰疼。

舌胖大、偏红,苔黄白相兼而腻。

用温胆汤。

处方:半夏12g、陈皮10g、竹茹20g、生姜3g、茯苓30g、枳壳6g、苍术5g、白术10g、藿香4g、佩兰4g、砂仁6g。

7剂。

辨证用方思路:一诊在夏暑季节,抓主证汗出多、心烦、急躁,辨为桂苓甘露饮证;据汗出、乏力,辨为生脉散证。

用两法合方。

二诊抓主证头晕、心悸、舌胖大苔滑,辨为泽泻汤证,用泽泻汤。

从方中加当归来看,其证当有肢麻、头晕等证。

三诊抓主证失眠、苔腻,辨为温胆汤证。

苔腻,为脾湿盛,加苍术、白术、藿香、佩兰砂仁以芳香化湿。

本案摘录张文选《跟刘渡舟学用经方》青龙点评:桂苓甘露饮来源《素问黄帝宣明方论》,实际是刘完素在经方五苓散基础加三石,滑石寒水石石膏而成,由温阳化气利水,增加了清热祛湿功效;治疗中暑并水湿内停证。

症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

刘老一诊抓汗出急躁心烦舌苔黄腻,结合时令考虑暑湿相兼,因此选用桂苓甘露饮,又见乏力寸脉无力,结合生脉饮,益气生津,攻补兼施。

二诊热去湿存改泽泻汤加加当归化饮利水养血扶正。

三诊效果显现,但是又有口疮失眠苔厚,从痰湿考虑改用温胆汤加减继续治疗。

本方临床应用:本方为清热祛暑,化气利湿之剂。

以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据。

适用于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降冲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降冲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温阳健脾,降冲
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伤寒论
温阳健脾,降冲利水。

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重症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

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苓桂术甘汤温中降逆,治疗以气上冲逆为主。

有的注家认为,水邪属阴,其性沉降,本来不应该冲逆上乘,如果见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上冲之症,多是与夹肝气上逆有关。

桂枝辛温芳香,既可温通心阳,又可疏肝降气,治疗水气上冲必用。

第29条也是水饮之证,但它只有“心下满而且并不是“心下逆满”,也没有上冲的证候,因此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可见,都是水饮为患,治疗有用桂与去桂的不同,关键在于有没有上冲之证。

苓桂术甘汤的治病范围很广泛,加减化裁也很灵活,但减药味时通常都是去白术,而保持茯苓、桂枝、甘草不动。

这就是所谓的“苓桂剂”,再加杏仁就是苓桂杏甘汤,再加生姜就是苓桂姜甘汤,再加五味子就是苓桂味甘汤。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 第条,原文为“伤寒,若吐、: 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就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

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

认为其功能就是温化痰饮, 健脾利湿。

《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就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 利水降冲。

《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与之”的代表方剂。

《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与呕吐之痰饮犯胃型。

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就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 瘀塞。

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就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

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她作用的顺利实现。

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 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

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 水气上冲所致。

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 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 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 成痰成饮, 上凌无制为患。

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

临床辨识此病, 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面色多见黎黑, 此为“水色”或皮, 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011苓桂术甘汤

011苓桂术甘汤

011苓桂术甘汤这篇要说的方子是苓桂术甘汤。

其实这个方子也是我学中医后开的第一个方子。

那年春节我母亲去南方休息几天,不知是吃的海鲜还是什么原因,腹泻了一两次,之后腹泻好了,然后回到北京,北京的天气还在冬天,一下子身体就不舒服了,头晕身重,全身无力。

然后我开了苓桂术甘汤,原方不动,三付。

一付下去,人就清醒多了。

三付服完,就基本恢复正常。

《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我就是看了这个条文决定用苓桂术甘汤的,腹泻之后,头晕身重,又因为从热的地方回到寒的地方,人比较沉紧(脉也有点沉紧,但我摸脉完全没入门),对症下药,就见效了。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主要针对脾胃虚弱造成的水气上冲。

