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由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可由血小板 酶作外源激动剂时 ,为防止血小板聚集
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来判断 ,近年 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可在全血标本中
来 ,文献报道利用流式细胞术 ,特别是全 加 入 四 肽 化 合 物 Gly2Pro2Arg2Pro
血法流式细胞术 ,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 ( GPRP) [3] 。固定这一步若不干扰单抗
它仅在血小板活化时才因构象变化而显 活化血小板检测的一些代表性单抗 。
21 血小板缺陷性疾病 :全血法流式
露出来 。因此 ,使用这个表位的荧光单 抗 ,我们能更精确地在更早阶段检测到
三 、诊断学意义及临床应用
细胞术提供了一个简单 、迅速的方法来
利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血 诊断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性疾病 ,如巨
号 。探测器收集每个细胞的荧光讯号和 的百分率 。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法与荧光
光散射 ,然后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 传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
蛋白的表达 ,常用的样本是经洗涤的血 小板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由于血小板 极易活化激惹 , 样本经离心 、洗涤等步 骤 ,容易人为地导致体外血小板激活 ,影 响临床诊断价值 。为此 ,Shatti 等[2] 引入 了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该技术能使用全 血样本测定循环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以 及血小板对激活剂的功能应答 。
抽血抗凝 →稀释 →生物素化的检测
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 ,检测血小板功能 用单克隆抗体 (单抗) →激动剂或缓冲液
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 →固定 (1 %多聚甲醛) →FITC 标记的鉴
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 ,譬如 ,静脉阻 别用单抗 →PE2卵白素 →稀释 。
滞 、抗凝剂选择 、离心 ,甚至标本处理不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临床应用流式细胞术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由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近年来,文献报道利用流式细胞术,特别是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2]。
该技术能灵敏、特异地检测血液中活化血小板,并评价其功能。
现就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现状和潜力进行综述。
一、全血法流式细胞术1.方法学:流式细胞仪能快速测定大量个体细胞的特性。
样品中欲分析的细胞预先进行荧光标记,然后由压缩氮经硅管送达标本室,再以5 000~10 000个细胞/秒的速率逐个射入光敏感区。
在适当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被特殊染色的细胞发射出一定量的荧光脉冲讯号。
探测器收集每个细胞的荧光讯号和光散射,然后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传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常用的样本是经洗涤的血小板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由于血小板极易活化激惹,样本经离心、洗涤等步骤,容易人为地导致体外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价值。
为此,Shatti等[2]引入了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显微镜计数法
通过人工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计数血小板数 量。
其他方法
如流式细胞术、电镜技术等,用于特殊情况下或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计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 重要指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血栓性疾病等。
监测抗凝治疗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定期 检测血小板计数有助于评估治疗 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检测血小板表面的活化标记物, 了解血小板活性状态。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诊断血栓性疾病
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有助于诊 断血栓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 肌梗死、脑卒中等。
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可以评估个体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依据。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来自血小板活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血栓性疾病
01
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通过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
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02
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助于评
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03
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小板
活化程度有助于预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检测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标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避免过 度挤压和抗凝剂不足,防 止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检测方法选择
不同检测方法对血小板活 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 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结果解读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其他 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小板 活化检测结果,避免误诊 和漏诊。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花生四烯酸(AA)诱导,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测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缺血性脑血管;实际应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致病因素较多,且机制较为复杂。
该病的进展一般需要经历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三阶段[1]。
而这三阶段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老年疾病有紧密联系,因而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而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且饮食结构也不断变化,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降纤和抗血小板聚集等相关手段[2]。
该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等特点,且患者即使存活也会留有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内科及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又分为三个阶段的治疗,超早期、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外科治疗主要是指介入性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介入性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可恢复缺血组织的供血,最大程度的恢复缺血组织的活性,抑制脑梗死区域继续扩大,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性很高,但必须是在超早期(发病时间在3~6 h内)治疗阶段[3]。
