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命题》教案正式版
教案四种命题(第1课时)
高中数学(教案) 四种命题万源市第三中学校 宋东甲一、教学目标:1.会将所给命题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能由认定的原命题出发,作出它的另三种命题。
2.初步理解四种命题及其关系,理解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二、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其关系三、教学难点:由原命题写出另外三种命题.四、教学过程(1)复习:前面我们我们学习了逻辑联结词以及真值表,下面我们简单的回忆一下真值表。
1、下面请同学判断一下下面命题为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请说明是何种形式的复合命题,并判断一下真假。
(1)并非所有的实数都是有理数(2)矩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3)3≥2分析:(1)非p (2)p 且q (3)p 或q2、分别写出下面命题的否定形式(1) 平方和为0的两个实数都为0。
(2) 若ABC ∆是锐角, 则ABC ∆的任何一个内角是锐角。
(3) 若0=abc ,则c b a ,,中至少有一为0。
(4)若.21,0)2)(1(≠≠≠--x x x x 且则分析:(1)平方和为0的两个实数不都为0。
(2)若ABC ∆是锐角, 则ABC ∆的存在一个内角不是锐角。
(3)若0=abc ,则c b a ,,中全都不为0。
(4)若21,0)2)(1(==≠--x x x x 或则(2)情景设置:1.复习提问:下面两个命题的否定形式是什么?①同位角相等;②两条直线平行。
分析:③同位角不相等;④两条直线不平行。
2.启发设问:上述两组语句中,分别把其中一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时,可否构成命题?命题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命题2: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命题3:若同位角不相等,则两条直线不平行。
命题4:若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
3.启发思考:上述四个命题有何关系呢?(3)新课探究(一)命题的四种形式若记 p:同位角相等; q:两条直线平行。
⌝p:同位角不相等⌝q: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上述四个命题可概括为:命题1:若p则q. 命题2:若q 则p。
四种命题教案
四种命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掌握四种命题真假性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关系三、教学难点:四种命题形式的表述及真假判断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构建“问题情境—问题—探究—解决—新问题—再探究—再解决”的开放式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学会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
五、教学程序↓↓↓↓六、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引入新课幻灯片打出问题:什么叫做命题?(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例: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请学生回答)(1)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2)如果 a b >, 那么22a b >.(3)今天下雨了吗?(4)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北京。
师:为进一步了解有关命题的知识,特别是命题的构成形式,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四种命题,引出课题“四种命题”。
(板书)(二)四种命题的定义幻灯片给出命题(1):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这个命题有两部分构成“如果……,那么……”,如果后面跟条件,那么后面跟结论。
一般的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构成的,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我们可以把它记为“若p 则q ”,其中p 为条件,q 为结论.(板书)幻灯片继续给出命题(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全等。
(3)如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相等。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不相等,那么它们不全等。
1、互逆命题引导学生观察出现的命题(1)(2),已经知道它们相应的条件和结论,试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命题(2)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命题(1)的结论和条件。
高中数学教案——四种命题 第一课时
课题:1.7 四种命题(1)教学目的: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能写出一个简单的命题(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2.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形式教学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复习初中学过的命题与逆命题,并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两个命题,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例如,(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条件(题设):同位角相等;结论:两直线平行它的逆命题就是:(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二、讲解新课:1.引例(3)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4)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比较命题(1)与(3)、(1)与(4)的条件与结论的异同(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在命题(1)与命题(3)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我们称命题(1)与命题(3)互为否命题;在命题(1)与命题(4)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我们称命题(1)与命题(4)互为逆否命题;(让学生取名字)思考:由原命题怎么得到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2.概括:(1)为原命题(2)为逆命题(3)为否命题(4)为逆否命题反问:若(2)为原命题,则(1)(3)(4)各为哪种命题?若(3)为原命题,则(1)(2)(4)各为哪种命题?若(4)为原命题,则(1)(2)(3)各为哪种命题?强调:“互为”的含义3.四中命题的形式若p为原命题条件,q为原命题结论(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则:原命题:若p 则q逆命题:若p 则q否命题:若⌝p 则⌝q逆否命题:若⌝q 则⌝p三、范例例1.(课本第P页30例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1) 负数的平方是正数;(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分析: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p 和结论q.解:(1)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逆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它是负数;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逆否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它不是负数.另解:原命题可写成:若一个数是负数的平方,则这个数是正数; 逆命题:若一个数是正数,则它是负数的平方;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负数的平方,则这个数不是正数;逆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正数,则它不是负数的平方.(2) 原命题可写成: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它不是正方形.例2.设原命题是“当c>0时,若a>b ,则ac>bc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注意:①“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其中的p 与q ,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22y x =0,则x ,y 全为0”,其中的p 与q ,就是开语句.②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p)、结论(q),然后适当改写成更明显的形式 四、小结:四种命题的概念及其形式,怎样写出一个简单的命题(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五、练习:P31练习:1,2.答案:1.