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文学
文言文中的古代天文学
文言文中的古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们对天空的观察和认识。
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形状和运行规律,古代人们不仅能够预测天象,还能够制定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决策。
本文将介绍古代天文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一、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天文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和祭祀活动。
古人认为,天空中的星星是天神的化身,通过仰望星空和观察天象,他们试图揭示天地之间的秘密。
最早的天文学知识记载于《尚书》和《庙观》等古代文献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天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其他领域相互关联。
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纵横家和墨家学派对天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众多关于天象的观点和理论,并对天文学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二、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天象观测和天文计算两个方面。
1. 天象观测古代人们通过裸眼观测,观察并绘制天体的形状、亮度和位置。
他们将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并以天空中的北极星为基准,确定了天方坐标系。
古代人还观察到了太阳、月亮、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轨迹,并将其与四时、五行等气象、农业等领域相结合。
2. 天文计算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计算,得出天体的运行规律和周期。
他们发现了一些规律,如太阳的日行、月亮的月行、五大行星的周行等,并提出了诸多关于天体运动的算法和数学模型。
这些观测和计算基于古代人的观察和经验,并用于制定农历、预测日食、月食等天象。
三、古代天文学的应用与影响古代天文学在农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
1. 农业生产古代天文学通过观察天象,指导和调整农业生产的时机。
比如,古代农民根据天象的变化来选择种植和收割作物的时期,以及灌溉、放牧等农业活动。
古代天文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
2. 社会政治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的制定和运用密切相关。
古代帝王通过天文学家的观测和计算,制定年历和农历,规定了官方的节日和祭祀仪式,以及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的日程安排。
中国古代天文学
目录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及其贡献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与传承
01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 发展
起源
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就开始了,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等。这些观察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智慧和成果,为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 角和方法,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创新 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02
星图与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的星图和天文仪器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浑 仪、简仪等精密仪器的制作和星图的绘制,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和借鉴。
天文观测记录
中国古代对日月食、行星运动等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具有极高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为全球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天文观测和记录也更加系统和规范。这一时 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天文著作,如《石氏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汉时期的发展
天文观测
秦汉时期的天文观测已经相当精 确,人们已经能够观测到一些重 要的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和预测。
贾逵
总结词
贾逵是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不仅编制了《四分历》,还首次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 球挡住了太阳光。
详细描述
贾逵,生活于东汉末年,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编制了《四分历》,对当时的历法进行 了修正和完善。同时,贾逵还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极具创 新性的。他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法和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影响力的天文学之一,具有丰富的成就和独特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人们积极观测天象,研究天体运动规律,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以下将从观测方法、天文仪器、星座、天体运动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一、观测方法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依靠裸眼观测和仪器观测两种方法。
裸眼观测是古代观测天文现象最常用的方法,古人通过观察天空中星星的位置、亮度、颜色等特征,推测天体运动规律。
另外,古代天文学家还使用了丰富的天文仪器,如浑天仪、固定仪、水平仪等,用于观测天体位置、测量角度等。
二、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天文仪器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天文仪器是浑天仪,它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体运动的主要工具之一。
浑天仪采用了球面坐标系,能够准确地观测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天文仪器,如日晷、指南车、星盘等,这些仪器在观测天象和测量角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座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古代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宿和七十二垣,二十八宿是按照月球一个月的运行周期划分的,七十二垣则是根据黄道划分的。
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观测到的星座位置和形状,将星座进行分类和命名,并将其作为观测和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依据。
四、天体运动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成就。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运动,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规律和定律,如日月食的周期性、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等。
