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文言教学不能承受之重
古文今译——文言教学不能承受之重
是困扰着师生的难题。老师不知 :
学内 习容
学 要 习求
思 术 历 法 落 译理 读 想 艺 史语 实 矗 解 诵 怎么教 , 学生没有兴趣学。 随着课 : 内 巧 文 汇 法 课 容 品 容 技 化 词 语 文内 味 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标的实 喜 7 8 5 6 1 . 3442 欢 43 5 1822324 6 5 3 . . . . . 6 . .
“ —— 文本 —— 生 ” 师 三者 间理 性
1 5 1 . . . 5 2 找到文言文教学的症结所在,笔 : 讨 . 4 2 101332 9 8 厌 4 . . 6 7 1 . .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 者在本校高二随机选取 了 5 个班 : 级 23 4 名学 生 , 了一 个 “ 作 中学 生 : 可文言文在 “ 思想内容” “ 、 艺术技 、 语法词汇” 方 文言文学习兴趣调查” 调查结果 i巧” “ 。 、 历史文化” “ 如下( 百分比) : 丢失了最起码的阅读。其具体表
实 是无 效之 功 。譬 如 教学 《 守财
奴》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葛朗台的 , “ 财奴”本性 , 其中自然就会涉及 到“ 如何对待金钱” 的话题 , 结果 课堂 “ 探讨” 一发不可收拾, 有的 学生还列举 了世界首富 比尔 ・ 盖 茨等一批“ 有钱人 ” 是如何对待金 钱的。 仔细想想不仅要问, 作家 巴
维普资讯
的四点常规要求的兴趣则大相径 庭。“ 理解 内容” “ 、诵读品味” 广 , 大学生还乐于接受 ; 落实语法” “ 、 “ 翻译课文 ”则较为反感。 , 尤其是 “ 翻译课文” ,有近 1 3的学生明 / 确表示厌烦 。这一结果使我感到 了极大的震撼。 一直以来 , 我们在 文言文教学中花时间最多的正是 落实语法、 翻译课文。 我们总是花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语言的精炼以及行文的结构增加了文言文翻译的难度。
文言文常见的错误翻译有哪些方法/步骤1.漏译漏译主要体现在对省略句、指代词的处理上或是当译词语反保留。
原文中该翻译的词语或是难以翻译,或没有把握而干脆不翻译,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
如在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就往往将“时”字遗漏。
2.强译翻译时不符合语法规则,主要表现在对特殊句式、修辞、语气助词的处理上。
首先体现在倒装句式不调整。
句式类试题是考纲明确要求的考试内容,一般不出现在客观题当中,而是往往出现在翻译题当中。
所以应该特别注意。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
应当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若不作调整翻译成“这大概就是李将军的说法吧”就完全错误。
此外,被动句也常常做考查点,翻译过程中无论有没有表被动的词语,只要句子含被动语气,应及时翻译出“被”字来。
其次是特殊修辞不意译。
文言中常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等修辞。
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翻译,当意译。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借代“百姓”,若直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3.误译体现在实词方面即混淆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项的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等。
如将“人固动物耳”误译为“人本来就是动物”。
此句误解“动物”为与现代汉语同义的双音词,使整个句义错误,在这里“动物”是“感动于外物”之义。
误译体现在虚词方面是不明虚词用法,如在翻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的助词“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中起副词作用的“也”。
4.滥译翻译中有的考生主观臆断,游离原文,任意发挥,本欲充实,实成赘余。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有人就翻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其中“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纯属无中生有,毫无依据。
此外还有将无需解释的古人名、地名、官名译出,形成赘义,造成混乱。
2024中职高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荀子)1、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原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原文: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4、原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的人会听的清楚。
5、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远。
6、原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7、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8、原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9、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距离,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河流,就无法汇成江河大海。
10、原文:锲而舍之,朽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雕刻几下就放弃,连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一直坚持雕刻下去,连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11、原文: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大钳子,除了蛇和鳝的洞穴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1、原文: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译文:只不过没有一百步罢了,也是逃跑啊。
