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一课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一课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Βιβλιοθήκη 长(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角的概念。
2. 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1. 角的概念的形成。
2. 观察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角。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
二、探究1. 出示角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学生举例: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角,并描述其特征。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角的性质,如大小、形状等。
4. 学生汇报: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三、应用1. 出示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
2. 学生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总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定义和特征。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其中的角,并描述其特征。
2. 完成练习册上有关角的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概念和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角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角的知识,如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要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角的概念的形成详细补充和说明:角的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角的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形成正确的角的概念,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来感知角、认识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角的认识及画法(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角的认识及画法(人教版)今天我要给大家上课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主题是角的认识及画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36页到第37页,主要内容是角的认识和角的画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角的定义,了解各种类型的角,并且能够自己画出各种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角的定义,能够识别和画出各种角。
难点是让同学们能够自己画出各种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物模型,同学们需要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物模型,比如一个三角形,引入角的概念,让同学们观察并描述这个角。
2. 讲解:我会用PPT展示各种类型的角,并且解释角的定义,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3. 演示:我会现场演示如何画出各种角,并且让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动手画。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自己尝试画出题目中要求的角。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会写上“角的认识及画法”几个字,然后我会画出各种类型的角,旁边写上它们的名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铅笔画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并且写上它们的名称。
答案:直角、锐角、钝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节课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我在课堂上有没有讲清楚?同学们有没有跟上我的节奏?这些都是我课后需要反思的问题。
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回家后自己尝试画出更多类型的角,并且尝试解释它们的性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第36页到第37页详细介绍了角的概念和各种类型的角。
这些内容是本节课的核心,同学们需要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能够理解角的定义,识别和画出各种类型的角。
这是基础,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角的定义,能够识别和画出各种类型的角。
难点在于让同学们能够自己画出各种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人教新课标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例3的相关内容及相关的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认识厘米”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短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本节课作为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教学的开始,首先,教材展示了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某部位作为长度单位量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其次,适时引入刻度尺,并借助厘米刻度尺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通过看、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
最后,揭示了用厘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体会测量的本质——数出“单位长度”的个数。
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的“认识米”及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测量活动经验,更对体会测量的本质开始了理性的思维探索。
(二)核心能力“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通过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空间观念;用刻度尺、身体部位测量的活动,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初步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借助刻度尺,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的过程中,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会初步地估计物体的长度。
(四)学习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他们会把什么作为测量的工具?看一看教科书第2页,去寻找答案吧!2.练习。
(1)说一说。
1()1()1()(2)试一试,填一填。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
整版)
第一课:认识数字1
教学目标:
- 认识数字1并能正确书写
- 理解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
教学准备:
- 数字1的卡片或图片
- 黑板或白板
-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字1的概念:展示数字1的卡片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1。
2. 学生跟读数字1:教师读出数字1,学生跟读几次,注重正确的发音和书写。
3. 认识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教师用手指指向黑板或白板上书写的数字1,让学生说出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特点,例如数字1是最小的数,通常位于左上方。
4. 操练书写数字1: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示范书写数字1的方法,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操练,注意书写规范和笔画顺序。
5.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纸上书写数字1,并相互交换检查,互相纠正错误。
教师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活动:
- 游戏:教师与学生一起玩“找数字1”的游戏,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数字1,学生迅速找到并说出数字1的位置。
- 绘画:学生自由发挥,利用数字1的形状创作绘画作品。
- 数字1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数字1的应用场景,如门牌号码、车牌号码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数字1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了数字1的大小、位置和书写方法。
通过操练和拓展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对数字1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兴趣和书写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巩固数字1的概念,并引入与数字1相关的简单数学运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 不进位加(教案)
