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活动大纲-边老师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5
2
第二章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
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3制备:单质制备、氧化物的制备、各类钡盐制备
9.4离子的配位性;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9.5专题:对角线规则;R-OH规则;离子性盐类溶解度的判断标准;盐类的热稳定性
4
3
第十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
10.1硼族元素、碳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10.2硼族缺电子性及成键特征:AlCl3的二聚与缺电子性;BX3的成键特点与路易斯酸性;硼烷的成键特点及反应性;缺电子化合物的加和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各族元素重要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结构特点、性质及其规律性变化和重要应用。并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等特性及典型反应。要求同学们,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接受初步科学研究素养的熏陶,培养良好的科研态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4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12.5钠硫蓄电池;锂硫电池
12.6专题:S2-、SO32-、S2O32-、SO42-的分析鉴定;酸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氢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及氧化还原性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本科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先修课程080027 开课学期学科类通修课程无无机化学〔一〕Inorganic ChemistryⅠ第一学期学分/周学时3/4选用教材 1.《无机化学》〔上册〕〔第 2 版〕宋天佑,程鹏,王杏乔等,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编,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年9 月第2 版。
2.《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第 8版, Ralph H. Petrucci,William S. Harwood,F.Geoffrey Herring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
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其次版〕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根底化学》〔上〕〔其次版〕朱欲贞、顾达、黑恩成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其次版〕,徐家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无机化学是化学系主干根底课之一。
通过无机化学学习,使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培育自主学习力量、抽象思维和创性思维的力量,并为后续课程供给必要的理论根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争辩,理解和把握原子构造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构型、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复原反响的特点和根本规律。
二、教学根本要求1.初步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原理。
2.初步把握原子核外电子构型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共价小分子构型推断、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3.运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复原平衡的一些根本概念、原理进展相关计算。
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章或节主要内容学时安排绪论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1.1热力学根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肯定律。
1.2热化学:化学反响的热效应;恒容反响热Q和恒压反响热ρ1Q ;焓与反响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响焓5ν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响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响焓、由键能估算反响焓。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引言:无机化学实验是学习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本大纲旨在规范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充分的知识与技能。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验操作的观察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项目1:酸碱中和滴定实验a. 实验目的: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原理,掌握酸碱溶液的滴定方法和指示剂选择。
b. 实验操作:准备酸碱溶液,使用标定溶液进行滴定,确定滴定终点。
2. 实验项目2:沉淀反应实验a. 实验目的: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掌握沉淀反应的观察与分离技巧。
b. 实验操作:准备反应物溶液,观察反应产物的形态和性质。
3. 实验项目3:气体生成与收集实验a. 实验目的:熟悉气体生成与收集的基本原理,掌握气体收集与测定的方法。
b. 实验操作:通过反应制备气体,进行气体收集和测定。
4. 实验项目4:络合反应实验a. 实验目的:了解络合反应的特性,掌握络合反应的制备和观察方法。
b. 实验操作:准备络合反应体系,观察络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三、实验要求: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应提前熟悉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 安全注意事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佩戴实验室所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注意实验室安全规范。
3. 实验数据记录:学生应准确、规范地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四、实验考核:1.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操作,准确完成实验步骤。
2. 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3. 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学生能够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准确、清晰地叙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设备与试剂:根据实验需要,准备以下实验设备和试剂:实验设备:烧杯、容量瓶、滴定管、集气瓶、显微镜等。
实验试剂:酸、碱、金属盐、指示剂等。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元素、原子团、分子等无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反应机理及其应用。
本课程作为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理解并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化学键理论、酸碱理论、配位理论等基础知识。
3、能够运用无机化学原理和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无机化学领域的新进展和新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式、化学计量、化学反应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2、原子结构: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
3、分子结构:键参数、分子几何构型、分子轨道理论。
4、酸碱理论:酸碱平衡、酸碱的解离常数。
5、配位理论: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6、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
7、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8、无机化合物制备: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试剂和溶剂的选择、实验操作技巧等。
9、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各类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配合物等。
