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0e57e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7.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这些智慧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和睦与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了“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尽心尽力地去关心、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关注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上。
中国古代人对人性的理解强调了人的本性善良和潜力的开发。
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发挥出内在的潜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对道德和伦理的关注上。
中国古代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这种强调道德和伦理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并对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这些智慧和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智慧和思想,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2a97f1bd3968011ca2009133.png)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2)《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 的关系。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 的建树,也强化了 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如古代一些名将名 相。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 七百年里都是官方 的哲学,对中国乃 至东南亚产生深远 的影响。
哲学与人生境界
各种于此 种现各图 现象种说 象。预明 。两测易
相。经 结能中 合用的 可于八 能解卦 解释能 释各用
• (3)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 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 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 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 《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
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
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陆九渊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
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
道家追求是精神的超脱解放,如果执着于外在的物 欲、功名利禄,束缚于名教名言,那就会被物所主 宰,故而庄子要化解物形,求精神之逍遥自由。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485d5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9.png)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17ddfa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4d.png)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作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
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
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等古代书籍。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古代“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
古代“人文”精神还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自然”精神。
道家经典《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道德经》一书还提出要如实的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道家的《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
《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汲取美感,进行艺术创作。
三、“奇偶”精神。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e2467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f.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扎根于中国大地,其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古代哲学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成为了塑造中国人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重要派别。
一、儒家哲学儒家哲学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儒家追求的是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注重君臣、父子、兄弟等家庭纽带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他们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主张顺应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个人美德的完善。
二、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由老子和庄子等哲学家领导,强调自然和生命的道。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至简、自由无拘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道不可说、无形无名,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通过自然无为的方式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他们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三、墨家哲学墨家哲学起源于墨子,注重爱、兼爱和不杀生的伦理观念。
墨家主张爱人无私、兼爱天下,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他们反对战争和杀伤生命,主张以和平和利他的方式解决争端。
墨家思想强调社会公正和道德平等,通过强调爱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总结上述古代哲学派别,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提升。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今天,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古代哲学的精髓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灵。
这些哲学观念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促使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个人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传统哲学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起到指导作用,激励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d11f6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6.png)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仁爱、孝顺、诚实、谦虚等美德,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
儒家的核心观点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发展。
这种关注他人与亲和力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观念和亲戚关系,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美德。
儒家思想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至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其次,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艺术、文学和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的画家、诗人和建筑师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赞美。
此外,道家哲学还对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和“顺其自然”等思想,都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精髓。
最后,墨家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和公平正义。
墨子被称为中国古代“尊亲害财”,主张均贫富和平等正义的哲学家。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德心和社会公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减轻贫困和废除残酷的刑罚,也借鉴了墨子的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道德修养;道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追求内心的平静;墨家主张公平正义和兼爱。
