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一

合集下载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一)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一)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教育教学理论概述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教学活动的规律、方法和原则。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论指导是非常关键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评价方法的建立等方面内容。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育教学理论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确定教学目标,确保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

同时,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理论中,有多种教学方法可供选择,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法的建立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理论中,评价方法有多种形式,如考试评价、作业评价、项目评价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结语综上所述,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它涵盖了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教师应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8篇)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8篇)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8篇)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魏书生教育思想专著》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但始终也没能真正去读一些关于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

前段时间去书店看到了魏书生写的专著,顺便买了本,这几天也一直在翻阅,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

粗略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

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同时也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思路。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一昧的盲目付出并不能得到预想中的回报,照本宣科换来的只是下面学生晕晕欲睡的结果。

如何让学生重视这门学科?如何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这门学科?可能比备课教学更为重要。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

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

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

做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夺禁锢自己的聪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习与进步,自强不息,真正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及心得(精选10篇)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及心得(精选10篇)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及心得(精选10篇)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

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

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

“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在新的历史时期,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而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这些天,我看了很多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书籍,一些调查统计数据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

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

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

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

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

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我对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教育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有人说,教育是培养品德和价值观;还有人说,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学习能力,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去教育他们。

比如,对于性格活泼、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多鼓励他们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而对于性格内向、善于思考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获取知识。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教育过程中,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

现在,我们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设置也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课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的需求。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李慎强(1)当教育过多地将功名利禄和手段榨取当作终极目标追求的时候,教育行为就面目可憎,教育课程就素然无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学生生活素质低下,生活能力弱化退化,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觉缺乏。

——雷泓霈(2)使学生具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3)人的精神发展、能力发展就是“十”字形构架,“横”代表知识拥有量、学术态度、注意力等智商因素,“竖”则代表情感、意志、人格、协调能力,创造生活的能力等情商因素。

这种“横”,“竖”兼备的人才是合格人才,是享受生活的幸福型人才。

——雷泓霈(4)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

—苏霍姆林斯基(5)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6)只有深切感受、体验生活的孩子,才能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雷泓霈(7)为教育注入“活水”,让孩子在五颜六色的生活海洋上不断翻腾出浪花,这才是教育赋予受教育者的“生活支点”、“幸福拐杖”。

——雷泓霈(8)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9)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

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苏霍姆林斯基(10)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11)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及感悟(一)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及感悟(一)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及感悟
一、教育的本质与目标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人。

二、教师的作用与影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道德素养和
良好的师德师风,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四、课堂管理与评价
教师应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
评价。

评价方法应多元化,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和创新。

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教育教学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推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六、感悟与展望
教育教学是一项伟大事业,承载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任。

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深入理论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心理为先,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的卓越与创新,为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为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笔记摘抄及个人感悟,希望能够启发更多教育者和
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教育教学的优化与提升。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学习笔记:教育教学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1. 核心观点:学习是通过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和形成的。

2. 学习方式:灌输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知识的外在反应。

3. 教育策略: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通过奖惩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4. 评价方法:基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注重考试成绩和表现的客观性。

二、认知理论1. 核心观点:学习是通过主动的思维和理解过程来实现的。

2. 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内在构建和个体的思维活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学习策略。

3. 教育策略: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理解和能力的评价。

三、社会情感理论1. 核心观点:学习是社会交往和社会经验的产物。

2. 学习方式:强调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注重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3. 教育策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4. 评价方法:评价个体的表现同时也注重团队合作的表现,重视对学生社交与全面发展的评价。

四、构建主义理论1. 核心观点: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2. 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和个人经验的重要性。

3. 教育策略:设置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4. 评价方法: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术成果的评价,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五、综合教育理论1. 核心观点:教育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3. 教育策略: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引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

4. 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个性特点,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

特殊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一

特殊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一

特殊教育理论学习笔记一西街小学李爱萍一、融合教育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原本是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和居住环境之内,最大限度地与正常儿童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当代融合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回归主流”、“反标签化”和“融合教育”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发起、后来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得到积极响应的“回归主流运动”,对“隔离式”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隔离有碍于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阶段强调的问题主要是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少限制性。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特殊教育学界的“反标签化”、反鉴定评估中“纯医学观点”以及倡导“无歧视评估”为主要标志。

