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各论-脾资料
15.经络腧穴各论-脾经腧穴
![15.经络腧穴各论-脾经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4ca9a7314b73f242336c5fe8.png)
4、阴陵泉
(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 后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腹胀 泄泻 黄疸 ②水肿 小便不利或失禁 ③膝关节痛 刺灸: 直刺 1 ~2寸。 可灸。
5、血海
•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 寸,股四头肌内侧 头的隆起处。 • 主治:①月经不调 崩漏 • 闭经 痛经 ②皮肤病:瘾疹 湿疹 ③膝股内侧痛 • 刺灸: 直刺1~1 · 5寸。 可灸。
6、大包
(脾之大络)
• 定位: 腋中线上,当 第六肋间隙处。 • 主治:①咳喘 ②胸胁痛 全身疼痛 四肢无力 • 刺灸:斜刺或平刺 0.5~0 . 8寸。 可灸
小结与反思
1.本次课主要讲述足太阴脾经的主治 症候与临床常用腧穴。 2.采用课件图示与示教相结合的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复习与思考题
2、公孙(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 • 主治:胃痛 呕吐 腹胀 腹痛 泄泻 痢疾 • 刺灸: 直刺0 5~1寸。 可灸
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②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带下 阴挺 难产 不孕 不育 阳萎 遗精 遗尿 小便 不利 水肿 ③下肢痿痹 脚气 疝气 ④失眠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孕妇慎用。
• 1.三阴交与公孙主治有何异 同? • 2.三阴交、地机、阴陵泉、 的定位?
经络腧穴各论
足 太 阴 脾 经腧穴
目的要求
• 1.掌握足太阴脾经所讲述的常用穴位
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 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经脉循行
常用腧穴(本经21穴)
1、隐白 (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距 趾甲角0.1寸。 主治: ①崩漏、 月经 过多、便血尿血 ②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③癫狂痫、惊风 多梦 刺灸:浅刺0·1寸。 可灸。
第五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五章经络腧穴各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7658e3ec3a87c24028c4e7.png)
词解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 • 核骨:第1跖骨基底部
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 踹:音“揣”,小腿肚, 腓长肌部
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 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
•
咽:兼指食管
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 • 舌本:舌根部
咽,连舌本,散舌下;其
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
心中。
本经腧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共21穴,临床常用8穴。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本经腧穴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共计27穴,临床常用6穴。
功用:醒脑开窍,滋肾益阴,回阳九穴之一
功用:滋肾益阴,培土生金, 回阳九穴之一
功用:滋阴宁神,通调二便
功用:补肾滋阴,利水消肿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
• 体内联系脏腑 属心包、络三焦
• 联系器官 (无)
• 体表循行部分
• 体内联系脏腑 属小肠、络心;联系胃
• 联系器官 咽、目、耳、鼻
• 体表循行部分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
• 《灵枢·经脉》原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 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 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
• 词解
• 踝: • 臂骨:尺骨
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 • 肩解:肩后骨缝
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 • 目锐眦:目外眦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 《灵枢·经脉》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 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 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颅额;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
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原络郄募背俞穴总表
![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原络郄募背俞穴总表](https://img.taocdn.com/s3/m/1bbefdb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7.png)
