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SIM卡- 方式- 电脑实验步骤:1. 将SIM卡插入方式;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信系统实验网络路由协议配置实验报告
网络路由协议配置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把握RIP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和测试方式。
2.把握OSPF路由协议配置和测试方式。
实验原理动态路由协议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彼此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进程。
它能实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转变。
若是路由更新信息说明发生了网络转变,路由选择软件就会从头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
这些信息通过各个网络,引发各路由重视新启动其路由算法,并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动态地反映网络拓扑转变。
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
固然,各类动态路由协议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和CPU资源。
依照是不是在一个自治域内部利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
那个地址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治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
自治域内部采纳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经常使用的有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要紧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经常使用的是BGP和BGP-4。
RIP1RIP1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
RIP1要紧用在利用同类技术与大小适度的网络。
因此通过速度转变不大的接线连接,RIP1比较适用于简单的校园网和区域网,但并非适用于复杂网络的情形。
RIP1特点:1.仅和相邻的路由器互换信息。
若是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不通过另外一个路由器,那么这两个路由器是相邻的。
RIP1协议规定,不相邻的路由器之间不互换信息。
2.路由器互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明白的全数信息。
即自己的路由表。
3.按固按时刻互换路由信息,如,每隔30秒,然后路由器依照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
4. RIP1消息通过广播地址进行发送,利用UDP 协议的520端口。
5. RIP1是一种有类路由协议,不支持不持续子网设计。
RIP1的气宇制度:距离确实是通往目的站点所需通过的链路数,取值为1~15,数值16表示无穷大。
RIP2RIP2由RIP1 而来,属于RIP1 协议的补充协议,具有RIP1协议的大体特性。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一一、实验目的:1.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和日常维护;2.了解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al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stp的基本配置步骤;3.了解vlan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vlan的基本配置步骤。
二、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的任务要求,参考实验指导材料,完成实验,输入操作命令,观察输出结果,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结果;2.在两台交换机的相应端口上开启STP,避免环路的出现,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结果;3.两台交换机分别划分两个valn:vlan10、vlan20,要求同vlan能够跨越交换机互通,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结果。
三、实验原理:1.ST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定义:STP(Spanning-Tree Protocol),中文称生成树协议作用是能够发现并自动消除冗余网络拓扑中的环路。
它由规范IEEE 802.1D 规定,是指通过生成树的算法,暂时切断所有冗余的连接,使网络拓扑生成一个树的结构,消除网络循环,即保证从树的一点到其它任何一点只有一条路径。
STP 使用一种称为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 (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 ),它携带一些必要的信息在整个网络中进行多目广播,通过BPDUs的信息,完成生成树。
基本原理:①所有连接的网桥通过多播发送BPDUs,通告自己的网桥ID,找到具有最低网桥ID 网桥,并选举这个网桥为根网桥(Root),即“树干”;②计算非根网桥到根网桥的路径开销(cost),选择与根网桥连接的具有最低开销的端口为根端口(root port );③选择其他网桥到根网桥具有最低路径开销的端口为指定端口(designated port),该网桥为指定网桥(designated bridge ),其他与根网桥相连的端口为非指定端口(Nondesignated port);④设置根端口、指定端口转发数据(forwarding) ,非指定端口阻塞(blocking) 。
通信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通信网中常见设备的功能和应用。
3. 学习通信网实验平台的操作方法。
4. 分析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提高网络性能。
二、实验设备1. 通信网实验平台2. 交换机3. 路由器4. 光纤跳线5. 网络分析仪三、实验内容1. 通信网基本组成- 观察实验平台,了解其组成和功能。
- 分析通信网中各个部分的作用,如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
2. 交换机操作- 学习交换机的配置方法,如VLAN配置、端口镜像等。
- 通过实验,掌握交换机的基本操作,实现网络中的设备互联。
3. 路由器操作- 学习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 通过实验,掌握路由器的基本操作,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4. 光纤跳线操作- 学习光纤跳线的连接方法和注意事项。
- 通过实验,掌握光纤跳线的操作,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使用- 学习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如带宽测试、网络性能分析等。
