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驱动让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
教学有方JIAOXUE YOUFANG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教师不断向学生提问并能得到回答时,课堂就有了生成。
这时双向沟通的核心就是思考,思辨的交锋促成思维的发展。
一、在知识的疑难点上设问,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学习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在课堂上,当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遇到困惑时,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探究过程,巧妙设计问题,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脚手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求知识本质,那学生可能不仅仅会解决眼前的这个问题,还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会举一反三。
例如:“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教学。
师:谁能结合这个平面图试着描述船只的具体位置?生:等待救援的船只在灯塔的东北方向。
师:我们现在就出发,在这一大片区域搜寻吗?生:只知道船只的大概区域,找起来会很慢。
师:那怎样找,能够很快找到呢?生1:只要从灯塔出发,沿着灯塔和船只的连线找,找到那个船只的点,这样会快很多。
生2:船只到灯塔的实际距离可以根据图上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算一下。
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说出等待救援的船只在灯塔的东北方向时,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就出发,在这一大片区域搜寻吗?”“那怎样找,能够很快找到呢?”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从面的寻找逐步到线的寻找,乃至到点的寻找,整个思考过程层次清晰,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是在实际需求中产生的,是学生有条理分析得到的。
学生在描述船只位置的过程中,判断恰当,推理合情合理,进一步提升了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知识本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
课堂提问的意义
课堂提问的意义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独自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课堂提问逐渐成为一种受重视的教学方法。
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文将探讨课堂提问的意义,希望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些启示。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问题。
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提问,学生会被迫思考问题的不同方面,并学会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他们将变得更加有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在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积极性。
然而,通过提问的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问题,增强其参与度。
课堂提问也可以打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互动和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可以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他们需要组织语言,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以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这种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得到认可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肯定,这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相反,如果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机会表达自己,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
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接受他人认可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结论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具有许多意义。
逆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逆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
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逆向教学法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逆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激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详细介绍逆向教学法,并探讨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什么是逆向教学法?逆向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相反的教学方法。
在逆向教学法中,老师并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老师还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逆向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逆向教学法效果如何?逆向教学法在多个方面都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逆向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需要思考和运用知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逆向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逆向教学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最后,逆向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逆向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逆向教学法的重要性逆向教学法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逆向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过去,教育往往是被动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和适应变化的环境。
逆向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
其次,逆向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逆向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最后,逆向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更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当注重运用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
实际问题往往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可以让学生计算商场打折活动中的折扣力度,比较不同商品在打折后的价格;在学习“比例”时,可以让学生计算食谱中各种食材的比例,或者根据地图的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这些实际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会感到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而且,实际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故事性,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场景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模型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方程”时,可以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实际问题:_____家里要装修房子,已知客厅的面积是 50 平方米,每平方米需要铺地砖 10 块,厨房的面积是 20 平方米,每平方米需要铺地砖 8 块,如果一共买了 700 块地砖,是否够用?在这个问题中,学生需要设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最后得出结论。
数学教学: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导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常常将数学看作是一堆无趣的公式和算式。
然而,通过将数学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生活中的问题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 理解与应用1.1 确定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感兴趣且与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面积和周长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关于园区设计的问题:如何规划一个有限面积内最大化环形花坛和小径长度?这样具体而有趣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愿意接触并探索其中涉及的数理知识。
1.2 分析与解决一旦确定了合适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并解决该问题。
这包括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概念和技巧进行推理、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上述园区设计问题中,学生可以运用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将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并求解。
2. 多元化题材2.1 环境保护与数学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教师还可以将数学与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相结合。
例如,在教授几何时,可以引入一个关于最短路径规划的问题:如何在图书馆内设立自动门以最小化人员行走距离?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和技巧,还能意识到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2 经济与数学此外,数学也与经济相关联。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关于个人理财、利息计算或投资回报率等经济问题,并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连接数学与实际经济情境,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和理解力。
3. 创设互动环境3.1 小组合作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活动。
这种形式的互动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并增强了他们在数学解决问题上的自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共同讨论、解决并展示其结果。
