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
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
(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
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
[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
(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 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
(1)方法基础
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
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欧洲人真正了解梵语始于18世纪。
威廉·琼斯:(欧洲第一个深入研究梵语的学者)
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共同的来源。
“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同希腊语和拉丁语有着十分明显的亲密关系——不可能是偶然产生的巧合。的确,任何一个语言学家要是把这三种语言仔细考察一番,都会相信它们出于共同的来源,不过这个共同的来源也许不存在了。“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
1.拉斯克【丹麦】:(R. Rask,1787-1832)
最先对亲属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1818年:《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
拉斯克的主要方法和观点:
(1)一般词汇的对应不能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
因为这种对应可能只是语言之间的词语借用。
(2)语法对应是亲属关系的可靠标志,因为语言
之间极少甚至从未发生语法形态变化的借用。
(3)语言中最原始、最不可少的基本词语的对应,
也是亲属关系的可靠标志。
(4)从理论上论证了语音对应规则对确立语言亲属
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古北欧语与希腊语、
拉丁语的一些语音对应规则。
这些都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
评价拉斯克
1.强调原始词和语法的对应关系,保证了他的比较工作的科学性。
2.他不以探求语言的谱系为目的,而是以考察语言的结构和系统为目的。他所研究的是结构的亲缘关系,或类型学的亲缘关系。
2.葆朴【德】(Franz Bopp,1791-1867)
第一个将梵语与欧洲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家
1816年:《论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动词变位系统的比较》
通过对梵语与希腊语等动词变位系统的比较,他发现用梵语的形式往往可以解释其他许多语言的语法形式,从而创立了比较语法的原理。
1833-1852年葆朴又出版了三卷本巨著《比较语法》
《梵语、禅德语、阿尔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
葆朴的主要观点:
A. 任何语言的句子都是以主语—系词—宾语的方式构成。
B. 粘着理论:从起源来看,词的屈折形式曾经是一
个独立的词。
评价葆朴
贡献:
1.从理论上看:第一,与同时代语言学家相比,他的浪漫主义色彩较少。第二,最早主张划清语言学和文学界线的学者之一。
2.从实践上看,第一人把大量相似语法事实搜集进来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并且把梵语引进了比较领域,创立了比较语法。
局限:
粘着理论是一种假设,带有臆测性。从唯理主义的一般概念出发进行的研究显得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
3.格里姆【德】(J. Grimm,1785-1863)
致力于通过语言的历史研究说明民族的历史发展
代表作:四卷本的《德语语法》(1819-1837)
两卷本的《德语史》(1848)
格里木对日耳曼语族的15种语言进行了历史比较,揭示了它们的语音、词法和句法的联系及变化的规律。
格里姆定律的主要贡献
第一次发现了音变之中有规律可寻,不像从前认为的杂乱无章的,而且他还把不同的变化看成是复杂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4.维尔纳定律
维尔纳1875年在《第一次语音变化的一个例外》
一切语音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没有一个例外没有规律”
5.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
威亷·冯·洪堡特是19世纪普通语言学问题的最深刻、最富有创见的思想家之一。其生命跨越两个世纪(1767-1835),其思想和语言学理论也带有两个世纪的特色。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
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一种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
“正是语言的内在形式对感觉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加以概念化。语言不同,其内在形式也不一样,对相同的感觉经验的整理也就不同。”
6.施莱歇尔【德】August Schleicher,
(1821-1868)
一生非常短暂,却留下了许多研究著:
《语言比较研究》(1848¡ª1850)
《德语》(1860)
《印欧比较语法纲要》(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