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最新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

最新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

最新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是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和手术与操作编码第四版(PCS-4)进行的。

这些指导原则是为了准确记录和统计全球各种疾病和手术操作的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和医疗研究。

首先,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编码人员应准确地记录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并按照ICD-10编码规则进行编码。

编码人员应仔细审查患者的病历文档,确保所使用的编码最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2.特定性:编码应尽可能地使用更详细的疾病编码,以便在统计分析时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数据。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3.使用最新编码:编码人员应使用最新版本的ICD-10编码手册,根据最新的规则和指南来进行编码。

这样可以确保编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多重编码:有些疾病可能需要多个编码来描述其不同的方面或并发症。

编码人员应根据需要使用适当的编码,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5.顺序编码:对于同一患者多种疾病的编码,编码顺序应根据病情发展和治疗流程来确定。

较为重要或有关联的疾病编码应放在前面,以便在统计分析中给予更高的权重。

其次,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编码人员应准确地记录患者的手术和操作过程,并按照PCS-4编码规则进行编码。

编码人员应仔细审查手术记录、手术报告和其他相关文档,以确保所使用的编码与实际操作一致。

2.详细性:编码应尽可能地使用更详细的手术与操作编码,以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数据。

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治疗效果。

3.使用最新编码:编码人员应使用最新版本的PCS-4编码手册,根据最新的规则和指南来进行编码。

这样可以确保编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顺序编码:对于一个手术过程中的多个操作,编码人员应根据操作的顺序,将其按照正确的顺序编码。

这样可以更好地跟踪手术过程中的不同操作和其影响。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是一套用于统计和监测疾病、残疾和相关健康问题的标准。

这套规则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并被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卫生
部门和研究机构广泛采用。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各种疾病被分为不同的类别、组、类和亚类,通
过特定的编码进行标识和记录。

编码规则基于特定的诊断标准和疾病描述,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统计信息。

这些编码可以用于医疗保险索赔、流行病学研究、医院管理和国际卫生比较等领域。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不仅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一系列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如
受伤、职业病、行为障碍、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这种全面的分类系统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卫生数据能够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编码规则的更新是持续进行的,以反映新的疾病形式和医学知识的发展。

最新
的版本是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1),于2018年发布。

该版本引入了
许多新的概念和编码,如人类的健康和功能、医疗安全、健康服务组织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这些更新使得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更加现代化和全面。

总之,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规则是一套用于统计和监测全球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标准。

通过准确的编码和分类,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卫生数据共享和比较。

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用于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编码和统计的分类系统。

ICD编码是医学界广泛使用的一种标准,用来记录和统计不同疾病、疾病的原因、死因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各种问题。

ICD编码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疾病或健康问题都被赋予了一个唯一的编码,这样可以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医学信息交流和研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编码应该根据疾病的特征进行分类,即将具有相似特征的疾病归类到同一组中。

比如将所有感染性疾病分类到一个大类中,所有心脏病归类到另一个大类中。

3.编码应该基于科学的和最新的医学知识,以确保疾病和健康问题能够准确地被分类和识别。

因此,ICD编码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4.编码应该是具有层次结构的,即将疾病和健康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大类到子类,以方便使用者在需要详细了解一些疾病时能够找到相关信息。

ICD编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医疗保险索赔、疾病监测和统计、医学研究等方面。

ICD编码的准确性对于保证医学信息的可比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因此,在使用ICD编码时需要严格按照指导原则进行。

手术与操作编码是另一种国际医学分类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报销、医疗统计分析等领域。

手术与操作编码的指导原则如下:1.编码应该基于手术的目的和过程进行分类,即将具有相似手术目的和技术操作的手术归为一类。

比如将所有清创手术归类到一个大类中,所有心脏手术归类到另一个大类中。

2.编码应该基于标准的医学术语和术语定义进行,以确保手术和操作能够被准确地描述和识别。

3.编码应该具有层次结构,从大类到子类,以方便使用者在需要详细了解一些手术时能够找到相关信息。

4.编码应该是可扩展的,即可以不断添加新的手术和操作编码,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国际疾病分类基础知识、编码查找及规则

