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一、故事导入贾岛是唐代诗人,早年家境贫寒,曾落发为僧,后来受到韩愈的赏识,还俗参加科举,但还是屡试不第。
贾岛很喜欢作诗,他作诗时非常讲究炼字,总是反复苦吟思索。
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路上,得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是第二句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贾岛冥思苦想,还用手作出推敲的样子,由于太专心,一头就撞进了当时任长安长官的韩愈的仪仗队中。
仪仗队的士兵见状,马上把贾岛揪了下来,押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明原委后,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帮他分析用哪一个字更好。
最后两人竟成了好朋友,推敲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写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大家认为,韩愈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更好呢?韩愈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还要把这两句诗放回原诗中,认真推敲一番。
二、解题“题李凝”的意思是写给李凝的,李凝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幽居”是清幽的居所。
这个清幽的居所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认真体会。
三、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范阳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
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
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
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李凝幽居的背景和梁启超对悲剧人物的理解,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和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悲剧人物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悲剧题材的思考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准确理解李凝幽居的思想表达。
(2)掌握悲剧人物的特点和梁启超的解读。
2. 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悲剧元素,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幅李凝幽居的图片,利用问题导入:“你们看到这位文人雅士,你们能想象出他的居所是怎样的吗?又有哪些特点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出“题李凝幽居”这个课文。
2. 阅读课文(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题李凝幽居》,理解文中所描述的景物和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3. 查阅资料(20分钟)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查阅资料关于李凝幽居以及悲剧题材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李凝幽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课文中表达的悲剧元素。
每组设计一个表现形式,如PPT、绘画作品等,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展示他们设计的表现形式。
全班鼓励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理解课文。
6. 拓展阅读(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悲剧题材相关的名著或文章,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剧作、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等,培养学生对悲剧题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的内容,对课文和李凝幽居的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梳理课文内容和主题。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与讨论的积极度等。
导学案《题李凝幽居》
语文 学科
八下 册 主 备 人 乔云竹
导学案 2 周 1节 ⑤、 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诗作主人公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 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 ⑥ 、 “推”与“敲”到底哪个更好?请你说明理由。 4、精彩展示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作者简介和关键字词。
又韵味醇厚。
紧扣“幽”字
所居之幽僻 所居之幽寂 所居之幽美 向往隐居之幽情
以动衬静
课后作业1.背诵并能够默写此诗
2.拓展连接——分析以动衬静的写法
课后反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独学思考整体感知。速读此诗,概括诗的内容,把握诗的主旨。 1.概括诗的内容: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 总结与板书 小事。 2.把握诗的主旨: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① 、此诗记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②、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③ 、正面写拜访的是颔联,这联中两句诗的语序符合“故事”情节的先 后顺序吗? ④、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应了诗作主 人公怎样的心情?
2.能力目标: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合作感知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寻常小事。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学习流程 1、 情趣导入
学后反思: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
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题李凝幽居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题李凝幽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情感有什么内在联系。
②掌握诗歌鉴赏之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与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①通过作者所写之景,体会作者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
②掌握诗歌鉴赏之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难点】通过作者所写之景,体会作者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璀璨的国度。
诗人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或潇洒或沉郁,或粗犷或婉约。
不仅如此,就连作诗的速度都有所差异:有的人七步成诗,他叫曹植;有的人指物立就,他叫方仲永;也有人作诗是慢工出细活,那么你知道最慢的诗写了多久么?猜猜看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他叫贾岛。
三、作者简介。
四、解题及写作背景1、思考: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题:题写李凝:贾岛的朋友。
诗人拜访友人李凝,恰巧李凝外出,于是贾岛在友人的居室门前题写了此诗。
(写作背景)“幽居”是清幽的居所。
这个清幽的居所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认真体会。
五、整体感知1.反复吟咏诗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2.读懂诗意六、合作探究1、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明确:【景物】诗中的描绘了草径、荒园、宿鸟、池树、月、过桥、野色、移石、云根等【特征】清幽恬淡、幽美迷人2、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3、颔联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描画面+概括画面特征+手法效果/情感)明确:(1)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
在这万籁俱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月夜图画!(2)营造了恬淡幽静的氛围特点(3)以动衬静,响中寓静,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情感。
提炼总结: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题李凝幽居-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题李凝幽居-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简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是一本以中国古代诗词和散曲作品为主体的选读教材,通过挑选经典作品,指导学生领略文化底蕴,拓展艺术眼界。
本教案主要针对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材,特为粤教版编写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古诗词和散曲作品•能够较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意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情感态度•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古诗词的兴趣、热爱、敬重和传承教学重点掌握《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古诗词和散曲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蕴。
教学方法认知方法通过讲授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意蕴。
实践方法通过文学作品创作、演绎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合作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反思等方式深入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本教案选取《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课文进行教学,其中包括以下课文:1.唐诗:《登高》、《将进酒》、《静夜思》、《春晓》;2.宋词:《青玉案·元夕》、《满江红·写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声声慢·寻寻觅觅》;3.元散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蝶恋花·独自上西楼》。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整理教材和教案等教学资源•准备相关教学工具,如电子白板、投影仪、PPT等•复习并掌握本节课所需的知识点课堂教学1.热身活动:通过背诵文学作品和朗诵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导入教学:通过介绍所选教材的背景和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让学生从感知上进入教材的学习状态。
