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的课

合集下载

听课心得(赴聊城听于永正带徒报告)

听课心得(赴聊城听于永正带徒报告)

听课心得韩保娜5月4日,我有幸参加了于永正先生带徒培训、全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整整一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上午听了于永正老师的徒弟带来的三节精彩的语文课,让我感慨万千,受益颇丰。

首先,他们扎实的备课功底值得我学习。

从任静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刘治国老师对每个字理的分析教学,杨雪老师动情的引读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真正的深入研究了教材,了解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教材重点解读准确,对教材舍取把握的到位,达到了高效课堂。

其次,每节课都做到了扎扎实实教学,无论读还是写都不玩虚架子,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绝不留到课下,比如任静老师课中对重点段落的背诵,刘治国老师课中生字的练写,杨雪老师课中的读写结合,每一环节有每一环节的收获。

再次,每位教师都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的课上,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课文写了什么,还教给了学生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语文。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任老师课中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刘治国老师“读贴——描红——临帖”写字方法的指导,真正做的了授人以渔。

第四,无论是上课老师还是评课老师,他们扎实的书写功底、动情的朗读、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都令我羡慕不已,都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下午,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课,让我感受到了上语文课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读好书写好文,步步扎实就是好课,当然说起来容易,看起于老师上的也轻松,但真正练就可非一日之功,看到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站在台上领着一群孩子快乐读书、写文,让我感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

最后与老师简短的报告,又为我指明了发展方向:做一名有素养的语文教师,多读书,练好字,会朗读能表达,善待每一个学生。

我会记住这些,不断实践,不断努力,争取不断进步的。

作文课听课心得7篇

作文课听课心得7篇

作文课听课心得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汇报材料、自我鉴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方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self-evaluation,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reflections, comprehensive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作文课听课心得7篇心得体会是指把实践中的反思内容用文字书写下来的应用文体,一篇优秀的心得是需要有明确的中心立意的,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作文课听课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听于永正老师的《给予树》听课记录文章内容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听于永正老师的《给予树》听课记录听课记录:(2课时)一、导入1、师语: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什么课文?生:给予树2、师板书,逐字进行写法指导,生齐读课题3、正音,再读课题二、生字学习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带生字的词语,生自由练读课件出示:宽裕分享担心卡片沉默不语立即援助体贴仁爱如愿以偿圣诞节棒棒糖2、指名读(师评价方式多样,贴切、平淡而有效)3、齐读词语4、师板书:如愿以偿5、生读,找出文中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6、师直接讲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如愿以偿”7、书写指导:予、即、盼、仁(1)生观察,师作详细指导,每个字的注意点提醒到位,生书空练习(2)师范写(3)生练写,写到自己满意再停笔三、朗读课文1、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表扬学生注意标点符号的表现,齐读问句。

(2)师引导发现课文前两句和后两句中,主人公的不同心情。

(3)师范读,生观察师的表情(4)生自由练读,师语:看了老师的朗读,小朋友肯定有启发(5)再次指名读,强调生读得好的地方,相机板书“一百”、“五”2、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师直接评价,在肯定之后,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师范读(3)生自由练习,强调读这段就和说话那样自然(4)再请那位学生读,考验他的模仿能力和听课效率,让大家体会他的进步3、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发现优点时,不惜打断他,以插话的方式及时肯定(2)师范读(3)生自由练读,师语:象老师这样读,超过我,好吗?(4)展示读,师语:展示你的进步,展示你的体会4、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直接说这一段非常难(2)引导发现金吉娅说话时要抓住的两个关键词“低”和“难过”(3)帮助理解:金吉娅为什么难过?为什么说话声音低?(4)生练金吉娅说的话(5)师范读,连读4、5自然段,要求:仔细听,除了听出她难过之外,还听出了什么?(6)交流:害怕、担心、善良……(7)生自由练习,师语:象老师这样去练,不仅要读出金吉娅外表的难过,还要读出她是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小女孩,那就更了不起了!(8)请同学推荐读金吉娅说的话,听的同学观察他的表情,开展同学间赛读5、第五自然段师语:还记得老师刚才是怎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吗?你们一齐读一读!6、再读词语“如愿以偿”引出问题:那个贫穷的小女孩,她的什么愿望实现了?她因为得到了什么而满足?她的愿望是谁帮她实现的?7、师引导,交流:“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当金吉娅知道后……如愿以偿了!”(休息5分钟)一、巩固生字观察字型——默写生字——自己检查——交流学习二、练笔10月21日上午,高新区教研室在付山小学举行语文教学研讨会。