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非常重要,对于不可逆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若能及早诊断并接受治疗,将会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检测中的应用于方法介绍
47
Flow Cytometry
June 2000
血小板的活化、荧光染色与流式细胞仪分析
前言 血小板活化试验,对于血小板功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使用流式细 胞仪进行多参数分析,可以特异灵敏地检测血小板表面标记,了解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和 反应性,并同时获得更多关于血小板的信息。在疾病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病人的筛选及 治疗监测、预测并发症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使用推荐的三色流式分析方法检测血小板活化的优点是: 检测血小板的反应性。 了解血小板活化进程。血小板先发生膜糖蛋白变化,然后是胞浆内颗粒释放到 血小板外。 同时检测多种血小板表面标志。 高度灵敏。 直接检测血小板的多种标志。 使用全血,标本量少。 操作简便快捷,将血小板人工激活减至最低。
51
Flow Cytometry
June 2000
附:BDIS 血小板活化试剂
BD 抗体: CD PAC-1 CD62P CD61 Isotype 1 CaliBRITE 3 Ig Subclass IgM IgG1 IgG1 Form FITC PE PerCP PE Unlabeled,FITC,PE,PerCP Catalog No. 340507 348107 340506 340013 340486 Tests 50 100 50 25g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中血小板功能状态 全血中血小板更接近生理状态 操作简便,减少由于操作造成的血小板状态改变(如血小板活化试验) 同时检测血小板的多个标志物,结合 FSC 和 SSC,评估多个参数,进行定量分析 多采用血小板特异抗体 CD41 或 CD61 画门,找出血小板,避免杂质碎片的干扰 检测血小板亚群灵敏度高 用血量少 无放射性污染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功能、血流变学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功能、血流变学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陈智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检验科,福建厦门 361000[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前后的血小板功能、血流变学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进行介入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后24 h的血管造影效果分为有效组(n=103)与无效组(n=97)。
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指标、血流变学指标变化。
结果 冠心病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功能和血液流变性异常。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集聚率、P选择素、糖蛋白Ⅱb/Ⅲa)和血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集聚率、P选择素、糖蛋白Ⅱb/Ⅲa)和血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效组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可反映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可为术后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冠心病;血小板功能;血流变学指标;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1)05-0226-04 Detec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 function and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fore and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CHEN Zhiyang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iming Branch,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tec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 function and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before and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ith CHD who underwent PCI admitted to Siming Branch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9 to September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effective group (n=103) and the ineffective group (n=97) according to the angiographic effects 24 hours after operation. The changes of platelet function and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PCI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HD. Results Patients with CHD were featured by abnormal platelet function and hemorheology.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telet function indexes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soluble P-selectin, glycoprotein Ⅱb/Ⅲa) and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whole blood high shear viscosity, 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 and plasma viscos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0.05). After treatment, platelet function indexes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soluble P-selectin, glycoproteinⅡb/Ⅲa) and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whole blood high shear viscosity, 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 and plasma viscosit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effectiv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neffective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platelet function and hemorheology indexes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an reflec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CI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gnosis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latelet function;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Coronary angiography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心肌微循环障碍,继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灌注不足及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及心功能受损[1]。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
阻抗法的不足之处
光学聚集仪耗时,对小聚集物的形成不敏 感,,操作相对烦琐。 阻抗法与比浊法的结果无法换算。 尚缺乏大量应用的经验。
目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已经从传统的 手工法发展到全自动仪器的检测,从单一的 比浊法发展到阻抗法,剪切法,流式细胞术法、 模拟体内初期止血(PFA-100)等等, 从单 一的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发展到能同时检 测血小板释放ATP和血小板内Ca2+的含 量,血小板释放颗粒及活化功能的测定, AA代谢产物测定,血小板内环腺苷酸 ( cAMP)和环鸟苷酸 ( cGMP)测定,血小板 活化的新标志物等等。