国际疾病分类基础知识、编码查找及规则
⒏损伤主导词的选择有三种情况 ①、指出具体类型时,以损伤的类型作为主导词
②、指出是“砍伤”、“穿刺伤”等具有开放性的损伤,要以“伤 口”为主导词。
③、没有指出任何类型的以“损伤”为主导词
⒐部位一般不能作为主导词,但当它被修饰时,可以作为主导词
⒑第1-9点是一般的主导词选择规则,各章有些疾病还有特殊的规 定 例如:喘息性支气管炎 此诊断不能分类,必须区分急性、慢性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主导词:支气管炎 -慢性 --气喘J44.8 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主导词:细支气管炎(急性)(感染性)(亚急性)J21
特殊组合章:包括几大类 *强烈优先分类章(按某一特定阶段) 第十五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 例如:妊娠期二尖瓣闭锁不全加重 编码 O99.4 主导词:关闭不全 —二尖瓣 I34.0 主导词:妊娠 -并发 -- 疾病 ---心血管系统O99.4
*一般优先分类章: 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二章:肿瘤(按照特定的疾病) 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 第十七章: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 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国际疾病分类的基础知识
国际疾病分类的基础知识 ㈠、ICD-10的结构
由三卷书组成 卷一为类目表(字母数字) 卷二为指导手册(最薄) 卷三为字母顺序索引(带拼音检索的)
卷一的内容与排列方法: 前言 致谢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 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国际修订会议报告
三位数类目表(A00-Z99) 主
在第一卷,页出现在第三卷,在第一卷中以全称形式出现。含义 为能分类到其他编码,不要分类到此编码。
注:NOS和NEC都有提示作用,提示资料不完整,需要进一步在 病案中查找
编码的查找方法: 三个步骤:确定主导词 第三卷中查找编码 第一卷中核对编码

疾病编码员的疾病分类与编码规范

疾病编码员的疾病分类与编码规范

疾病编码员的疾病分类与编码规范疾病编码是医疗信息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疾病编码员作为专业人员,负责将医生诊断的疾病转换成标准的医学编码,以便于医疗数据的管理、统计和交流。

疾病分类与编码规范是疾病编码员在工作中必须要遵守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将详细介绍疾病编码员的疾病分类与编码规范。

一、疾病分类系统疾病分类是将各种疾病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划分和归类的过程。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是国际上最为广泛使用的疾病分类系统。

ICD 根据疾病的性质、病因、部位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对不同疾病的统一编码和管理。

二、ICD编码规范1. 编码层级:ICD编码包括章、节、类、组、亚组和疾病编码六个层级。

疾病编码员应该准确理解每个层级的含义和编码规则,对疾病进行精确编码。

2. 主要编码原则:疾病编码员在编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使用最详细的编码:尽可能使用包含更多信息的编码,以便于医疗数据的准确统计和分类。

- 不重复编码:同一疾病在ICD分类中只需编码一次,除非存在明确的编码规则要求或特殊情况。

- 一致性:在同一病例中,对于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或不同部位的编码应保持一致。

3. 编码规则:ICD编码采用字母和数字组合的方式,每个编码字符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包括疾病类别、疾病性质、相关因素等。

疾病编码员需要详细了解并正确应用这些编码规则。

4. 常见编码错误:疾病编码员在工作中需注意避免以下常见编码错误:- 使用不准确的编码:编码员应通过仔细研读ICD指南,了解各个编码的含义和适用范围,避免使用不准确的编码。

- 忽略细节:编码员要仔细阅读医疗记录,获取足够的诊断信息,并将其正确转换为相应的ICD编码。

- 主次编码混淆:对于复杂病例或存在多个诊断的情况,编码员需要准确判断主次诊断,并按照规范进行编码。

5. 学习与维护:疾病编码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保持对ICD 编码的熟练掌握,并及时了解ICD版本的更新和变化。

主要手术操作诊断及编码规则

主要手术操作诊断及编码规则

主要手术操作的诊断编码通常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的手术编码系统,通常在ICD-10-PCS(Procedure Coding System)中进行编码。

以下是主要手术操作诊断及编码的一般规则:1. **手术描述:** 首先,需要准确描述所执行的手术操作。

这包括手术的类型、目的、范围、方法等详细信息。

2. **手术编码系统:** 使用ICD-10-PCS来编码手术操作。

ICD-10-PCS包含了大量的手术操作编码,按照严格的体系和规则组织。

每个编码都包括了手术的多个方面,如体位、入路、操作、设备、术者等。

3. **临床文档和报告:** 医疗记录、手术报告和其他临床文档是确定手术操作的关键依据。

医疗编码员需要仔细阅读这些文档,以理解手术的性质和范围。

4. **编码准则:** 遵循ICD-10-PCS编码准则,以确定正确的手术编码。

这些准则包括术语定义、术语代号、编码结构和编码规则,以确保编码的准确性。

5. **多个编码:** 对于复杂的手术操作,可能需要多个编码来完整地描述手术的各个方面。

这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编码,以及任何并发症或后续手术的编码。

6. **外部因素:** 有时,手术操作的编码可能受到患者的外部因素影响,如疾病状态、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其他健康状况。

这些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

7. **专业知识:** 编码手术操作需要专业知识和培训。

通常由医疗编码员、医疗记录管理员或医疗信息专业人员负责执行编码工作。

8. **更新和变化:** 需要随时更新编码准则,以反映新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实践。

