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课题:蜡烛【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

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生字词2、了解通讯这种体裁3、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教学重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教学媒体】本课时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了解写作背景、掌握字词及文章脉络,可以直观、有效。

【教学要点】第一课时:了解故事情节,了解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 年级上册 语文《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 年级上册 语文《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导语:下面是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帮助自己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1、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2、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3、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4、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精神?5、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参考答案】1、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孤零零”、“毫无遮掩”。

“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

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

“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3、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4、“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5、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二)老妇人跪在那坑里,----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类似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表现了蜡烛对老妇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多么有意义,从而为下文老妇人把这对珍贵的蜡烛点在牺牲的战士坟上作铺垫,表现了老妇人对牺牲的战士的无比悲伤、无比敬意,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牺牲的儿子一样,也表现了老妇人对侵略者的痛恨与蔑视。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教材分析《蜡烛》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情味。

课文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将蜡烛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角色,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感情的故事。

该课文处于整个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三单元,主要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为话题,属于描写文学的一类。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课文涉及的情感和主题。

2.学会运用细节滋养情感,在生活中寻找感动和感受,培养学生的细心以及对真善美的敏感。

3.运用情感表达的技巧,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发掘课文中的意义,探究蜡烛的生命和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思考和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辅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老师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和思考课文中的意义。

同时,通过以情感渲染为主的表达模式,进行个性化的组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导入:通过一幅插图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蜡烛是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物品。

让学生自由讨论蜡烛常见的形式和用途,呈现蜡烛往外来的感性影响。

完整朗读读全文前,首先让学生静下来,专注地倾听全文。

逐段讲解在课文接下来的几个部分,老师会强调课文的重点,并通过文化背景等角度讲解蜡烛在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国家、文化中的不同涵义。

情感共鸣激发学生自主表达,以“你遇到过哪些蜡烛”为话题,让学生回忆、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经历,表达对蜡烛涵义的体悟,尽可能多地发掘课文中的感性元素。

独立思考在讨论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蜡烛所寓意的生命,以什么方式去感悟蜡烛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引导每个同学更加独立地思考。

课堂小结在课堂的最后一部分,通过课堂回顾总结,让学生快速回忆当天的探究,检验大家的发现和探究,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今天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探究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以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度和理解度。

(八年级语文教案)读《蜡烛》

(八年级语文教案)读《蜡烛》

读《蜡烛》八年级语文教案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俄军与德军激战的一个感人故事。

在苏联红军攻占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个青年战士牺牲在了方场上。

一位饱受战争折磨的南斯拉夫老妇人在德军的枪林弹雨中埋葬了他,并将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时的喜烛点燃在这个素不相识的战士的坟头。

那明晃晃的烛光在被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闪亮。

《蜡烛》这篇文章没有浮华的词藻,没有激情的描写,但那个由作者朴实的文笔勾勒出来的善良的老妇人,就足以催人泪下。

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是____年9月19日,地点是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在接下来的几段中,故事的人物也相应登场,《蜡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开门见山,没有在开头做不必要的赘述。

第21页倒数第三段是一个过渡段,将文章从描写俄军与德军在方场上交火的情况转到开始描写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第21页的最后一段描写了老妇人被德国人的轰炸逼得在楼里搬来搬去,以至最后搬进了黑洞洞的地窖里。

而第22页的第一段讲了老妇人被落在附近的炮弹震聋了耳朵。

这两段综合起来讲了战争对老妇人的迫害,使她生活在炮火连天的危险环境中。

正是这两段关于战争使老妇人深受其害的描写,为后文描写老妇人的一举一动作了铺垫。

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战死在方场上,老妇人决定到他身边去。

文章在第22页的最后一段描写了老妇人走向方场的动作。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慢慢地向方场走去。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应用了大量的动词,非常形象的描绘出了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的身影。

这段描写也使人们对老妇人生出一份敬意──一个走路都困难的老妇人,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红军,甘愿顶着炮火穿过枪林弹雨,不管她所做的是不是徒劳,但她是何等的善良啊!老妇人在年轻人的尸身旁没有自言自语,也没有哭泣,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她的心情是沉痛的。

因为作者描写道:“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它声音。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3蜡烛人教版练习题五十三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3蜡烛人教版练习题五十三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3蜡烛人教版练习题五十三第1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偷袭(xī)企图(qǐ)佛晓(fó)瓦砾(lì)B、地窖(jiào)耸立(sōng)更夫(gèng)炮弹(dàn)C、遮奄(yǎn)匍匐(fū)交叉(chā)肋(yè)窝D、屏障(píng)肃穆(mù)静默(mò)鞠躬(jū)【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B、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C、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D、拂晓前,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选词填空。

她一直舍不得用,——( )到今天。

A、珍藏B、保存【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选词填空。

方场上( )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

A、散落B、分布C、散布D、分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与所给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是( )。

A、壳(1)qiào 地壳脱壳(2)ké 贝壳甲壳B、颤(1)zhàn 寒颤颤栗(2)chàn 颤抖颤巍巍C、劲(1)jìng 强劲劲敌(2)jìn 用劲劲头D、食(1)shí日食猪食(2)sì食用食言【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空白处( )。