质量控制 室内质控:用已知正常人的混合PRP标本 建立典型的血小板聚集模式。这些模式的 正常值用来同结果显著异常的标本进行比 较就可以表明血小板机能障碍。最好每次 试验前做一混合PRP作为当日正常对照。
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应用
三大功能: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 二、血小板功能异常的诊断 三、血栓性疾病的监测
注意事项
时间 应在采血后3小时内完成。 温度 采血后标本应在15-30°C 的室温放置。切忌放 入冰箱。 血浆的pH 采血后血液中的CO2不断逸出,使pH上升。 6.5-8.5的标本可获得最佳效果。所以一般在实验前半 小时开盖为宜。 饮食 最好空腹,禁饮牛奶、豆浆和脂肪性食品。 诱导剂 ADP在保存中会分解,配制后最好分装,在20°C以下的冰箱中保存。肾上腺素更容易分解,应 以黑纸包裹避光。 生物参考区间 各实验室应对试剂说明书提供的生物 参考区间进行验证。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的仪器,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
它通过测量形成血凝块的时间和强度,以及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聚集状态,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文将介绍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采用了声纳技术(Sonoclot技术),其原理基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的变化。
当血液开始凝固时,凝血酶会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引发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一个稳定的血凝块。
Sonoclot仪器通过测量血凝块形成的弹性来评估凝血功能。
具体来说,仪器会将血液样本放置在一个含有铝离子的杯子中,并在样本中引入钙离子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同时,仪器还会通过探头向样本中传递声纳波,以测量血凝块的变形。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还可以评估血小板功能。
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在血管受损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帮助止血。
Sonoclot仪器可以通过测量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聚集状态来评估血小板功能。
在仪器中的探头会向样本中传递声纳波,同时感测血小板聚集所产生的声纳信号。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例如,在手术前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预测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出血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其次,Sonoclot仪器可以用于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凝血功能。
抗凝治疗常用于心血管疾病、血栓疾病等病症的治疗,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出血风险,而不足则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Sonoclot仪器可以帮助医生确保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保持适当的凝血状态。
此外,Sonoclot仪器在评估血小板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病理现象,因此准确评估血小板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都至关重要。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血栓弹力实验
图1 血栓弹力图描绘的凝块形成的速度和强度曲线
TEG临床应用
• (一)监测凝血功能 • 目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如:PT, APTT)只
能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反映凝血过程中某 一阶段或某种凝血产物。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与凝 血因子相互作用,无血小板参与的凝血检测不能 反应凝血全貌。TEG检测能够全面展现血凝块发 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 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再到纤维蛋白溶解,展示 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 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
TEG临床应用
• (二)指导成分输血
•
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判断导致出血的具体
原因,检出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原
因还是肝素残留导致的出血,这样就能够指导输
注正确的血液成分进行止血治疗。通过对术后出
血原因进行鉴别,还能够减少二次手术风险。欧
美的许多国家将TEG作为进行血液制品管理的重 要工具,文献表明TEG指导输血有助于节约用血 、降低因过度输血引起的副作用及死亡率。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容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的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成在4小时内完成,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的聚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的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二、血栓弹力实验
• 标本采集:与凝血常规管分开单独一管, 全血检测不需要离心,但病人抽血需要空 腹,才能减少食物蛋白的干扰。PS:凝血 常规可以与D2聚体同一管。当另作3P实验 建议单独抽一管。
二、血栓弹力实验
• 临床意义: • 血栓弹力图(TEG)是来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和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小板检查项目
血小板检查项目血小板检查项目介绍:血小板检查项目是对血液中的血小板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用于诊断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血小板检查项目正常值:100×109~300×109/L血小板检查项目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PL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如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消耗过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脾大时,血液中可达90%以上的血小板储存在脾脏,导致血液中血小板轻至中度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样采用EDTA抗凝剂可诱导少数人(0。
1%)的血小板显著减低;血液中存在巨大血小板时,由于不能将其计数而假性减少。
这两种病例可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注意:静脉血计数血小板结果稳定,干扰因素少。
末梢采血易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等。
(2)MPV-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脊髓造血功能受损时,MPV和PLT均减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ITP,MPV可增大;若脾切除,MPV和PLT均可升高。
骨髓造血功能评价:造血功能抑制时,MPV和PLT呈持续减低趋势,功能抑制严重,MPV越小;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升高。
MPV增大:巨血小板综合症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如感染、手术等,MPV正常。
(3)PCT-血小板比容凡是PLT和(或)MPV增高,均可导致PCT增大,如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大小越是不均一,PDW越大。
临床意义待进一步研究。
(5)P-LCR-大型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可分为小、中、大、巨型四种。
大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血小板增多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DOI:10.3760/ema.j.issn.1009-9158.2013.06.003 作者单位:l∞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通信作者:曾勇,电子信箱:zengyon91999@medmail.con.cn
万方数据
主堡捡坠医堂盘查!Q!!生!旦筮堑鲞筮!塑£!i!』!坐丛型:』!塑!!!!:!!!:!!,塑!:!
