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报考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八大理由
报考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八大理由经历太高考的万千学子,将面临人一辈子的一次重要选择!根植于江浙大地、洗澡着近现代文明阳光雨露的漂亮教科,在那个地址以其优秀的学术品格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热情地召唤学子们的到来!理由一:院在城中,城在院中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座落于长江、古运河之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中心,与闻名的风光名胜——瘦西湖仅一路之隔。
“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2500年历史的扬州城,既有古城韵味,又具现代气息。
诗画扬州,城校相融。
到历史文化名城求学,必将给你更多的文化熏陶。
理由二:科学进展,特色鲜明学院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学院一直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坚持“教育创新、以人为本、依法治院、科学进展”的原那么,以卓越进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高素养人材为全然,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增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抢抓机缘,慢慢形成和完善“小学院、多功能”的办学格局,尽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扬州大学中有实力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特色学院”。
理由三:质量立院,英才辈出学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谐进展,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视质量为生命线,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材培育质量。
学院现设有教育学、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3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治理、应用心理学4个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硕士和中职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2个专业学位点。
学院拥有以学校心理教育、教育哲学、课程教学论、公共政策和高等教育学等学科的博士、教授、研究员为代表的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养精巧的师资队伍。
学院承担了国家级和省级教育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高层次研究课题,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高层次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具有雄厚的学术研究基础,并在诸多学术领域形成了特色。
2007。
2020年扬州大学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考研参考书目是考研备考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一般由报考院系整理发布以供考生复习备考。
以下是2020年扬州大学考研官方参考书目,考生们要根据书目来选定教材和考研资料:
2020年扬州大学文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法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2020年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考研招生简章与参考书目
更多扬州大学各学院考研参考书目请访问鸿知扬大考研网,鸿知扬大考研网是集考研资讯与资料、辅导于一体的服务型网站,提供免费的扬大考研咨询,欢迎广大考生们踊跃提问。
对不同教材中“位置和方向”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
数学2015·1[摘要]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位置和方向”的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内容设置、内容呈现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年级安排、内容广度和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位置和方向内容设置内容呈现[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2-016一、内容设置“位置和方向”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知识,是课程标准教材中新增加的一部分内容。
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小学两个学段都安排了“位置和方向”相关内容的教学(如下表),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
可见,“位置和方向”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数学发展、个人成长密切相关。
人教版苏教版年级册数所在单元及标题教学内容年级册数所在单元及标题教学内容第一学段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上、下、前、后、左、右、位置。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前、后、左、右、上、下。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地图上的方向。
3.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4.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5.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位置和方向”1.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位置”1.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座位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确定位置”·实践测量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
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的路线。
4.开展以实践测量为内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向”·测定方向1.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2.会认简单的路线图。
3.在校园里开展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第二学段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
我国幼儿教育开放化的百年变迁与启示
2019年5月下半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我国幼儿教育开放化的百年变迁与启示艾子1王澍2(1.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我国幼儿教育开放化作为幼教事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一方面身处以私人家庭为中心的教养文化传统,一方面要协调民间参与和政府管理对幼教发展的影响。
从这种开放化的历史看,幼儿教育经历了从引入时期的公养公教到革命与建设时期立足公共事业的发展导向,再到幼儿教育规范化、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公教”与“私养”、民间资本与公益性等矛盾贯穿幼教发展的始终。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矛盾及其历史原因,才能正确把握现当代幼儿教育开放化的发展方向并做出理性的抉择。
关键词:幼儿教育;开放化;社会化;市场化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76(2019)05-Y005-05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办园主体日益多样化,幼儿教育开放化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突出体现在有关学前教育社会化的探讨。
但是,规范化的学前教育是作为西方的舶来品传入我国的,这决定了事实上我国的正规幼教机构是在逐渐被民间认同的过程中取得发展的,即从开始就是一个在开放化中走向规范的过程。
所以,只有从幼儿教育开放化的历史变迁出发,才能真正把握正规学前教育发展中民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对历史中这些相关主体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我们认识当代学前教育社会化尤其是办园市场化的发展、乃至思考在走向开放过程中如何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理性前提。
一、何谓幼儿教育开放化从广义上看,幼儿教育的开放化是一个幼儿教育发展从圭寸闭走向开放、走向以社会为依托、扎根社会的过程。
我国最早有记载的正规幼儿教育机构是洋务派于1903年创立的湖北幼稚园。
《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即强调幼稚园是“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而设”,“以备小学堂之基础为宗旨”〔J可见我国的幼儿教育从开始就是从一个封闭的"家养”主动适应"公教”的开放化进程。
【扬州大学排名】扬州大学特色专业-扬州大学录取分数线
【扬州大学排名】扬州大学特色专业-扬州大学录取分数线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后成为南通学院的一部分)。
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南通学院农科和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
参与合并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50年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
扬州大学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
