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复习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复习学案+练习 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四章学案+练习复习目标1。
以我国或世界某一区域为例,了解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布局特点及其农业发展方向。
2。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及各阶段的特点,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知识梳理与巩固区域农业发展] 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以东北为例) 区位 表现 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气候 气温 ①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质量好;②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还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降水 ①雨热同期,集中于夏季,有利于作物生长;②降水变率大,容易产生水旱灾害 地形 ①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形多样,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水源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土壤 ①黑土、黑钙土广布,肥力较高,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②有大面积的沼泽土需要改良和合理开发 工业 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交通 交通发达,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市场 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 地广人稀,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提供了条件二、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东北为例)类型 问题 原因 对策 环 境 耕地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 人口剧增,土地利用不合理 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保持水土、黑土培肥;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
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区,恢复退化的湿地.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林地、草地 耕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资源利用失调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程: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方法技能]一般情况下,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在内的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复习总结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复习总结►学习目标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网络构建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 ℃~30 ℃,生长周期约1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解析:第(1)题,回答发展特点要从发展的快慢、产量的变化、地区的差异这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2)题,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给出答案。
第(3)题,属于开放题型,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
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
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专题2 苏南模式在江苏省苏南地区,乡镇工业已成为整个工业的半壁江山,乡镇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苏南的城市化。
地理必修三人教版第四章第一节

东北区 全国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黑龙江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 特 点 耕地面积广 荒地面积广——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地势平坦,坡度小于1°,耕 地集中连片。
2、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 的地区之一。
农业现代化:(读下表)
1978年 1988年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 大中型拖拉机(台) 联合收割机(台) 农用飞机(架) 喷灌机械(台) 载重汽车(台) 粮食处理中心(座) 148.5 15206 7975 0 —— 265.7 25387 11844 9 —— 1997年 290.7 22473 7287 25 1037 7327 163
农业布局
三大农业生 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大规模专业化 生产粮基地建 设
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面向国内大宗家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 家粮食需求(平原地区)
农业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 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
面积35万平方千米。
林业和特产区
四大优势: • 全国最大的林区 •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 基地 • 宜林地区广泛 • 森林树种丰富
蒙古栎
• 鹿茸
樟子松 白桦 红松
鹿茸
畜牧业区 • 农牧和林牧结合条件好,品种优良
三河牛
三河马
P活动
1.耕作业
1.东北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
有利: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热量不高, 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黑土耕层有机质 含量为2.5%~7.5 %,全氮含量为 0.15%~0.35%, 是我国耕层有机质 含量和氮素含量最 高的土壤。肥沃的 耕地集中连片分布。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单元复习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进行资源、环境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原因
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复杂;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或跨区域的影响;实现资 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02
关键能力
知识
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考题印证】
(2020·江苏高考)如图为2000~2018年我国GDP、能源消费、SO2排放量统计图。回答 下列问题。
●简述2000~2018年我国GDP与能源消费量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说明2000~2018年我国SO2排放量的变化特点。 分析我国2006年以来SO2排放量变化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说 出其中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
Critical capability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提能点 资源、 角度一:结
环境保护与国
合图文材料 分析,考查
家安全
资源的生产 与消费状况。
【怎么考●明方向】以某种重 要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为背 景材料,结合资源消耗、污染 物排放等相关统计资料,从以 下三个角度进行考查:
【思维流程】
获取解读 信息
信息①:GDP不断增加,近几年增速较快。信息②: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前期增加较快,2012年 以后增加缓慢。其中煤炭消费量先增后减,石油、天然气、清洁能源等消费量逐渐增加。信息③: SO2排放量2000年到2006年增加,2006年后逐渐降低,近几年降幅明显
调动运用 近年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得到改善;节能减排技术不断推广,环境管理力度增加;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巩固复习,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提供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供大家参考使用!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5、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6、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7、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基地潜力下降: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第四章复习课课件高二下学期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

三、推动公众参与的措施
1、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2、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
3、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加强宣传动员
培育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热情,广泛动员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 事务,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推进资源、环境信息公开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资源、环境管 理信息和环境质量信息。定期公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风险预警是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
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 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风险防控是根据风险预警的结果
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应 急响应水平和风险规避水平。
③ 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应急管 理制度,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应急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了规范的 流程和相应的责任主体,以实现科学、有序、高效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2) 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① 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宗旨,储存对 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有深远影响和作用的战略资源, 以备非常时期利用。
② 制定战略资源储备政策,需要根 据本国战略资源的特点,综合分 析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储备资源 的种类及其储备规模。
(3) 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
世界主要能源进口国为保障石油运输安全采取了掌控强大的油轮船队、 运输通道多元化和紧急状况下的军事保障等一系列措施。
国家战略与政策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开发
国 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家
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战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略 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高考地理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讲