临床实践中对于冠心病患者小样本、快速的检测需求促使了快速检测即床旁检测的发展,通过这类方法
可以迅速对于抗血小板治疗低反应性、发生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患者进行识别。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
VerifyNow、TEG、Muhiplate、PlateletWorks和PFA一100等㈣。
1.VerifyNow:VerifyNow法是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法,使用AA、ADP和前列素E以及或凝血酶受体激活 肽来分别评估血小板对阿司匹林、P2Y12受体阻滞剂或GPll b/111a受体拮抗剂的反应,检测原理与LTA法 相同,但使用纤维蛋白原包裹的珠子放大聚集反应,使信号增强。研究显示通过VerifyNow法对接受PCI的 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抵抗与围操作期的心肌梗死风险增加及不良预后 相关‘19。…。 2.TEG:TEG是另一种血小板功能的快速检测法。其检测原理是通过不同激活剂(如高岭土,激活凝血 酶进而激活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或诱导剂(如花生四烯酸、ADP等,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凝 固产生血凝块,仪器通过物理方法测定血块的强度,并描记时间一血块强度曲线。用多个参数对曲线进行定 量描述,可对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进行定量评价。TEG所描记的最大振幅(MA)主 要反映血小板功能,因此通过不同激活剂和诱导剂TEG图谱的MA值,可以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进行 定量。研究显示MA可以预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PCI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21|。另一个新的参数15 的曲线下面积(AUCl5)也可以反映抗血小板治疗效果I 22j。 3.Multiplate:Multiplate主要原理是加入诱导剂后进行血小板计数,评价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 GPⅡb/IUa的反应旧3|。其优点是只需0.3 ml的血样、无需制备标本、10 rain快速检测。一些大的前瞻性研 究显示应用Muhiplate检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低反应性是围操作期 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的独立预测因子。2…。 4.PlateletWorks:PlateletWorks可以用ADP、AA或胶原来激活血小板,通过评价血小板活化数目来获得 血小板聚集度口5I。优点是只要少量的全血标本及2~10 min即可完成检测,缺点是取血后10 min内必须完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 静息痛
斑块破裂1
• 坏疽 • 坏死
1.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1995; 92: 657–71. 2. Arbustini E et al. Heart 1999; 82: 269–72.