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39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62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6000人。
现设有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和公有民办的广陵学院等27个学院,98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
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5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被列入国家级实验区,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7门国家精品课程。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
全校现有教职工4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05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1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7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博、硕士生导师1100多人。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学丽(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
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
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
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
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为了统治者的目的,特权者的子弟需要学习军事统治、司法敛财,以及生产、文化艺术、宗教方面的知识,这些繁多的知识,绝不是在统治者的实际生活中附带学习所能获得的,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司其事,任用专职人员负责,并使受教育者脱离其他事务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才能胜利完成任务,生产力发展后,一部分人专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家,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给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110年(1912-2021)
活动,如1946年《高级小学自然课本》中“蔬 菜”一课让学生调查本地每季栽种的菜蔬并 填写表格:名称、播种时期、收获时期、可食 用的部分等。
(二)知识本位时期(1950—1965年) 1 •课程设置 195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小学高年 级自然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建议:小学一、二
研究问题:导入,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 生对重点内容的关注和思考。
观察实验(或观察调查、观察思考、观察 阅读、观察制作):安排系列动脑、动手活动, 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
课文:在学生围绕“研究问题”进行思 考、讨论、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以图文并茂 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学生通 过阅读、理解,建立科学概念,丰富知识体 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7期 2021年7月
潘洪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110年(1912—2021)
No.7 Jul.2021
然》(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姜文洪编的 《自然》(世界书局1924年出版)⑵。民国初 期出版发行的小学自然教科书达20多套, 这些教科书课文结构简单、知识呈现重演 绎、内容选择强调实用性B。《标准(1929 年)》规定了自然材料选择的原则:“须以乡 土材料为出发点,须合时令节气,须为儿童 切身的需要和儿童所能理解的 ,须重要而有 代表价值的o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新的小 学自然教材陆续出版,并体现了《标准(1929 年)》规定的教材编写原则。如1946年国民 政府国立编译馆主编的4册《高级小学自然 课本》,该教材内容分为“自然现象”“生活需 要”“卫生知能”三大部分,教材编写体例为 研究问题、观察实验、课文、测验(调查或推 究)⑷,如下所示。
结成就、梳理问题,有助于为未来小学科学 课程的改革发展提供明智抉择。
同质性信度
论证研究课题的主要问题
研究问题的性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价值)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可能有所突破之 处。 研究的可能性、基本条件 研究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第九章
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
制定研究方案的主要注意事项: (1)陈述研究课题 (2)论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阐述研究假设和依据 (4)阐述研究内容 (5)确定研究对象 (6)选择抽样方法 (7)选择研究方法和工具 (8)制定行动计划
使用重测信度的量表举例
MMPI:临床量表在相隔两周重测,其值 在0.58-0.92之间。 CPI:加州心理调查表的重测信度各量表 分别为0.38-0.77,平均0.66. SB4(斯坦福-比奈量表第四版) 瑞文:三个版本的一些重测信度研究结 果不一,正常成人为0.80-0.93。
检索相关文献
文献检索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主要方法
文献检索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做好文献综述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书籍 报刊 网络媒体(中国知网,CNKI)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主题、关键词、作者、来源) 方法(按时间查、按照引文查)
调查工具标准化 调查过程标准化 调查结果标准化 研究效率高
步骤
设计前的探索 设计问卷的结构 设计问卷初稿 试用和修改问卷 发放和回收问卷(回收率应不低于70%) 分析调查结果
设计问卷初稿
选择调查类型 选择问题形式 斟酌问题表述 设计规范答案 关注问题数量(时间控制) 合理排列问题
选择调查类型
就调查内容而言,选择综合调查或专题 调查。 就调查目的而言,选择常模调查或比较 调查 就调查范围而言,选择普遍调查或抽样 调查
道德教育的德目体系与逻辑建构——兼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地位
道德教育的德目体系与逻辑建构——兼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地位薛晓阳摘要: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过于繁荣,而针对基础性的问题讨论却显得相对不足;对道德的价值认识不失为深刻,却不懂得如何融入课程并建构它们的体系;有接受新观念的勇气和能力,却没有俯身教育基本问题的态度和意识。
这一切常常使道德教育显得随心所欲,缺少系统的体系和规律。
德目主义有一种“平均主义”的立场,将德目不分彼此地融入德育过程,常常导致德育过程的混乱和无序。
由此,道德教育必须关注“两个体系”的建立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个是价值体系,一个是逻辑体系。
前者应当时刻洞察不断涌现的道德观念,并将之随时融入学校德育之中;后者则应当关注这些新价值的内在关系,努力构建其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德目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和秩序。
关键词: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观;德目体系;逻辑建构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125-(08)DOI:10.13852/KI.JSHNU.2021.01.013不同德目在道德结构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地位,相互间绝非孤立无关、均等无序或松散结合。
一些德目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奠基的性质,主导德性与教育的方向。
与此同时,在个体道德养成和教育中,不同德目彼此关联、相互依赖,构成道德教育的逻辑和秩序:从道德自我到社会认知,从同情他人到民族精神,从日常规范到人生信念,依次学习、训练与培育,最终形成完整的德性。
中国古典教化哲学不同于西方道德理论,十分关注德性之间的关联与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逻辑和秩序。
对于中国人来说,“秩序”不仅作为社会体系的基本规则,而且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逻辑。
相反,西方哲学着力于对德性本质的辨别与认识,却较少关注德性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教育秩序。
道德教育不仅要考虑道德认知的阶段和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同时考虑德目的结构、体系和关系。
如果失去对国家或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的支撑,道德教育必然丧失自己的本质与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个性需求
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 教师教 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 创新
教育 教 学模 式 ,形 成个 人 的教 学 风格 和 实 践智 慧 。
其智商 的相关 系数仅为 O . 4 5 , 而与个性 的相关系数 却高达 0 . 6 8 [ ” 。换一句话说 , 一个教师有很高的智商
关 注 其 全 面发 展 , 而 对 教师 的需 求关 注 较 少 。然 而
业发展中创新个性 的根本保障 , 有 的教师对 自己的
职业没有强烈 的热爱感 , 只 当作求生 的手段 , 没有
独 立 的思 想 , 导致没有创新人格 , 教 师 个 性 也 是失 去 根基 的框 架 。
4 . 规 划 不全 : 抓不 住个 性发 展 的重心
向以及学校所提供 的条件 , 都会影响教师个性发展
需求 的程 度 。