3.2 实践活动除了课堂内探索外,实地参观和实践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对数学思维的有效方法。
“问题”导学,激发学生思维“千层浪”
学科教研研究/探索YANJIU TANSUO荩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一小学丁景芝“问题”导学,激发学生思维“千层浪”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真正的学习,往往就是发端、发轫于一个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要以“问题”作为学生的学习主线、载体、媒介等,让问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擎。
“问题”导学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催生学生的多维想象,进而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进阶。
问题导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找准“问题”的起点胡适先生给学生开出的“防身药方”中的第一味药就是“问题丹”。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从问题的生成、问题的建构等视角来研究问题导学。
要引导学生找准问题的起点,找准问题的源头。
因为,只有找准问题的起点、源头等,问题才能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让学生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需求。
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就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生活经验等。
通过学情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平均分”的经验,这为学生建构分数的概念提供了条件、基础和保障。
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将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将一个蛋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每一个饼的大小不同,但由于都是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因而都可以用“一半”(二分之一)来表示。
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将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八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从平均分的过程形态方面予以变化,即变化学生平均分的操作方式。
如将一个正方形的纸通过横向平均分成四份、纵向平均分成四份、沿对角线平均分成四份、纵横(田字)平均分成四份等,拓展、深化学生的认知。
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思维
E
教 方 ’ 学法 §
・. l _ ●
●
鸱 雹 畿缛没戮
◎李 炳 中 ( 坛 市 河 头 中 学 金 2121 3 2) 二 、 浅入 深 启 发 引 导 , 持 思 维 的 持 续性 由 保
【 要 】课 堂 教 学 要 着 眼于 学 生 创 造 性 思 维 意 识 的培 养 摘 和 学 习能 力 的提 高 , 方 面 培 养 学 生 的 思 维 品 质 , 极 打 造 多 积
数 学 学 习与 研 究 2 1 .4 0 02
移 项 . 3 <9— 3 得 x— .
稳 ■ -
解 不 等 式 : 1-p +9 3( I )< - c .
数 学 中概 念 的 建 立 、 论 、 式 、 理 的 总 结 过 程 , 藏 结 公 定 蕴 着深刻 的数学思维过 程. 行 这些知识 生成过程 的教学 , 进 不 仅 有 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提 高 学 生 的 学 习 能 力 也 有 对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学 的新 教 材 也 注 重 了 知 识 的 引 入 和 生 数
学 习 能力 的 提 高 , 方 面 培 养 学 生 的思 维 品 质 . 心 创 设 问 多 精 题情境 , 激发 与 引 导学 生思 维 , 极 打 造 和 谐 的 高效 课 堂 , 积 就 能 实 现减 负增 效 的教 学 目标 .
察 思 考 , 用 多 种 知 识 来 重 组 解 答 , 疑 对 培 养 学 生 思 维 的 运 无 灵 活性 和 独 创 性 有 着 十分 重 要 的 意 义.
提 高 课 堂 效 率 已 成 为 新 课 程 改 革 过 程 中 实 现 减 负 增 效 的 重 要 策 略 . 学 过 程 既 是 一 个 可 以调 控 的 信 息 流 通 过 程 ,又 是 教 完 成 数 学 教 学 任 务 的 主 要途 径. 师 如 何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精 心 教 创 设 问题 情 景 , 发 学 生 思 维 的 积 极 性 ; 何 卓 有 成 效 地 启 诱 如 发 引 导 , 使 学 生 思 维 活 动 的 持 续 发 展 , 高 学 生 思 维 的 创 促 提 造 意 识 , 养 学 生 的 学 习 能 力 使 之 更 有 效 地 达 到 素质 教 育 的 培 要 求 , 们 可 以做 以下 一 些 积 极 的思 考 : 我 创新学习氛围, 培养 学 生 的 创 造 性 思 维 能 力 针对 以往教 师教 什么 。 生 就记 什么— — 不思 索或 少思 索 , 学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一、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意义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抽象的符号和公式为主,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通过巧妙设计的情境和问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1.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巧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情境问题的巧妙设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知的挑战和问题。
1.3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巧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共同讨论、协作和交流,从而形成共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种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2.1构建生动的情境在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科学探究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2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在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可以有多种解题方法和答案,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向的学习2.4注重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在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加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开启学生思维的教学技巧
开启学生思维的教学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为了开启学生思维,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技巧。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材料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启学生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任务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开阔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精神。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和肯定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和动力去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
同时,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或表彰优秀学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通过提问、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和激励肯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丰富提问方式,让学生在精彩的问题中创新思维
丰富提问方式,让学生在精彩的问题中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
恰当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下是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精彩的问题中创
新思维。
1. 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
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例如:“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善环境问题?”、“你觉得未来的
交通方式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探索多种可能性,培养他们的创
新思维。
2. 情景模拟问题:情景模拟问题是一种通过设定具体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例如:“如果你是一位商人,你会如何推广自己的产品?”、“如果你是一位社会工作者,你会如何解决贫困问题?”等等。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对比问题:对比问题是一种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观点来促使学生思考和分析的问题。
例如:“夏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用笔和用电脑做笔记有哪些不同之处?”等等。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的事物或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丰富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
运用各种提问方式,让学生在精彩的问题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
分的发言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
力和创新潜能。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案中的问题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案中的问题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教案作为一种教学设计文档,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编写的一份详细计划。
其中关于问题引导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本文将从问题引导的定义、作用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问题引导的定义与作用问题引导是指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探索和发现,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学习兴趣。
它在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需要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促进知识的巩固与拓展:问题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效果。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1.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问题引导:问题引导的设计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教师需要明确问题引导的目的,确保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符。