4 血小板功能研究新进展
1)血小板能够帮助受损组织重建。 2)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和攻 击微生物闯入者,发动保护性反应。 3)血小板是运输化学物质, 4)血小板在血管新生时形成血管系统 5)血小板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0 APRIL 2010 VOL 328 SCIENCE
2.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 断的意义
1) 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
致残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疾病致死的首要 因素, 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 的主要成份。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2、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断的意义 3、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其它临床应用意义 4、结论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等 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连续的过程 。 初期止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组织成分暴露(主要为胶 原),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 血栓。 二期止血 是凝血、抗凝和纤溶诸系统相互协调、有序完成的过 程,血浆中一系列凝血因子经级联酶促反应依次被活化, 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Atherothrombosis: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动脉粥样血栓形成 的特征是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突然(不 可预知)破裂(破 裂或侵蚀),导致 血小板激活以及血 栓形成
常用检测血小板功能方法的科普曹鸣菲
常用检测血小板功能方法的科普曹鸣菲发布时间:2023-07-06T04:29:04.111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曹鸣菲[导读]简阳空分医院四川简阳 641400血小板是机体的重要细胞之一,在血液中它也是最小的血细胞之一;血液中血小板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形状也有所不同,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是圆盘形状的或者是扁圆形状的,并具有一定的折光性质。
通过瑞氏染色后的血小板在高倍显微镜下,呈现出星形、逗点状或不规则状。
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血小板的数量在血液中的占比很大,也就是说一立方毫米的血液中含有血小板是10~30万左右,大概平均20万个;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并且大约有1/3的血小板储存在我们脾脏之中;血小板的寿命大概在7天到14天左右,每天更新约总量的十分之一,衰老的血小板也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成熟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形成,它在机体中的主要功能为止血和凝血,同时也参与炎症反应、免疫调节、血管生成及血光新生。
临床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血小板活化检测血小板在静止的状态下,存在很多的颗粒,例如:a颗粒、溶酶体颗粒等。
这些颗粒的表面上存在着许多的蛋白,当血小板处于活化的时侯,这些颗粒的膜蛋白和血小板的膜蛋白会部分融合,最后这些颗粒蛋白会结合在血小板膜的上面。
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这些颗粒膜来判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首先需按要求进行采血,采血时需要注意的是取后半段的血液标本,因为前段的血可能会混杂一些组织液体,这些组织液会对血小板的活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试剂的选择:一般在临床实验室中通常选用CD42B来鉴别血小板的活性,血小板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CD62P和CD63的表达率也不相同,因此还是需要譬如PE这种较强的银光素来进行标记检测。
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全血法和固定法,全血法是取试管A与试管B来进行对照,需要加入5ml的抗凝全血,其中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阴性对照抗体(对应CD62-PECD63-PE)B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抗体。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代表血小板功能的指标很多,经过多年临床验证,对许多指标已有了新的评估,发展了一些新的项目,逐渐淘汰了一些应用价值有限的指标。
出血时间(BT)由于不能证明与血小板数,与体内血小板功能,与疗效判断,与出血的预示,以及进行方法标准化后仍未能改进BT的上述不足,在1990年已对此项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出疑问。
目前国内提出的出血时间测定的替代方法价值正在评估中。
粘附性测定无论是体内法还是体外法,均是代表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的总体结果,并不能单独反映血小板粘附能力,目前在临床上仅限于少数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血小板聚集试验在作为遗传性血小板功能性疾病中仍是十分有用的指标,由于此项指标的方法学要求较高以及正常人群与功能异常者,尤其在评估高血小板反应性的患者中从个体化角度作判断分析时,其意义较为有效。
