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效应论文范文
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
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手段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篇1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摘要]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财政政策,它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经济格局的形成。
这就需要发挥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投资政策等财政政策,积极发挥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就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做出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影响我国今年上半年造成物价水平提高的内外因素明显增多,在很多能源资源以及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了居民生活压力过大,企业出现成本困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在下半年国家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其调控目标就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同时将物价涨幅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目前在我国宏观调控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货币政策,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出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民生改善,在应对通货膨胀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每年我国所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所投资的项目,都会对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同时带动经济增长。
在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每年我国政府都会发行高达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但是由于财政政策所带动的资本性支出发展更大。
我国的政府资金具有引导的效应,每当政府安排一个项目,所有银行都会争相给予贷款,这种银行跟进的政府投资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
虽然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说,虽然财政政策可以实现对投资的直接投资,但是都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而影响到投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在经济体制上所存在的特殊性,目前还不存在“挤出效应”。
2.“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我国目前在货币政策上所体现出来的薄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第一点是利率工具没有得到良好的运用,我国中央银行可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等。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还是适度的甚至是紧缩的财政政策,绝不是人们随意的取向,而是要考虑一系列因素才能确立。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篇一我们应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若干因素分析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还是适度的甚至是紧缩的财政政策,绝不是人们随意的取向,而是要考虑一系列因素才能确立。
探索这一问题,对于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发展国民经济,调节供求关系,抑制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财政政策取向关键取决于经济是否滞胀还是通胀众所周知,财政政策从来是为实施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重要工具。
它取向什么样的座标,主要看计划期内经济是否滞胀或通胀。
如果经济滞胀,就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反之经济通胀,就要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多年推行扩大的财政投资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决定性因素是由于我国经济滞胀。
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都是如此。
因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有着共同的衡量标准,即为了实现抑制通膨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在当时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下推行的。
国外,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缓解经济危机,有责任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帮助有关国家摆脱危机;国内,存在着严重的通货滞胀,这是更重要的因素,更加需要实施极极的财政政策。
实践已证明了这一政策的正确性。
由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整个经济发展。
例如我国发行的国债,从1998年至2001年4年时间里,共发行5100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1.66个百分点,使我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仍呈现一枝独秀。
看来,只要有利于抑制通货滞胀,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也是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财政政策论文范文,共同来探讨一下这些财政政策论文的写作手法。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之第一篇: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启示探讨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业建设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的品质的同时,大量的废气排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人们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
目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重要发展目标。
而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大国,深入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推动低碳经济不断深化,对我国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财政政策;从人类开始钻木取火开始,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离不开火的同时,也与碳基能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了煤炭和石油等工业资源,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应用,是温室气体的排量快速增加。
财政政策,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围绕节能降耗,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发展低碳城市,促进低碳经济政策快速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达到排放与生态环境转化平衡,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期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英国首先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随着发展的逐步加快,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致使目前英国消耗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而且,温室效应的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形式,财政政策一直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方式,也是实现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篇1浅谈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财政政策摘要: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财政正常在作为市场宏观经济调控最主要的措施,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已经对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和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地完善我国区域财政政策,才能确保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是就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以及财政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财政体制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整天水平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东部现行、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振兴的整体经济发展新格局。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1.1自然地理存在差异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部分的沙漠、石川、冰川、草原等地理环境,而这些复杂的地理环境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拥有平缓的地势,进行港口和海陆空交通网络的建设。
