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
raid 管理方式
![raid 管理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2758e2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b.png)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是一种通过将多个硬盘组合在一起以提高存储性能、冗余性和/或容量的技术。
RAID 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不同的级别(RAID 0、RAID 1、RAID 5、RAID 10 等)以及相关的管理工具。
以下是对RAID管理方式的详细解答:RAID 级别:1.RAID 0(条带化):▪描述: RAID 0 将数据分割成块,并分别存储在多个硬盘上,提高了数据读写速度。
▪管理: RAID 0 不提供冗余,因此任何一个硬盘故障都会导致数据丢失。
2.RAID 1(镜像):▪描述: RAID 1 将数据完全复制到两个硬盘,提供了冗余性,当一个硬盘故障时,数据仍然可用。
▪管理: RAID 1 管理简单,硬盘容量利用率为50%,对读性能有提升。
3.RAID 5:▪描述: RAID 5 将数据分割成块,并在不同的硬盘上进行分布,同时计算并存储校验信息,提供了数据冗余和读取性能的提升。
▪管理: RAID 5 对硬盘的容量利用率较高,但写性能相对较差。
在某个硬盘故障时,可以通过校验信息恢复数据。
4.RAID 10(RAID 1+0):▪描述: RAID 10 是将多个 RAID 1 阵列通过 RAID 0 条带化连接在一起的形式,提供了较高的性能和冗余性。
▪管理: RAID 10 兼具 RAID 0 和 RAID 1 的优势,但需要至少四个硬盘。
5.RAID 6:▪描述: RAID 6 类似于 RAID 5,但提供了更多的冗余性,能够容忍两个硬盘的故障。
▪管理: RAID 6 在写入性能方面比 RAID 5 更差,但具有更强大的故障容忍性。
RAID 管理工具:1.RAID 控制器:大多数现代服务器和存储系统都配备了硬件RAID 控制器,可通过 BIOS 或管理软件进行配置和监控。
2.软件 RAID:操作系统提供的软件 RAID 功能,通过软件实现 RAID 级别,例如在 Linux 中的mdadm。
RAID的几种级别
![RAID的几种级别](https://img.taocdn.com/s3/m/7f70b7e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6.png)
RAID的⼏种级别1、R AID 0
容量:是n块盘加在⼀起的容量
性能:理论上磁盘读写是单盘的四倍
容器:没有冗余,坏⼀块盘全坏
特点:速度快、⽆冗余,容量⽆损失
应⽤场景:
负载在均衡集群下⾯的多个相同RS节点服务器;
分布式⽂件存储下⾯的主节点或chunk(数据块) server;
mysql主从复制的多个slave服务器;
对性能要求很⾼,对冗余要求低的相关业务。
2、R AID 1
被称之为镜像,存在的意义保证数据的最⼤可⽤性
操作⽅式:把数据写⼊百分百复制到另外⼀个磁盘
容量:50%的数据容量
性能:mirror(镜像)不能提⾼存储性能
冗余:在所有raid级别中,冗余最好,100%
特点:100%冗余,容量损失⼀半,只能两块硬盘(⼤⼩可以不⼀致)
应⽤场景:
适合存放重要数据,如服务器系统分区和性能要求很⾼的数据库存储等领域
3、R AID 5
兼顾性能、安全和存储
raid5需要三块或以上的物理磁盘
采⽤奇偶校验;
只能坏⼀块
容量:损失⼀块盘的数据容量
性能:RAID5具有和RAID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多出⼀个奇偶校验信息
冗余:损失⼀块盘
特点:容量损失⼀块盘,写数据通过奇偶校验,RAID0和1的折中⽅案
应⽤场景:对性能和安全⾼的不要选RAID5
4、R AID 10
容量:损失⼀半盘的数据容量
性能:⼤于RAID1和RAID5,⼩于RAID0
冗余:可损失2块,冗余⼤约RAID5和RAID0,⼩于RAID1
应⽤场景:⾼并发存储和数据库系统。
RAID分类及特点
![RAID分类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0df380ec3a87c24028c403.png)
在通常情况下,RAID有如下几种分类:RAID0:由多个硬盘并发协同工作完成数据的读写,数据被均匀分布在各个硬盘上,一般情况下,使用的硬盘越多,读写的速度越快。
RAID0的特点是读写速度快,并且价格便宜;缺点是安全性相对较差,因为在RAID0中的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整个阵列的数据将会丢失。
RAID0是最快和最有效的磁盘阵列类型,但没有容错功能。
RAID1:称为磁盘镜像。
原理是在两个硬盘之间建立完全的镜像,即所有数据会被同时存放到两个物理硬盘上,当一个磁盘出故障时,仍可从另一个硬盘中读取数据,因此安全性得到保障。
但系统的成本大大提高,因为系统的实际有效硬盘空间仅为所有硬盘空间的一半。
RAID 0+1:为RAID0和RAID1的组合,即由两个完全相同配置的RAID0形成镜像关系,既提高了阵列的读取速度,又保障了阵列数据的安全性,当然,为此付出的代价同样是价格昂贵。
RAID3:是把数据分成多个“块”,按照一定的容错算法,存放在N+1个硬盘上,实际数据占用的有效空间为N个硬盘的空间总和,而第N+1个硬盘上存储的数据是校验容错信息,当这N+1个硬盘中的其中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从其它N个硬盘中的数据也可以恢复原始数据,这样,仅使用这N个硬盘也可以带伤继续工作(如采集和回放素材),当更换一个新硬盘后,系统可以重新恢复完整的校验容错信息。
由于在一个硬盘阵列中,多于一个硬盘同时出现故障率的几率很小,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RAID3,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与RAID0相比,RAID3在读写速度方面相对较慢。
RAID5:RAID5 和RAID3的原理非常类似,硬盘的有效使用空间也是一样的,只是其算法以及数据分块方式有所不同。
使用的容错算法和分块大小决定RAID使用的应用场合,在通常情况下,RAID3比较适合大文件类型且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视频编辑、硬盘播出机、大型数据库等;而RAID5适合较小文件的应用,如文字、图片、小型数据库等。
raid介绍与容量计算
![raid介绍与容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b85271e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9.png)
raid介绍与容量计算
RAID(冗余磁盘阵列)是一种将多个磁盘驱动器组合在一起
以提供可靠性和性能的技术。
通过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磁盘上,RAID可以实现数据冗余和增加读写速度。
RAID有几种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RAID级别:
1. RAID 0:数据分条带存储在多个磁盘上,提高了读写速度,但没有冗余备份。
容量计算使用所有磁盘的总和。
2. RAID 1:数据写入两个磁盘,实现数据的完全备份。
读取
性能略高于单个磁盘,但写入性能相对较差。
