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绪论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刘国 liuguo@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2012年·成都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 概念篇
授课提纲
环境修复的概念、对象和任务、类型、 环境修复的概念、对象和任务、类型、产生与发展等
2
原理篇
物理修复原理 植物修复原理 化学修复原理 化学修复原理 微生物修复原理 微生物修复原理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 ⑵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
我国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相当严重, 我国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离子和有毒有 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相当严重 害有机物。据调查, 害有机物。据调查,农村土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土壤是由粗放式农业 耕作和乡镇工业造成的。 耕作和乡镇工业造成的。 发达国家已经投人大量资金对受污染环境进行修复。 发达国家已经投人大量资金对受污染环境进行修复。相关的修复技术在 国外也得到了迅速开发。修复技术基本上分为两类: 国外也得到了迅速开发。修复技术基本上分为两类:物理化学类型和生 物学类型。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包括隔离、泵抽取和地上处理、 物学类型。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包括隔离、泵抽取和地上处理、土壤清洗 萃取、固化和稳定化等; 、萃取、固化和稳定化等;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地上生物处理和地下现场 生物修复等。 生物修复等。 物理化学类型的修复技术一般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移走, 物理化学类型的修复技术一般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移走,再进行 适当的处理和处置。这类技术能够彻底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 适当的处理和处置。这类技术能够彻底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其 缺点是严重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地下水所处的生态环境, 缺点是严重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地下水所处的生态环境,而且成本非常高 相比较而言,现场生物修复技术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相比较而言,现场生物修复技术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但其修复过程非 常缓慢、效率低.不能满足快速修复的需要, 常缓慢、效率低.不能满足快速修复的需要,尤其是在较密实的土壤中 修复所需要的活性微生物、辅助药剂等很难输送至受污染的区域。 ,修复所需要的活性微生物、辅助药剂等很难输送至受污染的区域。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绪论课件
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
利用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染物,将其分解为无害或低 毒性物质。
植物修复
利用植物吸收、转化、降解污染物,将其从土壤中去 除。
联合修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综合处理污染土壤 和地下水。
03
环境修复工程实践
场地调查与评估
场地调查
对污染场地进行详细调查,收集 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相关环 境数据,了解污染状况和程度。
案例分析
物理修复技术案例
总结词 挖掘与填埋 土壤气相抽提 土壤淋洗
物理修复技术通常用于处理大面积污染场地,通过改变污染物 的物理状态,使其从土壤、地下水等介质中分离出来。
对于污染严重的场地,可以通过挖掘和填埋的方式将污染物与 环境隔离,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通过抽取土壤中的气体,将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从土壤中去 除。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 术绪论课件
目录
• 环境修复原理概述 • 环境修复技术分类 • 环境修复工程实践 • 环境修复的挑战与前景 • 环境修复相关法规与标准 • 案例分析
01
环境修复原理概述
环境修复的定义
总结词
环境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改善和恢复的过程。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环境修复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 境质量。同时,环境修复也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必要手段,它可以降低污染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预防疾病的 发生。此外,环境修复还有助于维护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修复的基本原则
国际标准
如ISO 19000系列标准,为环境修复 项目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
环境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第1章 绪论
变;
重建 (reconstruction) :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 初水平;
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
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1.3.1 环境修复的概念
环境修复(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就是研究对被污染的
据传,上世纪90年代,一支9人科学考察小组进入切尔诺贝利 时,曾遭遇一群巨鼠袭击,只有一人生还,最后当局集结大量 军队、轻重型武器,将所有能发现的”。
1.3 环境修复
1.3.1 环境修复概念 1.3.2 环境修复的对象和任务 1.3.3 环境修复类型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
●时间段: 19世纪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主要特点: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 很大的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并逐步恶化。 例如:从1873年-1892年间的冬季英国伦敦多次发生有 毒烟雾事件 ●影响: A.环境问题,尤其污染问题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 B.环境质量开始恶化,但未引起重视
处理。因此 ,对水环境进行修复是我国迫切的需要。
⑴污染水体的环境修复
在水环境修复领域,所修复的水体对象是环境的一部分,不可
能建造能将整个修复对象包容进去的处理系统。如果采用传统 治理净化技术,即使对于局部小系统的修复,其运行费用也将 是天文数字。
环境修复≠环境净化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因子进入环境中,并非一定会 产生污染,而是只有当环境污染因子的载荷量超过了环境净 化容量时才导致污染。
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净化机制 如稀释、扩散、沉降、挥发等物理机制,氧化还原、中和 分解、化合、吸附解吸、离子交换等化学 ( 含物理化学 ) 机制, 有机生命体新陈代谢等生物学机制。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环境 致使污染物的数量或性质向有利于环境安全的方向发生改变。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在环境修复中,涉及到多种技术和原理的应用。
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体来分解、转化或吸附污染物,以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堆肥等。
植物修复依靠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将污染物吸收并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修复则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堆肥则是利用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
