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各论-脾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心置于患者右侧髌骨上缘, 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 食指呈 45°角,拇指尖为穴。
【主治】
1、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经闭 配带脉,治疗月经不调; 配三阴交、中极,治疗经闭;
2、治疗皮肤病:风疹、湿疹、丹毒。 配大椎、曲池、合谷、三阴交。
3、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
【操作】
3、调和营血,治疗皮肤病: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
4、通经活络:治疗下肢痿痹——配足三里。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现代研究】 针刺合谷、三阴交、太冲穴,可以使孕妇的子宫平滑肌收 缩,宫颈松弛,有利于胎儿的娩出。
4、阴陵泉﹡ :合穴
【主治】 1、治疗脾失健运所致的腹胀、腹痛、肠鸣腹泻。 2、治疗水湿有关的病症:水肿,小便不利,遗尿。 3、膝痛、下肢痿痹——配足三里、血海。
足太阴脾经常用穴定位
足 隐 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下
公 孙:第1跖骨基底前下。
肢 小腿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中。
大腿 血 海:髌底内侧端上2寸。
胸 大 包: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中。
❖ 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主治】 1、脾胃病:胃痛、呕吐、腹胀、腹泻 2、胃、心、胸病证:心痛、胸闷、逆气里急——
配内关(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小腿部腧穴定位取穴
经穴
定位
取穴要点
小腿内侧,当内踝尖 利用内踝尖、
三阴交 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 胫骨内侧缘骨
来自百度文库方。
性标志取穴。
阴陵泉
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 凹陷处。
利用胫骨内侧 髁取穴。
经穴分布规律
从足走胸,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缘; 在内踝高点上8寸处与肝经向交叉; 腹部分布在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胸部分布在前正中线6寸处。
❖ 下肢内侧面(11穴) ❖ 侧胸腹部(10穴)
经穴
隐白﹡ 公孙﹡
定位
操作要点
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 角0.1寸。
浅刺0.1寸
足内缘,第一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直刺0.5-1寸
大趾隐白经穴起, 公孙第一跖骨底。
1、隐白﹡:井穴、血证要穴
【主治】
1、脾胃病:腹胀、便血—配足三里。 2、月经病:月经过多、崩漏—配三阴交、关元、气海(灸法) 3、神志病:癫狂、惊风、多梦—配厉兑。
【操作】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血证多用灸法。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6、大包 : 脾之大络
【定位】 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 1、胸胁胀满,胁肋痛 2、咳嗽,气喘 3、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配足三里
【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总结
❖ 隐白—井穴 ❖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 ❖ 三阴交—交会穴 ❖ 阴陵泉—合穴 ❖ 血海 ❖ 大包—脾之大络
❖ 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公孙、三阴交、 阴陵泉、血海。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 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 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 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 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 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 阴心经相接。
3、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主治】
1、治疗所属脏腑的疾病 (1)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肠鸣,泄泻,纳差,食不化。 (2)泌尿系统疾病:小便不利,水肿,遗尿。
2、治疗相交会经脉的疾病 (肝、脾、肾) (1)生殖系统疾病
妇科:经、带、胎、产 男子:遗精,阳痿,早泄,疝气 (2)治疗脏腑兼证 肝肾阴虚所导致的头痛、眩晕; 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健忘。
足太阴经穴主治表
主要治疗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舌、咽等器官病, 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的病变
隐白
高热昏迷、月经过多、癫狂
公孙
脾胃病
胃、心、胸病症
三阴交
前阴病
滞产、失眠
阴陵泉
妇科病
水肿
血海
瘾疹、湿疹
大包
局部病 络脉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足太阴脾经小结
❖ 主治要点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概述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 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 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 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经,二十一穴太阴经。
❖ 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大包治络脉病。
足太阴脾经操作小结
❖ 操作要点:
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 三阴交孕妇禁针。 大包斜刺或向后平刺。
【操 作】 直刺1-2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健 脾 和 胃
特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5、血海﹡ : (“月事更改,地机血海”)
【定位】
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足太阴脾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分布在足内侧、下肢内侧中间、前缘, 及腹胸部的第三侧线,侧胸部上。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趾甲角、足内侧赤白肉际、 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尖、胫 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等。
(二)循行分布特点
走向:从足走胸 位置:足内侧前缘 属性:阴经 体内联系:脾、胃、心、咽、舌 属络关系:属脾络胃 起止穴:隐白—大包 交接关系:上接足阳明胃经,下交手少阴心经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 妇科病:月经不调,崩漏。 前阴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主治】
