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复习七年级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d5b24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0.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学生对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掌握。
3.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国原始社会2.夏商西周3.春秋战国4.秦汉时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
难点: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复习一下七年级上册的历史知识。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时期的历史呢?对了,有中国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那么,我们就从这些时期开始复习吧!2.中国原始社会(1)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等。
(2)氏族公社:河姆渡、半坡等。
(3)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夏商西周(1)夏朝:建立、灭亡。
(2)商朝:建立、灭亡。
(3)西周:建立、分封制、礼乐制度。
4.春秋战国(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变法: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等。
5.秦汉时期(1)秦朝:建立、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秦朝的灭亡。
(2)汉朝:西汉、东汉的建立,东汉的灭亡。
(3)秦汉时期的文化:造纸术、印刷术、数学、医学等。
6.课堂互动a.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b.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有哪些联系?(2)小组分享: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讨论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2)拓展: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做好笔记。
2.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我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短文。
3.为下周的历史测试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中国原始社会重点: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难点: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原因。
对话设计: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有什么区别吗?生:原始社会是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奴隶社会有了剥削和压迫。
初中历史的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的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f33a4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b.png)
初中历史的复习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重要事件和成就3.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教学重点:1.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 掌握秦汉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和文化成就3. 理解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朝代的政治和文化特点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教学方法:1. 知识讲解2. 图片展示3. 小组讨论4. 视频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激发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夏商周时期:介绍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 秦汉时期: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等重要事件3. 唐宋时期:介绍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三、图片展示(10分钟)展示与古代文明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加深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古代不同朝代的特点和成就,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讨论。
五、视频欣赏(10分钟)观看相关的古代文明视频,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六、总结(5分钟)帮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加深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扩展活动:1. 实地考察古代文明遗址2. 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资料3. 制作中国古代文明的展板展示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的短文,要求包括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8cc21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4.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6篇)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教案篇一5、西周的兴亡(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
这就是分封制。
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
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篇二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1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63e16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5.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1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15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的复习课教案
![初中历史的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91468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a.png)
初中历史的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古代社会的演变及各个社会形态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各个社会形态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规律。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来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和历史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2. 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介绍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二、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 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2. 奴隶社会:奴隶制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3. 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出现、特点和影响。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2. 讨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规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小组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本节课所学内容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2. 汇总各组讨论结果,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与反馈(5分钟)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代社会演变过程的小议论文。
2. 整理反馈: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和各个社会形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演变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案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bf2a8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f.png)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历史知识,巩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帮助学生回顾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准备应对考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复习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点。
2. 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讲师引导学生回忆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2. 提醒学生注重复习历史要点,做好总结和梳理。
二、复习讲解(30分钟)
1. 根据教材内容,重点复习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纲要。
2. 通过讲解、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的脉络和主要内容。
三、练习辅导(15分钟)
1. 分发历史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2. 讲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解答和补充说明。
四、总结(5分钟)
1. 讲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认真复习历史知识,做好备考准备。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历史学习资料的阅读和整理,以及历史练习题目的解答。
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调整和巩固,帮助学生做好备考工作。
初中历史总复习课教案
![初中历史总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e0935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6.png)
初中历史总复习课教案1. 通过复习巩固初中历史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2. 帮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历史的重要知识点和事件。
2. 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 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答一个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复习历史知识点(20分钟)1. 对重点历史知识点进行逐条复习,涵盖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各个时期。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导他们回忆和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
三、历史事件分析(15分钟)1. 指导学生分析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背景,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2. 让学生讨论事件的因果关系,梳理事件发展的脉络。
四、历史思考题(10分钟)1. 提出一个历史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鼓励学生多多思考,积极学习历史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历史练习题,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点。
2. 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拓展历史知识面。
