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儿科学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分析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分析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中医儿科学为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获得专科知识,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专科人才。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课程的类别属专业课程,本课程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骨伤学等,组成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须在前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方可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技能目标1)专业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辩证分析、常用方药。

2)方法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中医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方法,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继而理解儿科疾病的特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科临床常见的肺系、脾系等疾病的诊治,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

难点是小儿液体疗法。

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

中医儿科学课程见习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课程见习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课程见习教学大纲学时:20一、见习的目的与任务中医儿科学见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掌握《中医儿科学》的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和常见儿科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正确运用中医四诊检查、辨证论治对儿科常见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和处理,掌握部分疑难、急重病证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熟悉儿科常见病证的诊疗常规,熟悉儿科护理工作及技术操作,学会书写门诊病历,掌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规范”,了解门诊及病房的管理。

见习重点是抓好中医的四诊运用、辨证分析、立法方药及病历书写。

二、见习内容:1、进一步正确掌握中医四诊方法。

2、掌握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及气血津液等辨证论治规律,并运用于临床实践。

3、按时书写合格门诊病历1份。

病历书写要认真仔细、格式正确、内容属实、记录及时、字迹清楚整洁,符合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要求。

4、正确填写各种化验、检查申请单。

5、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独立诊治,完成见习医师工作职责。

①门诊见习:系统观察、诊治病人,学习临床技术操作,做好检查、治疗等工作,并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熟悉门诊工作内容及特点,正确填写检查申请单,了解采集标本及回报情况,学会运用四诊,辨证论治正确诊治儿科常见病证,并掌握一些疑难病证的诊治原则。

②掌握常见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呕吐、泄泻、痢疾、腹痛、便秘、汗证、水肿、淋证、麻疹、奶麻、风痧、丹痧、水痘、手足口病、痄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三、见习方法采用分次教学法,结合临床特点,灵活运用,使学生练好基本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长发育:(4学时)此阶段以教师示教及正常发育儿童为主,教师把课上相关内容结合实例,按照要求向学生示教。

(二)体格检查:(4学时)反复训练和掌握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和要领、西医视、触、叩、听等物理诊断方法。

按临床医生要求,严格训练达到熟练掌握。

其中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让同学在老师辅导下,进一步深入复习儿科体格检查的内容和要求及特点,让同学在整个见习过程中都要按照上述要求去做。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中医儿科学为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获得专科知识,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专科人才。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课程的类别属专业课程,本课程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骨伤学等,组成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须在前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方可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技能目标1)专业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辩证分析、常用方药。

2)方法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中医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方法,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继而理解儿科疾病的特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科临床常见的肺系、脾系等疾病的诊治,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

难点是小儿液体疗法。

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制定合理的儿童保健计划。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生长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2、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3、儿童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等。

4、儿科学前沿知识:包括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与饮食、环境与儿童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加医院儿科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并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系 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病 4、肺炎喘嗽的概念、病因病机、
证 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5、哮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
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4 讲 掌握 1、小儿感冒的概念、病因病 授 机、诊断、辨证论治 2、乳蛾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3、咳嗽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4、肺炎喘嗽的概念、诊断、辨证 论治 5、哮喘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 1、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其 他疗法 2、乳蛾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3、咳嗽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4、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其他疗 法 5、哮喘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第 时行疾病
6
五 1、麻疹的概念、病因病机、诊
章 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时 2、奶麻的概念、病因病机、诊
行 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疾 3、风痧的概念、病因病机、诊
病 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4、丹痧的概念、病因病机、诊
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
论治、其他疗法
5、水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
医 表医家及著作
儿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及贡献
科 我国第一部痘疹专著《小儿斑疹
学 备急方论》
发 我国儿科医书中记载小儿指纹最
展 早的书籍
简 3、中医儿科学的昌盛与成熟时
史 期的代表医家及著作
万全著《育婴家秘》、《幼科发挥》
《片玉心书》
第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2
二 1、小儿生理特点:生机蓬勃,
章 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 2、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
儿 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生 3、纯阳与稚阴稚阳
理、 纯阳:小儿时期的阴阳是生理状
病 态下的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提高学生对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为儿童健康事业服务。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相关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知识;2.熟悉常见儿童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备基本的儿科临床技能;3.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儿童健康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医学伦理观念。