老妇人( )在那坑里,用手掌( )出那些水。

( )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 )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 )走。

A、跪舀舀舀抄拖B、站捧捧捧抓拉C、跪捧捧捧抄拖D、站舀舀舀抓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永垂不朽(流传)肃穆(严肃)B、天翻地覆(覆盖)烧灼(烧,使烫伤)C、名副其实(辜负)瓦砾(碎石)D、精疲力竭(尽)惊扰(扰乱;搅扰)【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3蜡烛(讲)(提升版,含参考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3蜡烛(讲)(提升版,含参考答案)新人教版

蜡烛【学习要点】理解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堂探讨☆要点一:理解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

【探究活动】理解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释疑】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讨论明确】找出课文中对炮火的描写并说明作用明确:本文在写环境时,最突出的就是德国人的炮火,达十处之多,但是并没有重复的。

如“德国人又开炮了”,“德国人还在开炮”,“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

这样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不仅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更表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课堂提升】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题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

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

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 课《蜡烛》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战地通讯也属于新闻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品位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感悟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老妇人为什么不顾生死去埋那个红军?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首先带领学生理解这种体裁,接着给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这次战争的原因和性质,然后围绕老妇人的一举一动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并从文中感受到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语: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是一篇通讯,也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也是新闻的一种。

课题含义:一方面,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另一方面,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方面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作者介绍: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背景介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遭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反击,受迫害的各国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再也无法忍受了,就结合起来一起反对法西斯。

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人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的感人的事迹,是一首首赞美诗,一曲曲颂歌,表现了他们之间同仇敌忾的深厚感情。

预习检查: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解词:肃穆永垂不朽精疲力竭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找出文中从动作上描写老妇人的语句。

(描写老妇人的主要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订正总结。

(见课本19业到22页)2、老妇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掩埋那个红军战士?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美德?苏联红军是为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在这里没有国界,老妇人被苏联红军的这一英雄气概所感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安葬烈士,对待苏联烈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蜡烛练习题

蜡烛练习题

蜡烛练习题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也常用于庆祝活动和仪式。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蜡烛,我们还可以通过练习一些蜡烛相关的题目,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趣的蜡烛练习题,帮助读者在娱乐中提升自己。

1. 蜡烛的数量假设有三根蜡烛,每根烧完需要1小时。

现在你手里只有一个打火机,你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这三根蜡烛都点燃?解答:首先先同时点燃两根蜡烛,然后等30分钟后,点燃第三根蜡烛。

这样,第一根蜡烛将会在30分钟后烧完,而另外两根蜡烛还剩下30分钟的燃烧时间。

2. 等长蜡烛有四根蜡烛,每根烧完需要1小时。

这些蜡烛并不是等长的,烧完的速度也不相同。

你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判断出哪根蜡烛最短并烧完?解答:首先同时点燃两根蜡烛,记为A和B,然后等30分钟后,熄灭蜡烛B。

同时点燃剩下的两根蜡烛C和D。

当蜡烛A烧完时,已经过去了1小时。

如果蜡烛C也烧完了,即可推断出蜡烛B是最短的。

如果蜡烛C还没有烧完,而蜡烛D已经烧完了,那么可以推断出蜡烛D是最短的。

最后,如果蜡烛C烧完了,那么它就是最短的。

3. 不同高度的蜡烛有两根不同高度的蜡烛,分别烧完需要2小时和3小时。

你有一根导火线可以用来判断时间。

如何用这根导火线来测量出最长时间为30分钟的时间段?解答:先点燃两根蜡烛,并将导火线的一端点燃。

由于较短的蜡烛最先烧完,当较短的蜡烛烧完时,导火线的另一端就会熄灭。

这时,开始计时,如果导火线还燃烧了30分钟后,较长的蜡烛就会在此时烧完。

4. 蜡烛塔假设你有八根相同的蜡烛,你想要用它们搭建一个蜡烛塔,每一层需要用到全部的蜡烛,并且上一层的蜡烛比下一层的短。

你最多可以使用几层?解答:首先,我们能够确定塔的最底层一定是用到全部的八根蜡烛。

然后,在第二层,我们需要用到七根蜡烛,剩下的一根作为塔的顶部。

依此类推,每一层都需要少一根蜡烛。

所以,最多可以搭建八层的蜡烛塔。

在解决这些蜡烛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1.3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2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蜡烛的印象和感受。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词义。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1对比修辞: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4.2.2象征手法:课文中的蜡烛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课文拓展5.1教师提供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分析。

5.2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6.作业布置6.2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朗读表现。

2.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4.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教师是否有效地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上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要点语句剖析《蜡烛》这篇课文里面有许多要点语句,下边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要点语句剖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要点语句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久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勇敢,那样永世长存。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轻微的烛光,“不会熄灭”、“永久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太婆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便在这个当儿,老太婆也没有说话,她可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威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而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绘了老太婆的动作。

固然没有说话,可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思,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由于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宿怨,因此她盼望解放,盼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所有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威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边文段,达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太婆走近来了。