3. 撰写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作文,并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课教案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080a8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f.png)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和封建制度。
2.掌握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3.能够区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明确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和封建制度的定义。
2.了解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区分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2.分析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25分钟)
(1)讲解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和封建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2)介绍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3)分析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3.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选择题或简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与拓展(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梳理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培养,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性思维。
初中历史复习备课教案
![初中历史复习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a316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1d.png)
初中历史复习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历史知识点,理清思绪,巩固知识;
2.梳理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历史知识点,巩固重难点;
2.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知识点(20分钟)
提问:介绍一下夏商周三代的特点;
指导学生回忆夏商周的重要事件和文化特点;
讲解:根据学生回忆情况,简要讲解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和重要事件;练习: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2.梳理历史事件(30分钟)
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梳理相关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讨论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总结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
检测: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历史思维能力提升(20分钟)
展示历史事件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推测事件背景、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讨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历史事件的启示和影响;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启示,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四、作业布置:
1.完成复习练习题;
2.写一篇关于夏商周三代的总结,包括特点、重要事件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事件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学生主动性不高的情况,需要在教学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下节课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提升。
复习教案初中历史
![复习教案初中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fd65f2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1.png)
复习教案初中历史
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之际、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五代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世界古代史概述: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中国现代史概述:近代中国的开埠开放、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历史事件。
教学步骤:
1. 复习中国古代史内容,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时间线、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复习世界古代史内容,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时间线、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复习中国现代史内容,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时间线、重要事件和人物;
4. 进行历史知识点的笔记整理和总结,以便日后的复习和回顾;
5. 组织历史知识点的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6. 定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教学评估:
1. 学生能够准确、清晰地复述历史知识点;
2.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3.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点的讨论和交流;
4. 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和测验检测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1. 分析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及时跟进和评估,查漏补缺;
3. 经验总结,为以后的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推荐6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推荐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d7c30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3.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推荐6篇)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第1篇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自主预习】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
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
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344b0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8.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2021-08-27 作为⼀位兢兢业业的⼈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1 ⼀、教学思路: 秦始皇是⼀个能引起学⽣强烈关注的历史⼈物,在设计教学时以⼩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从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的求知欲,改变课堂形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介绍中央三位⼤⾂。
利⽤绘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培养学⽣的学习技能。
注重在新课理念下的学习⽅式的转变。
以学⽣为主体,让学⽣要有⾃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法。
⼆、教学⽬标设计 (⼀)知识⽬标: 记住秦统⼀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统治者称号,理解秦统⼀的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措施的作⽤,初步认识秦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
(⼆)能⼒⽬标: 会识别图⽚,会制作表格。
通过合作学习,开拓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引导学⽣阅读,理解,初步分析相关历史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式,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维护国家统⼀观念的教育,初步认识统⼀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的内容: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国家建⽴的意义本课地位:统⼀是中国⽂明史的重要特征之⼀,是中华民族对于⼈类⽂明的贡献。
本课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从初中⽣的实际出发,⽅法的训练⽐结果的获得还要重要。
秦朝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重要影响。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且占据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学习的积极性较⾼,喜欢接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知识,喜欢讨论,就所学的观点进⾏探讨和争论,思考问题时需要历史感性材料的⽀持。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的教案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1f576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f.png)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的教案
1.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历史知识的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
3.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间线和发展脉络;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讲授:
1.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衰变迁;
3.讨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统一中国的影响;
4.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
5.分析隋唐五代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
三、互动讨论:
1.启发学生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小组展示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课堂练习:
1.布置历史知识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提倡学生互助合作,共同解决历史难题。
五、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和要点;
2.强调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复习课程,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夯实了历史知识的基础。
未来老师应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历史初中总复习教案
![历史初中总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75818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b.png)
历史初中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回顾和巩固初中历史知识点,强化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古代史: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近代史:辛亥革命、国民政府与共产党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教学重点: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孔子思想;3.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和统一文字的政策;4.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物产丰富;5.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农业经济发展;6.辛亥革命和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
