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
合集下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
当堂检测
(1)天下归仁——
赞许 (7)尧舜其犹病诸——
担忧
(2)为仁由己——
靠 (8)能近取譬——
比方
(3)请问其目——
详情 (9)士不可以不弘毅—
广大,坚强
(4)回虽不敏——
资质愚钝 (10)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贫困
(5)请事斯语矣——
实行 (11)克己复礼为仁——
实现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字
02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 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 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 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 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 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 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 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 此办理。”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 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 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 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读第四章节“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 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 仁。”
【译文】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 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一、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含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
“仁”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因为它暗含“己所欲,施于 人”,而孔子也明确地将其表达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因此,“仁”升华与提升了人性的内在潜能。
3.孔子的“仁”和“礼”有什么联系和区分? 【点拨】(1)联系:“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 “礼”是“仁”的一种外在体现。 (2)区分:“仁”是目的,而“礼”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 完善而服务的。
这里有一位固执的老者,年复一年,仍坚持着自己劳作。春天播种,下地 秋收,冬天除雪,步履日渐蹒跚,但她干起活来仍充满力量。除了不时整理行 装进京开会,几乎没什么能把她和普通农妇一眼区分开。
她是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 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申纪兰1929年诞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抗战时期,她就担负过村里 纺花织布小组的组长。一嫁到西沟村,她就积极参加劳动。1951年西沟村成立 初级农业合作社时,她成了副社长。这对奉行“好男人走到县,好女子不出院” 古训的山里人来说,已让人刮目相看。但在她心里,有一个坎始终过不去:为 啥妇女的劳动酬劳要少一半?
村里本来是男女共同协作劳动的。经申纪兰申请,社里专门给女社员划出 一块地,和男社员进行劳动比赛。男社员认为稳操胜券,该休息就休息;被发 动起来的妇女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始终在田间争分夺秒。最后,女社员赢得 了比赛。
这场劳动比赛在西沟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男社员都开始支持男 女同工同酬。
不久,全国妇联、山西省妇联的同志来到西沟村:一是考察;二是帮着申 纪兰出谋划策。在妇联的支持下,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妇女提高劳动技能,还设 立了农忙托儿所,使妇女能专注劳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共17张PPT)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对句精辟,气势磅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明白如何利用特殊的语言更好地 表现自己的思想。 对偶句式可以精确地揭示事物一分为二、对峙统一的奥秘。而 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其加以利用,创造出一系列或精警动 人或鞭辟入里的格言。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其精彩、深刻,何 须再置一词!这一类警句,孔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关于君子小人的,“君 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无不可以让一切怀才不遇者在自比君子时引用,从而 得到一种鄙弃群小、傲世挺立、回肠荡气的快感。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4-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推荐,选拔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起,抬起 举类迩而见义远 提出,举出 (3)举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克,占领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全,整个
-5-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有仁义的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 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 点评:在孔子看来,追求仁德之心,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所以一切 的“士”,一切的“人”都应该自觉地去实现“仁”,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 也在所不惜。孔子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孟子,面对孔子的 “杀身以成仁”,孟子理直气壮地表示要“舍生取义”。
“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不管什 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 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 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 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颜渊说:“请允许我询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 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 句话。
3
感悟: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有些欲望合理,有些欲望 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我们作为社会性、群居性的人,做事 必须考虑社会秩序,要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克 制和规范。
恕。
——[美]马克吐温
8
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赞许
2、为仁由己
靠
3、请问其目
详情
4、回虽不敏
资质愚钝
5、请事斯语矣
实行
6、有一言Leabharlann 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字9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广泛地 施惠 帮助
之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1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读书人 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 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 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 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14
思考问题
●在第7则中,有志者是如何践行“仁”的?需要做到几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有志者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 且道路遥远;二要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 ●我们所知道的人中,有哪些人做到了“仁”?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0
课堂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 能接受。如果自已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 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 句话。
3
感悟: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有些欲望合理,有些欲望 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我们作为社会性、群居性的人,做事 必须考虑社会秩序,要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克 制和规范。