2、原文: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跑了五十步的人)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3、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4、原文: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千载文言文翻译
夫文言,古之遗风也。
自秦汉以降,历经千载,言语之变,不可胜数。
然文言之美,韵味悠长,至今仍为学者所推崇。
是以,吾辈学人,宜以文言为径,寻古人之踪,究其义理,以启迪智慧。
今译古文,非易事也。
古人之言,简练而深奥,辞藻华丽而意境深远。
欲译之,必先明其字义,考其语境,审其语气,方能得其中味。
是以,吾将《千载文言文》择要翻译,以飨读者。
原文:昔者,孔子游于齐,见一童子,方读书。
孔子问之:“童子何书?”童子对曰:“《易经》。
”孔子曰:“《易经》者,易也,易者,变也。
变者,万物之始也。
童子能读《易经》,可谓知变矣。
”译文:往昔,孔子游历至齐国,遇见一儿童正在读书。
孔子询问道:“童子读何书?”儿童答道:“《易经》。
”孔子说:“《易经》者,易也,易者,变化也。
变化,乃万物之始端。
童子能读《易经》,可谓知晓变化之道。
”原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译文:孟子曰:“天命若要将重大责任赋予此人,必先使之心志苦涩,筋骨劳累,身体饥饿,财物匮乏,行为受挫,以此来激发其内心,坚韧其性情,增加其能力。
”原文: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译文:庄子曰:“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如果因此而追求知识,那也是危险的!”原文: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译文:司马迁曰:“人终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
”翻译古文,非易事也。
然翻译之乐,亦在其中。
吾辈学人,当以古文为师,究其源流,明其义理,以广博知识,启迪智慧,传承文化,不负先贤之教诲。
尊师重教文言文的翻译
尊师重教文言文的翻译尊师重教文言文的翻译导语:“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篇文言文的原文、译文以及解读的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解释】1.严师,以师为尊,尊敬老师。
2.道尊,以道为尊,尊重知识。
3.不臣于其臣者,对于下属,却不把他当作下属看待。
4.尸,祭主,执掌祭祀的人。
5.诏,告诉,教授。
6.北面,称臣,行下属礼节。
【译文】大凡国家统治者要进行更新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
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师,才能够尊重知识。
只有尊重知识了,才能够严肃的认真学习。
所以,统治者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一是当下属在祭礼中担任祭主的时候,那么就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二是当下属在自己学习时担任教师的时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在统治者面前给统治者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属的礼节的。
统治者在听讲学习时,忘记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认真学习,那就是尊敬老师了。
【解读】第十四章要求国家最高领导人做尊师的典范。
首先,国家的领导人要有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提高自己的理念。
有学习需求的领袖,才有可能注意到教师职业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才会对于尊师有切身的体验。
尊师重道,从国家的领导人开始做起。
《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中国古代,贵为人主的国君或皇帝,他的身边都要设有“翰林”一类的人作他的老师,备极尊师礼仪。
最著名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一生注重学习,尤其打下江山以后,为了守住江山,他更加重视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
医古文课文重点今译
课文重点今译1丹溪翁传1.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译】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况不能够完全符合。
如果要设置医学法度,确立治疗规范,符合医治准则,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种医经!但是我们乡里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这些经书的。
”2.罗遇翁亦甚欢,卽授以刘、张、李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译】罗先生接待丹溪翁也很欢畅,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的医书传授给他,为他陈述并阐发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全取决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部抛弃你过去所学的东西,因为那是不正确的。
3.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
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
【译】天下有道时,人们的行为就美好;天下无道时,人们的言辞就虚华。
行为是根本;言辞是依从根本而派生的末节。
如果听到虚华的言辞,舍弃根本而追求末节,便怒气充溢脸面,好像将被玷污似的。