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原络郄募背俞穴总表五脏功能表五 脏心肝脾肺肾位 置胸中胁下腹中胸中腹部(左右各一)络 腑小肠络胆胃大肠膀胱五 行火木土金水 功 能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血脉汗为心液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为疲极之本主疏泄条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营养肌肉,脾主四肢,脾统血温五脏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主声音,温煦皮毛肾藏精,主发育生殖肾生骨髓通脑通二阴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水液在 体合脉合筋肉合皮合骨华面爪(筋之余)唇毛发开 窍舌目口鼻耳情 志喜怒思悲恐在 液汗泪涎涕唾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原络郄募背俞穴总表五脏井木(出)荥火(流)腧土(注)经金(行)合水(入)原土(注)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肺11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太渊列缺孔最中府肺俞心包9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大陵内关郄门膻中(任)厥阴俞心9少冲少府神门灵通少海神门通里阴郄巨阙(任)心俞脾21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太白公孙地机章门(肝)脾俞肝14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太冲蠡沟中都期门肝俞肾27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太溪大钟水泉京门(胆)肾俞六腑井金(出)荥水(流)腧木(注)经火(行)合土(入)原木(注)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大肠20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合谷偏历温溜天枢(胃)大肠俞小肠19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腕骨支正养老关元(任)小肠俞三焦23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阳池外关会宗石门(任)三焦俞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冲阳丰隆梁丘中脘胃俞胃45里(任)膀胱67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京骨飞扬金门中极(任)膀胱俞胆44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丘墟光明外丘日月胆俞《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六气的生理、病理表《决气》篇六气的生理、病理表六气生理病症机理备注精两神相捕,合而成形,常先身生精脱者,耳聋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脱者,目不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脱的机理。
针灸腧穴各论——主治、定位、操作汇总
![针灸腧穴各论——主治、定位、操作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a43d4020b4e767f5acfce26.png)
腧穴各论——腧穴主治、定位、操作汇总1.十四经脉主治概要1.肺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疾患,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2.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胃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5.心经: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6.小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7.膀胱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8.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9.心包经: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0.三焦经: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1.胆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2.肝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13.督脉: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
14.任脉: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2.常用经穴的主治手太阴肺经1.中府【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②肩背痛。
2.尺泽【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3.孔最【主治】①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肘臂挛痛。
4.列缺【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中医经络、腧穴、针灸重点背诵
![中医经络、腧穴、针灸重点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9c16a88a87c24028905fc341.png)
中医经络、腧穴、针灸重点背诵一、五腧穴歌诀阳经输穴后为原穴《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阴井木,阳井金”,子母补泻法根据此知识点进行理解推理即可。
五输穴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二、经络常用腧穴定位及主治(一)足阳明胃经1.常用穴位【定位】1)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2)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3)地仓【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4)颊车【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5)头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6)下关【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7)人迎【定位】喉结旁1.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
8)梁门【定位】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9)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