古代天文学家还注意到恒星的运动轨迹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岁差”和“赤经”的概念,对后世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研究天文学本身,还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运动,制定了准确的农历和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外,古代天文学家还通过观测天象预测天灾人祸,为政治决策提供了依据。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象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肉眼或借助仪器观测天象,记录日月星辰的位置、运动和变化。
他们对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记录。
2. 星官体系:中国古代将天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个星官。
星官体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将天空中的星体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方便观测和研究。
3. 历法编制: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制定了各种历法,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祭祀活动和日常生活。
4. 宇宙理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些关于宇宙结构和演化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天地的关系、星体的运动和宇宙的起源。
5. 天象占验:天象占验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卜术相结合的产物。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象,解读其寓意,以预测人间的吉凶祸福。
6. 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象限仪等。
这些仪器用于观测和测量天象,提高了天象观测的精度。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天象观测、历法编制、宇宙理论、天象占验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且重要的天文学传统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天文观测数据、天文观测方法和理论体系,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下面是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的相关参考内容。
1.《九章算术》: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要著作之一,介绍了古代的天文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它包含有关天文学、历法、测量和计算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天文归海》:它是由明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著,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天文观测方法、测量仪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3.《浑轮》: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记述天文仪器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介绍了浑轮的工作原理、制造方法以及如何使用浑轮进行天文观测。
4.《器書經》: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内容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测量学和计算学等方面,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刑天书》:该书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主要介绍了古代的星象观测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太初历》: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古代历法的制定方法和应用。
它对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天文算法统宗》: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主要介绍了古代的天文计算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对古代天文学和天文计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8.《太史从行》: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之一,通过对历史上天文观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9.《星经》: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星象观测方法、星图绘制方法和星座分布的规律。
它对古代天文学和星象观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10.《异象历》: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天文异象和天文事件。
通过对这些天文异象的记录和分析,对古代天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和完善。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单科普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单科普一、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空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学科,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祭祀活动。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星体的运动,建立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包括天象观测、天文历法和星官制度等内容。
该学科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天象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象来研究星体运动规律。
古代中国人观测到了太阳、月亮、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恒星和彗星等天体。
他们发现太阳每年有四季变化,月亮有满月和新月的周期性变化,行星有不规则的运动轨迹等。
通过观察这些天象,古代中国人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天文学知识体系。
三、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天文历法。
古代中国人根据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发展了一套详细的农历和太阳历。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计算的,每个月有约29.5天,一年有12个月。
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计算的,一年有365.25天。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了精确的农历和太阳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四、星官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星官制度。
星官是古代中国人观测到的恒星团体,他们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并根据它们在夜空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将其划分为四象、七政和十二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星官制度。
这些星官在农历历法和占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农业、军事和文化活动中。