4.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
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译】左丘明曾说:“仁德之人的教诲,它的益处真大呀!”确实如此啊。
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代所说的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是医生而轻视他呢?2扁鹊传1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少时为人舍长。
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以….为奇),常谨遇之。
【译文】扁鹊是勃海郡郑人,姓秦,名叫越人。
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人。
馆客长桑君常来住宿,扁鹊特别觉得他不平凡,常常很恭敬地接待他。
2 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宾语前置:怪何?)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閒。
”居二日半,简子寤。
【译文】扁鹊说:“血脉正常,你惊怪什么?从前秦穆公曾经患过像这样的病,过了七天才醒。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一、《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①。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②。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③。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⑤。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⑥。
①姚炳:“燕燕,纪鸟,本名燕燕,不名燕。
以其双飞往来,遂以双声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类,最古之书凡三见,而语适合此诗及《释鸟》文。
”“则旧以燕燕为两燕及曲为重言之说者,皆非也。
”又“差池”,曰“当专以尾言,燕尾双岐如剪,故云‘差池’耳”。
按依此说,古称燕为燕燕,不必特指双燕。
不过诗中之燕燕不妨仍指双燕,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仓庚于飞”(《豳风·东山》),皆非以一鸟为言。
②毛传:“之子,去者也。
归,归宗也。
远送过礼。
于,於也。
郊外曰野。
”陈奂曰:“‘于’训‘於’者,释‘于野’之于与‘于归’之于不同义。
‘于归’,往归;‘于野’,於野也。
‘於’犹‘之’也。
”③飞而下曰颃,飞而上曰颉。
颉颃,即顾盼翱翔。
④将,朱熹曰“送也”。
伫立,毛传曰“久立也”。
⑤朱熹曰:“‘送于南’者,陈在卫南。
”⑥毛传:“仲,戴妫字也。
”范处义曰:“先君,庄公也。
寡人,庄姜自谓也。
《周官》六行信于友为任(按《周礼。
地官·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姻、任、恤”,郑注“任,信于友道”),庄姜谓仲氏于我相信如友,故曰‘任只’,且称仲氏之德塞实而无伪,渊深而不流,温和惠顺,终始如一,既能自善自谨其身,又当不忘先君,有以助我,相诀之辞如此,冀仲氏不遐弃也。
”但“先君之思”,也可以解作是戴妫对庄姜的临别赠言。
译文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文言文翻译负重前行
夫负重前行,人生之常也。
人之所以能立身于世,非独赖其天赋之才,亦赖其坚韧不拔之志。
盖人生之路,坎坷曲折,非有负重之志,难以披荆斩棘,登高望远。
自古及今,凡有成就者,无不经历负重前行之苦。
昔者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终成一代圣师;孟子游说诸侯,矢志不渝,终成亚圣。
此皆负重前行之明证也。
负重前行,非一日之功,须积累长久。
盖人生如登山,每一步皆需用力,每一步皆需坚持。
若遇险阻,则需奋力攀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此所谓“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是以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负重前行,必先立其志。
志者,心之所向,意之所至。
人若有志,则不畏艰难,不惧险阻。
故曰:“志者,士之气也。
”志坚则行远,志大则功高。
是以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负重前行,必先养其气。
气者,精神之所在,意志之所聚。
人若有气,则能克服困难,战胜挑战。
故曰:“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壮则勇,气盛则刚。
是以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负重前行,必先砺其节。
节者,道德之所在,品行之所显。
人若有节,则能自律自强,不辱使命。
故曰:“节者,士之节也。
”节高则行端,节正则心正。
是以颜回《论语》云:“克己复礼为仁。
”然负重前行,亦非全然苦涩。
盖苦中有乐,累中有得。
如登山者,虽劳其筋骨,却得观山川之胜;如行路者,虽疲其脚步,却得闻花香之香。
故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总之,负重前行,乃人生之常态。
人当立志,养气,砺节,方能负重前行,成就一番事业。
夫如此,则人生之路,虽曲折坎坷,亦能披荆斩棘,终至成功之彼岸。
是以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此之谓也。
宋代教育口诀文言文翻译
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者,必先正其身。
身不正,虽令不从。
诲人不倦,贵在诚。
言传身教,德行先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师道尊严。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故学不可以已,须臾离书,则忘其所以。
口诀翻译:
教育之道,贵在专一。
若是养育子女而不加教育,则是父亲之过。
若是教育学生而不严格,则是教师之懒惰。
教育者,必须首先端正自身。
自身不正,即使下令也不会被遵从。
教导他人不感到疲倦,贵在真诚。
言语传授与身体力行,德行应先行。
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教导他人而不感到疲倦。