(1)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则它可以被5整除;(2)若一个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则它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3)若一个式子是等式,则它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4)若一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不等于半径,则它不是圆的切线.2.(1)可以被5 整除的整数,末位是0;(2)不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不相等;(3)若式子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不是等式,则这个式子不是等式;(4)若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则它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补充题:写出命题“若xy= 0 则x = 0或y = 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解:逆命题:若x = 0或y = 0 则xy = 0否命题:若xy ≠ 0 则x ≠ 0且y ≠ 0逆否命题:若x ≠ 0且y ≠ 0 则xy≠0.注意:1︒为什么称“互为”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2︒要重视对命题的剖析:条件、结论六、作业:课本第33页习题1.7:1,2.七、板书设计(略)八、课后记:。
1.1.四种命题-人教A版选修1-1教案
1.1.四种命题-人教A版选修1-1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命题及其基本概念。
2.掌握命题的分类与性质。
3.熟练掌握四种命题的相关知识。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命题概念的理解;
2.四种命题的认识;
3.推理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3.1.导入(10分钟)
1.引入命题的概念,并提出几个问题来探讨与命题相关的思维方式。
2.让学生自己举出几个命题,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3.2.命题的分类与性质(15分钟)
1.认识简单、复合、永真、矛盾、互为否定的五种命题。
2.探究五种命题的相关性质。
3.3.四种命题(60分钟)
1.认识肯定命题、否定命题、充分必要条件命题和等价命题。
2.通过例题讲解四种命题的定义、判别方法、表达方法等。
3.讲解充分必要条件命题和等价命题的推理方法。
4.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4.课堂小结(5分钟)
1.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和展望。
四、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以作业形式进行命题题型应用的解析和归纳总结。
五、教学注意点
1.知识点详略得当,明确而不啰嗦。
2.注重思维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善于运用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种命题教案
四种命题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命题的基本概念,学会正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命题的概念和种类;2. 命题的真假判断;3. 命题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命题吗?可以举个例子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2. 命题的定义(1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解读来介绍命题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定义。
并告诉学生命题一定是一个陈述句,其真假可确定。
3. 命题的种类(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解读来介绍命题的种类,包括简单命题、复合命题、复合命题的三种形式以及命题的否定。
4. 命题的真假判断(20分钟)教师通过例题和解析来讲解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5. 命题之间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例题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命题之间的关系,包括命题的等价、充分必要条件以及命题的否定等。
6. 实践操作(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和扩展所学内容。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概括命题的概念、种类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并对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进行总结。
四、教学手段:1.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2. 例题、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命题的概念和种类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的合作交流不够积极,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此外,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可以增加一些启发性问题和案例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教学设计】《四种命题》(人教)
《四种命题》本课教学四种命题。
全课的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先介绍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然后讲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并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这四种命题的形式,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目标】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探索,能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对数学学科方法有所认识,能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教学难点】命题的否定和否命题的区别;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多媒体课件一、四种命题—新知提炼(课件2-4页)1.原命题和逆命题(显示课件第2页)2.原命题和否命题(显示课件第3页)3.原命题和逆否命题(显示课件第4页)二、四种命题—课堂小测(课件5-8页)谈话:大家做一下这几个题目。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有的命题没有逆命题.( )(2)“对顶角相等”的否命题为“对顶角不相等”.( )(3)原命题的否命题的逆命题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2.做一做(请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1)若a=0,则ab=0的逆命题是。
(2)若命题r的否命题为“若﹁p,则q”,那么原命题r为________。
(3)若a=b,则|a|=|b|的逆否命题是。
三、四种命题—要点探究(课件9-11页)①知识点四种命题1.原命题与逆命题(1)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写原命题的逆命题时,不要交换命题的前提条件。
(2)原命题的逆命题与原命题是互逆的,即逆命题的逆命题是原命题。
2.原命题与否命题(1)写一个命题的否命题时,要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进行否定,避免出现不否定条件,而只否定结论的错误。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教案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教案一、命题及其关系1、谓语命题:谓语命题是描述一个行为或行为可能性的断言。
它由一个谓语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谓词。
2、否定命题:否定命题是由“否定副词”(通常是not)和一个正面的断言组成的语句。
3、条件命题:条件命题是由“如果”和“那么”构成的条件断言。
它们也被称为因果断言,因为它们阐明了一个条件下的某个结果。
4、复合命题:复合命题是由多个连接在一起的命题构成的,可以使用否定副词、连接词和谓语进行组合。
二、命题及其关系教案一、目标:1、了解四种命题及其关系;2、掌握谓语命题、否定命题、条件命题、以及复合命题的定义。
二、教学内容:1、教师解释谓语命题:谓语命题是描述一个行为或行为可能性的断言。
它由一个谓语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谓词。
比如:“This game is fun.”2、教师解释否定命题:否定命题是由“否定副词”(通常是not)和一个正面的断言组成的语句。
比如:“This game is not fun.”3、教师解释条件命题:条件命题是由“如果”和“那么”构成的条件断言。
它们也被称为因果断言,因为它们阐明了一个条件下的某个结果。
比如:“If you study hard, then you will get good grades.”4、教师解释复合命题:复合命题是由多个连接在一起的命题构成的,可以使用否定副词、连接词和谓语进行组合。