医疗编码员需要保持对最新编码准则的了解。

总之,编码主要手术操作需要仔细的文档分析、专业知识和遵循ICD-10-PCS编码准则。

正确的编码对于医疗账单、研究、统计和医疗管理非常重要,因此需要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手术操作分类与临床诊断书写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手术操作分类与临床诊断书写

六、ICD-10疾病诊断命名原则

按ICD-10疾病分类轴心,疾病诊断命名基本原 则有四个方面(但不一定出现在一个诊断中)。 ● 规范的疾病诊断名称应包括:


病因+解剖部位+病理改变(解剖部位)+炎(病理改变)
六、ICD-10疾病诊断命名原则

如:肺鳞状细胞癌
四、 科研与重点专科

国家重点医学专项课题招标
● 凡科研项目中涉及的疾病,均注明国际
疾病分类(ICD-10)和手术操作分类 (ICD-9-CM-3)编码。 ● 对联合攻关的课题(多地区、多单位协作) 均注明疾病和手术分类编码。保证科学性、 可比性、可操作性。 ■ 申报国家重点专科,开展的项目是按疾病编 码填报。

3、手术并发症与病人安全指标
● 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512.1或其他诊断编码为512.1
的患者。 ● ICD-9-CM-3手术/操作编码为膈肌修复手术的患者。 ● 主要诊断ICD-9-CM编码显示发生了技术问题。 ● 入院时,已经出现肺炎情况或编码为997.3(主诊断 为肺炎或997.3或其他诊断为肺炎或997.3,但在入院 是已存在)的患者。 ● 主要诊断或其他诊断(入院时已存在)ICD-9-CM 编 码为 999.31 的患者。 ● 主要诊断或其他诊断(入院时已存在)ICD-9-CM 编 码为 999.3 或996.62的患者等。

2、手术治疗管理评价指标
● 对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 期重返再次手术例数(按ICD-9-CM-3编码进行检查)。 1) 髋、膝关节臵换术 ICD-9-CM-3:81.51-55 2) 脊柱相关重点手术 ICD-9-CM-3:03.0、01、 02、09,03.4-7,50、51、59, 81.00、01-08,81.30、31-39, 81.62-66,60、61-69 3) 胰腺手术 ICD 9-CM-3:52.0-52.9 4) 食管手术 ICD 9-CM-3:42.4-8 5)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ICD 9-CM-3:51.23、24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ICD 9-CM-3:36.1

最新疾病及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

最新疾病及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

最新疾病及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疾病及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疾病、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应按卫生部“卫医[2001]286号”文件执行,首页中的出院诊断按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编码,手术操作按(ICD一9一cM一3)编码。

(一)编码人员要求1、必须掌握国际疾病分类(ICD—10)、(ICD一9一CM 一3)的编码原则和编码技能。

2、接受过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和手术操作分类(ICD 一9一CM一3)培训。

3、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4、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

5、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经常和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二)编目工作要求1、建立国际疾病分类(ICD—l0)和手术操作(ICD一9一CM一3)系统库。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每章节的编码规则、注释和定义。

3、每份病案首页中的出院诊断和手术名称必须按要求编码并签名。

4、对疑难病、少见病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确保编码的准确。

5、对主次诊断不清,手术名称不正确、诊断术语不全或遗漏,应及时通知医师修改、补缺后再编码。

6、掌握各种术式的内涵,对新术式应用扩展码加以补充,以弥补(ICD一9一CM一3)原著编码的不足。

7、编目的准确率大于95%。

8、在编码中要结合第一卷核对,重点看第一卷中包括与不包括的注释及指示性说明,采用多编码方法,保证编码的准确性、完整性。

(三)编码的原则遵循(ICD一9一CM一3)、(ICD—l0)编目的总规则:1、单一编码和多编码:医院各种报表均采用单一编码,对于因其他目的使用疾病分类的情况一般采用多编码方法,要求必须对3个疾病诊断和2个手术操作名称进行编码。