教学 内容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等融合 了 自己独到
的见 解 , 并 且能不断反思实践 , 形 成 自己 的教 学 个
性 。全 国名师窦桂梅老师形成了 自己的激情教学 , 于永正老师形成了简单教学 , 他们也是在长期的实 践和反思中形成 自己独特 的个性的。教师需要在教 学中具有创新个性 , 是指在一定 的教育影响下形成
・
4 4・
《 教 学 与管理 》2 0 1 4年 1月 2 0日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个性需求
邹 莹
(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摘
要 教 师教育对培养教 师专业发展 的个 『 生 化和差异性提 出了要 求 , 也就是教师在 个人 的教 学 中 要 体现 出创新的
特质 , 在 专业发展 的路径上要有 自己独特 的风格和 明确的思路 , 能在 发展 中寻求专业进步 。因此 , 教师应在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开题报告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题组2007年6月新课程背景下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开题报告扬州大学潘洪建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本着全面和谐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理念,针对我国历来教育中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现象,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为核心,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实施呼唤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同时也为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活动是个体存在的基础与发展的特殊方式。
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活动,是学生借助多种活动形式,自主、开放、创造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情感态度的学习与发展过程。
学生的学习可分为两种形态:系统学习与活动学习。
与强调教师讲授、阐释,学生接受、内化的系统学习相对应,作为一种基本形态的活动学习更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养成,强调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学生自主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活动中进行个性化地学习、成长与发展。
1992年,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正式颁布,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类型被首次列入计划,活动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实施引发了人们对活动教学的关注、研究与实验。
随着活动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深化,人们开始意识到没有对活动学习的系统研究与实验,活动教学难以深入。
同时,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人们认识到有必要对“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旨趣、理念进行适当的概括与提炼,在更高的层面加以整合,可以说,对“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不失为一条基本思路和积极的尝试。
在此意义上讲,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已成为目前教学论研究与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题。
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的基本趋势,应该说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大进步。
论认知负荷理论视野中的课程教学设计
论认知负荷理论视野中的课程教学设计(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2)王映学摘要:在认知负荷理论看来,工作记忆容量限制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生态化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如何降低因教学材料组织及学生活动而引发的心理负荷,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图式的建构就成为认知负荷视野中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关键词:认知负荷;生态教学设计;图式;内源性认知负荷;外源性认知负荷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19)02-0106-06DOI :10.13874/ki.62-1171/g4.2019.02.020收稿日期:2018-05-2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态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6YJA880049).作者简介:王映学(1964—),男,甘肃通渭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第35卷第2期(2019)河西学院学报Vol.35No.2(2019)课程教学设计是学科心理学关注的永恒话题,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桥梁.[1]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有效教学设计的问题,从认知负荷的视角透视教学设计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设计视域.基于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因教学材料的组织及学生的活动而出现的心理负荷方面,这种新的审视角度也是课堂生态教学关注的重要方面.本文首先概要介绍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然后从该理论的视角阐述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最后就教学设计问题提几点建议.1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相关概念“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 )这一概念是由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Sweller ,1988)提出来的,提出这一概念的逻辑是: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Miller ,1956),所以在特定的时间内,我们加工的信息数O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Wang Ying-xue(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Abstract :In the view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the limitation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Therefore ,in the ecological curriculum design ,how to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load caused by teaching materials organization and students ’activit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limited cognitive resourc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hem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the cognitive load field.Key words :Cognitive Load ;Ecological Instructional Design ;Schema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ICL );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 (ECL )量越多或信息越复杂,所引发的认知负荷就越重.认知负荷要受到学习材料固有的性质以及材料组织方式的双重影响.前者引起的认知负荷叫内源性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简称ICL ),后者引起的认知负荷叫外源性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 ,简称ECL ).[2]259ICL 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是相对稳定不变的;ECL 是因教学材料的组织呈现外加的,是不必要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而加以改变的.与ICL 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元素交互作用(element interactivity ).工作记忆负荷受到从中同时加工的元素数量的影响,反过来,同时加工的元素数量又有赖于元素交互作用的程度.[3]189举例来讲,小学生开始学习“小数”“分数”等概念时,尽管这些概念之间存在联系,但由于它们可以在工作记忆中独立地予以加工而彼此之间无需相互参照就能理解,所以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学习材料,这样的材料对工作记忆施加的负荷相对较低.在这种低交互作用的学习中,构成任务的元素是以序列而非同时的方式进行加工的,因而这样的学习任务相对容易理解.相比之下,如果涉及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则我们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不仅要加工这些概念性的信息,同时还要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加工,这样无疑就加重了工作记忆的负荷.