容量计算为总容量的一半,因为数据是完全冗余的。
3. RAID 5:数据和奇偶校验信息分布在多个磁盘上,提供了
数据的冗余和读写性能的提升。
至少需要三个磁盘。
容量计算为总容量减去一个磁盘的空间。
4. RAID 6:类似于RAID 5,但提供了更高的数据冗余性。
需
要至少四个磁盘。
容量计算为总容量减去两个磁盘的空间。
容量计算取决于RAID级别、磁盘大小和数量。
例如,如果有四个2TB的磁盘,并使用RAID 5,那么总容量为2TB * 3 =
6TB,因为一个磁盘用于奇偶校验。
需要注意的是,RAID的容量计算不包括操作系统或RAID控
制器的开销,因此实际可用容量可能会略有不同。
此外,RAID还提供了其他的优点,如故障容错和数据保护。
了解电脑硬盘阵列(RAID)如何提升数据存储性能与冗余性
![了解电脑硬盘阵列(RAID)如何提升数据存储性能与冗余性](https://img.taocdn.com/s3/m/b630034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f.png)
了解电脑硬盘阵列(RAID)如何提升数据存储性能与冗余性电脑硬盘阵列(RAID)是一种通过将多个硬盘组合起来工作来提升数据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性的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RAID的各种级别和其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在数据存储方面发挥作用。
一、RAID的概述RAID,全称为“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即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它旨在通过同时使用多个硬盘来提升数据存储性能和增强数据的容错能力。
RAID可以通过数据分布和冗余化来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二、RAID的级别RAID有多种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RAID级别:1. RAID 0RAID 0是最简单的RAID级别,它通过将数据分块地存储到多个硬盘上来提升读写速度。
RAID 0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没有冗余功能,一旦某个硬盘出现故障,所有数据将会丢失。
2. RAID 1RAID 1是一种镜像级别的RAID,它要求至少使用两个硬盘。
RAID 1通过将数据同时写入两个硬盘来实现数据冗余,从而提供更高的可靠性。
当其中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另一个硬盘继续工作。
3. RAID 5RAID 5通过将数据和校验信息分布存储在多个硬盘上来实现数据冗余和性能提升。
RAID 5至少需要三个硬盘。
当其中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RAID 5可以根据校验信息恢复数据。
RAID 5是一种性能和冗余兼顾的RAID级别。
4. RAID 10RAID 10是RAID 1和RAID 0的结合,需要至少四个硬盘。
RAID 10将数据同时写入多对镜像硬盘,然后再将镜像硬盘组合成一个RAID 0阵列。
RAID 10提供了优秀的性能和较高的冗余性。
三、RAID的工作原理RAID使用不同的技术和算法来实现数据的分布和冗余。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RAID技术:1. 块级分布在RAID中,数据被分成固定大小的块,然后分布存储在不同的硬盘上。
RAID详解-RAID分类
![RAID详解-RAID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223f78ea551810a6f5248634.png)
汉明码 P1 P2 P3
编码用的数据码 D8、D4、D1 D8、D2、D1 D4、D2、D1
从编码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汉明码是一个校验很严谨的编码方式。在这个例子中,通 过对 4 个数据位的 3 个位的 3 次组合检测来达到具体码位的校验与修正目的(不过只允 许一个位出错,两个出错就无法检查出来了,这从下面的纠错例子中就能体现出来)。 在校验时则把每个汉明码与各自对应的数据位值相加,如果结果为偶数(纠错代码为 0) 就是正确,如果为奇数(纠错代码为 1)则说明当前汉明码所对应的三个数据位中有错 误,此时再通过其他两个汉明码各自的运算来确定具体是哪个位出了问题。
另外,汉明码加插的位置也是有规律的。以四位数据为例,第一个是汉明码是第一位, 第二个是第二位,第三个是第四位,1、2、4 都是 2 的整数幂结果,而这个幂次数是从 0 开始的整数。这样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汉明码的插入位置为 1(20)、2(21)、4(22)、 8(23)、16(24)、32(25)…… 说完汉明码,下面就开始介绍 RAID 2 等级。
RAID 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大型服务器提供高端的存储功能和冗余的数据安全。在系统中, RAID 被看作是一个逻辑分区,但是它是由多个硬盘组成的(最少两块)。它通过在多个 硬盘上同时存储和读取数据来大幅提高存储系统的数据吞吐量(Throughput),而且在 很多 RAID 模式中都有较为完备的相互校验/恢复的措施,甚至是直接相互的镜像备份, 从而大大提高了 RAID 系统的容错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冗余性,这也是 Redundant 一 词的由来。
RAID技术
![RAID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e883507844769eae009ed63.png)
RAID技术主要包含RAID 0~RAID 50等数个规范常见的规范有如下几种:RAID 0: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
RAID 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
因此,RAID 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
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
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
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0+1: 也被称为RAID 10标准,实际是将RAID 0和RAID 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
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
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
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
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