比如:“The game is not fun and does not interest me.”三、教学活动:1、教师出题,让学生依据命题的定义作答。
2、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否定命题、条件命题以及复合命题的定义,及其中元素的关系。
3、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命题及其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成功,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四种命题教案1(1)
课题四种命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否命题、逆否命题的概念,能求一般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逻辑知识整理客观素材,合理进行思维的方法,初步形成运用逻辑知识准确地表述数学问题的数学意识.【情感目标】增强数学美学意识,培养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概念及求法.【教学难点】不容易区分条件和结论的简单命题和较复杂的命题(一个条件多个结论型的命题和多个条件一个结论型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的求法.【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半开放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命题和逆命题,引入四种命题1.复习命题的概念.2.复习逆命题的概念.并用“若p则q”表示原命题结构,用“若q则P'表示逆命题结构.3.练习一(在练习中强调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把原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1)命题“若a>b,则b<a”的逆命题为(若b<a,则a>b)(2)把命题“中国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写成“若p则q”的形式为(若一个城市是中国北京,则它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逆命题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中国北京.)二、学习否命题1.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引入否命题的概念: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用“若p则q”表示原命题结构,用“若?p则?q”表示否命题结构.然后强调互否中的“互”字.2.练习二(在练习中重复否命题概念,强调分清条件和结论,并出现含不等式的命题和含大前提的命题及不容易分清条件和结论的简单命题. 同时通过例子让学生思考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的区别.)(1)命题“在二次函数y = ax2• bx • c中,若b2 - 4ac > 0,则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有公共点”的否命题为(在二次函数y = ax2■ bx ■ c中,若b2 -4ac<0,则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没有公共点.)(指出“》”的否定是“ <”.)(2)命题“对顶角相等”写成p则q的形式为(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 )它的否命题为(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3)“平行线相交”的否命题是“平行线不相交”吗?(不是.)三、学习逆否命题1.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学习逆否命题的概念: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用“若p 则q”表示原命题结构,用“若?q?p ”表示逆否命题结构•然后强调互为逆否中的“互”字.2.练习三(在练习中重复逆否命题概念,强调分清条件和结论,并出现不容易分清条件和结论的命题.)(1)命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写成若p则q的形式为(若一个图形是三角形,贝陀的内角和等于180o.)它的逆否命题为(内角和不等于180o的图形不是三角形.)(2)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为(四条边不相等的四边形不是正方形)(3)让学生举例,自己写一个原命题,然后写出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四、例题讲解(例二是两个条件一个结论的类型•在例二中还让学生了解“且”的否定是“或”•)例一:把命题“负数的平方是正数”改写成“若p则g”的形式,并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解:原命题: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逆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它是负数.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逆否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它不是负数.例二:写出命题“若a和b都是偶数,则a+b是偶数”的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分析:(1)“a和b都是偶数”是条件,“a+b是偶数”是结论.(2)“ a和b都是偶数”的否定包含三种情况,“ a是偶数,b不是偶数”或“ a不是偶数,b是偶数”,或“a不是偶数,b也不是偶数”.所以综合起来它的否定即为“a和b不都是偶数”. 解:否命题为:若a和b不都是偶数,则a+b不是偶数.逆否命题为:若a+b不是偶数,则a和b不都是偶数.五、练习1 •填空:(1)命题“末位是O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的逆命题是(可以被5整除的数末位是0)(2)命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否命题是(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3)命题“到圆心的距离不等于半径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的逆否命题是(圆的切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4)命题“若xy丰0,则XM 0且y丰0”的逆命题为(若x=0或y=0,则xy=0)(5)把命题“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平分弦所对应的弧” 写成“若p则q”的形式为(若一条直线是弦的垂直平分线,则这条直线经过圆心且平分弦所对的弧)2 •把命题“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写成“若p则q”的形式, 并写出它的逆否命题.解:原命题为“在等式的两边分别乘以一个数,若这两个数是同一个数,则所得的结果是等式”或“在一个式子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若这个式子是等式,则所得的结果是等式” 或“若一个式子是等式且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则所得的结果为等式” 相应的逆否命题分别为“若等式两边乘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不是等式,则这两个数不相同”或“若在一个式子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是不等式,则这个式子是不等式”或“若一个式子两边分别乘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是不等式,则这个式子是不等式或两边乘的不是同一个数”六、小结(概念及方法)七、思考1•“负数的平方是正数”有几个条件?它的四种命题有其他的写法吗?2•显然例一中“负数的平方是正数”这个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都是真命题吗?对于一般命题,它的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八、作业习题1. 7第一题和第二题.。
四种命题教案1
四种命题(一)课标导示1.知识与技能: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能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2)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的关系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3)用反证法证明简单问题(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课题问题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有问题一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2. 定义: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问题二:若原命题为“若P 则q”则它的逆命题为—————;否命题为—————;逆否命题为——————问题三:若(1)是原命题则(2)(3)(4)分别为(1)的什么命题呢?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的关系是什么呢?问题四:在问题一中若(1)是真命题则(2)是————————(3)是————————(4)是————————(用真、假命题填空)问题五: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否命题的区别是什么?