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筝文化发展及其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

论古筝文化及其影响

姓名杨颜嘉

学号 201112080005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双学位

年级2011级

指导教师牛淑萍

2013年 4月 03 日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前言 (5)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5)

二﹑古筝文化中的美 (7)

㈠古筝文化中的雅典美 (7)

㈡古筝文化中的悲情美 (8)

㈢古筝文化中的壮美 (8)

三﹑古筝文化的功能和影响 (9)

㈠古筝文化的社会功能 (9)

㈡古筝文化的审美功能 (10)

结语 (12)

摘要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而由此衍生出的古筝文化也从古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其独有的民族文化韵味和所展现的民族神韵,形成了其独特的功能。而随着时代的迁移,古筝文化也有着自身的发展,通过这种奇特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属于每个时期的独有的特征,古筝文化勇气自身独有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起了五彩缤纷的水花。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

Abstract

Zheng, is a treasure of folk instruments, tastes wonderful, it stems from the Qin Sheng Yu Tang, there are nearly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s one of the ancient China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strument. Zither playing a variety of music change, the formation of a multi-level expression of the musical lines of the musical content,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se musical beauty shocked the audience's heartstrings. Zheng culture derived therefrom ancient times to influenc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its unique flavor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charm of the show's national, the formation of its unique features. With the migration of the times, the zither culture also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through this strange development, we also se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zither cultural courage of its own unique charm,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agitation from the colorful splash.

Keywords: Guzheng culture; Development; Impact

前言

古筝也叫“秦筝”,据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筝就广泛流传于各地,其中以秦国(现陕西省)最为盛行,在有据可查,较早的并较为确切证实筝存在和流传的史料《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中就有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到了晋代,筝被称之为“仁智之器”。而在盛唐时期,描述古筝艺术的诗篇就更多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就是“平生无所愿,愿作乐中筝”,“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这都说明了筝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民间乐器了。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齐策》中一段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可见筝在民间的流行的广泛性。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筝柱来转调。

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

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已用十五弦筝。据明代《敦煌实录》云:“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

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有记载:“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有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郑卫定音的河南筝(中州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主要筝流派。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内蒙古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许多唐筝的特点。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文化越来越走近人民的生活,对人民文化娱乐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