恕。
——[美]马克吐温
8
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赞许
2、为仁由己
靠
3、请问其目
详情
4、回虽不敏
资质愚钝
5、请事斯语矣
实行
6、有一言Leabharlann 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字9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广泛地 施惠 帮助
之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1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读书人 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 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 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 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14
思考问题
●在第7则中,有志者是如何践行“仁”的?需要做到几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有志者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 且道路遥远;二要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 ●我们所知道的人中,有哪些人做到了“仁”?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0
课堂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 能接受。如果自已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 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
《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ppt课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众多音符,才能奏出美妙、雄壮的交响乐,一个音记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千万种步伐,有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物。 一个人做的事好与坏,需要别人评价;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平 淡,需要别人点缀;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需要自己先付出努 力。 富人并不是很快乐的,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与信赖,他不 能融入大众的爱。 穷人并不是很悲伤的,因为他得到了别人的同情与关怀,他融 入了大众的爱。 要想得到别人的一点爱,就必须先去爱别人一点;要想得到别 人的一丝情,就必须先给别人一丝情。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平等地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富人与穷人之分,没有纯洁与 狡诈之分。是因为人的心灵的改变,有了善良与邪恶,有了富人与 穷人。 人生就是这样,不然怎么有坎坷与曲折的道路,有拼搏与奋斗 的意志;有悲伤与激情的感触。
一、名人名言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 ——《礼记》 3、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谚语 4、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 哭,它也哭。 ——英•萨克雷
二、诗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3、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卢照邻 4、父 兮 生 我,母 兮 鞠 我,拊 我 畜 我 , 长 我 育 我 ,顾 我 复 我 ,出 入 腹 我。(其大意 是说:父生我,母哺育我。爱抚我护持我,养我 长大教育我。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 ——《诗经-小雅》
课外延伸
看看我们身边的“仁”。
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藏区12年支教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 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 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吴孟超——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 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t课件
《论语》选读
第四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智 (1)问知。子曰:"知人。" _____ 知 通_____
(2)举直错诸枉 措 _____ 错 通_____
向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_____ 乡 通_____ (4)知者利仁
智 知 通_____ _____
解释下列红色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赞许
靠 条目 资质愚钝 从事、实行 担忧 比方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为仁由己
(3)请问其目 (4)回虽不敏 (5)请事斯语矣 (6)尧舜其犹病诸
(7)能近取譬
(8)士不可以不弘毅 (9)死而后已
停止
贫困
(10)不仁者不可以久Βιβλιοθήκη 约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 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天下归仁; 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
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 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四个人请教: 颜渊、仲弓、樊迟、子贡 两个人阐述: 孔子、曾子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仁”的内涵。
第四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智 (1)问知。子曰:"知人。" _____ 知 通_____
(2)举直错诸枉 措 _____ 错 通_____
向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_____ 乡 通_____ (4)知者利仁
智 知 通_____ _____
解释下列红色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赞许
靠 条目 资质愚钝 从事、实行 担忧 比方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为仁由己
(3)请问其目 (4)回虽不敏 (5)请事斯语矣 (6)尧舜其犹病诸
(7)能近取譬
(8)士不可以不弘毅 (9)死而后已
停止
贫困
(10)不仁者不可以久Βιβλιοθήκη 约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 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天下归仁; 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
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 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四个人请教: 颜渊、仲弓、樊迟、子贡 两个人阐述: 孔子、曾子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仁”的内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整版PPT课件
是仁?(内涵)
仁 怎样实施仁?(措施)
施仁后会如何?(效果)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 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 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 难道靠别人吗?”
诵读课文、合作探究
什么是仁?(内涵)
仁 怎样实施仁?(措施)
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为仁。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
如承大祭。 爱人; “恕”。
怎样实施仁? 实现“仁”的关键
是将心比心、推己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
及人。
仁者,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小 结:
“礼”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礼”是外在的规范:思想核心 “仁”是内在的自觉:理想人格
古代大夫的家族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 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 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 天尤人。”
• 仲弓说:“我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儒家理想人格的 核心“ ”
故事一则:
盲人提灯的故事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 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 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
仁 怎样实施仁?(措施)
施仁后会如何?(效果)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 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 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 难道靠别人吗?”