raid方案
![raid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14270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0.png)
raid方案RAID方案**摘要**: 本文将介绍RAID(冗余阵列磁盘)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的RAID方案,以及其在数据存储和冗余备份中的应用。
通过使用RAID,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性能,适用于各种存储环境。
1. 什么是RAID?RAID是一种通过将多个磁盘驱动器组合在一起来提供冗余性和/或提高性能的技术。
RAID可在硬件和软件级别实现,并通过将数据分布在多个磁盘上,提供数据冗余和容错能力。
2. 常见的RAID级别2.1 RAID 0RAID 0是一种具有条带化(striping)特性的RAID级别,它将数据块分布在多个驱动器上,以提高读写性能。
RAID 0不提供任何冗余性,因此单个驱动器故障将导致整个数组的数据丢失。
因此,RAID 0更适合用于需要高性能的应用,例如临时数据存储或缓存。
2.2 RAID 1RAID 1是一种具有镜像特性的RAID级别,它将数据同时写入两个磁盘,提供数据的完全冗余。
当一块磁盘故障时,系统仍然可以使用备份磁盘上的数据。
RAID 1对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很高的保障,但却没有提高读取性能。
2.3 RAID 5RAID 5是一种具有条带化和奇偶校验的RAID级别。
它将数据和校验信息分布在多个驱动器上,提供数据冗余和读取性能的平衡。
当一块磁盘发生故障时,RAID 5可通过计算奇偶校验信息来恢复丢失的数据。
RAID 5至少需要3个磁盘驱动器,并且有一定的写入性能开销。
2.4 RAID 6RAID 6是一种具有双重奇偶校验的RAID级别,提供更高的数据冗余和更好的容错能力。
RAID 6可以容忍两块磁盘的故障,并且能够使用奇偶校验信息恢复丢失的数据。
RAID 6通常需要至少4个驱动器,并且相对于RAID 5来说,写入性能更差。
3. RAID在数据存储中的应用3.1 数据冗余RAID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将数据冗余存储在多个磁盘上。
通过使用冗余,即使单个磁盘故障,数据仍然可用,并且可以通过替换故障磁盘来恢复数据。
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
![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10ee6f92dd88d0d233d46a0e.png)
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提起RAID,这里面包括两个含义:A代表array,也就是阵列;I代表independent,也就是说要有一块以上的硬盘才能够实现RAID功能,总体说来,RAID的意思就是磁盘阵列,根据磁盘和RAID卡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实现不同的磁盘性能。
RAID 0最基本的RAID方式就是RAID 0模式,这个模式的目的是提供最快的存储速度,并没有考虑到安全性问题,RAID 0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RAID 0利用一定的运算法则将一个文件按照用户自定义的大小分割成若干小部分,当文件被分割之后,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一块一盘都会存储一定数目的文件碎块。
举例来说,如果RAID 0模式当中有两块硬盘,用户自定义的切割文件大小为64K,此时如果RAID控制器接收到一个指令来存储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这样的话这个文件就会被分割成两个64K 大小的文件碎块,然后这两个碎块被同时分别存储在硬盘1和硬盘2当中,存储过程到此完成。
在RAID 0模式下读取一个文件的操作也是如此,还是用上面的那个例子来说,由于文件被分割存储在各个硬盘上,读取的时候只需要从两个硬盘当中各读取64K大小的文件碎块便可以完成读取,所以,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读取128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和在普通硬盘上读取64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相同。
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由于存储数据的时候动用的是不仅仅是一个硬盘,所以大大减少了存储和读取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理论上来讲,RAID 0能够实现写入和读取文件的速度加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所要存储的文件大小小于用户自定义的分割文件大小的时候,此时这个文件就不会被分割开来,当然也就不会被存储在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个硬盘之上,此时,存储(或者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比使用单个硬盘存储和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减少。
同样,如果用户将分割文件的大小设置的很小的话,将会使RAID 0工作效率变得十分低下,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用户定义这个分割大小为1K的话,在存储(或者读取)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的时候,那么每个硬盘都需要写入64次并且每次所写入的文件大小为1K,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瓶颈效应。
raid原理
![raid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2c168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7.png)
raid原理
RAID(冗余磁盘阵列)是一种使用多个磁盘驱动器组合成一个逻辑单元的技术,旨在提高数据存储的性能和可靠性。
RAID采用不同的技术级别,每个级别有其独特的原理。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RAID级别的原理:
1. RAID 0:RAID 0采用数据条带化的方式将数据均匀地分布在多个磁盘驱动器上。
数据被分为多个块,并在驱动器之间交替写入。
这种条带化方式提高了数据的读写速度,但没有容错能力,因为当一个驱动器出现问题时,整个数组的数据都会受到影响。
2. RAID 1:RAID 1采用镜像方式存储数据,将相同的数据同时写入到至少两个磁盘驱动器中。
这种方式提供了数据的冗余备份,当一个驱动器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从另一个驱动器中读取数据。
RAID 1的优点是容错能力强,但写入速度相对较慢。