10)归来【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1)梁丘【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12)犊鼻【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又名外膝眼。
13)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14)上巨虚【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15)条口【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
16)下巨虚【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
17)丰隆【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橫指处。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29c1b12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4.png)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古有《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共42穴,左右各21穴脾经腧穴一、隐白快速止血隐,隐蔽;白,白色。
穴在隐蔽之处,其处色白。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宁神。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中风、昏迷。
【部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取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
【按摩】月经过多或崩漏可用艾条灸隐白,一般15分钟可见效。
该穴位还可治慢性崩漏,每天灸1次,每次3分钟,掐按10~20次。
二、大都抽筋不怕按大都大,大小之大;都,都会。
穴在大趾,为经气聚散之处。
【主治】健脾利湿、和胃镇惊。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便秘、胃痛、小儿惊风。
【部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
三、太白健脾化湿太,甚大;白,白色。
穴在大趾白肉上;此处之白肉更为开阔。
【主治】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腰痛、肠鸣。
【部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每次2~3分钟。
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鸣、便血、便秘等症。
四、公孙摆平胸腹疾病公,有通的意思;孙,孙络,在此特指络脉,脾经之络脉是从此通向胃经的。
【主治】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主治呕吐、腹痛、胃痛、失眠、小儿腹泻、小儿厌食。
【部位】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腧穴各论](https://img.taocdn.com/s3/m/77e9fac80508763231121261.png)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 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 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
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
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
中府Zhongfu Lu1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 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凹陷处(云门)下1寸。 作用:泄胸中热,调理肺气。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 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应用:治疗喉痹配合谷,风府。
治疗外感咳嗽配大椎,肺俞。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 刺,以免伤及内脏,引起气胸。 备考:肺募穴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是迎香。
商阳
Shangyang LI 1
定位:食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作用:清热泻火,醒脑开窍。
主治: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中风昏迷,热
病无汗,下齿痛,青盲(青光眼)。
应用:感冒发热,热病无汗配合谷。 耳鸣耳聋配中渚、外关。 齿痛配厉兑、合谷。
青盲配巨髎
中风昏迷、中暑配水沟、劳宫。
腹痛腹泻配上巨虚、天枢。
操作:直刺0.8~1.2寸。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凉血。
主治:遂,手臂肿痛,风疹,高血压
,
瘰疬,癫狂,腹痛吐泻。
应用: 感冒、咽喉肿痛、目赤痛配合谷、外关 。 风疹配风池、血海、足三里。
迎香 Yingxiang LI 20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约0.5寸,当鼻唇 沟中。 作用:活血通络,通窍驱虫。
经络腧穴(全)
![经络腧穴(全)](https://img.taocdn.com/s3/m/f97cd713cc1755270722089c.png)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如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经穴歌:手太阴肺中府始,云门天府侠白尺孔最列缺与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止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云门:【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3.天府:【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4.侠白:【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问上5寸处。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通任脉【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