之前我们介绍的五苓散,是由猪苓、茯苓、桂枝、白术、泽泻五味药组成。

可以看出,五苓散少了缓急调和的甘草,多了促水下行的泽泻和针对膀胱的猪苓,所以五苓散利尿通尿的作用比苓桂术甘汤更强一些,同时更针对膀胱蓄水。

苓桂术甘汤更针对水湿上泛导致的头晕、胸闷等。

中医把脾胃称为“中土”,我上次和小孩种圣女果苗,感觉脾胃和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苗成长的营养来自于土;土需要浇水、施肥;土是很复杂的一个环境,土里有泥土和沙以外,还有植物和动物形成的腐化物质、矿物质、微生物,而这个环境是苗成长所需要的,并不是把苗直接扔在一杯清水里加点氮磷钾就好;土不能太湿,不能总浇水;土也不能太干太硬;土不能太寒,也不能太热;土也不能总施肥,这样会把苗烧死或者让苗长不大。

以上这些,脾胃都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相对于土,脾胃更为复杂,与土壤的更新速度相比,脾胃更为动态,一天三顿饭还有喝水、水果、零食、甚至还有中药西药。

要快速地把有用的物质消化吸收,把无用的东西废弃,脾胃真的很辛苦,也是对人非常关键。

所以脾胃被称为是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让脾胃有太多负担,吃饭不要过饱。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禁忌,临床医案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禁忌,临床医案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禁忌,临床医案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禁忌,临床医案【原文】1.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67)2. 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3.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组成】茯苓12g 桂枝10g 白术6g 炙甘草6g【煎服】水浸20分,煎30分,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阳气损伤,心下停饮。

症见心下逆满,胸胁憋闷,心悸,咳嗽,短气,头重眩晕,脉沉紧者。

【加减运用】1. 脾虚者,加人参。

2. 痰多者,加陈皮、半夏。

3.短气不得平卧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4. 眩晕甚者,加泽泻。

5. 惊悸者,加龙骨、牡蛎。

【禁忌】口苦、喜冷者,忌之。

【类方】1. 真武汤:同为温化痰饮,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之方。

不同者,头眩,胸胁支满。

2. 苓桂:同可治水饮上冲。

不同者,苓桂证冲逆较急,症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面热如醉,甚者上至巅顶。

方中桂枝增一两,并加五味子收敛,可知冲逆之甚之急。

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为治寒湿附腰,症见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之方,二方三药相同,仅桂枝干姜之异,旨在燠土胜湿也。

4.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各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三两)同可治胃内停水之厥、心下悸、心下胀满、呕吐清水。

然从药量可知,其阳虚、水饮程度皆较之为轻。

5.苓桂甘枣汤:为下焦宿水、上凌于心之治方。

症见脐下动悸,欲作奔脉。

方中茯苓、桂枝用量分别比苓桂术甘汤多四两、一两,可见水饮与冲逆程度均较之为甚。

【临床运用】1.治胸满支饮上冲、目眩及睑浮肿者。

(《眼科锦囊》)2.胃水常引发目疾、赤痛而多眵泪,本方加车前子奇效。

(《伤寒论今释》)3.神经性心脏病、慢性肋膜炎之积水、气逆、小便不利、神经性高血压、头晕目眩、眼结膜炎、慢性湿性胃卡它、轻微脚气等。

(《古方临床之运用》)4.冠心病。

症见心胸痛,心悸短气,夜间气上冲咽,水滑舌,脉沉弦结。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医案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医案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医案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的代表,温中降逆,治疗以气上冲逆为主,加减化裁很灵活,治病范围也很广泛,临床只要运用得当,效果非常好。

导读《伤寒论》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治验山西大同干部王君,面黑如煤,胸满短气,不能登高爬坡,心悸而自觉“早博”,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余切其脉沉弦带结,舌苔水滑。

