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评课稿
长相思课评
![长相思课评](https://img.taocdn.com/s3/m/cc3aef29c5da50e2524d7fa1.png)
《长相思》课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犹如一本厚重的书,徐徐打开:在一段段心灵与心灵交汇的对话里,在委婉、悠扬的音乐声中,在师生情感共生与碰撞里,学生走进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王崧舟俨然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
王老师以提问“作者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作为主缕线,引领孩子初读、想象、感悟、再读性德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奈与痛楚。
师:纳兰的身在哪里?生:纳兰的身躯在白雪皑皑的山上。
师:纳兰的身躯还可能在哪里?生:纳兰行走在小溪旁。
(师请6名学生站起来)师:这6位同学所站的点就是纳兰性德经过的地方,纳兰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就这样,离家乡越来越远,家乡的影子终于在他的眼前消失。
(孩子仿佛看到纳兰性德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感受到了行军途中的艰辛、劳累)师:纳兰的心在哪里?生:在故乡。
生:在自己的家乡。
生:在自己出生的地方。
师:你能引用纳兰的原话来说吗?生:纳兰的心在“故园”。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当我们把纳兰的身和心连在一起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我感受到了纳兰身在途中,心在家乡。
师:牵挂的是温暖的家园。
一边是大雪纷飞,一边是宁静温馨。
千好万好,不如自己的家乡好,把这种感受和理解通过你的声音,把你的感觉、你的心情读出来。
(引导想象:在风雪交加的夜里,在千辛万苦的行军途中,诗入怀着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深陷孤独,辗转反恻,难以睡。
请闭眼想象。
l师:睁开眼睛,你的眼前一定出现了画面,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翻山越岭的画面。
师:他朝着自己的家乡望着,望着.你看到了他的眼睛、他的眼角⋯⋯生:他的眼角已经挂满了晶莹的泪水。
生:我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河。
师:大河之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正乘船远行。
师:那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里,有的在艰难跋涉,有的夜不能寐.有的在低头想家⋯⋯如果时光可以回流,如果我们重新回到故园,重新回到他的家乡.那么,你将看到什么样的画面?让我们和着纳兰的心一起走进纳兰的家乡。
长相思评课
![长相思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9f0a151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a.png)
长相思评课第一篇:长相思评课《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
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语文课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王老师执教的《长相思》,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
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竟被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如此波澜起伏,如此荡气回肠!从王老师“诗意语文”的课堂里,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
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以创新的课堂理念、精妙的课程设计、高超的教育智慧,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
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诗”的意蕴。
静心回放教学场景后会发觉,尽情地诵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构成了此课三大亮点。
在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中,学生感动着、吸纳着、享受着。
课已毕、情未了,我们无法淡忘课堂上那直面心灵的诵读、刻骨铭心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
语文课程,它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回情感的体验,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槃。
因为王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
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
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
一首首诗章,其实就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长相思》(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长相思》(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9a227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4.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个意象或情感表达,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情感表达:领悟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家国情怀,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波动。
-艺术特色:学习《长相思》的结构、用词和表达技巧,如对仗、夸张、借景抒情等,领会其艺术魅力。
举例:《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通过自然现象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家的思念,这是诗词表达情感的核心手法。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转换,如从自然景观到情感的过渡,需要教师引导和解析。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词中的精准用词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量。