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4e934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3.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是长期文明积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些思想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文艺作品以及传统礼仪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家哲学思想道家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用自然的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其中最著名的学说是《道德经》。
该书主张返璞归真,强调“无为而治”、“不争天下”的道路,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境界。
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哲学思想儒家哲学思想的重点是人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儒家的核心道德观念是“仁爱”,即“以爱人”为立身之本。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主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这一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道德以及社会制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墨家哲学思想墨家哲学思想主张“兼爱”,认为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人们应该彼此关怀、互相帮助,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此外,墨家还提出了“非攻”、“尊师重道”等思想观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及政治制度。
四、法家哲学思想法家哲学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采用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严明的法律制度,通过适当的惩罚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该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是《韩非子》。
这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兵家哲学思想兵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孙子兵法》中,强调运用智慧和策略去打赢战争。
这一思想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军事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
同时,该思想观点在现代管理学、战略规划学等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认为,人类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关联的,人的身体和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强调养生保健,主张自然疗法。
该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医药、养生、饮食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职在线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答案
![军职在线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cf1a8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c.png)
军职在线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答案1.判断题(1分)《道德经》作为老子的唯一著作,涵盖了治国,修身,战争,伦理等各方面的智慧。
正确答案:正确2.判断题(1分)蜩与学鸠讥笑鹏图南之高飞,鹏同样嘲笑蜩与学鸠之陋见。
正确答案:错误3.单选题(1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是谁的言论?A释迦牟尼B慧能C弘忍D慧远正确答案:B4.判断题(1分)啮缺三问王倪,王倪三次答以“吾恶乎知之”,说明啮缺的确比王倪高明。
正确答案:错误5.单选题(1分)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是《诗经》中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下列不属于“风”的是A《七月》B《生民》C《东山》D《硕鼠》正确答案:B6.判断题(1分)老子出身贫寒,一介布衣,在教育方面颇有贡献。
正确答案:错误7.单选题(1分)伯牙的知音是()A钟子期B师旷C阮籍D师涓正确答案:A8.单选题(1分)“吾丧我”的含义不包含以下哪一项?A之人无己B神人无功C圣人无名D以自为是正确答案:D9.判断题(1分)老子的哲学中有一种对女性品德的褒扬。
正确答案:正确10.多选题(1分)元杂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题材上看主要有哪几类。
A爱情剧B公案剧C水浒剧D世情剧正确答案:A,B,C,D(少选不得分)11.单选题(1分)能概括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的观点是A“国亡史存”B“六经皆史”C“在史言史”正确答案:B12.单选题(1分)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A人与自然的和谐B人与社会的和谐C人的身心和谐D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正确答案:D13.单选题(1分)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A治人事天莫若啬B圣人无常心C上善若水D物壮则老正确答案:A14.多选题(1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道德经》评价的是()A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C“帝王之上师臣民之极宝”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确答案:A,B,D(少选不得分)15.多选题(1分)《诗经》中“颂”分为A周颂B秦颂C商颂D鲁颂正确答案:A,C,D(少选不得分)16.单选题(1分)万斯同“布衣修史”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的文化理念是A“国亡史存”B“誓不食周粟C“通古今之变”D“借史言事”正确答案:A17.判断题(1分)书写楷书时要笔笔中锋、笔笔藏锋。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18547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1.png)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如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艺术中国画、书法、京剧、民间艺术等代表性艺术形式的学习和欣赏。
3. 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
4. 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性哲学流派的思想内容和影响。
5. 第五章:中国古代民俗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质量,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的考试内容,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八年级传统文化》教科书,作为主要的学习材料。
2. 辅助读物:推荐相关的辅助读物,如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史书籍等,供学生自主阅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文化网站、在线视频等,提供更多学习素材和信息。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古代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和了解。
7. 第七章:中国古代建筑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城池等代表性建筑的特点和建造技艺。
8. 第八章:中国古代宗教道教、佛教、儒家、基督教等代表性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9. 第九章: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事件、文学艺术作品、思想观念的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9e69e9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c.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哲学思想,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关心和尊重。
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还强调君子的修养和德行,倡导以德治国。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教育制度,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重要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应过分干涉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强调内观和个体的修炼,强调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看到,诸如中国园林、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体现了道家思想的追求。
墨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较为冷门但同样重要的哲学思想。
墨家强调爱与公平。
墨子主张“兼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和关爱他人,不论是亲友还是陌生人。
墨子反对战争和杀戮,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
墨家的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战乱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影响不仅限于国内,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被广泛接受和传播,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准则。