五、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方面,古代农民通过观测天象,根据天文历法的指导,确定了适宜的农时,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益。
军事方面,古代将领通过观测星宿,确定了适宜的作战时间和方位,提高了军事行动的准确性。
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常常描绘了天文现象,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天文学的热爱和崇尚。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传承至今,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和制定天文历法,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和经验,为现代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天文学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的夏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天象并记录天文现象。
以下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
1.天文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对天体运动的精确观测为基础。
早期的观测工具包括日晷、水平仪、纬仪等。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太阳、月亮、五行星(水金木火土星)、彗星、流星等,建立了丰富的观测数据。
2.历法制定:中国古代制定了多种历法,用于测定时间、预测日食、月食等。
最著名的历法是夏历、商历、周历、秦历等。
汉代刘向的《大明历》、唐代僧一行的《真逢景历》等都是重要的历法著作。
3.天文学理论:古代中国天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宇宙结构、天体运动规律等方面。
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些理论,如恒星视运动、地心说和天心说等。
在古代中国,地心说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直到宋代郭守敬提出了有关地心说的批判。
4.星宿、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宿和星座有着深刻的研究。
《天文学大成》记载了283颗星宿,星宿的名称和图案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事件相关联。
古代的星宿文化在后来的文学、绘画中也有很大影响。
5.宜时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注重宜时观测,以揭示天文现象和预测天体运动。
在《淮南子》等文献中,有关宜时观测的理论和实践被广泛探讨。
6.天文仪器:古代中国发明了一系列天文仪器,如光学仪器、观象仪、浑天仪等,用于天文观测和测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天文学包含了广泛的内容,从天文观测到理论研究,涵盖了古代科学、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
古代中国天文学对后来的东亚地区以及世界天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以下是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的介绍:1. 《天文演绎》: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创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对于研究宇宙的结构和天体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 《浑天说》: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创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详细记录了天体的位置、运动和规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天文图经》: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杨公素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天体的位置和运动,为天文测量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 《授时历书》: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授时历书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法,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和时间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 《天文志》: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杨公望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详细记录了天体的位置、运动和规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6. 《三统历》: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创作,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历书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法,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和时间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7. 《天工开物》:由中国古代科学家宋应星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天文仪器制作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介绍了众多天文仪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对于天文观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 《续史记》: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袁天罡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记录了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天文观测数据,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9. 《测天仪象法全书》: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仪器制作和使用手册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天文仪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为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古代天文学著作
古代天文学著作
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天文学著作,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
《周髀算经》:中国古代数学典籍之一,也包含了一些天文观测和计算的内容。
《天文经》: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由汉朝的张衡所著,主要记录了当时的星历和天文观测方法。
《阴阳五行大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著作之一,由唐朝的僧人空海所著,探讨了宇宙、星体运行等方面的理论。
《阴阳应象大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著作之一,由明朝的王畿编纂,总结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观测方法。
《阴阳五行真伪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著作之一,是宋朝的程颐所著,讨论了星象的形成和运行规律。
《天文历法大全》: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之一,由清朝的郑板桥所著,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天文历法的原理和应用。
