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66cc6bf610a6f524cdbf8511.png)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1)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
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2)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中华文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中华文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c02aae5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e.png)
中华文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传承着世代流传的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带领读者一同了解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
一、春节春节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的由来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华夏族,它的起源与中国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农耕社会里,人们依据农历来安排农事活动,春节则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
在传统春节来临之际,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
除夕夜,家家户户会拜祭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据说,祖先会在这一夜回家过年,因此家中的房屋、家具、花卉都要进行彻底的打扫和布置。
此外,人们还会张贴春联、剪纸窗花,扫除旧年的瘟疫、祈求新年的祝福。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访亲友,并相互送以红包。
红包象征着吉祥和喜庆,通常装有一定数额的钱,作为对年长者与晚辈的尊敬与祝福。
此外,燃放烟花爆竹、舞龙舞狮等民间表演也是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寒食节”。
它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始于唐朝时期。
古代人们在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烹饪,只能食用冷食,以纪念一个爱国志士。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并扫墓,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缅怀之情。
同时,清明节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人们会前往郊外,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清明节还有一项特别的习俗,即放风筝。
放风筝被视为与亡灵沟通的方式,也有驱邪避疫的寓意。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是楚国的贵族,也是楚国反秦起义的领导人。
他因忠诚于国家,最终选择了自杀。
中国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将端午节定为屈原的忌日。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包括: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
(完整ppt)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
![(完整ppt)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eb6103d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7.png)
• 源于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庙(苏州)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庙(浙江绍兴)
2、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
挂艾草
赛龙舟
戴香包 五色绳
端午节的习俗
• 赛龙舟 •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
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 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3、清明节的习俗
扫
蹴
墓
鞠
插
吃
青
柳
团
4、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1、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 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 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2、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 屈原
•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 世界文化名人
2、春节的习俗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
房前屋后,彻底进行 打扫干净,迎新春。 意思是把一切“穷运”、 “晦气” 统统扫出门, 辞旧迎新。
• 年夜饭:大年夜,丰 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阖家团聚,围坐桌旁, 共吃团圆饭。具体食 谱,南北各异,民族 各异。
• 饺子、年糕、春卷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厉、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厉、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3f8cc7c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3.png)
习俗: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猜灯谜等
象征意义:团圆、和谐、美满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由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习俗:乞巧、拜月、吃巧果、 放孔明灯等
现代意义:象征爱情、浪漫、 团圆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由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初九是阳气最盛的一天,因此定为重阳节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的起源: 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习俗:吃 粽子、赛龙舟、挂 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意义:传 承民族文化,弘扬 爱国主义精神
中秋节来历
起源:中秋节起 源于古代的秋收 祭祀活动
传说: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等传说 丰富了中秋节的 文化内涵
习俗:赏月、吃 月饼、提灯笼等 习俗逐渐成为中 秋节的标志性活 动
重阳节来历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 重阳糕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节日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寓意:寓意长寿、健康、吉祥
第四章
传统节日的习俗
春节习俗
贴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放鞭炮:驱邪避害,祈求平安 拜年:亲朋好友相互祝福,表达敬意 吃元宵:象征团圆,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清明节习俗
穿针乞巧:女子在七夕之夜穿针引 线,祈求心灵手巧
七夕节习俗
吃巧果:七夕节特有的食品,寓意 幸福、美满
添加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拜月祈福:在月光下祈祷,祈求爱 情、家庭幸福
放河灯:在河流中放灯,祈求平安、 顺利
重阳节习俗
登高:寓意步步高升,祈求好运 赏菊:欣赏菊花的美丽,寓意长寿 饮菊花酒:寓意健康长寿 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祈求好运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cfb1107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d.png)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大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节。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首先是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它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为期十五天,以庆贺新年为主题。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年节习俗。
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团圆饭、放鞭炮和观赏舞龙舞狮等,传统的习俗颇具特色。
其次是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这个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源自于汉朝时期的古老习俗,最早起源于祭月神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庆贺元宵和猜灯谜的传统。
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愿望。
第三个是清明节,一般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献花祭拜,以示哀思和缅怀之意。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等习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溯历史和赏花赏景的机会。
接下来是端午节,也称为重阳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之一,为国家忠诚不渝。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主要目的是祈求平安健康和避灾祛病。
第五个节日是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民间传说。
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被视为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即Vega星)祈求爱情和缘分,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观赏牵牛织女星、写信祈福等。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47aa35f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9.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一、春节的由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日子。
春节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祭祀和农耕活动有关。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农民在过年之前,会向神灵祭祀求得丰收和好运。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相信除夕夜的恶鬼与新年的神明同时出现,这意味着过年之前需要排除一切病痛和晦气。
春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贴春联、吃团圆饭等。
这些活动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人欢庆新年的重要方式。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间,人们远离城市,回到家乡和亲人一起共度佳节。
这个传统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的习俗,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家乡的温暖。
二、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抵御外敌有关。
相传古代诗人屈原爱国热血,为了救国,投江殉国。
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祭拜屈原。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玩龙舟比赛,这也与屈原的故事有关。
为了防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在江中划龙舟,用火把和鞭炮驱散鱼群。
同时,人们也相信,在江水中放入粽子,可以使龙舟不受鱼群侵扰。
端午节的传统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如龙舟竞渡、草药香包、挂艾叶、赛龙舟等。
这些活动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之一。
它的由来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月亮崇拜和丰收活动有关。