老师应该蹲下来笑着看学生——于永正老师课堂细节给我的体会

老师应该蹲下来笑着看学生——于永正老师课堂细节给我的体会
海 里 :于老 师 布置
0妻 0攀
0萎 0篓 1 ' 一 ● —
困难 , 去 帮 帮他 们 。 ” 快
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言 :“ 育之 没有情感 ,没有 教
爱 , 同 池 塘 里 没 有 水 一 样 。 没有 水 , 不 成 为 池 塘 , 如 就 没 有 爱 就 没 有 教 育 。” 三 、 对 使 劲 儿 咽 了 两 次 口 水 的 学 生 是 嘲 笑 。还
杨 梅果 的情景 , 仿佛看到 了杨梅树正摇摇 摆摆地朝他 走来 , 于是才不由 自主地流 出了 ‘ 哈拉子 ’ ……” 学 生笑得更 响了。待学生笑过 , 于老师郑 重其事 地 说 :“ 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 ,在脑 子里 ‘ 电 过 影 ’ 把文字还原成画面 , , 那就不仅证 明你读进去 了, 而且证 明你读懂 了。 老实说 , 刚才都差点淌 口水 了, 我
是 … …
学 生 读 文感 悟 作 批 注 ,几 名 优 秀 的学 生很 快完 成 了 ,举 起 手 来 急 于作 答 。
于老师在教学《 爱故 乡的杨梅》 , 我 时 请一个学生 朗读 。这个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 声情 并茂 :…一没熟 “ ・
透 的杨 梅 又酸 又 甜 , 透 了就 甜 津 津 的 , 熟 叫人 越 吃越 爱 吃……” 生读完 , 学 于老 师 扫 视 一 遍 教 室 , 本正 经 一 地 说 : 小 建 同 学 最 投 入 , 在 边 看 边 听 的过 程 中 , “ 他 使 劲 儿 咽 了两 次 口水 。 学 生 们先 是一 愣 , 快 回过 味 儿 ” 很
老师相 比, 们就很容易看到特级教师 “ ” 所在 ; 我 特 之 就 容易 明 白“ ” 什 么 老 是 不 成 “ ” 原 因 。 铁 为 钢 的 正如 我

“生”动的课堂,“本”该的简单——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看生本教学

“生”动的课堂,“本”该的简单——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看生本教学
学生 ,巧妙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落到了实处 ,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 的 训练,让我们欣赏到了充满生命活力 的生本课堂。

于老师 自 始至终都在尊重学生 、赏识 展的需要 , 人渴望实现 自己的价值 ; 尊
重、 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于老
潜能, 尊重学生的 自悟 自得 , 通过反复 朗读 、表演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 步理解杨氏之子“ 甚聪惠” 。
不简单!” 在分析杨 氏之子有教养时 , 一 生回答完毕后 ,于老师和这个学生 有这样一段对话:
学都有较为深厚的造诣,于老师却 不居高 自傲。 相反 , 他却隐藏了其灼 灼才华 , 蹲下身子亲近学生 , 与学生
应有 之 义 ?
但据笔者 了解 , 由于应试教育
的阻碍 , 目前乡土教育 只在各地部
历 史又一 次跟我们 兜 了一个 大圈子 , 但也 又一次为我们提供 了
机会 。百年后的今天 , 当我们 回望 新教 育之初 的这份 小学堂课 程表
分学校零星存在 , 没有形成科学合 理 的教学体系。有关专家认 为 , 由 于学校 、 老师 、 长等对升学 目标 家 的长期追求 ,要推行乡土教 育 , 还
师执教的《 氏之子》 杨 一课 , 闪耀着 智慧光芒的赞许,如丝丝春雨无声 风 ,轻轻地在学生心间荡起涟漪。
“ 如果每一次上课都预习得这么好 ,
现老师个人魅力的舞台。于老师是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是小语界泰
山北斗级的人物 ,是国家教育部在
滋润学生焦渴的心田;又似缕缕春 传授给学生学 习的方法。课堂之初 的京剧选段 ,于老师是在调动广大 师生的情绪 ,更是在学生幼小的心 灵中无形地植 ^了中国传统、经典
时, 除了更深切地理解先行者们 当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于永正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有感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于永正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有感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
听于永正执教《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课有感
◎ 陈 明
情 还 最 近 ,聆 听 了 于 永 正 老 师 执 教 点 及 时 表 扬 。二 是 对 学 生 朗 读 严 格 真 挚 , 真 意 切 , 展 示 了 学 生 书 写 他 卷 的 《 尔 基 和 他 的 儿 子 》 课 , 来 要 求 及 时 纠 错 。特 别 是 对 重 点 的句 情 况 , 们 的 回 信 符 合 书 信 要 求 , 高 一 本
接 下 来 , 交 流 对 文 章 的 理 解 , 言 的 铺 垫 暗 示 , 滋 有 味 的 范 读 ,1 是 有 2 2
为 ” 顺 势 把 握 着 课 堂 上 的 每 一 个 生 命 , “ 些 句 子 要 记 下 来 “ 什 么 ? 这 工 整 整 的 板 书 , 这 些 就 构 成 了 课 堂 哪
二 、 范 指 导 。 简 单 单 的 教 学 示 简
于老 师 的课堂 上没 有多 媒体 课
件 , 没 有 复 杂 的 教 学 手 段 。 师 语 也 老
而 精 彩 , 我 们 真 正 领 略 到 了 “ 学 有 了新 的 提 高 。 让 小
教师大 智慧 ”他 那 过人 的教学 机智 。
看 是 静 的 ,而 每 个 学 生 的 大 脑 都 在 老 师 声 情 并 茂 的 朗 读 , 自然 会 受 到 分 体 现 了理 解 课 文 的 过 程 就 是 指 导 学 联 于 不 深 入 思 考 ,每 个 孩 子 的思 维 都 在 活 很 大 的 启 发 。 生 有 了 新 的 感 悟 , 朗 读 的 过 程 。 老 师 的 课 堂 教 学 ,
生 是 简 直 时 时 创 造 着 精 彩 。 我 们 不 禁 感 叹 : 是 师 生 、 生 之 间 的 交 流 , 师 生 与 教 学 的 手 段 , 明 扼 要 , 截 了 当 。 “ 道 无 痕 ” 大 爱 无 疆 ” 在 他 的 课 文 本 的 对 话 , 于 老 师 总 是 在 提 醒 孩 在 检 查 预 习 时 ,要 求 记 住 这 几 个 生 大 “ 。 并 于 堂 教 学 中 ,我 们 不 能 仅 仅 满 足 于 表 子 们 : 书 、 书 、 读 书 。 导 学 生 字 , 会 写 这 几 个 字 。 老 师 对 每 一 看 读 再 引 面 形 式 的 参 与 和 教 学 场 面 的 热 闹 , 进 行 深 层 次 的 精 读 , 在 读 中 品 味 词 个 生 字 , 亲 自示 范 , 蹲 下 来 , 都 半 边 而 是 深 入 地 研 究 与 思 考 , 那 是 心 灵 语 , 一 步 “ 意 ” 并 感 受 语 言 文 字 板 书 边 提 示 。于 老 师 的 板 书 确 实 漂 进 得 ,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听一节好课的感觉“爽”为期半天的潍坊学习使我感受颇多,真正领悟到了好课的标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不累,则就不失为一节好课。