2、编码级别:(ICD一9一CM一3)、(ICD一10)有类目、亚目和细目之分,如有亚目、细目者必须编码至亚目或细目(对于开放性闭合性骨折的细目必须使用),(ICU一10)前3~4位数有统一要求,3位数编码是核心分类,5—6位数可根据需要而扩展。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Titl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Unified Coding Rules for Disease ClassificationIntroduction:Disease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play a crucial role in healthcare systems worldwide. Accurate and standardized disease coding allows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data analysis, and medical research. In order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unified coding, several organizations have established protocols and rules to ensure consistency and accuracy in disease coding.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in disease co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fied coding rules.1.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is a globally recognized system for classifying diseases and health conditions. It provides a standardized framework that enable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researchers to classify and code diseases consistentl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overse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CD, collaborating with member states to ensure its relevance and accuracy.2. Purpose of Disease Coding:Disease coding serves multiple purposes within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Firstly, it facilitates accurate and efficient data collec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 use coded data to analyze population health trends, allocate resources, and monitor the effectiveness ofinterventions. Additionally, disease coding is essential for insurance claims processing, reimbursement, and healthcare management.3.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in disease coding is crucial to ensure interoperability among healthcare systems worldwide. It eliminates discrepancies and enhances the consistency of disease coding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allows for the exchang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ross-border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nd global health monitoring. It also facilitates accurat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racking of disease patterns internationally.4.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s:Numerous organizations actively contribute to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in disease coding. The WHO, through its network of collaborating centers, provides guidance and updates for the IC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and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CDC), collaborate with member states to implement the ICD and ensure regional relevance.5. Unified Coding Rules:The development of unified coding rules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consistency and accuracy in disease coding. These rules provide guidelines for assigning appropriate codes to specific diseases, symptoms, and procedures. They include instruction manuals, coding conven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updates to ensure up-to-date and standardized coding practices.6. ICD Coding System:The ICD coding system consists of alphanumeric codes that represent various diseases, conditions, and procedures. The ICD-10, currently in us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set of codes that classifies diseases according to specific categories. The upcoming ICD-11 introduce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cluding increased granularity and better representation of diverse healthcare landscapes.7. Challenges in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Whil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aims to achieve unified coding rules, certain challenges persist. Variations in languag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sease classification priorities pose hurdles in the harmonization process. Maintaining updates and reconciling disparities between regional coding systems also require continuous efforts.Conclusion: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unified coding rules are vital for accurate disease classification on a global scale. Through organizations like the WHO and collaborative efforts among member states, the standardized coding system facilitates improved healthcare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olicy development. Continuous collaboration and adaptation are necessary to overcome challenges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ease coding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world.。

疾病编码员的疾病分类与编码规范

疾病编码员的疾病分类与编码规范

疾病编码员的疾病分类与编码规范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信息化的普及,疾病编码员在医疗机构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疾病编码员负责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类与编码,确保医疗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本文将介绍疾病编码员的疾病分类与编码规范。

一、疾病分类概述疾病分类是指将各类疾病按照特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

国际上常用的疾病分类系统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国际统计分类(ICD-9-CM和ICD-10-CM)等。

1. 国际疾病分类(ICD):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描述系统,用于统计、分类和编码各种疾病、病伤、死亡原因和健康相关问题。

ICD按照疾病的器官系统分类,包括21个大类和数千个详细分类编码。

2. 国际统计分类(ICD-9-CM和ICD-10-CM):美国国际统计分类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进行本国内科分类的修订本。

ICD-9-CM 是第9版,ICD-10-CM是第10版。

ICD-10-CM相比ICD-9-CM更为详细和准确。

二、疾病编码规范疾病编码规范是疾病编码员进行疾病编码工作时需遵循的标准和规则,以确保编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 ICD编码原则:疾病编码员在进行编码时需要遵循ICD编码原则。

主要包括确定疾病的确诊名称、主诊断和次诊断的编码选择、编码顺序的确定等。

2. 详细分类编码:疾病编码员在进行编码时应选用尽可能详细的编码,以确保医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对于某些疾病,还需要注明其类型、部位、严重程度等特定信息。

3. 术语使用:疾病编码员应熟悉疾病的临床术语,准确理解医生的诊断描述,以便正确选择编码。

同时,编码员还需要注意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或不明确的术语,确保编码的准确性。

4. 更新与维护:疾病编码员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编码规范和更新内容,保持对疾病分类和编码系统的熟悉。

同时,对于疾病编码错误或争议情况,编码员需要积极与医生和统计部门沟通,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在医学领域中,准确地对疾病进行编码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还有助于对疾病的全球统计和研究。

为了实现国际上关于疾病编码的协调与统一,各国纷纷参与国际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统一编码规则。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疾病编码相关的国际协调和统一编码规则。

一、国际疾病分类(ICD)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WHO发布的一套统一的疾病分类系统。

通过ICD编码,可以清晰地将各种疾病进行分类和编目。

ICD目前已经发布了第十版(ICD-10),该版本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疾病编码系统。

ICD-10使用了一套明确的编码规则,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

它将疾病分为多个章节和类别,每个疾病都有一个唯一的编码。

这些编码由数字和字母组成,根据编码的结构和位置,可以得到关于疾病的一些详细信息。

二、编码的国际协调为了实现国际疾病编码的协调,国际创伤损伤分类与疾病专题(ICISS)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

ICISS致力于将各国的编码规则进行协调和统一,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疾病统计和研究。

ICISS通过与WHO的合作,确保各国的编码系统与ICD-10保持一致。

此外,国际病理学与疾病分类学联合会(IAP)也在推动各国病理学社团的协调工作,以准确地进行疾病编码。

IAP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和培训活动,促进各国在疾病编码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三、统一编码规则为了确保疾病编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ICD-10的编码规则是十分严格和详细的。