实际上,象上述涉及三个及以上概念的多元素高相互作用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单独学习,但如果构成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元素及其互相作用不能同时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我们就难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教学材料组织方式(如平面几何教学中的数形分离材料)及学生学习方式(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均能加重认知负荷,因为这种负荷完全是由教学的组织方式所引起,因而称之为外源性的或无效的认知负荷,是教学设计力求降低的一种认知负荷.因元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ICL 与因教学设计而引发的ECL 具有可加性.[4]因此,当ICL 高时,ECL 的大小对学生的学习就显得尤为关键.高ICL 与高ECL 的结合会对学生的有效学习造成损害,因为这种结合会使工作记忆极大超负.前面已经提到,由于ICL 是相对恒定的,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在于如何降低因教学材料的呈现而引发的ECL ,并将释放出来的工作记忆容量用于学生图式的建构.而图式的建构也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这一加工过程自然也要耗费一定的认知资源,心理学家(Sweller et al.,1998)称这种用于图式建构而付出的心理努力为相关性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简称GCL ).[2]264这种负荷是教学设计中唯一需要追求的一种认知负荷.下面我们以图说明认知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负荷及其范畴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者认知负荷(CL )两者交互作用(GCL )教学材料及呈现方式(ICL+ECL )内源性认知负荷(ICL )外源性认知负荷(ECL )相关性认知负荷(GCL )图式的控制性加工图式的白动化加工图1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及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王映学:论认知负荷理论视野中的课程教学设计如果学生内化了这样的知识结构,我们认为他们就拥有了与圆、圆柱和圆锥相关的图式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学生在面对如“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S 侧)和高(h ),求其体积(V 柱)以及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V 锥)”的问题时,便马上激活其已有的图式,并进行这样的推论:S 侧÷h=c→c÷π=d→d÷2=r→r×πr=S 底→S 底×h=V 柱(圆柱体积)→V 柱×1/3=V 锥(圆锥体积).相反,如果学生不具备这样的结构化图式,他们往往感觉自己从未学过类似问题或抱怨老师没有讲过这样的问题,专家—新手解决问题时表可以看出,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范围内,ICL 与ECL 之间的关系表现为:ICL 高,因教学材料组织而引发的ECL 就必然要低;反过来,ECL 高,表明不当的教学材料组织方式就会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因而特定容量的工作记忆只能加工低ICL 的教学材料.因此,不论教学材料及其呈现方式施加的认知负荷大小怎样变化,其总量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并且要尽可能释放一定的认知资源用于图式的控制性加工.2认知负荷理论与课程教学设计策略在认知负荷理论看来,课程教学设计策略应重点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个体的已有知识、学习材料固有的性质及教学的组织.[5]50理想的教学设计是,在保持教学材料所施加的ICL 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减小因教学材料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出现的ECL ,将因之释放出来的有限认知资源用于图式的建构.2.1图式建构与教学设计策略认知负荷与图式这一概念密切相关.[6]273,[7],[8]458研究人员关注图式概念源于专家-新手差异的研究,该研究主要聚焦以下问题:一是专家—新手使用策略的差异.专家的长时记忆中贮存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所以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多使用顺向解题策略,即从问题的已知条件逐步推向问题的目标;而新手面对问题时往往缺乏相关的已有知识,所以多使用逆向的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即从问题的目标开始向已知条件一步步倒推.二是关于问题结构表征的差异.Chi 等人(1981,1982)通过一系列物理学问题的分类研究发现,专家常常基于物理学原理的解题步骤对问题进行归类,而新手则往往使用表面结构进行归类.[6]272三是专家—新手已有知识组块的差异.例如,DeGroot (1965)通过象棋大师和新手的比较研究发现,大师和新手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搜索妙棋的能力,而是以记忆组块的方式对真实棋局的大量贮存.后来,心理学家通过对电路图[9]299、计算机程序[10]的问题解决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专家—新手差异的研究表明图式获得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对图式获得的有效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2.1.1组织化、结构化的已有知识专家—新手之间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专家拥有新手所没有的解决问题的图式.[11]图式是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种认知结构,这种结构可根据信息使用的方式将多元信息当作单一信息来看待.[5]49图式由组织化、结构化的学科知识转化而来.举例来讲,学生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学习了圆、圆柱、圆锥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将其之间的关系整合为如下的知识网络:[12]图2与圆、圆柱、圆锥有关的知识网络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王映学:论认知负荷理论视野中的课程教学设计现出来的差异也正是这种有无图式知识的差异.2.1.2选择广为变化的样例结构图式源自样例的学习,因此样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对图式的获得极为重要.图式获得及自动化是一个相当耗时的学习过程,一般性的过程是:呈现表面结构相似、原理结构相同的样例→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同化样例→从不同样例中概括并编码可以解决不同问题的相似之处→舍弃与解决问题无关的差异性特征→初步形成图式→(螺旋式推进)呈现表面结构相异、原理结构相同的样例→……→图式的自动化.以英语学习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化”的语法规则教学为例,符合上述图式获得的过程是:He (She)always catches the No.15bus to go to work;The door opens itself→学生以其“一般现在时”的已有知识同化→发现例句动词后均加s→舍弃差异性特征(具体的背景事件)→图式规则概括:第三人称且为单数,动词加s→My father always gets up very early in the morning;Your picture looks very well;The moon turns around the earth→图式规则得以精致并能熟练应用这一规则.在样例呈现中,关键是做到广为变化样例的无关特征而保持其结构特征(即规则特征)不变.2.2教学材料与课程教学设计策略因教学材料而引发的认知负荷是与教学材料的数量和复杂性相关的.前文已经讲过,有的教学材料可以单独习得且彼此之间无需相互参照,如英文词汇“cat”和“dog”以及化学符号“Fe”和“Ca”就是这样的材料.由于这种材料本身所施加的认知负荷(ICL)低,这时因教学材料组织而引发的ECL也许并不是影响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如果教学材料相对复杂(如上述数学和英语教学材料,意味着ICL较高),此时,教学设计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材料组织设法降低ECL,增加用于图式加工的认知资源(GCL),并尽可能将复杂的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图式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部分地缓解因复杂学习材料(高ICL)对工作记忆施加的负荷,同时由于复杂教学材料能与已有图式相结合,提高学习者对新信息的加工效率. 2.3教学材料组织与课程教学设计策略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讲,如何降低因教学材料的组织和学生学习方式而引发的认知负荷(ECL)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设计者在教学材料的呈现过程中对材料的多重信息(数形结合的信息、视听信息等)的整合未予足够的注意,使得分离性的教学材料组织方式干扰了学生的学习.[2]278,[9]30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克服上述缺陷的教学材料呈现策略,即样例教学.样例教学被认为是普遍有效的一种教学设计,但这种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与教师组织教学材料的方式和学生所用的学习策略密切相关.2.3.1样例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教学材料组织的有效整合研究人员(Sweller et al.,1988;Ward&Sweller,1990)通过几何与代数的样例教学比较研究发现,在代数教学中样例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13]而在几何样例教学中不一定出现这种效应.[2]279,[14]2研究人员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并非来自样例教学,而是在样例教学中对教学材料的组织不恰当.我们以几何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来说明这一问题,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在平面几何教学材料的呈现组织过程中,图(a)将平面图与其图解部分的问题陈述及解题分开来呈现,这时解题者如果仅仅看样例的图形部分,则较难看懂;如果仅看图形下面的问题及解题部分,则极为费解.只有将这种问题类型中的“数”、“形”两者结合起来,在两者之间进行频繁的注意转换,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注意分离效应(split-attention effect).