三、教学内容1.中医儿科学理论基础a.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概述b.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与规律c.儿童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理论d.中医儿科养生与健康保健2.中医儿科学的基本诊断方法a.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常用诊断方法的运用b.中医四诊合参的理论与实践c.辨证论治与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3.常见儿科疾病与治疗a.发热病、咳嗽哮喘类疾病的辨证施治b.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c.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d.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e.皮肤科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f.小儿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4.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疾病的中医治疗a.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b.儿童腹泻的中医治疗c.儿童扁桃体炎的中医治疗d.儿童过敏症的中医治疗e.儿童夜尿症的中医治疗f.儿童小儿肺炎的中医治疗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讲解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背景;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儿童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c.讲解不同疾病在儿童中的特点与规律。

2.实践教学a.组织学生进行病案分析、诊断演练;b.引导学生进行病历书写、辨证施治和中药调配等实践操作;c.指导学生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

3.诊所实习a.安排学生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实习,实践掌握儿童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b.指导学生进行患者的初诊与随诊,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61.0.1课程名称:中医儿科学Pediatr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曙光临床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5学分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58学时,教学见习12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学科,包括: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选读。

西医基础学科,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加平时考查(包括:教学见习,作业,课堂提问),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考查占总成绩3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儿科学基础知识、儿童保健、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疾病、心肝疾病、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其他常见疾病,对每个章节的不同病证提出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见习和讨论,可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部分章节可采用案例式教学,强调主动性学习,师生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和巩固学习效果。

本课程中医专业共计70学时,其中课堂理论讲授58学时,见习12学时;适合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应用,选用教材为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主编汪受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This course contains basic knowledge of pediatrics, children health care, new-born diseases, respiratory diseases, spleen diseases, heart diseases, hepatic diseases, renal diseases, infectious diseases, verminosis and some other diseases. It has three different requirement, including understand, familiar with and master. It is class reaching mostly and assistant with clinical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During the teaching, we use the multimedia to make things clear and add cases in some chapters. We make an emphasis on initiative and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confirm the result.This course for TCM major is 70 periods in total. 58 of them are theory and 12 of them are·109·clinical practice. This course is suitable for 7-year students major in TCM. The text book Pediatrics of TCM is edited by Wang Shouchuan and published by China Traditional Medicine Publishing Company.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疾病的预防和诊治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苏树蓉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西医临床教研室前言《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的认识论去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上篇的重点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常数、诊法概要、辩证概要、治疗概要。

下篇的重点是各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型的辩证治疗。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学时暂安排为42学时。

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录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5)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5)第四章临证概要 (6)第一节诊法概要 (6)第二节辩证概要 (6)第三节治疗概要 (6)下篇中医儿科学临床第一章肺系病证 (6)第一节感冒 (6)第三节咳嗽 (7)第四节肺炎喘嗽 (7)第五节哮喘 (7)第二章脾胃系疾病 (8)第一节鹅口疮 (8)第二节口疮 (8)第三节呕吐(自学) (8)第四节泄泻 (8)第五节腹痛(自学) (9)第六节厌食 (9)第七节积滞 (9)第八节疳证 (9)第三章心肝系疾病 (10)第一节惊风 (10)第二节癇证 (10)第三节夜啼(自学) (10)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10)第五节病毒性心肌炎 (11)第四章肾系病症 (11)第一节遗尿 (11)第二节小儿热淋(自学) (12)第三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12)第四节肾病综合征 (12)第五章时行疾病 (12)第一节麻疹 (12)第三节风痧 (12)第四节丹痧 (13)第五节水痘 (13)第六节痄腮 (13)第七节顿咳 (14)第八节暑温 (14)第九节手足口病(新增) (14)第六章寄生虫病(自学) (14)第七章其他病症 (15)第一节汗证 (15)第二节五迟、五软 (15)第三节VitD缺乏性佝偻病 (15)第四节紫癜 (15)第五节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16)第六节奶癣(自学) (16)第八章新生儿疾病 (16)第一节胎黄 (16)第二节硬肿症 (17)第三节脐部疾患 (17)第九章儿科急症(自学) (17)第十章补充 (17)主要参考书目 (18)中医儿科学学时分配表 (19)上篇儿科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 .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第一篇:《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中医儿科学学时:54(39/15)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临床课。

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儿科学总论(4学时)主要介绍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特点、喂养与保健、四诊概要、治疗概要等方面的知识。

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儿科的发展过程、中医儿科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学术思想、主要著作。

重点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各种生理常数,熟悉中医儿科四诊的内容,了解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肺系病证(6学时)第一节感冒(2学时)了解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及辨证论治规律。