这些规则涵盖了从疾病分类到具体编码的各个方面。

首先,ICD-10要求编码人员必须熟悉该版本的疾病分类和编码规则,以确保编码的准确性。

其次,编码人员必须仔细阅读和理解病历文档,准确识别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

然后,根据ICD-10的章节和类别,编码人员将疾病分类并选择正确的编码。

最后,编码人员必须严格按照ICD-10的编码规则填写编码表格,并保证编码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的法规规定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的法规规定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的法规规定疾病编码是在医学领域中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和编码的重要工作。

通过对疾病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医务人员进行病情的统计、汇总和研究,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为了实现全球范围内疾病编码的协调与统一,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规定,以确保疾病编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全球通用的疾病分类系统,由世界卫生组织(WHO)负责维护和更新。

ICD编码规则是全球范围内疾病编码的基础,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这一规则进行疾病编码工作。

根据ICD编码规则,每种疾病都有一个特定的编码,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用于标识和区分不同的疾病。

这种编码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疾病的理解和判断,还能促进全球范围内医学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为了保证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各国在编码规则的制定方面都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要求。

首先,编码规则必须与ICD规范保持一致,确保编码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其次,编码规则必须包括详细的编码指南和标准化术语,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编码规则。

此外,编码规则还需要不断更新和修订,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新的临床实践。

在国际协调方面,各国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共同制定和维护ICD编码规则。

世界卫生组织定期组织国际专家会议,就ICD的修订和更新进行讨论和决策。

这些讨论和决策过程充分考虑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编码规则的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在统一编码规则的法规规定方面,各国都根据本国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这些规定主要包括疾病编码的管理机构和责任部门的设立,编码规则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要求,以及对编码工作的监督和审核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同时,还明确了对编码规则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和法律责任。

这些法规规定的实施,能够保证疾病编码工作的规范和有序进行,避免个别机构或个人的主观意识对编码结果产生干扰。

总结起来,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的法规规定,在保证编码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前提下,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协调,确保了疾病编码的标准化和可比性。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的法规规定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的法规规定

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的法规规定在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规则的法规规定中,为了确保全球范围内医疗信息的准确传递与交流,各国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下文将从国际协调机构、疾病编码标准、法规要求等方面论述疾病编码规则的国际协调与统一编码的法规规定。

一、国际协调机构为了确保疾病编码的国际协调,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成立了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of Diseases, ICD)编码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更新全球范围内的疾病编码标准,统一各国的编码规则。

国际疾病分类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疾病编码分类系统,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该标准进行疾病编码。

二、疾病编码标准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疾病编码的国际标准,用于对疾病、症状、外部原因和医疗过程进行分类编码。

ICD使用一套统一的编码规则,将疾病和医疗信息转化为数字编码,以实现跨国界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目前,ICD已经更新到第十个版本(ICD-10),并且正逐步过渡到下一个版本(ICD-11)。

ICD编码系统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维护与更新,主要根据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不断修订。

编码一般由字母和数字组成,每个编码都对应一个特定的疾病、症状或医疗过程。

例如,在ICD-10中,心脏病的编码为I00-I99,其中I20-I25表示冠状动脉心脏病。

三、法规要求不同国家针对疾病编码的相关法规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都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必须使用国际疾病分类的编码标准。

这样可以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可比性和互通性。

除了国家层面的法规要求外,一些国际组织也对疾病编码进行了规范。

例如,联合国(United Nations)在其统计学与经济社会事务部门提供了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的编码指南,用于指导各国在统计疾病和健康数据时的编码工作。

此外,一些国际卫生组织还发布了统一的疫苗编码规则,用于标识不同疫苗的种类和属性。

疾病编码的国际标准与互操作性

疾病编码的国际标准与互操作性

疾病编码的国际标准与互操作性疾病编码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它们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识别、分类和记录各种疾病、症状、损伤和其他健康相关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为了促进交流、统计和研究,医学界采用了一系列国际标准的疾病编码系统。

本文将介绍疾病编码的国际标准以及互操作性的重要性。

一、国际标准的疾病编码系统1.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缩写为ICD)国际疾病分类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缩写为WHO)制定和发布的一套用于分类和编码各种疾病和健康相关情况的标准。

目前,ICD的最新版本是ICD-10,它提供了详细的编码和分类系统,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和研究机构。

2.美国诊断和手术编码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缩写为ICD)美国诊断和手术编码系统是由美国国家医疗保险管理局(Centers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缩写为CMS)制定和管理的一套用于识别美国医疗服务中诊断和手术程序的编码系统。