5.培养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掌握词中的生僻字、词,如“榆关”、“瘦”等,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意境体会:分析“山一程,水一程”等意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出行途中的孤独与艰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长相思》,使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文化产生兴趣,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感受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长相思》的内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5ffcac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a.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古诗的选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语文老师,我将用这一堂课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长相思》的美妙意境,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古诗,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古诗的热爱,并通过欣赏古诗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长相思》诗歌的内容。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句和生僻词汇,并能够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想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思念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思念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
2. 阅读诗歌(全班朗读,解读生词):全班齐读《长相思》,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然后,解读生词,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诗歌的字句逐一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培养他们对诗歌形式的敏感性。
4.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请两名学生轮流朗读《长相思》,让全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 引导讨论(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并与同学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概括(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长相思》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学生的总结,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对古诗《长相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得以传达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 学生的朗读力还有待提高。
长相思评课稿优缺点
![长相思评课稿优缺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814b9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9.png)
长相思评课稿优缺点《<长相思>评课稿优缺点》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习了一首充满韵味的词——《长相思》。
这节课下来,真的是让我感受颇多呀!先来说说优点吧!老师一开场,那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下子就把我们拉进了作者的世界里。
那声音,那语调,仿佛她自己就是那个在风雪中思乡的人。
这难道不厉害吗?还有啊,老师在讲解诗词的时候,那真是细致入微!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们剖析,让我们明白了每个字背后隐藏的情感。
比如说“山一程,水一程”,老师就问我们:“为啥是一程一程的呀?这说明了啥?”这一问,可把我们的小脑袋都调动起来啦,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明白了这一程一程体现出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这方法多妙呀!而且,老师还特别会引导我们去想象画面。
她会说:“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冰天雪地中,作者孤身一人,他会想些啥?”哎呀,这一下子,我们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觉自己都穿越到古代去了。
这种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难道不值得点赞吗?再说说小组讨论环节,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发表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有人说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独,有人说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我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棒的学习方式吗?还有,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好多有趣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
比如说,讲到“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她就说:“这就好比我们晚上开运动会,操场上好多帐篷都亮着灯。
”这样一比喻,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壮观又略带寂寞的场景。
这多形象啊!可是,这节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一些小缺点。
比如说,老师讲得有点太快啦!有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思考,就进入下一个知识点了。
这就好像我们正在慢慢品尝一块美味的蛋糕,还没尝出味道呢,就被拿走了,多可惜呀!还有啊,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同学,老师是不是应该多给其他同学一些机会呢?不然有些同学都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多失落呀!另外,在拓展环节,感觉还可以再深入一些。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2353ee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0.png)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 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 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 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 【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 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设计意图:以词讲词,以情悟情,会让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长相思 》。 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 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 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二、说学情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长相思》评课稿
![《长相思》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397637376a20029bd642db2.png)