《不进位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学会用竖式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1、师: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第2张)2、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同学们都来参观博物馆每个班由2 名老师带队;生2:二(1)班35 人;生3:二(3)班37 人;生4:二(2)班32 人;生5:二(4)班34 人。
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二)探究新知1.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的老师一共有多少人?(课件第3张)(1)小组讨论:怎样列式?观察自己列的算式,你会口算吗?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课件第4张)生:计算35+2,可以先算5+2=7,再算30+7=37(人)所以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的老师一共有37人。
2. 你会列竖式吗?(课件第5张)师:刚才我们口算的时候,是先算的5+2,所以列竖式时也要把个位和个位对齐。
先加哪位上的数?生:口算时是先加个位上的数,我想笔算也要先加个位上的数。
师:对,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
5+2=7,第二个加数十位上没有数,直接把十位上的3落下来就可以。
3.(出示课件第6张)大家看这两幅图,根据这两幅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1)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2)小组讨论,你觉得应该怎样列竖式?怎样计算?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二年级
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二年级)一、教学目标•理解数的意义和数的读法;•掌握整数的顺序和比较;•熟悉数字的排列和数的增加。
二、教学重点•数的意义和读法;•整数的顺序和比较。
三、教学内容1. 数的意义和读法•数字是什么;•数字和具体物体的关系;•数字的读法。
2. 整数的顺序和比较•同一数的顺序;•不同数的大小比较。
3. 数字的排列和数的增加•数字从小到大排列;•数字的增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些具体的物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和具体物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的意义。
然后,教师展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猜测数字的读法。
2. 讲解数的意义和读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或教具,讲解数字的意义和读法。
教师可以示范读几个数字,并请学生跟读。
3. 整数的顺序和比较(20分钟)(1)同一数的顺序教师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将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解释数字的顺序。
(2)不同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它们大小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判断。
4. 数字的排列和数的增加(25分钟)(1)数字从小到大排列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将其从小到大排列。
(2)数字的增加教师给出一个数字,让学生在其后面依次写出比它大的数,直到一个固定的范围。
5.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练习1.将以下数字从小到大排列:9、6、3、7、5。
2.比较以下数字的大小,并用。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除法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熟悉平均分的概念和求法。
此外,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数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分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水果给每个人。
2.探究平均分: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水果,并找出最公平的方法。
3.总结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分的方法,即总数除以份数。
4.练习求平均分: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方法。
5.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分食物、分物品等。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收获和不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洁性和学习乘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乐场吗?你去过游乐场吗?让我们跟着淘气,到游乐场来看一看吧!(课件第2张)2、游乐场里真热闹呀!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汇报交流。
(二)探究新知1.问题1: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课件第3张)(1)小组讨论: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你会怎样做?观察自己列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汇报:生1:求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3+3+3+3+3=15(人)生2:这个算式中有5个3相加。
2. 问题2: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课件第4张)汇报交流:生1:求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也要用加法计算,6+6+6+6=24(人)生2:这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6,一共有4个6相加。
3.问题3:过山车里一共有几个人?(出示课件第5张)小组汇报交流。
生:用加法计算:2+2+2+2+2+2+2=14(人),加数是2,有7个2相加。
4.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课件第6张)生1:这三个算式都是加法,而且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5、以2+2+2+2+2+2+2=14为例,认识乘法。
(课件第7张)(1)师:2+2+2+2+2+2+2=14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7=14。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几边形》教案——第1课时
苏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几边形》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能判断一个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能按要求围出或剪出多边形。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图形,以及观察、实践操作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积累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经验;体会不同图形边数的特点,发展相应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方法:授课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回顾已知图形。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游一游、看一看。
(出示如下图形)请看,这里有一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追问:正方形、长方形有几条边?三角形呢?2.说明学习内容。
我们知道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边数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根据一个图形的边数来认识它是什么图形。
小朋友有信心认识新的图形吗?二、新授(到:“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教学例1。
1.观察图案。
出示例1的窗格图案。
让学生说说在哪罩看到过这样的图案,再观察窗格七有些什么形状,说说对这样的窗格有什么感觉。
指出:这是在我国古代建筑上经常能见到的窗格图案,这样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图形连在一起组成的图案:非常漂亮。
这是图形在我国古代建筑上的应用,你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多聪明、多有智慧!直到现在,还经常用它来装饰门窗和建筑呢。
(如有条件,可以呈现一些类似的门窗图案让学生看一看)2.分类认识。
(1)找图形。
要求:你能从例1这个窗格图案上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自己找一找,把你找的边数相同的图形描一描。
引导:请小朋友看看你找到的是几条边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谁来指一指,你找到了哪些图形,各有几条边?(2)认识四边形。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全
册)
第一课:认识数0
教学目标:
- 了解数0的概念和特点
- 能正确书写和识别数字0
- 通过游戏和练加深对数0的理解
教学内容:
1. 数0的概念讲解
2. 数字0的书写和识别练
3. 游戏活动:找出图片中的0
4. 练题:填写正确的数字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0的概念
- 示意:展示一个圆圈,问学生这是什么数字?