它基于ICD-10,并增加了一些美国特定的编码规则和指南。

二、疾病编码的互操作性互操作性是指不同系统、平台或软件之间能够无缝交互和共享数据的能力。

在疾病编码领域,互操作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以及不同健康信息系统能够共享和协同使用疾病编码数据,从而有效地进行统计分析、疾病监测和研究。

1.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采用国际标准的疾病编码系统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疾病数据交流和合作。

医学研究是国际化的,疾病并不受国界的限制,因此,通过统一的疾病编码系统,不同国家的医生、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共享疾病数据,加强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

2.支持全球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编码的互操作性能够支持全球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

疾病和手术操作编码使用与维护

疾病和手术操作编码使用与维护

严格按照其规则,针对临床工作实际需要,补充完善而成的一个版本。
《疾病分类与代码国标临床版1.1》统一内码的方法: 〈6位数代码〉 × 〈3位数内码〉
2021/4/27
9
(三)《疾病分类与代码国标临床版1.1》与《疾病分类与代码(GB/T14396-2016) 》的关系
例如: 国际疾病分类(ICD-10)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版,简称ICD-10。其全称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 的国际统计分类”,是涉及疾病、损伤和健康问题的分类,有22章内容及其他。
2021/4/27
3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各章内容
第一章 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 第二章 肿瘤 (C00-D48) 第三章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 (D50-D89) 第四章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90) 第五章 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G00-G99) 第七章 眼和附器疾病(H00-H59) 第八章 耳和乳突疾病(H60-H95) 第九章 循环系统疾病(I00-I99)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 (J00-J99)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K00-K93)
《疾病分类与代码》 (GB/T14396-2016)在3、4位数完全与与国际疾病分类(ICD-10)
一致,后2位它是亚目编码的扩展,当某种疾病具体的情况得到扩展后,剩余不需要扩展的情况就放
到“00”中。如果某医院认为都有必要详细分类,则可以使用内部扩展码。
2021/4/27
7
(二)《疾病分类与代码》(GB/T 14396-2016)与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关系
例如: 国际疾病分类(ICD-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疾病分类(一)编码查找方法、主导词查找方法第一步:确定主导词;第二步:在索引中查找编码;第三步:核对编码。

确定主导词有九种方法:1.主要是由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表现担任,常被置于诊断术语尾部;2.疾病的病因常可作为主导词,不过细菌、病毒虽然是病因,但不能作为主导词,因此要以临床表现作为主导词;3.以人名、地名命名的疾病(包括综合症)可以直接查找4.寄生虫病直接查“侵染”;5.“综合症”可以直接作为主导词,但以下的修饰词不含有人名、地名;6.以“病”结尾的诊断,首先要按全名称查找(去除明显的修饰词),如果查不到可以将“病”作为主导词;7.第15章妊娠、分娩、产褥期是对其并发症的分类,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妊娠阶段的并发症主要以“妊娠”作为主导词,分娩阶段的主导词主要以“妊娠”为主导词,产后阶段的并发症主要以“产褥期”为主导词;8.损伤如果指出了类型如:脱位、撕裂,就要以损伤的类型为主导词,如果指出的是砍伤、穿刺伤等具有开放性的损伤,要以“伤口”为主导词,没有指出任何情况的以“损伤”为主导词;9.解剖部位一般不做主导词,但部位作为被修饰词时,可作主导词。

10.ICD—10三部分索引常见主导词:疾病和损伤性质索引:常采用医学术语、名词或形容词、疾病的临床表现词汇为主导词。

药物和化学制剂表索引:采用药物和化学制剂的名称为主导词。

(二)基本编码规则1、单一编码与多数编码:统计报表只要求一个主要编码,三级医院至少采用5个疾病诊断编码和3个手术操作名称编码才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2、编码级别:有亚目的必须编码至亚目。

统计报表只要求编码到亚目。

ICD-10中有一些类目没有亚目编码,如:新生儿破伤风(A33),这时只有编码至类目。

对三级医院要求编6位数扩展码,对于手册中没有的疾病编码各医院可以采用临时增加六位数编码。

3、慢性病急性发作:原则上按急性病编码,但对于一些在治疗中没有其他特异性治疗的,仍将按慢性病编码。

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要编码于:J44.1(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中)。

4、怀疑诊断:在病人出院后仍不能做出肯定诊断时,按下列方法处理:①只有一个怀疑诊断,要假定为实际情况编码,如可疑肝炎,按肝炎编码。

②当一个症状或体征后面跟随一个和多个怀疑诊断时,只编症状或体征码,怀疑诊断可视情况编码或不予编码。

5、晚期效应(后遗症):①定义:指疾病本身已不复存在,但残存着某些影响身体情况的症状、体征。

在ICD—10中,后遗症的类目都有定义性说明,可归纳为:A、医生诊断特指为后遗症、晚期效应、陈旧性、静止性、非活动性的疾病。

B、某些疾病情况在发病一年以后的残留表现。

晚期效应类目:B90-B94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E64.- 营养不良和其他营养缺乏的后遗症E68 营养过度后遗症G09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的后遗症I69.- 脑血管病后遗症O97 由于直接产科原因后遗症的死亡(这是死因编码)T90-T98 损伤、中毒和外因的其他后果的后遗症Y85-Y89 外因的后遗症导致的疾病和死亡(外因编码)晚期效应编码原则:在医院疾病分类中的规定①要优先编码后遗症的临床表现。