诵读课文、合作探究
什么是仁?(内涵)
仁 怎样实施仁?(措施)
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为仁。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
如承大祭。 爱人; “恕”。
怎样实施仁? 实现“仁”的关键
是将心比心、推己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
及人。
仁者,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小 结:
“礼”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礼”是外在的规范:思想核心 “仁”是内在的自觉:理想人格
古代大夫的家族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 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 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 天尤人。”
• 仲弓说:“我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儒家理想人格的 核心“ ”
故事一则:
盲人提灯的故事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 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 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
七年级政治上册 4.2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课件上册政治课件
③ 多站在别人位置上思考问题,也能更 多感受到团结和睦的力量。
12/6/2021
读故事 明道理
阅读P68李勇的事例。 思考:我们应怎样才能学会换位思 考?
①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 维习惯。
12/6/2021
读故事 明道理
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刘备称之为 “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不以为 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 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 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
综合上述例子,你认为出 现这些不和谐事情的原因是什 么?
不懂得换位思考
12/6/2021
换位思考
关键: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12/6/2021
P68 ﹡为什么要进行换位思考?(作用)
① 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 考”,多替别人想一想,这对于构 建和谐的集体是十分重要的。
② 如果我们善于运用换位思考,就能 保持乐观心理态,坦然面对生活。
P68
12/6/2021
空椅子技术
换位思考
12/6/2021
生
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
活 一位中年妇女,她走到一个座位边,打量
在 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
线 自语。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 : 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
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
②行动上:能以实际行动帮助人。
a.我们应伸出热情的手,主动帮助和关爱他人。
b.适当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
他人所付出的爱的承认。
12/6/2021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学到 了……,懂得了…… 2.在这方面,我以前……,今 后我将……
12/6/2021
读故事 明道理
阅读P68李勇的事例。 思考:我们应怎样才能学会换位思 考?
①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 维习惯。
12/6/2021
读故事 明道理
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刘备称之为 “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不以为 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 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 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
综合上述例子,你认为出 现这些不和谐事情的原因是什 么?
不懂得换位思考
12/6/2021
换位思考
关键: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12/6/2021
P68 ﹡为什么要进行换位思考?(作用)
① 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 考”,多替别人想一想,这对于构 建和谐的集体是十分重要的。
② 如果我们善于运用换位思考,就能 保持乐观心理态,坦然面对生活。
P68
12/6/2021
空椅子技术
换位思考
12/6/2021
生
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
活 一位中年妇女,她走到一个座位边,打量
在 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
线 自语。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 : 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
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
②行动上:能以实际行动帮助人。
a.我们应伸出热情的手,主动帮助和关爱他人。
b.适当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
他人所付出的爱的承认。
12/6/2021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学到 了……,懂得了…… 2.在这方面,我以前……,今 后我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
问题4:如何理解第9节中“仁者
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
• 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 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弟子们 多次提出过这一问题,孔子也做出了不尽 相同的回答。选文第1则是颜渊和孔子的问 答。“颜渊问仁”,“问仁”就是请教什 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先秦诸子选读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
• 一、做好预习,课堂上跟上思路;
• 二、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 三、课后做好配套练习,自主背诵
默写 • 四、备好应有的字典
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中却包含着很 深的道理。以国来说,哪一国都不愿意受 到侵略和剥削,你也就不要去侵略和剥削 别国;以家来说,谁家都不愿意幸福和美 满受到破坏,你就不能去破坏别家的幸福 和美满;以人来说,你当然不愿意自己在 任何方面被伤害,那你就不能去做任何有 可能伤害别人的事。可以认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正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道德 标准之一,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还会
• “邦”是指诸侯国。“家”跟“邦”并提, 指的是大夫的家族。仲弓表示:“雍虽不 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跟颜回所说 的一样。孔子对仲弓的回答最根本的是八 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 曾经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恕”。选 文第4则: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这个问题十分有趣。
•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 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 人。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有“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的说法(《左传·成公十三年》)。
7.孔子“仁”的思想精华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课件幻灯片课件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 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 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到 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 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 人。”
仲弓说:“我冉庸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 些话。”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 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 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别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 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先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 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 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的含 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 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 尹,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 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 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 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 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 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 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孙叔敖埋蛇的故事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 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 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 去母而死也.”