3.讲授知识:逐一讲解选取的古诗词和散曲作品,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文学思想以及文学色彩等方面的知识点。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学常识和关键字词。
能力目标合作感知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寻常小事。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合作感知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寻常小事。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教学要点:1、合作感知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寻常小事。
2、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一、导入。
概述诗意导入。
本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语言质朴,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新课。
1、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早年屡试进士不中,出家为僧,法名无本。
后遇韩愈,还俗应举,却终未及第。
做过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小官。
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奇巧,专以雕琢推敲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风格奇僻凄寂,与孟郊并称“苦吟”诗人,对后世影响较大。
有《长江集》传世。
2、整体感知。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初中语文_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题李凝幽居》课型:拓展阅读课时:1课时日期:作者:单位: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九首:《题李凝幽居》(1课时):课前预习:通读全诗,达到会背。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并理解全诗的意思。
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赏析全诗。
相关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2.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诗歌。
3、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评价任务:1.通过预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全诗的意思,了解作者及“推敲”典故的来历。
2.从语言,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全诗,认识环境之幽的层层铺垫。
教学过程:一、设计问题,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带着问题,激情导入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璀璨的国度。
诗人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或潇洒或沉郁,或粗犷或婉约。
不仅如此,就连作诗的速度都有所差异:有的人七步成诗,他叫(曹植);有的人指物立就,他叫(方仲永);也有人作诗是慢工出细活,那么你知道最慢的诗写了多久么?出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2、解释题目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3.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诗歌。
3、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过渡:我们带着这些目标,首先走近作者。
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
19岁云游,识孟郊、韩愈等。
与孟郊并称苦吟诗人。
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
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初步朗读过渡:有人说:“诗歌是最美的风景,最动听的音乐,只有准确,感情地朗读才能体现她的美。
a. 听录音读(注意朗读节奏)b自由读c、指名读(竞赛读)d齐读3.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能否快速找到能概括全诗的一个关键字?(板书:幽)三、感悟赏析过渡: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欣赏每联是如何体现幽的?(抓住关键词,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探究)分组汇报:1.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首联属于什么描写,暗示了李凝怎样的身份)首联属于环境描写,开篇点题(诗题中的“幽居”二字):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附近也没有别的人家。
题李凝幽居优秀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
(3)认识作者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研究的方法,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神往之情。
【教课要点】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释义。
3.认识作者的背景信息。
【教课难点】1.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经过作者所写之景,领会作者神往隐居生活的情怀。
【教课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课过程】一、导入。
贾岛是唐朝诗人,从前家境贫穷,曾落发为僧,以后遇到韩愈的欣赏,还俗参加科举,但仍是屡试不第。
贾岛很喜爱作诗,他作诗时特别讲究炼字,老是频频苦吟考虑。
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路上,获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是第二句终究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贾岛绞尽脑汁,还用手做出斟酌的样子,因为太专心,一头就撞进了当时任长安长官的韩愈的仪仗队中。
仪仗队的士兵见状,立刻把贾岛揪了下来,押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明原委后,不只没有责怪贾岛,还帮他剖析用哪一个字更好。
最后两人竟成了好朋友,斟酌也成为了交口称赞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写文章或做事时,频频思索,频频商酌。
大家以为,韩愈感觉哪一个字用得更好呢?韩愈这样以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还要把这两句诗放回原诗中,仔细斟酌一番。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贾岛( 779~843 年),字阆(读l 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朝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碣石隐士”。
听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严禁和尚午后出门,贾岛做诗发怨言,被韩愈发现才干,并成为“苦吟诗人”。
以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斥,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题李凝幽居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题李凝幽居【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技巧和鉴赏要点;2、让学生学会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分析景物描写,读懂诗歌感情;【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景物特点和寓意,品出诗歌意境,读懂诗歌情感;【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诗的尴尬:读懂文字,读不懂诗,特别是即景抒情的诗。
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结论: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技巧和鉴赏要点,掌握鉴赏方法。
二、检查预习检查导学案中布置学习的鉴赏知识点。
三、高考瞭望展示全国卷一2012年、2014年、2015年诗歌鉴赏题,了解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考点、题型。
寻找规律,明确学习目标。
2012年全国卷一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2014年全国卷一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2015年全国卷二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题李凝幽居说课稿教案
《题李凝幽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题李凝幽居》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十一首》中的第十首,这首诗集美景、美言于一体,描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语言质朴,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体味诗中优美的意境及生动传神的用字,对学生古诗欣赏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从诗文的写作手法、还是语言风格看,都是发展学生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载体。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如:结合注释、联系上下句理解诗意,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粗浅地感知诗歌大意。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距作者所处年代比较久远,仅凭诗文中死板的文字,想让学生深刻领会诗文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这些要求和本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位在欣赏、品味经典名句的语言内涵,品味作者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把它落实在以下教学目标中。
三、教学目标本诗是一首经典名作,尤其它的遣词造句及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令人称道,这也是学习本诗的重点。
另外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承民族文化也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课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几点: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贾岛相关文学常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鉴赏古诗的能力,体味作者精心炼字的妙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析意境。