②当没有指出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又不能获得进一步的说明时,后遗症可以作为主要编码。

(三)主要疾病诊断选择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疾病诊断的要求,影响疾病编码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病因+病理+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疾病诊断的核心成份: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医师在填写诊断名称时,要尽量将上述的成份描述清楚,才能保证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性。

总则:突出治疗的疾病(住院原因)选择在本次医疗事件中治疗的疾病,对健康危害最严重、花费医疗精力最多、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诊断为主要诊断。

主要诊断选择的一般规律:本科疾病在前,他科疾病在后;治疗疾病在前,未治疾病及陈旧性情况在后;严重疾病在前,轻微疾病在后;原发疾病在前,继发疾病(并发症)在后;急性疾病在前,慢性疾病在后;后遗症在前,原手术或疾病在后;危及生命的疾病在前,其他疾病在后;传染性疾病在前,其他疾病在后;罕见病例在前,其他疾病在后;病因疾病在前,症状、体征在后;住院时间长的在前,住院时间短的在后。

2、对于复杂诊断的主要编码选择①如果病因诊断能够包括一般的临床表现,则选择病因为主要诊断。

②如果临床症状不是病因的常规表现,而是疾病某种严重的后果;是疾病的发展的某个阶段,那么要选择这个重要的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但不能选疾病的终未情况(呼吸衰竭)为主要诊断。

3、对已治和未治疗疾病,选择已治疾病为主要诊断。

4、治疗结束时仍未确诊,那么症状、体征或异常发现可以作为主要诊断。

注意:症状、体征和不明确的情况一般不能作为主要诊断,当确无其他诊断时,症状、体征才可以作为主要诊断。

5、因怀疑诊断住院,在出院时仍没有确诊,怀疑诊断要按肯定诊断编码,而经检查后排除的可能情况要分类到Z03.-(对可疑疾病和情况的医疗观察与评价)。

在做索引时必须用某种方式标明它不是肯定诊断,这样在检索时才能与其他肯定诊断的病例区别开来。

6、当多个诊断没有一个更为突出,而多诊断又可分类到被称为“多发——”的类目时,选择“多发——”为主要编码,而对所列出的逐个情况可加用附加编码。

这样的编码主要用于与HIV 病有关的情况以及损伤和后遗症。

7、当两个疾病或一个疾病伴有相关的并发症,而此时有合并编码的要选择合并编码作为主要编码,不能分开编码。

8、后遗症的类目:是用来指出不复存在的情况是当前正在治疗疾病的原因。

主要编码要选择这个正在治疗的疾病,后遗症编码可以作为附加编码。

9、急慢性情况: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时,有合并编码的选择合并编码为主要诊断;没有合并编码的,而且索引中对急慢性情况有分别编码,则选择急性编码为主要诊断。

10、损伤主要诊断选择:①多处损伤要以综合编码为主要编码,对于逐个损伤情况可作为附加编码。

②内部损伤伴有浅表性损伤或开放性伤口时,以内部损伤作为主要编码。

③颅骨和面骨骨折伴随有颅内损伤,以颅内损伤作为主要编码。

④颅内出血伴随有头部其他损伤,以颅内出血为主要编码。

⑤骨折伴随有同一部位的开放性伤口,以骨折为主要编码。

11、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主要诊断选择本章要选择影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处理的最主要的并发症作为主要编码。

①人工流产或自然流产伴有绝育,选择绝育为主要诊断。

分娩伴有绝育,选择分娩的并发症为主要诊断。

②产科的诊断常常是多个,在选择主要诊断时要注意突出统计报表序号的疾病。

③当产科病人进行了某种操作(剖腹产,产钳分娩),如果指出了操作原因,则要这个原因作为主要编码,操作按手术分类进行编码。

只有当未提及操作的原因时,操作才能作为主要编码。

12、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选择:①原发肿瘤伴有转移:首次就医,选择原发肿瘤为主要诊断,否则按治疗的情况选择。