辨证:面黑为水,脉沉主水,胸闷短气,乃是水寒之气窃踞胸阳之位,己成凌心射肺之势。

治法:通阳下气,利水消阴。

处方:桂枝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

此方服至5剂,则面之黑色渐退,胸满觉舒.又服5剂,揽镜自照,黑色变浅变薄,心悸转稳,气短大减。

于是连服此方,约有50余剂,从未服它药,严重之冠心病竟霍然而愈。

由此可见,此方治疗水气上冲,凌心犯肺诸证,结合现代医学而论,确为治疗心脏病之理想方药。

苓桂术甘汤经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等作用。

所以,苓桂术甘汤治疗“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绝非偶然之事。

苓桂术甘汤加减1、苓桂杏甘汤即本方减白术加杏仁。

此方治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肺气不能通调水道,则见小便困难,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1980年我带硕士研究生在门诊实习,治一老年妇女,患心脏病多年。

最近咳嗽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较少。

曾百般治疗而面肿迄未消退。

切其脉弦,舌质略胖,苔水滑。

辨证:心阳虚,水气得逞,凌心则悸,乘肺则咳喘;肺受邪则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

“心之华面也”,水气上壅,是以面肿。

治法:温心胸之阳气,兼利肺气以行制节而消肿。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

患媪见药仅4味,又皆普通药物,甚疑其效。

然服5剂,则小溲畅利,而肿顿消,咳喘皆平。

2、苓桂术泽汤即本方减甘草加泽泻。

此方治水气上冲,阴邪冒蔽清阳,除见心悸胸满等证以外,尤以头目眩晕为甚。

苓桂术甘汤名医医案

苓桂术甘汤名医医案

苓桂术甘汤名医医案苓桂朮甘汤名医医案1一、水心病(冠心病)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

形体肥胖,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

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

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

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朮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

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之气。

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

连服6剂,诸症皆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0一31)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

”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朮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2二、眩晕(耳源性眩晕)姜春华医案:魏某,女,55岁,1973年10月22日初诊。

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息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

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朮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朮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连服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广西中医药1986;(6):12)按语;姜春华教授擅于用苓桂朮甘汤治疗眩晕证之属于痰饮上泛者。

如属耳源性眩晕,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3留饮(神经官能症)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50岁,1975年7月5日诊治。

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第一方、“痰饮”的祖方】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第一方、“痰饮”的祖方】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第一方、“痰饮”的祖方】1从一个案例说起王某某,男,13岁,1986年6月22日诊。

其父述:吾儿月前发病,始见全身起红色疹子,发痒,逐渐扩大成片,表面有白屑,痒渐增剧。

当地按“湿热”治疗一旬无效,访余诊治。

察见全身有大小不等或融合的斑片,呈地图状,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被覆多层银白色鳞屑,轻轻刮去鳞屑可见红色光亮的薄膜,刮去薄膜有露珠状小出血点。

患儿体态肥胖,脉象滑数,舌尖红,苔白腻。

诊断为:银屑病。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40克,桂枝、白术、炙甘草各10克,土茯苓20克。

日1剂,水煎分温三服。

服5剂,瘙痒已减,鳞屑变薄,基底浸润较轻,周围红晕变淡,脉滑苔白腻,原方去土茯苓,加地肤子15克。

继服20剂后,痒微,基底淡红,鳞屑减少,皮疹缩小变平,脉滑,苔白津多。

上方去地肤子,服20剂后,躯千及上肢皮损处鳞屑消除,无炎症浸润,遗留浅褐色斑,头部及下肢皮损被覆微薄鳞屑,微痒,脉滑,苔白润。

上方加丹参10克。

再服10剂后,头部及下肢皮损消失,留见浅褐色斑,躯千及上肢皮色如常。

上方又进10剂,痊愈。

次年头部复现原皮损,脱屑,发痒,以苓桂术甘汤加首乌10克,15剂而愈。

追访至今,未再复发。

解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肤。

脾失健运,精微不与肌肤,反化为饮。

本案内有水饮,外而肌肤津亏,久则生燥化风,发为痒癣,故虽舌尖红、脉滑数而苔白腻也。

治病求本,选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加土茯苓以清热解毒。

饮去津布,肌肤得养,痒癣自消。

——《蒲德甫医案》2方证、药证本方为温阳化饮的祖方,首见于《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廿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亦载此方,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本方所体现的治疗原则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如尤怡云:“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慌心悸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慌心悸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慌心悸I导读:刘渡舟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并配上医案把心悸的大部分情况都说得非常清楚,有全景蓝图在胸中临,证可以鉴别开来各式各样的心悸,这样使用经方也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文章是干货,建议收藏反复看,更欢迎分享出去给更多的同道一起看试论心悸的证治作者/刘渡舟心悸,指的心律失常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