以上是一些古代天文学著作的例子,它们对于古代天文观测、星象预测和历法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人民努力探索星空的成果,也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人民对天文学的研究和观察,既有宗教追求,也有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
通过对星象、日月运行规律等的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天文数据和观测方法。
最早的中国古代天文学资料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800年前的中国殷商时期。
当时的人们开始观察天空中的星象,他们发现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殷商人相信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规律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天文学家将这种观测和理论体系化,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日食、月食的观测和研究。
早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古代中国人民就开始记录和观测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和规律。
他们将这些天文现象与节气和农作物的生长发展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日食、月食预测法和农事繁忙的标志。
到了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有了一个重要的突破。
孔子的学生子思编撰了《尚书·天书》,对当时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书中提出了辨别和预测星座的方法,并将之与历史事件和政治改革相联系。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开始进入系统研究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天文学越来越受到朝廷和贵族的关注。
在唐代,中国的天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纂《九章算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天文数据和观测方法,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天文志》中总结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果,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测方法,对后世天文学家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星象、日月运行规律的研究之外,中国古代天文学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研究。
例如,对于彗星、流星雨等自然现象的观测和记录,以及对宇宙性质和结构的思考。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还发明了一些天文仪器,如观测圭表、象行仪等,用以测量星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一、引言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人民运用观察和记录技术,发展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并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将论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的影响。
二、天象观测1. 天体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体观测。
中国古代学者通过肉眼观测,准确记录了太阳、月亮、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星)和其他恒星的运动规律。
在北斗七星等特定恒星的指引下,他们成功制定了农历和重要节气,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帮助。
2. 天象预测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根据观测结果,成功预测了日食、月食和彗星等天象。
他们的天象预测技术对于确定吉凶、决策军事行动和政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汉初天文学家张衡成功预测地震,并提出南方水土倾斜会引起洪水的观点,这些成果为后世地震科学和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天文学理论与方法1. 天圆地方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了一整套与天地运行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圆地方的理论。
天圆地方理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是圆形,地球是平坦的,这种观念在中国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地心说所替代。
尽管天圆地方理论有一定局限性,但它仍然在古代中国的天文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还发展了“二十八宿”理论。
二十八宿是将星空按照循环出现的星座分成28个区域,每个宿代表了一段时间,与农历的节气相对应。
这一理论方便了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安排,同时也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观测研究。
四、天象变动与历法制定1. 星历和年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以自己的观测数据制定了星历和年历,其中以《太初历》和《授时历》最为著名。
《太初历》是西汉宣帝时期的一部基于星象观测的历书,对于古代历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历书,其中包含了一年的气候、物候和农业生产等重要信息。
2.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制定了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史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史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
当时的天文学家主要是以观测日、月、星辰运行轨迹,并探究其规律性为主要研究方向。
时至今日,中国古代天文学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不乏许多重要的发现和成果。
第一部天文著作《九章算术》曾经被赞誉为中国数学的百科全书,而该书中的“太史令数”即沿用至今的“汉历”。
汉历是汉武帝时期的天文历法,准确度极高,详细记录了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和定位,被后世称为“真正的天文历法”。
此外,古代天文学家还将天文观测与历法结合,创立了种种日、月、星等历法和各种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等,这些成果至今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天文学家的眼中,天上的“太岁”、“星君”、“天帝”等就像是地上的人一样,需要研究其运动规律,并预测其未来动态予以管辖和管理。
将天文学应用于政治领域也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早在唐朝时期,天文家就开始为朝廷制定历法,以进行天象观测和预测,为国家的领导层提供决策参考,大大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除了善于观测和研究自然现象外,还善于思考和探究宇宙奥秘。
他们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结构,认为宇宙是“一元太极、两仪四象、三才五行、六典七政、八卦九宫、十二辰星”。
这些概念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人的哲学思辨中,也为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中国古代天文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进退失据、伪科学等问题。
例如“大衍历”的产生,其主张不顾当时实际观测数据,擅自推算天文数据,从而逐渐脱离了现实。