她静静地 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旁,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如出一辙,明显是一对。

老太婆 ___________身去 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近来的红军士兵当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便在这个当儿,老太婆也没有说话,她可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威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而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知识链接:
1、背景了解
l941年,法西斯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权,对反法西斯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南斯拉夫政府被迫流亡国外。与此同时,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结成了统一联盟。1945年,南共游击队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赶走了德军,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本文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时所写的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
两句诗(词)句:
小说及人物或战役:
学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3、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
学习
重点
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学习
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合作探究
1、课题解读
课文以蜡烛为题,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2、揣摩语句,回答问题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②“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领悟形象
①刻画老妇人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找出例句加以分析。
②归纳形象:
4、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试从以下这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①事件感人
②人物感人
拓展延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思考《蜡烛》是一篇值得学生认真品读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思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题思考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a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b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c xx的炮火一直轰到xxxx。

d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e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f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g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h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i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j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k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小结: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答案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语文知识的传播与接收过程,因而从传播学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是可行而且有必要的。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蜡烛》基础训练答案语言积累第1题答案fú;sǒng;lì; jiào;jiàn;pú fú; píng;yǎo;pǎi;chàn语言积累第2~3题答案C;A语言积累第4题答案(1)示例:它将永远燃烧,正像一位园丁的双手,正像一位老师的奉献,那样感人至深。

(2)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寓意: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寓意:借蜡烛歌颂母亲。

问题思考第1题答案“蜡烛”表面上是指老妇人为悼念烈士,在其坟头上点燃的她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实际上象征着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象征着胜利和希望。

问题思考第2题答案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其次,写法感人。

作者对事件的感人因素着力描写,表现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因而产生了感人的效果。

整体感知第1题答案体现了对牺牲了的苏联红军的爱、敬重以及哀悼之情。

整体感知第2题答案突出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风格,衬托出了她的感人形象。

整体感知第3题答案表现出老妇人对烈士的敬重,更表达出她对烈士深沉的爱。

整体感知第4题答案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片段探究第1题答案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红军烈士,并在他的坟头点起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蜡烛。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

二、设计思路是一篇战地通讯,安排在以战争题材为主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把握了新闻、小说的文体特点,并了解到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

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通讯这种新闻形式,并扩大视野,了解世界人民建立在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上的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进而让学生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懂得珍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用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记叙的要素。

3.品味感人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方法与途径:1.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障碍,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领探究把握文章的叙事要素。

3、合作探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结合以前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刻的了解战争的残酷,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用动作、细节、外貌、神态等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挖掘事件感人的要素。

五、教学难点1.对蜡烛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国际主义情怀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查找作者资料和相关写作背景,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教师了解二战以及苏德战争,并搜集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蜡烛在我们的印象中有哪些作用?(学生发言:照明,生日祝福,烘托气氛,哀悼等)然而,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背景下,它却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板书课题,学生写出作者)。

(二)自主学习字词积累1、检查学生对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注音及解释:2、补充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学生补充,并说明理由)如:拂晓瓦砾地窖腋窝鞠躬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烧灼了解作者1、学生介绍2、老师补充:曾任军事记者,一直从事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课时测练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课时测练 (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共30分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分)拂.晓( ) 地窖.( ) 瓦砾.( ) 匍匐..( ) 腋.窝( ) 偷xí( ) píng( )障 jū( )躬肃mù( ) 颤wē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3分)A.她已经精疲力竭....(有气无力)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B.毒胶囊、地沟油等一系列事件告诉人们,我们需要名副其实....(名不副实)的产品质量。

C.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名垂千古)。

D.红军的偷袭企图..(打算)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

3. (株洲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需要稳定。

C.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使我市文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4.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5.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4分)(1)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 )(2)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 )(3)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 )二、阅读杀光一个村子周海亮冰天雪地里,无辜的村民被驱赶到一个天然的椭圆形的大坑面前。

我们在村子里的干草堆里发现了这些。

上士用脚尖指指摆在面前的一排手榴弹,毫无疑问,村子里混有游击队员。

没有人说话,三四十个村民弓着腰,深低着头,微微颤抖着身体,眼睛瞅着脚尖。

谁是上士给他们三分钟时间。

机关枪早已准备好,黑洞洞的枪口指着排成一排的人们。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课《蜡烛》(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课《蜡烛》(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蜡烛》导学案一、目标呈现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品味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二、预习热身1、知识链接A、题目解读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B、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C、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抄写两遍。

瓦lì() 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3、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
思考
《蜡烛》是一篇值得学生认真品读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思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题思考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a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b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c xx 的炮火一直轰到xxxx。

d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e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f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g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
任何其他声音。

h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i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j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k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小结: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①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
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
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小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 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①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小结:“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

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

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

(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
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 然而
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小结: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老妇人的行动不便,以及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2、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4、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
5、读了本文之后,谈谈文中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6、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
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8、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
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9、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10、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11、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
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1.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一系列动词,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 文中写炮弹炸裂声,用意是什么?
3. 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① 句为什么比第② 句好。

①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② 这样,她一小时,也许两小时静静地坐在那里。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