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西北大学公开课笔记

合集下载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考古学通论笔记整理

考古学通论笔记整理

夏商周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1)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

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

重要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等。

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商代二里冈文化。

按年代早晚分一、二、三、四期。

可划分为两个类型,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二里头类型和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东下冯类型。

(2)二里头文化反映的社会形态:1.我国最早青铜器和铸铜遗物的出现,标志着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2.二里头城址及两个大型宫殿的发现表明这时期国家政权已经出现;2.夏代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3.探索夏文化的方法:(1)年代上应该与文献上记载的夏代纪年大致吻合;(2)地域上只能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范围内进行;(3)文化特征上应当区别于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与早商文化;(4)社会发展阶段上,从发现的文化遗存应能说明当时已经进入国家阶段。

4.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

属于商代早期文化。

二里岗文化遗存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它以河南为中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

重要遗址有河南郑州二里岗、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等。

二里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从河南龙山文化到殷墟文化这段空间中的一环,找到了殷墟商晚期文化的直接来源,为了解殷墟文化以前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还为进一步寻找夏文化打下了基础。

5.晚商文化(小屯文化):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获得大量珍贵资料,影响深远。

6.偃师商城:为商代早期一座大型城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区西部,地处洛河北岸。

年代属商代二里岗期。

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的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

现已发现5座城门,城内还发现若干条纵横交错的主干大道,均与城门相通。

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发现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

考古大发现里的中国史

考古大发现里的中国史

这本书还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从古代的夏商周到近现代的民 国,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的辉煌和荣耀,也有着太多的苦难和挫折。无论历史如 何变迁,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创造着新的文明和辉煌。这 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的。
《考古大发现里的中国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让我对古代中 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考古工作产生了更多的敬意和认识。 它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古老的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 们还会发现更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它们将会继续为我们揭示古代中国的神秘面 纱。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考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 国历史的书。每一个考古发现,都像是历史的碎片,它们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 幅完整的古代中国画卷。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亲眼目睹了那些辉 煌灿烂的文明。
书中的考古发现,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远古时期的 石器、陶器,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再到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汉墓,每 一个时期的考古发现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而这些考古发现,又 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目录分析
《考古大发现里的中国史》是一本以考古发现为线索,深入揭示中国历史文 化的书籍。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考古成果进行梳理,本书不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物 质文化遗产,更从中挖掘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脉络。接下来,我 们将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分析,探究其结构和内容特点。
目录是书籍的骨架,也是读者了解全书内容的重要窗口。《考古大发现里的 中国史》的目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各个历史时 期。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便于读者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阅读。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第一节周口店遗址与人类起源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此处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这一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常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安特生发掘过仰韶遗址,在鸡骨山发现两种啮齿类动物化石,发现一具食肉动物的化石。

1921年开始调查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1926年公布发现成果。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正式发掘,步达生(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简称为北京猿人,最后简称北京人。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最终在西方世界得到承认。

随后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石头,灰烬,所以人们认为他们开始使用火了。

在周口店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人们将在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人叫做山顶洞人。

贾兰坡,发现了三个直立人的头盖骨,1927到1936年,考古发现一次比一次震惊,1937年后因战争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考古工作的就是周口店遗址。

1951年陆陆续续有新的成果发现,比如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个别的石器。

1966年发现猿人额骨,顶骨以及牙齿。

1973年,发现晚期猿人牙齿,所以命名为新洞人。

考古发现的意义(科学价值):1、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起源的传说,但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否定其神话色彩。

简单的结论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达尔文的观点。

2、把人的历史推进了很远,是当时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北京猿人解放了爪哇人。

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的证据。

石制品有十万件左右,对石器的观察认识越来越深刻,用显微镜发现石器被使用的痕迹,在功能上各个不同。

这些工具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石器的使用证明了人是占主动地位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有控制的用火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5年,路易斯宾服认为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没有明显的火塘遗迹,遗址不是北京人的原居住地址,可能是被冲进来的灰烬,也有可能是吃了人的鬣狗带进来的,火或许是自燃现象或者其他可能。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1984年出版)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汉考古第五章: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西北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西北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西北大学中国文学史概说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

1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的琼楼玉宇,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而且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群,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片奇妙的风光。