仲弓说:“我冉庸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 些话。”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 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 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别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 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先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 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 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的含 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 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 尹,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 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 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 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 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 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 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孙叔敖埋蛇的故事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 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 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 去母而死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公开课课件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知 人。”“知”通 (1)问知。子曰:“ (2)举直 错 诸枉 (3)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4) 知 者利仁
“智” “错”通 “措”
“乡”通 “向” “知”通 “智”
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 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 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 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 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句话。
生活大课堂
小组讨论:
(1)“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 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2)一般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 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 吸引小孩子呢? (3)这两种现象蕴涵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 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 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 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 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 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 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 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 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 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语文课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管
为拍照游客摇落 “花瓣雨”
中国游客 泰国厕所洗脚
朗读课文
什么是仁?
思 考
怎样实施仁?
施仁后会如何?
什么是仁?
• 克己复礼 • 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 爱人。 • 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仁的标准
仁的核心
从自处的角 度来看,孔 子所说的 “仁”就是 克服一己之 私而遵循礼 法的规定。
1.《阿房宫赋》中虚写了长桥样子的句
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表达人人都想过
好的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句子
是:“
,
。”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
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
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
语对比的句子是:“
,
”。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
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
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
,
?
5.《阿房宫赋》的结尾部分韩愈用作“
,
”两句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
的句子。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的灭亡
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
语句是:
,
。
当“恕”道照进现实:
1分钟:闭眼沉思,自省曾经做过的“不欲”。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 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 地体贴他人。
怎样实施仁? 实现“仁”的关键 是将心比心、推己
• “非礼勿视,非 及人。
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 “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 能近取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0张48页PPT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0张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第四课
仁就像一块磁铁, 吸引思想相近、志 同道合的,排斥其 他不同类的。如果 你想结交仁慈、慷 慨的人,自己也必 须先成为这样的人, 种什么因,收什么 果。你所有的思想, 最后都会回到你自 己的身上。
不 要 加 在 别 人 身 上 。
自 己 不 愿 承 受 的 ,
【 译 文 】
1、小组合作,疏通文字。(10分钟) 2、整合文本材料,说说孔子关于“仁”的内涵。 (什么是仁?如何施行仁?施仁后会如何?) 3、联系现实,你认为怎样践行“仁”? 4、结合材料,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的道德观的?
妞妞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 中老有所终,幼有所 长,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富人做这 等事是慈善,穷人做 这等事是圣贤,官员 做这等事是本分,农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 民做这等事是伟人。 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者——林秀贞 (30年来赡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 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 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 不是很遥远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
内 涵
什么是仁?
措 施
效 果
施仁后会如何?
怎样实施仁?
什么是仁?
仁的标准
• 克己复礼 • 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 爱人。 • 仁者,己欲立 仁的核心 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
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 地体贴他人。
从自处的角 度来看,孔 子所说的 “仁”就是 克服一己之 私而遵循礼 法的规定。
我们身边的“仁”
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 低生活保障,公民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我们身边的不“仁”之事
乱扔垃圾,半夜唱卡拉OK,发达国家向 落后国家倾销垃圾产品,倾倒核废料, 恐怖活动,颠覆他人政府,入侵,占 领……
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 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 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 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 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孙叔敖埋蛇的故事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 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 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 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 ?” 曰:“恐他人又 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 报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 国人信其仁也.