教学相长,师道应当受到尊重。
勤奋学习如同春天生长的苗,虽然不见其增长,但每天都有所进步。
温习旧知而获得新知,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广泛学习,审慎提问,深思熟虑,明确辨别,坚定实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助。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因此,学习不可停止,片刻不离书籍,就会忘记学习的原因。
注:以上翻译仅供参考,文言文口诀寓意深远,翻译过程中难免有所失真。
《与卫中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与卫中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1、《与卫中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与卫中行书》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大受足下:辱书,为赐甚大。
然所称道过盛,岂所谓诱之而欲其至于是欤?不敢当,不敢当!其中择其一二近似者而窃取之,则于交友忠而不反于背面者,少似近焉。
亦其心之所好耳,行之不倦,则未敢自谓能尔也。
不敢当,不敢当!至于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者,皆圣贤之事业,知其智能谋力能任者也。
如愈者又焉能之?始相识时,方甚贫,衣食于人。
其后相见于汴、徐二州,仆皆为之从事,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足下视吾饮食衣服亦有异乎?然则仆之心或不为此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耳。
此未易遽言也。
凡祸福吉凶之来,似不在我。
惟君子得祸为不幸,而小人得祸为恒;君子得福为恒,而小人得福为幸,以其所为似有以取之也。
必曰“君子则吉,小人则凶”者,不可也。
贤不肖存乎己,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名声之善恶存乎人。
存乎己者,吾将勉之;存乎天、存乎人者,吾将任彼而不用吾力焉,其所守者岂不约而易行哉!足下曰:“命之穷通,自我为之。
”吾恐未合于道。
足下征前世而言之,则知矣;若曰:“以道德为己任,穷通之来,不接吾心。
”则可也。
穷居荒凉出无驴马因与人绝一室之内有以自娱足下喜吾复脱祸乱不当安安而居迟迟而来也!(略有删节)译文:大受兄:承蒙来信,给予我的恩惠甚多。
然而你对我的称道太多,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诱导他而想让他达到这种境界吗?不敢当,不敢当!从你的称道中我私下先取一两条接近我的情况的,那就是在对交友之道的忠诚而绝不背后另搞一套这一方面,和我的情况稍微接近。
这也不过是我内心之所好罢了,我坚持这么做,却不敢说自己能做到这样。
不敢当,不敢当!至于以急切追求富贵利达而救世为事业的,那都是圣人贤士之事业,都是知道自己的智谋能力能够胜任的人。
像我韩愈,又怎能做到这一点?与你初相识之时,我正十分贫困,衣食均有求于人。
此后又在汴州、徐州相见,当时我都是做幕僚,每月有一定的俸禄收入,与之前相比,富裕了大约百倍,但是您看我的饮食穿戴,有什么不同变化吗?既然这样,那么我的志向,或许不是为此而热衷努力,我之所以念念不忘求官上进的原因,也是想将自己的小志向能在圣贤的大志向中实行啊。
刘玲开导学生文言文翻译
诸生对曰:“吾辈近日课业繁重,加之心绪不宁,是以忧虑。
”刘玲闻言,微笑颔首,曰:“吾知诸生勤学不辍,然身心亦需调养。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问之道,固非一日之功,然亦非劳形伤神之事也。
”刘玲遂命诸生围坐,以语之曰:“诸生须知,人生在世,劳逸结合,方为养生之道。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吾辈读书,亦当以礼为本,不可过于劳累,亦不可放纵无度。
”诸生中一人曰:“然则,如何平衡学业与身心呢?”刘玲答曰:“平衡之道,在于自律。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诸生当以己心度他人之心,知所进退。
于学业,当以勤为本,于身心,当以逸为补。
每读一书,必有一得,勿求速成,勿惧失败。
读书如行路,脚踏实地,自能登高望远。
”又有一生言:“吾等年幼,未知世事,常感迷茫,不知如何抉择。
”刘玲叹曰:“世事如棋,变幻莫测。
然人生之路,自有定数。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诸生虽幼,但亦当立定志向,以求真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吾辈当以诚为本,以信为行,随遇而安,随缘而行。
”刘玲又曰:“诸生须知,学问之道,贵在自知。
孟子曰:‘知己者明,知人者智。
’吾辈当自省其短,补己之过。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诸生当虚心求教,勿以己长骄人,勿以己短自卑。
”诸生闻言,皆有所悟,面露喜色。
刘玲又曰:“吾辈读书,非为富贵,非为名利,乃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诸生当以此为志,不负所学,不负师恩。
”自是之后,诸生心怀豁然,勤学不辍,身心康健。
刘玲亦深感欣慰,知己之教有所成效。
于是,诸生皆以刘玲为师,尊其为贤,传为佳话。
作业太重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学也者,人生之大事也。
然而,今之学子,学业之重,远超古人之所及。
朝读经史,暮习诗词,夜观文章,昼则课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业如山,积重难返。
夫作业之重,盖有四端:一则课程繁多,二则作业量巨,三则时间紧迫,四则压力山大。
夫课程繁多,则学子疲于奔命,不得休息。
夫作业量巨,则学子夜以继日,不得安寝。
夫时间紧迫,则学子分秒必争,不得闲暇。
夫压力山大,则学子心神俱疲,不得安宁。
古之学子,虽亦勤奋,然其作业量有限,犹能从容应对。
今之学子,作业如山,难以攀登。
虽欲奋发向前,然力不从心。
故有学子叹曰:“作业太重,吾辈何堪?”夫作业之重,非一日之故。
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日益重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日益丰富。
然教育部门往往忽视学子之承受能力,致使作业量日益增加。
加之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学子自加压力,故作业之重,愈演愈烈。
夫作业之重,不仅影响学子身心健康,更阻碍学子全面发展。