2. 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问题引导可以包括开放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挑战性问题等。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问题类型。
3. 渐进式引导:问题引导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发展。
初始问题可以简单明了,之后逐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引导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发现,避免过度指导和灌输。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交流。
5. 倾听和引导学生的回答:问题引导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还需要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启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6. 评价和反思问题引导的效果:教师应该及时评价问题引导的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问题引导的质量和有效性。
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
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恰当的提问技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提问技巧,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一、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是一种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
与封闭式问题不同,开放式问题不仅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不要问“你听明白了吗?”这样的封闭式问题,而是问“你对这个概念有什么理解?”,或者“你认为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通过开放式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二、挑战性问题挑战性问题是一种引发学生思考的高难度问题,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维活动。
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分析或批判性思考。
例如,不要问“鸟会飞吗?”这样的简单问题,而是问“为什么鸟能够飞?”,或者“你认为鸟类的飞行和昆虫的飞行有什么不同之处?”挑战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激情,推动他们进行更加深度的学习。
三、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是一种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帮助他们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使用逐步引导的方式,先从学生已知的事实入手,然后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现象可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现象?”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延展性问题延展性问题是一种在学生解答问题后,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这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的思维,深入探究相关的领域。
例如,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应用到哪些其他场景?”、“你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这样的延展性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五、情境式问题情境式问题是一种通过提供具体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用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用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思维开展摘要】随着数学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已成为重要的教学课题。
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必须要依托问题驱动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开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本文就如何用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思维开展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对数学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问题驱动;思维开展;思维素质一、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
想要学好数学学科,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
基于此,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合理设计激发情趣、活泼思维的数学问题,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开发学生的思维,促动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底蕴。
首先,教师应重视挖掘各知识内容,不断利用问题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小商店?时,可以依据课堂情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托元、角、分设计问题,不断强化学生人民币计算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技能。
其次,教师需要利用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由于没有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致使思维过于模糊,无法深入数学的内涵。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亿有多大?时,可以从万、千、百等数字进行提问,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推理数学、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利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指明学生的思维方向一直以来,问题驱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在疑难、深奥、模糊等处设计问题,不断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分析问题设计的关键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根底性的思维熏陶。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时,可以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进行比照。
通过设计一些关于三角形性质的问题,不断使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各类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维受阻,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理性〞的情况。
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问题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链在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问题链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链,教师可以将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不断地追问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
问题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通过问题链的引导,学生可以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问题链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问题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 正文2.1 问题链的定义和特点问题链是一种通过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包括逻辑性强、渗透性强、系统性强等。
问题链在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问题链中,每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延续和衍生,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问题链的定义主要是围绕着建立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连贯性和关联性,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和安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问题链的特点在于其耐人寻味的问题设置和逐级发展的问题引导,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考中探寻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
通过问题链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链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经验,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只有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问题链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 开拓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
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下面是一些例子,说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开拓学生思维。
例子一:数学情境
“小明和他的哥哥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他们手里拿了一堆水果。
小明数了数,发现他
们共有8个苹果和6个橘子。
他问哥哥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哥哥说要你算出来。
请问他们
手里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这个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求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能力。
“小明在花园里看到一只蚯蚓,他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蚯蚓身体能像橡皮筋一样拉长、缩短。
老师告诉他,蚯蚓的身体里一条条有力的肌肉,可以收缩和伸长。
可是,如果他把
一块肌肉放在盐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大王召集了一群勇士去征战,许多人都加入了队伍,但有一个人说:“我不去!我
是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打仗。
”大王很生气,他要想办法让这个人服从,你觉得他会怎
么做?”