[2]277,[3]192,[15]但是若能在样例教学的组织上如图(b)那样将图解及其陈述进行有效的整合,即将问题的陈述及解题整合性地置于图形之内,这种整合就排除了解题者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搜索,无需学习者再动用工作记忆资源对两种信息进行心理整合,从而节约了认知资源.古诗词的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将古诗词置于其描写的画图之内,这种图文临近的编排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学生的认知资源耗费,为学习者所喜闻乐见.研究人员(Chandler&Sweller,1991;Ward&Sweller,1990)在物理学的样例教学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9]299,[14]4要指出的是,在平面几何教学中,数形整合的材料组织效应是复杂的,我们所进行的一项研究(王映学等,2013)并未发现有这种整合效应.[16]可以发现,样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材料的组织:如果教学材料具有知觉性质(图、表等,即所谓的“形”)和命题性质(文字、符号陈述,即所谓的“数”)的双重性特征,在呈现给学习者之前尽量先进行“数”“形”的有效整合,通过整合教学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学生学习时进行心理整合而加重的ECL ,提高样例教学的效果.2.3.2尽量减少手段—目的分析策略的使用在解决新问题时,解题者如有图式可用,则往往使用图式驱动的策略;当无图式可用,则往往使用手段—目的分析策略[8]459.因此,使用手段—目的策略往往是新手面对问题时常用的应对之道.主张减少手段—目的分析策略的使用,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手段—目的分析对注意的偏导.使用这种策略的最大特点是将问题解决者的全部注意引向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上.问题解决往往从目标开始,解题者对自己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求得目标,应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确定一系列子目标),如此一直推到问题的已知条件.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解题者的注意引向缩小问题状态差异的子目标上,从而无法将注意引向有利于图式获得的解题步骤上.二是对认知资源的大量耗费.由于手段—目的分析聚焦于缩小问题状态之间的差异,所以解题者使用这种策略时需要同时考虑问题的目标、已知条件、目标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差异或关系、与目标和已知条件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算子、已经确定的子目标及其与目标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仍以图3为例,要求∠DBE 的值,就得求出∠ABC 的值(子目标),而确立这一子目标的前提是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对顶角相等”(算子)这一定理;要求得∠ABC 的值,则需要知道ΔABC 另两个角的值(已知条件),且从长时记忆中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算子)这一定理提取于工作记忆中;这一系列加工顺利完成之后,才能得出∠DBE =∠ABC =180°-∠BAC -∠BCA =180°-50°-45°=85°.可以看出,有限的认知资源要同时加工如此多的信息,必然会加重认知负荷,使得有限的认知资源不是用于图式的建构,而是关注于目标、子目标及其差异上,这样的解题策略必然耗尽宝贵的认知资源,难以释放用以图式建构的空间,出现低效学习不可避免.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抽象出这样的假定公式:认知负荷(CL )总量=ICL +ECL +GCL≤工作记忆负荷(WML ).对于特定的教学材料讲,ICL 保持相对恒定,而教学设计中GCL 是我们要寻求的一种认知负荷,这样就可以明显看出,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范围,因教学材料的组织而引发的ECL 越低,释放图3未整合(a )与整合(b )了的两种几何教学材料图a 图b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王映学:论认知负荷理论视野中的课程教学设计出来的认知资源空间就越大,因而也就存在越多的认知资源用于图式的建构,这也是认知负荷理论视野中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注意事项认知负荷理论强调,工作记忆容量限制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2]251因而围绕降低认知负荷、促进图式建构的种种教学设计策略就成为教学实践工作者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3.1就教学材料本身所施加的ICL讲,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是建构可利用的图式由教学材料施加于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主要是由材料本身固有的特性决定的,教学设计难以有效应对这种来自材料的负荷,但可以通过与已有图式的有效结合来减缓教学材料带来的ICL.理由是,复杂的教学材料要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但如果在长时记忆中有与之相关的图式可以利用,则可以将这种复杂教学材料与相关图式结合在一起,作为相对较小的认知单元予以加工,从而降低由教学材料产生的ICL.3.2就教学材料的组织呈现而引发的ECL讲,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样例教学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样例教学是降低认知负荷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但在样例的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教学材料组织过程中的多重信息整合.二是减少学生对手段-目的分析策略的使用.3.3只有降低了ECL,学习者才有可能将有限而宝贵的认知资源用于新图式的建构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看,有效教学设计的逻辑是:通过恰当的教学材料组织降低ECL→释放认知资源空间→增加因图式建构而需要的GCL→减缓ICL(通过与已有图式的结合)→释放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新图式的建构.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教育实践者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讨论教学设计,不仅为考察教学设计呈现了一个新的视域,也为广大一线的教师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探索途径.参考文献:[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1.[2]Sweller J.,van Merrienboer J.J.G.,&Paas F.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eview,1998,10(3):251-296.[3]Sweller J.&Chandler P.Why some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learn[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94,12(3):185-233.[4]Paas F.,Renkl A.&Sweller J.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recent development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38(1):1-4.[5]Marcus N.,Cooper M.,&Sweller J.Understanding instructions[J].J.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6,88(1):49-63.[6]Owen E.&Sweller J.What do students learn while solving mathematics problem?[J].J.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5,77(3):272-284.[7]Cooper G.,&Sweller J.Effects of schema acquisition and rule automation on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transfer[J].J.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7,79(4):347-362.[8]Sweller J.Cognitive technology:some procedures for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J].J.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81(4):457-466.[9]Chandler P.&Sweller J.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91,8(4):293-332.[10]Anderson J.R.&Fincham J.M.Acquisi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 from examples[J].J.of Exp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1994,20(6):1322-1340.[11]Sweller J.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12:257-285.[1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9.[13]Sweller J.&Cooper G.The use of worked examples as a substitute for problem solving in learning algebra[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85,2(1):59-89.[14]Ward M.&Sweller J.Structuring effective worked examples[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90,7(1):1-39.[15]Sweller J.&Chandler P.Evidence for cognitive load theory[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91,8(4):351-362.[16]王映学,张大均.认知技能获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8-66.[责任编辑:殷月琴]。