- 通过实验,掌握网络分析仪的使用,对通信网进行性能测试。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 学习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传输速率、延迟、丢包率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 根据实验要求,连接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设备,搭建通信网实验平台。
2. 配置交换机- 配置VLAN,实现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 配置端口镜像,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情况。
3. 配置路由器- 配置静态路由,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 配置动态路由,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4. 光纤跳线连接- 连接光纤跳线,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测试- 使用网络分析仪测试通信网的带宽、延迟、丢包率等性能指标。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和关键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交换机配置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配置VLAN,成功实现了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测试网络连通实验报告
测试网络连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试网络连通性,通过检测网络中的主机是否能够相互通信,以及诊断和解决网络通信中的问题。
实验材料- 一台笔记本电脑- 一条网线- 一个交换机实验过程1. 连接设备:首先,将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线与交换机相连。
2. 确认设备配置:打开笔记本电脑的网络设置,确保网络配置正确,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等。
3. 检测局域网内连通性:使用ping命令测试局域网内其他设备的连通性。
在命令提示符或终端中输入`ping 目标IP地址`,观察是否有响应。
4. 检测跨网段连通性:如果局域网内连通性正常,现在可以测试不同网段之间的连通性。
在命令提示符或终端中输入`ping 目标IP地址`,观察是否能够收到回应。
5. 解决问题:如果在以上步骤中出现了连通性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解决:- 检查物理连接:确认网线连接是否牢固,交换机电源是否正常。
- 检查配置:确认网络配置是否正确,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 检查防火墙设置:防火墙设置可能会阻止网络通信,可以尝试关闭防火墙或修改相关设置。
- 检查路由器设置:如果网络中有路由器,确保路由器的配置正确,包括路由表和NAT设置等。
6. 记录结果:将每一步的测试结果记录下来,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测试案例。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本次实验得出了以下结果:1. 局域网内连通性测试:所有主机都能够正常互相通信,ping命令的测试结果均为成功。
2. 跨网段连通性测试:不同网段之间的连通性也正常,ping命令的测试结果均为成功。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测试了网络的连通性,并通过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决了出现的问题。
在未来的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经验:- 确认物理连接是否牢固和设备电源是否正常,很多网络问题都是由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导致。
- 提前检查设备的网络配置是否正确,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等。
- 如果出现连通性问题,可以尝试暂时关闭防火墙或修改防火墙设置,以排除防火墙的干扰。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3.了解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二、实验器材1.一台个人电脑;2.路由器;3.交换机;4.网线。
三、实验内容1.网络拓扑实验在实验室里,搭建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将一台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连接到互联网。
再连接一个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通过该拓扑结构,实现多台电脑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与互联网之间的数据交换。
2.数据通信实验在搭建好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下,通过两台电脑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实验。
使用ping命令测试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连通性,并观察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网络协议实验通过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网络数据通信过程中所使用的网络协议。
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如 TCP/IP、HTTP、FTP等,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1.搭建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根据实验要求,将个人电脑连接到路由器上,并通过交换机将多台电脑连接到该交换机上。
2.进行数据通信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分别打开命令行窗口,使用ping命令进行相互通信测试。
观察通信情况,记录网络延迟和丢包情况。
3.进行网络协议实验在两台电脑上安装 Wireshark 软件,并打开抓包分析功能。
进行数据通信测试,并观察抓包结果。
分析抓包结果,了解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工作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网络拓扑结构搭建成功,多台电脑之间能够正常通信,并与互联网连接良好。
2.数据通信实验结果良好,延迟较低,丢包率较低。
3. 使用 Wireshark 软件抓包分析结果显示,数据通信过程中使用了TCP/IP、HTTP等协议,并且这些协议都能够正常工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掌握了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了解了常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