10、现代无机化学:介绍无机化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应用和新理论,如纳米材料、生物无机化学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实验操作、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无机化学知识。
具体方法如下: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教材以外的相关文献和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无机化学的新进展和新应用。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精选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反应的科学,它是化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
是大学化学各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基础课程,在化学各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师范院校的无机化学又是和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含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两部分,它们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组成了无机化学课程的整体。
基础理论内容涉及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平衡、物质结构、配位化学、电化学等化学原理。
元素化学重点介绍周期表中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的性质、结构、用途和制备,并运用热力学、动力学、元素电势图以及结构化学原理进行解释。
二、课程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无机化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第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它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该课程的讲授内容既要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中学化学知识基础,又要为其它几门后续课程准备必须的基础理论和无机化学知识。
无机化学课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和氧化还原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且使学生掌握重点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用途。
同时通过教学过程还应培养学生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
(二)课程目的无机化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四大平衡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等特性及典型反应。
要求学生在元素化学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培养自学能力,并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边老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课程类型:必修课总学时: 64 讲课时数:64 实验学时:学分: 4适用对象: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大一学生先修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无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应用化学类高级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水溶液化学四大平衡原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及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网络教学,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研究无机化学的一般方法,熟悉无机化学基本知识的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度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典型反应和反应规律,培养学生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并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为后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与气体(4学时)1. 绪论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3. 气体混合物4. 气体分子运动论5. 真实气体第二章热化学(8学时)1 热力学常用术语系统与环境、物质的量,浓度、气体、相、热力学温度、热与功、状态与过程、热力学标准态、状态函数。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和功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四个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热力学能(内能),焓,自由能,熵。
4. 化学热力学的应用盖斯定律与应用生成焓、生成自由能与应用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结化学反应的分类热力学分解温度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学时)1 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概述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反应进度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用实验数据建立速率方程利用速率方程进行计算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阿仑尼乌斯公式4. 反应历程基元反应与反应分子数由反应机理推导实验速率方程5.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无机化学实验是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
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和操作,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训练学生正确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无机化学实验属专业基础实验课,本实验课程主要依据的是本课程所涉及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的理论原理。
本课程主要熟悉掌握无机化合物合成的原理及方法;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设备;无机化学实验常用反应装置;以及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无机化学实验》是理工类与化学相关的各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正确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开设无机化学实验是学好无机化学的必要手段,并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以及学生日后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常用化学玻璃仪器,电子天平,水循环气泵,pH计及化学药品和试剂等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选做16个课时实验。
注:实验根据情况选 5个,总实验学时为16学时。
六、实验报告要求实验前提交预习实验报告,预习实验报告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主要仪器和药品试剂、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等内容。
实验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含预习实验报告中相同内容,及实验数据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处理的结果和实验的结论,完成实验的讨论题或思考题。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以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综合一起,作为实验最终成绩。
实验预习、实验结果成绩包含在实验报告成绩当中。
实验总成绩组成:预习20%、操作40%、报告30%、原始记录10%。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大学通用化学实验技术》上册,宋光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无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和项目任务。
三、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1.1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3 离子反应与配位化学2.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2.1 酸碱与盐2.2 氧化还原反应2.3 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3. 无机化学实验3.1 基本实验操作技术3.2 常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3.3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4. 应用无机化学4.1 无机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2 无机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4.3 无机化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通过教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实时互动答疑。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 讨论与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问题解决思路。