8.经渠:经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10.鱼际:荥穴【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拇桡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经穴歌:阳明商阳起步,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二廉三里入肘,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上接扶突,禾髎迎香结束。
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2.二间:荥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经络腧穴各论-脾
![经络腧穴各论-脾](https://img.taocdn.com/s3/m/370f6c0ebed5b9f3f90f1c26.png)
直刺0.5-1寸
大趾隐白经穴起, 公孙第一跖骨底。
1、隐白﹡:井穴、血证要穴
【主治】
1、脾胃病:腹胀、便血—配足三里。 2、月经病:月经过多、崩漏—配三阴交、关元、气海(灸法) 3、神志病:癫狂、惊风、多梦—配厉兑。
【操作】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血证多用灸法。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操 作】 直刺1-2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健 脾 和 胃
特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5、血海﹡ : (“月事更改,地机血海”)
【定位】
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足太阴脾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分布在足内侧、下肢内侧中间、前缘, 及腹胸部的第三侧线,侧胸部上。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趾甲角、足内侧赤白肉际、 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尖、胫 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等。
❖ 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公孙、三阴交、 阴陵泉、血海。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 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 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 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 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 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 阴心经相接。
掌心置于患者右侧髌骨上缘, 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 食指呈 45°角,拇指尖为穴。
经络与腧穴 经络腧穴各论 脾经
![经络与腧穴 经络腧穴各论 脾经](https://img.taocdn.com/s3/m/82cfee1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7.png)
四、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本经有穴通路起自隐白, 止于大包,单侧21穴。
主治概要: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 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病证。
隐白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 寸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重灸隐 白)②癫狂,多梦,惊风;③腹胀,便血。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 在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 白肉际处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胀, 泄泻,痢疾;②心痛,胸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逆气里急。
三阴交 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交 会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①腹痛,腹胀,泄泻;②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不 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 便不利,水肿;③下肢痿痹;④头 痛,眩晕,失眠,健忘。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针刺方向不同,针感不同。
阴陵泉 合穴 健脾利湿要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 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①腹痛,腹胀,泄泻,痢 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 尿失禁;②膝痛。
血海 【定位】 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 ②风疹,湿疹,丹毒;③股内侧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十二经络五腧穴+原络穴位名称及治症
![十二经络五腧穴+原络穴位名称及治症](https://img.taocdn.com/s3/m/e9dea0f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f.png)