通过实验,我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了数据通信实验和网络协议实验。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专业:信息安全学号:100410428姓名:谢宇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图1-1图1-2图1-3 -t 不停地向目标主机发送数据图1-4 -a 以IP地址格式来显示目标主机的网络地址图1-5 指定count=6次图1-6 -l 3 指定发送到目标主机的数据包的大小。
图1-7 Tracert命令的使用图1-8 Netstat命令图1-9 -s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
图1-10 -e 显示以太网统计。
此选项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图1-11 -r显示路由表。
图1-12 -e 显示以太网统计。
此选项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图1-13 -n 以数字形式显示地址和端口号。
图1-14 -t 显示当前连接卸载状态。
图1-15 -o显示拥有的与每个连接关联的进程 ID。
图1-16 -p proto 显示 proto 指定的协议的连接;proto 可以是下列任何一个: TCP、UDP、TCPv6 或 UDPv6。
图1-17 all 显示现时所有网络连接的设置图1-18释放某一个网络上的IP位置图1-19 renew 更新某一个网络上的IP位置图1-20 flushdns 把DNS解析器的暂存内容全数删除图1-21 -a[ InetAddr] [ -N IfaceAddr] 显示所有接口的当前 ARP 缓存表。
图1-22 使用arp -s IP MAC 命令来绑定物理地址图1-23 arp指令的帮助图1-24 route –n查看路由信息图1-25 查看本机路由表信息图1-26 route 添加路由表图1-27 删除路由表图1-28 打印Windows 路由表图2-1 到根名称服务器上查找能解析.com的顶级域的域名实验结果图2-2 到顶级域名称服务器上查找能解析的顶级域的子域域名图2-3 到顶级域名称服务器查找能解析权威名称服务器的域名图2-4 到权威名称服务器上查找的A类型(对应的IP)图2-5 验证的IP映射图2-6利用TELNET进行SMTP的邮件发送。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一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分析一、实验目的结合仿真实验分析载波检测无线网络中的隐终端问题和暴露终端问题。
二、实验设定与结果基本参数配置: 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 、[2]、[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
节点[1]、[2]距离为200m, 节点[3]、[4]距离为200m, 节点[2]、[3]距离为370m。
1234业务流配置: 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
[1]给[2]发, 发包间隔为0.01s, 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 发包间隔为0.01s, 发包大小为512bytes。
实验结果: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2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4975616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718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4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3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20000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10000结果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节点[2]无法收到数据。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实验报告电气0602杨一涛06291055实验一网络基本知识任务1:网络配置及网络资源共享【实验目的】1. 了解网络基本配置中包含的协议、服务和基本参数2. 掌握Windows XP系统网络组件的安装和卸载方法3. 掌握Windows XP系统共享目录的设置和使用方法【实验环境】多台具备Windows XP计算机、局域网网络环境。
【实验内容】一、参看所在机器的主机名称和网络参数,了解网络基本配置中包含的协议、服务和基本参数。
◆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单击“计算机名”,可以查看计算机名。
◆在“网上邻居”中,点击右边列表中的“查看网络链接“,右键“本地连接”,选择属性,再选择“Internet 协议(TCP/IP)”,点击属性,可以查看IP地址信息,在“安装”模块中,可以安装“客户”、“服务”及“协议”。
二、网络组件的安装和卸载方法在开始->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选择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选择相应的组件,并点击详细信息,选择需要的组件,按照提示操作即可。
三、设置和停止共享目录1、设置共享目录。
(对D:\temp目录设置共享权限)选中D:\temp文件夹,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共享”,并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共享”标签项。
选择“在网络上这个共享文件夹”一项,并在“共享名”后输入一个供网络中其他用户访问该资源时使用的名称。
单击“确定”,设置结束2、建立逻辑驱动器映射。
1) 在“网上邻居”中找到需要进行映射的可共享资源,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映射网络驱动器”一项,网络驱动器映射可以方便的访问远程和近程的文件夹,而不必每次都浏览。
2)出现对话框的“驱动器”下拉列表中选择一个驱动器名,如果每次登录网络时都要建立该连接,可选择对话框中“登录时重新连接”一项。
单击“确定”按钮,设置完成。
3) 打开“我的电脑”,可以看到该映射驱动器和本地驱动器排列在一起。
安全通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网络安全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安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配置与使用方法,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防护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能够:1. 理解安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SSL/TLS等安全通信协议的使用方法。
3. 学会使用VPN技术实现远程安全访问。
4. 了解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在安全通信中的作用。
5. 能够对安全通信系统进行配置和调试。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3. 软件工具:SSL/TLS客户端、VPN客户端、防火墙管理软件、入侵检测系统4. 实验拓扑:根据实验需求设计相应的网络拓扑结构。