若是一节课下来,老师艰涩,学生感觉乏味,,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

本次学习再次近距离地聆听了于永正大师的公开课,我被他身上那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交流,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在我的心中烙印很深。

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于老教学的《秋季的雨》一、没有繁杂的开场白“爽”一上课就板书课题,一边写,一边让学生观察,写完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随后出示了词语:钥匙、凉爽、喇叭、衣裳、五彩缤纷、几次颔首,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观察“爽”怎么写,从结构到笔顺,让学生书空,引导怎么写规范,怎么写好看,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在本上写,老师示范写“爽”,并指导捺的写法,相当于人的走,边做抬腿的动作,告知学生“捺”必然要写得有力。

再练两遍,最后用爽组词。

让咱们真正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进程,充分表现了老师导的作用。

这样做确实是一节语文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学生不仅熟悉到了中国汉字的漂亮,还从老师身上学到了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教授知识,是幸福的,是“爽”的,咱们亲耳聆听,亲眼目击也是“爽”的。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爽”检查指导完字词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每人读一段,老师范读,一边读一边还不忘调动孩子们的踊跃性。

他是这样说的:“听了老师的朗诵,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学生回答说:“喜欢”。

老师紧接着说“喜欢,就抓紧时间朗读吧,各自练各自的,超过老师。

”这一说没关系,孩子们的热情可高了,他们都想超过老师。

可是毕竟是公开课,孩子们的紧张心里是不免的。

当于老说:谁敢和老师挑战时,没有人啃气,也没有人举手。

这时老师马上改变话题说:谁敢和老师比赛?孩子们还是没有反映。

这时老师又说:谁愿意学一学老师读,这时孩子们开始举手了,有愿意跟老师学的了。

语文课堂中教师读、注、写的示范——听于永正老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有感

语文课堂中教师读、注、写的示范——听于永正老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有感

于老执教 的《 尔基和 他的儿子》 高 一课 , 了看到 7 除 0
高 龄 的 于 老 课 堂 风 采 依 旧外 ,更 感 受 到 了老 人 对 小 语 教 学 的深 深 思 考 。

师: 你们 的优 点加上我的优点 , 大家再把课文 请
认 认 真真 地 读 一 遍 。
于老的范读极具感染 力 ,文本 中一些 只可 意会
较真 呀 l这也是 学生读懂读好课 文的坚实基础 ! 当 然, 这样高效 的朗读指导看 似简单 , 实则蕴 含玄机。 课后在听于老专题讲座时 了解到 ,于老无论上熟悉 的课文还是不熟悉的课文 ,课前都要认真地进行课 文 朗读 , 每次至少有声地 朗读八遍 以上 , 直至 自己满
意 为止 , 就 是 于老 所 追 求 的 “ 堂 上 , 师读 的 、 这 课 老 说
师 : 自己 画下 来 的这 句 话 。 读 生: 我从 中感 受 到 : 人 玫瑰 , 有 余 香 。 赠 手 生 : 们应 该 把 帮 助别 人 当做 一种 快 乐 。 我 生 : : 予 : : 取。 给 给 取 索 师 : 尔基就 是这样一 个人 , 会永远记 住他 。 高 我
( 师简介高尔基的情况 , 并展示 自己课前写的批注 ) 生 : 画的是 “ , 我 瞧 那些盛开 的花 朵多像儿子 红
扑 扑 的 脸 庞 啊 把 花 比 作 儿 子 红 扑 扑 的脸 庞 , 达 表 了高 尔 基 对儿 子 的 思 念 。 师 : 老 师 看 到 这 两 句 话 , 到 两 个 词 , 们 猜 于 想 你 猜看。 ( 生 猜 后 , 师 投 影 展 示 自己 的 批 注 : 景 生 学 教 触
生 : 在 适 当 的时 候 都 要 停顿 一 下 。 您
师 : 得 真 好 听 , 流 畅 。 着 往 下 读 。 随 即 又 读 很 接 ( 指 名一 生 读 第 二 、 自然段 ) 三