重点掌握小儿感冒与成人感冒的不同及所出现的兼夹症的辨证治疗。

第二节肺炎喘嗽(2学时)熟悉肺炎喘嗽的临床表现,掌握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重点掌握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及各型的辨证论治。

难点: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第三节哮喘(2学时)熟悉小儿哮喘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和诱发因素,掌握小儿哮喘的诊断标准,重点掌握哮喘的辨证论治。

第三章脾系病证(5学时)第一节厌食、积滞、疳证(3学时)熟悉厌食的发病原因,掌握厌食的临床表现和基本治疗原则,重点掌握厌食与积滞、疳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的区别。

了解积滞的一般发病原因,掌握积滞的辨证论治。

掌握疳证的含义及其临床表现,熟悉疳证的发病原因及常见兼证得临床表现,重点掌握疳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中医儿科学的概念,中医儿科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2.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进展及取得的重要成就。

3.《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侯论》、《备急千金要方》建立的学科基础;钱乙、陈文中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的突出贡献;曾世荣、薛铠、薛已、万全、张景岳、夏禹铸、陈复正、吴瑭等医家的学术建树。

4.重点介绍建国以来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5.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看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2学时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与意义。

2.熟悉小儿年龄分期的方法,各年龄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方法。

2.各年龄期的生理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对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工作的意义。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了解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2.熟悉小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小儿体格发育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1.小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囟门、牙齿、呼吸、脉搏、血压生理常数及测定方法,体格发育指标的临床意义。

2.能发育,包括感知发育、运动发育、语言发育、性格发育的主要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3.介绍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节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学好中医儿科学的意义。

2.熟悉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

3.掌握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1.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的基本内容。

儿科实践教学大纲(3篇)

儿科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概述儿科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儿科临床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儿科临床工作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本课程以儿科临床实践为主要内容,通过临床见习、实习、操作技能训练、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儿科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儿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儿科临床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高临床操作技能。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学期(1)临床见习:组织学生到儿科病房、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等科室进行临床见习,了解儿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病例讨论:每周进行1次病例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病例,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 第二学期(1)临床实习:组织学生到儿科病房、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等科室进行临床实习,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技能。

(2)操作技能训练:进行心肺复苏、新生儿复苏、儿童急救等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临床操作能力。

3. 第三学期(1)临床实习:继续在儿科病房、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等科室进行临床实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临床操作能力。

(2)专题讲座:邀请儿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临床思维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系统讲解儿科临床知识和技能。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操作技能训练法: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 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包括临床见习、实习、操作技能训练、病例讨论等环节的考核。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导言: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专门研究儿童阶段的疾病诊疗与保健。

中医儿科学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注重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的考虑,以达到维持儿童健康的目标。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培养具备中医儿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医学生。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疾病谱。

2. 掌握中医儿科学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应用。

3. 了解常见儿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能独立进行中医儿科学的病案分析与处理。

4. 具备儿科学相关的中医药保健知识,能够制定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策略。

5. 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1. 儿科学基础知识:儿童生理发育、儿童疾病谱、儿童心理发展等。

2. 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辩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

3. 中医儿科学诊断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中医诊断方法。

4. 常见儿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感冒、咳嗽、腹泻、发热等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5. 中医药物应用:中药的配伍、用量和副作用等。

6. 儿童中医药保健:食疗、按摩、针灸、艾灸等中医药保健方法。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教师通过讲述中医儿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

2. 病案分析讨论:教师根据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

3. 临床实践:学生在实习阶段进入门诊或医院儿科科室,参与实际病例的临床工作,并与指导教师一起讨论病例。

4. 小组讨论:学生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和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5. 文献查阅与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水平。

四、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教学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考核:通过期末考试、小组讨论和病案分析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初稿)(供七年制中医专业使用)说明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各论包括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疾病。

另外,附录包括小儿推拿疗法,7岁以下正常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发育的衡量数字,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计划免疫程序,儿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方剂索引和中成药索引。

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总学时安排建议为108学时,其中授课80(72~90)学时、自学10学时、见习18学时。

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CAI课件、录像、幻灯、图表等多种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并安排临床见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各院校在教学中可按照本校教学计划,适当增减教学时数,但一定要达到本大纲规定的中医儿科学教学要求。

正文上篇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绪论
儿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

本科目旨在培养学生对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掌握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儿童保健和健康管理的水平。

