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章末综合检测(含答案)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 群落的结构目标导航 1.通过对池塘群落的分析,说出群落水平上争辩的问题。
2.结合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
3.通过探究试验,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一、群落水平上争辩的问题(阅读P 71)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肯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争辩的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阅读P 72-73) 1.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海拔高度越高,群落丰富度越低。
2.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借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阅读P 74-75)1.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 图:垂直结构,B 图:水平结构。
2.打算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 图:①植物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 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推断正误:(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 ) (3)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缘由之一。
( )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5)群落强调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中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 ) (6)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 ) (7)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全书综合测评(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全书综合测评(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蓝莓酒和蓝莓醋被称为“液体黄金”“口服化妆品”等。
下图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天然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的过程简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去除蓝莓枝梗应在冲洗之后,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B.过程③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条件下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C.在过程④时,榨出的蓝莓汁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密闭发酵D.过程⑤中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2.微生物发酵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类型,可根据发酵条件将微生物发酵过程分为有氧发酵和厌氧发酵B.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可用于发酵生产谷氨酸制取味精C.当缺少糖源和氧气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D.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可用于制作酸奶和泡菜3.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配制培养基时,应在灭菌之后调节pHB.一般在培养皿盖上标注接种人姓名等信息C.接种后放入培养箱中的培养皿应倒置D.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中必需同时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4.下列有关实验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果酒发酵瓶内留有一定空间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B.果酒发酵产生的酒精为醋酸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两种发酵过程中pH都会逐渐下降,温度略有升高D.果醋发酵阶段酵母菌已经失去了发酵能力5.在葡萄酒的发酵生产过程中,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定期抽样检测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和细菌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细菌进行计数常采用平板划线法B.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C.发酵的起始阶段中细菌种群密度大于酵母菌D.细菌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培养液pH升高6.一定浓度的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通过使蛋白质变性而起防腐作用。
可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高效分解甲醛的细菌,以处理废弃的福尔马林。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 t =N 0λt。
2.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
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4.“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5.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2)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数学模型:N t =N 0λt。
3.各参数的含义⎩⎪⎨⎪⎧N 0:种群的起始数量t :时间N t: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数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原因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 值。
3.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例如为增加大熊猫的种群数量而设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J”型曲线是发生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种群增长模式(×) (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3)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4)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不再发生变化(×)(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下图中可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增长的曲线是( )解析:选B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的增长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的情况下的增长。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课件——第4章 第 1 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2.(2021·开封高二检测)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B.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难题,是有利无害的
C.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的包装都有警示标志,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
D.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营养更丰富,因此在不久之后转基因食品会替代传统食品
2.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下面不是转基因成果的一项是( ) A.抗虫棉花 B.能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 C.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中国荷斯坦牛 D.抗除草剂玉米
【解析】选 C。抗虫棉花、能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抗除草剂玉米都属 于转基因成果,A、B、D正确。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中国荷斯坦牛是将国外 的荷斯坦牛引进后,在我国经过长期驯化,与当地黄牛进行杂交和选育,逐渐形成 的优良品种,所以它属于杂交育种成果,C错误。
【解析】选C。动物取食转基因作物后,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进入体内,此时基因也会被水 解,因此目的基因不可能直接进入动物细胞,A错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 难题,但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B错误;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的包装都有警示标志, 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让消费者谨慎选择,C正确;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各有优缺点,不久 后转基因食品不会替代传统食品,D错误。
(2)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①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之后,由于没有天敌,极易造成生长失控,破坏 生态系统的结构; ②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③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往往会对当地的农业或林业带来严重的损害, 即爆发所谓的生物灾害; ④有些外来植物产生的花粉可能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新过敏原。
【解析】选B。吃了转基因食品,其中的基因会被消化分解,因此不会整合到人的 基因组中,A错误;严格管理好目的基因和控制好目的基因的表达部位,则转基因 食品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B正确;食用转基因大米不一定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 害,C错误;根据抗除草剂植物加工的食品不一定会导致人患癌症,D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4章检测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4章检测(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时,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3.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答案:B4.(2018全国高考Ⅰ理综)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项正确。