学子日夜埋头于作业,无暇他顾,岂不令人惋惜?夫学子者,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希望。
若学子身心健康受损,国家何以繁荣昌盛?民族何以振兴?是以,吾辈呼吁:减轻作业负担,还学子以自由。
教育部门应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控制作业量。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子身心健康。
学子自身也应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心态,以应对学业压力。
夫作业之重,如同一座大山,压得学子喘不过气。
然而,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定能搬山填壑,还学子一片晴空。
愿吾辈学子,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总之,作业之重,已成为当今学子的一大难题。
吾辈当以文言文抒发感慨,以警醒世人。
望教育部门、家长、学子共同努力,减轻作业负担,让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青春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不能担此大任的文言文
不能担此大任的文言文1. 文言文[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 不怕辛苦努力奋斗的文言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
任务太重我恐怕不能胜任的文言文
任务太重我恐怕不能胜任的文言文力不从心、力不能及、才不称其位、力所不及、心余力绌、力有未逮、心有余而力不足。
力不从心:
释义: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出处:《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地。
”
力所不及:
释义:及:达到。
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
出处: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平生所未见之文,公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
”
心余力绌:
释义:心里想做但力量不够。
出处:宋·朱熹《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邻家有李永者;尚气节;雅敬慕公;察公养亲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请助公以经纪;公亦信之不疑;竭赀付之一不问。
”。
阅读文言文郑板桥
阅读文言文郑板桥1.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阅读答案1.字词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到。
或:有人。
任:负责。
活:使……活。
岂:怎么去:离开余:空闲为:作为食:吃2.译文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
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3.从本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明的好官。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2分)(1)承受、承担(2)离开2.(2分)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3.(3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
会被追究责任。
4.(3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
翻译:郑板桥曾经在范县做县令,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板桥就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板桥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离开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3.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阅读郑板桥爱子答案我要的是答案答案不知你要的是不是这个?郑板桥爱子郑板桥不但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而且是深深懂得家教的教育家,他非常讲究“爱子之道”.郑板桥在外任职时,曾将他六岁的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广大职工墨代养.郑墨对小宝十分宠爱.小宝常骄傲地说:“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小宝还欺侮人家的孩子,这些事让郑板桥知道后,心里非常焦急,就给弟弟写信道:“我52岁才生一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呢?但教更重于养.”他要求弟弟严加管教.为了使小宝健康成长,后来郑板桥又把小宝接到自己身边,以便言传身教.当时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中没有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了一个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省下来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跳着走到门外.这时,小宝发现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站在门边,正用饥饿的眼光看着他.小宝立即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知道后,高兴地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喜欢你.”当郑板桥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突然提出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待儿子将馒头送到他床前时,他已经断气了.小宝悲痛地大哭,突然发现床边有张纸条,上面写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上了“自立”的一课.1.本文通过哪三件事记述了郑板桥是怎么爱子的?(1).(2).(3).2.看完短文,你有什么感想?1.(1)小宝仗着自己家有势力,欺侮人家的孩子,郑板桥要求管束.(2)小宝给饥荒的孩子窝头,受郑板桥表扬.(3)郑板桥给孩子上了“自立”的一课.2.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他懂得人的一生.。