十二经络五腧穴+原络穴位名称及治症(内容根据倪海厦老师人纪针灸+医学百科部分治症整理)手太阴肺经(金)井,少商,木,可针可灸,治扁桃腺发炎,退烧放血,中风昏迷,中暑呕吐,癫狂荣,鱼际,火,可针可灸,治乳癌,咳嗽,喉痹,咽干,失音,颜色病,面苍白,皮肤干俞,太渊,土,原穴,母穴,寸脉点,可针禁灸,脉会太渊,治脉病,心律不整,3-5点时间病,久咳经,经渠,金,本穴,关脉点,可针禁灸,治声音病,咳嗽,气喘,喉痹合,尺泽,水,子穴,可针可灸,味道病,一周内初病,新咳,内科病,神经痛,新痛络,列缺,尺脉点,可针禁灸,主任脉,治任脉上所有病症,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阳明大肠经(金)井,商阳,金,本穴,脏腑病,退烧放血,齿痛,咽喉肿痛荣,二间,水,子穴,颜色病,大肠和大肠经的初病,浅病,拒按,实症,巨痛俞,三间,木,三间透劳宫,治手风湿关节炎,腹胀,腹泻,肠炎,5-7点时间病经,阳溪,火,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合,曲池,土,母穴,虚症,久痛肩膀抬不起来,治中风大穴原,合谷,青春痘、美白灸合谷,上牙痛对称治疗,治面部中风,孕妇禁针络,偏离,肩痛,喉痛,虚症实症皆可,牙痛,耳鸣足阳明胃经(土)井,厉兑,金,子穴,实症,动脉血管堵塞,清理心脏,治心脏病,乳头硬块荣,内庭,水,下牙痛,口臭,去除胃火俞,陷谷,木,脸水肿,7-9点时间病经,解溪,火,母穴,虚症,胃经头痛,下肢、踝关节疾病合,足三里,土,本穴,所有胃病都可以治,过30岁常灸健康长寿,胃经乳癌,恶心呕吐,脚无力,向下导火气,发狂奔走,热症原,冲阳,上有动脉,胃经虚症实症皆可,有冲阳脉代表胃气在,原络治疗+公孙穴络,丰隆,丰胸,去掉喉咙的痰,原络治疗+太白足太阴脾经(土)井,隐白,木,尸厥、昏迷、妇科白带、滴漏不止荣,大都,火,母穴,虚症,脾虚,四肢无力,唇口白,脾虚易生虫,运动强脾俞,太白,土,9-11点时间病,虚实症皆可经,商丘,金,子穴,实症,初痛,新痛,对称治疗公孙穴、鱼际穴痛、助孕合,阴陵泉,水,天皇穴,治水肿,腹部胀满,膝盖,风湿,水肿,小便失禁,小便频数,水病有压痛感络,公孙,主冲脉,+内关治胃心胸,恶心,腹胀,妊娠呕吐,胃痉挛,胃病,心脏病,胃癌吐血、大出血,原络治疗+冲阳穴手少阴心经(火)井,少冲,木,母穴,虚症,心气虚,心悸,心痛,昏迷,热病,面苍白,补井当补合荣,少府,火,本穴,心脏病急救大穴,手解穴,上半身解痛,解麻,解毒,解血,治少腹,阴痛,阴痒,泻井当泻荣俞,神门,土,子穴,实症,治失眠,惊悸,情志病,心神不守,心情不稳,动则生气,见鬼发笑,心脏实症,11-12点时间病经,灵道,金,心悸,怔忡,心痛,暴喑不能言,悲恐善笑合,少海,水,面红,心跳过强,心气虚补之,心痛络,通里,治心悸,暴喑,舌强不语,原络治疗+腕骨手太阳小肠经(火)井,少泽,金,针刺放血,治咽喉肿痛,发烧,牙肿,热症荣,前谷,水,常用在孕妇奶水不足,热症,头痛,目痛,耳鸣,喉痛俞,后溪,木,母穴,虚症,主督脉,脊椎骨痛,小肠经肩项痛,13-15点时间病经,阳谷,火,本穴,热病,小肠经肩项痛合,小海,土,子穴,实症,治疣,肘臂疼痛,麻木,癫痫原,腕骨,虚实症皆可络,支正,治疣,虚实症皆可,手肘无力,肘臂酸痛足太阳膀胱经(水)井,至阴,金,母穴,虚症,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补井当补合荣,通谷,水,本穴,泻肺经实症,代用穴,五脏气乱,治头目项痛俞,束骨,木,子穴,实症,初痛,膀胱经背痛,脓疮,15-17点时间病经,昆仑,火,孕妇禁针会落胎,治项背痛,胎衣不下合,委中,土,又名血郄,解毒大穴,艾滋,麻风病,血毒疾病,牛皮癣,膀胱经背痛,坐骨神经痛,臀部痛,小腿痛原,京骨,治膀胱经头痛,虚实症皆可络,飞扬,治脚无力,不能久立,风湿关节炎足少阴肾经(水)井,涌泉,木,子穴,实症,急救大穴,泻荣补合,治头顶痛荣,然谷,火,郄穴,治脚不能踩地,特殊治症脑震荡急救放血,+公孙穴止恶心,胃经实症泻之,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消渴俞,太溪,土,太溪脉有代表肾气在,诊断肾结石,消渴,男科,妇科,泌尿生殖系统,肾炎,呼吸系统疾病,哮喘,五官病,耳鸣,口腔炎,足跟痛,17-19点时间病经,复溜,金,母穴,虚症,水肿,小便不出,肚子肿胀,肾炎合,阴谷,水,本穴,妇科穴,男科,泌尿系统疾病络,大钟,治小便排不出,腰酸痛,神经衰弱,痴呆,癔病手厥阴心包经(君火)井,中冲,木,中风昏迷,热病心烦,身热如火,舌强不语,头痛,心痛,中暑,惊风荣,劳宫,火,治心痛,心悸,小儿退烧,癫狂,口疮,口臭,中风,黄疸俞,大陵,土,心痛,心悸,脚跟痛,腕关节痛,呕逆,胃痛,19-21点时间病经,间使,金,专治手麻,同侧间使,对侧大陵,治心痛,心悸,胸痛,癫狂合,曲泽,水,心痛,心悸,善惊,胃痛,呕吐,肘挛,臂痛络,内关,治胃心胸,胃病,心脏病,胸口呼吸短气,气喘,止吐或催吐,主管阴维脉,肋骨里面痛手少阳三焦经(相火)经,关冲,金,急救,昏迷,热症,咽喉肿痛,头痛荣,液门,水,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指臂痛俞,中渚,木,治眼科病,耳鸣,耳聋,咽喉肿痛,21-23点时间病经,支沟,火,治便秘,夫人难产,胎衣不出,漏下不止,任脉不通,不孕合,天井,土,对称治疗治膝盖痛,头、肘、臂、肩、项、背痛,疮肿,荨麻疹,皮肤瘙痒原,阳池,禁灸,阳池透大陵治消渴,糖尿病,腕痛无力,臂肘疼痛,耳聋络,外关,管阳维脉,儿童退烧,后背第14椎以上横向疼痛,肋骨外面痛足少阳胆经(木)井,窍阴,金,治头昏眼花,昏迷,眼睛从外侧来的痛,失眠,多梦,热病,耳聋,高血压荣,侠溪,水,母穴,虚症,治胆经上的头痛,耳鸣,胆经眼科病,寒热,头痛,耳鸣,耳聋,足背肿痛,足趾痉挛俞,临泣,木,本穴,眼科病,胆经乳房硬块,23-1点发胆结石,偏头痛经,阳辅,火,子穴,实症,治偏头痛,眼科病,胸胁,腋下肿痛,脚气,腰腿痛,下肢麻痹合,阳陵泉,土,筋会阳陵泉,治中风大穴,阳陵泉透阴陵泉治膝盖风湿,所有筋病,膝盖不能弯曲,脚抽筋,口苦,呕吐,黄疸,便秘,感言,胆囊炎,胆道蛔虫,坐骨神经痛原,丘墟,治脚踝扭伤,商丘透丘墟,治眼科病,目中生衣膜,眼睛不好,脚气,足跟痛络,光明,治眼科病,夜盲,近视,癫痫,乳胀,白内障足厥阴肝经(木)井,大敦,木,本穴,治疝气,子宫下垂,性病,阴部痛,崩漏遗尿,癫痫荣,行间,火,子穴,实症,治急性肝炎,急性肝病,1-3点不能睡,肋间痛,头痛眩晕,青盲,雀目,口眼歪斜,遗尿,疝气俞,太冲,土,1-3点时间病,妇科,滴漏不止,月经不停,阴部痛,小便带血,开四关:2合谷+2太冲,治气血不和全身痛,合谷管气,太冲管血,对称治疗合谷痛,黄疸,疝气,较软无力,肝炎经,中封,金,疝气,阴部痛,遗精,小便不利合,曲泉,水,母穴,虚症,治筋,痉挛,失眠,少腹,子宫妇科,小便困难,阴痒,肝虚皮肤病,阴挺络,蠡沟,肝经上的淤积,积块,月经不调,阴痒,阴挺,子宫内膜炎任脉重点常用穴位承浆,中风,漏水漏饭,不能闭口廉泉,舌强不语膻中,气会膻中,治跟气相关的病,强心脏巨阙,心脏募穴,任何心脏的病中脘,胃的募穴,任何胃病,腑会中脘水分,水肿,饮水气化的位置神阙,隔盐灸,肠鸣中风,肠子问题关元,任何小肠问题,腹部病,心脏病急救穴中极,膀胱募穴,任何膀胱问题督脉重点常用穴位水沟,消渴,口歪眼斜,中风,面肿,急救素髎,点刺放血治酒糟鼻,鼻息肉,鼻窦炎风府,治中风大穴,头项强痛哑门,声音沙哑,禁灸大椎,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发烧感冒解热,针刺放血身柱,不深刺,儿童灸长个,身体壮神道,可作诊断,心脏痛有压痛灵台,血会,血病,血癌有压痛感,禁针,可做诊断至阳,腰脊疼痛消渴穴,糖尿病的诊断和质量,禁灸,在脾脏正后方筋缩,肝脏正后方,抽筋,癫狂,癫痫,抖动脊中,黄疸便血命门,第14椎下,角弓反张,脑膜炎长强,痔疮百汇,六阳经交会,头痛,百病皆治,治中风大穴。
中医学:经络腧穴各论
![中医学:经络腧穴各论](https://img.taocdn.com/s3/m/86a6171fc8d376eeafaa3173.png)
主局治部:解目剖视:不在明尺,侧肩腕背伸肘 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
臂痛,急性腰痛。 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
临动床、应静用脉:的落末枕支,;眼有疾前,
腰臂痛背,侧上皮肢神关经节和痛尺。神经
手背支的吻合支。
听宫(SJ19)
定位:耳屏与下頜关节之间,张口呈凹陷处取穴。
手太阳小肠经 (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