“甲骨天文”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伪科学现象,其将甲骨文的难解部分解释为天文数据,实际上是对历史和科学的歪曲和误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成果难以言表。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深入研究天象,探究自然科学规律,优化历法制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智慧。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世界上具有辉煌的成就,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
1.天文观测和记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进行了广泛的天文观测,并将观测结果
记录下来。
他们观测和记录了日月食、恒星位置、彗星出现等天文现象,建立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和天文历表。
2.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制定了准确的历法系统,包括太阳历、农历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农历,它基于对太阳和月亮运动规律的观测和计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广泛使用至今。
3.星象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和研究了星体运动规律,并建立了独特的星
图和星座系统。
其中最著名的是《斗柄星座图》,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座图之一,对后世的星座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4.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如浑仪、日晷、水平仪
等。
这些仪器在天文观测和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观测的准确性和精度。
5.天文理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提出了许多天文理论和观点,如黄道十二宫、
五行相生相克等。
他们通过观测和思考,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天文规律,并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成就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天象变化的观察和理解,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我国古天文学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天文学取得的成就
如下是有关我国古天文学取得的成就:
1.【夏】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又称阴历、农历等,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
2.【春秋】公元前613 年,《春秋》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3.【战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4.【西汉】公元前28年有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在秦朝的《颛顼历》基础上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5.【东汉】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制作的地动仪,改进了浑天仪,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 多年。
6.【南北朝】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
7.【唐朝】僧一行制定的①《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北宋】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9.【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圭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
天文测量。
编制出了新历法《授时历》,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
《授时历》推算极精,同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哥里历)的一年周期相同,但是却早于格里哥里历三百年。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举世瞩目,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精确的天文数据,还为后世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一、主要成就:1.星象观测与记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象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测和记录,形成了丰富的星象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为当时的农业生产、航海、历法制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天文仪器制造: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天文仪器制造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浑仪、简仪等精密天文仪器的发明和制造,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这些仪器在当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后世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3.天文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天文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例如,“浑天说”、“宣夜说”等宇宙理论的提出,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结构的深刻思考。
这些理论虽然与现代天文学理论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对后世的影响:1.为现代天文学发展奠定基础: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技术、仪器制造、理论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找到源头。
2.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与世界各地的天文学文化产生了交流和碰撞。
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内容,还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天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古代天文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和爱好者前来研究和探索。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技术、仪器制造、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服务,还为后世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研究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研究之中,日月星辰是最常被关注的物体,同时也是古代人们观测并研究的最主要对象。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历法是农历,其核心是以月球运行为基础。
而对于天文学研究则是建立在对于恒星位置、日食、月食等天象的观测与研究之上。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研究进行梳理和介绍。
一、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那时候,古人们已经开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进行天文学研究。