读盛唐诗人杜甫的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王朝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臣挡道、武将好大喜功,屡屡对外开边拓土的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图景,读巴尔扎克的人《人间喜剧》就会想起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龌龊生活图景,读8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同样会想起文革岁月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对苦难的承担以及试图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

诗是需要品味体会,普希金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过去的将变为可爱。

这是1825年普希金题在一位16岁少女纪念册上的短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少女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女,岁月也不再浪漫如白桦林里19世纪的俄罗斯,读这首诗的人也许阅历不同,年龄变化,但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会感谢生活的赐予,它使我们忍让、宽容、克制并憧憬未来……2文学还能培养我们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

也许有人说,哲理太枯燥,诗情太虚浮,但是,至少可使我们“澹泊明志”,修身养性。

陶渊明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令人追慕不已。

古人尚可“买田数亩,买泉一眼”以安顿自己的心灵,现代人呢?现代人最怕丢失的是财富,而最先丧失的是精神,诗可以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灵魂放逐的年代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切都推向市场的时候,不要拍卖自己的良知。

尽管我们不可能诗意的栖居,但是,对诗意生存的追求,却是人性中永不泯灭的一面。

[精彩]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考研参考总结

[精彩]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考研参考总结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古学中石器时代《金石录》《考古图》手斧仰韶文化三棱大尖状器利簋编钟釦器陶衣夏商周年表铭阿房宫遗址镇墓佣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失蜡法郑韩故城马王堆汉墓唐三彩清凉寺郫县古城钧窑封泥喇家遗址克孜尔石窟海兽葡萄镜武官村大墓大明宫含元殿朱书解除文简帛文字青铜生铁元大都兴隆洼文化汉代铁官清明上河图吴城文化天井甬道低温釉陶蛋壳陶印纹硬陶越窑虞弘墓熹平石经百炼钢偃师商城号墓为陵朱封大墓盟书瓦当镇墓佣满城汉墓云梦秦简阿房宫遗址铜石并用时代砖室墓城背溪文化规矩镜工官开成石经空首布汉画像石墓考古学文化竖立人北京猿人仰韶文化丁村文化殷墟绳纹妇好墓新莽嘉量陶寺文化长沙窑贝丘遗址干栏房屋饕餮纹金缕玉衣喇家遗址建窑吉州窑瑶山墓地岳石文化石阙模型明器鸡冠壶永乐宫法门寺燕下都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渤海国贞惠公主墓安伽墓磁州窑大足石刻大坌坑遗址牛河梁遗址冯素弗墓炳灵寺石窟郭店楚简纪南城玉蟾岩前蜀王建墓中国考古学综合:三叠层放射性碳定年石片石楔文化层遗址聚落土墩墓瓮棺公墓遗存考古类型学体质人类学 AMS测年地层学考古学遗存石器悬棺葬考古层位学自然遗存聚落考古动物考古学埋藏学聚落形态文化层相对年代中国考古学历史时期论述题:1、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2、夏文化研究概况;3、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多次)4、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5、先周文化探讨述评6、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多次)7、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8、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9、郑州商城的时代和布局10、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11、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12、汉代至隋唐都城形式演变。

(多次)13、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14、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15、战国秦楚墓葬的主要特点(多次)16、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17、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8、黄河流域秦汉中小型墓葬形式演变;(多次)19、砖室墓形制的演变20、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区及特征概说21、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22、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23、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24、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26、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

[精彩]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考研参考总结

[精彩]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考研参考总结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古学中石器时代《金石录》《考古图》手斧仰韶文化三棱大尖状器利簋编钟釦器陶衣夏商周年表铭阿房宫遗址镇墓佣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失蜡法郑韩故城马王堆汉墓唐三彩清凉寺郫县古城钧窑封泥喇家遗址克孜尔石窟海兽葡萄镜武官村大墓大明宫含元殿朱书解除文简帛文字青铜生铁元大都兴隆洼文化汉代铁官清明上河图吴城文化天井甬道低温釉陶蛋壳陶印纹硬陶越窑虞弘墓熹平石经百炼钢偃师商城号墓为陵朱封大墓盟书瓦当镇墓佣满城汉墓云梦秦简阿房宫遗址铜石并用时代砖室墓城背溪文化规矩镜工官开成石经空首布汉画像石墓考古学文化竖立人北京猿人仰韶文化丁村文化殷墟绳纹妇好墓新莽嘉量陶寺文化长沙窑贝丘遗址干栏房屋饕餮纹金缕玉衣喇家遗址建窑吉州窑瑶山墓地岳石文化石阙模型明器鸡冠壶永乐宫法门寺燕下都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渤海国贞惠公主墓安伽墓磁州窑大足石刻大坌坑遗址牛河梁遗址冯素弗墓炳灵寺石窟郭店楚简纪南城玉蟾岩前蜀王建墓中国考古学综合:三叠层放射性碳定年石片石楔文化层遗址聚落土墩墓瓮棺公墓遗存考古类型学体质人类学 AMS测年地层学考古学遗存石器悬棺葬考古层位学自然遗存聚落考古动物考古学埋藏学聚落形态文化层相对年代中国考古学历史时期论述题:1、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2、夏文化研究概况;3、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多次)4、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5、先周文化探讨述评6、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多次)7、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8、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9、郑州商城的时代和布局10、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11、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12、汉代至隋唐都城形式演变。