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

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檮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是有节律搏动的一个脏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乃属于生理正常范围,而不以病论。

“心悸”的搏动,乃是失常的,没有节律可言的,它使人有明显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证,所以,属于病态反应。

心悸的原因,西医说法很多,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干的两类。

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敬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一、心虛失养心悸(一)心阳虚类1.阳虚作悸:《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

心有这种功能也非偶然的,乃是它的阳气功能而决定的。

大家知道,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胸为阳,火亦阳,两阳相合,故心获“阳中之太阳”的称号。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故心脏能不息的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而为先决条件。

基于此,则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

如果离开了阳气,则心就停止了搏动,而血脉不流,神志消灭,也是不言而喻。

为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了心的阳气,例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的特点,则是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说的“心下悸,欲得按者”。

根据中医理论“喜按为虚,拒按为实”,今望其喜按之象,则心虚之证一目了然,而无复可疑。

同时,此证还往往伴有呕吐,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现象。

刘渡舟: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桂芍相互对用的规律!

刘渡舟: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桂芍相互对用的规律!

刘渡舟: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桂芍相互对用的规律!《伤寒论》有苓桂术甘汤,而没有苓芍术甘汤,这是大家公认的。

但我认为,如果没有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对应,在治疗水证时则只有通阳之法,而无和阴之法。

就象只有真武汤扶阳利水而无猪苓汤的育阴利水一样,是失之有偏的。

桂枝汤中的桂枝和芍药,有“滋阴和阳”之功,在临床上具二分法之义。

因此,仲景在桂枝汤加减法中,既有桂枝汤去芍药,又有桂枝汤去桂枝;既有桂枝汤加桂枝,又有桂枝汤加芍药。

这种桂芍相互对用规律,符合疾病变化的客观要求。

从这一规律出发,仅有苓桂术甘汤,而无苓芍术甘汤,违背了仲景阴阳兼顾的治疗特色。

因此,我耿耿于怀,刻意求索,以冀有新的发现。

某日,余在分析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时,发现其药物顺序是: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其方后注有“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之语。

余谛视良久,乃豁然有悟,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朝思暮想的苓芍术甘汤不正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吗?或云,既是苓芍术甘汤,仲景为何不径称其名,反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名之?余认为是缘于以下原因:1、仲景称其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为了突出桂芍两药之对应,照顾第28条与第21条的前后对比。

这两条是仲景的对举之文,也是用意让人对照看待,以见“胸满”和“心下满微痛”两证有在上在下之不同,用药则有去芍留桂和去桂留芍之异。

2、仲景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名之,是为了强调第28条的方药必须是去桂留芍。

他惟恐后人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上抓着不放而过分留意桂枝的作用,从而不能作到治病求本,于是在称谓方名时直接点明要“去桂”。

由此观之,仲景用心亦良苦。

倘若当初仲景称为茯苓芍药白术甘草汤,则后世之“去芍留桂”说更甚于今矣。

关于第28条的内容,在伤寒学中仍然分歧很大,对初学者造成莫衷一是之困境。

兹不妨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

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

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

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
瘀塞。

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

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

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

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

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

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

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

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
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刘老认为:方中茯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疗痰饮咳逆;二是养心安神;三是助肺治节之令;四是补脾厚土,为本方之主药。

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二是下气降冲;三是通阳消阴,也为本方主药。

茯苓桂枝相配,则温阳之中以制水阴,利水之中以复心阳。

正如叶天士所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白术助茯苓健脾制水,甘草助桂”枝以温补心阳。

诸药相配,则温阳利水降冲而治“水心病”,疗效惊人,此为刘老独创,可谓独树一帜!治疗心脏病而用利小便的方法,是为中西医相通的理论,而时医不解,一见心脏病,就用大剂活血化瘀之方治疗,通其血脉,血管已经硬化狭窄,徒侍药石,能再通乎?温阳之法,实乃恢复心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二法合用,稍兼活血之品,其临床疗效胜过单纯活血化瘀百倍。