相传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将收获的果实供奉给月亮女神嫦娥,祈求丰收和幸福。
中秋节庆祝活动包括观赏月亮、吃月饼和赏月等。
人们会在中秋节的晚上赏月,这是因为根据传说,中秋之夜的月亮特别圆,也更加明亮。
观赏月亮的同时,人们还会合家团圆,吃月饼,品尝着甜蜜的美食,让人们感受到亲情和团结的重要性。
中秋节的由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人们怀念故乡、渴望团圆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象征。
四、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443455350b4c2e3f5727632a.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c14e3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0.png)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e58317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e.png)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代相传至今。
以下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大全: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时庆祝。
庆祝方式包括贴窗花、挂灯笼、贴春联以及舞龙舞狮等。
此外,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传统。
元宵节:元宵节也称为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夜晚走街串巷观赏灯笼,同时也会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甜品,象征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庆祝。
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还会采摘嫩绿的野菜,以追忆逝去的亲人并祈求祖先的保佑。
端午节: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还会挂艾草和菖蒲等来驱邪避疫。
端午节的传统由来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
七夕节: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人们会向牛郎织女祈福求爱,女孩们也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许愿增长智慧和技巧。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通常在秋季的满月之夜。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拜月、赏桂花以及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中秋节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佩兰花和草药,并祝福长寿和康健。
除夕夜:除夕夜是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是新年的前夜。
人们会看春晚、放鞭炮,等待新年的到来。
午夜时分,庆祝新年的钟声会敲响。
小年: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农历年的前一天。
人们会祭祀祖先,并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
腊八节:腊八节在农历腊月初八庆祝,人们会吃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多种杂粮煮成的特色节日食品。
这些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一小部分,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庆祝,更是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庆祝这些节日,人们将无数代人的智慧和祈福传承下去,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ff14741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8.png)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1、腊八节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来可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
2、祭灶节(大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跟着《忙年》童谣的下一句,我们就来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节的日子。
祭灶节由来已久,晚在夏朝,灶君(灶王爷)就已经变成了民间推崇的一位大神。
据说每年至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都必须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家访,禀报人间的世间不为,玉皇大帝以此做为对人们奖惩灾祸的依据。
所以啊,人们必须在这天好好地西凯努瓦县家中的灶王爷——给他喝美味的饺子,除此之外,送给灶王爷煎炒饴糖和面做的糖瓜儿,使他喝了以后粘粘糊糊地张不永记,就可以直观地跟玉皇大帝说道“不好”。
3、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冬日进令狐冲。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就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
传统名称分别存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保佑丰年为主要内容,具有浓烈的各民族特色。
4、元宵节“见到说道马家滴粉不好,试灯风里买元宵。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即为上元佳节,意义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活动为元宵、猜灯谜、耍龙灯等,喝美食元宵、汤圆。
5、清明节“南北山头多墓田,冬至凭吊各纷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日子,扫墓祭祖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
6、端午节“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自古以来端午节便存有赛龙舟、端午甲壳类粽、摆艾草菖蒲和吃粽子、喝雄黄酒等节日活动。
7、七夕节“七夕今宵看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64340f9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c.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1.春节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年祭,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庆祝丰收和富裕。
俗:大扫除:家庭进行彻底清洁以驱走旧年的厄运。
贴春联:在门上贴春联以祈求好运和福气。
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象征团圆和幸福。
红包: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长大健康、平安。
放鞭炮:传统上用鞭炮驱赶邪灵和疾病,同时也表示___和庆祝。
2.中秋节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亮崇拜和丰收感恩活动。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
俗:___:家人一起赏月,象征团圆和幸福。
吃月饼:家人共同分享月饼,象征团聚和团结。
赠送礼品: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礼品,表达情谊和祝福。
点灯笼:家门口挂灯笼,象征光明和繁荣。
玩花灯:赏花灯和猜灯谜,增加节日的乐趣和欢乐。
3.清明节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祖和扫墓的活动。
俗:扫墓:家人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插柳枝:用柳枝装饰祖墓,表示哀思和祝福。
祭祖:烧纸钱、烧香,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和福气。
踏青:在清明节郊外游玩和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玩风筝:放风筝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4.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秦国的诗人___,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节日。
俗:___: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着英勇和团队合作。
包粽子:家人一起包粽子,象征团圆和祝福。
食粽子:食用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俗,代表着辟邪和驱瘟。
悬挂艾草和艾叶: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赏雄黄酒: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驱邪和祈福。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及习俗的简要介绍。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仪式。
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中国的文化,还能感受到家人团聚和幸福的氛围。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及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3e2a04d0975f46526d3e11c.png)
火把节(彝族)
释义: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 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 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 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
起源: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 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 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 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 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火把节
传说: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 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 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 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 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 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 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此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 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 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 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节日节气知识:传统节日的由来
![节日节气知识:传统节日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405008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a.png)
节日节气知识:传统节日的由来
概述
传统节日是指代表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特定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庆祝活动。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针对几个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它们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中国农历新年。
据说春节起源于祭灶活动,而后逐渐演变为庆祝新年到来的盛大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举行祭祖、贴
门神、放鞭炮等仪式和习俗。
2.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农历月份之一。
据传,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崇
拜的习俗,并与农业收获季节相关联。
中秋期间,人们欣赏明月、赏月饼,以
及进行家庭团聚。
3. 清明节
清明节是旧时中国重要的祭祀日期之一,用以纪念已故亲人并悼念先辈。
这个
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人们会扫墓、烧纸钱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
思和怀念之情。
4. 端午节