听课反思观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视频有感

听课反思观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视频有感

听课反省观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视频有感
听了于会老师的《杨氏之子》,我感触颇多。

都说文无定法,看来教语文更是无定法,只需使学生能学会的,都是好的,都是应当倡导的。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录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逸闻的小说。

《杨氏之子》一文,叙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颖地应付他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风趣,很有兴趣,令人赞不绝口。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不太好读,于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能读通课文,经过范读教会学生要擅长察看,学会聆听,朗诵时要依据意思学会断句。

接着于老师抓住一个重点点
词语“聪颖”睁开教课,他设计了三个问题:孔君平为何这么问?杨
修的聪颖表此刻哪里?杨修除了是个聪颖的孩子之外,仍是个什么样
的孩子?经过指导学生达成这三个问题,学生去研读人物对话,去文
中找寻有关语句,并发掘语言背后的含义,几个环节下来,无需老师
过多解说,无需故意描绘,杨修聪颖的形象就已经完整展此刻了学生
眼前固然没有过多的活动设计,但却厚实而自然,第三,于老师深钻
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当成例子,抓住此中的一个重点点进行训练,创建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于老师扎实有效的写话训练为
我指了然此后语文教课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将不停学习、不停反省自
己的教课,使自己的语文讲堂变得真实有效、高效、优良!。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我曾多次观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

每次看后,都受益匪浅。

于老师的课堂上,无时不闪教改之光,无处不溢和谐之气氛。

最近,我又看了他执教的《于老师印象记》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让我再次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欣赏到他那高超的教学艺术。

下面我特撷取该课的一个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上课伊始,于老师走上讲台,面向学生。

)师:当我出现在讲台前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同学都用一种询问的目光看着我。

大家肯定有好多问题想提。

现在,把你要问的问题考虑考虑,想问什么问题。

(学生稍作思考,学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请问您贵姓?师:免贵,我姓于。

生:请问您尊姓大名?师:姓也不尊,名也不大,叫于永正。

(板书:于永正)干钩于,永远的永,正确的正。

当初老师给我起名的时候,希望我永远正确,可是,我老是犯错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

但是,我有一个好处,知错必改。

所以,我能永远进步。

生:请问您有什么爱好?生:请问您今年高寿?生:请问您是何方人士?(众笑)师:何方人士,文绉绉的,咱们是一方人士,都是徐州人。

(学生继续向老师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马上解答,有些问题故意留下不答。

直到没有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再作简短的自我介绍。

)师:今天中午放学回家,你家长可能会问:今天于老师给你们上课,于老师是什么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请于老师给你们上课?如果家长问这个事,你打算怎么说?想一想。

(一女生举手,老师请她走到讲台前)师:刘薇,我现在当你妈妈,好不好?(众笑)而且喊你小薇。

大家看小薇会不会说话?小薇。

生:嗯。

师:今天上午,听说学校请一位老师给你们上课,这位老师姓什么,叫什么?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学校请他来上课,而且还录像呢?生:这位老师姓于,叫于永正,他是男的。

请他来上课是因为他教得很好,他被评为XX省特级教师。

师:(面向全班问)小薇会不会说话?生:(齐)会!(学生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师:还不为我女儿鼓掌。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评于永正老师的习作课《考试》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评于永正老师的习作课《考试》

准 确 的 判 断 。 ” 那 么 究 竟 怎 样 “
才 能 找 到 最 大 的 一 穗 ? …‘ 大 最
的 一 穗 就 是 你 们 刚 刚 摘 下 的 。” 弟子们 听 了老 师 的话 , 若
有 所 悟 :人 的 一 生 不 也 是 在 麦 地 里 行 走 吗 ? 有 才 刚 刚 跨 上 战 马 , 这 么 就
今 的 词 义 也 是 有 变 化 的 。 白 了 明
三 下 五 除 二 , 一 场 战 斗 便 解 决
了 。 不 正 表 现 了唐 军 将 士 义 无 这 反 顾 、 勇 杀 敌 、 国立 功 的 豪 英 为
迈 气概 吗?
这个 道理 , 们就 能历 史地 看待 我
在使 用 习惯上 发生 了很 大变 化 。 我 们 在解 释 古 诗 中 的某 个 词 语 时 , 是胶 柱鼓 瑟 , 知 变通 , 若 不 便 会感 到扦格 难通 , 是不 得不 偷 于 换搭 配对象 , 为 求解 。 曲
怎 么 解 决 这 个 问题 呢 ? 首先 , 们必 须有 历史 的观 我
苏 格 拉 底 的 这 则 教 育 故 事 有 着
太 多 的相 似 、 通 之 处 。 相
刚 跨 , 谓 将 士 们 才 跨 上 战 马 一 意
会儿 。 这 样 解 释 是 符 合 全 诗 意 旨 的 。这 首 诗 写 的是 一 场 速 决 战 , 全诗处 处扣着 一个 “ ” 来 写 。 速 字 在古代 战争 中 , 鼓 是 指挥 进兵 战 的 , 谓 “ 鼓 进 兵 , 金 收 兵 ” 所 击 鸣 。
充 实 , 全 面 反 映 古 今 汉 语 面 貌 能 的工具 书 ,我们 只要认 真 查 阅 ,
“ 头 铁 鼓 声 犹 震 ” 是 说 城 头 指 城 ,