另一种常见的环境修复技术是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通过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环境中移除或隔离,以恢复环境的清洁和健康状态。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吸附、过滤、蒸馏、沉淀等。
吸附利用吸附剂吸附污染物,将其从环境中吸附出来。
过滤则通过介质或滤网将污染物分离。
蒸馏是通过加热和冷凝,将污染物和溶剂分离。
沉淀则利用重力或离心力,将污染物从液体中沉淀下来。
化学修复是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技术,它利用化学物质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变得无毒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络合等。
氧化还原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
中和则是通过将酸性或碱性污染物与中和剂反应,达到中和效果。
络合是利用络合剂与金属污染物发生络合反应,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以减少金属污染物的毒性。
综合利用多种环境修复技术是实现有效环境修复的常见做法。
通过综合应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和原理,可以更全面地降低环境污染,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课件
评估植物修复对土壤、水体和生物多 样性的影响,确保修复活动对生态环 境产生积极影响。
经济效益评估
分析植物修复的成本效益,探索降低 修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 法。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案例
如印度芥菜和向日葵等植物对有机污 染物的降解效果显著,可用于有机污 染土壤的修复。
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放射性核素
指具有放射性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如铀、钚、铯 等。
植物修复原理
利用某些植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 固定能力,将放射性核素从土壤中去 除或降低其浓度。
技术方法
包括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和植物挥发 等。
工业区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案例
总结词
工业区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案例主要针对的是由工业 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导致的土壤污染问题。
详细描述
工业区土壤污染通常包括重金属、石油、有机溶剂等污 染物。植物修复技术通过种植对特定污染物具有较强吸 收和富集能力的植物,如向日葵、芦苇等,将这些植物 种植在污染土壤中,利用其根系吸收和积累污染物,并 通过收获植物或利用其分解作用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 。例如,在某石油泄漏污染场地,种植了大量芦苇,通 过芦苇的吸收和分解作用,成功地降低了土壤中的石油 污染物含量。
未来展望
未来,环境修复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和预防措施的结合,推动环境修复与生态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的有 机结合,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地球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
PART 02
植物修复原理
REPORTING
植物修复定义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 物体系,对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进行吸收、降解和去除的过程。
矿山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案例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1.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简介环境修复,就是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原来初始的状态. 修复(remediation)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
恢复(restoration)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三大类。
其中生物修复方法已成为环境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包括: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3.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
4.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
5.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
6.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
7.固体废物污染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Bioremedia tion)是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毒物,如农药、石油烃类和有机磷、有机氯等,使这类物质变成无毒的或变成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国际上叫“生物修复工程”。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
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根据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种类,它可分为有机污染生物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修复等。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第2章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ppt课件
✓ 湿筛分:当大量重金属以颗粒状存在、需采用清洗 或淋洗技术、处理得到的重金属可再利用、废液不 需进一步处理时,采用该项技术
2.3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 2.3.2 水动力分离法(粒度分级法)
2.3.3 密度分离法(重力分离法)
2.3.4 泡沫浮选分离法
2.3.5 磁分离法
污染颗粒物的磁性存在差异,通过磁场时运动形式不同
SVE操作系统示意图
3.5 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局限
4. 固化/稳定化修复
4.1固化/稳定化修复概述
4.2 固化/稳定化修复原理
4.2 固化/稳定化修复原理
4.3 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4.3.1 原位固化/稳定化法
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染土壤示意图
4.3.2 异位固化/稳定化法
异位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染土壤示意图
6.3.3 原位电磁加热修复
6.4 热力学修复应用
➢ 范围:氯代有机物、多氯联苯以及密度较高的液体 ➢ 优点:可修复污染环境深层
6.4 热力学修复应用
6.5 热力学修复技术局限
➢ 局限:成本高 ➢ 局限因素:需要特定的设备,包括加热系统和尾气处理系统
Thanks!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2.3.6 电分离法
污染颗粒物的导电性的不同,在同一电场中的运动形式不同
2.3.7 脱水分离
2.3.8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的主要属性小结(一)
2.3.8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的主要属性小结(二)
2.4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应用
➢ 优点:大多数相关技术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可持续高产出
2.5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局限性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第一章环境修复技术绪论XX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 废弃矿山、采矿场复垦 生活垃圾固废处理 污水处理厂污泥后续处理