这一现状不仅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活动开展的成本。
1.2市场经济体制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就呈现出逐步拉大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和发展速度都成了吸引海内外投资的集中区域。
所以,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无法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
1.3区域开放政策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优先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实行这一经济开放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对于外资,可以很快速地吸引,同时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财政论文范文
财政论文范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其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
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挤出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时,通过消费和投资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总产出增加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数学模型来展示乘数效应的计算方法,并分析其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表现。
四、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私人部门投资减少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挤出效应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五、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若干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财政政策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议。
六、政策建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合理控制财政赤字,避免过度依赖财政刺激;其次,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共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七、结论财政政策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分析和建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 Barro, R. J. (1990).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 103-125.[2] Alesina, A., & Perotti, R. (1995). Fiscal expansions and fiscal adjustments in OECD countries. Economic Policy, 10(21), 207-248.[3] Romer, C. D. (2016).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6(4), 1-21.。
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
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因为包括税收在内的财政制度安排与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让政府、企业分配占比双增的形式更多分享了各类经济红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篇一《关于财政政策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效应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而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特征进行分析后,全面解析引发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的财政政策制度安排。
针对财政政策制度供给不足,本文提出新一轮财政政策改革要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基本目标,对税制结构、政府收入体系、企业分配模式、支出结构等进行若干政策调整。
关键词: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效应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06-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02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越来越低,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拉动到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增长的转变。
从国民收入两次分配结构看,政府、企业收入所占比重上升较快,而居民部门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2000―2008年,政府、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分额提高了0.8个和6.4个百分点,居民所占份额下降了7.2个百分点;在再分配中居民部门的再分配收入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政府、企业再分配收入比重分别上升1.8和6.1个百分点;并且从初次分配到再分配,居民部门的收入普遍由上升转为下降或无明显变化,而政府部门收入则上升2~3个百分点。
本文认为,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包括税收在内的财政制度安排与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让政府、企业分配占比双增的形式更多分享了各类经济红利。
财政政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分析、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及评价分析…
财政政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分析2、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及评价分析3、县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改进实践4、财政大数据建设应用研究5、地方财政开源节流提质增效措施探析全文总字数:16053 字篇一: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分析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分析摘要:乡镇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财政是确保乡镇各项事务有序展开的重要保障。
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挑战,亟待解决。
为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以期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出相应的职能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问题;对策伴随我国农村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农村税务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农业税陆续被取消,直接为农民群众减轻了较大的负担,但这也对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税收的缩减使得基层财政收入大幅缩水,甚至部分地方的乡镇出现了财政亏空现象。
新时期乡镇财政部门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就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探讨改进对策。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缺乏健全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基于我国乡镇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乡镇财政管理复杂性较大,也直接增加了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难度。