3. RAID 5:RAID 5通过将数据和奇偶校验信息交错地分布在多个磁盘驱动器上,实现数据的冗余和读写性能的提升。
奇偶校验信息用于恢复数据,在某个驱动器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通过奇偶校验信息计算出丢失的数据。
RAID 5至少需要三个驱动器,写入速度相对较慢,但具有较好的性能和容错能力。
4. RAID 10:RAID 10是RAID 0和RAID 1的结合,采用条带化和镜像的方式存储数据。
RAID 10至少需要四个驱动器,通过将数据分为多个块并同时在镜像组中存储,提供了较高的读
写性能和容错能力。
这些是常见的RAID级别,每个级别都具有不同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通过选择适当的RAID级别,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提高数据存储的性能和可靠性。
什么是RAID如何使用RAID提升数据安全性和读写速度
![什么是RAID如何使用RAID提升数据安全性和读写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d7258b9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7.png)
什么是RAID如何使用RAID提升数据安全性和读写速度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是一种通过将多个硬盘驱动器组合在一起来提升数据存储性能和可靠性的技术。
通过将数据分布在多个硬盘上,RAID可以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和并行读写,从而提高数据安全性和读写速度。
RAID技术的原理是将多个硬盘组织成一个逻辑上的存储单元,通过不同的RAID级别或配置方式来实现对数据的备份、分布和读写操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RAID级别和它们的工作原理。
1. RAID 0:RAID 0通过将数据分散在多个硬盘上来提高读写速度。
它将数据划分成块,并将每个块分配到不同的硬盘上,实现并行读写操作。
由于数据被分散存储,当其中一个硬盘故障时,整个数据也会丢失,因此RAID 0并不提供冗余备份功能。
2. RAID 1:RAID 1通过将数据完全复制到多个硬盘上来提供数据冗余备份。
每个硬盘上存储的数据完全相同,当其中一个硬盘故障时,其他硬盘上的数据可以继续访问。
RAID 1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相对于RAID 0来说读写速度较慢。
3. RAID 5:RAID 5通过将数据和奇偶校验信息分散存储在多个硬盘上来提供数据冗余备份和读取速度的平衡。
当其中一个硬盘故障时,根据奇偶校验信息可以恢复数据。
RAID 5至少需要三个硬盘来实现,其中一个用于存储奇偶校验信息。
它既提供了高读取性能,又具备数据冗余备份的功能。
4. RAID 10:RAID 10是RAID 1和RAID 0的组合,它将多个硬盘分为两组,每组内部使用RAID 1的镜像备份方式,然后通过RAID 0的方式将两组硬盘进行条带化存储。
RAID 10既有较高的读写速度,又具备了数据的冗余备份。
使用RAID技术可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读写速度。
首先,通过数据的冗余备份,即使其中一个硬盘发生故障,也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其次,通过并行读写操作,RAID可以提高读写速度,从而加快数据的传输速度和访问响应时间。
常见的几种RAID类型
![常见的几种RAID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eaa4a84ee45c3b3567ec8bca.png)
常见的几种RAID类型RAID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有时也简称磁盘阵列(Disk Array)。
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备份技术。
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级别(RAID Levels)。
数据备份的功能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备份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
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速度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而且可以提供自动数据备份。
RAID技术的两大特点:一是速度、二是安全,由于这两项优点,RAID技术早期被应用于高级服务器中的SCSI接口的硬盘系统中,随着近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C机的CPU的速度已进入GHz 时代。
IDE接口的硬盘也不甘落后,相继推出了A TA66和A TA100硬盘。
这就使得RAID技术被应用于中低档甚至个人PC机上成为可能。
RAID通常是由在硬盘阵列塔中的RAID控制器或电脑中的RAID卡来实现的。
RAI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从RAID 0 到6 七种基本的RAID 级别。
另外,还有一些基本RAID级别的组合形式,如RAID 10(RAID 0与RAID 1的组合),RAID 50(RAID 0与RAID 5的组合)等。
不同RAID 级别代表着不同的存储性能、数据安全性和存储成本。
但我们最为常用的是下面的几种RAID形式。
RAID级别的选择有三个主要因素:可用性(数据冗余)、性能和成本。
如果不要求可用性,选择RAID0以获得最佳性能。
如果可用性和性能是重要的而成本不是一个主要因素,则根据硬盘数量选择RAID 1。
raid介绍简单易懂
![raid介绍简单易懂](https://img.taocdn.com/s3/m/d2f2384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7.png)
raid介绍简单易懂RAID(冗余阵列独立磁盘,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是一种通过将多个硬盘组合在一起的技术,以提高数据存储性能、可靠性和/或容量。
RAID 技术通过在多个硬盘之间分配数据和/或进行冗余备份来实现这些目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 RAID 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1. RAID 0 - 带条带化(Striping):•工作原理:数据被分割成小块,然后分别写入多个硬盘。
提高读写性能,但不提供冗余,一块硬盘故障会导致数据丢失。
•适用场景:对性能要求高,对数据冗余要求不高的场景,如临时数据存储。
2. RAID 1 - 镜像(Mirroring):•工作原理:数据同时写入两块硬盘,实现数据冗余。
如果一块硬盘故障,另一块硬盘仍然可用。
•适用场景:对数据冗余和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如关键数据存储。