2. 制约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生 物种类和物种引入、土地利用及 运行维护等。
第一章环境修复技术绪论XX
按照与水生态系统融合的程度大小:
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对有 机污染物及氮、磷营养物 质的同化作用.将低浓度 污染物进行富集转化.达 到治理污染水体的目的。
生物生态治理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
异同
现 达状到引:相水应引稀的水释水稀就质释是标、通准底过.泥工该疏程方浚调法。水能对激污活染水水流体,进温增行加瑞稀流塘释速河水。,引源使使水水?水体体稀在中释短D的时O增间加内,
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
恢复(restoration):使受损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
重建(reconstruction):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
改建(renewal):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期望的特点,减小人 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原初状态
第四状态 恢复
改建 部分受损状态
重建
完全受损状态
环境意义上的修复: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 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减少或毒性降低或完全无害化。 第一章环境修复技术绪论XX
第一章环境修复技术绪论XX
“月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基地的人工浮岛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绪论
聚落是人类 聚居的地方与活 动的中心,聚落 环境也就是人类 聚居场所的环境。 聚落环境根据其 性质、功能和规 模可分为院落环 境、村落环境和 城市环境。
简单地说,地 地理环境位于 质环境是指地理环 地球的表层,即岩 境中除生物圈以外 石圈、水圈、上圈、 的其余部分。地质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 环境为人类提供大 互制约、相互渗透、 量的生产资料—— 相互转化的交错带 丰富的矿物资源, 上,其厚度约10 – 它对人类社会的影 30km。 林红军响也将随着生产的 教授主讲 发展而与日俱增。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时间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林红军 教授主讲
●主要特点: A.开始共同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问题。 B.全球性大气污染 例如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C.大面积生态破坏 福建紫金矿业重大污染事故 大面积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沙漠化等 D.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地理环境位于 地球的表层,即岩 石圈、水圈、上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 互制约、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交错带 上,其厚度约10 – 30km。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1.2环境分类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下面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有原始背景值的环境,但当今地球上似乎再也难找到一块 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净土”,即使人类足迹鲜至的南极 、珠穆朗玛峰也可检测到农药的存在。因此健康环境只是 相对的,特指存在于其中的各种物质或能量都低于有关环 境质量标准。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环境修复是指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环境修复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环境修复涉及到多种原理和技术,下面将对环境修复的原理和技术进行介绍。
首先,环境修复的原理包括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生物修复原理、物理化学修复原理等。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是指受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去除规律,通过研究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可以找到有效的修复方法。
生物修复原理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转化等作用,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物理化学修复原理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分离、转化或去除,如土壤热解、化学还原等技术。
其次,环境修复的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土壤热解技术、化学还原技术等。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的吸附、蓄积、降解等功能对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吸附、植物蒸腾、植物降解等。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等作用,通过合理利用微生物群落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土壤热解技术是通过加热土壤,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挥发或分解,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化学还原技术是利用还原剂将污染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或将其转化为难挥发、难溶解的物质,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环境修复的原理和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和修复目标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在实际环境修复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性质、环境条件、修复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原理和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通过对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第一章绪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工业革命前夕)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破坏。
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盲目开荒等,往往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和沙漠化问题。
影响:主要对小区域范围的生态影响。
影响力度增长缓慢。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19世纪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主要特点: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并逐步恶化。
例如:从1873年-1892年间的冬季英国伦敦多次发生有毒烟雾事件。
影响:①环境问题,尤其污染问题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
②环境质量开始恶化,但未引起重视。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夕)主要特点: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
形成因素:①人口的迅猛增长,都市化的速度加快。
②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集中大增。
影响:①工业发达国家把环境问题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包括制定法律、建立机构、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等。