倡导者指出标签化的评估会给特殊儿童一生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张更多地从社会心理角度关注儿童教育,而不是从纯医学传统对盲、聋、弱智儿童进行简单分类,并建议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概念来代替“残疾儿童”的称谓。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末到现在,在这一时期连续召开的几次国际性特殊教育会议和发表的一系列国际宣言和行动纲领,使融合教育思想更为成熟,更能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和教育公平。

如著名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哈尔滨宣言》(1993)和《萨拉曼卡宣言》(1994)等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融合教育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并采用立法形式将推行融合教育列入公共教育政策中。

二、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回归主流”教育理论是针对隔离式(Segregation)教育的传统认识而提出的,它最早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理论界提出的正常化(Normalization)主张。

本世纪70年代后经美国特殊教育界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倡导,它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普遍认同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制度模式,并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和规范。

最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笔记

最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笔记

自考03518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笔记第一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论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WHO 健康定义:健康是身体无病和心理健康。

即完整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异常可能是严重的也可能是轻微的,严重的心理异常称为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的标准:生理学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主观经验标准。

1)生理学标准:健康即没有疾病,心理没有疾病即心理健康。

2)统计学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或功能越是接近于普通人群的平均值,则心理越健康;越是偏离平均值,则心理越不健康。

3)社会适应标准: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描述为一种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较难达到的理想状态,并作为人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卫生工作的标准。

4)主观经验标准:此标准体现了心理健康的主观感受性,认为心理健康与否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感觉,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否有心理困扰,是否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

2.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对象是正常人中有心理问题者)心理治疗(对象是心理健康水平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有心理障碍者)3.儿童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1)经常保持愉快心情,有幸福感;2)符合年龄特点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3)具有健全的人格,富有和谐的思想和习惯;4)恰当的自我控制,行为符合常规和年龄;5)能适应环境,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6)乐于交往,易相处,能得到社会的公认;7)身体健康,智力正常;8)能根据自身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4.心理健康教育:广义:是指一切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健1全人格的教育活动;狭义: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的专门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帮助儿童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潜能,塑造健全人格;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

学《特殊教育学》心得

学《特殊教育学》心得

学《特殊教育学》心得《特殊教育学》是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特殊教育领域的窗户。

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深入思考了特殊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对特殊教育的实践做出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特殊教育学》的学习心得。

首先,通过学习《特殊教育学》,我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和范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过去,我对特殊教育的理解仅限于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但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特殊教育的范畴远不止于此。

特殊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需求与以常规教育不能满足的学生的大致要求而设计和执行的一套教育政策和实施方案。

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身体障碍、感觉障碍等各种类型的学生。

通过学习特殊教育学,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需要,特殊教育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其最高的潜力。

其次,学习特殊教育学让我认识到每一位特殊学生都有其天赋与潜力,只是需要教育者发现和激发。

在特殊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以便发现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并利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来激发其学习动力。

不同于常规教育中的普通学生,特殊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存在各种困难和障碍,比如学习障碍、情绪问题等。

因此,特殊教育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通过与学生的个体差异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促进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学习特殊教育学也让我深入思考了包容教育的重要性。

特殊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

包容教育的理念要求将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同教育,让他们共同学习、成长和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消除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和排斥,更能够培养普通学生的同理心与友善意识。

通过与特殊学生共同学习和相处,普通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特殊学生的差异,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

因此,在特殊教育中,包容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共荣。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 ,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 ,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

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 。

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

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
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

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教育,这两个字听起来挺严肃正经的,但是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是一门大学问。

最近我学习了一些教育理论,那感受啊,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突然找到了几盏明灯。

我先来说说其中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这理论说啊,人可不是只有一种聪明的方式,而是有好多种呢!像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我表妹的经历。

表妹上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家里人都挺着急,觉得这孩子咋这么不开窍呢。

可表妹画画特别棒,画啥像啥,而且还能自己编出有趣的小故事来配画。

当时大家都没太在意,觉得画画好又不能当饭吃,学习成绩好才是关键。

但后来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后,我突然意识到,表妹在空间智能和语言智能方面其实很有天赋啊!只是我们一直用单一的标准——数学成绩去衡量她的聪明程度,完全忽略了她其他方面的闪光点。