同时,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制约了乡镇组织机构的完善与发展,而县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加之乡镇财政财权与事权相脱节,导致乡镇财政收入与支出失衡。
乡镇财政往往需直接处理一些突发性、有影响力的其他工作,导致乡镇组织难以在财政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及时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长期下去势必导致乡镇财政管理缺乏规范性。
(二)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薄弱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
因此,必须加强对惠农政策下的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尚未专门针对惠农政策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上级政府部门对专项资金监管不到位,导致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也直接影响到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财税政策论文集锦9篇
财税政策论文集锦9篇(一)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低下,效率不高在我国过去非常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政府只对大中型国有企业给予重视,而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过分忽略,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在具体资金支持安排方面都倾向于相关国有企业,而对国内中小企业就明显缺少基本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国内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公平。
在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一些原始资本积累,或者进行高额利息实现外部融资,耗费了企业大量的社会融资成本。
政府方面给予的财政资金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明确具体的标准,在具体分配的过程中往往也没有与国内中小企业的相关划分标准科学结合,这样政府财政资金的具体使用就非常容易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而且也非常容易受一些人为因素干预,甚至滋生腐败行为,大大降低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并没有真正达到国家标准。
同时,我国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规模较小。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没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因此政府财力非常有限,这客观上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支持总量不足。
(二)支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手段相对单一我国财政政策在具体运用财政拨款方面,支持国内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等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效果无法让人满意。
首先,财政资金非常不足。
客观上来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很多省份地方政府甚至还连年赤字现象,因此对于政府财政政策支持方面需要的中小企业资金便非常不足了。
这种资金短缺的局面使得地方财政上能够真正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
其次,管理方面非常不完善。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财政资金的相关分配制度尚未得到完善。
我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进行的经济扶持,运用政府财政资金的拨款支持中小企业,政府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但是扶持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现在非常薄弱,政府财政资金一般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具体数量比较小,而且政府财政资金的分配问题也处处受限。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财政政策的论文篇一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 1998 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走向稳健,又从稳健走向积极,经历了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探索历程。
本文通过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察了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具体内容、政策效果,并就政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能从中汲取经验。
[关键词] 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政策效果[论文正文]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积极财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经济出现外贸负增长、通货紧缩现象。
国内,较全面的买方市场造成商品库存积压;“软着陆”后社会总需求疲软。
虽然央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率,以期用货币政策扩大企业贷款需求、刺激投资,但消费和投资需求均缺乏弹性,政策失灵。
(二)政策内容及成效。
1998 年,针对上述背景,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增发1000 亿元国债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
2.调整税收政策:对涉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减免;就增值税、营业税、进出口税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科研机构转制政策等做新规定;对涉外税收政策做适当调整,鼓励外商投资;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拉动居民即期消费需求。
3.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拖欠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关于财政政策论文范文
关于财政政策论文范文浅析国内财政政策的转变问题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财政学理论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策的中性。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自2021年开始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为何转型以及如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广大财政理论及实际工作者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中国出现了外部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等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反周期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从本质上讲,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以国债和支出两大政策工具的运用为主。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1998年逐渐显现,尤其是外贸方面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外贸增长幅度明显放慢,并于1998年5月出现负增长,极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形势客观上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迹象。
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均下降,通货紧缩显现。
三是买方市场全面形成。