仁者
昌耀
人生困窘如在一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 前后都见血迹。 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事实, 尤在无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 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 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 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 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 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 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 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 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 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 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 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 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 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 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 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 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 仁德而牺牲性命。”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 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 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 他就实行)。”
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 己及人,这个人的爱心基本上就形成了。反过来,一个中国人, 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我们就认为他失去了自己的仁爱 之本,没有人相信他再会去爱别人。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很多例子的。譬如在《史记.齐太公世 家》中,齐桓公就曾经问过管仲,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谁 可以当未来的宰相?管仲说,为了讨好君主,易牙杀了自己的孩 子,开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竖刁挥刀自宫,这都不是正常的人 做得出来的事情,所以他们三个人都不合适。齐桓公不听,后来 果然死于这三人之手。 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一个人对其家人的态度 来推断他对别人态度的,要是他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我们就不 相信他这个人会对别人好,更不可能相信他会有好的个人品质。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 这就是宽恕。 ──马克吐温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雨果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 容。 ──[黎巴嫩]纪伯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 也;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 也。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 水,而能攻坚者又莫甚于水。 水,终无形状,装在盆中是圆 的,流到溪流是长的,这样柔 软的东西却是可以滴水穿石。 心胸宽广,平静柔和却坚强 有力的地方,就是生活在天堂。 心胸狭隘,快意恩仇和刚强难 调的心,就是生活在地狱。
美文欣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众多音符,才能奏 出美妙、雄壮的交响乐, 一个音符,即便有独到的 艺术,奏出的音乐总是乏 味单调的。 ———题记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有千万种步伐,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事,有不同的物。 一个人做的事好与坏,需要别人评 价;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平淡,需要别 人点缀;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需 要自己先付出努力。 富人并不是很快乐的,因为他得不 到别人的关心与信赖,他不能融入大众 的爱。
穷人并不是很悲伤的,因 为他得到了别人的同情与关怀, 他融入了大众的爱。 要想得到别人的一点爱, 就必须先去爱别人一点;要想 得到别人的一丝情,就必须先 给别人一丝情。因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我们平等地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富人 与穷人之分,没有纯洁与狡诈之分。是因 为人的心灵的改变,有了善良与邪恶,有 了富人与穷人。 人生就是这样,不然怎么有坎坷与曲 折的道路,有拼搏与奋斗的意志;有悲伤 与激情的感触。 想得到别人的喜欢,何不把自己的身 份降低一些;想得到别人的笑语,何不把 属于自己的和别人分享一些;想得到别人 的信赖,何不把自己的真心坦露出来。
【评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约,是穷困、困窘的意思。孔子说:“不仁者 不能长期处在困窘潦倒之中,也不能长期处在富 贵安乐之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达到仁这种境 地的人,不能长期忍受困窘潦倒之苦,“久困则为 非”(《论语注疏》),因而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 事情。君子可以固穷,但“小人穷斯滥矣”(《论 语卫灵公》),小人处在困境中则什么都会去做 了。同样,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在长期的 富贵安乐中,会骄淫佚乐,丧失本心。孟子所说 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是仁者,根本 是做不到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 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 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 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若“仁”仅仅局限在由“孝弟”所规定的家庭、亲族范 围之内,其意义必然极其有限,所以,以“孝弟”为“本” 的“仁”终而被推至于“爱人”的阔大境界。可以看到,此 处的人指的是所有的人,“爱人”正是“泛爱众”(《论 语· 学而》)之意。只有从“亲亲”推论至“爱人”方才完 成了对于“仁”的建构,从而具备深切的人道主义情怀。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 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 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东文老师,如为 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 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 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 “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 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 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想到;我们想 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 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 社会就和谐了。
2、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 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 子路》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补充资料
4、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 泰伯》
5、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 不去,抱梁柱死。 ——《庄子· 盗跖》 6、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即醋) 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 公冶长》 7、子路救人接受感谢,子贡赎人拒绝报账。
4、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 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 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仁就像一块磁铁, 吸引思想相近、志 同道合的,排斥其 他不同类的。如果 你想结交仁慈、慷 慨的人,自己也必 须先成为这样的人, 种什么因,收什么 果。你所有的思想, 最后都会回到你自 己的身上。
不 要 加 在 别 人 身 上 。
自 己 不 愿 承 受 的 ,
【 译 文 】
1、小组合作,疏通文字。(10分钟) 2、整合文本材料,说说孔子关于“仁”的内涵。 (什么是仁?如何施行仁?施仁后会如何?) 3、联系现实,你认为怎样践行“仁”? 4、结合材料,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的道德观的?
妞妞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 中老有所终,幼有所 长,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富人做这 等事是慈善,穷人做 这等事是圣贤,官员 做这等事是本分,农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 民做这等事是伟人。 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者——林秀贞 (30年来赡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 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 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 不是很遥远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
内 涵
什么是仁?
措 施
效 果
施仁后会如何?
怎样实施仁?
什么是仁?
仁的标准
• 克己复礼 • 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 爱人。 • 仁者,己欲立 仁的核心 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
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 地体贴他人。
从自处的角 度来看,孔 子所说的 “仁”就是 克服一己之 私而遵循礼 法的规定。
我们身边的“仁”
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 低生活保障,公民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我们身边的不“仁”之事
乱扔垃圾,半夜唱卡拉OK,发达国家向 落后国家倾销垃圾产品,倾倒核废料, 恐怖活动,颠覆他人政府,入侵,占 领……
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 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 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 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 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孙叔敖埋蛇的故事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 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 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 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 ?” 曰:“恐他人又 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 报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 国人信其仁也.