于是,家里人开始鼓励表妹多画画,还给她报了绘画班。

没想到,表妹在绘画班如鱼得水,自信心也越来越足。

慢慢地,她在学校里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就连以前头疼的数学,因为有了自信,成绩也开始慢慢提高了。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我们不能只用一种尺子去衡量他们。

就像花园里的花朵,有的早开,有的晚开,有的颜色鲜艳,有的香气扑鼻,每一朵都有自己的美丽之处。

还有一个教育理论也很有意思,叫建构主义。

说的是知识不是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我想起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事儿。

一开始,我爸在后面扶着,边扶边给我讲怎么保持平衡,怎么蹬脚踏板。

可我就是掌握不好,老是摔跟头。

后来我爸累得不行,就放手让我自己琢磨。

我就坐在那辆自行车上,歪歪扭扭地试着,摔了不知道多少次。

慢慢地,我好像突然就找到了那种感觉,能自己控制住车子了。

其实,这就是我自己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中,建构起了关于骑自行车的知识和技能。

这让我明白,学习真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和建构的过程。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____笔记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____笔记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代表人: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社会)起源说:具体观点如下1、人类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至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随机性)狭义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特点有三: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有专业的教育者;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实现。

更狭义的教育:德育(二)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要素(一)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一切中介的总和)(二)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三者的互相对立并互为中介运动和发展的。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一)古代教育其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实质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近代教育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版(一)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版(一)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版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一门科学。

2. 认知发展理论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重要的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

3.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认为学习的主要驱动力是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奖励机制,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二部分:教育教学方法1. 问题解决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强调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部分:教师角色与教学管理1.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2. 课堂管理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当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同时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评价与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改进不足,激励学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总结: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教师提供了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特殊学生教育记录

特殊学生教育记录

特殊学生教育记录在我任教的特殊学生教育班级中,有一位名叫小明的学生,他患有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社交交流能力和行为表现。

小明在入学时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他几乎不会和别人交流,也不会与他人进行目光交流。

他经常出现焦虑和暴躁的行为,经常发出奇怪的声音。

他对于常规的学习内容也缺乏兴趣。

针对小明的特殊情况,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案和策略。

首先,我和他的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他在家庭环境中也有类似的行为问题。

我向他的家长介绍了自闭症的背景知识,解释了他的特殊需求,并提供了一些家庭支持和建议。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小明修复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

其次,我与小明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在他感到焦虑或暴躁时会给予适当的安抚和支持。

我采用了视觉辅助工具,如图示教学材料和概念图来提高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我还为他制定了个别化的学习计划,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小步骤,以便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我为小明提供了一个安静、干净和有序的学习环境。

我采用了低刺激的教室装饰,尽量减少噪音和视觉干扰。

我还为他提供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以提高他的身体协调性和增强他的社交技能。

除了学术教育,我也注重帮助小明发展社交技能。

我组织了小组活动,鼓励他与同学们进行合作和交流。

我还在班级中实施了一个互助制度,让小明能够与其他学生相互帮助。

这样他便能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更多的社交技能。

通过这些教育方案和策略的实施,小明在一段时间的培养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能够参与到课堂中,与同学们进行简单的互动和合作。

他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他的学业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家长也反馈说小明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体会到特殊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需求和潜力,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发掘他们的潜能,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特殊学生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关心和理解的表达,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三特学生学习笔记

三特学生学习笔记

三特学生学习笔记
孩子的天性本来应改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表现于外部就是活蹦乱跳,爱说爱笑。

可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尽情地享受自己的青春,都能去痛痛快快地过自己的日子,都能一往无前的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有些孩子,年纪小小却沉默寡言,显示出忧郁,深沉老道的样子,既不爱说不爱笑也不合群不爱玩。