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说结合,对历史事件做适当的解读;2.案例分析和历史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3.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表见解;4.历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古迹、博物馆等历史场所。
五、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时: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课时:隋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第四课时:辛亥革命和国共斗争;第五课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六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历史回顾。
六、教学评价:1.以小组讨论和报告形式,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价;2.组织历史竞赛和答题比赛,检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了解程度;3.学生的历史作业和历史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以上是历史初中总复习教案的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和完善。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5篇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b4d8f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2.png)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5篇[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熟悉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消失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设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分,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头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熟悉。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现图片,让学生观看、比拟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筑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争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现历史图片:观看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详细地点后,启发学生观看、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状况,查找分布特点。
人教版初中历史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总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f314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d.png)
人教版初中历史总复习教案一、复习内容:秦汉时期1. 秦朝的建立及统一战争2. 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和统一措施3. 秦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4. 汉朝的建立及文帝、武帝的统治5. 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迁6. 汉朝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成就二、复习目标:1. 掌握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2. 理解秦朝和汉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3. 熟悉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科技成就三、教学重点: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措施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3.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建设四、教学难点:1. 理解秦始皇和武帝的统一措施和政治制度2. 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图表、图片等多媒体资料2.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成果3. 课堂练习和自主复习六、教学过程:第一课:秦朝的建立及统一战争1. 讲解秦朝的建立过程,分析秦国的统一战争2. 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和政治改革3. 布置课后阅读《秦朝兴亡史》,做笔记第二课:汉朝的建立及文帝、武帝的统治1. 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分析文帝、武帝的政治措施2. 学生展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科技成就3. 布置课后复习《汉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准备期末考试七、课后作业:1. 阅读《秦朝兴亡史》,做笔记2. 复习《汉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准备期末考试3. 分组制作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展板八、评价与展望:通过本次秦汉时期的总复习,学生们掌握了该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了秦朝和汉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
希望学生们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初中总复习历史教案
![初中总复习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82aad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4.png)
初中总复习历史教案
一、知识梳理:
1.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及其特点
3. 世界历史上的主要战争和影响
4.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5. 世界历史上的主要文化传播和交流现象
二、重点概念:
1. 民族、国家和文明
2. 探索和发现
3. 革命和变革
4. 传统与现代
三、重点内容:
1. 古代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文明等
2.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3.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朝代和历史事件
4. 世界历史上的主要战争和革命
四、教学方式: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
2.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历史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教材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五、教学目标:
1. 熟悉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2. 掌握历史知识概念,能够进行历史事件的逻辑思考和分析
3. 增强历史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好奇心
六、教学评估:
1.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进行知识点测试
2. 书面测试历史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评选出历史知识点掌握情况最好的学生
七、教学反思:
1.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常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跟进和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3. 再次复习历史知识,巩固学生的历史基础,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10篇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10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24ed3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9.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10篇范文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篇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5a884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9.png)
初中历史教学复习教案主题: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一、知识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2. 理解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和演变。
3. 熟悉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特征。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概括和总结。
2. 能够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明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辨析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和演变。
2.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五、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和分析。
3. 小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进行多角度对话和合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古代社会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
2. 学习与讨论(20分钟):a. 讲解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和演变。
b. 分组讨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特征。
c.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小组合作(15分钟):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一份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综合性总结报告。
4.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七、作业布置:1. 完成小组合作的总结报告。
2. 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信息。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总结报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继续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相关话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94864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d.png)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复习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七年级上册历史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七年级上册历史书中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人物、文化等。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提高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中国的文明发展脉络及重要历史事件。
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世界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和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关联性的理解。
复杂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把握。
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和鉴别。
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复习的兴趣。
知识梳理:利用PPT或板书,呈现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知识点。
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鼓励他们提问和解答。
讨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