三、实验内容1. SSL/TLS通信协议(1)实验目的:掌握SSL/TLS协议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在安全通信中的作用。
(2)实验步骤:①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分别安装SSL/TLS客户端和服务器软件。
② 配置SSL/TLS证书,确保通信双方能够验证对方的身份。
③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行通信,观察通信过程中的加密和解密过程。
④ 检查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是否安全可靠。
2. VPN技术(1)实验目的:了解VPN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VPN的配置和使用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分别安装VPN客户端和服务器软件。
② 配置VPN服务器,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VPN用户等。
③ 在客户端配置VPN连接,包括服务器地址、用户名、密码等。
④ 通过VPN连接进行远程访问,测试连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防火墙(1)实验目的:了解防火墙的基本原理,掌握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安装防火墙软件,并配置防火墙规则。
② 检查防火墙规则对网络流量的控制效果。
③ 对防火墙规则进行优化,提高网络安全性。
4. 入侵检测系统(1)实验目的: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和使用方法。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是在浙江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完成数据通信方面的实习。
实习
主要以实验室为实习基础,在实习期间,对公司正在开发的局域网数据通
信系统做详细研究,完成实验室里针对数据通信的网络实验,实验以实现
简单的UDP通信和TCP报文序列发送为主要实验内容,实习周期为两个月,时间从2024年1月1日到2024年3月1日。
二、实习内容
1.实验室整体设备介绍:
实验室内的设备包括两台计算机、一台网络打印机、一台网络路由器、一台数据交换机、一台服务器以及一个集线器,所有设备均是该实验室的
主要设备。
2.硬件设备以及实验环境介绍:
实验期间,依据实验室要求,将两台电脑安装了:网络操作系统(Ubuntu)、网络调试软件(Wireshark)和网络虚拟机(Virtualbox),以及其它必要的软件;同时,将网络路由器和数据交换机进行了IP地址
划分和设置,并且连接计算机,最终形成了实验环境。
3.所做实验项目介绍:
(1)UDP数据通信实验:通过实验室提供的计算机,实现两台计算
机之间的UDP数据通信,即使用UDP协议发送数据,最终实现数据在发送
方和接收方的传输。
通信数据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
如何有效地分析这些数据,挖掘其中的价值,对于提升通信网络的性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学习通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并对实际通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二、实验目的1. 熟悉通信数据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掌握通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数据挖掘等。
3. 学会使用常用的通信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R等。
4.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通信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数据采集2. 数据预处理3. 特征提取4. 数据挖掘5. 实际案例分析四、实验步骤1. 数据采集本次实验采用某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数据,数据包括用户ID、时间戳、通信流量、通信时长、网络类型等字段。
2. 数据预处理(1)数据清洗:去除重复数据、缺失数据,修正错误数据。
(2)数据转换:将时间戳转换为日期格式,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3. 特征提取(1)时间特征:提取用户活跃时间段、通信密集时间段等。
(2)流量特征:计算用户平均通信流量、峰值流量等。
(3)时长特征:计算用户平均通信时长、峰值时长等。
(4)网络特征:统计不同网络类型的用户占比、通信成功率等。
4. 数据挖掘(1)关联规则挖掘:分析用户在特定时间段、特定网络类型下的通信行为,挖掘用户行为规律。
(2)聚类分析:根据用户特征,将用户分为不同的群体,分析不同群体的通信行为差异。
(3)分类预测:预测用户未来通信行为,为运营商提供决策依据。
5. 实际案例分析以某运营商为例,分析其通信数据,挖掘用户行为规律,优化网络资源配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用户活跃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晚上7点到10点,峰值流量出现在晚上9点。
2. 高流量用户主要集中在网络覆盖较好的区域,低流量用户则分布在网络覆盖较差的区域。
3. 不同网络类型的用户占比:4G用户占比最高,其次是3G用户,2G用户占比最低。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一无线多点组网一、实验步骤1、组建树型网络组建5个节点的树形网络,阐述组建的过程。
2、进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进行通信,并记录路由信息,最后,进行组播和广播,观察其特点。
二、实验过程1、组建树型网络(1).网络1A、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自身地址:00:37:16:00:A5:46B、查找设备C、建立连接组网假设参加组网的共有5个BT设备,称为a、b、c、d、e。
首先由一个设备(例如b)发起查询,如果找到多个设备,则任选其二(例如d、e)主动与其建链。
在这个阶段,b、d、e构成一个微微网,b为主设备(M),d、e为从设备(S)。
注意在微微网中对处于激活状态的从设备的个数限制为2;而某个设备一旦成为从设备(即d、e),它就不能再被其它设备发现,也不能查询其它设备或与其它设备建链。
再由另外一个设备(a)发起查询,查询到设备b和设备c,再主动链接。
(1).网络1组建的网络图(1)(2)网络2同理,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然后查找设备,再建立连接。
由地址为00:37:16:00:A5:42的节点连接00:37:16:00:A5:46和00:37:16:00:A5:43,再由00:37:16:00:A5:47连接00:37:16:00:A5:42和00:37:16:00:A5:45,最后组成网络。
组建的网络图(2)2.进行数据传输(1)点对点发送信息例如,对于组建的网络2.图中显示的是:00:37:16:00:A5:4A对00:37:16:00:A5:43的路由,途中经过了00:37:16:00:A5:47,00:37:16:00:A5:42由此可见,简单拓扑结构,路由具有唯一性。