(多次)13、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14、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15、战国秦楚墓葬的主要特点(多次)16、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17、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8、黄河流域秦汉中小型墓葬形式演变;(多次)19、砖室墓形制的演变20、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区及特征概说21、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22、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23、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24、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26、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

考古课堂笔记

考古课堂笔记

丝路考古一、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1、简介: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考古学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2、发展过程: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

传统上,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现在它越来越独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家与只研究历史记载的历史学家不同,他们通过研究远古人类的遗留物,对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文化也进行研究。

考古学家致力于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

3、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

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

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

考古学的研究集中在对过去的研究上,包括过去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

所以它的研究对象是属于一定时间以前的古代。

4、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人类活动所遗留下的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当时的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地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及屯戍遗存等也属此类。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 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 17 和 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 19 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中国考古大会知识点总结

中国考古大会知识点总结

中国考古大会知识点总结中国考古大会是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考古学者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

在这个重要的会议上,参与者们通过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和研究成果展示等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分享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考古大会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读者带来对中国古代文明和考古学研究的更深入了解。

一、中国古代文明及其考古发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光辉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使得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备受关注。

在中国古代文明及其考古发现方面,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应该关注的: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连续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之一,其文明的发展历程极为丰富多彩。

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到商周时期的青铜时代,再到秦汉时期的皇陵考古,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存。

2. 中国古代城市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城市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代表,其考古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城市的规划、建筑、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比如,在河南郑州的商代遗址、南京的秦淮河遗址、北京的大墓地遗址等都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存。

3. 中国古代陵墓的考古发现中国古代陵墓作为古代中国君王和贵族的安葬之地,其考古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陵墓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君王和贵族的生活习俗、葬礼仪轨、墓葬构造等方面的情况。

比如秦始皇陵、汉初陵等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古代陵墓。

4. 中国古代文物的考古发现古代文物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物质载体,其考古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古代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文献等,它们通过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二、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国的考古学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成就,以下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技术:1. 田野考古调查田野考古调查是考古学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它包括地表考察、测量、骨骼挖掘等一系列工作。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西北大学公开课笔记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西北大学公开课笔记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第一节周口店遗址与人类起源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此处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这一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常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安特生发掘过仰韶遗址,在鸡骨山发现两种啮齿类动物化石,发现一具食肉动物的化石。

1921年开始调查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1926年公布发现成果。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正式发掘,步达生(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简称为北京猿人,最后简称北京人。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最终在西方世界得到承认。

随后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石头,灰烬,所以人们认为他们开始使用火了。

在周口店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人们将在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人叫做山顶洞人。

贾兰坡,发现了三个直立人的头盖骨,1927到1936年,考古发现一次比一次震惊,1937年后因战争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考古工作的就是周口店遗址。

1951年陆陆续续有新的成果发现,比如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个别的石器。

1966年发现猿人额骨,顶骨以及牙齿。

1973年,发现晚期猿人牙齿,所以命名为新洞人。

考古发现的意义(科学价值):1、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起源的传说,但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否定其神话色彩。

简单的结论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达尔文的观点。

2、把人的历史推进了很远,是当时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北京猿人解放了爪哇人。

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的证据。

石制品有十万件左右,对石器的观察认识越来越深刻,用显微镜发现石器被使用的痕迹,在功能上各个不同。

这些工具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石器的使用证明了人是占主动地位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有控制的用火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5年,路易斯宾服认为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没有明显的火塘遗迹,遗址不是北京人的原居住地址,可能是被冲进来的灰烬,也有可能是吃了人的鬣狗带进来的,火或许是自燃现象或者其他可能。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中国探索历史笔记摘抄(3篇)