《周髀算经》所收集的众多天文数学问题,例如地球形状的测量、恒星位置、日食、月食的观测与预测等等,都是当时天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同时,《周髀算经》中还或多或少涉及了一些数学思想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
古人们普遍认为天地阴阳气的运行可以改变天文现象,这样的想法源于阴阳家学说。
而在周代以后,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精度的提高,天文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也逐渐转化为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和剖析,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恒星位置、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轨迹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将天文学研究引向了新的高峰。
二、古代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往往是由朔望月(即农历)和回归年配合而成。
而中国古代历法中最早的一种历法便是以25岁为1个周期的甲子循环历,可以追溯至东周时期。
甲子循环历的核心是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等60个循环为基础建立的,广泛使用于中国古代社会。
而另一种重要的历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颁布的“大唐开元历”,这一历法规定了较为合理的周天、太阳、月球所运行的准确周期,在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方面均得到广泛使用。
而到了宋代,历法的发展更是不断走向了多元化,出现了大量不同种类的历法。
其中的“授时历”更是在当时的历学研究上乃至今日的天体测量中都有着很大的价值,对于测量精度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助益。
三、天文学与历法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研究在科技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朝廷除了审核制定各种法律制度之外,还拥有统计和天文学家侍从两个部门。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天文学是人类最早研究的学科之一,也是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学科。
天文学的发展始于古代,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天文学的发展1. 天文学的起源天文学的起源始于古代人类的求知欲望。
在古代,人们会注意到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运动,因此产生了对它们的探究。
早期的天文学家主要以观察天体的位置、亮度和时间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最早的天文学记载可追溯到中国、巴比伦、埃及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天文学成果。
2. 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古代天文学家主要通过肉眼观察、记录和计算来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具有一定的精度。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到了日食、月食、彗星等现象,并研究了二十八宿、八十一颗恒星等天文现象。
在埃及,古代天文学家是首次测量了一年之中太阳从一种黄道带进入到另一种不同的黄道带,也就是所谓的“太阳的转换”。
在希腊,天文学进入了较为理论化的阶段,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展了“天文学大成”的理论,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着它转。
这一理论直到十六世纪都被普遍接受,而且一直到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才被取代。
3. 天象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古代天文学成果直接影响到了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生产和时间计算。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到了四季的变化,建立了以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为基准的农历,对农民的农事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在埃及,古代天文学家建立了以日出、日落时间的测量为基础的时间系统,为人们划分了白天和黑夜。
这些天文学成就使得古代社会成为更为有序的社会,为后来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天文学的现代化进程1. 天文学的进步自十世纪开始,天文学的研究逐渐与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科学紧密联系起来。
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提供了通往宇宙演化和起源的新途径。
二十世纪中叶,人类首次将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
1969年,人类首次登陆月球,伴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相应的天文学技术不断得到提升。
古代天文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古代天文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古代天文学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对历法的影响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天文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人开始观察天空中各种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观测恒星、太阳、月亮等天体的位置和轨迹,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天文学知识体系。
这些观测成果被记载在众多古代文献中,如《尚书•洪范》、《周髀算经》等,为后世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古代天文学对历法的影响古代天文学对历法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在古代中国,人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用于记录和计算日期,协助农业生产和社会事务的安排。
古代中国的历法有很多种,如夏历、殷历、周历等,以及后来比较为人熟知的农历。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种,其计算方法主要基于对太阳、月亮的观测和推算。
古代天文学者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掌握了农历的制定规则,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农历不仅帮助人们安排农田耕种和农作物的种植,还为节气、节日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规律和便利。
三、古代天文学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古代天文学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不仅仅是对历法的改进,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研究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他们通过观察星辰、测量天体运行的规律,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秩序。
这种观察和认识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对天文学的学科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宇宙万物及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探寻。
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也使得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时间的认识更加精准和全面。