(2)组播与广播1. 广播:由任何一个节点设备向网络内的所有其他节点发送同一消息,观察其发送的目标地址以及数据交换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的路由过程与两个节点间数据单播的过程有何不同。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实验仪器:电脑,交换机,路由器,网络线等。
实验过程:1. 实验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首先需要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
使用交换机和网络线将几台电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星状拓扑结构。
确保所有设备正常工作和连接无误。
2. 实验二:IP地址配置和子网划分IP地址是数据通信网络中的基本寻址方式。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给每台电脑分配一个IP地址,并进行子网划分。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使用私有IP地址,如192.168.1.1、192.168.1.2等,并通过子网掩码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子网。
3. 实验三:路由器配置和静态路由设置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路由器来连接两个相互独立的子网。
首先,需要将路由器与交换机相连,并配置路由器的基本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等。
接下来,配置路由器的静态路由,用于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4. 实验四:网络访问控制列表(ACL)实现网络访问控制列表是一种用于控制数据包流动的技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ACL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访问控制。
通过配置ACL 的规则,可以限制某些子网对其他子网的访问权限,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5. 实验五:虚拟局域网(VLAN)的配置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设备组织在一起的技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VLAN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隔离和通信。
配置交换机的VLAN信息,并将不同端口划分到不同的VLAN中,可以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独立操作。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实验操作,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
每台电脑都被分配了一个唯一的IP地址,并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实现了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通过配置ACL和VLAN,还实现了对不同子网的访问控制和隔离。
整个实验过程顺利进行,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并掌握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移动通信期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移动通信期末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信号调制解调、信道特性等方面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 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本实验通过观察移动通信设备,了解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了解其外观、按键、屏幕等组成部分;(2)观察GSM基站,了解其外观、天线、设备室等组成部分;(3)分析GSM手机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过程,理解其基本功能。
2. 信号调制解调实验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的信号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软件,实现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验证调制解调效果;(3)分析不同调制方式(如QAM、GMSK)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移动通信信道建模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白噪声信道的特性,了解其产生原因和影响;(2)通过实验软件,模拟白噪声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分析信噪比的变化;(3)研究多径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了解其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
4. 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本实验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验内容如下:(1)使用OFDM仿真软件,模拟OFDM调制解调过程,分析其性能;(2)研究DSSS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抗干扰能力;(3)分析不同信道条件下的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通过观察GSM手机和基站,我们了解了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GSM手机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显示屏等部分组成,基站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控制单元等部分组成。