②到70年代中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和工业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特点:①开始共同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问题②全球性大气污染。
例如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③大面积生态破坏。
大面积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沙漠化等。
④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影响: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修复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
恢复: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环境修复:就是指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减少或毒性降低或完全无害化,使得环境能够部分或者全部的恢复到原始状态。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总结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定义:利用污染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的物理学特性的差异将污染物从环境中去除、分离的方法。
基本原理:根据污染物的密度、形状、大小、磁性、表面特性等物理性质,利用相关的物理技术将其从环境中提取、分离基本类型:粒径分离,水动力学分离,密度分离,浮选分离,磁分离采用物理分离技术的适用粒度范围:分离过程粒度范围(μm)粒径分离干筛分>3000湿筛分>150水动力学分离淘选机>50 水力旋风分离器5~15 机械粒度分级机5~100密度分离振动筛>150螺旋富集器75~3000摇床75~3000比目床5~100脱水分离:一般采用的脱水方法有过滤、压滤、离心和沉淀。
蒸汽浸提修复基本原理:在污染土壤内引入清洁空气产生驱动力,利用土壤固相、液相和气相之间的浓度梯度,在气压降低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气态的污染物排出土壤外的过程。
蒸汽浸提修复适用对象: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汽油、苯和四氯乙烯,油类、重金属及其有机物、多环芳烃或二噁英。
蒸汽浸提修复的技术类型:原位蒸汽浸提技术,异位蒸汽浸提技术,多相浸提技术(两相浸提技术,两重浸提技术)蒸汽浸提修复适用条件与限制因素:黏土、腐殖质含量较高或本身极其干燥的土壤,由于其本身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性很强,采用原位处理时,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很低;中、低渗透性土壤难于进行修复处理;对饱和土壤层中的吸附效果不好,但降低地下水位,可增加不饱和土壤层体积,从而改善这一状况;地下水水位太高(地下1~2m)会降低土壤蒸汽提取的效果;固化:将污染物包被起来,使之呈颗粒状或大块状存在,进而使污染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主要是将污染物封装在结构完整的固态物质中。
稳定化: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变小的状态和形式,即通过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实现其无害化或者降低其对生态系统危害性的风险。
应用: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处理,原位或异位。
固化稳定化过程:利用吸附质如黏土、活性炭和树脂等吸附污染物;浇上沥青;添加某种凝固剂或黏合剂,使混合物成为一种凝胶;固化为硬块。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ppt课件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31
技术应用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原位土壤蒸汽浸提
原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的应用条件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32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原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33
技术应用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异位土壤蒸汽浸提
包括两项浸提技术两生浸提技术污染土壤多相浸提修复技术示意图两相浸提技术利用蒸汽浸提或者生物通风技术向不饱和土壤中输送气流以修复挥发性有机物和油类污染物污染土壤的过程典型的两相浸提系统示意图两重浸提技术两生浸提技术既可以在高真空下也可以在低真空下使用潜水或者空气泵工作典型的两重浸提系统示意图蒸汽浸提修复技术723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72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防止或者降低污染土壤释放有害物质或其中污染物转移的修复技术包括原位和异位固定稳定化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固定稳定化的基本工艺流程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异位固定稳定化通过将污染封与粘结剂混合形成的物理封闭如降低孔隙率等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如形成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等从而降低污染土壤中污染物活性异位土壤固定稳定化修复的工艺流程图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异位固定稳定化影响因素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原位固定稳定化直接将修复物质输入污染土壤中混合处理后的土壤留在原地美国威斯康星州利用潜水箱原位固形修复德马尼托沃克河污染抵泥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原位固定稳定化影响因素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724玻璃化修复技术72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通过高强度能量输入使污染土壤熔化将含有挥发性污染物的蒸汽回收处理同时污染土壤冷却后成玻璃状团块固定原位玻璃化技术异位玻璃化技术玻璃化修复的工艺流程玻璃化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原位玻璃化技术通过向污染介质中插入电极对污染介质固体组分给予16002000摄氏度的高温处理使有机污染物和一部分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硫酸盐和碳酸盐等挥发或热解而从污染环境中去除的技术原位玻璃化修复过程示意图玻璃化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异位玻璃化技术使用等离子体电流或其他热源在16002000摄氏度的高温熔化土壤及其中的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补热解或者蒸发去除有害无机离子则得以固定化产生的水分和热解产物则由气体收集系统收集进一步处理异位玻璃化修复过程示意图玻璃化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玻璃化修复技术725热力学修复技术72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利用热传导热毯热井或热墙等或热辐射无线电波加热等加热污染土壤后降低其中污染物浓度的技术高温加热修复技术低温加热修复技术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热力学修复技术技术应用高温加热修复技术通过热毯或加热井中的加热器件进行热传导加热并通过汽提井和鼓风机将水蒸汽和污染物收集起来加以处理的技术高温加热修复过程示意图热力学修复技术热毯系统热井系统采用覆盖在土壤表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讲义(PPT 46页)
“月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基地的人工浮岛
大气环境修复: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来减少大气 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合物。
大气污染: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和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向大气排放各种 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就会恶 化。
固体废弃物环境修复: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对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 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水体修复技术一般可分为水体物理修复技 术、水体化学修复技术和水体生物修复技 术。目前在研究应用上一般以水体生物修 复技术为主,水体物理修复技术、水体化 学修复技术为辅。