1、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经闭 配带脉,治疗月经不调; 配三阴交、中极,治疗经闭;
2、治疗皮肤病:风疹、湿疹、丹毒。 配大椎、曲池、合谷、三阴交。
3、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
【操作】
3、调和营血,治疗皮肤病: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
4、通经活络:治疗下肢痿痹——配足三里。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现代研究】 针刺合谷、三阴交、太冲穴,可以使孕妇的子宫平滑肌收 缩,宫颈松弛,有利于胎儿的娩出。
4、阴陵泉﹡ :合穴
【主治】 1、治疗脾失健运所致的腹胀、腹痛、肠鸣腹泻。 2、治疗水湿有关的病症:水肿,小便不利,遗尿。 3、膝痛、下肢痿痹——配足三里、血海。
足太阴脾经常用穴定位
足 隐 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下
公 孙:第1跖骨基底前下。
肢 小腿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中。
大腿 血 海:髌底内侧端上2寸。
胸 大 包: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中。
❖ 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主治】 1、脾胃病:胃痛、呕吐、腹胀、腹泻 2、胃、心、胸病证:心痛、胸闷、逆气里急——
配内关(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小腿部腧穴定位取穴
经穴
定位
取穴要点
小腿内侧,当内踝尖 利用内踝尖、
三阴交 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 胫骨内侧缘骨
来自百度文库方。
性标志取穴。
阴陵泉
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 凹陷处。
利用胫骨内侧 髁取穴。
经穴分布规律
从足走胸,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缘; 在内踝高点上8寸处与肝经向交叉; 腹部分布在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胸部分布在前正中线6寸处。
❖ 下肢内侧面(11穴) ❖ 侧胸腹部(10穴)
经穴
隐白﹡ 公孙﹡
定位
操作要点
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 角0.1寸。
浅刺0.1寸
足内缘,第一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直刺0.5-1寸
大趾隐白经穴起, 公孙第一跖骨底。
1、隐白﹡:井穴、血证要穴
【主治】
1、脾胃病:腹胀、便血—配足三里。 2、月经病:月经过多、崩漏—配三阴交、关元、气海(灸法) 3、神志病:癫狂、惊风、多梦—配厉兑。
【操作】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血证多用灸法。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6、大包 : 脾之大络
【定位】 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 1、胸胁胀满,胁肋痛 2、咳嗽,气喘 3、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配足三里
【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总结
❖ 隐白—井穴 ❖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 ❖ 三阴交—交会穴 ❖ 阴陵泉—合穴 ❖ 血海 ❖ 大包—脾之大络
❖ 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公孙、三阴交、 阴陵泉、血海。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 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 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 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 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 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 阴心经相接。
3、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主治】
1、治疗所属脏腑的疾病 (1)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肠鸣,泄泻,纳差,食不化。 (2)泌尿系统疾病:小便不利,水肿,遗尿。
2、治疗相交会经脉的疾病 (肝、脾、肾) (1)生殖系统疾病
妇科:经、带、胎、产 男子:遗精,阳痿,早泄,疝气 (2)治疗脏腑兼证 肝肾阴虚所导致的头痛、眩晕; 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健忘。
足太阴经穴主治表
主要治疗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舌、咽等器官病, 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的病变
隐白
高热昏迷、月经过多、癫狂
公孙
脾胃病
胃、心、胸病症
三阴交
前阴病
滞产、失眠
阴陵泉
妇科病
水肿
血海
瘾疹、湿疹
大包
局部病 络脉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足太阴脾经小结
❖ 主治要点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概述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 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 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 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经,二十一穴太阴经。
❖ 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大包治络脉病。
足太阴脾经操作小结
❖ 操作要点:
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 三阴交孕妇禁针。 大包斜刺或向后平刺。
【操 作】 直刺1-2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健 脾 和 胃
特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5、血海﹡ : (“月事更改,地机血海”)
【定位】
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足太阴脾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分布在足内侧、下肢内侧中间、前缘, 及腹胸部的第三侧线,侧胸部上。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趾甲角、足内侧赤白肉际、 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尖、胫 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等。
(二)循行分布特点
走向:从足走胸 位置:足内侧前缘 属性:阴经 体内联系:脾、胃、心、咽、舌 属络关系:属脾络胃 起止穴:隐白—大包 交接关系:上接足阳明胃经,下交手少阴心经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 妇科病:月经不调,崩漏。 前阴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