《刘蓉》文言文翻译
《刘蓉》文言文翻译
原文
蓉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若踬⑦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
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
蓉小的时候,在养晦堂偏西的一间房子里读书。
低头苦读,仰头冥想,思考后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往往起身在房间踱来踱去。
房子的地有块凹洼,直径一尺左右,一天天逐渐大起来。
起先,每次踩着洼处,都会被绊着,险些摔倒;时间一久,就习惯了。
有一天,父亲来到房间,看到洼凹笑着说:一间房子都不整理,怎么能治理天下和国家呢?便叫童仆用土将洼凹填平。
过后,蓉再踩到已填平了的洼凹处时,却又差点绊倒,吃了一惊,好象那块地面忽然凸出来似的`。
低头看看,地面平平坦坦。
又过了一段时间,然后就习惯了。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很厉害啊!踩惯平地的脚就不再适应凹洼地;等时间一久,踩洼凹就象踩平地一样,以至把长久以来的洼凹填平、恢复原来的样子后,踩上去反而碍脚,感到不自然。
所以君子的学习,贵在开始要慎重。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君国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君国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
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
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
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
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
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 材料二: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
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
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
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 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
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
”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
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
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
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
”孟胜曰:“不然。
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
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
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
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
”还殁头前于孟胜。
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
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
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
”遂反死之。
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
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
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今译——文言教学不能承受之重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着我们广大中学师生的难题。
老师不知怎么教,学生没有兴趣学。
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标的实施,这一问题更是日见突出。
为了找到文言教学的症结所在,笔者在本校高二随机选取了5个班级243名学生,作了一个“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可文言文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历史文化”、“语法词汇”方面的学习意义。
而对文言教学的四点常规要求的兴趣则大相径庭。
“理解内容”、“诵读品味”,广大学生还乐于接受;“落实语法”、“翻译课文”,则较为反感。
尤其是“翻译课文”,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厌烦。
这一结果使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一直以来,我们在文言教学中花得最多的时间正是落实语法、翻译课文。
我们总是花大量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将古文今译,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理解和欣赏。
有时为了妥善落实一句话的翻译,真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伤透了脑筋。