水体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
一、物理方法
现 达状到引:相水应引稀的水释水稀就质释是标、通准底过.泥工该疏程方浚调法。水能对激污活染水水流体,进温增行加瑞稀流塘释速河水。,引源使使水水?水体体稀在中释短D的时O增间加内,
环境物理修复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技术, 工艺简单、费用低。通常没有高度的选择性,多用作初步的分选。一般说来, 物理分离技术没有充分达到环境修复的要求。
环境化学修复技术:发展较早也相对成熟。主要包括:化学淋洗、溶剂浸提、 化学氧化修复和化学还原修复等。
比较而言,化学氧化技术是一种快捷、积极,对污染物类型和浓度不是很敏感 的修复方式;在土壤修复中,化学还原和还原脱氯法则作用于分散在地表下较 大、较深范围内的氯化物等还原反应敏感的化学物质,将其还原、降解;原位 化学淋洗技术对去除低溶解度和吸附力较强的污染物更有效。
本章重点
➢环境修复的定义 ➢环境修复技术及特点
环境修复
P8
一、环境修复的概念
修复(remediation):借助外界作用力使受损的特定对象 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1.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简介环境修复,就是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原来初始的状态. 修复(remediation)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
恢复(restoration)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三大类。
其中生物修复方法已成为环境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包括: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3.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
4.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
5.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
6.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
7.固体废物污染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Bioremedia tion)是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毒物,如农药、石油烃类和有机磷、有机氯等,使这类物质变成无毒的或变成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国际上叫“生物修复工程”。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
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根据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种类,它可分为有机污染生物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修复等。
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环境修复技术作为重要的环保手段,逐渐成为了人们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本文将对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人为干预,促进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恢复,达到减轻污染、保护生态、保障人类生存的目的。
具体原理如下:1.生物修复原理生物修复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利用活的或不活的植物或微生物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这种修复方法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分解、代谢等生理特性,降解有害物质,改善土壤和水体性质,促进土壤和水体的修复。
经过这种方式修复之后,可以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环境质量的恢复。
2.地质修复原理地质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利用地质科学技术手段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地质修复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地面隔离、封存和深部注入。
地面隔离是通过隔离层将污染物和环境隔离开来,不让其扩散和侵害地下水资源。
封存则是通过优化土壤的物理结构和上覆材料的厚度,将污染物完全封存在土壤中,防止其扩散和对地下水的污染。
深部注入则是将污染物通过井道注入地下深处,贮存在不会对地下水形成威胁的地层内。
3.化学修复原理化学修复是指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稳定或降解有害物质,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
主要包括还原、氧化、中和、配位等化学反应,其目的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不活性的、无毒的物质,或者是提高其化学稳定性,减缓其危害作用。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有还原剂、氧化剂、吸附剂、配位剂等。
二、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环境修复技术在污染修复、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1.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作为目前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环境修复技术进行处理。
主要技术包括氧化还原、生物修复、吸附等。
如利用还原剂对污染源进行还原,利用生物修复的方法将污染处理为无毒无害的废水,再向地下水体排放。
主要的环境修复原理是什么
主要的环境修复原理是什么环境修复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环境的方法。
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原理,其中包括污染物处理、植物修复、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重建。
下面是详细介绍这些环境修复原理的解释。
首先,污染物处理是环境修复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的主要原理是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使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
常用的污染物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吸附、沉淀和过滤等原理来去除污染物;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生物方法则通过利用生物体的特定代谢活动将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其次,植物修复是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方法。
植物修复的原理是利用植物的生理代谢和吸收作用来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植物修复可以通过吸收污染物来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浓度,也可以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的物质来促进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
此外,植物修复还可以通过生物降解、富集和转移等机制来恢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第三,土壤改良是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壤改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肥力,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恢复。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矿物肥料的使用、pH值的调整、微生物的添加和土壤通气和保湿等措施。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养分的供应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从而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最后,生态系统重建是一种综合性的环境修复方法。
