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事迹评价(议论文经典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议论文经典素材之古代人物篇
一.孔子
1.孔子出身没落的贵族之家,幼年丧父,到他这一代时家境贫寒,已经生活在社会下层。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立志于学,精通六艺,成年时已经小有名气。
2. 孔丘在宰相季孙的府上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吏,后来又担任管理牧场的职务,指导马夫把马养的膘肥肉壮。
3. 孔子施教的最大特点是着重在启发,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主要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及时的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德行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4孔子晚年喜好《易》经,反复研读,以至于 "韦编三绝",把串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多次。5.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余年,先后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晋、楚,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6.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制度,突破了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7.孔子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和后人。8.孔子晚年著书立说,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诗》、《书》、《礼记》、《乐》、《春秋》等都经过了他的编订删改,他对保存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不朽的功绩。9. 除去焚书坑儒的秦朝,孔子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备受推崇。尤其是到了汉朝,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五经》立于学官,儒家思想成为钦定的正统思想。10.孔子的故里是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已成为旅游圣地,每年游客近百万,全球孔子学院近200家,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
二.屈原
1.战国时代,争城夺地,互相杀伐。那时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2. 身为楚王室贵族的屈原,并没有像一般策士一样,游说列国,寻求施展才华的明主。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精通律法,善于外交。怀王以他并不聪慧的眼光发现了这位奇才,并奉为座上宾。此后,在短短的数年里,屈原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颠峰,使他扬名于中原,楚人曰:“大夫在,不惧秦也!”。齐楚联盟换言之便是“齐屈联盟”,使秦不敢东进而攻齐,亦不敢南下而扰楚,楚国统一六国的希望似乎指日可待了。
3.屈原得罪奸宦,被撤官职,离开郢都。他大声说:"我不能带着楚国和百姓一起走呀!"他走一阵,又回望一阵,"这就是我的郢都城啊!" 他挂念着国事,到一处就歇几天,打听一下消息。
4. 屈原走了,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怀王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地方,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怀王决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军向南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在子兰和靳尚的劝说下,同意去武关会谈。三闾大夫屈原,听到消息,连夜飞马而来,悲声劝阻,攀住了车辕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扬鞭催马,簇拥着怀王走了。
5. 屈原到了流放陵阳,日夜心烦意乱。他知道楚国定有灾难,屈原考虑了几天,觉得楚国一片黑暗,闷得气也难喘,决定出国去走一遭儿。走了几天,到了楚国的边境,他又踌躇起来。他的马悲哀地嘶叫着,马夫也回头望着楚国叹气。屈原不禁激动地说:"对,我们是楚国人、楚国马,死也要死在楚国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阳住了九年,既没有回郢都的希望,又听到楚国的局面越来越坏。每个传来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他只能每天在山边湖旁焦急踱步与等待。
6. 屈原在江边踱着,他怀念郢都,怀念百姓,憎恨敌人,憎恨奸邪,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他抱着石头,奋力向江心一跳。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7.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8.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
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政治抒情诗。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三.司马迁
1.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司马迁20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3.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4.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涉,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甚至将陈涉和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他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5.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四.陶渊明
1.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
2. 陶渊明29岁那年出仕做官,几更官职,大小不一,但都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习气,屡屡辞职。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困难,五个子女都饿得骨瘦如柴。快四十岁时,在朋友劝说下,他把妻子儿女留在原籍,自己离乡背井来到了彭泽县,不足百日又挂印辞职。
3. 陶渊明热爱劳动,热爱乡村,一天到晚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他和农民们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间劳动,甘心情愿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享受着田园的乐趣与逍遥。
4. 陶渊明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他和妻子儿女辛勤劳动,还是经常受冻挨饿。六十岁以后,他体弱多病,经常卧病在床。这时候,腐败的东晋朝廷已经被推翻了,刘裕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刘裕很钦佩陶渊明,多次派人来劝他出来做官,帮助自己,他却婉言谢绝了。不久,陶渊明病势沉重起来,怎么诊治也不见好。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日子不长了,就决定不再吃药。还对家人说,死后,就把我葬在田野里,不要起坟头也不要栽树。
5. 陶渊明退归田园后,隐居在湖南常德桃花源,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我非常敬佩你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时读书学习,有什么妙法?小辈在此愿听指教!”
陶渊明捋着胡须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五.李白
1.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5岁的时候,就能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两三遍就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
2.一天,他发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非常好奇。于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