1997—1998年我国出现了全局性的“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产品供给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本文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和发展,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和效果,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篇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及当前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分析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和发展,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和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财政政策实施重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政策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也可直接作用于供给,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建国60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为保持宏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直接调控(1949~1977年)这个时期宏观上通过财政投资支出调节和影响经济波动,微观上财政直接调控到企业,并通过“平衡预算”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财政宏观调控(1978~1992年)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有三个特点:1.仍以计划指令为主要手段;2.初步探索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3.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的财政调控(1993年至今)1.1993年实施适度从紧财政政策1993~1997年为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达到了反周期调节的预期目标,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软着陆”和经济稳定增长。
2.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矛盾突显、内需不振、经济增长回落等情况,我国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
从执行效果来看,积极财政政策措施得力、规模适度,政策效果比较理想,成为中国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典型经验。
3.2004年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宏观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
宏观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宏观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宏观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篇一试析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及其效果摘要: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就是国家或政府干预我国经济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等。
要了解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首先应该了解财政政策的基本构成。
本文就宏观经济学下的财政政策的一些现状和效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效果如今,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考验和问题,这其中既包括特大地震、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灾害。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众多不利因素,但在宏观调控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艰难地挺了过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政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并进行调整。
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体现要了解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有必要对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
所谓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就业的整体水平,减轻不利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
通过对财政政策的定义可知,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必须对其基本构成有所了解。
构成财政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收入和支出,其中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种收入方式,支出则主要包括转移支出和政府的购买两种支出方式。
其中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采取稳定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
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与政府购买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转移支出主要是政府施行社会贫困救济,福利的一种支出方式。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篇1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社会主义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改造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财政部门在支农工作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严重制约了财政部门支农工作的开展,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合理的财政部门支农政策,以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有限,使得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欠缺。
二是按照国家规定,上级财政部门下发支农资金时,当地政府应该拿出相应比例的配套发展资金,以此加大对当地农村的投资力度,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多数县乡财政普遍出现“吃饭财政”问题,地方政府资金紧张,根本无法拿出这部分支农资金。
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其农业通常是弱质产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小,资金流的不足导致农业无法正常发展。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在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生产性的资金支出比重呈逐渐下降的态势,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比重却逐渐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的财政支农资金都用于行政开支、人员供养和大型基础设施的购买上,对农业本身的生产性支出大大减少,这种现象导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出现较为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的投资支出比例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农业的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无法真正发挥资金的扶持性作用。
(三)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财政支农投资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仅涉及的管理部门繁多、协调性差,容易出现重复立项,导致财政支农管理运行成本提高,而且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存在较大的阻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五篇材料]第一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满足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
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修饰语,可以作为判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
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
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计划”手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
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
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
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
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
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
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分析财政政策论文范文