道家思想的追求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凡俗的思维方式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家思想的爱与公平观念与现代社会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的价值观相契合,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公平。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844e92600740be1e650e9ab7.png)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第一章智慧与信仰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天人关系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孔子是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
《老子》、《周易》等经典的种种讨论也都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
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
在中国文化中,对天的敬畏和感恩一直延续下来,天坛的建筑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而人应该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强调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独有的人生境界的学说。
孔子、老子、《周易》等开创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一、孔子的天人之学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曲阜)人。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由他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
在孔子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
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在的心境。
在孔子关于“天”、“人”的学说中,有很多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
诚如美国当代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所说,他在孔子《论语》中发现的是“人类兄弟之情以及公共之美”。
这就是在2 1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受到整个国际社会重视的原因。
天:生命创造之源在孔子之前,商代和周代,天命论是流行的观念,也就是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孔子也受到这种天命论的影响。
但孔子在多数时候是将天看作是自然界。
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天是不会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e4032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b.png)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文化象征,如黄帝、尧舜禹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审美观念2.2 中国古代艺术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3.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3.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四章: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制度4.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特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2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化与变革5.1 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2 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探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6.1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2 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中国传统音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筝、笛子、二胡等乐器的特点和音乐形式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中国传统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如京剧、昆曲、秧歌、剑舞等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中国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八章: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8.1 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的技法、风格和主题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8.2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如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的制作工艺、形式和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9.1 中国传统建筑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9.2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的布局、设计和审美理念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中国区域文化特色10.1 地域文化差异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10.2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2ae49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7.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悠久而庞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贯穿于各个领域,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 "仁" 的概念,认为仁者能够以德服人,培养自己和他人的美德,实现人际和谐。
儒家思想还强调孝道、礼仪和忠诚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框架、家庭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教育领域,儒家思想强调“教育为本”,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思想观念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许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其次,在社会管理和治理方面,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 的理念,即以仁爱和公义来治理社会,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政府和法律制度中有所体现,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宇宙和道的真理。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 的观念,认为宇宙是一个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简朴和无为而治的状态。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合一,主张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超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对于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道家思想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健康与养生方面,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养生保健、循序渐进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追求简约生活、养生保健的方式,这些都与道家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其次,在管理和领导方面,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注重以柔克刚、以德化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与跨文化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与跨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6428cb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d.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与跨文化传播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1.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追求“仁爱”、“诚信”、“和谐”、“中庸”的人文精神,注重“礼”、“义”、“廉洁”、“忠诚”等伦理规范,并提出“以学为首,以正治国”的治理理念。
1.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推崇自然、求道、超越凡俗,认为世界是“道”,极力反对人为干涉自然和社会,主张“无为而治”,即以“无为而治”、“以静制动”、“和而不同”等哲学理念为指导。