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越大,则种群增长的速率越小,所以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密度对种群的制约作用最大,B项正确,D项错误。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大时,种内斗争加剧,鱼体生长缓慢,每条鱼的质量小;养殖密度小时,种内斗争弱,鱼体生长快,每条鱼的质量大。
所以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可能会出现鱼产量相同的情况,C项正确。
答案:D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先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物种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越趋于稳定;群落演替是群落朝着一定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它是群落内部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高中生物 第4章 章末综合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章末综合检测(四)(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高一检测)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D.膜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答案:B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
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 )A.类囊体膜B.线粒体膜C.细胞膜D.内质网膜解析:选C。
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是细胞的识别和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而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的细胞(细胞液浓度相同)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c>b>a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c=b≥a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丙>乙>甲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解析:选B。
实验后a、b、c溶液中的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均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于此时细胞液浓度为丙>乙>甲,所以外界溶液的浓度也是不相同的,应为c>b>a。
4.(2019·某某某某一中高一上月考)下图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病菌的过程,结构①②为两种细胞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能识别病菌,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B.结构①与蛋白质的分泌有关C.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全部排出细胞外解析:选D。
糖蛋白具有识别能力,A正确;结构①高尔基体可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B正确;该过程中细胞膜的形态发生改变,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新利用或者排出细胞外,D错误。
2020-2021高一生物1章末综合测评2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2含解析章末综合测评(二)(第3~4章)(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1.有关细胞膜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B.控制物质出入细胞C.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使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加快D[细胞膜的功能主要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加速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不是细胞膜的功能。
]2.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A.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B.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C.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D.相邻两细胞间形成通道,便于某些物质通过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植物的胞间连丝。
]3.蓝藻和小麦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A.核糖体B.核膜C.线粒体D.叶绿体A[蓝藻为原核生物,小麦为真核生物,二者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为核糖体。
]4.陈同学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B[核糖体可附着在内质网上,但不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5.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B.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C.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不是植物细胞D.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C[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但植物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第四章旁栏问题及课后练习答案

第三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问题探讨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
用它染色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
讨论1.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能被染色?【答案】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染料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因此活细胞不被染色。
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死细胞能被染成蓝色。
2.据此推测,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应该具有什么功能?【答案】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思考•讨论1. 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检测?【答案】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科学家是如何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的?【答案】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在水-空气的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的一面。
科学家因测得从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3.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由此,你能否就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原因作出分析?【答案】由于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在水溶液中,朝向水的是“头部”,“尾部”受水的排斥。
当磷脂分子的内外两侧均是水环境时,磷脂分子的“尾部”相对排列在内侧,“头部”则分别朝向两侧水的环境,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的内外环境都是水溶液,所以细胞膜磷脂分子的“头部”向着膜的内外两侧而“尾部”相对排在内侧,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4.如果将磷脂分子置于水-苯的混合溶剂中,磷脂分子将会如何分布?【答案】如果将磷脂分子置于水-苯的混合溶剂中,磷脂的“头部”将与水接触,“尾部”与苯接触,磷脂分子分布成单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习题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解析:选C。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这些物种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种间关系联系起来的。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很多,除丰富度外,还有空间结构等。
2.(2012·吉林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选C。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无关。
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3.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年龄组成②种间关系③种群密度④垂直结构⑤水平结构⑥物种多样性⑦优势种⑧物种丰富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⑨性别比例○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④⑤⑦⑧C.②④⑤⑥⑦⑧D.④⑤⑥⑦⑧⑨解析:选C。
群落层次上研究的内容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
其中的①③⑨○10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
4.下图为四种生物种间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解析:选C。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如图③;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如图②;狐与兔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如图①;细菌与噬菌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如图④。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
高中生物 第4章 生物的变异章末综合测评 浙科版必修2-浙科版高一必修2生物试题

第4章生物的变异章末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6分,共72分)1.(2016·某某检测)基因突变的原因是( )A.染色体上的DNA变成了蛋白质B.染色体上的DNA变成了RNAC.染色体上的DNA中的基因数目减少了或增多了D.染色体上的DNA中的基因结构发生了局部改变【解析】作为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一般是能够稳定存在的,并且能够稳定遗传。
但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时,DNA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指的是DNA 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过程中,基因的数目不变。