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及其启示
作者: 盛洁[1];潘洪建[2];李巍[1]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2;[2]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156-16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科学教学
摘要:2018年修订的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进度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颇具特色.在优化课程目标系列、确立主题进度标准,加强课程内容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凸显跨学科概念的教学,完善课程实施、科学实践多样化,建立评价标准、优化评价规程等方面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学设计
健康教育714289877@作者简介:陈欣(1996-),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学设计ʏ㊀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㊀陈㊀欣㊀㊀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面对重新组建的班集体和全新的学习成长环境,要与同学和老师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但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可能存在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从而造成不良的人际关系㊂本文将从设计理念㊁教学对象㊁教材分析㊁教学目标㊁教学重难点㊁教法学法㊁教学过程㊁教学评价这几方面阐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往,从而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㊂关键词:中学生;人际关系;技能;沟通1㊀设计理念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会产生很多焦躁不安的情绪,再加上他们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在家人的宠爱中长大,造成他们当中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不太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对方的感受,由于沟通问题而造成隔阂或误解㊂另外,中学生普遍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玩伴,他们喜欢通过QQ ㊁微信㊁电子邮件等软件来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联系和沟通,其中大部分联系对象还是接触不到的陌生人,他们真实人际交往经历的缺乏也导致其对日常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做到有效沟通㊁耐心倾听㊁发现他人优点等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㊂只有在真实的人际交往实践中才能锻炼出较好的交往技能,因此也只有通过沟通和交往才能建立出良好的人际关系㊂初一班级是重新组建的,此时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也需要重新建立,因此在初一年级向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是十分必要的㊂2㊀教学对象本节课针对的是初一年级的中学生㊂3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自编教材,内容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㊂因为人际关系的好坏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的愉悦程度,因此本节课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在身心健康上有很大的帮助㊂4㊀教学目标(1)能够陈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技巧及注意点;(2)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良人际关系的原因及解决措施;(3)能够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运用于实际交往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㊂5㊀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习到人际交往中的技巧;教学难点是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关技巧并运用于实际交往中㊂6㊀教法学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㊁案例分析㊁合作探究法等教法学法,以讨论㊁活动为主要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思考㊁多互动㊁多参与㊁多感悟,指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㊂7㊀教学过程7.1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㊂教师:这学期我们开始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组建了新的班级,也一定交到了很多新朋友,那么大家的好朋友都叫什么名字呢?你们能够说出班上多少人的名字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短片(视频内容为新学期开始新同学之间相互认识)㊂教师:看完了这个小短片,谁能来说一说刚刚的短片讲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㊂教师:大家说得很好,记住别人的名字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那么在人际交往中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来进入今天的主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㊂7.2㊀讲授新课:人际交往的技能7.2.1㊀学会沟通(1)案例探讨:①一位教授在家为一个学术会议的演讲着装做准备,这是他职业生涯以来遇到最高规格和最大规模的会议,所以全家人都为教授能进行如此大的会议演讲而感到高兴,非常重视演讲的着装㊂为此,老婆专门去商场为教授买了一套正装㊂晚上饭桌上老婆问衣服大小合不合适,教授说除了裤腿长了2厘米,其他都合适,但是心想卷一下就好了㊂当晚教授很早就休息了,但是老妈却睡不着,心想儿子怎么能穿嫌长的裤子去进行这么隆重的演讲,于是她起身把裤腿剪掉2厘米,缝好烫平,满意地睡觉了㊂因为有重要的事教授老婆一大早就醒了,想起老公西裤的事,把西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714289877@健康教育裤又剪掉2厘米,安心的准备早饭了㊂几分钟后,女儿也早早起床了,想到爸爸的裤子长了,便拿来西裤,再剪短2厘米,缝好烫平,等教授穿上裤子就变成了九分裤㊂②教师提问:看了这个小故事,同学们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③学生讨论之后分组回答㊂④教师总结: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却换来一条穿不了的西裤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及时进行有效沟通㊂第一,教授作为裤子的主人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需求:裤子究竟需不需要剪短,谁来剪短;第二,老妈㊁老婆㊁女儿没有互相商量,告知其他人自己将要修改西裤,最终才导致了尴尬的结果㊂⑤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呢?请大家分组讨论㊂⑥学生讨论回答㊂⑦教师总结:a.互相尊重,不高傲强势;b.态度真诚,不敷衍塞责;c.保持平常心,不感情用事;d.换位思考,不固执己见㊂(2)游戏活动:蒙眼画画㊂①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圆作为脸的轮廓,先请一位同学在没有其他同学帮助的情况下蒙上眼睛补充完整五官;再请另一位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口头帮助下蒙上眼睛补充完整五官㊂②学生投票选出哪幅画比较好看,同时思考问题:我们从游戏中能够学到什么?③学生讨论分组回答㊂④教师小结:当我们面对一项任务时,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会降低任务完成的难度,也会提高效率和质量㊂正确的沟通方式可以减少彼此的误解,从而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㊂7.2.2㊀学会倾听①案例探讨:小明的父亲是一个古板的人,喜欢独处,不善交际,每次儿子的朋友来家中做客,父亲就一个人回到书房看书㊂某天,小明的三个高中同学来找小明玩㊂其中有两个同学在下棋,而小刚对围棋一点也不了解,实在不感兴趣便去了小明父亲的书房㊂外边这三位下棋下得正来劲就没有顾得上小刚㊂等玩够了打算离开的时候他们才去书房叫小刚㊂小明很惊讶地发现父亲这次竟然把同学送出门口,他们临走前父亲还多次邀请小刚以后再来家中做客,在那之后父亲还经常叮嘱小明邀请小刚来做客㊂后来小明和小刚聊及此事,小明询问那天他们在书房聊了些什么,小刚回答道: 没什么呀!你们下棋我不懂,就去你父亲书房,见你父亲在看一本水利方面的书,就问你父亲是不是搞水利的,然后就好奇地问长江大桥的桥墩怎么做的,你父亲就开始给我讲解,如何先将一个大铁筒插进去,将里面的水抽干,挖出稀泥,打地基,直到做好干透,再将铁筒抽掉,你父亲在说,而我只是认真听,也没说什么㊂ ②教师提问:倾听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但是要做到有效倾听却不是十分容易的,那么我们在倾听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讨论㊂③各小组讨论㊁分析㊁回答㊂④教师总结:a.集中自己的注意力;b.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c.