中国探索历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远古时期1. 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2.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3.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朝建立,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形成。

4.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

5.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百家争鸣,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二、秦汉时期1.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

2. 汉朝建立,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3. 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4.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5.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陷入混乱。

三、隋唐时期1. 隋朝建立,隋文帝推行均田制,统一度量衡。

2. 唐朝建立,唐朝盛世,文化繁荣,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出现。

3.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4.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如玄奘西行取经。

5.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四、宋元时期1. 宋朝建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2. 北宋时期,出现活字印刷术,推动文化传播。

3. 南宋时期,岳飞抗金,保卫国家。

4. 元朝建立,统一中国,实行行省制。

5. 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见证元朝繁荣。

五、明清时期1. 明朝建立,推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 明朝中后期,出现农民起义,如李自成起义。

3. 清朝建立,统一中国,实行满族统治。

4.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5. 鸦片战争后,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近现代史1. 民国时期,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

2. 北洋军阀时期,国家陷入混乱。

3. 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七、当代史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考古重要发现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重要发现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重要发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考古重要发现》是为历史学专业(文化遗产方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在学生了解考古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中国考古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发现为线索,通过讲述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等实例,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连续性,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质,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脉络,系统讲述中国西北探险考古、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的发现、山西夏县西阴村考古、安阳殷墟发掘、曾侯乙墓、兵马俑与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等重要的考古发现,基本贯穿中国历史的进程,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国考古学发展脉络的掌握、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四)教学时数每周二学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教学录像,组织课堂讨论。

二、本文第一章最早的考古实践——中国西北探险考古的前世今生教学要点:考古探险时代基本特征;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斯坦因的考古发现及研究;西北地区的佛教考古。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亚洲腹地探险时代的来临(1学时)历史上的中国西北地区探险的外国人;近代最早的探险者;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国的探险考察。

第二节考古探险的开端(1学时)鲍尔文书的发现;英国和俄国驻新疆官员对文书的收集;斯文·赫定与楼兰考古。

第三节斯坦因的四次中亚考古探险(1学时)斯坦因生平;斯坦因与中亚研究;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险及其发现;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及其发现;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及其发现;斯坦因第四次中亚探险及其考古的终结。

第四节科兹诺夫与黑城遗址的发现科兹诺夫与俄国中亚考察;黑城的发现;西夏文文书与西夏研究;其他学者的黑城考古。

第二章史前时代的“中国人”——周口店“北京人”的来龙去脉教学要点:周口店史前遗址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史前社会特征。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资料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资料

名词解释:1,考古学。

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的一门学科2,遗迹。

答: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3,遗物。

答: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4,史前考古学。

答: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他是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5,历史考古学。

答: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则限于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两者的界线在于文字的发明。

6,旧石器时代。

答: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7,新石器时代。

答: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8,青铜器时代。

答: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

9,玉猪龙。

答:玉猪龙并非龙而是猪。

当时人们已经完成了对猪的圈养,因此将猪的形状,做成配件。

之所以称为龙,是因为在最初发现时,考古学家出于某种原因将其误认为龙,红山文化的这头玉猪,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后来清楚了玉龙原来是玉猪,然而为时已晚,它的形象在社会上已经广为传播,甚至华夏银行将其作为了银行的标志。

为了不挫伤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便将这头玉猪命名为玉猪龙,既体现它的本质,又可以混淆概念:虽然是头猪,却是头龙猪。

10,玉琮。

答: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第七章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第一节聚落与聚落考古学 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出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体状况,尤其在研究古代社会组织结构时,人们曾经把目光主要集中在墓葬资料方面。

墓葬资料在探讨社会结构方面的重要意义无可否认,但墓葬资料能够反映的情况毕竟有别于现实社会,甚至难以详细反映现实社会的具体状况,如婚姻家庭等。

而聚落考古资料则弥补了社会组织结构研究方面的缺憾和不足,并且墓葬也是聚落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因此,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聚落考古研究愈来愈受人们的青睐。

一、关于聚落的含义 在中国,“聚落”一词古已有之,一般是指村落或人们聚居的场所。

如《史记·五帝本纪》有云: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张守节正义曰:“聚,谓村落也”。