3. RAID 5 - 带分布式奇偶校验(Striping with Distributed Parity):•工作原理:将数据分割成块并分别写入多个硬盘,同时每个块的奇偶校验信息分布在其他硬盘上。
提高性能和数据冗余。
•适用场景:对性能和冗余兼顾的场景,如文件服务器。
4. RAID 6 - 带双分布式奇偶校验(Striping with Dual Distributed Parity):•工作原理:类似 RAID 5,但使用两个奇偶校验块。
可以容忍两块硬盘同时故障。
•适用场景:对冗余容错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大容量磁盘阵列。
5. RAID 10 - RAID 1+0:•工作原理:将多块硬盘分为两组,每组实施 RAID 1 镜像,然后通过 RAID 0 带条带化。
兼具高性能和高冗余。
•适用场景:对性能和冗余兼顾的场景,如数据库服务器。
RAID 技术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组合或选择,以满足不同的存储需求。
选择合适的 RAID 级别需要综合考虑性能、可靠性、成本和数据冗余等因素。
服务器存储管理指南RAID级别和磁盘阵列的选择
![服务器存储管理指南RAID级别和磁盘阵列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23bf98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f.png)
服务器存储管理指南RAID级别和磁盘阵列的选择服务器存储管理指南:RAID级别和磁盘阵列的选择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大量的数据需要被存储和管理。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服务器存储管理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RAID级别和磁盘阵列的选择,帮助您了解如何在服务器存储管理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RAID级别的选择RAID(冗余阵列磁盘)是一种将多个磁盘组合起来以提供更高性能、更高可靠性和更大容量的技术。
不同的RAID级别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RAID级别和它们的特点:1. RAID 0:这是一种条带化分区的方法,通过将数据同时写入多个磁盘,提高了性能。
然而,RAID 0没有冗余功能,一旦任一磁盘损坏,所有数据将丢失。
因此,RAID 0适用于对性能要求高、数据可靠性要求较低的场景,如实时视频编辑等。
2. RAID 1:这是一种镜像技术,将数据同时写入两个磁盘,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
RAID 1提供了更高的数据可靠性,但成本更高,可用存储容量减半。
RAID 1适用于对数据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数据库服务器和关键业务应用。
3. RAID 5:这是一种条带化和分布式奇偶校验的RAID级别。
数据和奇偶校验码分布到多个磁盘上,实现数据冗余和容错能力。
RAID 5提供了一种平衡性能与成本的选择,适用于需求较高的读写工作负载,如文件共享和虚拟化环境。
4. RAID 6:这是一种类似于RAID 5的奇偶校验方法,但能够容忍两个磁盘的故障。
RAID 6在性能和容错能力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对于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处理,以及对数据可靠性要求极高的企业应用,RAID 6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5. RAID 10:这是RAID 1和RAID 0的组合,将数据同时写入多个磁盘并实现数据冗余。
RAID 10具备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但是成本较高,利用率也较低。
对于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都很高的应用,如虚拟化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RAID 10是首选。
RAID的几种工作模式
![RAID的几种工作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0f7e64ec850ad02de80415e.png)
RAID 3使用一个专门的磁盘存放所有的校验数据,而在剩余的磁盘中创建带区集分散数据的读写操作。当一个完好的RAID 3系统中读取数据,只需要在数据存储盘中找到相应的数据块进行读取操作即可。但当向RAID 3写入数据时,必须计算与该数据块同处一个带区的所有数据块的校验值,并将新值重新写入到校验块中,这样无形虽增加系统开销。当一块磁盘失效时,该磁盘上的所有数据块必须使用校验信息重新建立,如果所要读取的数据块正好位于已经损坏的磁盘,则必须同时读取同一带区中的所有其它数据块,并根据校验值重建丢失的数据,这使系统减慢。当更换了损坏的磁盘后,系统必须一个数据块一个数据块的重建坏盘中的数据,整个系统的性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RAID 3最大不足是校验盘很容易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对于经常大量写入操作的应用会导致整个RAID系统性能的下降。RAID 3适合用于数据库和WEB服务器等。
(7) RAID 5
RAID 5把校验块分散到所有的数据盘中。RAID 5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带区校验块的存放位置。这样就可以确保任何对校验块进行的读写操作都会在所有的RAID磁盘中进行均衡,从而消除了产生瓶颈的可能。RAID5的读出效率很高,写入效率一般,块式的集体访问效率不错。RAID 5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但对数据传输的并行性解决不好,而且控制器的设计也相当困难。
就是把x块同样的硬盘用硬件的形式通过智能磁盘控制器或用操作系统中的磁盘驱动程序以软件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逻辑驱动器,容量是单独硬盘的x倍,在电脑数据写时被依次写入到各磁盘中,当一块磁盘的空间用尽时,数据就会被自动写入到下一块磁盘中,它的好处是可以增加磁盘的容量。速度与其中任何一块磁盘的速度相同,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块磁盘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将会受到破坏,可靠性是单独使用一块硬盘的1/n。
raid方案
![raid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29f6f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6.png)
raid方案RAID 方案:保障数据的冗余与可靠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无论是企业、机构还是普通个人用户,都会面临着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问题。