生态系统重建的原理是通过重建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环境的修复。
生态系统重建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等。
其关键原则是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同时,尽量保持和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重建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总之,环境修复的主要原理包括污染物处理、植物修复、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重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为人类提供大 量的生产资料—— 丰富的矿物资源, 它对人类社会的影
30km。
林红军响教授也主将讲 随着生产的
发展而与日俱增。
林红军 教授主讲
环境科学中宇 宙环境是指地球大 气圈以外的环境, 又称星际环境。不 过,此处所指宇宙 环境,仅限于人类 进入空间活动的年 代以后,人和飞行 器(人造卫星、探测 器、航天飞机等)在 太阳系内飞行触及 到的环境。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参考书目
生物修复
林红军 教授主讲
参考书目:
陈玉成,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 沈德中,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唐世荣 ,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的原理与方法 吴启堂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
周启星,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 张 丛,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李法云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理论基础与技术
浙江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教材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教材: 林红军 教授赵主讲景联主编,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生态修复
黄铭洪,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 杨京平,生态恢复工程技术 周启星,生态修复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水环境修复 林红军 教授主讲
张锡辉,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 周怀东,水污染与水环境修复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目录
林红军 教授主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
本书各部分内容中提及的环境均指自然环境。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1.2环境分类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根军 教授据主讲 不同原则,人类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
环境范围的大小 环境的主体 环境的要素 人类对林环红军 境教授主的讲 作用 环境的功能
林红军 教授主讲
第一章 绪论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1 环境概述 1.2 环境问题 1.3 环境修复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1.1环境概念
1.1 环境概述 林红军 教授主讲
环境林红军是教授主一讲 个极其复杂、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辩证 的自然综合体。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总是以人类作为中心事物 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这一主体 (中心事物)的所有外界影响和力量的总和。
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
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十大环境问题
林红军 教授主讲
/overseas/2009/0422/285.html
林红军 教授主讲
为什么要修复或治理环境?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1.2环境分类
林红军 教授主讲
下面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聚落环境 (2)地理环境
聚落是人类
聚居的地方与活 动的中心,聚落 环境也就是人类 聚居场所的环境。 聚落环境根据其 性质、功能和规 模可分为院落环 境、村落环境和 城市环境。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1 环境概述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 “本法所称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 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 和乡村等”。
地理环境位于
地球的表层,即岩
石圈、水圈、上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
互制约、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交错带 上,其厚度约10 –
30km。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1.2环境分类
林红军 教授主讲
下面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聚落环境 (2)地理环境 (3)地质环境 (4)宇宙环境
1 概念篇
林红军 教授主讲
环境修复的概念、对象和任务、类型、产生与发展等
2 原理篇
物理修复原理 化学修复原理 微生物修复原理 植物修复原理
3 技术篇
土壤环境修复技术 林红水军 教环授主境讲 修复技术 大气环境修复技术 固体废物环境修复技术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聚落是人类
聚居的地方与活 动的中心,聚落 环境也就是人类 聚居场所的环境。 聚落环境根据其 性质、功能和规 模可分为院落环 境、村落环境和 城市环境。
简单地说,地 地理环境位于 质环境是指地理环 地球的表层,即岩 境中除生物圈以外 石圈、水圈、上圈、 的其余部分。地质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 互制约、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交错带 上,其厚度约10 –
第三章 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
第四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
第五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第六章 污染环境修复的生态工程
第七章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第八章 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
第九章 污染大气环境修复技术
第十章 固体废弃物环境修复技术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授课提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1.3环境基本特性
整体性 林红军 教授主讲灾害放大性Fra bibliotek有限性
基本特性
持续反应性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不可逆性
林红军 教授主讲
隐显性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2.1环境问题概念
林红军 教授主讲
1.2 环境问题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人类的环境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自然环境
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 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 条件。
林红军 教授主讲
林红军 教授主讲
社会环境
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 济制度和上层建筑, 它是人类在从事物质 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过 程中,由于共同进行 生产劳动、求取生存 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