《长相思》评课稿汪老师执教的《长相思》,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
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让我们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
汪老师以创新的课堂理念、精妙的课程设计、高超的教育智慧,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
在《长相思》教学中,汪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但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
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1、读得充分。
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是诵读和背诵。
汪秋玲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自主读中感知词句,在默读中理解词意,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与感悟形象。
让我们来看汪秋玲老师的范读: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是协助学生悟情,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示范;学生通过想象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体会到征途的艰辛。
2、读得技巧。
充分地读需要技巧,除了准确使用读的方式外,汪秋玲老师注重了朗读的技法指导。
她首先要求学生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
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
读出“身”、“心”分离的感受。
读的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直抵形象与情感。
汪秋玲老师不但注重读的指导,还给予读积极的评价。
诸如“你读出了画面和感受。
”“你用心在诉说,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心。
”“伯牙遇子期,纳兰遇----啊。
”等等。
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但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读中生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143f2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8.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长相思》编排在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长相思》上片叙扈从之事,下片抒思乡之情。
从“夜深千丈灯”的千古悲壮到“故园无此声”的婉转蕴藉。
基于以上特点,我将这一课时《长相思》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作者纳兰性德的身世经历,产生心灵解读,缘景明情。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即掌握纳兰词风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特点,解读词的内容领会词的意境。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探究互动法三、说教学过程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我多选了几首纳兰词,并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学生解读词话,创设诗韵课堂用多媒体显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性德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请学生简单解释。
导语不只有导入文本的作用,同时使学生了解纳兰写作风格——词意清切,不好堆砌,以自然的性灵出现在清朝的上空,一照就是三百年。
(二)读诗文﹑想画面,赏语意﹑悟诗情先用多媒体显示纳兰性德四首词《长相思》、《蝶恋花》、《采桑子》、《浣溪沙》。
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而后问同学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四首词整体感知,诵读中让诗凭着自己的语言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
再抛出问题:纳兰性德是乱世中一个传奇,在清代的文学史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领域,同学们在词中找出触动你心灵的词句进行赏析。
如“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有什么声音呢?作者在疾风飞雪的出塞路上,鞍马劳役,最忆故园的温暖,语意真切。
如“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儿子《饮水词》,老泪纵横叹道:“这孩子什么都有,为什么这样的不快活?”是啊,为什么呢?那个捷克人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cb73e06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3.png)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年能得几团圆,见了又还无。
”这里作者首先从时间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感受那份凄苦。
同时又借助于典故将主人公由月到影最后推至霜,直至人去楼空,寄托着一腔悲凉的心绪。
因此本诗题为《长相思》而不是《长恨歌》也就理所当然了。
接下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其意境美:“山一程,水一程……”,再次把握住作品内容;并且结合注释疏通字义,加深印象。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长相思》进行了简单介绍,但仅限于表面上的认识,没有真正领悟到它的精髓。
如果说《长恨歌》是一曲缠绵悱恻的爱情绝唱,那么《长相思》则更多地融入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关切与批判。
虽然李白只活了短暂的三十五岁,却留给世界两千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他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课文中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绘“月”、“影”和“霜”,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烘托出浓重的离愁别绪。
可谓是匠心独具,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态美。
“月”既指代明月,又暗喻君王,“影”即身影,比拟自己孤独惆怅的形象,“霜”既指天气寒冷,又指秋夜漫长,暗示思念之久远。
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反映了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变化。
另外,诗歌采取了倒叙方式,起承转合,跌宕有致,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全词以男女爱情相思为线索展开回忆与想象,抒发了游子怀乡思亲的羁旅之情和离别相思的痛苦之情。
诗人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环
境中,选择特殊事物做象征性的描述,构成了新颖奇巧的意境。
语言华丽优美,音律和谐婉转,韵味含蓄隽永,被誉为“七绝圣手”。
尤其是第二段中的“一年能得几团圆?见了又还无。
”等句,堪称神来之笔,耐人寻味。