SI Meridian
手太阳小肠经
(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
后溪(SJ3)
定位: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 赤白肉际处取穴。
上下动脉,尺侧返动脉; 临布床有应前用臂:内淋侧巴皮结神炎经,,尺外神经 炎前,方前有臂正麻中木神,经肘。关节痛。
操作:直刺0.5-0.8寸。
神门(HT7)
定位: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主治:心痛,心烦,健忘 失局眠部,解惊剖悸:,在癫尺狂侧痫腕,屈掌肌 中腱热与,指头浅痛屈眩肌晕之,间咽,干深不层 嗜为食指,深失屈音肌。;有尺动脉通
临过床;应布用有:前心臂悸内,侧健皮忘神,经, 失眠,多梦,心绞痛,癔 病尺,侧精为神尺病神。经。
操作:直刺0.3-0.4寸。
十二经脉
6、手太阳小肠经(19穴)
• 本经腧穴:起于少泽,至于听宫。 • 主治概要:主治头、枕、项、耳、目、
咽喉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病证 • 常用腧穴:后溪、养老、听宫。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
4、足太阴脾经(21穴)
• 本经腧穴:起于隐白,至于大包。 • 主治概要: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妇科、
针灸穴位 第二节经络腧穴各论
![针灸穴位 第二节经络腧穴各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e9e4b065ce050876321392.png)
第二节经络腧穴各论(一)一、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图10-4)1.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图10-5)2.脏腑经脉病候:咳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外感伤风,循环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外感、头痛、项强、咳痰喘等证。
4.常用腧穴:图10-4 手太阴肺经穴位图图10-5 手太阴肺经循行图尺泽[定位]肘横纹中,肘二头肌腱桡侧(图10-6)。
[主治]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小儿惊风、乳痛、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
孔最[定位]在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见图10-6)。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痔疮、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图10-7)。
[主治]头痛项强、咳喘、咽痛、手腕无力、齿痛、口眼歪斜。
[操作]向上斜刺0.3-0.5。
太渊[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图10-6)。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少商[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图10-8)。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图10-6 尺泽、孔最、太渊穴图10-7 列缺穴图10-8 少商穴表10-6 手太阴肺经穴位表(11穴)(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图10-9)。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腧穴各论](https://img.taocdn.com/s3/m/d1b8fdf77f1922791688e8d7.png)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 头痛、牙痛、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喉 肿痛、口眼歪斜。 操作 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下关 定位 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 闭口取穴。 主治 牙痛、下颌关节痛、三叉神经痛、耳鸣、耳 聋、面瘫。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头维 定位 在头侧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操作 向后平刺0.5~0.8寸;不宜灸,
梁门 定位 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月
经不调、肠痈。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犊鼻 定位 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主治 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操作 向内上方斜刺0.5~1寸;可灸。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便秘、痢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 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 二十穴。
商阳(井穴)
定位 食指桡侧端,距指甲角约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热病、中风、昏迷、鼻衄、耳鸣、 耳聋、齿痛。
操作 向上斜刺0.1~0.2寸,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
合谷(原穴)
定位 屈指立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 中点。
经络腧穴学脾俞、胃俞
![经络腧穴学脾俞、胃俞](https://img.taocdn.com/s3/m/f37d9b3c4a7302768e9939be.png)
脾俞
• [定位]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功效]
健脾和胃,理中降逆。
•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胃痛、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痢疾、黄疸、噎膈、臌胀、怠惰嗜卧、多食身瘦或不嗜食、小儿慢脾风。
2.呼吸系统病症:咳嗽,痰多。
3.其他病症:腰背强,胸肋胀满,癥瘕积聚。
• [解释]
穴属脾的背俞穴,为脾气输注之处。
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故本穴治疗诸脾胃疾患。