而这却是广大学生深感厌烦的!震撼之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层层追问:古文今译何以让学生深感厌烦?沿袭这一教法的根源是什么?文言教学的出路在哪里?一对“古文今译”最早作专门阐述的,当是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文今译就是把古书里的文言文在尽可能保持其原来意义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用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使没有学过古代汉语的人也能由此了解和掌握古书的内容。
古文今译在古籍整理工作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在古代汉语基础课中,古文今译又是训练和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
”①作为古汉语研究的权威,郭锡良先生的观点,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古文今译都是我们文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课堂教学,句句翻译;练习复习,反复操练;中考高考,重中之重。
但作为一线教师,联系自己日常的文言教学,反观郭先生对“古文今译”的阐释,又常常感到无比的沉重。
语言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们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它是由先秦口语演化而来。
由于古汉语言文脱节的原因,《尚书》到唐朝已让人觉得“佶屈聱牙”了。
而要用现代汉语去了解古代社会,去解读古人的心智,更是必须跨越千百年的时间沟堑,克服数不清的文化和语言障碍,其难度对一个初步接触古汉语的中学生而言可想而知。
有人在归纳文言翻译的方法时总结了“七个注意点”②:特殊句式、凝固句式、偏义复词、互文合叙、比喻借代、婉词表达、典故使用。
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全面把握这“七个注意点”何其困难!而这“七个注意点”还只是言语形式的问题,可以说揭示的还仅仅是古文今译的冰山一角。
朱光潜先生曾经这样来阐述翻译的困难: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
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还是不‘信’。
所谓‘信’是必对原文的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
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机体,情感思想和语文风格必融为一体,声音与意义也必欣合无间。
所以对原文的忠实,不仅是对浮面的字义忠实,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须同时忠实……因为这个缘故,翻译比自著较难;也因为这个缘故,只有文学家才能翻译文学作品。
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尽可能保持”原作意义的翻译,不仅要把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还要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把语言风格保持下来,甚至要忠实于原作的声音节奏。
这既需要深厚的语言素养,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知识,还要有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全面研究和把握。
即使专家学者恐怕也难以真正做到。
北大吴小如教授古典诗词的研究成绩卓著,但当中华书局约他翻译《古文观止》时,却说“你得让读者看了译文后,觉得这篇可能是韩愈风格,那篇可能是柳宗元风格。
你得有这个水平,我自问没这个水平,所以我不主张古文今译”④。
实际上古人用自己时代的语言创造的精彩范本,常常是不可复制的。
参加《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一书的程毅中,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翻译的《阿房宫赋》《滕王阁序》至今尚不满意,还想修改④。
古典诗赋暂且不说,就是一些叙事类的散文有时候也很难翻译。
笔者曾经引导学生讨论过《鸿门宴》“脍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与《游褒禅山记》“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两句中“拥”字的意思。
许多注家、许多工具书都解释为“持、拿”。
但唐宋以前“持”的用法早已有之,何以司马迁、王安石两位大家要用“拥”字呢?推敲下去,大概与这两个物品的特殊性有关。
盾是古时用于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一种武器。
它不是一块平板,而是略为凹进以更好地环卫人体,这个意义上,显然“拥”比“持”更为妥当。
根据生活经验也可推想,王安石等人在黑漆漆不知底细的山洞里探险览胜,火把不可能是简单地拿着,而应对其有一个护卫,以免吹灭或撞倒。
但这样丰富的意思又实在难以简便地找到某个现代汉语的词汇与之对应。
也许正是考虑到古文今译如此困难,所以中学文言教学便降格以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课标语)。
只要疏通文句,读懂内容,也就是只要把文字表面的意义固定下来即可。
在这样的观念下,古文今译便成了一种阅读古书的“工具”,我们学习文言的目的就在于凭着这种工具去了解古书的内容了。
这一观点当然不正确。
四十年前,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
”⑤今天许多教师更是普遍地意识到,“那种试图以现代汉语为媒介的文言文阅读,它篡改了作品的言语形式,实质上也篡改了作品的言语内容”⑥,“那种关注文言这种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的文言文教学,其出发点是把文言看作死的语言,是语言的标本,这就割断了语言发展的历史,无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⑦。
当文言变成了一门“外语”,文言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个只有抽象的对应,不见情趣体味的过程。