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浅谈生态试验区的财政政策一、国内生态补偿相关财政政策实践辽河流域在辽宁省境内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是国家重点治理的污染区。
最新年,辽宁省财政建立了具有生态补偿意义的辽河流域专项治理资金,每年额度为1亿元,其中,省财政筹集6000万元,各市筹集4000万元。
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流域内重点污染企业历史遗留环境问题、生态保护和跨区域、跨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项目的资金补助。
最新年,辽宁省财政投入3.6亿元补助资金对辽河两岸1000米范围内进行生态封育,在封育区实施“退耕还河”,把农民的河滩地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回租”,让辽河休养生息。
最新年,辽宁省颁布的《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以地级市为单位,对主要河流出市断面水质进行考核,水质超过目标值的,上游地区将给予下游地区补偿资金。
辽宁省环保厅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各市应缴纳的补偿资金总额,由辽宁省财政厅一并扣缴。
断面受到了经济处罚的罚金,并由辽宁省财政厅扣缴生态补偿金。
这笔补偿资金将作为辽宁省水污染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污染减排工程。
二、国外生态补偿财政政策实践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在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补偿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国外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主要集中于生态补偿。
一巴西:加强立法,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巴西加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在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前,巴西各州首先制定了有关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明确了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原则,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规模和资金分配计算方法作出了详细规定。
通过立法使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实践有法可依,从而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法律责任,保证了在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公正公开,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论文范文:财政政策论文范文: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探究
论文范文:财政政策论文范文: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探究1.前言1.1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势在必行,以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恢复市场传导机制既是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选择,也是未来我国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
对于当前正处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而言,鱼待解决的问题很多。
一方面,外需锐减使得扩大内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彰显迫切。
经济增长长期对高投资的过分依赖所积累的国内过剩产能,后经济危机时代只能更多的依靠国内居民消费来消除,因此,扩大居民消费,尤其是释放农村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劲后盾。
另一方面,国内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日益剧增,此时面对总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与物价上涨迅猛等多重问题交织的复杂性,政府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是采用逆经济周期抑或选择顺经济周期的财政调控政策,以及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是就此淡出抑或继续这些都是需要格外慎重的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以及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和多种实证分析方法考察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不仅对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抉择和指导我国财政政策实践将会提供全新视角和思路借鉴。
另外,还对丰富财政理论及其推动财税学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和现实启示。
1.1.2研究意义1.1.2.1实践意义投资、出口和消费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出口是经济增长的调节器,唯有消费才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投资需求是由消费所派生的,其最终由消费需求决定,而净出口本身就是一种消费需求,只是消费主体变成了国外部门。
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走低。
一方面,最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1992年的72.5%、34.2%和一6.8%到2008年变为43.5%、47.5%和9.0%。
浅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
浅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经济学界著名的“凯恩斯革命”。
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篇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摘要:为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及时、果断地实行了重大转变,在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的同时,财政政策也从“稳健”转为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
本文在系统回顾积极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础上,考察国内外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简要评价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并提出其贯彻执行的要领。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9)01-0052-06一、凯恩斯经济学说及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经济学界著名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学说是由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形成的经济理论,在1929年的“大萧条”危机后应运而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经济学说以探讨如何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把分析“有效需求不足”作为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中心课题,其国家干预理论及其主张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学和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凯恩斯经济学说及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理论的要点凯恩斯经济学说包含紧密相连的两部分内容,一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核心的需求理论,二是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一整套政策主张。
其“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思路是:社会的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存在失业或者说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指一国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或总购买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
财政政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国有企业财政资金财务处理思考、谈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强化…