1.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强调人的平等和普遍关爱,主张“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为本,以尚同为贵”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以“兼爱”为主题的哲学流派。
1.4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讲究策略、战术和军事道德,具有鲜明的军事倾向。
它注重威慑、预防和斗争中的心理战术,主张“兵不厌诈”、“取之于农,用之于战”的实用化思想。
1.5 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主张宇宙的一切都是由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和两种基本力量(阴、阳)组成,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基础。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2.1 余英时的英译《道德经》余英时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和哲学家。
他在20世纪40年代将《道德经》翻译成英文,并在国际上发表,引起了西方学者和读者的重视,为传播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打下了基础。
2.2 尼赫鲁的研究和传播印度著名政治家和哲学家尼赫鲁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先后发表了《中国伦理与文化》和《中国与印度哲学比较》等著作,在印度和国际上推广了中国哲学文化。
2.3 中国翻译协会的成立中国翻译协会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之一,成立于1956年。
协会主要通过翻译出版、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等途径,推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和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2.4 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展览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还得益于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展览的举办。
比如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哲学与世界文化研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中国文化周”等,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推向了世界。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2189d2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0.png)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行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礼仪的遵守,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
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提倡孝道、仁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主张个人通过自律和修身来达到修养自己和改造社会的目的。
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其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墨家思想强调公义和爱,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普世和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礼仪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和内在的品质培养。
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观念,寓意着尊重和关爱家庭成员。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之美,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观念,如“天人合一”、“君子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观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品质、家庭和社会和谐、国家和世界和平的追求。
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自律和修养,倡导仁爱和忠诚,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这对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和家庭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普遍具有沉稳、谦和、忍耐的品质,这与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自律和修养紧密相关。
中国人注重礼仪和仪式,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相关。
然而,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思潮涌现,西方哲学和文化影响也逐渐渗入中国社会。
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逐渐消失,年轻一代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中国政府和社会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国家在教育体制中加大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宣传和教育内容的力度,例如开设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举办相关活动和展览。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古代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ad56db16edb6f1afe001f8f.png)
2)公孙龙的名实说
公孙龙在《公孙龙子·白马论》中说:“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求马 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黄黑马皆可致;求 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 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 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 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故白 者非马白马者,言白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非马也。 故曰白马非马也。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 取于色,故黄黑马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 马皆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 曰白马非马。”
析中西文化的异同。
(3)墨家的名实说
“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义也”(《墨 子·贵义》)
在名、实问题的争论上,墨子与孔子的观点 是截然对立的。墨子则站在新兴的平民阶 层既得利益立场上,在认识论上以“实” 为出发点,主张“取实予名”,对于一切 事物都要求“察类明故”,探寻“何以其 然”的道理。
(4)荀子的名实说
《荀子·正名》中说:“王者之制名,名 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 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 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 之也。……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 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 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 之功也。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 实乱,是非之形不明。……若有王者起, 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天人合一”的创立者--西汉的董仲舒。
一,形体的合一,天有三百六十五天,人 有三百六十五个关节;
二、感情上的合一,天有风雨阴晴,人有 喜怒哀乐;
三、规律上的合一,天有四时,人有春种、 夏锄、秋耕、冬藏。(即天和人交互取胜, 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为圣人? 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
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 课题。
36
邵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 ,后人也尊之为“邵子”,著有《皇极经 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 等。邵雍是一代易学大师,有一套完整独 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 规律了如指掌。
3
五行特性: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木曰曲直”,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 ;“火曰炎上”,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 性;“土爰稼穑”,土具有种植庄稼,生 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金具有肃 杀、变革的特性;
4
“五行相生相胜(克)”的学说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 火,火生土,土生金。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主张 “养浩然之气”, 做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大丈夫”。 在君主面前,孟子是很讲独立人格的,“君视臣 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则臣 视君为寇仇”。