这种孩子叫做“三特学生”,他们的生活里,缺少阳光温暖,需要爱。

所谓的“三特学生”,是指有这样三种特殊情况的学生:第一种是特殊家庭学生,例如,留守、单亲、离异等家庭的学生;第二种是身体特殊学生;第三种是心理特殊学生。

显而易见,“三特孩子“都是正在经受着成长苦难的孩子。

特殊家庭、特别性格和特异体质的“三特”学生由于家庭、社会、遗传等原因往往缺乏自信,甚至有严重的自卑,心灵极其敏感,他们成了常人眼中的“问题”学生,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教育也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

他们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他们特别关注,特别照顾,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

我想,对“三特”学生的教育,就是要把关爱落到实处,运用科学的方法,联合学生、任课老师、学校和其他社会资源,一起帮助和转化他们。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西方现代教学理论(一)杜威的教学理论1.关于教学过程杜威批判传统学校,认为传统学校的重点“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教科书以及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2.关于教学方法杜威所力倡的思维被称为“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这种思维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二)布鲁纳(Jerome Bruner)——结构课程理论1.关于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要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今后一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11]并解释说,“基本的”就是一个观念具有广泛而有力的适应性,“结构”就是指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之间的相互联系。

2.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

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发现学习并不要求学生去探索新知,创造科学成果,而是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

布鲁纳是从学科结构出发提出发现学习的,他认为学科结构与发现学习有必然的联系,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必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组建。

(三)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1. 关于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意和技能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

其中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简到繁的梯度。

2. 关于掌握学习第一,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并非只有能力强的人才有完成高级学习课题的潜力;第二,在现实中出现的学习达成度的差异,是由于该生所需的学习时间量与实际耗费的学习时间量的差异所致。

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第一,认知的前提能力(cognitive entry behavior),即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的能力程度;第二,情感的前提特性(affective entry characteristics),即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作用的程度;第三,教学的质量(quality of instruction),即教师教学适合学生的程度。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1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1