然而,数据的丢失或损坏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实施一套有效的数据保护方案变得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RAID方案是一种备受赞誉的解决方案。
RAID,即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是一种由多个硬盘组成的存储系统。
通过将数据分布在多个硬盘上,RAID 方案可以提供冗余性和高可靠性,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中,RAID方案按照不同的级别被分为RAID 0、RAID 1、RAID 5等几种。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几种常见的RAID方案,以及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RAID 0是一种基本的RAID方案,它通过将数据块分散存储在多个硬盘上,从而提高了数据的读写性能。
RAID 0不提供冗余性,也就是说,如果其中的一个硬盘发生故障,所有的数据都将不可恢复。
尽管如此,由于其出色的性能表现,RAID 0在对速度要求较高且不需要数据备份的场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视频编辑或大规模数据处理中,RAID 0可以提供更高效的工作环境。
相比之下,RAID 1则专注于数据的冗余性。
RAID 1通过实时复制数据,将数据写入两个以上的硬盘中,从而保障在任何一个硬盘故障的情况下,数据仍然可读取。
RAID 1存在着数据备份和读写性能降低的缺点,因为数据需要同时写入多个硬盘。
然而,这种冗余性对于存储关键数据至关重要。
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金融机构,医疗机构以及个人用户存储重要文件和相册等。
RAID 5则是RAID方案中更为复杂和成熟的一种形式。
RAID 5通过将数据和奇偶校验位(Parity)分布在多个硬盘上,业务性能不会因磁盘带宽的限制而有所影响。
在发生硬盘故障后,RAID 5可以根据奇偶校验位进行数据的恢复和重建。
Raid0、Raid1、Raid0+1、Raid3和Raid5几种磁盘阵列区别
![Raid0、Raid1、Raid0+1、Raid3和Raid5几种磁盘阵列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be31b0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0.png)
Raid0、Raid1、Raid0+1、Raid3和Raid5几种磁盘阵列区别Raid0 :最少需要两块盘,没用冗余数据,不做备份,任何一块磁盘损坏都无法运行。
n块磁盘(同类型)的阵列理论上读写速度是单块磁盘的n倍(实际达不到),风险性也是单一n倍(实际更高),是磁盘阵列中存储性能最好的。
适用于安全性不高,要求比较高性能的图形工作站或者个人站。
Raid1:至少需要两块盘,磁盘数量是2的n倍,每一块磁盘要有对应的备份盘,利用率是50%,只要有一对磁盘没有损坏就可以正常使用。
n组磁盘(2n块同类型磁盘)的阵列理论上读取速度是单块磁盘的n倍(实际达不到),风险性是单一磁盘的n分之一(实际更低)。
换盘后需要长时间的镜像同步,不影响外界访问,但整个系统性能下降。
磁盘控制器负载比较大。
适用于安全性较高,且能较快恢复数据的场合。
Raid0+1:至少需要四块盘,磁盘数量也是2的n倍。
既有数据镜像备份,也能保证较高的读写速度。
成本比较大。
Raid3:至少需要3块盘(2块盘没有校验的意义)。
将数据存放在n+1块盘上,有效空间是n块盘的总和,最后一块存储校验信息。
数据被分割存储在n块盘上,任一数据盘出现问题,可由其他数据盘通过校正监测恢复数据(可以带伤工作),换数据盘需要重新恢复完整的校验容错信息。
对阵列写入时会重写校验盘的内容,对校验盘的负载较大,读写速度相较于Raid0较慢,适用于读取多而写入少的应用环境,比如数据库和web服务器。
使用容错算法和分块的大小决定了Raid3在通常情况下用于大文件且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比如视频编辑、硬盘播出机、大型数据库等。
Raid5:至少需要3块盘,读取速度接近Raid0,但是安全性更高。
安全性上接近Raid1,但是磁盘的利用率更高。
可以认为是Raid0和Raid1的一个折中方案。
只允许有一块盘出错,可以通过另外多块盘来计算出故障盘的数据,故障之后必须尽快更换。
比Raid0+1的磁盘利用率高,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案。
几种RAID方式的区别
![几种RAID方式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63f1ded9b14e852458fb5734.png)
主要用于容量不大,但要求速度和差错控制的数据库中。
RAID53
高效数据传送磁盘结构
RAID3和带区结构的统一,速度比较快,也有容错功能。
价格十分高,不易于实现。
所有数据必须经过带区和按位存储两种方法,在考虑到效率的情况下,要求这些磁盘同步真是不容易。
J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D模式
JBOD通常又称为Span。它是在逻辑上将几个物理磁盘一个接一个连起来,组成一个大的逻辑磁盘。JBOD不提供容错,该的容量等于组成Span的所有磁盘的容量总和。JBOD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RAID的范围,不过现在很多IDE RAID控制芯片都带有这种模式。JBOD就是简单的硬盘容易叠加,但系统处理并没有采用并行的方式,写入数据的时候就是先写一块硬盘,写满了再写第二块硬盘。。。
IDE RAID
我们日常使用的IDE硬盘,结合IDE RAID卡和集成RAID芯片的主板,可以构建IDE RAID。限于应用级别很低,IDE RAID多数只支持RAID0,RAID1,RAID0+1,JBOD模式。
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是RAID0/RAID1/RAID5和RAID10。由于在大多数场合,RAID5包含了RAID2-4的优点,所以RAID2-4基本退出市场。
对数据传输的并行性解决不好,而且控制器的设计也相当困难。
磁盘的利用率为X-1。RAID3与RAID5相比,重要的区别在于RAID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需要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RAID5,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可进行并行操作。RAID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但当掉盘后,运行效率大幅下降。
RAID规范
磁盘阵列的分类
![磁盘阵列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bb2136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6.png)
磁盘阵列的分类磁盘阵列是一种将多个磁盘组合起来以提供更高性能和可靠性的存储系统。
根据不同的特性和功能,磁盘阵列可以分为多种分类。
本文将对常见的几种磁盘阵列进行分类介绍。
