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路中学肖喜平《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美好与温馨。
2.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小巷的印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小巷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小巷深处的美好。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三、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
2.分组讨论,交流对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把握人物形象1.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2.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二、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三、写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根据所学,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二、拓展阅读1.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关于小巷的散文进行阅读。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巷文化。
三、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一篇关于小巷的写作素材,学生进行现场写作。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3.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小巷深处》教案
反思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否有效地使用了多媒体和互动教学?
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反思内容
课堂氛围与纪律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课堂纪律是否得到有效维护?
改进措施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调整教学目标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之更符合学生 的实际需求。
个性化反馈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给予个性化的反馈,以满 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 展需要。
双向反馈
鼓励学生向教师提供反馈, 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 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和效果。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是否深入?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通过学习本文,增强学生对家庭、社 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感恩、回报母爱的情感。
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人物性格和情感。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或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 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增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课堂参与度。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
2. 课文中语言特色的鉴赏。
3. 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对课文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相关资料: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进程1. 课前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
2.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情感教学(10分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采用写作实践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的生长背景、文章主题等。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如热爱家乡、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1)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美好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践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小巷深处》,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文中所发现的美好品质。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
(2)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收获。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亲情、友情。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情怀和珍惜亲情、友情的经历。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小巷深处》散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评论等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和情节;(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价值的意识;(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和情节;(2)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2)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个性化阅读和创意写作的展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3)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的细节和特点。
3. 写作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实践所学技巧;(3)教师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复述课文《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重点描述主要人物和事件;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选出一两个进行模仿创作;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以“小巷深处”为主题的短文,可以是故事、散文或诗歌等形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
2.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创新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巷深处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主题?(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欣赏与借鉴(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2)布置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美好生活的向往。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积极态度。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写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完成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巷深处》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诗歌创作、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诗句的背诵;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3.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句的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创作:(1)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指导。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表演或展示。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句的背诵情况;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诗歌分析和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七、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和欣赏更多的诗歌,提高诗歌素养;2. 引导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3. 教师定期组织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能够分析并体会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懂得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巷深处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抒发,领会文章的情感主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小巷深处”这个词组给你带来了哪些联想和想象?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乡的回忆和感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cherish the present life and learn to be grateful.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巷深处》这篇文章的内容,分析了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生活,懂得感恩。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写一篇读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完成一篇作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巷深处的象征意义。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赞美。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3)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了解小巷的生活环境。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巷生活的感悟。
5. 练习与拓展:(1)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生活的作文。
(2)推荐相关阅读:介绍其他描写小巷生活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小巷深处》文本。
2. 作者及相关作品的背景资料。
3. 与小巷生活相关的图片、歌曲等资源。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是一门针对初中生的英语课程。
本文主要介绍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并分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目标是:1. 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语法。
2. 通过本课程,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和翻译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内容包括:1. 生词与短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级别,提供一份生词表和短语表。
生词和短语应该与本课程的主题相关。
2. 语法:本课程着重介绍过去进行时、情态动词等语法知识。
3. 听力与口语:通过听力训练和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 阅读与写作: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5. 翻译: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句子,让学生进行中英互译。
6. 文化知识:通过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方法包括:1. 多媒体教学: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工具,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 互动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3. 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一步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4. 个性化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1. 多角度评价: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测试等。
2.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具体,让学生和家长清楚知道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操作:(1)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巷深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写手法,让学生形象感知小巷的景象。
2.通过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描写方式获取信息,理解小巷的景象。
2.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通过生动描写,让学生栩栩如生地感知小巷的景象。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展示小巷的景象。
之后,问学生对小巷有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触。
引导学生回忆小巷的景象、气氛和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教师投影呈现作品《小巷深处》的开头部分。
请学生自主阅读,并选择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朗读。
随后,让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片段,让其他同学听听它的声音如何?看看它是如何描写小巷的?三、解读(20分钟)1.通过学生朗读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巷的形象描写,问学生,有没有那些片段让你最有感触?这些词语和句子使你觉得小巷的景象更真实。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
通过课文的描写,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询问学生他们对于小巷深处的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思考(15分钟)1.教师提问学生,这篇作品可能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深化(2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小巷深处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讨论,分析这个人物形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2.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六、拓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画一个小巷的平面图,标注自己对小巷的印象和感受。
2.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选择写一篇小小说,讲述在小巷深处发生的故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理解小巷深处的作品意义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增强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教案教学设计
6、小巷深处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一)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二)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方法通读,跳读,整体感知。
(二)学习过程1、通读课文,用“__”画出生字词,用()标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
2、正字、正音。
炫()耀执着()荤()菜揶揄()哽咽()造孽()蹒跚()憧憬()3、学生交流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参考:本文写盲母对养女的爱质朴感人,伟大的母爱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之中:(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2)为了“我”,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换住处(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3)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
”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母亲果然遵守诺言……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和人物,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故事的吸引力。
2.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巷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 情景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故事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小巷深处》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
4. 小组讨论:划分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巷的好奇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 课文理解: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4. 人物分析:分发人物分析卡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6. 情境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感受。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反思自己在小组讨论和情境体验中的收获。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小巷深处的环境是____,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____。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主题。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分享各自的看法。
(2)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提醒易错点。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课内练习,运用生字词造句。
(2)选取课后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小巷深处》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创作一个小型故事。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ァ2.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开展构造文章的写法。
ァ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ァ、俅游恼轮刑寤崮赴、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ァ、谘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ァ(二)难点ァ≌莆瘴恼氯绾窝∪∩活琐事来表达情感,到达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五、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解题。
ァ2.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ァ3.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一)导语:ァ∧赴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ァ(二)导读ァ1.题解ァ≌馐且黄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ァ2.生字正音ァ§拧≈黝荤揶揄xuànzhuóyǒuhūnyéyú哽孽颊蹒跚gěngnièjiápánshān憧憬瘪chōngjǐngbiěァ3.学生朗读全文ァ√崾荆孩僮⒁獍盐瘴闹小拔摇钡母星楸浠。
ァ、诨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ァ4.概述课文内容ァ∏1-2位同学发言ァ√崾荆喝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开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完毕。
ァ5.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ァ、倏挝闹心男┑胤奖硐至四盖自缫巡炀酢拔摇钡母星楸浠?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ァ、凇拔摇倍阅盖椎母星橛心男┍浠?变化的原因是什么?ァ、壅馄散文的主线是什么?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6.布置作业:①回家后细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上海市顾路中学肖喜平
教学目标
1、圈划、朗读、品悟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体会盲母对养女的伟大深沉的爱,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说明:
散文中人物的情感往往通过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句传递出来,因此,选择了“引导学生品悟这些语言”进行教学设计。
写母爱的文章很多,而这篇文章叙述的是一对特殊的母女,盲母对养女的无私付出尤为感人至深,通过阅读体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伟大深沉的母爱的理解。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心理转型期中,急需通过一种心理的“剥离”来完成自我的成长。
因此,他们反叛,对父母的关爱不太理解,甚至根本感受不到。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蕴含着深沉无私的母爱的语言,来体会文中特殊的母爱并培养感恩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2.难点:体会母爱的伟大深沉,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说明:
这一教学重点的确立,主要是培养学生朗读、圈划批注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散文是作者个性化情感的记录,所以学生体验有难度。
课时:1课时
思路点拨
文章可以从最后一段”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入手,在文中联系上下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从而引导学生理清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怎样变化的并思考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无知的,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这不失为找准突破口,高效阅读的一种方法。
练习举隅
1、从文中摘取一些自认为绝妙的语句
2、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他们的深深的爱意。
并把事情的经过描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