适时给予倾诉人反馈(嗯㊁点头㊁微笑等)㊂倾听的重点就在于你要让对方能够感觉到你有在很认真地听他说话,听明白他说话的意思,同时能够感同身受㊂很多人对倾听有了错误的理解,他们误以为对方告诉他们一件事是希望他能够针对这件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帮对方想办法,因此在交流过程中急于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自己的角度向对方提供意见和办法㊂但是实际上只有倾诉者本人才最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他向对方倾诉的过程只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理解,希望对方能够给予自己心理上的支持㊂同时倾听的过程还是一种情感交互的过程,倾听者在此过程中通过表情㊁动作和言语向对方做出回应,让对方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㊁被关心㊂7.2.3㊀学会赞美(1)学生活动:发现闪光点㊂①组织学生每两人为一组,各自在纸上写出对方的三个闪光点或优点,然后双方交换纸条,大声读出纸条上的优点㊂②学生交流分享感受㊂(2)案例探讨:①小红在班上是一个普普通通不起眼的学生,班主任都没有特别关注过她㊂某天中午休息时间,班主任来教室门口巡查,发现门口散落了一些纸片,但是来来往往经过门口的学生,要么没有注意到,要么看到了又抬起头绕过㊂此时小红走了过来,班主任以为她也会像其他同学一样走过,只看见她走到角落拿起扫帚和簸箕,将纸片清扫干净㊂班主任默默地记下了这一画面,在下午的班会课上表扬了小红关心爱护班级的优点㊂此后,班主任对小红多了一些关注并发现了小红其他的几个优点并及时表扬㊂过了段时间班主任发现小红上课更加认真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很多,与此同时他们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了㊂②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赞美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那么如何赞美才能更适当呢?③学生讨论回答㊂④教师总结:a.要有理有据,不能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b.要雪中送炭,不能锦上添花;c.内容要具体,不能含糊其词;d.要恰如其分,不能掺水分;e.要把握时机,不要拖延;f.要真心诚意,不能虚伪㊂在日常生活中,相比于发现交往对象的优点,人们常常会更加容易记住对方的缺点㊂然而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及时地进行赞美会使双方的感情变得更加融洽㊂但是不能一味地㊁胡乱地㊁毫无根据地赞美对方,只有真诚的适当的赞美才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增进双方的友谊㊂除此之外真诚的有根据的赞美还有利于对方得到认可和肯定,从而在其优点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当你发现对方很勇敢并进行赞美,那么他在这一方面就会得到认可,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表现得更加勇敢㊂7.3㊀课堂总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交往技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㊂但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慢慢地学会沟通㊁倾听和赞美,真诚地和他人交往,多思考㊁多互动㊁多参与㊁多感悟,日积月累不断实践就能熟练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㊂参考文献[1]沃建中,林崇德.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3):9-15.[2]梁君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0,(12):98.[3]张紫屏.课堂有效教学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4]吴文胜.论课堂人际环境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4,(09):20-22.责任编辑㊀孙晓东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妍;王敏洁;赵丹丹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是经济、科技、文化高度融合的战略性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契合建设“三个扬州”的发展路径,对于改造提升扬州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扬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扬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总页数】4页(P225-228)
【作者】张妍;王敏洁;赵丹丹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4
【相关文献】
1.“非遗”视野下的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J], 王仲;高悦
2.基于SWOT的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J], 晏凡
3.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助推城镇特色化发展路径及运营策略研究 [J], 徐晓梅
4.扬州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融合研究 [J], 崔敏静
5.川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郑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教版与苏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程内容比较
数学2015·教学研究·热点人教版与苏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程内容比较[摘要]以人教版与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编排、呈现形式、习题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种版本的教材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各有千秋。
[关键词]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8-027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25009)高明洁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学的基本线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本文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两套教材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编排、呈现形式、习题水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比较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了解不同的编排体系,明确教材各自的优、缺点,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面汲取不同版本教材的长处。
一、内容编排《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安排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表1两种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编排册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1.认识几分之一(一个物体平均分)2.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3.认识几分之几(一个物体平均分)4.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5.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6.1减去几分之几苏教版三(上)第十单元“认识分数”三(下)第四单元“认识分数“1.认识几分之一2.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3.认识几分之几4.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5.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两种教材的内容编排都包含了五个基本的知识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认识几分之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作者: 蔡澄[1];王珊珊[2]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扬州225002;[2]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常州213300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39-4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追求教育公平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而在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一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却被忽视,他们的专业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阻抗因素和不利条件。
本文结合江苏部分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揭示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促进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寻求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策略。
从灵魂到身体——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及现代教育的价值倒转
From Soul to Body:Plato s Cave Metaphor and the Value Inversion of Education Nature 作者: 翟楠[1]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洞穴隐喻;灵魂;身体;教育本质;价值倒转
摘要: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中,教育是促使人的灵魂转向善的技艺。
他区分了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不同,从而为人们探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启示。
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的灵魂转向这一本质特征,而仅仅满足于身体的需要及其转向,这是造成现代教育困境的根源所在。
现代教育改革不应满足于流行教育理念的相互更替,而应关注教育的本质问题和有关人的灵魂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细则