一、RAID(冗余独立磁盘阵列)类RAID是最常见的磁盘阵列分类,它通过将多个磁盘组合成一个逻辑卷,提供更高的数据读写性能和数据冗余保护。
RAID有多种不同级别,常见的有RAID 0、RAID 1、RAID 5和RAID 10。
1. RAID 0:RAID 0采用数据条带化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磁盘上,提高了数据的读写速度。
但是,RAID 0没有冗余功能,一旦其中一个磁盘故障,整个阵列的数据都会丢失。
2. RAID 1:RAID 1采用镜像的方式将数据同时写入两个磁盘,提供了数据的冗余保护。
当其中一个磁盘故障时,另一个磁盘上的数据仍然可用。
RAID 1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但读写性能相对较低。
3. RAID 5:RAID 5将数据和校验信息交错存储在多个磁盘上,提供了数据的冗余保护和较高的读写性能。
当其中一个磁盘故障时,可以通过校验信息重建丢失的数据。
RAID 5至少需要三个磁盘才能工作。
4. RAID 10:RAID 10是RAID 1和RAID 0的组合,通过将多对镜像磁盘组合成一个条带化的阵列,提供了更高的数据读写性能和冗余保护。
RAID 10至少需要四个磁盘才能工作。
二、JBOD(Just a Bunch Of Disks,独立磁盘)类JBOD是一种简单的磁盘阵列分类,它将多个独立的磁盘组合成一个逻辑卷。
JBOD没有数据条带化或冗余功能,只是将多个磁盘合并为一个更大的逻辑卷。
JBOD主要用于增加存储容量,但没有提供数据冗余和性能提升的功能。
三、NAS(网络附加存储)类NAS是一种通过网络连接的独立存储设备,它可以将多个磁盘组合成一个逻辑卷,并通过网络共享给其他设备使用。
NAS可以提供文件共享、数据备份和远程访问等功能。
RAID几种方式
![RAID几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387844c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b.png)
RAID⼏种⽅式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 独⽴冗余磁盘阵列)技术是加州⼤学伯克利分校1987年提出,最初是为了组合⼩的廉价磁盘来代替⼤的昂贵磁盘,同时希望磁盘失效时不会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开发出⼀定⽔平的数据保护技术。
RAID就是⼀种由多块廉价磁盘构成的冗余阵列,在操作系统下是作为⼀个独⽴的⼤型存储设备出现。
RAID可以充分发挥出多块硬盘的优势,可以提升硬盘速度,增⼤容量,提供容错功能够确保数据安全性,易于管理的优点,在任何⼀块硬盘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都可以继续⼯作,不会受到损坏硬盘的影响。
RAID 为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t Disks (独⽴磁盘冗余阵列) 的缩写,最常⽤的四种RAID为 RAID 0、RAID 1、RAID 5、RAID 10,下⾯以图解的⽅式解释这四种RAID的特点和区别。
在后⾯的图⽰中,⽤到以下标识:A,B,C,D,E和F - 表⽰数据块p1,p2,p3 - 表⽰奇偶校验信息块RAID 0RAID 0的特点:最少需要两块磁盘数据条带式分布没有冗余,性能最佳(不存储镜像、校验信息)不能应⽤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的场合RAID 1以下为RAID 1的特点:最少需要2块磁盘提供数据块冗余性能好RAID 5RAID 5特点:最少3块磁盘数据条带形式分布以奇偶校验作冗余适合多读少写的情景,是性能与数据冗余最佳的折中⽅案RAID 10RAID 10(⼜叫RAID 1+0)特点:最少需要4块磁盘先按RAID 0分成两组,再分别对两组按RAID 1⽅式镜像兼顾冗余(提供镜像存储)和性能(数据条带形分布)在实际应⽤中较为常⽤RAID 0即Data Stripping(数据分条技术)。
整个逻辑盘的数据是被分条(stripped)分布在多个物理磁盘上,可以并⾏读/写,提供最快的速度,但没有冗余能⼒。
要求⾄少两个磁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
提起RAID,这里面包括两个含义:A代表array,也就是阵列;I代表independent,也
就是说要有一块以上的硬盘才能够实现RAID功能,总体说来,RAID的意思就是磁盘阵列,根据磁盘和RAID卡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实现不同的磁盘性能。
RAID 0
最基本的RAID方式就是RAID 0模式,这个模式的目的是提供最快的存储速度,并没有考虑到安全性问题,RAID 0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
RAID 0利用一定的运算法则将一个文件按照用户自定义的大小分割成若干小部分,当文件被分割之后,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一块一盘都会存储一定数目的文件碎块。
举例来说,如果RAID 0模式当中有两块硬盘,用户自定义的切割文件大小为64K,此时如果RAID控制器接收到一个指令来存储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这样的话这个文件就会被分割成两个64K 大小的文件碎块,然后这两个碎块被同时分别存储在硬盘1和硬盘2当中,存储过程到此完成。
在RAID 0模式下读取一个文件的操作也是如此,还是用上面的那个例子来说,由于文件被分割存储在各个硬盘上,读取的时候只需要从两个硬盘当中各读取64K大小的文件碎块便可以完成读取,所以,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读取128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和在普通硬盘上读取64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相同。
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由于存储数据的时候动用的是不仅仅是一个硬盘,所以大大减少了存储和读取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理论上来讲,RAID 0能够实现写入和读取文件的速度加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所要存储的文件大小小于用户自定义的分割文件大小的时候,此时这个文件就不会被分割开来,当然也就不会被存储在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个硬盘之上,此时,存储(或者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比使用单个硬盘存储和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减少。
同样,如果用户将分割文件的大小设置的很小的话,将会使RAID 0工作效率变得十分低下,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用户定义这个分割大小为1K的话,在存储(或者读取)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的时候,那么每个硬盘都需要写入64次并且每次所写入的文件大小为1K,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瓶颈效应。