听于永正作文指导课

听于永正作文指导课

听于永正作文指导课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参加了由于永正老师主讲的作文指导课,收获颇丰。

在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深刻认识到写好一篇作文需要具备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流畅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合理的篇章结构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

首先,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是一篇作文的灵魂。

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能够使文章更加明确和有力度,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而在中心思想的构建过程中,有效利用事实和例证是必不可少的。

生动的例子和事实能够支持你的中心思想,让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此外,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在思考角度上保持独特性。

通过新颖、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去呈现传统的问题或者循规蹈矩的情态,展现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其次,流畅的语言表达是作文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语言表达方面,我们需要避免生硬、生僻的词汇。

相反,应该运用简明扼要、准确恰当的语言,使文章更加通畅、流畅。

此外,用简洁精炼的句子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长句拖了又拖,效果不佳的局面。

还有,合理的篇章结构是一个优秀作文的标志。

良好的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加容易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选好主题,安排好序章和结语等部分十分重要。

同时,我们要学会如何处理好段落之间的衔接问题,让整篇文章更加整洁紧凑,通读起来很有层次感。

最后,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能够将你的思想和观点更好地传达出去,让读者能够对文章和作者产生共鸣。

在情感表达方面,我们要真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让文字充满诚意、感觉和共情。

这些元素能够让你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更有表现力。

总之,在今天的作文指导课上,我学到了许多方法和技巧,通过对这些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我相信我会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

感谢永正老师的指导和教诲,感激大家的聆听。

让我们一起为写作的道路继续耕耘、不断进阶。

观于永正的课有感

观于永正的课有感

观于永正的课堂有感10月23日这天,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到诸城市西郊小学,参加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教学研讨活动. 于老师为我们全市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两堂精彩的语文课,8:10会议正式开始。

“于老师来了,大师来了”,全场掌声雷动。

头发花白的于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主席台。

看着于老师,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于老师就是小学语文的符号。

开幕式简短而精致,几位领导高度概括了于老师的教学生涯。

就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思想作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活动伊始,先由西郊小学的杜芳老师进行了课例示范,题目是《红领巾真好》;接着由诸城市府前街小学的李海梅老师进行了《称赞》一文的授课。

课堂上亮点众多,精彩不断。

接下来还进行了一个隆重的拜师仪式,李伟、季永梅、李海梅三位美女教师正式拜于永正老师为师,于老师第二次登台,与新收的三位弟子对话幽默、风趣,不愧为语文艺术的大师。

三位教师都热情的拥抱了于老师。

上午10:00于老师正式开课,课例的题目是小学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长达8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围绕“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首先是于老师的精神,73岁高龄仍然和学生、课堂、语文在一起,令人敬佩。

其次是语文课就应该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识字、写字、读书等方式体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简单的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

当于老师讲到“踮起脚尖”时,“起”字应读轻声,全班同学无一读对,于老师亲切的拍着学生的肩膀,趴在学生的耳边,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指导,更是饱含深情地进行了范读。

那样的耐心,那样的慈祥,请恕我无法用言语描述。

虽然我有时也强调朗读时的轻声,但没落实到这么的细致,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

于老师还非常注重“写”的训练,一笔一画,起笔落笔都讲求规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节课,但我相信他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重大。

浅评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圆明园的毁灭》

浅评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圆明园的毁灭》

浅评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今天有幸观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节课从一开始就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一个班的学生且不说成绩各有差异,性格也必然有所不同,师生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的存在是无疑的。

如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心领神会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联系,消除隔阂,融洽感情。

在上课之前,我们就可以看到于老师用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没有恐惧。

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老师善于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他用三言两语,就把师生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这个环节虽说不是正式的课堂教学,但它的功能不可小觑。

而且,在这三言两语的交谈中,于老师就已经开始了教学活动,教导同学们正确把握对人物的观察,以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生活态度。

这节课在“以读代讲”方面极富特色,从同学们读课题,默读,朗读,齐读,点读人读,带感情读,比较读等多方式,多层次的读,可以看出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同时,老师在课堂上鼓励课前预习,板书时不忘生字词的书写教学,以及教导同学们在“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留下“思考的痕迹”。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初步地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互杂,“愤恨”与“愤怒”交加的语调,加深了对课文理解,奠定了感情基调,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感同身受。

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

在这节课里,于老师一直在教导同学们正确的读书方式。

从开始的课前阅读,“思考痕迹”,到后来的“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

听于永正老师习作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习作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傻小猴》习作课心得体会府谷县第四小学王海霞2014年3月11日,在这一天里我们组织观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关于《写人物对话》的作文教学.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他那在课堂内外始终带着微笑的慈祥的面容在我脑际挥之不去;他用教学机智营造的与学生亲近的课堂氛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他对学生由衷赞美、热情鼓励的话语至今仍不时地在我耳畔回响……听于老师的课,有趣、不累、开心,感觉不到是负担,是麻烦,学习如呼吸般自然享受。