这个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同时培养学生的审视
能力和判断能力。
善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国都 在建一体化 的工 业 区 ,把海 水淡化 , 盐 , 烧碱 、 碱 、 制 制 纯 制 镁 、 溴厂进行 整合 , 制 让原料成 流 水线 式应用 。 从而 , 现代化 工生 对 产 的环保 问题 和绿色化 学有 了更
深 的பைடு நூலகம்识 。
的问题。 请想象一下 , 如果在一堂 化 学 课 上 教 师 提 出下 列 三 个 问
笔者以《 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为 例 ,探究 问题驱 动型课 堂 的形 成
十六七 岁 的学生 ,处在价值
观形成关 键 时期 ,积极 的人 生观
查 !
: 璺
◇ ◇ ◇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对他们 的一 生有 着重要 的引领作
用 。而教师 直接 说教 几乎 不可能 打动 他们 的心灵 。所 以我设 计 了 这样一 个情 境 :作为一 名海 水综
墼 三 三 三 三 ◇◇◇ 三 三 三 一
善 用 问 题 渤 学 生 思 维
◇ 陈 争
维果 茨 基 的 “ 近 发 展 区 ” 最
理论 认 为 :学 生 有 两种 水 平 , 一
种 是 学 生 实 际 具 有 的 “ 实 水 现 平” ,一 种 是 在 教师 引 导 下 学生 所能 达到 的“ 潜在 水平 ” 。这 两种
题 : 你 知道 溴离 子 的检验 的方 ① 法 吗 ?②你 知道提 取粗盐 的结 晶 法 和蒸干法 的区别 吗 ?③ 你知 道 怎样把 溴单 质从水 中提取 出来 吗 ( 混 合 物 中提 取 物 质 的方 法 ) 从 ?
个好 的问题框架 , 实现这 一 目标 , 离不 开 对 教学 素材 深 入 的探 究 。
海水 的成 分 、 水淡 化 、 海 海盐 中提 取 溴作为知 识线索 。让学生 理解 离 子检验 的方法 、结 晶法 和蒸干 法的区别 、从 混合物 中提取 物质
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链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连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
它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链在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起点问题链能够帮助学生从表面的知识中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中去。
在教学《水中的氧气》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鱼可以在水中呼吸?”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
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链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找出问题的关键点,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逐步提出问题:“为什么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平分?”“为什么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天?”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
三、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问题链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的多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讨论一篇文章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作者的观点有没有逻辑性?”“作者有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评价和分析。
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链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提出不同角度和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自然界的平衡》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生物群落会形成平衡?”“平衡有哪些不同的形式?”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扩展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问题链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演讲,教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交流能力。
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常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传统上,老师通常会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但这种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容易导致学生的 passivity and lack of engagement. 问题链教学法是一种新颖而有趣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引导,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连贯使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深层次和内在联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链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教学实践效果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探讨问题链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链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以问题为引导,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问题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展开,逐步深化和扩展。
问题链既可以是线性的,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分支的,一个问题引出多个相关问题,再逐一解答。
问题链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通过问题链教学法,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展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使用问题链教学法时,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问题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
问题链中的问题难度应该是逐步递进的,既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至于过于困扰学生。
老师需要善于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跟随问题链进行思考和探索。
老师需要注意鼓励学生发表观点。
在问题链的设计中,老师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发表观点和交流讨论,促使学生互相之间的启发和交流,使问题链的引导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如何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思维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反思如何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思维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领学生发展创造思维的重要推动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和思维导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教学反思如何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思维导引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启发性问题是一种开放性的、引导型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
与传统的单一答案问题相比,启发性问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出启发性问题:1. 开放性问题:提出一些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索。
例如,“你认为人类未来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思考,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反向问题:提出与传统思维相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拓展。
例如,“如何做到不努力就能成功?”,这个问题会促使学生反思传统成功观念,激发他们寻找非传统路径和创新方法的能力。
3. 多元化问题:提出多个相关、但相互独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
例如,“自然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在不同地区污染严重程度不同,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导引的运用思维导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思维导引方法:1. 前瞻思维: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
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身处当时的情境,思考不同决策对历史走向的可能影响。
这种思维导引可以培养学生的预见性思维和判断力。
2. 多角度思维: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思考问题。
例如,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角色等角度上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多元思维和全面分析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能生磁, 磁是否也能 生电呢?