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辰的运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时间、季节的变化,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古代天文知识天文学
古代天⽂知识天⽂学 古⼈的天⽂知识不仅丰富,⽽且也很普及。
那么你对古代天⽂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古代天⽂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天⽂知识⼀、七政、五纬 古⼈把⽇⽉和⾦⽊⽔⽕⼟称七政,也叫七曜。
其中⾦⽊⽔⽕⼟合起来⼜称五纬。
⾦星古称明星,⼜名太⽩,这是因为它光⾊银⽩,亮度特强。
《诗经》的“⼦兴视夜,明星有灿”(《郑风·⼥⽈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星说的。
⾦星黎明见于东⽅叫“启明”,黄昏见于西⽅叫“长庚”。
⽊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星⼜叫⾠星。
⽕星古名荧惑。
⼟星⼜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并不是指⾏星中的⽔星,⽽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
如《左传庄公⼗九年》“⽔昏⽽正栽”。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也不是指⾏星中的⽕星,⽽是恒星中的⼤⽕,特指⼼宿⼆,在西⽅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流⽕”。
天⽂知识⼆、⼆⼗⼋宿、四象 古⼈观测⽇⽉五星的运⾏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它们来做⽇⽉五星运⾏所到的位置。
古⼈选取黄道⾚道附近的⼆⼗⼋星宿作为坐标。
下⾯先介绍⼀下黄道、⾚道。
黄道是古⼈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轨道。
地球沿着⾃⼰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道不是指地球的⾚道,⽽是指天球⾚道,就是地球⾚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颗星,⽽是邻近若⼲得的集合。
古⼈把⽐较靠近的⼏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种动物,称为⼆⼗⼋宿: 东⽅苍龙:⾓亢氐房⼼尾箕 北⽅⽞武:⽃扣⼥虚危室壁 西⽅⽩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朱雀:井⿁柳星张翼轸 (亢⾳kang4,氐⾳di1,箕⾳ji1,昴⾳mao3,觜⾳zi1,参shen1,轸zhen3)。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教育传承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教育传承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部分,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天体观测、天象预测、天体运动规律和天文仪器等方面。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天文学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传承至今。
一、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
据史书记载,早在商代和周代,就有负责观测天体的官员,并编制了甲骨文中的天文纪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天文学开始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也开始对天文学进行研究。
例如,墨子学派提出了有关天体现象的解释,荀子学派则提出了关于天象预测的理论。
这些学派的研究对古代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朝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当时,汉武帝创立了太学,设立了专门研究天文学的机构,推动了天文学的研究和教育。
同时,建立了天文台,并制作了一系列天文仪器,如日影仪、浑天仪等,用以观测和预测天体的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逐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法、地理等。
这使得中国古代天文学成为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并在科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天文学的教育传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教育传承主要通过传统的师传弟子制度进行。
师傅会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掌握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和观测技巧。
在古代,师传弟子制度在大部分科学教育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生通过与师傅的学习和实践,逐渐熟悉并掌握天文学的相关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并将其传承给后来的学生,从而保证了天文学知识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另外,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教育传承还通过书籍和文献的传承进行。
古代学者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籍,并在学术界进行传播。
这些书籍成为后来学习天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并对后世的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古代天文学传承的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教育传承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传承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基础
娄:通搂。搂,《说文》:“曳聚也”,《集韵》:“曳也,通作娄”, 《公羊》:“牛马维娄”,注称:“系马曰维,系牛曰娄。”《史记 天官 书》:“娄为聚众。”古代的天文典籍中把娄宿视为主管牧养牺牲或兴兵聚 众的地方。 胃:《释名》:“胃,围也,围受食物也。”《史记 天官书》:“胃为天 仓。” 昴:《史记 天官书》:“昴曰髦头”,髦,《说文》:“发也”。昴又称为 留,留有簇聚、团属之意。古人用昴宿来定四时,《尚书 尧典》:“日短星 昴,以正仲冬”,是指如果日落时看到昴宿出现在中天,就可以知道冬至到 了。 毕:《仪礼》:“宗人执毕先入”,注称:“毕状如乂”。《诗 小雅》: “有捄天毕”,朱熹注:“天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史记 天官书》 上说:“昴毕间为天街”,是指日月行星常经过这里。《诗经》称:“月离 于毕,俾滂沱矣”。是指月亮经过毕宿时雨季来临。 参:《西步天歌》:“参宿七星明烛宵,两肩两足三为腰”。参宿在夜空中 的夺目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从冬季到次年的初夏,参宿都是夜空中最醒目的 一个星座。《唐风》:“三星,参也。”参是象形的写法,象征了腰带三星。 《左传》上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 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 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辰即心宿,参宿一和心宿二的赤经相
读史基础
井:《史记 天官书》:“东井为水事”,井宿八星的形状有如一个水井,故 名。 鬼:又称舆鬼。舆,《集韵》:“众也”,因此舆鬼可理解为众鬼之意; 《说文》:“舆,车底也”,鬼宿四星呈方形,似车,这或是另一层意思。 《步天歌》:“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观象玩占》:“鬼 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谓之积尸气。一曰天尸,主死丧祠。” 柳:原名为咮,咮是鸟嘴的意思,这与角为龙角的意义相似。《尔雅.释天》: “咮谓之柳,柳,鹑火也”,注称:“鹑,鸟名;火属南方”。柳宿八星, 形状弯曲,像鸟嘴,也像垂柳,《步天歌》:“柳八星,曲头重如柳”。 星:《礼记.月令》称:“孟春之月,旦七星中”,指的便是它。《史记.天 官书》:“七星,颈,为员官,主急事”,《史记 索隐》:“颈,朱鸟颈也。 员官,喉也。物在喉咙,终不久留,故主急事。” 张:《尔雅》:“鸟张嗉”,注称:“嗉,鸟受食之处也。”可见张宿取意 于朱鸟。《史记 律书》另有所指:“张,言万物皆张也。”张宿六星,其形 状像张开的弓矢。 翼:也取意于朱鸟,《史记.天官书》:“翼为羽翮”。翼宿二十二星,形状 就如张开的鸟翼。 轸:在曾侯乙墓的漆箱盖上写作车,《史记.天官书》:“轸为车”,《索 隐》:“轸四星居中,又有二星为左右辖,车之象也。”《说文》:“轸, 车后横木也”,辖是指车轴上插着的小铁棍,可以使轮子不脱落。