于老师上课之前不急于教给孩子们知识,而是先跟学生进行交流,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风趣幽默,快乐作文!妙趣横生,是于老师课堂教学一大亮点。

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都是“趣”当头,对学生和听课者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这次的《学习写人物对话》也不例外。

一段有趣的“傻”小猴要桃子吃的对话,让学生啼笑皆非,再加上于老师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于是就有了正常的、甚至超常的的发挥。

“《傻小猴》这个题目,整堂作文课,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

于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

我们不时听到他对学生说:“不错!”“真好!”“好的!”“好啊!”“写得真快!”“又快又好!”于老师这些不经意的话语和评价,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对学习的看法,对语文的爱好,对生活的热爱。

片片心语有温暖,句句心语有亮光。

总之,于老师的这节课,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以至于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去感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应该去学习他的教学方法,品味他的教学语言,感悟他的教学思想……把他的这种教学理念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来。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视频有感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视频有感

听了于会老师的《杨氏之子》,我感慨颇多。

都说文无定法,看来教语文更是无定法,只要使学生能学会的,都是好的,都是应该提倡的。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不太好读,于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能读通课文,通过范读教会学生要善于观察,学会倾听,朗读时要根据意思学会断句。

接着于老师抓住一个关键点词语“聪慧”展开教学,他设计了三个问题:孔君平为什么这么问?杨修的聪慧表现在哪里?杨修除了是个聪慧的孩子以外,还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这三个问题,学生去研读人物对话,去文中寻找相关语句,并挖掘语言背后的含义,几个环节下来,无需老师过多讲解,无需刻意描画,杨修聪慧的形象就已经完全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虽然没有过多的活动设计,但却厚实而自然,第三,于老师深钻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当做例子,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点进行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于老师扎实有效的写话训练为我指明了以后语文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变得真正有效、高效、优质!。

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心得

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心得

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心得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心得今天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通过高尔基和他们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本来一篇平谈无奇的文章,在于老师精湛艺术的演绎下,变得那么鲜活、生动、充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课堂充满灵性。

于老师板书、范读的精湛,让课堂充满活力。

于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让课堂充满智慧。

在他不急不躁的课堂上,表面上看是静的,而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在深入思考,每个孩子的思维都在活跃。

在他不温不火的课堂上,表面上看,似乎教学节奏慢,但却是顺学而导、扎实有效,两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轻松完成,效果良好。

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十分重视学生自身感悟。

在教学这一课时,他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他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大文豪王昌龄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心如于境,情如于物 ----这不正是对感悟的最好诠释吗?其实于永正老师除了重视学生感悟,于老在教学中还特别重视学生写字的指导。

如:于老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于老师一边写,一边强调应该注意的地方。

如:基第六笔横长,和的口往下写。

写完后问学生:你喜欢于老师写字的哪一点?孩子说:认真。

于老师说我每一次都认真写,决不会给同学带来麻烦,每一字老师都认真书写。

这正如于老师所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

于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地一点一滴地影响着他的学生,这样的教学生怎会不受益啊!对于字词学习,于老师则是这样进行的。

通过预习,你有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新字。

有的孩子说: 庞,有的说妻,还有的说紫等。

让学生去板书所认识的新朋友。

先要求学生描红,注意从哪起笔?从哪收笔?注意字形,再临摹一遍。

要求和字帖一模一样,看准再写。

然后,再找学生重新写一遍,刚才在黑板上板书那一个字,目的是作一下比较。

我怀念的教学反思7篇

我怀念的教学反思7篇

我怀念的教学反思7篇我怀念的教学反思篇1今天,我和学员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南宁市秀田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聆听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执教《秋天的怀念》。

于老师中等个子,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眼镜,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朴素、儒雅和谦恭。

听完两节课,让我感受多多,回味无穷。

于老师的课就像他的人一样,是那样的朴实、真实、自然。

他在课堂上的双基的训练,朗读的指导,细节的处理都是如此的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深情演绎语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诠释本色语文的内涵。

一、扎扎实实教生字(投影出示生字)瘫痪侍养捶打诀别师:通过预习,生字能读准了吗?生:能。

(生齐读)师:这里有一个字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

请同学们跟老师书写“捶”字。

(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笔划,生跟老师书写。

)师:生字能读了,词语会吗?这里有一个词语“诀别”,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永别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到有“诀别”一词的句子,好好读读,再想想是什么意思?生:读句子后回答。

“诀别”的意思是最后一次见到;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着。

于老师的生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诀别”二字的字意推敲,“捶”字的书写,于老师都是那么的执著耐心,一丝不苟。

于老师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于老师规范的书写为每个孩子作出了表率,他在黑板上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的。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非常马虎、粗心呢?与老师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借助多种手段让孩子识字、思考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不多,而且有时为求速度写得飞速。

试问:学生如何能让学生注意到这种认真的好习惯呢?听了于老师的课,我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要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

脱离了这一根本,即使上出的课十分精彩,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表面文章而已。

二、反反复复读课文在两节课中,几乎全部都在朗读,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于老师的范读,真的是声情并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2/12今天,于我们教育学院的孩子们而言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于永正老师来咱们学校讲课啦,终于可以领略一下名师的风采。