科学的原动力是什么?
好人类奇永心远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家园,
需要对对强自烈己的的种求种困知扰欲。这。种
需要正是科学的第一推动力。
如果我以光速 追随光线运动,我 将会看到什么?
生:外面的气温那么低,当然要加温。
师:但事实却是,飞机上的空调实际上要对空气进行降温。这究 竟是为什么呢?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趣闻轶事和虚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知识实际应用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用系列问题推进教学进程?
提出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再逐一解决;
●问题由教师提出
案例10 透镜的教学
什么叫做透镜? 常用的透镜有哪些类型? 不同类型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什么? 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只针对凸透镜) 透镜成像规律有哪些典型的应用?
如何用系列问题推进教学进程?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逐一解决;
压越大,水柱应当越高。这样,根据所能托起 水柱的高度,就可以知道大气压的数值了。 教师介绍托里拆利的实验装置和结果。 师:托里拆利为什么要用水银,而不用水呢? 生:管子可以做得短一些。
彩虹为什么通常出现在雨后,或是有阳光和水雾的地方?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颜色? 为什么要背着阳光才能看到彩虹? 彩虹的颜色为什么外面是红色,里面是紫色? 外面怎么也有一道虹,它的颜色排列为什么不同? □彩虹为什么总是向下弯曲,而不向上弯曲?
●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改述——浮力的教学
在所液有体物中体处都于会不受同到状浮态力的吗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物为体什的么浮有沉的条物件体是在什液么体?中会下沉,有的会上浮?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浮物力体有浮什沉么条用件?有哪些典型应用?
■增删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已经解决,多数学生 已知其答案;有的可能是当时所不可为,或偏离该课 题的教学目标的。而有些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决的问 题,学生却没有提出来。如果完全被学生的问题牵着 鼻子走,就无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对学生 提出的众多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进行 合理的舍弃和补充。
●问题由教师提出 ●问题由学生提出
案例11 浮力的教学
传说大约公元二世纪,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后, 下令将抓到的俘虏投入死海。但奇怪的是,俘虏们并没有沉 到水中淹死,而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 将俘虏投入死海,俘虏依旧安然无恙。狄杜以为俘虏们受神 灵的庇护,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然后问:为什么俘虏 们扔到死海里不会沉到海底呢?
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1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美]乔治·波利亚
科学的起点是什么?
科学始于观察;
牛 顿 与 苹 果 树 的 故 事
科学的起点是什么?
科学始于观察; 科学始于问题。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 去实验,去观察。
波普
v0
AB C
D
科学不但以问题为起点, 而且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
奥斯特在实验中偶然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案例9 电流的磁场的教学
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通电导线是通过周围的磁场对附近的小磁针产生作用 的。根据力的相互性,我们不难推知,小磁针也要通 过自己的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通电 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好问题的几条要求:
问题应与学习课题相关; 问题应使学生感到有趣; 问题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问题应是学生自然生成的; 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应注意联系前后知识; 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问题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增删——浮力的教学
在液体中处于不同状态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浮沉条件有哪些典型应用? 气体也会产生浮力吗? 浮力能否用仪器测量出来?