《汉书·沟洫志》亦云:“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另外,《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又有“城聚”一词,说明城自古也被包括在聚落的范畴之中。

由此可见,聚落既可以是规模较小且在空间分布上相对独立的人类集团居住的村落,也可以指规格较高且防御性能较好的城邑。

在国外,按照最早使用的德文“ siedelung ”的字意,“聚落”一词的原意当为居住地,与汉语聚落一词的含义基本一致。

李希霍芬曾经指出:“人类定着于地表,并占领地表,其中一种占领样式( Art )”即为聚落(1)。

因此,有人根据欧洲文字如英文“ settlement ”的含义,指出还是应该把聚落称之为居址,进而把聚落考古称之为居址考古(2)。

在人文地理学者看来,聚落是地表上重要的人文景观。

人文地理学者一般认为:“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 (3)。

无疑,聚落的这一定义基本符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也就是说,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基于资料、方法和研究重心等因素的制约,故而对聚落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较晚的历史时代,甚少涉及史前聚落。

听王建新教授考古漫谈笔记

听王建新教授考古漫谈笔记

王建新教授考古漫谈沙龙笔记——一个考古学家的经历2015年6月17日晚六点半到九点,听王建新教授讲述他的考古经历,在此记录。

生于1953年,1966年小学毕业,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于是上学耽搁了。

到了1968年才算进入初中,然而当时的中学也主要不是学习,而是干各种学习工农兵的活动,比如修防空洞,在老师的桌底地下都是地道,修防空洞的砖还是从城墙上拆下来的,现在想来那时候实在是在破坏文物,然而当时谁也没有这种意识,明朝的砖很沉,确实是体力活。

学习一点儿俄语,现在已经忘光了,当时已经各苏联决裂了,因而俄语教育也只是学习一点儿,主要学习“缴枪不杀”之类的话。

现在想来,已经基本上想不起来了。

到了1970年,当了学兵,身份还是学生,实际上跟了许多兵干的事情,大概是现在的国防兵吧。

当时也是干很重的体力活,身体弱的女生背一百斤的水泥,身体好的男生背二百斤,实在是很重的体力活,也真的锻炼了身体。

当时流行欧阳海的故事,说他能抡捶几百次,好像很吊的样子,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中也有一部分人能够这样做了,当时也是年轻,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

那时候有五个学兵连,其中有8个后来真的当了兵,我就是其中之一,当的是铁道兵,前后共干了七年。

其中四年中学会了开车,大车小车卡车吊车,在当时开始还是很高的技术活,司机也是很吃香的职业。

1975年入党,在开始的时候有人反对,原因是我骄傲,心想自己平时并没有看不清没有文化的人,平时让写信什么的也从没有拒绝呀,后来才得知是因为大家平时没事的时候都在打牌下象棋什么的,而我在看书。

1976年去天津接吊车,是从外国运回来的,前后共都留了三个月。

1976年由于父母的因素从军队回来,找了一份工作,是司机,在西安附近拉外国人,工作量不大。

后来问要开大车还是小车的时候,选择了小车,在当时司机之所以十分吃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跑长途可以带一些私货能够带来利润,但是我并不像这么干,还是选择了小车,刚好开小车的司机想要开大车,他说最不能坚持的就是领导开会,当时又没有手机,只能在外边等,又不知道多长时间,呆在那里很难受,而我在一个人的时候就坐在那里看书,多长时间都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第一节周口店遗址与人类起源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此处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这一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常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安特生发掘过仰韶遗址,在鸡骨山发现两种啮齿类动物化石,发现一具食肉动物的化石。

1921年开始调查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1926年公布发现成果。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正式发掘,步达生(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简称为北京猿人,最后简称北京人。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最终在西方世界得到承认。

随后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石头,灰烬,所以人们认为他们开始使用火了。

在周口店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人们将在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人叫做山顶洞人。

贾兰坡,发现了三个直立人的头盖骨,1927到1936年,考古发现一次比一次震惊,1937年后因战争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考古工作的就是周口店遗址。

1951年陆陆续续有新的成果发现,比如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个别的石器。

1966年发现猿人额骨,顶骨以及牙齿。

1973年,发现晚期猿人牙齿,所以命名为新洞人。

考古发现的意义(科学价值):1、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起源的传说,但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否定其神话色彩。