其实我们对于老师并不陌生,在裴教授的课上就时时听同学们介绍过他,讲到他的”五重教学”,但对于本人却从未谋面!下面是关于他所上的《爱如茉莉》和《祖父的园子》的课堂实录,我稍做了整理,虽然我阅历浅,对他的教学方法和思想都仅仅只是一知半解,但走进于老师的课,我收获了很多。

爱如茉莉第一课时一、导入师板书“爱如茉莉”,齐读课题。

师:声音太高,再读!(生读,声音稍弱)师:再读,用心读生:(轻轻的)爱如茉莉!二、生字、词部分师:(板书“嗔怪”)读什么?谁来读?师:嗔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生气责怪的意思师:不全对,谁再来说说?师:(总结)它有两个意思。

一是表生气,二是表示不满师:在书上哪个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师:那么“眸子”呢?是什么意思?生:眼睛师:眸呢?生:眼皮师:没听说过,再想想。

(学生回答都不对时师引导)师:眸就是瞳孔,听说过吗?瞳孔还可以叫什么?生:瞳仁师:瞳仁还可以写作什么?(请两位学生上台相互对视)师:(对其中一位同学问)你从她眼睛里看到了什么?生:我师:(笑着问道)你是什么?是人吗?生:当然啦!师:这个我字要加上什么号?(引导后,生回答引号)师:那你呢?你从她眼里看到了什么?生:也是我自己师:所以瞳仁还可以写作瞳人师:谁能用眸组词师:读一读眸子这个词语所在的那句话三、阅读部分(一)全文练习1.开火车朗读全文(对每个同学的朗读做点评)2.老师范读3.提出朗读的要求,再读(注意停顿,对话部分的语气,哪里该轻,哪里应慢。

为什么要这样读,请认真思考,用心读)4.生练习读(二)分节练习1.细读1—4段母女对话,体会语气和情感(师生表演母女对话)生:映儿,本来我今天答应包饺子给你爸爸吃……师:妈,您放心,我这就买去,您好好歇着吧(这是于老师在学生读时幽默的加上的一句话)2.6—13段师:这篇文章最精彩的还是女儿在病房看到的那感人的一幕,练一练。

(生读、师读)3.轻轻地,齐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爱)师:谁和谁之间的爱?师:朗读能走进课文情感深处,默读则让人从文字背后思考。

为什么作者说它像茉莉呢?茉莉有什么特点?(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师:茉莉有什么特点?生:平淡无奇生:洁白纯净生:缕缕幽香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师对学生的字点评纠正)师:爸爸妈妈之间是怎样相互关心的?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体现他们相互关心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生:我从“直奔”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爱师:你找得真准。

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我从这一句话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爱。

“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生:还有“蹑手蹑脚”生:布满血丝生:哈欠…………(在学生差不多把这些描写爸妈见相互关心的句子词语后,老师开始组织学生练习说话)师:谁能结合茉莉花和爸妈的爱来说一说,先说茉莉花,再说爸妈。

生1:茉莉花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爸爸妈妈的爱不正是如此吗?虽然平淡,却能散发缕缕幽香。

生2:……(师总结点评)师:文中有三句话,读一读,看看是描写什么的?“那是一个漂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他为什么不说“在一天傍晚…”生:我觉得这是描写那是的背景,让我们能更快融入到这个情境中去师:有点意思了,但还不全。

我们先往下看看第二句话。

“初升的阳光从川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的笼罩着他们。

一切都是那麽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作者明明是在描写爸妈间相互关心,为什么要描写阳光?(生沉默,是继续引导启发)师:这是一对怎样的夫妻?生:恩爱的师:他们上了____?生:年纪生:他们老两口你想着我,我想着你,真是让人___?生:感动生:我知道了,作者写阳光是想说阳光也想把温暖送给这对恩爱的老年夫妻师:阳光悄悄的探进来,或许都被这浓浓的爱感动了,怕惊扰他们。

师:同学们,这样的描写手法叫做?生:借景抒情师:作者寓情于景,这样的描写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能用吗?生:能师:下面来一起轻轻的齐读最后一段。

生:(轻轻地)病房里,那簇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师:这里又写到茉莉了,这种写法是?生:借物抒情师:现在知道作者开头为什么要写美丽的黄昏了吗?留给同学们下去思考。

写到这里,于老师的课就上完了。

当他说“下课”,学生们还一个个愣在那里,我不知道是由于结束得太突兀还是因为于老师的课太精彩,孩子们已经沉浸在其中,没有反应过来。

可是不论怎样,这节课都是别具一格的。

结合之前听贾志敏先生的课,我发现名师的课堂不论风格怎样独特,有一点,都是相通且亘古不变的,那便是“朴实”。

贾先生的课是这样,于永正老师的课也是如此。

在他们的课上,没有喧嚣,没有浮华,没有修饰,有的只是平淡,朴实,这才是最真实的语文课堂,这才是原滋原味的语文。

我们都以为名师的课堂是“繁荣无比,热闹非凡”的,我们本以为课堂里教师的语言会像诗一样优美,境界有如云雾缭绕一般,走进一看却恰恰相反,在于老师的课堂里,除了“真”还是“真”,没有一丁点虚无缥缈的东西。