可以想象那种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成“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了,天已经在下大雪了”⑧,该是对古代经典怎样的一种残害,又是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多么惨酷的扼杀。
由此看来,古文今译正是文言教学的症结所在。
二那么,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教学何以沿袭古文今译这样一种教法呢?如果不找到其根源,便难于深入认识其弊端,也将难以全面校正文言教学的方向。
在对这一问题的层层推求中,我们发现这远非一个教法不当的问题,更有着从思想认识、应试教育到教材建设等许多深层次因素。
首先是对古今汉语关系的误认。
古文今译的逻辑仿佛是要读懂,就必然要翻译了;能翻译,当然就能读懂。
这一逻辑的基点正是把文言当成了一门“外语”。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它们是一种“流”与“源”的关系。
古代汉语的许多常用词,仍然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
有学者考证古汉语常用字有92%可以在现代汉语的一级常用字表中找到⑨;许多词意仍然保存在现代汉语的词语之中。
比方说一个“顾”字,词义较为复杂,但现代汉语里其主要意义无一不在:瞻前顾后(回头看)、相顾一笑(看)、奋不顾身(照顾)、三顾茅庐(拜访);古今汉语的语法规范也大体相似,即使是一些特殊用法也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比如:耳闻、目击、天蓝、杏黄、烟消云散等词语,其构词法正是名词作状语。
实事上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读“浅易文言文”时,并无下意识的一字一句落实,却并不妨碍读懂文章的大意。
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的说法,其原因大概也正在于此。
其次是对“阅读浅易文言文”要求的误解。
《课标》要求中学生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其具体要求是落实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分辨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法。
毫无疑问这才是中学文言教学的基本任务。
但中学文言教学正是在落实这一基本任务之时,发生了异化。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读懂”就变成了字字不肯放过,句句务求落实。
通篇古文今译,就理所当然地取代落实常见词义和语法,成为了中学文言教学的一贯要求。
这种情形下,甚至有些人研读古文,只知道注意生僻的词和生僻的意义,把翻译难字难句当成了文言教学的最高目标。
王力先生指出“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因为忽略了主要的东西而重视次要的东西。
生僻的词和生僻的意义往往只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他的古文”⑩。
把“阅读浅易文言文”误解为古文今译,实际上泛化了中学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扩大了“读懂”文言的要求,同时也必然加重了文言教学的负担。
我们常常是仔仔细细讲翻译,急急忙忙搞赏析,古文今译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这不仅大量挤占了学生落实常见字词、句法的时间,而且又将文言阅读弄成了一个玄而又玄的事情,让人望而生畏。
还一个重要原因是,文言教材编排的误导。
吕叔湘先生曾把前人对文言教学的目的归纳为四种提法:一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是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是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是为了写好白话文。
⑾在时代和教育已有了深度发展的今天,当然第一种看法显得较为狭隘,但其他三者仍然是学习文言的重要目的。
历经千百年淘洗选入课本的古典佳作,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凝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必须接受;古今汉语的渊源关系,势必要求我们从母语的根处汲取生长的精华。
而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法,则是达成这些目标的一个前提。
概而言之,文言阅读能力、历史文化、艺术技巧以及语言学习,今天都是中学文言教学的重点所在。
而这几方面的要求显然必须分工落实,不可能盲目笼统实行。
可是以文学发展为主线编排的文言教材在学习目的上却并无侧重,让人似乎觉得篇篇样样都要学习。
而古文今译是“落实”这一切的前提,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从初一到高三一统天下了。
三面对现实的困境,追寻问题的根源,我们旨在寻求文言教学的出路。
笔者以为当前文言选文的功能区分与科学编排,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必须尽快编辑出版一套编排合理、选文精当的中学文言教材,以此策动文言教学的全局性变革。
王荣生教授根据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认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我们可以此来指导中学文言教材的编排。
有些文章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定篇”,比如《鸿门宴》、《兰亭集序》、《报任安书》等早已化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引导学生精学精研,全面落实;有些文章可以作为“例文”,比如《触龙说赵太后》、《项脊轩志》、《愚溪诗序》我们只在语言、章法等某一方面把它作为学习范例。
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屈原列传》则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⑿的“用件”。
其他课文则可作教学文言常用词语和常用句式的“样本”,重点训练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
只有教材编排科学分工、各有侧重,文言教学才有望从沿袭已久的一味“古文今译”中解放出来,最终全面实现学习古代汉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