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分析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
性》分析评价
一、文献综述部分
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应用了大量的最新的和作品当时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文献的跨度集中在10年内,为1979年到1989年,只有一篇的文献为1971年。
以上文献,都涉及本文的研究内容:个人和群体人口背景特征、个体流动性、社会融合程度、离职率,就该论文的内容方面来说,寻求的参考文献适用性强,比较全面,符合文章需求。
二、问题和目的部分
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深入研究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是人口背景相同性可以增强群体社会融合性,从而降低个体员工流动性。与文献研究联系紧密。
此假设源于Pfeffer曾阐述的一个论题:年龄和加入时间相同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还有更容易沟通,此论点只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还未有扎实的论据。但是已显现原理的可靠性,通过Pfeffer的论题可以逻辑推理出来。
三、假设部分
本论文提出了以下两个假设:
H1:群体人口背景特征相同性与社会融合性程度的提高有正向关系;
H2:在工作群体中,社会融合程度越高,员工流动率越低。
上述两个假设中,清晰的阐述了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人口背景特征越相似,社会融合性程度越高,员工流动率就会越低。
第一个假设和大多数早期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但是并未有扎根理论或者相关的文献研究,只是先前有人提出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该论题,但是没有做过任何实证检验。
第二个假设,研究者很少关注融合程度与员工流动性的关系,只是
最近一些研究间接地为融合程度与员工流动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些论据。
四、方法部分
假设1中自变量为群体人口背景,因变量为社会融合程度。
假设2中自变量为社会融合程度,因变量为员工流动性。
群体人口背景采用了欧几里得差距的变异形式对年龄背景和任职年限背景相似性进行了测量。
社会融合程度反映了对群体的吸引力、对群体其他成员的满意度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社会融合程度可以用凝聚力,影响力,个人对其他成员的满意度和保持与他人关系的愿望来衡量。研究中采用了三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评估:四项凝聚力指数、工作说明指数、群体成员在上个月下班时间与同事进行社会交往的次数。
员工流动性:完成初次调查5年后,由公司人事处提供研究对象的就业状况信息,对每个个体是否仍然在职或已经离职以及离职日期进行说明。
文中指出研究分别将在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上对人口背景相同性和社会融合程度的关系进行模型分析。
五、样本部分
本次研究以20个工作单位、79个个体作为调查对象,深入研究了群体人口北京、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有关数据是在1979年从西部的大型连锁便利店员工中收集的。
这些群体分布的地点不同,负责各个指定区域的零售工作。所有个体的级别和职务完全相同,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相同。代表们每周至少要在同一个办公室共事两天,相互交流工作方面的事情并定期一起工作。并且,每个区的代表有一个小组办公室,公司把每个区定位一个完整的工作群体,由区经理负责领导,最终得到20个有效的工作群体,每个群体中优3-6个调查对象。后来的有关人口流动性的数据是在1985年收集的。
样本来源和选择可以较好的代表总体,但本研究选择的样本群体数
量较小,数据缺乏代表性,样本人员的代表性不够。
六、结论和讨论部分
作者将研究结果与文献进行了比较,指出大部分员工的流动性的研究都是从个体层面进行分析,他们对员工流动性的解释完全根据态度和意图等个体属性,但是关于将个体和组织联系在一起的工作群体的研究不够活跃,而本研究所得出的结果证实了群体过程在影响个体去留决策上的潜在的重要作用,这些结果显示通过以群体社会融合程度作为缓和剂,群体层次的任职年限相同性会带来较低个体员工流动性,完全支持假设1和2。
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融合程度越高,员工离职可能性越低,这与同类效应的观点是一致的。
七、参考文献部分
该篇文章发表于1989年,参考文献跨度达到35年,从1954-1989间的50多篇文献,文献数量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列出了研究者在本研究中直接提到的或间接利用的资料来源,应用并验证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考文献的格式与现行的参考文献格式不一致,在文中也没有特别标注,但能够反映出本领域重要信息的来源。
八、其他
优点:本文将个体和组织联系在一起的工作群体的研究超越了以前研究者单纯在个体层次进行的研究。
缺点:本研究的结论可能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关于样本的构成,样本规模较小,而且不是每个群体成员的数据都完整;限制我们的结论的因素是研究变量的滞后性,本文对融合程度进行了一次测量,对员工流动性进行了5年测量。
九、研究设计框图
十、论文的各级目录
标题: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一、摘要
二、引言
三、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3.1人口背景和社会融合程度
3.2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四、研究方法
4.1研究程序
4.2研究对象
4.3变量测量
4.4研究分析
4.5研究结果
五、讨论
六、参考文献
十一、改进及借鉴
本文将个体和组织联系在一起的工作群体的研究超越了以前研究者单纯在个体层次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以社会融合程度为中间变量的假设,并以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为基础,验证了假设1和2。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得到数据,对于问卷调查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本文得到的数据较少,但是文中应用了这些群体分布的地点不同,负责各个指定区域的零售工作,并且所有个体的级别和职务完全相同,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相同,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并到达了一定的效果。并且文中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如限制条件、未考虑的因素等,为其他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些许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