简单的结论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达尔文的观点。

2、把人的历史推进了很远,是当时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北京猿人解放了爪哇人。

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的证据。

石制品有十万件左右,对石器的观察认识越来越深刻,用显微镜发现石器被使用的痕迹,在功能上各个不同。

这些工具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石器的使用证明了人是占主动地位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有控制的用火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5年,路易斯宾服认为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没有明显的火塘遗迹,遗址不是北京人的原居住地址,可能是被冲进来的灰烬,也有可能是吃了人的鬣狗带进来的,火或许是自燃现象或者其他可能。

中国旧石器考古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重新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重新证明了北京人是会控制用火,回击了一些质疑。

晚时期的山顶洞人出现了最早的有意识的埋葬,有撒在人类周围的赤铁矿可能有一些含义还有一些随葬品装饰品。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很多,发现了骨针。

周口店不只有人骨,还有石器。

莫伟思线划分了两个世界,细石器与手斧是有区别的。

铲型门齿从北京人起就与西方人非洲人有了巨大的区别,北京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目前周口店有27处地点,1987年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节半坡遗址和史前社会半坡遗址是上世纪50年代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拉开了史前社会的研究。

发掘概况,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二阶地上,西距现在河床约800米,根据发掘结果以及部落的布局,推算遗址原有面积10万平方米,现在发现约5万平方米。

1954年起,石兴邦先生主持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半坡遗址北部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达10000平方米。

发现了有围沟,房址,窖穴,墓葬以及陶窑等一些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鼓角器,陶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

为探讨仰韶文化以及社会结构、埋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

半坡遗址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重要影响,就是开始把聚落考古思想贯穿到田野实践中,并通过聚落形态探讨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其他一些史前遗址的发掘产生了直接影响。

1971年冬,为获取绝对年代测量标本,在遗址西南部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主要发现了一段小沟遗存。

2002年,因陈列大厅改建,又对小围沟东部及F41F42南部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些祭祀类遗迹以及墓葬。

半坡遗址的内涵,和同时期的庙底沟遗址成为仰韶文化的两种类型。

遗址的房址的整齐性说明了遗址的短暂。

半坡遗址的分期,半坡类型内含复杂,半坡类型的前段比庙底沟早,但是后段比庙底沟晚。

从功能分房屋类型,首先是灶房,从灶房的有无确定是否是日常居住还是其他类型的房屋。

没有灶房的房屋被认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有灶房的房屋会有季节性的使用痕迹。

聚落的布局以及演变。

前期布局,小围沟大围沟同时期使用,小围沟把居住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有两个哨所。

后期变化为小围沟没有了,房屋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

大房子出现,大房子与其他房子的间距很大。

陶窑不是集中分布的,半坡遗址的陶窑在遗址的东北部的,是远离浐河的。

社会组织结构,已经进入粟黍种植农业,已经会蒸煮,狗尾草进化为粟。

家猪驯养达到一定水平,拥有渔猎工具,渔猎经济占有一席之地,制陶水平达到专业水平,会使用木加工工具,纺织达到相当高水平。

墓葬,头向西,有二次扰乱现象。

多人合葬很少,同性合葬现象比较多,被视为母系社会的典型。

半坡聚落是具有中心结构的聚落,已经有了社会分工。

有母系社会但是没有母权社会。

第三节磨沟墓地与齐家文化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齐家坪遗址发现的,后来被命名为齐家文化。

我们对这个文化的来源以及发展去向等等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08年以来,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和甘肃文物考古文化研究所一起发掘了临潭县磨沟遗址,这个墓地的发掘让我们对齐家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于认识齐家文化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线索。

磨沟遗址东西约800米,南北约500米,面积40万平方米,齐家文化墓地位于遗址东北部,面积月12000平方米。

2008年到2011年,发掘面积约10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688座,共计29排,各排数量不一。

这是新石器时期,发掘墓葬最多的墓地,保存也相当完整。

墓葬结构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竖穴土坑和竖穴偏室,竖穴偏室达到70%左右。

竖穴土坑一般相对比较浅,多数为单人一次葬,也有少数2到6人合葬现象,合葬形式有左右并列也有上下堆积。

竖穴偏室中有不是同一时期埋葬的现象,偏室幕中单偏室数量最多。

双偏室又分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磨沟遗址有一个发现,就是墓葬有坟丘,同坟异穴。