4. 课外习题:布置课外习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占比: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评估:考察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无机化学》,作者:李傲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无机化学实验教程》,作者:张强,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无机化学》(上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上册)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掌握有关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基础知识、化学基本原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原子和分子结构、四大化学平衡计算。
本课程的难点:原子和分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掌握。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立足于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最基础的化学知识,为后续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专业必修课程起到奠基或指导作用。
五、学时学分学时分配:54学分:3六、选用教材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合编.《无机化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七、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2.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及趋势3.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发展趋势4.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第1章原子结构(8学时)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1.2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1.3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4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1.5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学习要求:①氢原子线状光谱产生的原因和光谱的规律性及玻尔原子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局限性;②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能用四个量子数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③概率和概率密度的概念,辨析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④运用轨道填充顺序图写出常见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⑤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点和元素的典型性质;⑥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等概念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①四个量子数;②常见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③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等概念。
第2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2.1化学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2.2离子键2.3共价键理论2.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5金属键2.6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学习要求:①键能、键角、键长和键的极性以及分子的磁性、分子的极性等概念;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影响离子化合物性质的主要因素;③用价键理论(包括杂化轨道理论)讨论共价键的本质、特征、类型及解释共价分子的几何构型;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并用其解释简单双原子分子的形成和性质;⑤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断共价分子几何构型;⑥金属键理论,掌握导体、半导体及绝缘体的本质区别;⑦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及其对分子型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课程类型:必修课总学时:64 讲课时数:64 实验学时:学分:4适用对象: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大一学生先修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无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应用化学类高级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水溶液化学四大平衡原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及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网络教学,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研究无机化学的一般方法,熟悉无机化学基本知识的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度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典型反应和反应规律,培养学生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并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为后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与气体(4学时)1. 绪论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3. 气体混合物4. 气体分子运动论5. 真实气体第二章热化学(8学时)1 热力学常用术语系统与环境、物质的量,浓度、气体、相、热力学温度、热与功、状态与过程、热力学标准态、状态函数。
2 热力学第一定律2.1热和功2.2热力学能2.3热力学第一定律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3.1四个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热力学能(内能),焓,自由能,熵。
4. 化学热力学的应用4.1盖斯定律与应用4.2生成焓、生成自由能与应用4.3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4.4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结化学反应的分类4.5热力学分解温度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学时)1 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1.1概述1.2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1.3反应进度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1速率方程2.2反应级数2.3速率常数2.4用实验数据建立速率方程2.5利用速率方程进行计算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阿仑尼乌斯公式4. 反应历程4.1基元反应与反应分子数4.2由反应机理推导实验速率方程5.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5.1碰撞理论5.2过渡态理论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化学平衡常数(4学时)1 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偶联反应的平衡常数2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2.1 判断反应程度2.2 判断反应方向2.3 计算平衡组成3 化学平衡的移动3.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4勒沙特里原理第五章酸碱平衡(6学时)1 酸碱质子理论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及计算3.1一元弱酸3.2一元弱碱3.3同离子效应3.4多元酸、碱3.5酸碱两性物质的电离4 缓冲溶液5 酸碱指示剂6 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7 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7.1配合物定义,复盐与配合物,配合物的组成,7.2配合物的命名、分类8 配合反应与配合平衡8.