财政政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国有企业财政资金财务处理思考2、谈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强化3、财政年度预算规划编制体制机制分析4、谈财政投资项目造价管理问题5、财政总预算会计思考分析全文总字数:24967 字篇一:国有企业财政资金财务处理思考国有企业财政资金财务处理思考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柱是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服务于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领域,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建设重大工程,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巩固、发展和壮大国有企业,对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引领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管理职能,决定了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国有企业的情况存在。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企业收到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作为企业利润核算。
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做了例外安排,明确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对企业投资,不适用政府补助准则。
否则,会造成财政拨款给股东分红嫌疑,甚至国有资产流失,有违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发展的目的。
但是实务中,国有企业财务人员在处理财政资金时,无论是参考《企业会计准则-政府补助》,还是《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其他相关规定都有困惑。
本文以A公司为例,讨论国有企业财政资金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对国有企业处理该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政资金;财务处理引言自从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央级财政资金先后经历了“拨款改贷款”和“贷款改拨款”两个阶段。
一是拨款改贷款阶段。
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无偿使用国家财政资金。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偿使用财政资金的原则。
自1985年开始,凡是由国家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拨款全部改为银行贷款。
二是贷款改拨款阶段。
随着拨款改贷款改革实施,部分企业出现债务加重的情况。
财政部和原国家计委1996年12月5日,印发了《关于中央级“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又开启了贷款改拨款阶段。
财政政策如何调节经济论文
财政政策如何调节经济论文推荐文章如何写大三入团申请书热度:如何写党员自我鉴定热度:结合工作如何加强党性修养_党员增强党性修养的措施热度:共产党员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热度:共产党员如何做到讲政治有信念热度: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政策如何调节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政策如何调节经济论文范文一:财政政策直接调节供给质疑内容提要:当前,我国社会需求不足的实质是供求结构失衡的问题,因此一些学者纷纷提出今后积极财政政策应强调对供给结构的直接调节。
本文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并且供给结构只能通过市场无数次的“试错”过程来进行调节,因此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无法直接调节供给结构。
关键词:财政政策;供给结构;需求;通货紧缩一、引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连续实施五年。
不少学者纷纷提出,积极财政政策的着眼点应由扩大需求为主逐步向改善供给为主转变。
其理由为,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社会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结构失衡,即一般工业品严重过剩与适合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产品供应不足并存。
论文论文参考网增加有效供给,解决过剩问题,必须从调整供给结构人手,因此,今后的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应对一批高技术产业和特殊产业进行大力扶持,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使我国在这些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与重点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连接起来,国债投资应放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如支持海尔等特有企业。
咋一看,讲得还很有道理,细细品味,觉得也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当前我国社会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产品供应结构不合理和有效供给不足,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既没有证明财政政策是否可以调节供给结构,也没有证明财政政策是改善供给结构最合适、最有效的手段,更没有说明假如财政政策获得成功,是否还会带来比供求结构失衡更严重、更危险的其它后果,就轻易得出财政政策着眼点应由扩大需求为主逐步向改善供给为主转变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效应论文范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把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根据各时期经济形势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效果显著。
下文是 ___为大家搜集的关于财政政策效应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浅谈财政政策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效应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而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特征进行分析后,全面解析引发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的财政政策制度安排。
针对财政政策制度供给不足,本文提出新一轮财政政策改革要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基本目标,对税制结构、政府收入体系、企业分配模式、支出结构等进行若干政策调整。
关键词: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效应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越来越低,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拉动到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增长的转变。
从国民收入两次分配结构看,政府、企业收入所占比重上升较快,而居民部门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2000―xx年,政府、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分额提高了0.8个和6.4个百分点,居民所占份额下降了7.2个百分点;在再分配中居民部门的再分配收入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政府、企业再分配收入比重分别上升1.8和6.1个百分点;并且从初次分配到再分配,居民部门的收入普遍由上升转为下降或无明显变化,而政府部门收入则上升2~3个百分点。
本文认为,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包括税收在内的财政制度安排与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让政府、企业分配占比双增的形式更多分享了各类经济红利。
近年来,我国税收等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特别是超GDP增速的连续高增长,首先就表现为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占比的增长趋势;其次,我国的纳税人目前以企业、组织为主,税收持续高增长,也反映出企业、组织行为的活跃以及收益的增加,传递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然表现为企业部门的强势。
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征(一)政府收入:宏观税负偏高宏观税负是指一国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因政府课税而减少的私人部门资源总量,表明纳税人对于国家课税的承受状况。
衡量宏观税负一般有三种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中口径宏观税负(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大口径宏观税负(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
其中,大口径宏观税负真实地反映了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由于政府运作给企业和居民所带来的实际负担。
按照上述的收入口径,可以得到我国各口径的收入规模(见表1)和宏观税负水平(见表2)。
1999―xx年,我国小、中、大口径的税收收入规模分别从1.06万亿元、1.14万亿元和1.95万亿元增加至5.95万亿元、6.85万亿元和10.7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1%、19%和18.3%。