2、视网膜炎
视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者视野缺陷,眼前出现黑色物体遮盖不散,中医治疗,多从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等方面着手,临床有一定疗效。

遇其不效者,则无应对之策。

刘老曾治本病一例,初亦以常法治疗无效,思之良久,观其人面色黧黑,舌苔水滑欲滴,脉来弦紧,方
恍然大悟,此非水气上冲之病乎?用苓桂术甘汤加泽泻,30余剂而病愈。

足见刘老思路之活,辨证之精。

大家治病,常规之外,尤有奇思妙想,此常医不及之处。

3、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咽中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亦即中医之“梅核气”。

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皆也以疏肝理气化痰之法,而用半夏厚朴汤为主治之方临床效与不效参半。

不知“水气上冲”堵塞咽喉之通道,也能出现以,上症状。

此时再用半夏厚朴汤理气化痰,焉能见效?而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利水降冲,水寒之气平复,则诸证自愈。

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必须抓住“水气上冲”的典型色、舌、脉、证,方能效如桴鼓。

若辨证不精,临床一见梅核气,就用本方治疗,不惟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灵魂,亦枉费刘老跳出半夏厚朴汤通治慢性咽炎巢臼之苦心。

4、美尼尔氏综合症
美尼尔氏综合征,又叫内耳眩晕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不能移动,动则眩晕加重,甚至呕吐痰涎清水。

中医治疗,多从眩晕辨证治疗,其临床疗效不能满意。

刘老根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的论述,认为本病主要为“水气上冲”清阳不煦所致,尤其是,“起即头眩”一证,与苓桂术甘汤证颇为相似,遂用本方治疗,通阳利水降冲,并加泽泻20g,又有《金匮要略》泽泻汤治疗痰饮眩晕
之意,则效果尤著。

苓桂类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得心应手,只要符合“水气上冲”的病机,则不论何病,皆可使用,而以治疗“水心病”最具特色。

临证之时,根据不同表现,又有系列方羽翼之。

此将刘老临床加减变化方简介如下:
苓桂三参汤:此方由苓桂术甘汤加人参、沙参、丹参组成,是刘渡舟教授临床最常用的方剂。

方用苓桂术甘汤温通心阳,利水降冲,加人参大补心气;沙参益气养阴;丹参活血养血,加强益气养阴活血之功,适用于“水心病”气虚较重者,也有养阴活血之功效。

苓桂杏甘汤: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杏仁而成。

用于治疗“水心病”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而见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水气上冲,故去白术之壅,加杏仁宣开肺气,理水之上源。

杏仁一药,为宣肺去水之妙药。

《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擅用杏仁宣肺去湿,可为佐证。

苓桂茜红汤:该方由茯苓、桂枝、茜草、红花组成,治疗“水心病”血瘀重者,临床表现为胸部憋闷疼痛。

此方用苓桂通阳去水,用茜草、红花活血通络,水去阳通,则血脉畅通,诸证自愈。

苓桂参附汤:即苓桂术甘汤合参附汤。

此方用于治疗“水心
病”而阳气虚较重者,病人畏寒汗出,肢体发凉,甚至夏季也着棉衣,心痛遇寒则发,脉微细欲绝。

以苓桂术甘去水通阳,加附子温补一身之阳,人参大补元气,药理研究,两药均有较强的强心作用。

临床病重者,必须用红参方能转危为安,病情平稳之后,可改用党参巩固疗效。

苓桂杏苡汤:由茯苓、桂枝、薏苡仁、杏仁组成,治疗“水心病”兼挟湿浊之证。

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多痰、头重如裹、胸满似塞、周身酸楚、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脉缓滑、舌苔白厚而腻。

用苓桂通阳利水降冲,薏苡仁祛湿降浊,则水湿同治,诸证得解。

以上诸方,在临床应用时,若病人血压较高,可加入淮牛膝引血下行,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以上只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之独到之处,只要抓住“水气上冲”的病机,应用本方均能取得卓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