- 学生回答后,解释这个数字就是数0,它表示没有数量。
2. 数字0的书写和识别练
- 学生拿出练册,跟随教师一起书写数字0。
- 教师提供一些以数字0开头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0并标出。
3. 游戏活动:找出图片中的0
- 展示一些图片,其中有些图片上有数字0,有些没有。
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所有包含数字0的图片,并圈出来。
4. 练题:填写正确的数字
- 教师将一些填空题投影到黑板上,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填写正确的数字。
确保其中有一些题目涉及到数字0的填写。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游戏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数0的概念和特点,提升了学生对数字0的书写和识别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并圈出了包含数字0的图片。
然而,在练习题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数字0的书写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巩固。
在下一节课中,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0概念和数字0的书写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1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材第2页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多媒体课件、硬币、曲别针、三角板等。
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地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地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2拃了呢”师:同学们,小裁缝不明白,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两个人的一拃不一样。
师:看来测量长度还是需要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1.感受古人的测量方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生1:大石头。
生2:长方形布。
生3:竹竿。
……师:古人是怎样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呢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师:也就是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事先准备的学具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课桌的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问:你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同一边用拃去量,有同学们的5拃长,老师的3拃长;用一角硬币去量有24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有18个那么长;用粉笔去量却有7支粉笔那么长,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3)全班交流汇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怎样认识时间的基本概念; - 了解一天的时间单位; - 能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描述时间顺序。
1.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教师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时间的概念; - 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时间词汇和概念。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时间的重视意识; -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识别时间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描述日常活动。
2.2 难点•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和单位的转化;•学生能够用时间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具:钟表模型、图片卡片、小黑板、彩色笔等;•课前准备:设计好课堂活动,准备必要的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4.1 复习与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回顾昨天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这个概念。
4.2 新课讲解(15分钟)1.让学生观察钟表模型,引导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指针以及表示时间的方式。
2.讲解时间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一天的时间单位,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
4.3 活动与讨论(20分钟)1.利用图片卡片展示不同时间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这些活动所发生的时间顺序。
2.分组讨论时间的概念,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练习与检查(10分钟)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时间点来描述自己当时正在做的活动,然后互相检查。
4.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了解和认识到时间的概念,掌握一天的时间单位,培养了时间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
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作为小学生的第一节数学课,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们初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学生们必须认真对待,多思考,多体验。
1.引入通过对学生们的生活实例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们理解“数学”的概念。
比如,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时间、长度、价钱、重量、面积等等,都与数学有关,数学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基本概念教师要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数、数的读法、数字、数的大小、数的比较、数的顺序等等。
其中,对“数”这个概念的讲解尤为重要,因为“数”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概念之一。
在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实物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数字,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字的概念。
另外,在学习数字的大小、比较、顺序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等形式来进行教学。
3.加减法的简单应用在学习了数学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加减法的简单案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字和计算过程。
在讲解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采用数轴、珠心算、图片配合文本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本质。
同时,在加减法的讲解中,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们注意顺序的重要性,即先加后减或者先减后加是有区别的。
4.总结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小结,帮助他们更好地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积极探索,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入门的重要一课,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们,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数学,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7的乘法口诀-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课本第70--7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得意义,在理解乘法口诀得基础上,自编7得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2、正确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回列竖式计算一位数乘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编制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挂图、卡片、小三角形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口诀出示由五块三角形拼成的小鱼拼图,共4条小鱼。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乘法口诀:提问:“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可以表示什么?2、师:老师拼的小鱼好看吗?你能用7个三角形也摆一个图案吗?学生摆一摆,再集体展示。
二、自主探索1、教学准备题。
A、师:刚才小朋友都用7个小三角形摆了一个小船、一条金鱼……,它们都是1个几?为什么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B、集体交流。
C、师:怎样记住7的乘法口诀呢?给你时间,你能很快背出来吗?试试。
生:交流方法并表演背。
师:说说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口诀最难记,怎样想办法记住呢?D、师生、生生对口令。
如:一七()()七四十九7、用一句乘法口诀,你还会计算另一个乘法算式吗,是哪个呢?生:三七二十一可以计算7×3=21 ,还能算出3×7=21 ……小结:在乘法里,由于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因此,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的积。
三、巩固提高1、做教科书第70页上面“想一想”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提问:观察每组题目,你发现什么?想想理由是什么?2、做教科书第71页上面“想想做做”第1题校对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上下有什么联系?3、完成第2题4、读口诀编乘法算式。
“想想做做”第3题。
5、口算比赛(想想做做第4题)6、看图写算式。
“想想做做第5题”,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正确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课时《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观察物体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8页例1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1、4题。
本课时主要教学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材呈现了4名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一个熊猫玩偶的情境图,并在情境图下面给出从这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是哪个方向的学生看到的。
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做一做和练习一的1、4题呈现了丰富的观察素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观察方法,发展空间观念,积累观察经验。