地理
人教版
第一页,共45页。
必修三
第四章 区域经济(jīngjì)发展
第二页,共45页。
考情概览
第三页,共45页。
考纲解读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区域农业生产 的条件、布局 特点、问题, 农业持续发展 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发展农业的 条件
区域农业的可持 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和 城市化的推进 过程,产生的 主要问题及解 决措施
第十三页,共45页。
(1)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 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分 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种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活动(huódòng)。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优势条件表现在: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耕地 面积广大;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 在:①水资源短缺;②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③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第二十四页,共45页。
3.农业发展(fāzhǎn)方向
区域 平原区
西部 草原区
山区
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_商__品__粮__、__豆___等 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_生__态__建__设___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 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 交通 市场 人口 技术
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 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学案 知识点考点重点提炼汇总

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 - 1 - 第二、三节国家战略与政策国际合作.................................................................. - 4 -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人与环境的关系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工业社会时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现代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变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我国的做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两大要求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主要途径①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新人教地理必修三第4章知识点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的气候区,基本可满足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的影响。
②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广泛分布,土层深厚,含量高,有利于。
2.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基础:我国重要的,形成的经济发展格局。
②交通发达:方便,有利于发展。
③较晚,较低,有利于和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根据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1)分布区:A ,B ,C 。
(2)主要作物:。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D ,E ,F 。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具体分布区有:西部、松嫩平原及。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商品粮基地。
其中,是我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 生产;(2) 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发展问题及影响(1)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2)后果:农业退化。
2.发展方向与重点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对外开放的前沿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调整(1) 产业比重下降,产业比重上升。
(2) 下降,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毗邻,靠近。
得以发挥的优势,有利于,参与。
4.全国最大的之一。
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1)受地区和等条件的限制,对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
2.问题表现(1) 面临困境。
(2) 相对落后。
(3) 日趋严重。
3.对策(1) 调整:发展,推动。
(2)构建。
(3)加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荛赜獵壳咛錙睜頹掼轨诶疟桠戶譜胆錾鎔潷镄閽钉椠鍬锁瀋恼繾逕問。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筛饵轫躪袅國晖伤婭骛矫谕龌陨蝸盜听铑綴镀业义钙顓層弃购茲飛點叙鯉爷鹼锈烴課輪觏谅櫥镆胁鴝乔賅这袞燙慘贵。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复习PPT课件

• 三、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该部分内容
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农 业大国,农业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在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分析:
•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 选)( )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中小学课件
• 【解析】 本题组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有关知识。第(1)题,据题意和图可知,该 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而绿洲是指有 冰雪融水补给或地下水出露的地区,这里是 干旱地区人口、城市主要的分布区,而人口、 城市的分布是建立在当地水资源条件得到改 善、农业生产能自给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该 河流上游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城镇用 水和蓄水灌溉农田。故答案为AC两项。
中小学课件
•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 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 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 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 动。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 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势条件 表现在:(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地 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3)热量、水分条件 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1)水资源短缺;(2)盐碱地、 涝洼地占较大比例;(3)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继续使结构轻型 化,实行内联 外引,加强新 技术、新产品 的研制与开发, 开拓国际市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

高三地理复习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8分)材料一安徽省图材料二安徽省A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材料三左为安徽省A县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图,右为A县农村生活能源构成图(1)根据安徽省区图,比较该省甲河以南和以北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差异。
(6分)(2)请你从节能减排、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A县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8分)(3)根据材料指出A县农业生产最容易导致的生态问题,并阐述原因。
(8分)(4)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请你为A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8分)2、(2011.北京西城区二模)水利工作主要包括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等。
历史经验证明,在我国的自然条件背景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我国西南地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98mm,大部地区年雨量的70%—90%集中在5-10月,年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2)从农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西南地区水利工作的主要措施。
(6分)3、(30分)经济与环境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两大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图(图1),C地湿地和耕地的变化(图2),作物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图3)。
材料二:D油田是我国第一大油田,建成至今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工业原料,但目前面临着石油资源枯竭的问题。
利用方式百分比(%)利用方式百分比(%)燃料50 工艺编制9饲料13 自然腐烂20肥料 3 其他 5甲河以北地区甲河以南地区气候类型地形类型耕作制度图3图1图2 湿地和耕地的变化(1)图1中E山脉是我国与分界线;农业地域类型A是。
(6分)(2)1956年至2000年C的湿地呈趋势,湿地与耕地的关系是。
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3)图1中B地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并结合图3,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
(4分)(4)该地区东部面临退耕还沼、西部面临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压力,你认为该地区如何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6分)(5)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D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巩固复习,为大家提供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供大家参考使用!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
1。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4章