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则见痰多,水肿,当以本穴健脾以治本。
• [操作] 向脊柱斜刺0.5寸,可灸。
• [取穴] 俯伏或俯卧,于第11胸推棘突下间,脊中穴旁开1.5寸处取之。
胃俞
• [定位]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功效]
健脾和胃,理中降逆。
•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胃中寒、吐清水、胃脘痛、翻胃、呕吐、不思饮食、噎膈、多食羸瘦、小儿吐乳、腹痛、肠鸣、泄泻、痢疾、完谷不化、小儿疳积、慢脾风、脱肛。
2.呼吸系统病症:咳嗽,虚劳。
3.其他病症;胸胁痛、脊痛、痿症、经闭、水肿、鼓胀、积聚。
• [解释]
穴属胃的背俞穴,为胃气输注之处,故治疗脾胃诸疾。
• [操作]
向脊柱斜刺0.5寸,可灸。
• [取穴]
俯伏或俯卧,于第12胸椎棘突下间,旁开后正中线1.5寸处取穴。
《人纪》针灸篇04【十二经絡與奇經八脈簡介】胃、脾
![《人纪》针灸篇04【十二经絡與奇經八脈簡介】胃、脾](https://img.taocdn.com/s3/m/1af814c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0.png)
《人纪》针灸篇04【十二经絡與奇經八脈簡介】胃、脾六、足阳明胃经(3-00:20:35)1、头维穴(3-00:20:55)大肠经走完了以后,进入了足阳明,足阳明是胃经。
阳经又重复了,任何的阳经从四肢末梢,井荣俞经合,就是金水木火土,膝盖以下。
胃经从头上,一路下去,到脚趾头,是相当大的经络。
手上的阳经由四肢往身上走,脚上的阳经是身上往四肢末梢走。
我这样讲还不懂,你就按穴道走向,就是气血走向。
大肠完了以后,气血就进入头维,阳明胃经的第一个大穴。
头维呢?头发拉起来,发际这边,正好在转角的地方。
头型是这样子,这个在转角的地方,有一个凹洞,这个穴道,跟本神在同一条线。
这个位置看你头的大小来决定。
不能说三寸,有人三寸还没有到发际。
如果说你按照发际来找,并不好找,用指感来找,正好在凹角的地方进去,你用摸就可以摸到一个凹洞。
这穴很少下针,你也可以下针,但要知道这个位置是头维。
你仔细摸,讲话时会有脉在动。
你就去摸骨缝,这个穴道很大。
全身最小的穴道是八髎,其它穴道都蛮大的,血海更大。
我们偶尔会用到。
《内经》里面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为黄肠。
我们有五味,酸味入肝。
我们讲的味道是天然的原味,比如说柠檬是酸的,这是天然的酸很好,入肝经。
这酸是碱性的,是好的。
食物坏掉也是酸的,就是毒,同样是酸味,一个是坏的,身体会排斥,一个是好的会吸收。
仓廪之官管仓库,东西进来不好就把你排掉。
当胃一吃到是不好的东西,就开始反胃、恶心想吐。
苦味入心,心是红色。
脾胃是黄色,所以胃又叫黄肠;大肠是白肠。
甜味的东西都可入脾胃,像麦芽糖,蔗糖是甜的,是天然的糖,会入脾胃。
现在市面上的糖是人工糖,会造成负担,身体排不掉。
我们所谓常人,正常人他的脉息是一息四至。
所谓一息四至的定义是,我是摸脉的医生,我的一呼一吸,病人脉跳四下,四至到五至都可以,因为中间会停一下嘛。
医生吸吐要正常,不能说吸吐之间,速度像狗在喘气,也不能像道家打坐,吐气吐一分钟,这样脉都会不准。
脾经腧穴主治要点辅修课件24页PPT
![脾经腧穴主治要点辅修课件24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88124a72d4d8d15abf234e07.png)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2.消化:腹胀,暴泄——大肠俞;
3. 生殖:妇人阴痛,带下,阴挺;遗精。
4. 膝关节痛——阳陵泉
-----水液、妇科、脾胃
刺灸法:直剌0.5~0.8寸;可灸。
阴陵泉配伍、文献
1. 《百症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血海 SP 10 别名白虫窠
属性: 定位取法: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
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三阴交 SP 6属性及定位
属性:肝、脾、肾三阴经交会 定位取法: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三阴交主治
1.生殖: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赤白带下,经闭, 瘕,阴挺,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久不成孕。 男科-遗精(气海),阳痿,阴茎痛,疝气,睾丸缩腹,
定位取法: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 6肋 间隙处。
主治:1. 全身疼痛,
2. 四肢无力。
3. 胸胁痛,气喘。
刺灸法:斜剌0.5~0.8寸;可灸。
宜忌:禁直刺深刺,以防损伤内脏。
脾经歌诀
S P二一是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 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 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 太白节后白肉际,基底前下是公孙, 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 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 箕门髌底冲门连,髌上三分之一见, 冲门腹沟动脉外,冲外斜七府舍连, 横下寸三是腹结,脐旁四寸大横穴,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 天溪胸乡周荣上,四肋三肋二肋间, 脾之大络大包穴,腋中线上六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穴分布规律
从足走胸,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缘; 在内踝高点上8寸处与肝经向交叉; 腹部分布在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胸部分布在前正中线6寸处。
❖ 下肢内侧面(11穴) ❖ 侧胸腹部(10穴)
经穴
隐白﹡ 公孙﹡
定位
操作要点
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 角0.1寸。
浅刺0.1寸
足内缘,第一跖骨基底的 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大包治络脉病。
足太阴脾经操作小结
❖ 操作要点:
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 三阴交孕妇禁针。 大包斜刺或向后平刺。
【操 作】 直刺1-2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健 脾 和 胃
特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5、血海﹡ : (“月事更改,地机血海”)
【定位】
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