仁者
昌耀
人生困窘如在一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 前后都见血迹。 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事实, 尤在无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 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 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 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 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 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 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 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 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 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 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 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 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 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 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 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 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 仁德而牺牲性命。”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 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 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 他就实行)。”
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 己及人,这个人的爱心基本上就形成了。反过来,一个中国人, 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我们就认为他失去了自己的仁爱 之本,没有人相信他再会去爱别人。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很多例子的。譬如在《史记.齐太公世 家》中,齐桓公就曾经问过管仲,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谁 可以当未来的宰相?管仲说,为了讨好君主,易牙杀了自己的孩 子,开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竖刁挥刀自宫,这都不是正常的人 做得出来的事情,所以他们三个人都不合适。齐桓公不听,后来 果然死于这三人之手。 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一个人对其家人的态度 来推断他对别人态度的,要是他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我们就不 相信他这个人会对别人好,更不可能相信他会有好的个人品质。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 这就是宽恕。 ──马克吐温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雨果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 容。 ──[黎巴嫩]纪伯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 也;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 也。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 水,而能攻坚者又莫甚于水。 水,终无形状,装在盆中是圆 的,流到溪流是长的,这样柔 软的东西却是可以滴水穿石。 心胸宽广,平静柔和却坚强 有力的地方,就是生活在天堂。 心胸狭隘,快意恩仇和刚强难 调的心,就是生活在地狱。
美文欣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众多音符,才能奏 出美妙、雄壮的交响乐, 一个音符,即便有独到的 艺术,奏出的音乐总是乏 味单调的。 ———题记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有千万种步伐,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事,有不同的物。 一个人做的事好与坏,需要别人评 价;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平淡,需要别 人点缀;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需 要自己先付出努力。 富人并不是很快乐的,因为他得不 到别人的关心与信赖,他不能融入大众 的爱。
穷人并不是很悲伤的,因 为他得到了别人的同情与关怀, 他融入了大众的爱。 要想得到别人的一点爱, 就必须先去爱别人一点;要想 得到别人的一丝情,就必须先 给别人一丝情。因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我们平等地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富人 与穷人之分,没有纯洁与狡诈之分。是因 为人的心灵的改变,有了善良与邪恶,有 了富人与穷人。 人生就是这样,不然怎么有坎坷与曲 折的道路,有拼搏与奋斗的意志;有悲伤 与激情的感触。 想得到别人的喜欢,何不把自己的身 份降低一些;想得到别人的笑语,何不把 属于自己的和别人分享一些;想得到别人 的信赖,何不把自己的真心坦露出来。
【评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约,是穷困、困窘的意思。孔子说:“不仁者 不能长期处在困窘潦倒之中,也不能长期处在富 贵安乐之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达到仁这种境 地的人,不能长期忍受困窘潦倒之苦,“久困则为 非”(《论语注疏》),因而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 事情。君子可以固穷,但“小人穷斯滥矣”(《论 语卫灵公》),小人处在困境中则什么都会去做 了。同样,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在长期的 富贵安乐中,会骄淫佚乐,丧失本心。孟子所说 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是仁者,根本 是做不到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 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 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 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若“仁”仅仅局限在由“孝弟”所规定的家庭、亲族范 围之内,其意义必然极其有限,所以,以“孝弟”为“本” 的“仁”终而被推至于“爱人”的阔大境界。可以看到,此 处的人指的是所有的人,“爱人”正是“泛爱众”(《论 语· 学而》)之意。只有从“亲亲”推论至“爱人”方才完 成了对于“仁”的建构,从而具备深切的人道主义情怀。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 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 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东文老师,如为 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 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 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 “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 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 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想到;我们想 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 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 社会就和谐了。
2、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 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 子路》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补充资料
4、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 泰伯》
5、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 不去,抱梁柱死。 ——《庄子· 盗跖》 6、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即醋) 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 公冶长》 7、子路救人接受感谢,子贡赎人拒绝报账。
4、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 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 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