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的释放产物PF4和B—TG曾作为血小板储藏池疾病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但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常可引起血小板体外活化,因此,以后一种目的应用此二项指标已逐渐为其他指标所替代。
过去几年采用过的前列腺素代谢产物TXB2在作为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这项指标在反映活化程度中的灵敏度也有所降低。
血小板膜糖蛋白Ib,IIb/IIIa,V,Ia等是参与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的主要粘附蛋白,在一些遗传性血小板疾病中明显下降,而在血栓性疾病中也可见到某些糖蛋白表达增高,作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作为细胞信使的某些成分如cAMP,Ca 2+等在血小板基础研究中予以应用,其中血小板胞浆Ca2+浓度的测定随着它与某些临床疾病之间关联的发现,现已在血脂增高和降血脂治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检测应用。
常用方法是采用Fura—2的荧光法,也可采用带有钙离子浓度测定的血小板聚集仪。
2 新的和常用的检测仪器2.1流式细胞仪(1)优点:在血小板研究中可在较为生理环境下进行,无血小板亚群丢失,检测到活化状态血小板的多个受体,能对血小板减少的标本进行检测。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轻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旳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毕在4小时内完毕,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旳汇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旳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TEG临床应用
• (四)判断肝素旳效果 • 血栓弹力图旳肝素酶对比检测常用于围
手术期判断肝素抵抗情况、监测肝素化情 况和评价鱼精蛋白对肝素旳中和效果。 • (五)诊疗纤溶亢进 • 血栓弹力图不但能够诊疗纤溶亢进,还 能够对纤溶亢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另 外,TEG能够精确判断急救中DIC旳高凝、 低凝和纤溶亢进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 标本采集:EDTA-K2真空采血管即血常规 管,提议与血常规分开抽血,如若多种项 目一起时,血常规能够和血小板抗体绑定 同一管,糖化血红蛋白(Hb)单独,BNP 单独一管。PS:Hb一定要和BNP分开。
• 临床意义:血小板抗体含量阳性可见于急 性型和慢性ITP( 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 ),可作为ITP旳诊疗指标之一。
•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r值k值明显延长, ma、mε值降低,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 板降低症,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二、血栓弹力试验
• 3.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 病r值k值明显延长,ma、mε值降低。尤其 对XIII因子缺乏症旳诊疗具有特殊旳意义。
•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及继发性纤溶在血 液凝固后忽然发生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TEG不但能体现出纤维蛋白旳溶解现象, 还可表达纤溶旳强度和速度,TEG还可做 为抗凝疗法旳一种监测手段。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活化PAC-I,CD62P一、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出血时间、粘附性、聚集性、释放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胞浆游离钙水平测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检测、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常用的检测功能的方法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阻抗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近年来,流式细胞仪、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检测微小聚集体也逐渐地进入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是应用较广泛的指标,可以用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中评估其病理反应,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监测之用。
在比浊法的应用中,有几项关键问题应予以注意:(1)血液采集与分离。
(2)诱导剂应用:种类、浓度。
(3)正常值的选定。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代谢、尘化及受体表达,而微小聚集体的形成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测定也正在评估中,反映体内全血状态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检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其意义。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出血性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采用常规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栓性疾病: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这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指导疾病治疗均有一定;意义,许多指标在疾病中的意义也作比较研究,一些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较敏感指标,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较为简便。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标不仪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义,而且对某些疾病具有预示意义。