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8.2. 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中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配体性质的影响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1 溶解度和溶度积1.1溶度积常数1.2溶度积原理1.3溶度积与溶解度1.4影响难溶物溶解度的其它因素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2.1溶度积规则2.2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2.3 pH对沉淀与溶解的影响2.4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生成、溶解与分离2.5难溶硫化物沉淀与溶解3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3.1分步沉淀3.2沉淀转化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6学时)1 基本概念1.1氧化值和氧化态1.2氧化还原半反应1.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2 电化学电池2.1珈伐尼电池、伏打电堆、丹尼尔电池2.2半电池、原电池符号、电极的分类3 电极电势3.1电动势、标准氢电极、标准电极电势3.2能斯特方程3.3能斯特方程的应用3.4电极电势的计算4 电极电势的应用4.1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4.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4.3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4.4 元素电势图第八章原子结构(6学时)1 氢原子结构的Bohr理论2 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2.1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关系式,电子衍射实验,测不准原理。
2.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的四个量子数,波函数的角度部分和径向部分,3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3.1 量子数3.2 几率密度和电子云3.3 几率的径向分布和电子云的实际形状。
4 多电子原子结构4.1多电子原子能级: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4.2原子轨道能级高低次序和能级组(电子填充原子轨道次序)4.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电子排布的三原理和一个特例,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5元素周期律5.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5.2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律,周期,主族和副族,元素的分区。
6元素性质的周期性6.1原子半径6.2电离能6.3电子亲和能6.4电负性第九章分子结构(6学时)1 价键理论1.1 价键理论(一):单键、双键和叁键——б键和π键。
1.2 价键理论(二):杂化轨道理论,要点SP、SP2、SP3杂化。
2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3 分子轨道理论4 键参数4.1键能4.2键长与共价半径,原子的键角4.3键的极性。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4学时)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1.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1.2结构异构,立体异构;几何异构与对映异构1.3配合物的磁性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1配合物的价键理论2.2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第十二章S区金属(碱金属与碱土金属)(2学时)1 s区元素的通性1.1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通性2 s区元素的单质2.1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2.2单质的制备3 s区元素的化合物3.1氧化物3.2氢氧化物3.3氢化物3.4盐类3.5配合物4 元素的相关性第十三章p区元素(一)(2学时)1 p区元素概述2 硼族元素2.1硼原子的成键特征2.2单质硼2.3硼的氢化物(硼烷)和硼氢配合物2.4硼的卤化物和氟硼酸2.5硼的含氧化合物3 碳族元素3.1通性元素的基本性质电子构型和成键性质自然存在和丰度3.2碳单质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碳的硫化物和卤化物3.3硅单质硅的性质、制备和用途硅烷硅的卤化物和氟硅酸盐硅的含氧化合物3.4 碳化物、硅化物和硼化物离子型化合物共价型化合物间隙型(金属型)化合物第十四章p区元素(二)(3学时)1 氮族元素1.1 氮族元素的基本性质1.2. 氮和氮的化合物1.3氮的氢化物1.4氮的含氧化合物1.5氮的其它化合物(自学)2. 磷及其化合物2.1单质磷2.2磷的氢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2.3 磷的含氧化合物3 砷、锑、铋的化合物4氧族元素4.1 氧族元素的通性4.2 氧及其化合物4.3 硫及其化合物硫的同素异形体硫化物和多硫化物硫的含氧化合物第十五章p区元素(三)(3学时)1 卤素1.1 卤素的通性卤素原子的物理性质卤素的存在卤素的电势图1.2 卤素单质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卤素的制备和用途1.3 氟氯溴碘的化合物卤化氢和氢卤酸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拟卤素(自学)卤素氧化物和含氧酸及其盐2 稀有气体2.1稀有气体发现简史2.2稀有气体的存在、性质、制备和应用2.3稀有气体化合物第十六章d区元素(一)(自学6学时)1. 引言2. 第一过渡系元素的基本性质金属的性质氧化态最高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稳定性配位数水合离子的颜色和含氧酸根颜色磁性及催化性3. 钪、钛概述、钛的重要化合物4. 钒概述、钒的重要化合物5. 铬概述、铬的重要化合物含铬废水的处理6. 锰概述、锰的重要化合物7. 铁、钴、镍铁系元素的基本性质、铁、钴和镍第十七章d区元素(二)(自学4学时)1. 基本特征2. 锆和铪存在、制备与分离性质与用途重要化合物3. 铌和钽存在、性质与用途制备与分离重要化合物4. 钼和钨存在和冶炼性质、反应和用途重要化合物钼的生物活性和固氮作用5. 锝和铼单质氧化物和含氧酸盐锝和铼的配合物6. 铂系金属简介铂系元素的通性单质氧化物和含氧酸盐卤化物配合物第十八章f区元素镧系与锕系金属(自学4学时)1. 镧系元素镧系元素镧系金属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 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分布、矿源及分组稀土元素的分离稀土金属配合物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3. 锕系元素锕系元素的通性锕系金属钍及其化合物铀及其化合物四、实践环节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多媒体)、作业与评讲、答疑与辅导、期末闭卷考试。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六、考核方式本课程一期讲授,学期结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70%组成。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次印刷。
参考书:1.《无机化学》第四版,北师大等高校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无机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结构与物性》,周公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元素化学》(上、中、下),[英]N.N.格林伍德, A.厄恩校著. 曹庭礼等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5.《无机化学》(第二版),D.F.Shriver ,P.W.Atkins,C.H.Langford著. 高忆慈,史启祯等译,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普通无机化学》,严宣申,王长富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无机化学》第四版,大连理工学院无机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现代化学基础》,胡忠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无机化学》(上、下册),孟庆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0.《无机化学》(上、下册),杨德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
11.《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册),尹敬执,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4月。
12.《无机化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
13.《无机化学习题解》,吉林大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
14.《无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手册》,曹忠良,王珍云等,湖南科学出版社,1982年2月。
15.《无机化学》(上、下册),张祥麟,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