重点难点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详细解释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历史概念。
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发展特点,帮助学生区分和鉴别。
利用图表、图片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全面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促进交流与合作。
及时反馈练习结果,强调易错点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总结与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复习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互动式教学: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市第二中学初三历史教案学科历史班级九年级日期2月备注课题七年级复习第一单元课时数 1 教案类型复习课主备魏国亮李建英复备冯忠萍审核教学目标学生根据七上课本和七年级复习本单元的内容梳理本部分考点、识记考点,在老师的讲解下能够透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部分考点。
教学重点西周分封制;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突破重点难点方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比较法教具准备七上课本、七年级复习学情分析本届初三学生初一时历史课就没有认真听过,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古代史是陌生的,秦朝以前的历史更加生疏,所以有必要让他们对照考点自己先阅读本部分的课本内容,梳理考点,初步熟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教学过程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附记一、明确中考考点:人文始祖夏朝的建立夏、商、周三代的更迭顺序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甲骨文老子、孔子及其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二、考点细化:(一)、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1、炎帝号称,他的贡献有;2、黄帝号称,他的贡献有;3、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二)、夏朝的建立1、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2、夏朝建立的影响。
3、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三)、夏、商、周三代的更迭顺序1、商朝灭夏的时间是;人物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
2、西周建立者是谁;灭掉了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四)、西周分封制:1、目的:;2、主要内容:;3、作用:;(五)、春秋五霸是、、、、。
(六)、战国七雄是、、、、、、。
(七)商鞅变法:1、历史条件:;2、时间:;3、人物:、;4、主要内容:(六点)、、、、、;5、历史作用:;6、启示:;(八)、甲骨文:1、朝代:;2、记载的内容:;3、意义:;(九)、孔子、老子及其主要贡献孔子:1、人物简介:;2、思想主张:;政治主张;3、教育思想:、、;4、《论语》老子1、人物简介:。
2、思想观点:。
3、《道德经》(十)、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1、背景:2、代表人物及主张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墨家儒家法家道家三、考点说明:(一)夏、商、西周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
②商朝:甲骨文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起来的。
③西周的兴衰: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地)。
(二)春秋、战国的纷争①春秋五霸有两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两种说法都有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②战国七雄是燕、赵、魏、韩、楚、齐、秦(按地图从北到南东到西)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的商鞅变法主要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特权;3、建立县制。
意义: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先秦时期的文化①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的思想。
他教育方面的贡献有: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②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国家的大权集中于君主,实行法制。
(四)试题巩固教学反思敦煌市第二中学初三历史教案学科历史班级九年级日期2月备注课题七年级复习第二单元课时数 1 教案类型复习课主备魏国亮李建英复备冯忠萍审核教学目标学生根据七下课本和七年级复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梳理本部分考点、识记考点,在老师的讲解下能够透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部分考点。
教学重点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中的作用。
突破重点难点方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比较法、列表法教具准备七下课本、七年级复习学情分析本节课要复习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大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
表现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开放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是什么?学生不可能往这一方向思考,必须引导学生从这些大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才能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附记一、明确中考考点:张骞通西域三国鼎立形成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大一统二、考点细化: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公元前202年刘邦经四年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为西汉。
4、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年里没有改道。
5、我国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世界先列。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6、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7、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漠北一役大败匈奴。
8、东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嫁于呼韩邪单于,使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9、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
10、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丝绸之路是指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12、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三、合作讨论: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繁荣与开放的局面?四、试题巩固教学反思敦煌市第二中学初三历史教案教 学 过 程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附记学 科 历史班 级九年级日 期 2月 备 注 课 题 七年级复习第三单元课时数1教 案 类 型 复习课 主 备魏国亮 李建英复 备冯忠萍审 核教 学 目 标学生根据七下课本和七年级复习第三单元的内容梳理本部分考点、识记考点,在老师的讲解下能够透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部分考点。
教 学 重 点 隋朝统一的时间和意义;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教 学 难 点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突 破 重点难点方 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比较法 、列表法教 具 准 备七下课本、七年级复习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要复习的是隋唐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繁荣与开放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
繁荣表现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开放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是什么?学生不可能往这一方向思考,必须引导学生从这些大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才能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
一、明确中考考点:隋统一的时间和意义隋朝大运河贞观新政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二、考点细化: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实现了统一。
2、(皇帝)时期开挖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的运河。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的枢纽。
运河的通航还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的作用。
3、李世民于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
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
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4、唐玄宗统治的期,年号“”,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
5、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主要得益于。
该制度创立于,逐步完善于,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强调以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
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气象和精神。
6、7世纪中期,(皇帝)把嫁给吐蕃赞普,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7、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空前。
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8、初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
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9、时,接受日本学问僧请求,决心东渡弘扬佛法,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设计的日本,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10、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
1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指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被称为)、(被称为)。
三、合作讨论: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繁荣与开放的局面?四、试题巩固教学反思敦煌市第二中学初三历史教案学科历史班级九年级日期2月备注课题七年级复习第四单元课时数 1 教案类型复习课主备魏国亮李建英复备冯忠萍审核教学目标学生根据七下课本和七年级复习第四单元的内容梳理本部分考点、识记考点,在老师的讲解下能够透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部分考点。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行省制度突破重点难点方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比较法、列表法教具准备七下课本、七年级复习学情分析本节课要复习的是宋元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科技创新成就不断,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都在这一时期得以发明并传播,同时文化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风俗习惯的形成都与这一时期有关。
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很感兴趣。
学习起来有热情,容易掌握。
教学过程分课时计划(内容、课型、步骤、方法) 附记一、明确中考考点:经济重心南移交子瓦舍行省制度回族的形成活字印刷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与《窦娥冤》二、考点细化:1.,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