北京工业大学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同组者:专业:通信工程指导老师:孙恩昌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设备 (3)三、实验内容 (3)四、停等式ARQ简介 (3)五、发送端算法: (4)六、ARQ性能: (4)七、停等式ARQ链路利用率 (4)八、有帧丢失时的传输效率 (5)九、实验运行基本条件: (6)十、程序实现: (6)十一、心得体会: (6)一、实验目的:1.理解数据链路层ARQ协议的基本原理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程序语言的实现能力二、实验设备微型计算机、Visual6.0开发环境三、实验内容根据等停式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根据返回N-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根据选择重传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根据并行等待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四、停等式ARQ简介停等式ARQ的基本思想是在开始下一帧传送以前发送端发出一个包后,等待ACK,收到ACK,再发下一个包,没有收到ACK、超时,重发重发时,如果ACK 不编号,因重复帧而回复的ACK,可能被错认为对其它帧的确认五、发送端算法:(1)SN = 0(2)从高层接收数据,分配一个序号(3)发送第SN 号帧(4)等待接收端的确认信号(5)给定时间内收到确认帧,如果RN > SN,设RN为SN,发送该SN 号帧(6)给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确认帧,重复发送原SN 号帧(7) RN = 0(8)接受到一个无错的、SN 序号等于RN 的帧,向上层递交该帧,RN 加1,在规定时间内,向发送端回复一个带有RN 的帧六、ARQ性能:正确性(Correctness)稳妥性(Safety):提交数据顺序、无重复活动性(Liveness):持续送达效率(Efficiency)吞吐量:接收端向高层呈送帧的速率时延:从发送端收到上层数据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到接收端将最后一个比特交付上层的时间链路利用率:链路传输容量用于有效帧传送的比例优点:比较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分析
一、实验目的
结合仿真实验分析载波检测无线网络中的隐终端问题和暴露终端问题。
二、实验设定与结果
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 、[2]、[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
节点[1]、[2]距离为200m,节点[3]、[4]距离为200m,节点[2]、[3]距离为370m。
1234
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
[1]给[2]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
实验结果: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2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4975616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718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4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3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2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10000
结果分析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节点[2]无法收到数据。
由于节点[3]是节点[1]的一个隐终端,节点[1]无法通过物理载波检测侦听到节点[3]的发送,且节点[3]在节点[2]的传输范围外,节点[3]无法通过虚拟载波检测延迟发送,所以在节点[1]传输数据的过程中,节点[3]完成退避发送时将引起冲突。
三、课后思考
1、RTS/CTS能完全解决隐终端问题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能。
对于隐发送终端问题,[2]和[3]使用控制报文进行握手(RTS-CTS),听到回应握手信号的[3]知道自己是隐终端,便能延迟发送;对于隐接受终端问题,在多信道的情况下,[3]给[4]回送CTS告诉[4]它是隐终端,现在不能发送报文,以避免[4]收不到[3]的应答而超时重发浪费带宽。
2、如何设计仿真场景来验证暴露终端问题?
答:只需更改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
[2]给[1]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
观察在[2]给[1]发送数据的同时,[3]给[4] 发送数据会不会被影响。
3、如何设计协议使暴露终端场景下的流实现并发?
答:至少要使用两个信道资源,在数据信道上进行RTS-CTS握手,在数据信道上发送数据报文。
在[2]给[1]发送数据报文时,[3]也想向[4]发送数据报文,通过控制信道向[4]发送RTS,[4]也从控制信道向[3]回送CTS,这样[3]就不会因为[2]的数据信号和[4]的回应信号产生碰撞而听不到[4]的回应了。
这样就可以实现并发了。
实验三动态源路由协议路由选择验证
一、实验目的
1、理解DSR路由协议中路由发现过程和路由维护过程。
2、掌握DSR路由协议性能的仿真分析方法。
二、实验设定与结果
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5。
节点位置配置:用节点[1]-[5]来验证DSR路由协议的路由发现过程。
[1]和[2]、[2]和[3]、[3]和[4]、[3]和[5]、[4]和[6]、[5]和[6]之间距离为200m。
设置业务流:[1]给[2]发,发包间隔0.01s,发包大小512Bytes。
设置节点移动性:节点[1]为移动节点,仿真过程中绕网格拓扑转一圈。
实验结果:
Time(s): 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
Time(s): 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
Time(s): 3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
Time(s): 6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
Time(s): 9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9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
Time(s): 9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结果分析:
仿真过程中路由表变化:2,4-2,5-4-2,3-2,2。
当节点[1]在节点[2]的传输范围内时,节点[1]和[2]之间直接通信,不需要中间节点。
随着节点[1]的移动,节点[1]离开节点[2]的传输范围并渐渐远离,最后又逐渐靠近。
在节点[1]离开节点[2]的传输范围,节点[1]和[2]需要通过中间节点来通信,而且节点[1]离节点[2]越远,需要的中间节点越多。
三、课后思考
1、由实验中的网络拓扑能够反映出DSR路由协议的路由维护过程吗?如果能,说明怎么验证?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能。
因为源节点使用路由维护机制可以检测出因为拓扑变化不能使用的路由,当路由维护指出一条源路由已经中断而不再起作用的时候,为了将随后的数据分组传输到目的节点,源节点能够尽力使用一条偶然获知的到达目的节点的路由,或者重新调用路由寻找机制找到一条新路由。
而该实验中随着源节点[1]的移动,源路由不断中断,比如路由信息从4-2转到5-4-2就是因为源节点[1]到节点[4]的链接已经中断,源节点才通过节点[5]来寻找到一条新路由。
2、为什么仿真过程中路由表变化为5-4-2而不是5-3-2?
答:节点[5]会同时给节点[3]和[4]转发路由请求,但节点[4]路由缓存中可以找到的那条从节点[4]到路由请求目的节点[2]的路由信息(即4-2),节点[4]就直接给发起节点回送路由应答,而不再转发该路由请求。
而节点[3]中没有该缓存。
3、设计一个16网格拓扑的仿真场景来验证动态源路由路由发现的过程。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