毕业论文是综合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规范这一环节的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学校制定的《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扬大教[2006]69号)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特制定本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细则。
一、目的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和质量总检查;通过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及心理科学知识,观察和分析教育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手段检索图书资料的能力、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教育论文的语言阐述与表达能力;
(三)使用计算机(包括索取信息、数据处理、多媒体软件应用等)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挥创新能力。
(四)论文的撰写能力及答辩能力。
二、选题要求
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标志着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的正式开始,在整个论文写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选题要体现科学性、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应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某个理论或方法问题或是对某种教育教学理论的讨论与评价。
(三)一般一人一题,课题一般由指导教师或学生提出书面申请报告,说明意义、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工作难点及进行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报学院审定批准。
课题确定后,张榜公布,由师生双向选择,个别情况由学院调配解决。
(四)选题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与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
(五)课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力求有适当的阶段性成果,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
(六)选题、审题工作应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前一学期落实到学生,以便学生及早考虑和准备,任务书应在毕业论文开始前发给学生。
任务一经确定,原则上指导教师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更改,指导教师须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报学院审批.
三、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毕业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
每个指导教师应对整个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指导教师统一安排。
(一)指导教师的条件
1、教师应由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经验,治学严谨、工作踏实并有讲师或相当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
2、初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原则上不单独指导毕业论文,但可以协助指导教师工作。
(二)指导教师的职责
1、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学生严格要求。
指导毕业论文应始终坚持把对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2、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三)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
1、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书和进度表。
2、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文献,审定学生拟订的方案。
3、指导学生正确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写作,并认真填写论文指导书。
4、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答疑和指导。
5、论文结束阶段,审查学生毕业论文的全部资料,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指导学生写出答辩提纲。
6、论文答辩,给出论文成绩,写出评语。
(四)学生人数与指导时间
1、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应控制在3——6人。
2、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少于15学时。
3、教师在指导论文期间,如因特殊原因出差,须经学院审批,并事先向学生布置好任务或委托他人代为指导。
四、对学生的要求
(一)尊敬师长,虚心接受指导教师及有关人员的指导和检查,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设想。
(二)认真努力,勤于实践,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他人成果。
(三)严格执行学校关于毕业论文的工作规程,遵守纪律,按时按要求(包括形式要求和撰写要求)完成论文。
凡不按要求完成论文且情节严重者,取消答辩资格。
(四)毕业论文须符合形式要求及撰写要求,请参照学校的有关要求,否则不能取得答辩资格。
(五)将毕业论文成果和整理的全部资料(在资料袋上列出清单)上交学院负责归档,鼓励毕业论文对外发表。
五、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和撰写要求
(一)要求查阅文献10篇以上;
(二)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等,研究计划中明确各阶段时间安排。
(三)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参照《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扬大教[2006]69号)的
格式要求。
六、答辩要求
(一)学生在毕业论文完成后必须进行答辩。
答辩前须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与答辩。
(二)成立论文答辩委员会,下设专业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人数以3-5名为宜,成员应由副高以上职称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也可聘请外单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参加论文答辩工作。
(三)答辩工作开始前,答辩小组应组织毕业论文的验收和评阅工作。
毕业论文的评阅由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分别进行。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整个毕业论文中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研究水平进行全面评价;评阅教师着重评阅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评阅结束后指导教师写出书面评阅意见。
(四)答辩小组根据课题涉及的内容及要求,在答辩时进行提问。
答辩时间:学生介绍15分钟左右,提问和回答15分钟左右。
(五)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及答辩情况进行书面评价,由指导教师给出成绩并签字。
七、成绩评定要求
(一)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1、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应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及答辩情况为依据。
2、采用“结构分”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
结构分采用百分制,其结构为:指导教师的评分、评阅人的评分、答辩小组的评分分别占30%、30%、40%。
3、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4、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从严要求。
优秀成绩一般控制在20%以内,中等及以下成绩一般控制在20%左右。
(二)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毕业论文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立论明确,观点新颖,结构合理,内容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材料详实,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引文规范,答辩概念清楚,回答问题正确。
良好:能较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毕业论文能联系实际,理论明确,结构合理,内容完整,材料详实,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引文规范,答辩时概念较清楚,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中等: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毕业论文内容基本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畅,引文较规范,答辩时能回答提出的主要,且问题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毕业论文质量一般,在结构、内容、引文等方面有个别错误。
答辩时少数问题不够清楚,有若干错误。
不及格:未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工作态度不认真。
毕业论文在结构、内容上有较大缺陷和错误。
答辩时概念不清楚,回答问题不正确。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发给结业证书。
如果学生自愿重修,可及时提出申请,经学院批准同意,安排在下一届毕业生论文工作期间进行。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