教学难点品析名句,领悟以动衬静的手法。
四、教法、学法为了能更好的把这些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的画面,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教者在授课中运用讲解法、激励法、朗读法、品读法等多种教法,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难点。
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案题李凝幽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凝幽居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习理解李凝幽居的主题和意义。
3.掌握李凝幽居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李凝幽居的主题和意义。
2.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幽居的意境,激发他们对幽居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背景介绍李凝幽居的背景和生活环境,让学生了解到他生活在一个清静幽雅的环境中,并对世俗的纷扰和功名利禄不感兴趣。
3.学习词汇和句式讲解李凝幽居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和结构。
4.分析主题和意义通过阅读李凝幽居的诗句和段落,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意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文学鉴赏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鉴赏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其意义和寓意。
6.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李凝幽居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幽居的短文,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7.搜集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搜集李凝幽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展示。
8.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学习李凝幽居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幽居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思考和阅读李凝幽居,写一篇关于幽居的读后感,并在下节课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对于李凝幽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幽居的主题和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学习李凝幽居,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李凝幽居的内容进行了一些简化和概括,对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尚有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和拓展。
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案教案标题:题李凝幽居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凝的《幽居》一诗,使学生了解李凝的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李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分析:分析《幽居》一诗的诗意、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幽居》一诗,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以《幽居》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李凝的照片和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诗歌背景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李凝的创作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幽居》一诗。
3. 诗歌分析:分析《幽居》一诗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赏析:逐句解读《幽居》一诗,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和联想。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以《幽居》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对幽居的理解和感受。
6. 展示和分享: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诗歌。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估他们对《幽居》一诗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创作评价: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质量和表达能力,包括创意、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教学资源:1. 李凝的照片和简介2. 《幽居》一诗的课文材料3. 诗歌分析和赏析的辅助材料4.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展示板或投影仪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李凝的其他作品,拓宽对他的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诗人的作品,比较他们的风格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题李凝幽居 教学设计 1.doc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过程与方法: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赏诗歌。
2学情分析《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通过写李凝幽居的清幽静美来赞美主人超凡脱俗的高雅志趣,通篇围绕一个“幽,,字来写,堪称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代表之作。
诗中点到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移石、云根,皆为幽独之景,却无不表现出了清美的意境和高蹈绝尘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名句的鉴赏。
4教学过程一、导入知识点回顾: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用借景抒情,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内容分析(写什么)【学生齐读】1、题目是作品的眼睛,读诗先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幽居”的意思是]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题李凝幽居”呢?为的就是抒情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一一下面我们就从意象开始2、即景抒情诗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发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三联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 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
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
《题李凝幽居》教学教案设计
《题李凝幽居》教学教案设计Teaching plan design of Li Ning's secluded residence《题李凝幽居》教学教案设计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题李凝幽居》的大体意思。
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预设:导入新课:讲述《郭沫若改字》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
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
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
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
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
为此,学识渊博的郭沫若还特意地写下一篇短文附在剧本后面。
引出话题推敲。
学习课文新词语:出示下列词语:推敲和尚醒悟驴子妥帖车辆闯祸外貌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抽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学生练习书空生字。
学生练习默写词语。
学生纠正刚才默写错误的词语。
默写词语正确的学生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检查课文中的有关词语的意思:醒悟:觉醒明白妥帖:十分合适,恰当皎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莽撞:鲁莽。
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斟酌: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避让:躲避;让开宽恕:宽容饶恕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生各自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体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大体意思的掌握情况。
教师总结: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语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学习古诗,增加学习背景出示古诗: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题李凝幽居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
•[阅读次数:235]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题破山寺后禅院》,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题诗--《题李凝幽居》二、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范阳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
•[阅读次数:1709]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下注释,读懂诗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能结合诗内容,作一点浅显的赏析,体会各自的艺术风格。
3、准确背诵,默写这几首诗。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联系背景资料品味感悟。
学习步骤:一、预习导学: ...