问题六:完成下列表格:3:有问题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他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他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3 )原命题与他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若P则q 若q则p 互 --------- 逆原命题I互I否否命题---------------------------互逆逆命题I互丨否逆否命题若「P则「q4:例题分析例1:已知命题P:若a€ A,贝U b€ B,写出命题P的否定与命题P的否命题目的: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进行否定,因此在解题时应分请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例2 :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写成“若和逆否命题,并判断其真假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的否命题四:小结1:( 1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他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 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他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3) 原命题与他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I 互 I 否否命题若「P 则「q2: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1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 (2 )从这个结论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 )有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成立3:在命题中含有“否定式、至少、至多”等均可用反证法证题五:课堂评价本节课共分两课时, 学生在判断命题的真假时还有一定的困难, 还不能用反证法证题,过大量的练习才行。
《四种命题》公开课教学设计
【引入课题】—四种命题
思维自问题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出本节课研究主题。
【学生探索2】
由原命题怎样得到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学生探索3】
若命题1为原命题,则命题2、3、4分别为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若命题2为原命题,则命题1、3、4各为哪种命题?它们的相互关系怎样?
若命题3、4分别为原命题,结果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探索问题
教师———点拨释疑
学生——小组讨论——猜想探究——交流互补——形成结论
与价值观
①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归纳结论的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①四种命题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②由原命题准确写出其它三种命题
教学难点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Fra bibliotek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阿凡提之《金币和毛驴的故事》
教师——激励完善
意图是使学生从浅入深逐步掌握四种命题关系,符合认知规律
三、例题示范
例1把下列命题改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他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末位是0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例2略
师生探索
交流互动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1.1.2四种命题 精品教案
1.1.2四种命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并掌握各种命题的表示形式;能根据任一命题的原命题写出其另外三种命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命题的多样性、和谐统一性,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中的美,以及思维的理性之美.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教学难点:由原命题写出另外三种命题.重难点突破策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教学目标,即只研究比较简单的命题,而且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比较明显;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这节中“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的“p”,“q”可以都是命题,也可以不都是命题,不能等同于前面的复合命题.教学方法:趣味性教学、合作交流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情境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这样的知识: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一真命题变一下形式后,是否是真命题呢?如:“如果一个四边形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它是菱形”,再如:“对角线不相互垂直的四边形不是菱形”.这些变形后的命题的真假是否和原命题有关呢?为解决这一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四种命题”.1、温故而知新:什么是命题?什么是命题的否定?(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整)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复习上节有关知识,结合对下面的问题的思考,引入新课.分析下列两个命题间的关系: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让学生说出它的逆命题.)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引入新课:(1)回忆互逆命题的概念:①强调两者之间条件与结论的关系,②表示形式: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3、类比探索,学习新知:观察下列两个命题,分析其与命题A之间的关系,结合逆命题的概念,引导同学们自己归纳出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定义:C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D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对互为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的两命题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及表示形式进行学习,其中尤其强调注意否命题、逆否命题中条件和结论同时否定,它和命题的否定概念不同.在命题A与命题B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在命题A与命题D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换句话说:(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命题是否命题.(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同时否定,所得命题是逆否命题.最后,对以上所学概念进行对比总结: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非p和非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于是,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与鼓励.下面让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四种命题之间,任意两个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最后出示下图)给出一个命题:“若a=0,则ab=0.”让学生写出其他三种命题,并判断四个命题的真假,然后考虑其他三种命题的真假是否与原命题的真假有某种关系.不难发现如下关系:(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二)讲练结合,巩固新知[例题讲解]1. 把下列命题先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再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1)负数的平方是正数.(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分析: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解:(1)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逆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它是负数.逆命题为假.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否命题为假.逆否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它不是负数.