xx年小、中、大口径宏观税负分别为17.5%、20.1%和31.4%,分别比2000年上升4.8、6.6和8.8个百分点。
与国际比较来看,在国外大多数国家中,政府收入的绝大部分或大部分于税收,因此税收占GDP的比重大体能反映政府支配财力的水平。
xx年扣除社保资金后我国宏观税负为27.9%,而工业化国家税收占GDP比重平均为29.9%,发展中国家税收占GDP的比重20.8%,我国宏观税负高于发展中国家,且与工业化国家差不多①。
在没有对宏观税负进行科学设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机制在实践中逐步演化为“政府收入自我扩张机制”,财政超常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以及投资和消费比例等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关系[1]。
(二)企业收入:企业利润增长近些年我国企业的利润收入大幅度增长,xx―xx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从4.3%上升至10.2%,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从2.2%上升到4.1%,xx 年后有所下降。
企业利润的上涨导致企业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储蓄的上升。
企业利润增长的原因既有企业本身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进步的内因,也有垄断寻租和资源寻租等外部条件,本文主要来看外部条件的原因。
垄断寻租,主要表现在国企特别是央企的高利润与其垄断性和资源独占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1990―xx年,实现利润最多的6个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等创造的利润占当年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50%左右。
工业利润向少数行业集中,而且拥有不少国有的垄断性企业,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行业集中度较高。
这些垄断性企业凭借自身的市场垄断地位获取了较高的利润,扩大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企业收入差距扩大又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其高额利润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消费者福利为代价。
资源寻租,主要表现为资源能源价格上涨以及资源收益征缴少导致企业利润上升。
2000年之后,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比如采矿、石油冶炼、钢铁等,行业利润上升非常快。
除生产率的提高外,导致利润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种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的上涨。
从1990年以来的年度数据来看,资源收入占比(企业盈余在收入法GDP中的占比)与国际商品价格指数成明显的正向变动关系,相关系数为0.87[2]。
而这种大幅度上涨的资源都变成了企业大幅度上涨的利润,因为对于资源行业我国一直都没有改变企业既不缴纳开采资源的特许权费用,也不和国家分享资源溢价收入的制度,因此,资源溢价收入基本上都归企业所有。
(三)居民收入:劳动要素成本、投资收益和转移收入低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主要表现在劳动要素成本、投资收益和转移收入低三个方面,具体来看:一是劳动要素成本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政策,使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处于劣势;1990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达到54%左右,但是此后一直不断呈现下降趋势,到xx年下降至39.7%,xx年有所提高。
二是居民的投资收益及财产性收入较少。
1992―xx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投资收益(包括利息、利润等)的部分不到6.5%,1994年最高时也仅为8.9%,而xx年降为4.2%。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居民还不是生产要素(除劳动以外)的主要拥有者,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并不由居民直接或间接(通过机构投资者和养老基金的方式)掌握。
三是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性支付较低。
由于我国提供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医疗、养老及救济等)的责任没有及时地从国有企业转移到政府,因而使居民的实际所得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从资金流量表上看,政府并没有将转移收入充分地转移给居民,最终的结果是政府扩大了可支配收入,政府经常转移收支①的差额从xx年的2746亿元扩大至xx年的12582亿元,增长了3.58倍[3]。
三、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格局的财政政策制度供给(一)税制结构中对于间接税依赖过重,税收调节力度有限1.间接税的收入功能导致政府收入占比高。
作为生产经营环节征收的流转税,由于是对流转额或交易额征税,它将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基础从企业利润转向企业的销售收入,使与企业盈亏无关的流转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这符合我国政府筹集财政收入并提高“两个比重”的要求,因此分税制时被确立为主体税种,目前我国流转税的比重超过了50%。
但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占比升高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4―xx 年,初次分配阶段政府部门收入平均占比达到17%,其中生产税净额占比超过90%,而生产税净额主要包括流转税;再分配阶段,政府部门收入平均占比为19.71%,其中收入税只占其中的20%以下,对政府收入占比上升的影响较小。
2.间接税的累退性导致大规模税负转嫁给居民。
累退性质的间接税通过两个媒介对收入分配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大规模税负转嫁的存在,使得税收增长表面上是企业承担,实际为居民承担。
一方面,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的情况下,流转税税负可以向后转嫁给劳动者,使得居民劳动报酬降低;另一方面,流转税可以通过提高消费品价格向前转嫁给居民消费者,降低了他们的实际收入。
二是营业税和增值税重复征税机制造成税负不公平。
重复征税是指只要产品发生不同企业间的流转,就会有税收产生,税收负担随流转环节增加而增加。
如果把劳务、无形资产视为产品,营业税所包含的重复征税因素和过去的产品税是一致的,而如交通运输、建筑业和销售不动产与居民的住和行都密切相关,需求弹性低,进一步强化了税收的累退性,税负更容易转嫁到居民。
3.直接税调节作用未有效发挥。
一是个人所得税分类计征的政策不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由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容易使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使获得多份收入的人费用扣除增多,造成所得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要缴税或缴较少的税;而所得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缴税的现象。
二是财产税等税制尚欠完善。
在许多中高收入者拥有了住房等财产、并且随财产的增值不断拉大与低收入者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情况下,对居民拥有的不动产仍继续免征物业税、赠与税、遗产税等财产税,对存量财富无法调节,显得愈加不合理。
目前我国20%的高收入者拥有70%~80%的财富情况下,税收制度对财富积累和积累过快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使政府可做、应做的调节收入分配之事,没有相应工具。
(二)非税收入引发政府收入膨胀,提供公共产品效率低1.非税收入自生机制逐步形成。
2000―xx年,我国非税收入从0.7万亿元上升至3.3万亿元,占全国政府收入(扣除社保收入)比重平均为38%,而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是导致我国政府收入膨胀、宏观税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到,非税收入不仅有其生存的土壤,而且形成了自生机制。
1993年国有企业折旧基金和税收留用资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后,地方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收费的渠道受到阻碍,于是通过各个部门来收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成为新的预算外资金的主要。
1996年,当国家继续采取措施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管理后,各地又有了新的生财之道,转向出卖国有资产、土地和其他资源以获取预算外收入。
xx年后,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谋取预算外资金的最主要的。
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给政府带来大量的资本性收入(如土地收益),这必然大幅提升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①。
2.非税收入大部分没有投入到公共物品上。
由于非税收入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预算外收入和土地收入来实现的,但这些非预算管理的收入却并没有像预算内收入那样用于基本的公共物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