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节日,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传,屈原投江自沉后,人们划龙舟、吃粽子等来纪念他,并为了驱邪避灾而进行一
系列活动。
5.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也是春节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由古代祭神习俗演变而来,并成为民间赏花灯、吃汤圆等庆祝活动。
结论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
这些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的
一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历史、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节
日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中国八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国八个传统节日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cc5a1c2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c.png)
(一)中秋节相传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
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
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
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
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
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二)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
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
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三)春节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0a5a4b4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e.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每年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人们庆祝的时刻,更是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为主题,探讨其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庆祝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节日。
春节的由来可追溯至古代的年节,是为了纪念农历新年的到来。
据传,古代中国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伤害人们。
人们发现“年”怕红色、响声和火光,于是在除夕夜贴红纸、放鞭炮、点燃烟花,以驱赶“年”怪。
这些习俗至今仍在中国各地传承,成为春节的重要习俗。
除了春节,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后一个节日。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当时的皇帝下令在正月十五放灯,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后来,元宵节逐渐发展成为人们赏灯、猜灯谜、品尝元宵的节日。
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彩灯,形成美丽的灯笼展览,同时还会举行猜灯谜的活动,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又一重要节日。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相传,屈原是一个忠诚的大臣,因为忧国忧民,最终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在江中撒下米粽,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将米粽投入江中,还有人划龙舟来寻找屈原的遗体。
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如吃粽子和划龙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为了庆祝秋天的丰收和家人团聚的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相传,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人们生活在酷热的环境中。
后来,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保护了人们的生活。
为了感谢后羿,人们在中秋节的时候会赏月、吃月饼、赋诗、赏桂花。
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样,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愿望。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d124e3a6fd0a79563d1e7201.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
俗
导语: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来历、文化、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d4ee481f12d2af90342e645.png)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篇一: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9b6ee2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1d.png)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民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和独特的庆祝方式,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介绍。
首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欢度新年的日子。
春节源自中国古代的岁时节气,是庆祝农历年的开始。
除夕夜,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此外,辞旧迎新的习俗也非常重要,人们会整理家居,贴春联、贴门神,以展示新年的喜庆氛围。
还有烟花爆竹、舞龙舞狮、赏花灯等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其次,元宵节是在春节之后的第15个正月,也被称为中国的“小年”。
这一节日以赏花灯为主要特色,人们会在这天夜晚出门赏花灯、放烟花、挂彩灯,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氛围。
此外,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包括多种口味,象征着团圆、和谐和幸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传统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拜祖先和墓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除了祭祀活动外,人们也会踏青赏花,放风筝,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接下来是端午节,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景仰。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举行竞渡比赛,象征着勇往直前、力争上游的意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大约在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天,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在户外欣赏明亮的月亮,品尝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祈求幸福的意愿。
此外,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还有赏月、猜灯谜等活动,让人们充分享受家庭和社区的温馨氛围。
最后是重阳节,这一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老年节日,也是尊敬老人和向老人学习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篇一: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4. 二月二龙抬头: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万物复,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
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
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
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
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
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5. 清明节:清明扫墓祭祖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
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6. 端午节:端午悼念爱国先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
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7.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
七夕,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
据说先穿完者为巧。
“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8.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
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
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活动。
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
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9. 中秋节:中秋阖家团员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
、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
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10. 重阳节:重阳登高敬老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晋以后兴起的节日。
“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
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
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
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
三是饮酒赏菊。
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
四是食重阳糕。
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
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11.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我国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12.小年: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
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
黑豆干草一碗水,炉焚上一股香。
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
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
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
现在尽管设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除夕来历和习俗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春节【由来】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元宵节【由来】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习俗】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舞狮子。
清明节【由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
端午节【由来】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屈原说最受认可。
【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