周弘《教你赏识孩子》读后感之阿布丰王创作主要观点: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谈了他对自己聋哑女儿周婷婷的教育历程,怎样把一个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说,震耳雷声都听不见的女儿周婷婷养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年夜学生,并用这种方法,在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早慧聋童.作者经过18年的生命体验,把追蝴蝶的教育方法提升为赏识教育,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我的收获与思考:读罢老师撰写周弘《教你赏识孩子》的一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回想一下原来我的父母在教育我的时候,运用的方法很多都和书中所提及的方法雷同.不觉得油然感到自豪,为我能有这样的父母而自豪,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给与向我同龄人的年夜把年夜把的零花钱,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给与向我同龄人生活的奢华,但我却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由他们给我的信任、尊重、理解,时时刻刻给我激励,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给我提醒,用广博的胸怀宽容的看待我的缺乏,我觉得我生活、生长的非常快乐,我感到自豪.我能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骄傲.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赏识孩子,尊重生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这符合生命生长的规律.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尊重,而不能把家庭和单位里积累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毫无反抗能力,对孩子发泄最平安.其结果可想而知,教育难以公正.同样的也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自己的孩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是要花费精力,找到他们的优点,不竭给予肯定.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孩子可以快乐地生长.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或许你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充沛挖掘孩子的潜能,这是现今课改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让孩子充沛释放潜能,可以从赏识孩子开始.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苍生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生长的奇妙.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坚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介入活动,充沛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孙云晓教授《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读后感主要观点:人们几乎都能感受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孩子对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基本上也如此.其实,成年人也有类似的心理倾向,只是比孩子多一些理智而已.我的收获与思考: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值得我们深思: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揽一切而是自力合作.联想到我的儿子,我觉得我的教育有很多失败的处所,他妈妈分歧意的事情,我觉得不是利害关系我城市尽量满足他,可是不论有时候我对儿子有何等的好,可是当他人问儿子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时,他总是毫不犹豫的说:妈妈好.儿子还是不怎么喜欢我,说明我对他的爱有一些问题.孙云晓特别强调,家长应该跟孩子建立一种良好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育出了问题往往就是关系出了问题.我们都知道,孩子和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就会重视父母的意见,家庭教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喜欢某一门功课,大都是先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所以,老师与其想着要怎样来教育孩子,不如先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好的关系.关系究竟是什么呢?依照权威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就师生关系而言,彼此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是相互学习共同生长的关系,而绝非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关系.固然,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这真爱就是理解、尊重、关心、帮手、负责.没有真爱就没有教育.我想,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也许,只有牢牢确立这样的关系,才华谈得上教育.孙云晓还有一个观点: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当做问题.父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一种误区,就是把孩子一时的情绪当做了问题.比如说,一个孩子告诉父母,我今天不想上学.父母听了就会很紧张,以为孩子有了什么问题,就会对他说一些不能不上学的事理.至于他是有情绪故意这样说,还是真的不想上学,父母没有想到要去听一听孩子的真心话.所以说,现在的父母过于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有效性.什么时候都是父母一个人在那里不竭地说.开始的时候,孩子还能听进去几句,时间长了,父母的话可能就成了一种声音,甚至是一种噪音.结果,什么效果也没有收到.再比如,一个小孩子对妈妈说,我要吃糖.通常父母会跟孩子讲,你不能吃糖,因为吃糖欠好.可是孩子为什么要吃糖,父母就不关心了.好的亲子关系的沟通是,当孩子说要吃糖,你可以蹲下来,问问他心里的想法.他可能会告诉你,“看见他人吃了所以自己也想吃”,或者,“因为很久没吃了所以想吃”等.你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意愿,让孩子有了一个倾诉或宣泄的机会,再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他,让他自己选择还要不要吃糖.这样,比一味地跟孩子说事理效果会好很多.很多时候,父母遇到的孩子的所谓问题,其实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可能只是他一时的情绪.情绪处置了,孩子的理性就会回到他身上,他就能冷静地思考,甚至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如果父母不能给予他倾诉这种情绪的机会,而是对其进行说理教育,即使孩子概况被“说服”了,看似问题也解决了,但实际上,他的情绪不外是被积压了起来,他一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某个时候再次迸发.久而久之,小情绪的积累就转酿成了让父母揪心的年夜问题.所以,当你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时,要多想想,这些话对他能起到多年夜的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还不如不说或少说.华东师范年夜学教授张华老师《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读后感主要观点:张华老师认为,今天所建议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区别在于,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或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或旨在培养“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建议“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控究性”、“缔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赋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份,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建议“研究性学习”的出了点和归宿.我的收获与思考:拜读了的《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一文,我深有感触,此文十分贴切时代精神,给我们这些第一线的老师以很年夜的启发.它从分歧层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今世研究学习的内涵与思想方向,给我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指引了方向.特别是他所谈到的今天所建议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区别,更使我茅塞顿开.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年夜多局限于某一方面内容,比如,布鲁纳、施布、费尼斯等人所建议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其内容即是“学科结构”,而且主要是理科的学科结构,这未免狭隘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今天建议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念来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建议者在大都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只要找到了这个模式的共同要点,严格遵循这个模式,即可接着出“研究性学习能力”;我们今天建议的“研究性学习”秉持迥然分歧的理念,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共同个性的体现,每一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共同性.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建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单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增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共同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沛发展缔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目标在活动展开中由学生从自己的头脑中生发出来,不单使学生很早就对一些富有价值的工具发生思考,并有所探索,而且由于课题同自身的贴近水平较高,学生可以发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事理.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成防止地会对其他的领域发生兴趣,发生出新的问题和新的价值观,尽管这些主题其实不符合正在进行的单位研究的要求,但它却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老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意向,充沛肯定这些生成性主题的发生价值.因此随时发掘新的探究题材正是研究性学习继续不竭地发展下去的源泉.研究性学习的胜利与否恰恰体现在不成预知行为增加的水平.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年夜势所趋,它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我们必需扎扎实实地实践它,学习它,完善它,这样才华更好地完成“科教兴国”这一宏伟目标.曲正伟《把教育还给教育》读后感主要观点:“把教育还给教育”,是一个不竭追求的过程,是一个对彼岸教育不竭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基于现实不竭反思和行动的过程.我们应该还教育一双“手”.我们要用教育的手段去运行、经营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公益事业,但现在这种利益的公共性越来越为私人性所侵蚀.当我们把教育作为我们牟利的手段,这时的教育满足的就是一部份人的私利,也就不成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运行离不开也其实不排斥从其他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教育运行自己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他研究角度的介入对认清教育现象、掌控教育规律是在有裨益的.可是这种多元绝不是无中心的,它是建立在教育视界之上的多元关注,而不是经济视界、抑或其他.我的收获与反思:这篇文章,最起码让我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真正的、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固然不成能一下子就能找到谜底,很多学校、很多人都在探索之中.至少都在努力,这也许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但想真正改变教育的现状,绝非易事.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吧,正如文中所说“只有从‘人’-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长,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这时的教育才真正拥有了教育的内涵.”学生是正在生长中的人,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竭地生长和发展,固步自封,停止不前是年夜忌.生命生长的规律和运行轨迹自己就是很难掌控的,也可能在不竭的变动,而且每个生命(每个学生)都可能有分歧的个性.所以教育的改革、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当下,教育和医学越来越“想象”了.教育越来越带有医疗的味道.你有了缺点,教育帮你改正;你在哪方面有缺陷,教育帮你弥补.尤其是在一个流行“人造xx”的时代,“受过教育”的人才符合这种人造化的标准.教育饰演着诊疗所和美容院的角色.这是我们期待的教育吗?这种教育至少不是人性化的教育,只能是异化的教育抑或是物化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在多年夜水平上理解了教育的意蕴,并在行动中实践了教育的精神?我们应该把什么“还”给教育?我们应该还给教育一双“眼睛”,一双用来观察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的“眼睛”.如果说已往的教育是被政治强权所勉强,那么现今的教育更多地是为经济利益所迷惑.比如:以后十分流行的“定单教育”,我们就很难说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再如:在我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把产权问题当做核心问题加以研究的话,那么教育的育人属性就会被极年夜地抬高.当我们关注的是我们从教育中能获得什么的时候,这时的教育只能是被经济规则、政治博弈所“殖民”的教育,而只有从“人”--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长,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这时的教育才真正拥有了教育的内涵.我们应该还教育一颗“心”.教育面对的人是有生命的,生命的生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轨迹,因此,教育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正如康德所提出的那三个疑问一样: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去知道什么?我们期望获得什么?如果说,还给教育一双“眼睛”,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教育;还给教育一双“手”,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去运行教育;最终,我们期望获得的教育,是有一颗焕发生命力的有“心”的教育,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教育理论学习笔记一
西街小学李爱萍
一、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原本是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和居住环境之内,最大限度地与正常儿童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当代融合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回归主流”、“反标签化”和“融合教育”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发起、后来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得到积极响应的“回归主流运动”,对“隔离式”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隔离有碍于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阶段强调的问题主要是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少限制性。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特殊教育学界的“反标签化”、反鉴定评估中“纯医学观点”以及倡导“无歧视评估”为主要标志。