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d73070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b.png)
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评课稿点评:课上到第二板块,学生已被这首词中的词意、词情感染感动得酣畅淋漓的了。
教学可以见好就收,再往下教会有“蛇足”之嫌了。
然而不!“互文印证,读透词心”,教学又一次提升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这一问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
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
这时,教师拓展诵读内容,呈现了纳兰性德在征途上写的一首题为《菩萨蛮》中的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词人这一自问正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
让人惊叹的是,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用理性思考替词人作出回答(这是通常的教法,诸如戍边是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等),而是用一句“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
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等,展开了一场教师参与其中的既饶有趣味又感情沉郁的情景对话。
在情景对话中学生把“问君”改为“问夫”“问父”“问儿”而反复诵读,情真意切又忍俊不禁。
然后再读《长相思》,在词中让作者自己作出回答。
学生从人物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寓理于情,寓理于情,寓理于情,情理交情理交融,这是教学的又一高明之举。
至此,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鲜活的心灵展示在面前了。
这里,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语文呀,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缜密细腻而又大气开放,精致和谐而又恢弘奇崛。
短短的两句词,竟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它又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清泉汩汩流淌着……而学生在洋溢着诗意的艺术氛围中学习着,享受着,如痴如醉。
长相思评课稿
![长相思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949f11384868762caaed5c9.png)
《长相思》教师评课稿精神的诗学还是诗学的精神——《长相思》的哲学审思一、引言:评课的技术主义谬误王崧舟在无锡推出的《长相思》一课,据他自己说是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上的一次尝试,一次企图实现突破的尝试。
是否真得到了突破,我们暂且不论。
不过小语界对此的反应,自是预料中的热烈。
但是如同对他前几堂课的评论那样,评课大多从技术的层面进行,似乎免不了隔靴搔痒的缺憾,对他课堂教学的本体性意义,却极少有思考者。
一般而言,教育界技术主义和功用主义的盛行,最终也导致了评课的肤浅。
目前的评课方法,大多从两个纬度进行:第一是线性的评论方法,即从课题的“导入”切进,按时间的顺序进行评点。
期间出现的诸如“启”、“承”、“转”、“合”等词语,仿佛表示课堂是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序进行,连学生的情绪和精神的发展,亦成为了课堂时间轴上的可控因素;第二是解构的评论方法,即将课堂教学分割成几个教学意义上的模块进行剖析,如叶刚论王崧舟《长相思》的几点不足时,便从词意、背景、诵读等几方面论述(叶刚 2006)。
不过,无论如何,以上两种评课方法都是从技术主义的视角看待一堂课,将课堂教学的评价置于技巧和风格的框架之中,忽视了课堂作为人之精神发展的语境,也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人在课堂中的定位和实践。
假设我们回顾王崧舟推出的课堂教学,我们可能会承认:他的课已经不能算作“课”了,严格地讲,应该是艺术品才是。
在这个艺术品中,他贯彻了他一如既往的“诗意语文”教学思想,也在其中张显了他个人人格对于语文教学和课堂文化的影响力。
他的诗意语文,就是对技术和功用的反动。
因此,以技术的论调来分解他的课堂艺术是愚蠢的,正如我们不能以文章结构和字词安排来判断鲁迅作品的优秀;而东施效颦般地“学习”王崧舟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是可笑的,因为这样做,只能说明我们是以一种低俗的眼光看待艺术,以一种工具主义的论调亵渎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
审视王崧舟的课,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可以“学到什么”,更要反思他的课堂教学思想,反思他作为一个矛盾的人是如何将课堂作为载体,而对语文教学乃至人的教育所进行的探索。
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评课稿
![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22cf5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3.png)
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评课稿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评课稿我看师傅的《长相思》,听师傅的《长相思》,读师傅的《长相思》,就是无法用一字来诉说我挚爱的《长相思》。
我试图从《课谱》中去梳理一下我飞扬的思绪,但是我惊奇地发现有着深厚的课程与教学论积淀的林志芳师姐都说她听完了《长相思》后震惊到无语,丢掉了所有的关于语文、关于课程,甚至关于诗词的概念、原则、理念与判断,也完全丢掉了自己。
连聪慧如林师姐都尚且如此,更何况资质愚钝的我呢。
“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长相思啊,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
”课在这样的回环与复沓中戛然而止,而我的心却深陷在《长相思》中不能自拔。
情与义,爱与愁,交织在一起,触动了心底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那一声声“长相思啊,长相思”,从此梦萦魂绕,绵绵无尽。
谁敢相信这样的《长相思》是课?谁敢相信这样的《长相思》是在没有教案的情况下完成的?谁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演绎得如此情真意切、摄人心魄?师傅曾在讲座中说过,古人做诗最讲究章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谋篇布局。
诗词的章法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起”、“承”、“转”、“合”四步,只有符合这四步的才能算是好诗词。
细细品读《长相思》的教学精髓,似乎也正符合这个章法。
不然我实在想不出师傅何以能将《长相思》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美妙绝伦。
一、起。
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师傅从王安石眼中的乡愁、张籍笔下的乡愁,切入到“在纳兰性德眼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读词,从读准字音,到读准节奏,再到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感觉。
学生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诵读中,开始有了自己对《长相思》模糊的感受:纳兰性德这是在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这样的“起”,可谓是用心良苦,达到了先声夺人、震动全课的作用。
【最新2018】长相思评课-范文模板 (15页)