如果真的有人将分割文件大小设置的如此之小的话,还不如用一块硬盘存储数据好了。
在前面已经提到,RAID 0所能够提供的是快速的存储和读取的速度,并没有处于安全性考虑,实际上,如果RAID 0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了,整体数据都会损坏,并且没有办法恢复数据。
这使得RAID 0的安全性能非常的差,所以很多用户出于安全性能的考虑没有使用RAID 0模式。
虽然如此,RAID 0毕竟是所有RAID方式当中速度最快的一种组合方式,如果RAID 0模式当中有两块硬盘的话,那么RAID 0的存储读取数据的速度会是单个硬盘的双倍,如果使用6快硬盘的话,那么理论速率就是单个硬盘的6倍。
如果在RAID 0模式当中使用不同的硬盘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首先,RAID 0的有效硬盘容量会是最小的硬盘的容量乘上硬盘的个数,这是因为如果容量的最小的硬盘存满了之后,RAID 0依然会将文件平均分配到各个硬盘当中,此时便不能完成存储任务了;其次,如果RAID 0当中的硬盘速度不同,那么整体的速度会是速度最慢的硬盘的速度乘上硬盘的个数,这是因为RAID 0模式是需要将上一部的存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进程,这样,其它的速度快的硬盘会停下来等待速度慢的硬盘完成存储或者读取任务,使得整体性能有所下降。
所以,在这里建议使用RAID 0模式的用户最好选择容量和速度相同的硬盘,最好是同一品牌的同种产品。
RAID 0面对的是那些需要快速存储和读取速度的用户,并没有为系统安全性考虑。
RAID 1
尽管速度对于某些用户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些用户会对安全性能考虑的多一些,RAID 1就是出于安全性能考虑的RAID方式。
RAID 1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RAID 1工作的时候会将每份数据都发送到阵列当中的每个硬盘,当控制器接收到存储64K大小的文件的时候,它会将文件原封不动的发送到这个阵列当中的每个硬盘当中,每个硬盘都会存储这64K大小的文件,当从阵列当中读取文件的时候,控制器会从阵列当中的一个硬盘当中进行读取操作。
RAID 1的特点是当阵列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了的时候,数据不会丢失,此时控制器会从另外的一个没有故障的硬盘当中来读取数据,当阵列当中加入了一个新的硬盘来修复错误的时候,控制器会使用一个镜像来将好的硬盘上的数据恢复到新加入的硬盘上,如此,RAID 1便能够从新形成。
在RAID 1模式当中,所使用的硬盘最好是相同的,否则会出现浪费硬盘空间的情况。
由于RAID 1模式是将相同的信息写入到不同的硬盘当中,所以RAID 1模式的有效硬盘容量是阵列当中容量最小的硬盘的容量。
举例来说,如果RAID 1模式当中有一块容量为20G的硬盘和一块容量为30G的硬盘,那么总体的RAID 1的有效容量是20G,从此那块30G硬盘上剩下的10G容量就会被浪费。
同时,如果两块硬盘的速度不同的话,那么速度较快的那块硬盘依然会停下来等待速度低的那块硬盘完成任务之后再进行下一步行动。
RAID 1模式比较适合那些考虑安全性能多于速度性能的用户,尽管RAID 1模式并不是所有的RAID模式当中速度最慢的一种组合方式,但是在测试当中RAID 1模式下的速度有些情况下的确会比单个硬盘的速度要慢。
RAID 1的好处就是当阵列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了之后也不会导致数据丢失。
RAID 5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专业一点的RAID方式,说它是专业的RAID模式是因为它需要单独的硬件支持才行。
RAID 5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
RAID 5使用至少三块硬盘来实现阵列,它既能实现RAID 0的加速功能也能够实现RAID 1的备份数据功能,在阵列当中有三块硬盘的时候,它将会把所需要存储的数据按照用户定义的分割大小分割成文件碎片存储到两块硬盘当中,此时,阵列当中的第三块硬盘不接收文件碎片,它接收到的是用来校验存储在另外两块硬盘当中数据的一部分数据,这部分校验数据是通过一定的算法产生的,可以通过这部分数据来恢复存储在另外两个硬盘上的数据。
另外,这三块硬盘的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在这次存储当中可能是1号硬盘和2好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那么在下次存储的时候可能就是2号硬盘和3号硬盘来完成这个任务了。
可以说,在每次存储操作当中,每块硬盘的任务是随机分配的,不过,肯定是两块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另一块硬盘用来存储校验信息。
这个校验信息一般是通过RAID控制器运算得出的,通常这些信息是需要一个RAID控制器上有一个单独的芯片来运算并决定将此信息发送到哪块硬盘存储。
RAID 5同时会实现RAID 0的高速存储读取并且也会实现RAID 1的数据恢复功能,也就是说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RAID 5能够利用三块硬盘同时实现RAID 0的速度加倍功能也会实现RAID 1的数据备份功能,并且当RAID 5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之后,加入一块新的硬盘同样可以实现数据的还原。
下面来分析一下RAID 5如何实现对数据的还原,举个例子来说,使用3块硬盘来构成一个RAID 5阵列,用户定义的分割文件大小为64K,此时需要存储的文件大小为128K。
首先,当RAID控制器接收到这部分数据之后利用一定的算法得出校验信息,然后将这128K 的文件分割成两个大小为64K大小的文件碎片,然后将这两个文件碎片同时分别放往1号硬盘和2号硬盘,最后校验信息被发往3号硬盘。
如果这个阵列当中某个硬盘损坏了,还是可以恢复原来的数据:如果上面用来存储校验信息的3号硬盘损坏了,可以通过1号和2号硬盘来重新生成校验信息;如果损坏的是1号或者2号硬盘,可以利用3号硬盘上存储的校验信息重新生成原来的文件碎片。
RAID 5模式并不是一些都好,如果阵列当中某块硬盘上的信息发生了改变的话,那么就需要重新计算文件分割碎片,并且,校验信息也需要重新计算,这时,三个硬盘都需要重新调用。
同样,如果要做RAID 5阵列的话,最好使用相同容量相同速度的硬盘,RAID 5模式的有效容量是阵列中容量最小的硬盘容量乘上阵列中硬盘数目减去一后的数,这里硬盘数目要减去一是因为其中有一块硬盘用来存放校验信息。
RAID 5既能够实现速度上的加倍,同时也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所以在很多高端系统当中都使用这种RAID模式。
从RAID 0到RAID 7都有相对应的组合方式,但是有些并不常用。
还有一种方式是RAID 10,这种方式其实就是RAID 0+1,它的性能基本上和RAID 5相同,既有RAID 0在速度上的优势,同时也有RAID 1在数据安全上的优势,不过,想要组建一个RAID 10模式需要至少四块硬盘,这个成本就比较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