逆否命题为真.(2)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逆命题为假.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否命题为假.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它不是正方形.逆否命题为真.2. 设原命题是“当c>0时,若a>b,则ac>bc”,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分析:“当c>0时”是大前提,写其他命题时应该保留,原命题的条件是a>b,结论是ac>bc.解:逆命题:当c>0时,若ac>bc,则a>b.逆命题为真.否命题:当c>0时,若a≤b,则ac≤bc.否命题为真.逆否命题:当c>0时,若ac≤bc,则a≤b.逆否命题为真.[达标检测]1. 命题“若a>b,则ac2>bc2,(a,b,c∈R)”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个数为(B).A. 3B. 2C. 1D. 02. 在命题“若抛物线y=ax2+bx+c的开口向下,则{x|ax2+bx+c<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下列结论成立的是(D).A. 三命题都真B. 三命题都假C. 否命题真D. 逆否命题真3.根据题意填空:①原命题:若a>b,则a+c>b+c逆命题:若a+c>b+c,则a>b;否命题:若a≤b,则a+c≤b+c.逆否命题:若a+c≤b+c,则a≤b.②原命题:若x2+y2=0,则x、y全为0;.逆命题:若 x、y全为0,则x2+y2=0;否命题:若x2+y2≠0,则x、y不全为0;逆否命题:若x、y不全为0,则x2+y2≠0.(2)把命题“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的逆否命题:原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逆否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三边不全对应相等.(3)填空:①命题“末位是0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的逆命题是 .②命题“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否命题是 .③命题“到圆心的距离不等于半径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的逆否命题是.最后教师强调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搞清楚各个概念.(三)趣味游戏,内化新知为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缓解学生疲劳学习,我通过预先设置的卡片,将想要练习的题目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游戏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四种命题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在游戏(一)和(二)中分别给出一个命题(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让学生快速回答出其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或快速判断所给命题与其的关系.通过游戏(三)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四种命题间的如下相互关系:一个命题的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互为逆命题;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和逆否命题互为否命题;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的收获!”学生交流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最后教师总结: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了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能力方面:培养了学生简单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加强了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并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语言美,以及思维的理性之美.(五)作业布置:1、课本第6页练习题.2、探索性研究:(1)你能说出命题的否定和否命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吗?(2)分析思考原命题与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之间有何关系,总结规律.(六)板书设计:(七)拓展延伸:在对某一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否定时,有些问题,学生易出错.例如,对如下词语的否定:“任意的”、“所有的”、“都是”和“全是”等.下面以“全是”为例进行说明:所谓“否定”,即其对立面,显然“全是”的对立面中除了“全不是”之外,还有“部分也是”这一部分.因此,“全是”的对立面(即否定)应是“不全是”,而不是“全不是”.同样,“任意的”否定应是“某个”,“所有的”否定应是“存在一个”或“存在一些”,“都是”的否定是“不都是”.例如,命题:若x2+y2=0,则x,y全是0.其否命题是:若x2+y2≠0,则x,y不全是0.(八)点评:在本节课中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定义,一个是规律,即四种命题间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参与”,即让学生通过例子认识定义,在活动中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同时,本节课又设计了适量的例题和练习,以巩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再者,本节课中所有例子都十分简单,但又极具有代表性,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的一个必要条件.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的个别环节没有把握、掌控好,对“反例”的运用有所欠缺,创新方面还有待继续加强。
教学设计5:1.1.2四种命题
1.1.2四种命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3)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复习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2.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3.归纳总结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1)和(2)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1)和(3)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1)和(4)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4.抽象概括定义1: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
高中数学四种命题教案
高中数学四种命题一、教学目标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
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
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1.以故事形式入题2多媒体演示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
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
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
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
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
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
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复习提问: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学生活动: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三)新课讲解: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四种命题》的教学设计
《四种命题》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1-1第1章1.1.2内容。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几乎处处都涉及到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论证。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既是对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命题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后面研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用逻辑用语来阐明数学知识的需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交流的需要。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2.用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四种命题形式的客观存在,使学生体会研究四种命题形式的必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明白四种命题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用逻辑语言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四种命题教学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一边高傲地往前走,一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的尴尬的局面,歌德只是笑容可掬,谦恭的闪在一旁,一边有礼貌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