![【最新2018】长相思评课-范文模板 (15页)](https://img.taocdn.com/s3/m/02d2602beff9aef8951e0617.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相思评课篇一:长相思评课《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
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语文课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王老师执教的《长相思》,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
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竟被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如此波澜起伏,如此荡气回肠!从王老师“诗意语文”的课堂里,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
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以创新的课堂理念、精妙的课程设计、高超的教育智慧,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
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诗”的意蕴。
静心回放教学场景后会发觉,尽情地诵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构成了此课三大亮点。
在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中,学生感动着、吸纳着、享受着。
课已毕、情未了,我们无法淡忘课堂上那直面心灵的诵读、刻骨铭心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
语文课程,它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回情感的体验,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槃。
因为王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
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
长相思评课稿
![长相思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ae75cc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8.png)
长相思评课稿嘿,今天咱来聊聊这堂《长相思》的课。
刚走进教室,就感觉这氛围有点不一样。
老师站在讲台上,那眼神里透着一股对这堂课满满的期待,就像一个即将开启宝藏之旅的探险家。
课一开始,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了“长相思”三个大字,那粉笔字写得规规矩矩,虽然不是那种超级漂亮的书法字体,但看着就很认真,就像学生一笔一划写作业似的。
然后呢,老师开始读诗,声音不高不低,不快不慢,就像是在跟诗里的古人轻声对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群人在山水间长途跋涉,那一个个营帐里透出的灯光,在黑夜里闪烁,就像天上的星星掉落到了地上。
这时候,老师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从‘山一程,水一程’里能感受到什么呀?”有个小同学举手特别积极,站起来大声说:“我觉得他们走了好远好远,很累!”老师笑了笑,说:“对啦,这路途遥远,那作者心里是不是只有这路途的疲惫呢?”这一下,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大家都在思考。
突然,另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还有思念,对家乡的思念。
”老师眼睛一亮,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说:“太对啦!”然后老师就开始讲起了作者纳兰性德当时的处境,讲得绘声绘色,就像在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就想起我自己有一次出远门旅游,坐了好久的车,那一路上的颠簸啊,骨头都快散架了。
而且越到晚上,就越想家,想着家里那舒服的床,妈妈做的饭菜。
这和诗里的人远离家乡,在旅途中的感受是不是有点像呢?在课堂中间,老师还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这可热闹了。
每个小组都叽叽喳喳的,像一群小麻雀。
有个小组讨论得特别激烈,有个同学说得手舞足蹈,差点把旁边同学的课本都碰到地上去了。
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时不时停下来听听同学们的讨论,还不时地插上两句,给同学们一点小提示,就像一个贴心的导游,带领着同学们在知识的景点里穿梭。
快到下课的时候,老师又带着同学们把整首诗梳理了一遍,从字词的理解到情感的把握,都仔仔细细的。
这堂课啊,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小话剧,老师是导演,同学们是演员,大家一起把《长相思》这首诗演绎得活灵活现。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4d22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7.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纳兰*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长相思》评课
![《长相思》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8719da67376baf1ffd4fad31.png)
《长相思》评课《长相思》这一课是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之前我们已经上过,可是听课过程中,仍然感觉上出了新意,解读教材非常深刻,令教过几遍的我们眼前一亮。
看来每个老师处理教材的方式,都有独特之处。
这节课,老师紧紧抓住感悟“思乡情”来组织教学:先是从思乡诗导入,再以朗读贯穿全课堂。
以两个问题:作者身在哪里/心系何方就解决了全词的大意理解。
又围绕着两个问题,深刻感悟作者身与心的纠结,借助想象,走进作者内心,体验行程中跋山涉水的艰辛,书写家乡温暖宁静的美好生活,叩问诗人:人生能几团圆月,问君何事轻离别?进而达到理解全诗感情的目标。
最后再从思乡诗中作者借月抒情学习全词通过叙事写景来抒情的表达方式,圆满完成课堂任务。
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又巧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音乐与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诗情,令在座的我们也不知不觉进入强大的场效应,堪称完美。
听完这课,我想了很多:课堂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的确是需要我们花心思的,我们都知道,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任何一节课的设计,它都需要老师深入挖掘教材,巧妙设计教学,合理运用教法,最终在课堂上完美呈现,并与学生不断碰撞,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作为从教多年的老师,我们是否叩问过自己:每天行走于课堂,我们赢在课堂了吗?我们又从学生那里收获了什么?龙应台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跟国内的大学生上课,每次都有被掏空的感觉,她看不到师生碰撞的火花,从学生那里,她得不到成长。
而我们不也是这样吗?上周改卷中,几个老师不约而同的感慨:为什么我们说了那么多遍,他们竟然一遍也没听进去?我们的课堂真的是无效的课堂吗?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没有经营好自己的课堂啊!借用窦老师的一段话: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
课堂就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