譬如,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则预示先兆子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数、MPV 和聚集三项来综合预示先兆子痫。
采用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发现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别。
这表明血小板检测在临床上足十分有用的。
在血小板参与功能血栓形成的机制中,除了上述获得性原因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存在遗传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
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
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ⅤⅨ(BSS,血小板型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颗粒贮存池缺陷、综合征等)、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等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①体积减小: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ADP、ATP、颗粒缺陷综合征、综合征(荧光法)、颗粒:TF4、颗粒缺陷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电泳术(黏附受体GPⅡb/Ⅲa、GPⅠb,激动剂受体P2Y12、GPⅥ);④基因分析采用分子生物技术;⑤其他(超微结构)。
上述检测方法目前巳成为疾病诊断的基本手段,但随着对疾病的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包括血小板信息传递在疾病中的新的认识,许多蛋白分析技术巳逐渐成为研究方法中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应用可能仅限于研究目的而言,而不适合一般医院的临床检测应用。
血小板体积测定不仅能反映血小板生成及衰老,而且在鉴别遗传性血小板疾病中也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指标。
在巨大血小板综合征中的巨大血小板在末梢血涂片可达80%,其直径达到20 μm以上。
最新也有报道非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而血小板体积明显增大数量减少病因不清的遗传性巨大血小板减少症。
体内出血时间结合血小板数曾是血小板数量与质量异常所致出血的筛选试验,但由于出血时间存在种种不足而被弃之不用。
血小板黏附性所测得的结果是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总和,不能独立反映黏附功能也被弁之。
是一种模拟体内初期止血的测定仪,又名“外出血时间”,结果以血小板闭塞网眼停止血液流动的“闭合时间”表示。
故可以检测与血小板黏附、聚集、栓子形成的初期止血障碍相关的疾病,血栓性疾病、GPⅡb/Ⅲa拮抗剂等抗血小板药物监测、血小板贮存、血管性血友病及DDAVP治疗、肝肾功能疾病等。
与出血时间试验相比,在诊断vWD中的敏感性>90%。
由于此项检测所需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是被应用最广泛、发展和改进最多的一项测定。
至今为止,巳发展而成的血小板聚集仪包括有比浊法、阻抗法(全血血小板聚集仪)、光散射法和Verify Now分析仪(Ultegra快速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在测定血小板聚集的仪器中,设计有可以同步测定血小板腺核苷酸释放和血小板胞浆Ca2+浓度的装置,具有多功能性。
比浊法最常用,诱导剂通常为ADP、胶原、花生四烯酸和瑞斯托酶素等4种。
但存在标本分离、制备、诱导剂种类与浓度选择、正常值设定等影响因素,缺乏各实验室之间的可比性。
在一项误差分析中,其总体的SD为3.7%~7.7%。
所以,对一份聚集率为64.81%±7.7%,其分布范围49%~80%,从个体化角度进行判断分析时,其意义较为有限。
在遗传性血小板功能性疾病中,由于聚集反应显著下降,这类误差不影响临床诊断,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指标。
其他各项试验譬如颗粒释放产物、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血小板膜磷酯酰丝氨酸、Ca2+、膜糖蛋白、基因分析等项目在诊断疾病中仍被继续广泛应用,是诊断血小板功能疾病所必需的基本检测项目。
但由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少见,一般医院很难具有独立地全面检测这类疾病的能力,许多试验仍未能广泛应用展开。
2 血栓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在血栓性疾病中存在着血小板的短暂或持续活化。
活化的血小板其形态、功能或蛋白的结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活化标志物检测的基础。
目前用于血栓性疾病检测的方法有:2.1 血小板聚集是至今为止在检测血栓性疾病中仍能应用的一项试验,但其灵敏度不高。
譬如比浊法,它既不能检出低于5个血小板组成的聚集反应,也不能检测循环血小板聚集体。
鉴于这些需求,随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譬如Wu & Hoak报道的全血血小板聚集体检测法,血小板对ADP/AA聚集反应阈值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体测定法, 检测血小板聚集反应中所形成大小不同的聚集体激光衍射法,或采用血小板计数仪测定聚集后的标本中剩余的血小板数等。