(二)核心能力观察物体这节课在积累直观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想象、辨析,建立所观察到图形的清晰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和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玩偶,能说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尝试总结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在辨认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时,能抓住其独特的特征,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正确辨析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五)学习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观察物体》教学课件、《观察物体》基础作业、飞机模型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请你的家长做模特,用手机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拍照,仔细观察四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二)课堂设计1.导入同学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大家听?为什么盲人认为的大象各不相同呢?小结:要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事物,就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结合有趣的故事引入,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切合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物体上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数字
本教案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主题为“认识数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认识数字的基础上,能够识别并掌握数字1-100,并且能够将数字进行大小比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字的认识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数字和掌握大小比较方法。
下面就跟随着教案一起学习吧!一、教学内容1. 学习数字1-100的认识方法;2. 掌握大小比较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和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数字的记忆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的深化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趣味地让学生猜测教室里有多少个学生,将数字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数字就是他们的人数。
老师向学生介绍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数字可以用来数物件、表示数量、计数等。
2. 认识数字1-100老师让学生认识数字1-10,在黑板上写出数字1-10。
教师请学生使用手指数数,了解每个数字的数量含义。
接着,老师让学生认识数字11-20。
请学生观察11-20之间的数字,并将其与1-10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
继续学习数字20-100,老师提醒学生每个十位数前面都会有一个整十的数字,如20、30、40等。
3. 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师使用数字卡牌,在数字大小比较中展示数字的大小规律。
请学生用数字卡牌模拟数字大小的比较,并以比较大小的方式来描述数字。
4. 深化应用老师让学生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游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比较方法。
5. 课后作业请学生使用写数字的方式,把1-99的数字写下来,记住每个数字的大小意义。
四、教学策略1. 目标导向: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导向,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此次教学目标;2. 任务驱动:配合策略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同本教案中引入数字卡牌和数字大小比较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场景下产生学习需求;4. 给予不同的反馈:通过实时的回馈和关键提示,来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时《7的乘法口诀》教案设计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编制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能用7的乘法口诀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
过程与方法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在操作中记忆口诀,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和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记忆口诀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
2.通过拼摆七巧板学习7的乘法口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编制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难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算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七巧板学生准备七巧板练习本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口算下面各题。
4×5=5×6=3×4=1×3=4×6=6×2=5×5+5=6×3+8=2×4+3=操作指导:温故而知新,课前进行表内乘法(一)及乘加两步混合计算的训练,既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又有利于运用知识迁移更好地学习新知。
板块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活动1猜谜语,提问题师:“七块小木板,有边又有角。
一会大公鸡,一会大恐龙。
快快动动脑,猜猜它是谁。
”你能猜出是什么吗?生:七巧板。
课件出示图片:师:一副七巧板有7块,2副七巧板有多少块呢?3副、4副、5副、6副、7副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一起来探讨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活动2尝试拼图活动指导:1.试着用一副七巧板拼图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拼成的图案像什么。
2.小组成员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预设生1:我拼成的图案像小鱼。
生2:我拼成的图案像小帆船。
生3:我拼成的图案像小机器人。
活动3自主探究,编制口诀课件出示图案:活动指导:1.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2.仔细观察表中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合作,尝试编制7的乘法口诀。
4.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编制的乘法口诀。
预设生1:我发现每多拼一个图案就多用一副七巧板,也就是多用了7块拼板。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课时 观察物体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他们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来认识物体。
但学生的观察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观察细致,有的学生观察粗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细致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观察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3.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物体,交流描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等,用于学生观察。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画有不同形状的物体,用于学生分组观察和描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个长方体物体,让学生猜测它的形状,从而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等,让学生观察。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如“这个物体是圆的,它的边缘很光滑”,“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它有四个角和六个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姚市新建小学数学学科张棋芳教师备课
簿
单元教材分析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课题长度单位的认识总课时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与难点
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
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
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游戏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
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
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
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
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
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
(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
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
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
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
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
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
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
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
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
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
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
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
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
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
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
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
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
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
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
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
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
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
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
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
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
学习效果。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
内在价值。
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