3、调和营血,治疗皮肤病: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
4、通经活络:治疗下肢痿痹——配足三里。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现代研究】 针刺合谷、三阴交、太冲穴,可以使孕妇的子宫平滑肌收 缩,宫颈松弛,有利于胎儿的娩出。
4、阴陵泉﹡ :合穴
【主治】 1、治疗脾失健运所致的腹胀、腹痛、肠鸣腹泻。 2、治疗水湿有关的病症:水肿,小便不利,遗尿。 3、膝痛、下肢痿痹——配足三里、血海。
足太阴经穴主治表
主要治疗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舌、咽等器官病, 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的病变
隐白
高热昏迷、月经过多、癫狂
公孙
脾胃病
胃、心、胸病症
三阴交
前阴病
滞产、失眠
阴陵泉
妇科病
水肿
血海
瘾疹、湿疹
大包
局部病 络脉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足太阴脾经小结
❖ 主治要点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二)循行分布特点
走向:从足走胸 位置:足内侧前缘 属性:阴经 体内联系:脾、胃、心、咽、舌 属络关系:属脾络胃 起止穴:隐白—大包 交接关系:上接足阳明胃经,下交手少阴心经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 妇科病:月经不调,崩漏。 前阴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3、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主治】
1、治疗所属脏腑的疾病 (1)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肠鸣,泄泻,纳差,食不化。 (2)泌尿系统疾病:小便不利,水肿,遗尿。
2、治疗相交会经脉的疾病 (肝、脾、肾) (1)生殖系统疾病
妇科:经、带、胎、产 男子:遗精,阳痿,早泄,疝气 (2)治疗脏腑兼证 肝肾阴虚所导致的头痛、眩晕; 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健忘。
足太阴脾经常用穴定位
足 隐 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下
公 孙:第1跖骨基底前下。
肢 小腿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中。
大腿 血 海:髌底内侧端上2寸。
胸 大 包: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中。
❖ 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掌心置于患者右侧髌骨上缘, 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 食指呈 45°角,拇指尖为穴。
【主治】
1、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经闭 配带脉,治疗月经不调; 配三阴交、中极,治疗经闭;
2、治疗皮肤病:风疹、湿疹、丹毒。 配大椎、曲池、合谷、三阴交。
3、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
【操作】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概述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 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 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经,二十一穴太阴经。
【主治】 1、脾胃病:胃痛、呕吐、腹胀、腹泻 2、胃、心、胸病证:心痛、胸闷、逆气里急——
配内关(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小腿部腧穴定位取穴
经穴
定位
取穴要点
小腿内侧,当内踝尖 利用内踝尖、
三阴交 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 胫骨内侧缘骨
方。
性标志取穴。
阴陵泉
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 凹陷处。
利用胫骨内侧 髁取穴。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6、大包 : 脾之大络
【定位】 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 1、胸胁胀满,胁肋痛 2、咳嗽,气喘 3、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配足三里
【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总结
❖ 隐白—井穴 ❖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 ❖ 三阴交—交会穴 ❖ 阴陵泉—合穴 ❖ 血海 ❖ 大包—脾之大络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足太阴脾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分布在足内侧、下肢内侧中间、前缘, 及腹胸部的第三侧线,侧胸部上。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趾甲角、足内侧赤白肉际、 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尖、胫 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等。
❖ 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公孙、三阴交、 阴陵泉、血海。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 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 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 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 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 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 阴心经相接。
直刺0.5-1寸
大趾隐白经穴起, 公孙第一跖骨底。
1、隐白﹡:井穴、血证要穴
【主治】
1、脾胃病:腹胀、便血—配足三里。 2、月经病:月经过多、崩漏—配三阴交、关元、气海(灸法) 3、神志病:癫狂、惊风、多梦—配厉兑。
【操作】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血证多用灸法。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