磨沟墓地的埋葬方式比较复杂,有土葬有火葬,有一次葬有二次葬还有二次扰乱葬。

二次扰乱葬并不是因为后面埋的不够埋了,而是故意的。

墓葬还有殉生和殉人现象,殉人有坐着的还有趴着的。

女性侧身不能证明是殉葬,而是亲密关系的体现。

多次使用与埋葬过程,尸体的白骨化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地表则只需一年,没有空间的填埋需要五年,服丧三年或许和这个是相关的。

墓穴有改建与扩建的现象,竖穴偏室还有被挖开的现象,但是一个墓穴有多个墓道。

偏室塌陷后人们会再次填埋,所以下面的是自然塌陷上面的是人工完全填埋。

棚架封闭墓道,墓道下面会形成沉积土,墓室上方有两个凹槽,是用来放封门板的,有一个凹槽的另一方会有柱础来支撑。

出土了比较有特点的陶器组合,与二里头文化有联系,磨沟墓地有三类不同类型的陶器,公元前15世纪前后出现铁器。

磨沟墓地的年代是在齐家文化的末期,青铜器制品有1/6,金器和铁器也比较多。

验证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起源过程,也就是说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和中原地区始终存在着文化交流。

以男性为中心的墓葬说明了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比较普遍,同时高领袋足鬲还说明与先周文化有联系,逐渐向寺洼文化转变(解决了去向问题)。

第四节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两个概念: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河南省偃师市伊河和洛河之间,以夏人为主体族群所遗留下的遗存。

二里头文化研究历程,近现代出现过疑古派,直到殷墟甲骨文被发现,证实了史记殷本纪里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对夏代的历史建立了信心。

有人认为龙山文化是夏文化,有人认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说明了人们对夏朝缺乏认识。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调查夏墟,就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实际上促进了二里头文化学术研究。

1953年登封玉村发现了夏文化遗存,1956年郑州洛达庙也发现了类似遗存,之后在郑州董砦遗址发现了洛达庙型文化堆积层上叠压着二里岗商文化层,1958年在洛阳东干沟遗址也发现了这类型文化遗存,同时打破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灰坑的地层关系。

1959年,徐旭生等人赴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也比较鲜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此,1962年夏鼎先生就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成为二里头类型文化。

随着对二里头遗址认识的加深,1977年又提出了二里头文化的命名。

二里头遗址的分布相当广泛,但主要集中于豫西地区和晋南地区,同时在郑州等其他地方也有分布。

二里头文化可以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二里头类型的典型遗址是二里头遗址,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是东下冯遗址。

二里头遗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仰韶文化等。

但是以二里头遗址居多,目前发现的遗存有房屋基址,墓葬,灰坑,水井,陶窑还有手工业作坊等,遗址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还有青铜器和玉器。

东下冯遗址在山西夏县,面积大约25万平方米,1959年发现,1974年开始发掘,出土文化遗物也很丰富。

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主要以陶器表现出来,大的来说,二里头文化流行的是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也有黑陶,红褐色陶和少量的白陶以及印纹硬陶,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蓝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等等。

器物里边普遍的饰麻点是二里头文化陶器的重要特点之一,同时在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型的鋬这样一个做法。

分期方法,有四期,每一期有不同的变化。

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商文化之间,根据碳十四测的二里头文化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900到1500年之间。

根据统计,对二里头的发掘共计达60多次。

根据考古学者的努力,发现了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大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和宫城城垣,发掘了一大批宫殿建筑基址,大小型墓葬400余座,收获非常丰富。

宫城东西300米,南北长约360米到370米,宫城最开始没有设围墙,围墙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的二三期之间延续到二里头文化的末期,面积达到10.8万平方米,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

二里头考古队队长徐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宫城可以看作是祖源。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起土面上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迹,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间距约1米,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因此提早了约200年,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提出了新命题。

巨型坑的发现为偃师商城祭祀起源提供了资料。

墓葬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型的有30平方米左右,中型墓有10平方米左右,小型的只有2平方米,还有没有墓葬的。

可以发现当时已经有了等级的划分。

墓葬中发现长度达70.2厘米的龙型器,由9000多件绿松石组成。

夏文化的探索,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第四期虽然属于夏文化,但是已经进入商初,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起成为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