19
2、“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论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 性,则知天矣”
人为",它不是指纯粹的自然物,而是指像自然物自 然现象一样的"自然状态". 总之,老子强调"道"不具有人为色彩,纯任自然.
24
(2)处世之道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自然”是指不加强 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
“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 当然,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特 意去做某些事,顺其自然。
以“S”线相隔,表两部分相互 独立、不容混淆。
太极图白黑鱼的大头小尾,表示在 旋转中的强弱变化,大头为强,小 尾为弱,在大头处有对方的小点, 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显示太极 内部必反 的状态。
15
二、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是指儒家学派创始时的儒家,代 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等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 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生水:金销熔生水;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 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 为木桩可插进土里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 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 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 为烈火可溶解金属。
32
理学代表人物
北宋五子: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 程颐
南宋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最重 要的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宋明理学内部有许多派别: 有按地域称呼的:濂洛关闽。濂(周敦颐)、
洛学(二程)、关学(张载)、闽学(朱熹) 有按姓氏称的如陆学、王学 有按体系区分的,即气学(张载)、数学
他的《太极图说》继承了《易传》和部分道家以 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 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 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 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35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
21
三、原始道家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 子》和《庄子》两本书是把握道家思想的 经典
《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的专著,前后理论 一贯,层层推出,哲理博大精深,是一部 哲学诗,用韵精细。
《庄子》一书,其中《内篇》是他所作, 而《外篇》和《杂篇》出于门徒之手。整 个一部庄子的哲理性也很强。
28
五、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 理学,又叫新儒学、道学、宋学。 “理学”,认为“理”可以产生世界万物,
也是封建伦理道德。宣传“存天理,去人 欲”,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 想体系。即通常所说的程朱理学。
29
“新儒学”,宋明理学是以承续儒家道统 为目的,但又充分吸收了佛教与道教思想 的营养,建立起来的以儒家为主,充分吸 收其他各家的积极因素的思想体系。
10
(3)八卦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 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 形式,叫做八卦。
《易传·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3
老子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根本原则,提出了一个 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认为万物皆由“ 道”而生。
“道”不仅生成天地万物,而且决定天地万物的存在 和发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这种"道",并不是有意识的,只是自然如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就是纯任自然,这里的自然的对立概念是"
“无为而无不为”
25
老子主张为人应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超 脱解放,内心功夫是“心斋”(养心气), “坐忘”(消除贪欲,使心灵自由舒展), “守宗”(即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 界的影响)。
26
四、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 宗和禅宗,
天台宗以“三谛圆融”,即层层圆而无偏, 遍无遗漏的方式认识世界
原始儒家的经典有《诗》、《书》、 《礼》、《乐》、《易》、《春秋》。据 说都是孔子校订过的教学用书。他们自己 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 《大学》、《中庸》。
16
(一)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思想核心“仁”,其涵义有四, 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二是“仁者,爱人”,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
5
红线表示相生,蓝线表示相克
相生: 水——木——
火——土——金 相克: 金——木——
土——水——火
6
五行物象归类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色 白 青 黑 赤 黄 五位 西 东 北 南 中 五时 秋 春 冬 夏 长夏 五气 燥 风 寒 热 湿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脏 肺 肝 肾 心 脾 五贼 怒 喜 哀 乐 欲 五德 义 仁 智 礼 信 五窍 鼻 目 耳 舌 口
(邵雍)、理学(程朱)、心学(陆王)等。
33
2、理学的发展阶段
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和集大成 时期。
(1)周敦颐和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 (2)理学奠基时期的关键人物,当属张载
和二程。 (3)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34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 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 ,以家乡小河“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 故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二程是他的 学生。
“华严宗”,以互相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禅宗主张以心传心的方式感悟世界,顿入
佛界。
27
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虽分五 家七宗,但在主要方面并没有大的区别, 禅宗的主要理论是“见性成佛”,该宗认 为一切众生均有佛性,但因人们妄生执念, 不识佛性,所以流转轮回,只要破除妄执, 彻见佛性,便可立地成佛。关键在于破除 世俗的观念建立佛教思想,该宗强调修行 解脱,不能离开现实世界去寻求什么西方 的净土。
它形成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元、明、清 三朝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包括伦理道 德)。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约六七百年) 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伦理道德思想。
30
“道学”,是由于二程的“洛学”标榜自 己直接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 并将“明道”作为其学术的终极目的。后为 “理学”一词代替。
31
“宋学”,是由于到了清代,乾嘉考据之 学大兴,清代儒家们推尊汉儒的以实证、 不空谈义理的解经方法,而攻击宋代理学 家空疏解经的弊病,于是贬之为“宋学”,以 示与“汉学”的区别。
孔子的“礼”被孟子发展为“施仁政,行 王道。”
18
(二)亚圣孟子(前372—前289)
1、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性善论。他从“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 隐之心”的心理经验出发,推出每个人皆有恻隐 、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仁、义、礼、智 四端,故曰“性无不善”。孟子讲的恻隐之心, 带有为行善而行善的意味。
8
(2)阴阳:
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阴阳对立: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
阴阳互根: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阴阳消长:
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
阴阳转化: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宽容忠恕的精神 四是“杀身成仁”。把“仁”作为做人的最高的
标准
17
“礼”
儒家倡导的“仁”是合乎“礼”的,孔子 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复礼就是复辟周代的礼制, 即周礼。
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一切的一切都要合于“礼” 的规范的要求。
22
(1)认识论
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1)认识论: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 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
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