第二部分:儿科学基础知识
1. 儿童生理学
- 婴儿生长发育特点
-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
- 儿童心肺功能特点
2. 儿童病理生理学
- 儿童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儿童各系统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
1. 儿童传染病
-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 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支气管扩张症、哮喘等慢性疾病的管理3.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炎、肝炎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脂肪肝、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预防和处理第四部分:儿童保健与预防
1. 婴幼儿养育与喂养
-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 婴儿辅食添加的时间和食材选择
2. 接种与预防
- 婴幼儿疫苗接种计划
-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五部分:课程实践教学
1. 临床实习
- 儿科学临床技能培训
- 儿科病房和门诊实践操作
2. 病例讨论
- 典型病例讨论与分析
- 临床问题解决方案探讨
结语
儿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对培养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
大纲的学习和实践,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儿
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未来的医疗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愿每位
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儿科医生,为孩子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儿科学教学大纲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旨在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本大纲将详细介绍儿科学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技能目标
3. 情感目标
三、课程设置
1. 基础知识类课程
1.1 儿科学概论
1.2 儿科学基础知识
1.3 儿童生长与发育
1.4 儿童营养与食品卫生
1.5 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
2. 专业技能类课程
2.1 儿科体格检查与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2.2 儿童急诊抢救技术
2.3 婴幼儿生命早期发展评估与干预 2.4 儿童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
2.5 儿童重症护理技术
3. 临床实践类课程
3.1 儿科实习
3.2 儿科临床轮转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讲授
1.1 投影仪课件
1.2 视频播放
2. 病例讨论
2.1 讲师引导
2.2 学生参与
3. 病例演示
3.1 模拟患儿
3.2 学生操作
五、评价体系
1. 学习笔记
2. 课堂参与度
3. 实习评价
4. 考试成绩
六、结语
通过本儿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我们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儿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医学生,提高其对儿童疾病的认识与处理能力,为提高国家儿童医疗水平做出贡献。

祝愿所有学员在儿科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大学中医儿科学教案

大学中医儿科学教案

大学中医儿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儿科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主要包括:儿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目标1.了解儿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理解儿科中医学对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和价值。

2.掌握儿科中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选择并应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儿科疾病的方法。

3.能够熟练诊断并治疗儿科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等。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儿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儿科中医学的概念及意义2.儿童生长发育的中医学观点3.儿童的脏腑结构和功能特点4.儿童体质辨析和中药治疗特点第二章儿科中医学的诊断方法1.中医病因分析的方法2.中医辨证的方法3.中医脉诊的方法4.中医舌诊的方法第三章儿科中医学的治疗原则1.中医治疗的概念2.中医治疗原则3.儿科中药配伍的注意事项4.中医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感冒、咳嗽、发热及幼儿感冒的中医治疗2.腹泻、便秘及儿童肠胃炎的中医诊断及治疗3.小儿口腔溃疡和儿童口臭的中医治疗方法4.小儿惊厥和遗尿症的中医治疗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PPT展示、图示、讲解等方式,介绍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儿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中医学知识诊断和治疗常见的儿科疾病。

3.实践操作通过医学模型和案例培训,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学习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儿科疾病的方法。

六、考核方式采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期末考试占个人总成绩的80%。

此外,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进行适度加权。

七、教学材料1.教材:儿科中医学(第2版),高教出版社。

2.其他参考书:《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诊疗常用方剂》等。

3.教学PPT、模型、案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1803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36
开课部门:市中医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硕士生
考核方式:撰写论文80%,平时成绩20%
预修课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主讲教师:虞坚尔等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资料:
1、汪受传.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2、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第二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厌食、胃炎、腹泻、肾炎、性早熟、多动症、抽动症、川崎病、佝偻病等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
医诊治和研究进展,熟悉相关病种的西医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动态,开阔学生思路,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主要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1、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研究进展:病因与发病机理,诊断标准,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2、小儿哮喘研究进展:发病机理,诊断标准,GINA方案,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3、小儿肺炎研究进展:临床表现,分类,西医诊治常规,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4、小儿厌食研究进展: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5、小儿慢性胃炎研究进展:诊断标准,HP检测方法,三联疗法,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6、小儿腹泻研究进展:分类,发病机理,诊断标准,液体疗法,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7、小儿抽动症研究进展: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标准,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8、小儿多动症研究进展: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标准,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9、小儿肾病研究进展: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标准,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10、小儿性早熟研究进展: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标准,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11、小儿川崎病研究进展: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标准,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12、小儿营养性疾病研究进展: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及诊断,中西医治疗进展。

(3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