第4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⑵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
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五、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2.发展方向: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综合检测卷(四)(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1〜2题。
加1揄1 •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A. 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2. 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A. > 10C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
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
第2题,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10C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
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主要受纬度位置、白昼的长短、天气状况的影响。
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答案:1.C 2.A《黑龙江日报》2011年10月29日讯:“北纬48°以上不能种水稻”一一在我省水稻生产上,这是尽人皆知的权威定论。
然而,在这个秋季,定论被彻底打破。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在该省北部地区逊克县、嫩江县、孙昊县进行水稻高产试验,取得显著成绩,最高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水稻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3.黑龙江省在北纬48。
以上县区种植水稻并获得高产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A. 改良耕作技术 B .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C.全球气候变暖 D .机械化水平高4•我国水稻种植纬度是世界上最高的,主要得益于 ( )A. 科技水平最高B. 土壤肥沃C. 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D. 地形平坦开阔解析:第3题,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和纬度位置判断答案。
第4题,水稻需要水热充沛的气候条件,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水稻生长。
答案:3.D4.C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
但 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 5〜6题。
5.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6.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 因是()A.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解析:第5题,太湖平原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耕 地被大量挤占;再加上农业结构发生改变,故在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明显。
第 6题,黑龙江省与人口大省河南相比,人口较少,粮食商品率较高。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也賦北平原水稍优好匱 二:.检江濒感水稻优外惊 ■东南沿晦答案:5.A 6.D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 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
据此完成7〜8题。
7.1992—2007 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A.人口数量减少B.城市化率提高C. 土壤质量下降D.粮食单产提高8. 1992 —2007 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 .农业生产投入增加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 •亩均农业产值增加解析:第7题,人均耕地=耕地面积/人口数量。
材料中提到乌克兰在1992 —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说明乌克兰的人口数量减少,A项正确;城市化率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人均耕地无直接联系,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有关,而与土壤质量及粮食单产关系不大, C D项错误。
第8题,人均耕地增加,即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扩大,所以人均粮食产量会增加,A项正确;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粮食大量出口,C项错误;农业生产投入、亩均农业产值与人均耕地面积无直接联系,B D项错误。
答案:7.A 8.A珠江三角洲目前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 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B. 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 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 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10.推动珠江三角洲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B.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C. 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D. 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解析:第9 题,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10题,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再加上城市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各项经济活动及人口、科技、文化、交通向城镇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城镇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这其中,工业化应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答案:9.D 10.D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
据此完成11〜12题。
11 •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①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地域结构②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A.①②B .②③C.③④D .①④12. 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A.①②B .②③C.③④D .①③解析:第11题,广佛同城化对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规模影响不大,但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产业布局等的影响显著,同时也会使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12题,广佛同城化会促使生产成本下降、经济腹地扩大,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答案:11.D 12.A新浪网2012年8月28日电:2011年,广东省经认定的326个省级专业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省GDP勺比重从2007年的24.9%提升至2011年的31.1%。
形成了虎门服装、南庄陶瓷、小榄五金等享誉国内外的区域品牌。
回答13〜15题。
13. 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密集且经济发达,下面不是其发展区位优势的是()A.平坦的地势B.丰富的矿产资源C.优越的地理位置D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14. 该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兴起,反映了工业生产的()A.转移B.升级C.专业化D.规模化15. 关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故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B. 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C.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D. 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解析:第13题,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并不丰富。
第14题,工业专业镇的兴起主要反映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第15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等。
此外还有噪声污染、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
答案:13.B 14.C 15.B二、综合题(40分)16. 季节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 分)中国东北甲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 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
目前,俄罗斯正计划将其远东地区的数百万公顷闲置土地以象征性的租金长期租给外国人耕种。
(1)指出图中季节冻土等日数线的走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5分)(2)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
(5分)(3)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
(5分)(4)近年来中国人到乙地区租种土地现象不断增多,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
(5分)解析:第(1)题,季节冻土等日数线东段大致呈东西延伸,受纬度影响显著;西段大致为东北一西南走向,受地形影响显著。
第(2)题,该地区纬度较高,蒸发弱,多沼泽,地下水丰富,因而可以发展该种植技术。
第(3)题,大面积发展水稻种植导致耗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少,生态恶化。
第(4)题,从区位、地价、政策、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
答案:(1)走向:东段为东西走向,西段为东北一西南走向。
主要的影响因素:东段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西段受地形的影响。
(2)地下水丰富。
河流、沼泽多;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植被条件较好, 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层中有冻土。
(3)种植水稻耗水量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加;沼泽面积减少;“井灌种稻”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年径流总量减少。
(4)乙地区闲置土地面积较大;两国政策的支持;乙地区土地租金较低;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中国邻近乙地区;中国劳动力充足。
17.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分)2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灌陰』19料年2010^1-1978年和2010年乐清市产业结构变化图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
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材料二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 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
“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6分)(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
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8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约25%,可判断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1978年和2010年乐清市产业结构变化图第(2)题,根据上面产业结构变化图可以得出,乐清市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由材料二可以分析,“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垃圾集中处理”体现了环境建设加强,“健身苑”、“篮球场”、“免费义务教育和基础养老金”等体现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