■排序
围绕教学的课题,学生提出的各个问题通常 缺乏条理化和序列化,前后问题不具有逻辑递进 的关系。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所要解决的 问题重新排列,使之形成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递进序列。
我们观察到,宇宙的膨胀在长 期的变缓之后,再次加速。…… 它会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吗?膨 胀是一个自然定律吗?或者宇宙 最终会再次坍缩吗?
●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
质疑精神; 进取精神; 创新精神; 求实精神; 理性精神; 民主精神; 开放精神; 合作精神。
培养问题意识:
善于自发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性) 善于从常人没有察觉之处提出问题;(奇异性) 善于对同一事物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发散性)
■排序——浮力的教学
□在液体中处于不同状态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 (1)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5)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
□物体的浮沉条件有哪些典型应用? (6)
□气体也会产生浮力吗?
(3)
□浮力能否用仪器测量出来?
(2)
用问题推进教学进程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逐一解决; 随着教学进程,逐一提出相关问题。
■可行的几种接法有什么共同点?(一上一下)
案例14 大气压的测量
教师重做复杯实验,并把杯子倒扣在水槽中。
师:杯里的水是被大气压托住的。但如果设想杯 子很高很高,水还能托得住吗?
生:不一定。 师:能托住多高的水,应该跟什么有关? 生:应该跟大气压大小有关。 师:有道理。因为水柱是被大气压托住的,大气
大雁为什么要迁徒? 大雁成群飞翔时为什么要排成“V”字形?
彩虹为什么通常出现在雨后,或是有阳光和水雾的地方?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颜色? 为什么要背着阳光才能看到彩虹? 彩虹的颜色为什么外面是红色,里面是紫色? 外面怎么也有一道虹,它的颜色排列为什么不同?
虹的形成机理 霓的形成机理
案例4 升华和凝华的教学
1779年冬,在俄国彼得堡的一个寒夜,市中心一个大厅 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常。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 里的气氛烘托得更加热气腾腾。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 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 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水。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时,一 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喊 道:“快快打开窗户。”当人们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 入大厅,这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大厅里竟然飘起雪花。在 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 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案例12 大气压的教学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大气内部是否也存在压强? 如何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哪些场合我们利用了大气压? 大气压有多大?怎样测量大气压? 大气压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气压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案例6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师:你们知道大气层的气温随高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高度越高,气温越低。
师:是的, 在海拔高度为3000米时,气温约为-2℃;当海拔高度 为6000米时,气温约为-24℃;当海拔高度接近10000米左右时, 气温将降到-50℃以下。那么,当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空调 要将机舱外的新鲜空气引入舱内,应当对空气进行加温还是降温 呢?
案例5 功的教学
有一座寺庙正在整修,方丈让大和尚用绳子把一块重 为400牛的石块提到2米高的庙墙上,让一个小和尚用绳子把 110牛的瓦片提到屋檐上。方丈要根据两个和尚消耗能量的多 少来分配他们的食物。那么,大和尚拉石块和小和尚拉瓦片 相比,究竟谁消耗了更多的能量呢?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趣闻轶事和虚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知识实际应用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3 气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
在北美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种犬鼠,它生活在地下的洞穴中。 科学家在考察中发现,草原犬鼠生活的洞穴有两个出口,其中 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有隆起的圆形土堆。草原犬鼠为什么 要这样做呢?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趣闻轶事和虚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11 浮力的教学
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有的会上浮?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浮力有什么用?
发散、模糊、无序。
学生问题的几种处理方法
改述 增删 排序
■改述
在许多情形下,学生的问题表述比较模糊和肤 浅,未能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未能清 晰地揭示出需要研究的变量及更为本质的因素。对 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进行重新表达,使问题更明 朗,更清晰,更准确,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有明确的 方向和目标。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科学的起点和原动力 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用问题推进教学进程 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什么叫做问题?——关于问题的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不能即时到达的目标。
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 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
[美]吉尔福特
所谓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出适当的行动,去 达到一个可见而不即时可及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