他不需要ppt,不需要视频,不需要背景音乐……仅仅只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群孩子如此而已。

首先于老师重基础,对生字词语的掌握,他一个也未漏掉,并不是简单点一下,他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读、会写还要会懂。

深层次挖掘文字背后的意思,在这节课上,于老师曾多次强调“用心思考”,他说:“我并不喜欢急于举手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太浮躁。

我喜欢认真思考,用心聆听的孩子”,他强调“智慧在宁静中”,宁静以致远,我想或许这就是于老师想要教给学生们的。

其次,于老师还注重阅读。

阅读是训练孩子作文的关键一步,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融入文中,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还能通过模仿最后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第一课时里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识字,把基础打得牢牢的,“房子”才能搭得高高的;二是学会读。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别以为字音、标点读准了就完成了,阅读是挖掘孩子情感体验的关键,字音、标点仅仅是第一步,语音的停顿,轻重缓急,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气等等都需要用心去揣摩。

而这些仅仅是教师嘴上说说学生是不能到达要求的,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就非常必要了。

于老师就敢于说“听我读”,“看我写”,而且于老师一张口学生投去的全是满满的崇敬,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

学生也知道哪里应该实读,哪里该虚读,哪里应缓一些,哪里应急切些……在第二课时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孩子的引导点拨和启发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这一部分主要是要学生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主要为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一是茉莉有何特点?二是爸妈之间的爱在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体现出来?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便找到了二者间的关系:茉莉花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爸爸妈妈的爱正是如此,虽然平淡,却能散发缕缕幽香。

自然学生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题目叫做《爱如茉莉》了。

于老师完全可以这样做,“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可是他就在这样不露声色中就让学生明白了,课堂无形之中就变得活起来了。

另外于老师还抓住文中三处写景的部分,教学生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这是知识的拓展,他的课即使在结束之时也是余音绕梁,让人深深回味,“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要写这是一个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想这样的课堂正是于老师50多年教学积累的果实,对于在路上不断摸索的我们的确是不失为一个明确的方向,相信这个方向会指引我在在教学路上找到自己的目标!2012/12/13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相对较长。

这篇课文来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本文叙述了作者儿时的家有一个花园,作者和她的祖父整天都在那里转,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童年时代的天真和活泼。

下面我们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看看他是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的。

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怕我吗?生:(胆怯的)不…怕…师:那一会上完课敢对我提意见吗?生: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提醒写字要领,生读课题)二、生字词教学倭瓜、谎花(读、写)帽、抛(生板书,师点评、范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默读课文,用眼睛仔细看看园子里都有些什么?用笔勾画出来(师提醒学生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学生默读完后,相互交流并板书:蜂子、蝴蝶、蚂蚱……(师圈出写得好的字并点评) 师:谁能用简单的词语来说说你在园子里看到了什么?(生思考,师巡视)师:(悄悄的)你看到了什么?不要让其他同学知道了。

生:动物和风景师:不全,再想想(转向另一生)你呢?生:动物、植物、园子里发生的趣事师:(悄悄地)你说对了,真棒,咱先别出声,等别人说不出来了,再请你出马,你看行么?(思考一会后)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生: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发生的趣事师:把掌声送给他师:谁能用更短的词语概括?生思考片刻生:我看到了事物师生对话练习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事物师:你看到了哪些事物?生: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他们发生的趣事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生:我看到了师:(打断)聪明对孩子不会说完,用一个字概括生:(齐答)等师:再说一次?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蚂蚱等动物……四、再读课文、深入感悟师: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刚刚是用眼睛看到了那么多事物,现在用心思考、体会,去发现蚊子背后的意思,你会看到什么?师:把你用心看到的写下来(生边看师边启发引导)生:我看到了作者的天真、淘气(生板书天真、淘气)生:我看到了祖父的慈祥、和蔼(生板书慈祥、和蔼)生:我看到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昆虫(生板书无拘无束)生:我看到了包容的祖父(生板书包容)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和谐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欢乐生:我看到两年园子里的勃勃生机生:我看到了祖父对“我”的宠爱…………师:如果没有宽容、包容的祖父,就没有无拘无束的作者,正是因为这样,园子力度一切都显得自由自在。

师:那么园子里发生的哪一件事最让你难忘?生:我觉得是写狗尾巴草师:错,静心思考,不要浮躁(启发诱导),这是一件事生:是“我”铲地的事师:看看,给他掌声第二课时五、指导朗读1.生自读“我”铲地这一部分2.学生推荐示读3.师范读4——10段4.祖父的宽容表现在三个细节①祖父铲地,我也……这里一个“拔”字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②当祖父发现我铲的……“大笑”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包容③祖父慢慢地……“慢慢地”体现了祖父对我的耐心师:作者写祖父的慈爱主要是通过这些语言描写,如果没有对话,没有语言,那么一点意思也没有了5.师生表演对话师::(总结)写作文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有语言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人物对话的?这些对话有什么特点?生:作者是分段来写对话的师:所以于老师主张在写人物对话时也要分段,这样不仅看起来简洁大方,眼睛也不疲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