”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
提问你能分析此故事中歌德与批评家的言语表达吗?(两人的言语表达都运用了逻辑用语)教师口述“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逻辑用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万丈高楼平地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用逻辑用语的基础——四种命题。
二、师生互动、意义建构1.复习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2.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3.归纳总结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1)和(2)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1)和(3)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1)和(4)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种命题》教案
安阳市实验中学张保东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并掌握各种命题的表示形式.
2、能根据任一命题的原命题写出其另外三种命题.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通过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
3、从命题的多样性、和谐统一性,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中的美,以及思维的理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由原命题写出另外三种命题.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1、温故而知新:
(1)什么是命题?
(2)什么是命题的否定?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复习上节有关知识,结合对下面的问题的思考,引入新课.
(3)分析下列两个命题间的关系: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引入新课:
(1)回忆互逆命题的概念:
①强调两者间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②表示形式: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3、类比探索,学习新知:
观察下列两个命题,分析其与命题A之间的关系,结合逆命题的概念,引导同学们自己归纳出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定义:
C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D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对互为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的两命题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及表示形式进行学习,其中尤其强调注意否命题、逆否命题中条件和结论同时否定,它和命题的否定概念不同.
最后,对以上所学概念进行对比总结: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与鼓励.
4、例题讲解: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1)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解:(1)原命题: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
逆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它是负数.
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
逆否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它不是负数.(注意:正数的否定不能说成是负数)
若学生说出该命题“若p则q”的另一种形式,可根据提前设计好的课件显示:
解法二:原命题:若一个数是负数的平方,则它是正数;
逆命题:若一个数是正数,则它是负数的平方;
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负数的平方,则它不是正数;
逆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负数的平方,则它不是正数.(2)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
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它不是正方形;
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5、达标检测:
(1)根据题意填空:
①原命题:若a>b,则a+c>b+c
逆命题:若a+c>b+c,则a>b;
否命题:若a≤b,则a+c≤b+c.
逆否命题:若a+c≤b+c,则a≤b.
②原命题:若x2+y2=0,则x、y全为0;.
逆命题:若x、y全为0,则x2+y2=0;
否命题:若x2+y2≠0,则x、y不全为0;
逆否命题:若x、y不全为0,则x2+y2≠0.
(2)把命题“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逆否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三边不全对应相等.
(3)填空:
①命题“末位是0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的逆命题
是.
②命题“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否命题
是.
③命题“到圆心的距离不等于半径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的逆否
命题是
.
最后教师强调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搞清楚各个概念.
6、趣味游戏:
一节课学到现在,有些学生可能已有些疲劳,通过预先设置的魔板,将想要学生练习的题目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提高其兴趣.
通过游戏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四种命题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在游戏(一)和(二)中分别给出一命题(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让学生快速回答出其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或快速判断所给命题与其的关系.
通过游戏(三)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四种命题间的如下相互关系:
一个命题的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互为逆命题;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和逆否命题互为否命题;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7、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学生交流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最后教师总结:
1、 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了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 能力方面:培养了学生简单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3、 思想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加强了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
解,
并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语言美,以及思维的理性之美.
六、课下作业:
1、课本33页第一、二题.
2、探索性研究:
(1)你能说出命题的否定和否命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吗?
(2)分析思考原命题与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之间有何关系,总结规律.
七、板书设计:
* 任务3: 分析原命题及其逆否命题的真假关系,总结规律。
* 附加任务:
分析其它命题之间的的真假关系,总结规
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