读史基础
古代纪年
岁星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 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岁星每年行经一个星次。 《国语· 晋语》:君之行也,岁在大火。
读史基础
殷人称十日为一“旬”,一旬之内的未来日为“翌”,一 旬之外的为“来”,过去的日子为“昔”,旦:清晨,夕: 晚上,明:黎明,昃日:下午,昏:黄昏,大采:朝,小 采:夕。 周代开始称每月第一天为朔,初三为腓,月中为望,隔日 为既望,末日为晦。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 在的两小时。
读史基础
古代纪日
东汉以前用干支纪日,由天干单数与地支双数合成六十组。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 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 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 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 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 壬戌 60.癸亥
读史基础
十二 次 星 纪 玄 枵 娵 降 大 实 鹑 鹑 鹑 寿 大 析 訾 娄 梁 沈 首 火 尾 星 火 木
斗 虚 室 奎 昴 觜 井 柳 冀 角 房 尾 娄 星 牛 亢 《国语》:武王伐纣,岁在鹑火。 女 危 壁 胃 毕 参 鬼 张 轸 氐 心 箕 二十 八宿
《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 十二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牛斗之墟。
读史基础
古代纪月
冬 至 ( 子 月 ) 丑月 寅月 特定名称。岁首的月份叫正月(秦代因避始皇赵政讳改为端 古代地支纪月法,规定每年各月固定用十二地支纪月,即 月),又叫孟陬;二月叫如,三月叫寎,四月叫余或除,五 把冬至所在的月(即夏历十一月)为“子月”,下一个月 阳历 十二月 正月 二月 月叫皋,六月叫且,七月叫相,八月叫壮,九月叫玄,十月 即为“丑月”,依此类推(闰月视为上一月的重复,无地 叫阳,十一月叫辜,十二月叫涂。 支)。 夏历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建寅 古历中的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则以丑月(夏历十二月) 《诗 .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 为正月,周历则以子月(夏历十一月)为正月。(这种制 聿云莫。”郑玄笺:“四月为除。” 殷历 十二月 正月,建丑 二月 度被称为“月建”,上述情况分别称建寅、建丑、建子)。 《国语.越语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 周历 正月,建子 二月 三月
辰 分野 州 吴 扬 州 齐 青 州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 郑 宋 燕 并 徐 冀 益 雍 三 荆 兖 豫 幽 州 州 州 州 州 河 州 州 州 州
古代历法
读史基础
古代先民为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所观察到 的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了一套阴阳结合的历法。 日:昼夜变化,太阳的起落为依据。 月:盈阙往复,月亮的变化为依据。大概为29.53日。 年:《说文》年,谷熟也。庄稼成熟的周期,也即地球绕 日一周的时间,称太阳年。大概为365.2425日。 十二月大月三十天,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354日,少于 太阳年11.25日,故三年一置闰,来协调阴阳二历,最后 大抵固定在十九年七闰月。《尧典》所谓“以闰月定四时” 是也。
古代天文与历法
读史基础
古人对于天文的认识
古人为了观象授时,首先要认识星象,星官的概念是逐步产生的,按 《索隐》:“案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 列位,故曰天官”。 星官是天区划分的产物,或许对于最初的游牧民族来说判断方向要比 判断季节更重要,最初仅注意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星象,因而最早 的星官应该就是把星象分成的东南西北四个大区,这就是所谓的四象, 四维,四陆或四兽了,在殷商时就应该有四兽的划分。 用北极星判断方向是人类最早观测星象的结果,因此古代就把北极附 近的星空定位为中官,《史记•天官书》就把星象分为五大区,就是 东南西北四官(四兽)加中官,
读史基础
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农业生产积累的经验,将一年当中的二十四个特 殊日子定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相隔半月左右。实际上 这表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 二十四个不同位置, 和阳历相关,和阴历无关,不存在相对应关系。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 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读史基础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 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 (牵牛)、女(须女)、 虚、危、室(营室)、壁 (东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 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东 井)、鬼(舆鬼)、柳、 星(七星)、张、翼、轸。
角:龙角。黄道在这两星间穿过,因此日月和行星常会在这两颗星附近经过, 古籍称角二星为天关或天门。 亢:就是龙的咽喉。《尔雅.释鸟》上云:“亢,鸟咙”,注称:“亢即咽, 俗作吭。” 氐:《说文》: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从氐。《史记.天 官书》:氐为天根《尔雅.释天》:天根,氐也。《索隐》:“孙炎以为角、 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也。 房:胸腑。《史记 天官书》:房为府,天驷也。府通腑。《尔雅.释天》: 天驷,房也。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郭注云:龙为天马,故 房四星谓之天驷。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心也,在中最明, 故时候主焉。 心:龙心。心星,古代称之为火,大火,或商星。 尾:龙尾,《左传》: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注称:“龙尾者,尾 星也。日月之会曰辰,日在尾,故尾星伏不见。” 箕:簸箕,其形像簸箕。《诗.小雅》:“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指的便 是它。 奎:《说文》:两髀之间,《广雅》:“胯,奎也。奎宿十六星,左右两半 正如两髀的形状。
读史基础
觜:《说文》:“鸱奋头上角觜也“,注称:“凡羽族之咮锐,故鸟咮曰 觜。”觜宿三小星位于参宿两肩上方,形状可与角状的鸟嘴相联系,故名。 斗:也称南斗。与北斗七星一样,南斗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状也很像斗,故名, 但南斗的范围和亮度较之北斗则有所不及了。 牛:古称牵牛; 女:古称婺女或须女。一说牛宿和女宿的名字是从牛郎和织女二星转移而来。 虚:《说文》:“丘谓之虚。”古代的城邑,往往是丘居的,在城邑毁灭后, 丘就改称为墟。虚位于北官的中央,《尔雅 释天》:“玄枵,虚也。”注称: “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虚意。”因此虚有大丘,故地及虚 耗的意思。《尚书 尧典》中记载的四仲中星里就有虚宿,“宵中星虚,以殷 仲秋。” 危:是屋栋之上的意思。《索隐》中引《礼记》称:“中屋履危,盖升屋以 避兵也。”《史记.天官书》:“危为盖屋。”《晋书.天文志》:“危三星, 主天府市架屋。” 室和壁是相连的两宿,古有营室,东壁之称。营室原为四星,成四方形,有 东壁,西壁各两星,正如宫室之象。《周官.梓人》:“龟蛇四游,以象营室 也。”,《史记.天官书》:太岁在甲寅,镇星在东壁,故在营室。其后东 壁从营室中分出,成为了室,壁两宿。曾侯乙墓漆箱盖上称这两宿为西萦与 东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