让我们把眼光回归课堂,经营好自己的舞台,修炼好教育人生吧!。
《长相思》评课稿和反思怎么写
![《长相思》评课稿和反思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47bfb92c770bf78a64295476.png)
《长相思》评课稿和反思怎么写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郁的“家文化”传统的的民族,古往今来,无论是赶赴考场的学子,是离家远行的官员,是奔赴沙场的勇士,还是正待出嫁的新娘,在人们的心中,家是脑海里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是血脉中无法割舍的思绪。
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乡愁是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聆听《长相思》,心动处有感而发,那样的心绪,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听)创设情境,借音律深化体悟。
随着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那些光鲜明丽的画面,悠扬婉转的旋律就成了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甚而有人以课件播放代替老师执教,以致改变了多媒体引用的初衷。
多媒体的泛用,滥用多少影响了它出现在课堂上本该带给孩子们的震撼。
然而,在《长相思》一课当中所引用的屈指可数的课件素材,尤其是用以沉淀思绪,烘托氛围的那段《怆》的播放,在层层深入的朗读之后,一个稳健的亮相,将课堂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环节,王老师停留了有足足一分钟之久。
这一分钟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领悟,品味,感受的时间,虽然没有任何言说,但其意蕴尽在不言中,其效果在后面的朗读中显而易见。
这处设计可谓颇具匠心,音乐的选择定是煞费苦心了。
一处小小的课件的呈现,因其用的恰到好处,适宜适度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说)巧用对话,让学习层层深入。
评价历来是师生在课堂上的一种对话方式,在王老师的眼里,评价应该作为一种生命关怀的对话,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理想境界。
那我们该评什么,如何去评。
来看看王老师的执教现场吧,在那里,他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1 用真心赏识稚嫩的生命。
课堂上大多数孩子们的思考是浅显的,语言表达是稚嫩的,面对这些幼小的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作为老师,我们要怎样去呵护,培育这些思想的嫩芽,来看看王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吧。
师: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他们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获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f87aa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8.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异地漂泊时的心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教材安排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古文意思,对古代诗歌也有一定的接触。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诗歌、朗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运用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共鸣;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长相思》的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长相思》,了解诗文内容,尝试朗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思乡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思乡之情,进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长相思》。
2.呈现(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长相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究诗文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接着,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评课稿
点评:课上到第二板块,学生已被这首词中的词意、词情感染感动得酣畅淋漓的了。
教学可以见好就收,再往下教会有“蛇足”之嫌了。
然而不!“互文印证,读透词心”,教学又一次提升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这一问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
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
这时,教师拓展诵读内容,呈现了纳兰性德在征途上写的一首题为《菩萨蛮》中的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词人这一自问正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
让人惊叹的是,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用理性思考替词人作出回答(这是通常的教法,诸如戍边是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等),而是用一句“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再
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
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等,展开了一场教师参与其中的既饶有趣味又感情沉郁的情景对话。
在情景对话中学生把“问君”改为“问夫”“问父”“问儿”而反复诵读,情真意切又忍俊不禁。
然后再读《长相思》,在词中让作者自己作出回答。
学生从人物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这是教学的又一高明之举。
至此,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鲜活的心灵展示在面前了。
这里,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语文呀,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
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缜密细腻而又大气开放,精致和谐而又恢弘奇崛。
短短的两句词,竟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它又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清泉汩汩流淌着……而学生在洋溢着诗意的艺术氛围中学习着,享受着,如痴如醉。
尽管崧舟老师在课堂胜似闲庭信步,浑厚而有磁
力的男中音给人以一种幽雅一种从容一种儒将气度,然而,笔者和学生一样,所感受到的绵绵乡思浓浓乡情恰似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心头。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教师的智慧与真情。
在笔者看来,本课已臻出神入化的地步,堪称诗词教学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