倡导者指出标签化的评估会给特殊儿童一生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张更多地从社会心理角度关注儿童教育,而不是从纯医学传统对盲、聋、弱智儿童进行简单分类,并建议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概念来代替“残疾儿童”的称谓。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末到现在,在这一时期连续召开的几次国际性特殊教育会议和发表的一系列国际宣言和行动纲领,使融合教育思想更为成熟,更能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和教育公平。

如著名的《世界
全民教育宣言》(1990、《哈尔滨宣言》(1993和《萨拉曼卡宣言》(1994等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融合教育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并采用立法形式将推行融合教育列入公共教育政策中。

二、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回归主流”教育理论是针对隔离式(Segregation教育的传统认识而提出的,它最早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理论界提出的正常化(Normalization主张。

本世纪70年代后经美国特殊教育界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倡导,它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普遍认同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制度模式,并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和规范。

所谓回归主流的教育是指通过特殊教育与正常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二者各自的教育职能挖掘残疾儿童的发展潜能,使之尽可能地接近或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使之摆脱人为的隔离回到正常儿童中间,共同学习与生活。

这是一个弥补、矫治残疾儿童缺陷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于“恢复”,全部的目标都集中在达到正常状态上。

因此,特殊教育应是引导残疾儿童回归到“主流”中去的教育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