【答案】 D2.已知某个核基因片段碱基排列如图所示:若该基因由于一个碱基被置换而发生改变,氨基酸序列由“—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记作(1)变成“—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记作(2)(脯氨酸的密码子是CCU、CCC、CCA、CCG;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A、AAG;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U、GGC、GGA、GG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B.翻译上述多肽(2)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①链转录的C.若发生碱基置换的是原癌基因,则具有该基因的细胞一定会癌变D.若上述碱基置换发生在配子中,将不能传递给后代【解析】上述核基因中碱基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且引起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由核基因的②中碱基序列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可指导多肽(2)的合成;若该基因的突变发生于配子中,可传递给后代;发生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答案】 A3.下列图为2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对于下列图示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1 图2A.图1表示有丝分裂,图2表示减数分裂B.图1所示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图2所示细胞只是发生了基因重组C.图1、图2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均有2种类型D.图1所示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图2所示细胞已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解析】读图知图1为有丝分裂后期,图2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同一染色体的着丝粒断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对应的基因型应该相同。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复习题答案部分有解析

本试题为人教版生物必修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综合测试题,试题分为选择题和填空题两部分。
试题适合期末复习及高三一轮检测题,欢迎大家多批评指正。
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2、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3、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4、下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能分化出细胞甲的只有B细胞B.该免疫过程可能需要T细胞的参与,因为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D.细胞乙为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B.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6( ) 区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①具有免疫持久性具有免疫短促性②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③涉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涉及吞噬细胞的功能④包含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不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A.①7、科研人员从某毒蛇的毒腺中提取蛇毒素,将适量的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一段时间后从马的血液中提取抗蛇毒素。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错误!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研究群落的基础: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错误!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连线]错误!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错误!1.土壤生物的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共研探究]1.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以下问题:(1)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的数量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减少。
(3)群落的概念:由(2)可知,生活在该池塘的各个种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它们构成的这个有机体就是群落,其含义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4)群落概念的4个关键点①随着时间的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内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发生关系。
③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不是简单随机聚集,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2(1)由上表可看出:不同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目有差别。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来衡量。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及参考答案(人教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生物试题-人教版必修2-第4章 基因的表达小节测试题及章末总结测试题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蕴藏在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之中B.r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称做密码子C.t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叫做反密码子D.终止密码子位于DNA上,起到终止转录的作用解析:选A 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称做密码子;tRNA只有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
2.下列有关真核细胞DNA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过程都可在细胞核中发生B.两种过程都有酶参与反应C.两种过程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D.两种过程都以DNA为模板解析:选C DNA复制和转录都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都需要相应酶的参与;DNA复制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转录的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两种过程的模板都是DNA,DNA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而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3.(2019·厦门检测)SARS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
该+RNA既能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又能作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
下列有关SARS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物质是+RNA,其中含有密码子B.复制时会出现双链RNA,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催化C.翻译时的模板及所需的酶均由宿主细胞提供D.增殖过程中会出现T—A、A—U的碱基配对方式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RNA能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所以其中含有密码子,A项正确;RNA复制时需要相关酶的催化,但不需要解旋酶,B项错误;翻译时的模板由病毒提供,所需的酶由宿主细胞提供,C项错误;RNA中没有碱基T,不会出现T—A的碱基配对方式,D项错误。
4.(2019·太原质检)已知一个蛋白质分子由3条肽链组成,连接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肽键共有297个,翻译成这个蛋白质分子的mRNA中的A和G共400个,则转录成mRNA的DNA分子中C和T的最少个数及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共需要tRNA的个数分别是( )A.1 800个;300个B.900个;900个C.900个;300个D.900个;无法确定解析:选D 该蛋白质由3条肽链组成,共297个肽键,可知该蛋白质由300个氨基酸组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阅读教材P60~63) 1.概念要素(1)一定的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 (3)全部个体。
2.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阅读教材P60~62)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写出图中各序号的含义:①单位时间,②种群个体总数,③出生率,④迁入率, ⑤死亡率,⑥迁出率。
2.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教材P63)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共研探究]1.理解种群的概念(1)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种群,并说明理由。
①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不属于)理由: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
②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不属于)理由: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是全部的玉米个体。
③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
(不属于)理由: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
④一个班级内的全部同学。
(不属于)理由:不是全部的所有个体。
(2)个体、种群、物种三者之间的关系①个体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
②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根据概念,下列对种群密度的描述正确的是②。
①一块麦田中所有的蝗虫;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④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3.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
所以,在自然区域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2021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生物第4章_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单元测试卷(1)