②未指明原发部位的继发性肿瘤,选择继发性肿瘤为主要编码。

③肿瘤的化疗或放疗:如果是首次就诊,按上述原则或选择。

如果是再次住院进行维持性治疗,选择化疗或放疗的情况(Z51.-)为主要诊断。

病人在化疗或放疗期间死亡的,则要选择肿瘤编码为主要编码。

(三)修饰规则1、其他诊断被记录为主要诊断,而主要诊断却被记录为其他诊断。

当一个次要的或长期存在的疾病、伴随的疾病被记录为主要诊断,而另一个更重要的,与病人接受治疗专科相关的诊断被记录其他诊断,则要选择后者。

2、主要诊断栏中有几个诊断名称:几个独立的疾病诊断被同时列于主要诊断中,而病案记录中又指出其中之一为病人接受治疗的主要疾病,选择这个疾病为主要诊断。

3、记录为主要诊断的名称是其他诊断所表现的症状或体征,则选择其他诊断为主要诊断。

4、突出疾病的特异性选择更能说明疾病病因、性质、部位等情况的诊断为主要诊断。

5、主要诊断的取舍①若记录的症状或体征可能是由于两个疾病中的某一个所引起时,则选症状或体征状为主要诊断。

②当怀疑症状或体征是某个可疑诊断的表现时,选择症状或体征为主要诊断。

③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诊断被描述为主要诊断而又无法认定哪一个是主要治疗的疾病时,选择首先提到的诊断为主要诊断。

1.主病划分:①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时,以收治的主要疾病为主。

②急性疾病与慢性病,以急性病为主。

③外伤、中毒与其他疾病,以外伤、中毒为主。

④严重病症与较轻疾病,以严重疾病为主。

⑤原发病与并发病,以原发病为主。

⑥患有两种以上病情相似疾病时,以报表中列出的疾病为主。

⑦同时患有跨科病症时,以收治科病症为主。

2.转科病人的疾病统计①同种疾病转科者,按这个疾病统计。

②转入病人患有两种不同疾病者,按收住院科室的疾病统计。

③因误诊转科者,按确诊后的疾病统计。

3、几项特别规定①除因本次住院是由外伤引起者外,其余骨、关节、肌腱、滑膜等损伤性疾病,应归入M编码。

②女性乳腺炎,产后引起的归入O编码中,否则归入N编码中。

③新生儿疾病,均归入P编码。

新生儿菌痢归入传染病中,新生儿畸形归入Q编码中。

④除先天性肠梗阻归入Q编码病外,其他肠梗阻均归入K编码中。

⑤视神经疾病(包括视神经炎,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归入眼病小计中。

⑥男、女生殖器病均不包括性病(传染病)。

4.疾病统计中易分错的几种疾病①痔:易错划分为消化系统,应归入循环系统中。

②墨痣:易错归为皮肤病,应归入良性肿瘤中。

③风湿热:应归入循环系统中。

④结核瘤和动脉瘤:易错划为良性肿瘤,分别应归为其他结核病和循环系统中。

⑤脚气病:易错划为皮肤病(足癣应归入皮肤病),应归为营养缺乏病。

⑥原因不明的酸、碱中毒、电解质紊乱应归入内分泌、营养缺乏及代谢病中。

⑦子宫颈(会阴、阴道)Ⅲ级发育不良:易错划为泌尿生殖系统,应分类于原位癌。

手术与操作编码查找方法手术编码操作方法与疾病编码方法基本相同。

第一步:确定主导词;第二步:在索引中查找编码;第三步:核对编码。

选择主导词是手术操作分类编码的关键。

要求编码员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并对手术方式有所了解,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医学英语,这将有利于正确选择主导词。

(一)手术编码查找方法1、确定主导词主导词通常指出所进行操作的类型,并不涉及相关的解剖部位,其主要形式:基本手术方式(切除术、修补术、缝合术)。

手术部位结合基本术式的形式。

英文专有名词(人名)或音译名命名的手术。

①要以手术方式或操作方法为主导词,位置一般是置于整个术语的尾部。

②切开术、切除术、造影术、成形术、缝合术、……镜检查等常常可以按全名直接查找,③以人名命名的手术可以直接查人名或手术方式,也可直接以手术为主导词查找。

2、通过索引查找编码索引中查找编码的方法与ICD—10基本相同。

3、在类目表中核对编码要注意章、节、类目或亚目中的“注释”、“包括”与“不包括”等解释。

它有可能提示手术操作编码需要改变(二)手术操作名称与编码的关系手术操作名称的构成:(范围)部位+术式+入路+疾病性质基本成份(核心轴心):部位+术式阑尾切除术(范围)部位+术式肺部分切除术(范围)部位+术式肛门瘘关闭术(范围)部位+术式+疾病性质垂体腺瘤切除术,经额(范围)部位+术式+入路+疾病性质针刺术式(三)常见的主导词转换1、切开术:可以用“切开”做主导词的手术包括:引流术、异物取出术、探查术、减压术、穿刺术、切断术、取出术、清除术、脓肿去除术、血肿去除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