~。
【设计】长春版语文八下题李凝幽居教案
【关键字】设计《题李凝幽居》《西江月遣兴》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过程与方法: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点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名句的鉴赏学法指导自主先学,合作探究相关链接1、贾岛(779~843)中国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曾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六年(811),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炼“推”、“敲”字不决,后世乃以斟酌文字为“推敲”。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开成五年(840),为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卒于普州。
贾岛在韩门时,与张籍、孟郊、马戴、姚合往来酬唱甚密。
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
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
如“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等句。
这类惨淡经营的诗句,构成他奇僻清峭的风格,给人以枯寂阴黯之感。
也有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诗和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纯真率直、风格豪爽雄健的诗。
其集中300多首存诗,绝大部分是寄赠酬唱之作,题材狭窄,偏重炼句,忽视完整艺术境界的创造。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对他十分尊崇。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李凝幽聚》教案实录
《题李凝幽聚》教案实录第1篇:《题李凝幽聚》教案实录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
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聚》(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的很精*。
师:读得字正腔圆。
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
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
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
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
居是几声?生:一声。
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
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
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
(众掌声)师:一会再试着读。
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
我把“敲”字画了红*的。
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
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师:对,在韩愈的建议下,他说夜太静了,有一点动就好,于是他就建议把推换成——生:敲。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得这么多。
鼓励鼓励吧,谢谢你。
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题李凝幽居》阅读*【原文】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问题】16.“僧敲月下门”作者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
说说为什么要改为“敲”字?(2分)▲▲17.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16.“敲”字形象地写出了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优质课精品-18新编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贾岛相关文学常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诵读、鉴赏古诗的能力,体味作者精心炼字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品析意境。
品析名句,领悟以动衬静的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韵律和诗中蕴涵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
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
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
看来他要一辈子念佛了。
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
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
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
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
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三、整体感知。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荒芜的庭院。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失言的。
四、品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的故事,也是由这两句来的。
这两句粗看有些无法理解,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晚上,难道诗人连夜晚住在池边树上的小鸟都能看见吗?是不是矛盾呢?不!这正是诗人构思巧妙、用心良苦之处。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晚上,一位老僧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池边树上的小鸟,作者就是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现象刻画了周围环境的幽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科组黄莹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与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作者所写之景,体会作者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
【教学难点】
探究“敲”字的所体现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贾岛是唐代诗人,早年家境贫寒,曾落发为僧,后来受到韩愈的赏识,还俗参加科举,但还是屡试不第。
贾岛很喜欢作诗,他作诗时非常讲究炼字,总是反复苦吟思索。
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路上,得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是第二句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贾岛冥思苦想,还用手作出推敲的样子,由于太专心,一头就撞进了当时任长安长官的韩愈的仪仗队中。
仪仗队的士兵见状,马上把贾岛揪了下来,押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明原委后,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帮他分析用哪一个字更好。
最后两人竟成了好朋友,推敲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写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大家认为,韩愈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更好呢?韩愈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还要把这两句诗放回原诗中,认真推敲一番。
二、解题
“题李凝”的意思是写给李凝的,李凝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
“幽居”是清幽的居所。
这个清幽的居所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认真体会。
三、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
要求自读三遍,读准字音,一边读一边思考下列问题:
2.这首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先由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再由教师点拨)
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进荒芜的园子,幽居的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上小鸟早已栖息。
回去的路上,诗人经过一座小桥,月色下色彩斑斓的原野被桥分成两半。
晚风吹拂,云影飘移,就像山石在移动,亦幻亦真,构成了一幅清幽寂静的月夜寻友图。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结:这首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静,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四、探究
在了解了想要在诗中营造的氛围特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我们就可以对“推敲“认真得推敲推敲了,你认为颔联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把“推”“敲”二字先后放入诗中,反复品读,看看用得如何。
以学生讨论探究为主,教师点拨)
“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高低错落、动静结合的布景给人和谐之感。
一个“敲”字,不仅能反衬出环境的清幽寂静,还
能引人无限的遐想:敲声惊鸟,鸟飞啼鸣,绕树盘旋,继而复归……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也说明,诗人先前其实并未看见池边的大树上有鸟栖息,是在敲声惊出之后才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合情合理;更有意思的是,用“敲”能说明诗人对李凝的钦敬、仰慕之情,他们的关系还没有到“推门而入”、彼此随随便便的地步,所以诗人还要礼貌恭敬地先敲门。
五、拓展
讲究推敲是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一个典型。
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
因此,注意诗歌语言的炼字,就成为鉴赏诗歌语言的一大切入点。
炼字中不仅常炼动词,还讲究炼数词。
如齐己的《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曾拿此诗请教郑谷,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
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一枝”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板书:题李凝幽居
草径、荒园——幽僻
宿鸟、池树——幽静——幽情
野色、云根——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