2021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生物第4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单元测试卷(1)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转基因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B.科学家应科学地认识、评估和利用转基因生物C.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利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D.社会公众在购买相关产品时应享有知情权2. 利用重组基因技术制造的全新致病菌比一般的生物武器的危害性大,其原因是()①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致病菌②无针对性药物③只有某种易感基因的民族容易感染,而施放国的人却不易感染A.②B.①C.②③D.①②3. 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B.应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C.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D.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干扰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4. 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B.生物技术既可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使用不当时威胁社会C.生物武器传染性强、作用范围广,应严格禁止D.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导致外源基因转入人体细胞5. 基因工程产物可能存在着一些安全性问题,但下列叙述不必担心的是()A.转基因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危害B.目的基因(如杀虫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C.三倍体转基因鲤鱼与正常鲤鱼的杂交,会导致自然种群被淘汰D.运载体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基因)可能指导合成有利于抗性进化的产物6.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污染”应运而生,关于基因污染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转基因作物可通过花粉扩散到它的近亲作物上,从而污染生物基因库C.基因污染是一种不可以增殖的污染D.基因污染难以清除7. 目前一部分人对“转基因微生物”的产生有激烈的争论,如果正方认为对人类是有利的,反方认为转基因微生物的产生是有潜在风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解析:选B。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解析:选A。
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
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选B。
“样方法”往往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本题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标志重捕法。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68×54÷12=306(只/公顷)。
4.下面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答案:B5.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在捕捞期间,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解析:选D。
C点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所以在海洋经济鱼类捕捞时,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的水平,使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若该曲线为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则与其他物种有关;C~D段种群数量是增长的而不是下降的;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会出现负值(即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6.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选A。
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天敌捕食、年龄组成变化时,种群个体数量仍在K值附近波动,所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个体数量变化仍符合“S”型增长。
7)。
那么,解析:选C。
设1975年的种群数量为x,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则有x/170=130/13,即x=1700,所以比1974年略有增加。
然后根据每年的种群数量,画出种群增长的曲线图。
8.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开始培养酵母菌之前必须通过显微镜观察后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B.在连续培养的过程中,每天定时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C.若用“边长1mm,刻度为25中格×16小格”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则计数时只需计数四个角上的四个中格中的酵母菌数量D.若一个小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用自来水进行稀释解析:选A。
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总数;计数时需计数四个角上的四个中格和最中间的中格中的酵母菌数量;若一个小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用无菌水进行稀释。
9.下表说明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分别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
如果将两种A.竞争C.互利共生D.没有影响解析:选C。
红色酵母释放的物质噻唑恰好是毛霉生长所必需的,而同时毛霉也为红色酵母的生长提供了嘧啶,双方的关系应为互利共生。
10.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解析:选D。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比较特殊,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因此我们经常称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
而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竞争关系。
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虽然都使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但是并不构成竞争关系。
而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一定不能是捕食关系,而且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属于竞争关系,应该是竞争阳光、养料等。
11.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
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解析:选B。
据题意:“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推出该过程包含了种内互助、竞争;另外“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推出该过程明显发生种内斗争。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同种的其他个体存在就存在种内斗争。
1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解析:选D。
坐标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4幅营养关系图中,A 表示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表示甲、乙之间的竞争关系(甲、乙均以丙为食),D表示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13.如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三图表示的最可能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解析:选B。
图甲反映出两个物种种群数量呈现同步波动,表现为两种生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应为共生关系。
图乙中,当下面那条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上升时,另一种群的数量便下降,而随着下面曲线代表的物种数量的下降又引发另一种群数量的上升,如此反复进行,应为捕食关系。
图丙中两物种间随时间推移一方发展起来,另一方被消灭,应为竞争关系。
1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解析:选D。
由坐标曲线可以看出,a、b两个种群是竞争关系,竞争的程度由弱到强再变弱;两个种群的增长均受对方限制,属于非理想条件,所以均不是“J”型增长;a是典型的“S”型增长,其增长除了受食物、空间、其他物种(如b)限制外,还受自身的密度限制,自身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
15.关于“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解析:选C。
土壤动物的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不强,且形体较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统计其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1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口内径50 cm,身长145 cm,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选C。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种类越多,丰富度就越大,故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物种4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7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故C项正确。
17.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选AD。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
从表中可以看出裸露泥滩的物种数为11种,米草群落物种数为6种,所以A选项正确;从表中看出除泥螺类外,其他生物的种群密度都是裸露泥滩高,所以B错;只要是常规底泥采样器采得的结果都会得出正确结论,所以C错;不同的生物都会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比如说蟹类多会晚间活动,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所以D正确。
18.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生物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右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解析:选D。
A错误: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
B错误:灯罩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上。
C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
D正确: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可将收集到的小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19.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解析: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