型聚集仪(Kowa,Japan)是通过光散射及一系列复杂镜片组建成的激光衍射仪,能检出PRP中由2至3个血小板组成的聚集体。
用此项检查,发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中存在<100个血小板组成的聚集体,现已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和TTP等血小板高反应性疾病中。
但在遗传性的黏性血小板综合征中,患者血小板对ADP和/或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增高,采用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即可予以诊断。
血小板聚集虽然存在不灵敏的反映血栓形成,但最近人们发现,通过计算方法的改进成为可预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2007年Marcucci等在367例PCI 后发生急性心梗患者的心肌损伤测定中进行了此项研究。
此项方法命名为残留血小板反应性(residual platelet reactivity,RPR)检测法。
它以血小板聚集率和中测得的闭合时间为基础,以超出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第90%者值或低于中闭合时间203s(CT/EPI )作为临界值,计算RPR。
采用此法检测时所测得的RPR值与反映心肌梗死的指标和cTnl基本一致(P<0.0001),是当前以血小板功能检测来反映心肌梗死的较好的方法。
2.2 网织血小板测定此系2008年Cesari 等描述的一项能反映ACS的有用指标。
其原理是血小板中残存的mRNA用噻唑橙黄荧光染料标记,在血液分析仪中测定。
观察网织血小板百分率%(IPF)和反映mRNA总量的荧光强度。
在ACS组中IPF和明显升高,表明ACS中血小板周转加快。
2.3 活化标志物分可溶性与非可溶性两类。
2.3.1 可溶性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F4、TXB2、,选择素、Ca2+。
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的释放产物PF4和曾作为血小板储藏池疾病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但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常可引起血小板体外活化,故二项指标已逐渐为其他指标所替代。
过去几年采用过的前列腺素代谢产物TXB2,在作为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也因存在体外活化的问题,而去氢是相对稳定的终末产物,其结果更可靠。
选择素存在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
血小板表面的选择素是活化过程中α颗粒膜上的选择素与血小板表面膜整合产物,在静息血小板表面上很少,是血小板活化的较特异的标志物。
但活化血小板表面的选择素与血液中白细胞相互作用后很快丢失,因此,这项指标在反映活化程度中的灵敏度也有所降低。
可溶性选择素虽则在几年前也被视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但1997年Fijnheer通过在ITP、TTP等的观察中,证明可溶性选择在正常人中的主要来源是血小板,但在许多疾病状态时是来源于内皮细胞,其特异性不如血小板选择素。
在作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选择上应选用血小板表面P 选择素。
作为细胞信使的某些成份如cAMP、Ca2+等在血小板基础研究中予以应用,其中血小板胞浆Ca2+浓度的测定随着它与某些临床疾病之间关联的发现,现已在血脂增高和降血脂治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检测应用。
常用方法是采用的荧光法,也可采用带有钙离子浓度测定的血小板聚集仪。
2.3.2 非可溶性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 62p、CD 63、、CD40L、GPⅡb/Ⅲa、磷脂酰丝氨酸,微粒,白细胞单核细胞聚集体,微小血小板聚集体。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Ⅱb/Ⅲa、Ⅴ、Ⅰa等是参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的主要黏附蛋白,在一些遗传性血小板疾病中明显下降,而在血栓性疾病中也可见到某些糖蛋白表达增高。
采用相应的单抗可检测这些膜糖蛋白在膜表面表达量及血小板活化时的分子构型改变,作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CD 40L位于α颗粒,血小板活化时表达在血小板表面,参与血小板间,或与白细胞间黏附和聚集,与选择素相似,是活化的重要标志物。
表达在血小板表面的CD 40L断裂后流入在血液中,则为可溶性CD 40L(sCD 40L)。
在血小板表面及血液中的CD 40L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两个活化标志物。
新近报道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包括血小板促凝活性、微粒和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检测等3项指标,在一些文献中已有应用报道,其敏感性可能优于现用的金标准选择素。
血小板促凝活性采用能与磷酯酰丝氨酸结合的Annexin V作标志物,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与Annexin V 联结的FITC荧光强度,可获得血小板表面参与凝血反应的磷酯酰丝氨酸的量。
血小板微粒是血小板活化时从血小板囊孢脱落或伪足断裂而存在血液中的颗粒,直径为0.1~1 μg。
血小板颗粒表面含有血小板特有的蛋白,譬如GPⅡb/Ⅲa、GPⅠb、选择素和PAF等。
在流式细胞仪中根据上述显示血小板特征的标志物再结合颗粒大小可以与血小板及来源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区别开,予以定量。
微粒生成的机制可能与血小板黏附聚集、免疫复合物及依赖与不依赖补体的抗体作用有关。
在临床上巳报道了在某些疾病中微粒数量减少,譬如Scott综合征、逆Scott综合征等,而有些疾病中微粒数量增高,譬如ITP、TIA、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中增高,在这类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GPV也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